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课件(自带音频素材,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课件(自带音频素材,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02 21:3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回延安
贺敬之
新课解题
延安是个什么地方?诗人为什么要回延安?在延安他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写下如此动人的诗篇?
延安是个什么地方?
上个学期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所写的就是延安发生的大事件。
延安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1937年至1947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是革命圣地。延安革命旧址包括凤凰山中央中央旧址、杨家岭中共中央旧址、枣园中共中央书记处旧址、王家坪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旧址、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等,以及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延安宝塔、桥儿沟鲁迅艺术文学院(六届六中全会旧址)、南泥湾、清凉山新闻出版部门旧址、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银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旧址等遗址。
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资料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2.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3.通过课前布置的各项活动及课堂上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4.在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  
 一、导入新课。
由以前学过的课文《杨家岭的早晨》引出《回延安》(板书诗题)。
  简要说明“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注意:结束幻灯放映,双击播放歌曲!
1.“信天游”的概念。  
“信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形式,这种民歌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歌词常为两句一段,短的只有一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多用蝉联,多用叠字,多用衬字,既有疾徐相替之美,又有刚柔交织之妙。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因而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和民歌特色。  
2.关于贺敬之。  
贺敬之,1939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创作。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在集体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中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1946年作者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1956年,诗人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胜地——延安,此时正好是10年时间,那么,当作者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他的心情如何?感情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放声诵读诗歌,去感受作者的情怀吧!  
二、作家简介。
三、放声诵读,把握内容和情感  
   要求: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延安,给诗人的感情实在是太深厚了,浓如纯酿,延安就像母亲那样,令诗人终生难忘。乡情浓于酒,亲情浓于血。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比酒醇、比血浓的情感激情诵读! 
注意:结束幻灯放映,双击播放歌曲!
1.学生听读诗歌,注意字音。
白羊肚( )    延河( )  柳林铺( )
糜 子( )     打发( )  油馍( ) 
2.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
  延安是以一位“母亲”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的。
  具体语句: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等。
3.结合贺敬之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理解作者把延安比为母亲。
  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可以说是吃延安的小米饭、喝延河水长大的,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在作者的心目中,延安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
 四、课文分析。

yán


fa

关于诗歌内容、情感、修辞的分析
  这首诗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
  久别延安,有如重返故里,心情万分激动。“莫要”一词是诗人对自己内心的暗示,可见诗人激动的程度。
  再用几个形象逼真的动词“抓”“贴”,表现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感人情景,抒发了对延安的思念。思念的程度似乎还没有写够,又用“梦里回延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与真的回到延安相互映衬,表达了对延安那份无尽的思念。用夸张的“双手搂定宝塔山”再次把思念之情推向高潮。为什么这么思念延安呢?后面的比喻句交代了原因:“母亲”在这里,思想境界升华了。因为日思夜想的是“母亲”,把对延安的热爱表达出来了。见到了“母亲”就是回到了家,“回家的感觉真好”。拟人句中的“唱”“笑”“招”尽情地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此时的诗人,“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第二部分,是对昔日延安战斗生涯的难忘的回忆。
  诗中用“送”“迎”与前面的“唱”“笑”“招”相照应,将当年分别的场面再现到读者的眼前。用“树梢”“树枝”“树根根”比喻诗人与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亲密程度,突出了诗人回到“家中”的感受。诗中用的一个非常好的比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诗人如同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也正为能投身于其中而自豪。“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写出母子亲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表现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诗人将自己对延安、对革命的热爱,化为母子间的至诚至爱,这种爱所包容的内涵远比单纯的母子之情高尚得多。
第三部分,回到现实中来,具体写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
  诗人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米酒油馍木炭火”,来写亲人欢聚的场面,既亲切又真实。用夸张的手法写窑洞内外人之多。再用一个大特写的镜头“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体现出老人的特征。用人人都知道的“鸡毛信”借指抗日战争时的经历。
  诗人回到“家中”,见到父老乡亲,想到延安为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立下的汗马功劳,发自内心地向延安人民表示真诚 的感谢。老少三辈人济济一堂,欢声笑语,真实动人的情景跃然纸上。
第四部分,喜看延安的新风貌。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自己由衷的喜悦之情。这部分选取了 最有典型性的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第五部分,对延安的赞美和展望。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 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展开联想的翅膀,飞越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概括了从延安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整个中国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赞扬延安人民前仆后继,似滚滚的延河水奔腾向前,既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现了延安人民继续为革命作出贡献的美好未来。最后再用一个夸张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再次抒发了对延安的眷恋、热爱之情。
  这首诗的线索为“回延安”,围绕这条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之情,感情真挚,感染力强。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应结合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来理解,这样我们就会领悟到诗人不仅仅是在歌颂延安,同时也是在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另外,本诗所表达的对延安的歌颂也包含着对曾经在延安指挥中国革命的党中央以及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延安人民的热爱与感激之情。这样的感情,不仅属于作者个人,也体现了广大人民对革命圣地的无限向往。同时,作者在本诗中抒发的不仅仅是怀旧之情、颂今之情,更是展望未来的豪情。
五、总结这首诗歌的特点。
  这首诗是贺敬之用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请同学们找一找信天游与我们平时接触过的唐诗宋词、现代诗歌有哪些不同之处。可以从结构、情感、语言、修辞等各方面入手分析。
1.两行一小节,全诗共写了33小节,66行。
2.大量使用了比兴,而且努力使上句与下句在内容上有切近的联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3.擅用修辞手法。擅用夸张也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为这首诗增添了亲切、活泼的感彩。
4.运用叠字、口语,表现浓厚的地方色彩。
 1.两行一小节,全诗共写了33小节,66行。诗中一般一节一韵,但根据内容的需要,也常一韵连用数节。如第一部分6、7节写亲人相会时,连用了“带”“来”“怀”三个韵脚。第三部分5、6节连用了“根”“任”“人”三个韵脚,第7、8节又连用了“花”“拉”“话”“花”四个韵脚,渲染了欢聚时的喜庆气氛。尤其是第四部分2、3、4节连续用“镜”“中”“平”“虹”“明”“风”等韵,大大强化了赞颂延安新貌的语气,这些连韵之处,读来朗朗上口,能使人“心潮逐浪高”。
  2.大量使用了比兴,而且努力使上句与下句在内容上有切近的联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两句以羊羔吃奶喻战士成长,就十分亲切、自然,它不光写出了延安母亲对革命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革命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艺术形象新颖动人。再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等,这里是比,运用得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 境的作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上句起兴,使人联想到由延安一地向全国扩展的革命形势,下句紧接着使用夸张。“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里是兴,联想丰富,感情深切,具有陕北民歌信天游的风味。信天游中“兴”的表现手法,往往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使感情表达有更充沛的力量。
3.擅用修辞手法。
擅用夸张也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如诗中的“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等句。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也是民歌中经常采用的,它们为这首诗增添了亲切、活泼的感彩。
4.运用叠字、口语,表现浓厚的地方色彩。
叠字的大量运用,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 色。诗中的叠字词语,有表事物的,如“树根根”“羊羔羔”等;有表数量的,如“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有表情态的,如“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还有表颜色的,如“白生生”等。还有如“登时”“莫要”等陕北口语的入诗,都给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为形象、生动地抒发诗人热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感情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归纳全诗中心。
主要内容有:回到延安,回忆延安生活,亲人团聚,延安新貌,歌颂延安历史。  
诗人流露出来的情感主要表现为激动,难忘哺育恩情,热情歌颂,眷恋热爱等。  
讨论、归纳: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从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教学拓展
朗读下一首民歌,与课文相比较,体会二者的比兴手法。
跟着党走幸福长
我家门前一棵槐,
当年红军亲手栽;
槐树开花又结籽,
天天盼望红军来。
松树不怕狂风刮,
共产党员不怕杀;
钢刀架在脖子上,
还把白匪大声骂。
怀我生我是亲娘,
教我养我是共产党;
跟着亲娘慈爱多,
眼看党走幸福长。
《陕北革命民歌选集》
课堂练习设计
(一)下面句子中说法正确的只有一项请选择。
A.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西的一种民歌。
B.贺敬之是一个严谨创作的诗人,(回延安)是他的饱满的政治热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怀念之情的优秀诗篇。
C."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这一节诗句只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按下边的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1.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
2.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
3.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
4.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第二次作业(另备材料)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