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掌握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3、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5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6.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8、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复习重点:
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第一个五年计划 三大改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周一早上,我们都要奏国歌,升国旗,那么五星红旗是什么时候成为国旗的?《义勇军进行曲》是什么时候成为国歌的?三月在北京召开的“两会”是什么会呢?第一届政协和第一届人大是什么时候召开的? 复习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过了筹备阶段,举行阶段。 (1)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举行,通过了《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临时宪法的作用。这次会议通过了把五星红旗定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把北平改为北京,定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并且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提出问题“人民英雄纪念碑文”“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分别指什么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什么重大事件?由学生思考、讨论,然后来回答。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庄严的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54门礼炮齐鸣28响(“28响”是什么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28年的奋斗),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开始。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了,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它为其它被压迫民族获得了民族解放提供了榜样。 二、巩固 (1)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和平解放,而在中国古代史中,唐代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尺带珠丹求嫁金成公主时上书大唐皇帝要“和同为一家”,藏族和汉族本就是一家人,在阿沛·阿旺晋美的努力下,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大陆基本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抗美援朝?? 背景: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我国解放台湾,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为了保家卫国,抗美援朝,1950年10月,毛泽东号召组成了以彭德怀为总司令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在这场战争中发生了很多可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歌可泣的故事和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等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影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赢得了相对稳定和和平的环境,使台湾问题更加复杂化。 (3)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身做了主人,使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我国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4)第一个五年计划
指导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 2、开始时间:1953年。
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其中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讨论原因:结合 19 页小字部分毛泽东的一段讲话加以说明。①工业化建设的机器设备主要靠重工业提供;②发展农业的技术设备如拖拉机、播种机等也要靠重工业生产;③国防建设的武器装备离不开重工业的支持;④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重工业。
注:从 1953 年起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建设成就
到1957年底,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钢铁、煤、电力、机器制造、交通运输业以及水力建设等各方面所取得的佳绩。不仅工业基础得到极大改善,也初步改变了工业分布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步伐在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
考虑到历史的连续性,可以向同学提一些问题。如:目前我国正在执行第几个五年计划?(十一五规划)发问目的在于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推动学生感性地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更加关心国家的发展前景。 此外,让学生展示调查有关家乡在“一五”期间具有代表性的成就。
(5)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
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绝对优势地位,奠定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经济基础。
3、 途径:
对于农业和手工业,引导二者走合作化道路,将个体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对于私营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和平赎买的方法,逐步实行公私合营,使资本家私有制过渡到实质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较顺利地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
(6)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新中国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具体表现:(从政治、文教、习俗、经济方面引导学生分析)
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保护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既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分裂主义。
意义:维护和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良好关系。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前提),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3级: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5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中国成立前设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意义
⑴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
⑵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⑶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⑷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重大的历史事件有第一届政协召开、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第一个五年计划、 三大改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综合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历史线索是观念化了的历史链条,它是由产生重大事件或者历史转折的年份贯穿的历史链条。下列年份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发展历程中,更具标志意义的是( D )
A.1860年 B.1894年 C.1917年 D.1949年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新的纪元。以下对“新的纪元”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标志着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D.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3.对下面新民主主义革命大事简图理解最准确的是( B )
A.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B.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
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过程D.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
4.国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为新中国诞生而作。画面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和对新中国的向往,生动地表达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 C )
A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民主共和B.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C.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当家做主D.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5.1950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决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这里的“邻人”是指( C )
A.日本 B.越南 C.朝鲜 D.美国
6.2015年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65周年,是值得我们纪念的重要历史事件。回顾过去的血与火的激烈战斗,我们发自内心地对英勇的志愿军将士表示崇高的敬意!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C )
①抗美援朝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②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④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 ⑤中国军事、经济实力强大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7.中朝军民并肩作战,最终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朝鲜战争结束的标志是( D )
A.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B.“联合国军”退回到“三八线”附近
C.司令官麦克阿瑟被撤职回国 D.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8.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 )
A.土地改革的背景 B.土地改革的内容C.土地改革的性质 D.土地改革的影响
9.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重视农村工作,其中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下列关于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0.新中国成立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一落后局面的改变开始于( A )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1.“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这副春联描述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的两项建设成就是( A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②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建成投产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大庆油田建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抓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政治建设”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D )
A.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如图所示为原汇昌花边线漂染厂的收据。这一历史遗存印证的是( B )
A.“一五”工业化建设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4.“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 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 B )
A.第五次反“围剿”的教训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C.“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D.三大改造的教训
15.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但在“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其表现有( B )
①由上海蔓延至全国的“一月风暴” ②刘少奇同志被迫害致死 ③江青为首的“四人帮”被逮捕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二、材料分析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决定?为什么要建立这座纪念碑?(6分)
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为了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材料二中的“三年”起止何时?“三十年”又起止何时?这一时期革命的性质是什么?1840年发生了什么大事,这件大事对中国有什么影响?(4分)
1946年到1949年。1919年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发生了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怎样纪念革命先烈,怎样继承革命事业?(3分)
要懂得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凝聚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牺牲和艰苦的斗争。我们青年要发扬革命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复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反映了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中国政府采取的什么战略决策?是在什么时间在谁的带领下去完成该战略决策的?(4分)
决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在彭德怀司令员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军。
(2)图二反映的是朝鲜战场上涌现出的哪位英雄?再列举一位在朝鲜战场上舍生忘死的英雄。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4分)
邱少云。黄继光。精神:舍生忘死,英勇作战,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等。
(3)图三中,A处发生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哪一次著名的战役?(2分)
上甘岭战役。
(4)我们最终取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这个结果有什么意义?(2分)
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同时,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8.时间擦亮了历史的眼睛,历史擦亮了我们的眼睛。边读边想,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中、印、美人均钢和电的产量对照表
国家
项目
中国(1952年)
印度(1950年)
美国(1950年)
钢产量(千克)
2.37
4
538.3
发电量(千瓦时)
2.76
10.9
2949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1)依据材料一说说,为改变落后状况,1953年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4分)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49年到1957年粮食的增产与哪些因素有关?(4分)
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
(3)依据材料二,导致我国1957—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或“左”的错误,以及三年自然灾害)。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3分)
本小题答案不具唯一性,从经济发展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等方面作答。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施行,使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和宪法依据。
——选自习近平在纪念人民代表大会召开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哪一年在什么会议上颁布的?(6分)
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的。
(2)这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为什么?(6分)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民主原则,从法律上肯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
(3)该宪法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3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