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人的食物来自环境教案(打包4套)(新版)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人的食物来自环境教案(打包4套)(新版)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03-02 09:36:09

文档简介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第1课时,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
2.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二)技能目标
亲自动手实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目标
关注人体的营养健康。
教学重点
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
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各种盒装或袋装食物的包装。
2、教师准备:探究实验“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食物中含有无机盐”的材料用具。
3、FLASH:
(1)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富含各类营养物质的食品;
(3)关注食品的安全,尝试识别过期食品。
4、视频文件:人体对食物的需要。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
[引言]: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物,人类的各种食物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环境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播放视频]:人体对食物的需要。
[提出问题]:食物中有什么?
[探究]: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小探究。请同学们拿出课前收集的盒装或袋装食物的包装。以上人为一小组针对经常食用的5种食物,提出有关营养成分的问题,并作出相关的假设,完成对5种盒装或袋装食物的营养成分的调查。
[全班交流]:每小组选派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讨论]:
(1)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是否相同?
(2)这些食物的生产原料是什么?
[播放FLASH]: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小结]: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想一想]: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哪些能为我们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
[讲述]:蛋白质、糖类、脂肪是人体需要的有机物。它们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的供能物质。维生素虽不提供能量,但也很重要。维生素也是人
认真观看,认同人必须摄入一定量的食物,才能维持生命,才能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纷纷议论开来。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并完成书P21表9-1盒装或袋装食物调查表。
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本小组的调查表。
积极发言,说出食物中一般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
证实自己的结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有七大类,纤维素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集体回答:蛋白质、糖类、脂肪是人体内的供能物质。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实验: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体生长发育必需的,要从外界摄取的有机物。
[实验]: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步骤1]:取1—2匙面粉,加清水和成面团,用一块叠成双层的纱布包住面团,将用纱布包着的面团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手轻轻地揉挤。观察清水发生的变化,讨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步骤2]:把用纱布包着的面团继续放烧杯中揉挤,等到不再有白色物质,从纱布里渗出来时,取出纱布团并打开,可以看到原来的面团变成了一种黄白色的胶状物质。联系有关生活经验,思考这种物质是什么?
[步骤3]:在揉挤的过程中,从纱布内向清水中渗出许多白色的物质。这种白色的物质是淀粉吗?参照书上的图,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
[步骤4]:取烘干的花生、小麦种子各一粒,用单面刀片纵向切开,分别将种子的切面放在白纸的不同位置上,用镊子的柄部或大拇指挤压。移开种子,观察白纸上出现的现象。比较两种种子被挤压后在白纸上留下的印迹。这说明了什么?
以四人为一小组按步骤进行实验。
清水逐渐变浑浊(白色),讨论后认为是面粉溶解的结果。
纱布里剩下的黄白色的胶状物质是蛋白质。
设计实验:用碘液来检验。滴加碘液后,水变蓝色,说明从纱布渗入水中的是淀粉。
花生在白纸上的印迹较透明,是一种油渍,说明花生中含有较多的脂肪。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实验分析]:
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2
3
4
[讨论]: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一样多吗?
[提问]: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富含这样营养物质吗?
[小游戏]:富含各类营养物质的食品。
[提出问题]:人类为什么要摄入这些营养物质?营养物质有什么功能?
[自学]:书上22-23页有关内容。
[小结]:
蛋白质——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维持人的正常生长发育。
糖类——也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的主要能量来源。
脂肪——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多余的贮存后起到保温等作用。是我们的备用能源物质。
维生素——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调节生命活动等。
[讲述]:我们只需少量的维生素,但它是维持身体良好健康所必须的。
[提问]:你能说出一些常见的维生素吗?
重温整个实验过程,填写图表。
积极讨论,从实验中体会到不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含量不一样多,如面粉中淀粉含量多,花生中的脂肪含量多。
通过小游戏趣味性的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食品中富含的营养物质。
带着问题阅读书上相关内容,并在书上勾划。
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并在书上勾划下重要内容。
脱口说出: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等。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水和无机盐
观察实验:
食物中含有无机盐
[阅读]:维生素的种类及功能,(书P23相关内容)和(书P26课外阅读)。
[练习]:完成连线题。
[出示]:佝偻病、坏血病、夜盲症的图片,进行简单介绍。
[播放FLASH]:各类营养物质的作用。
[讲述]: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中,糖类、蛋白质、脂肪属于有机物,水和无机盐则是人体需要的无机物,它们对人体有何作用呢?
[小结]:
水——是一种溶剂、运输的媒介、调节体温、排泄废物。
无机盐——参与人体的各种代谢活动,是人体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
[观察]:食物中含有无机盐。
[讨论]:种子在酒精灯上燃烧后,剩下的物质是什么?
[提问]:几种重要的无机盐的作用。(钙、铁、碘)
[出示]:便秘的卡通图。提问,如果便秘,怎样调节饮食?
[讲述]:对,这就要依靠我们称之为“第七类营养素”的膳食纤维。

通过连线题了解维生素及其缺乏症。
积极思考,利用平时各累的知识进行回答,同学间相互补充。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发现干的小麦种子燃烧后成为灰白色的灰。
有了前面骨的成分鉴定的知识,脱口而出剩下的物质是无机盐。
通过阅读和日常积累的知识,说出钙是强壮的骨骼和牙齿所必需的;铁是制造红血球所需;缺碘会患大脖子病。
有过这样经历的同学能回答出:可以多吃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小知识]:人的肠道内没有消化纤维素的微生物,所以人无法消化纤维素,它是肠道里匆匆的过客,最终混在食物残渣里,随着粪便一起排出体外。纤维素能够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排空,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排便就会通畅,并且减少患大肠癌的机会;还有利于降低人体内过高的血脂和血糖等,从而有利于维护心脑血管的健康,有利于预防糖尿病,有利于维持正常体重。
仔细聆听,开阔知识面。
巩固练习
1、食物中一般都含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以及_______, _______和 _______等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其中_______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蛋白质(氨基酸)被吸收后的最主要用途是( )
A.提供能量 B.构建组织细胞
C.储存起来 D.转化为其他物质
3、下列几组物质中,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的供能物质的是( )
A.脂肪、糖类、维生素
B.蛋白质、脂肪、无机盐
C.糖类、脂肪、蛋白质
D.蛋白质、水、无机盐
4、人体缺乏维生素C会患( )
A.夜盲症 B.坏血病
C.贫血症 D.佝偻病
5、请下列食物与其作用联系起来。
含钙丰富的食物 预防贫血病
含铁丰富的食物 预防佝偻病
含碘丰富的食物 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
作业
板书设计
9—1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1、蛋白质
2、淀粉 人体供能物质
3、脂肪
4、水
5、无机盐
6、维生素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第1课时)
(第1课时,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二)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的设计、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龋齿发生率的调查,认识龋齿发生的原因,关注人体的健康,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6—8人一组,课前调查学生中龋齿发生的情况。
2、牙齿的模型。
3、FLASH:(1)龋齿的形成;(2)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引言]:我们每天都要从外界摄取大量的食物以满足生长发育、各项生命活动的需要,你们知道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依靠哪个系统来完成的吗?
[提问]:对照自己的身体想一想,我们吃的食物直到排出体外都经过那些结构?
[小故事]:姗姗小朋友吃苹果时不小心将种子咽下去了。这粒种子在姗姗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他先遇到了像轧钢似的上下坚硬的怪物,差点被压得粉身碎骨;然后咯噔一下掉进了万丈深渊;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又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走出迷宫又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又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在姗姗上厕所时离开了姗姗。
[出示]:消化系统模式图,请同学们描述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
[讲述]:刚才同学们按照食物的经过路线描述的消化系统的组成,我们把食物经过的通道称之为消化道。但大分子的营养物质要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简单的溶于水的物质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而起关键作用的则是消化腺。
[提问]:你知道消化道周围有哪些消化腺吗?它们分泌什么消化液?你能在自己身体上指出它们的部位吗?
齐声回答出:消化系统。
阅读有趣的小故事,关注有下划线的句子,思考形象化的比喻指的是消化系统的哪个器官。
牙齿,食道—胃,消化液,小肠,盲肠—大肠,肛门。
由于上学期在人体的结构层次学习中,曾经以消化系统为例,因此学生对消化系统的各器官并不陌生。如果印象不深,在做这个阅读时,可以参看图9-8“消化系统组成模式图”。
全班同学在一位同学上的带领下认识消化系统的各器官,并认同这是消化道部分。
根据书上的图示说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试着在自己身体上指出各消化腺的部位。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消化系统的组成
调查:龋齿的发生率
[小结]:消化系统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唾液腺——分泌唾液
肝脏——分泌胆汁
消化腺 胰腺——分泌胰液
胃腺——分泌胃液
肠腺——分泌肠液
[讲述]: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口腔中有哪些器官呢?它们对食物的消化起什么作用?
[出示]:牙齿的模型。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牙齿。
[自学]:书9-7图,了解牙齿的基本结构。
[讲述]:构成牙齿的基本物质是牙本质,牙冠的牙本质外有牙釉质,白色,是最坚硬的部分,因此牙齿是最坚硬的器官。牙齿的中央有牙髓腔,内充满着牙髓,并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我们常感到牙疼等是触及了牙神经。
[讲述]:如果我们不注意口腔卫生,就可能患龋齿。
[调查]:请同学们汇报在课前调查的同组同学中患龋齿的人数,我们一起来计算全班同学的龋齿发生率。
患龋齿的人数
调查人数
龋齿发生率
[讨论]:龋齿发生的可能原因。
[提问]:你能说说龋齿形成的过程吗?
回答:牙齿、舌、唾液腺导管的开口。
舌的搅拌和牙齿的咀嚼,能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认识到从外形上看,牙齿分为牙冠、牙颈、牙根。
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调查人数和患龋齿的人数,数据累加后,计算出全班同学的龋齿发生率。
热烈讨论,积极交流,认为有些人喜欢吃甜食,吃零食,易患龋齿;还有的同学不注意口腔卫生,饭后、睡前不刷牙等等。
各级回答,同学间互相补充。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播放FLASH]:龋齿的形成。
[小结]:口腔内的细菌能够将糖类变成酸液,酸液会慢慢腐蚀牙齿表层的牙釉质。牙釉质受到腐蚀会逐渐变软、变色,当腐蚀到牙釉质发展到牙本质时,会逐渐形成龋洞,最后龋洞深入到牙髓腔,引起牙痛。
[讨论]:防止龋齿进一步恶化的方案。
[介绍]:胃的相关知识。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可以暂贮存食物,对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胃壁有四层结构,从外向内依次是:浆膜(结缔组织膜)、肌肉层、粘膜和粘膜下层。
观看后能复述龋齿的成因。
思考认为:要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餐后、睡前应注意清洁牙齿。如果出现了龋洞,应及时去医院补牙,以防止龋洞的继续扩大。
对胃的结构有大概了解。
巩固练习
1、人体从外界摄取的食物要依靠消化系统进行 和 ,人体的消化系统由 和 两部分组成。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口腔是消化道的 。口腔中 的搅拌和 的咀嚼,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3、右图是牙齿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从外形看,每个牙齿可分为三部分:即
[ ] 、[ ] 和[ ] 。
(2)露在外面的牙齿表面,呈乳白色的是
[ ] 。牙齿中央的牙髓腔中,充满了
血管和丰富的神经。
(3)牙齿是人体最 的器官,成人的
牙齿分为 、 、 和 。
(4)当口腔内的细菌将糖类变成酸液后,就
会慢慢腐蚀牙齿表面的 ,然后再腐蚀 ,最后就深入到 ,引起牙痛。这样的牙齿叫 。21教育网
作业
板书设计
9—2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口腔
食道
胃(吸收水,酒精)
消化道 小肠(吸收大部分水、无机盐、维生素、甘油、
1、消化系统 脂肪酸、氨基酸)
的组成 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维生素)
肛门
唾液腺(分泌唾液淀粉酶)
肝 (分泌胆汁)
消化腺 胰腺 (分泌胰液)
胃腺 (分泌胃液,含胃蛋白酶)
肠腺 (分泌肠液)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第2课时)
(第2课时,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2.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小肠结构的观察活动,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培养学生的实验的设计、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龋齿发生率的调查,认识龋齿发生的原因,关注人体的健康,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2.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
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6—8人一组,课前调查学生中龋齿发生的情况。
2、教师准备:实验“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和“观察小肠结构”的用具。
3、牙齿的模型。
4、FLASH:(1)龋齿的形成;
(2)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二课时)
食物的消化
消化的形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提问]: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有哪些?
[讲述]:这些营养物质中,有些分子小,不需要经过消化就可以直接被吸收,如水、无机盐、维生素,但蛋白质、淀粉、脂肪等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它们必须经过消化,由大分子物质变成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吸收。
[提问]:食物在消化道中被消化,必需要什么物质参与?
[讲述]:更确切的说,食物的消化与消化液中的酶有重要关系。
[出示]:消化酶的作用示图。
[讲解]: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有机物,也称为生物催化剂。它必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如适宜的酸碱度、温度)工作。
[提问]:什么叫消化?
[讲述]:消化包括两种形式,刚才我们提到的消化液中的消化酶参与的消化过程,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为小分子物质是一种化学性消化。另一种则是物理性消化,如口腔内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的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等。
[提问]:你能说出化学性消化与物理性消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小结]:消化的概念及形式。
回忆旧知识并回答。
回忆上节课内容,说出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能帮助消化食物。

观看图片,说出消化酶的作用就像剪刀,把大分子的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的物质。
根据前面讲解的内容概括出: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营养成分的过程叫消化。
化学性消化,营养物质被分解,已不再是原来的物质了,而物理性消化只是食物的形状、大小等发生了变化,实质并没有改变。所以本质是: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
[品尝]:请一位同学品尝馒头,并说出自己的感觉。
[想一想]:
1. 细细咀嚼馒头(主要成分是淀粉),味觉是否发生了变化?有新物质产生吗?
2. 是什么原因使淀粉变成了有甜味的糖?
A. 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B. 唾液的作用。
[提出问题]:淀粉在口腔内发生化学性消化吗?
[作出假设]: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性消化,产生了新物质(有甜味的糖)。
[设计实验]:器材略。
[实验提示]:淀粉遇碘会变蓝,口腔中的唾液会将淀粉变成麦芽糖,葡萄糖等物质的混合物。
[设计方案]:
试管
加入物质
水浴加热
碘液
实验结果
1
唾液
37
滴加
变蓝
2

不变蓝
3
唾液

[演示实验]:请两位学生上讲台配合实验操作。
[讨论]:在口腔内,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为什么?
一位同学配合老师,咀嚼馒头,体验咀嚼过程中味觉的变化。所有同学都有共同的经验,如吃大米饭时,开始不甜,但咀嚼一段时间后,有了甜味。
认同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化学性消化,而且是在唾液的作用下。
以小组为单位,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根据实验提示设计实验。
认真观看实验现象,并针对现象进行讨论。
无甜味的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分解成了有甜味的糖。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营养成分的吸收
[小结]: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以促进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提问]: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在消化道内是如何消化道的呢?
[播放FLASH]: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思考题]:
1.消化道的哪些器官可以进行消化作用?
2.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初步消化的部位分别是什么?
3.口腔、胃、小肠内分别有哪些消化液?
4.消化和吸收的最主要场所是哪里?
[阅读]:书P30的相关内容及图9-10,复述三大类有机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小结]:
蛋白质→氨基酸
淀粉→葡萄糖
脂肪→脂肪酸、甘油
[补充讲解]:在所有的消化液中,只有胆汁是不具有消化作用的,因为不含消化酶,其作用是使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增加脂肪和脂肪的接触面积,有助于脂肪的消化。
[讲述]:食物被消化后的营养成分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这个过程就叫吸收。
[出示]:消化道各器官及吸收的主要物质图示。
带着问题观看FLASH之后,全班进行抢答,初步了解消化的过程。
1.口腔、胃、小肠是可以消化的器官。
2.淀粉——口腔;蛋白质——胃;脂肪——小肠
3.口腔内有唾液,胃内有胃液,小肠内有胆汗、胰液、肠液。
4.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最主要部位。
三位同学为代表进行复述,全班同学注意听,并纠正其中出现的错误。
三种主要的营养物质分解的最终产物要记忆。
明确胆汁是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
勾划出吸收的概念。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观察:小肠的结构
[提问]:从图示中你能总结出消化道的哪些器官具有吸收功能吗?它们分别吸收什么物质?吸收的最主要器官是什么?
[提出问题]:小肠为什么是吸收的主要器官,这与小肠的结构是否有关?
[观察]:鸡小肠的结构。将剪开的鸡小肠,用水洗净,把小肠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内表面向上。
[出示]:小肠结构示意图。
[自学]:书P31第一段,观察图9-11,说出小肠的结构。
[出示]:小肠皱壁、小肠绒毛、小肠绒毛细胞示微绒毛的图片,请学生填图。
[讨论]:小肠的皱襞、
绒毛等结构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的关系。
[小结]:小肠全长5-7米,小肠的皱襞、小肠绒毛和每个小肠绒细胞游离面上的1000-3000根微绒毛,使小肠的总吸收面积可达200m2。小肠的巨大吸收面积有利于提高吸收效率。
[小制作]:采用简易的材料,设计并制作小肠的结构模型,充分说明小肠的结构特点是和功能相统一的。
建议:制作模型时,采用纸、泡沫塑料、布等常见材料。
看图回答问题:胃、小肠、大肠具有吸收功能;小肠是吸收的最主要器官。
观察到:由于水的浮力作用,鸡的小肠内表面绒毛彼此松散,伸展开来。
观察图片,认识小肠的结构。
通过填图,进一步理解小肠的结构。
通过讨论,认为小肠的结构增加了小肠的表面积,所以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
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制作。
巩固练习
1、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等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它们必须经过 ,由 物质变成易吸收的 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吸收。
2、酶是 细胞产生的、具有 能力的一类 ,也称为生物 。
3、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咀嚼和搅拌的过程是 性消化。食物在消化液的作用下逐步分解的过程是 性消化。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食物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后,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人体的 系统的过程叫做 。21教育网
5、细嚼馒头感到有甜味,原因是 ( )
A.淀粉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
B.物理性消化
C.淀粉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
D.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6、当体内胆汁分泌不足时,将主要影响以下哪种食物的消化? ( )
A.豆腐 B.米饭
C.肥肉 D.瘦肉
7、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8.人体内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各不相同,胃能够吸收的物质是 ( )
A.无机盐 B.葡萄糖
C.维生素 D.氨基酸
9.既可被毛细血管吸收,又可被毛细淋巴管吸收的营养成分是 ( )
A.氨基酸 B.脂肪酸
C.葡萄糖 D.无机盐
作业
板书设计
9—2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口腔
食道
胃(吸收水,酒精)
消化道 小肠(吸收大部分水、无机盐、维生素、甘油、
1、消化系统 脂肪酸、氨基酸)
的组成 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维生素)
肛门
唾液腺(分泌唾液淀粉酶)
肝 (分泌胆汁)
消化腺 胰腺 (分泌胰液)
胃腺 (分泌胃液,含胃蛋白酶)
肠腺 (分泌肠液)
2、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淀粉 口腔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 小肠 酶 葡萄糖
蛋白质 胃胃蛋白酶 多肽 酶小肠 氨基酸
脂肪 酶小肠 甘油、脂肪酸
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
(第1课时,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说出什么是合理膳食,认识到营养不良、营养过剩、偏食、挑食、不吃早餐等是营养问题。
(二)技能目标
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三)情感目标
关注食品安全。
教学重点
1、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2、关注食品安全。
教学难点
关注食品安全。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调查市场上正在出售的奶制品或饼干、火腿肠、水果罐头、碳酸饮料等食品的安全性。调查重点是食品是否超过保质期限、是否注明厂名和批号(产品标准号)。
2、教师准备:营养合理的“一日食谱”的课件,与学生进行互动。
3、FLASH:关注食品的安全,尝试识别过期的食品。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均衡膳食
[出示]:营养问题的图片——肥胖症(营养过剩)、年重过轻(营养不良)、不吃早餐、偏食、挑食、暴饮暴食、饮食过咸等。
[提问]:想一想他们这些饮食习惯正确吗?
[引言]:那么什么样的营养结构才叫合理?正确的饮食习惯是什么?什么样的食品才安全?让我们关注今天的学习内容——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
[出示]:各种佳肴的图片。
[提问]:你能给这些丰富的食品分分类吗?
[复习提问]:能说说这些食品富含哪些营养成分吗?这些营养成分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讲述]:食物中的这些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各有不同,因此,合理而均衡的膳食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提问]:你们认为在青少年时期,每天摄取的营养物质中尤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人的膳食计划应有所不同,以满足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营养的不同要求。
青少年正处于旺盛的生长发育期,应食用足够的糖类以维持各项生命活动,食用适量的蛋白质以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还
说出这些都是不正确的饮食习惯,对不吃早餐、偏食、挑食产生共鸣。
积极发言,给食品分类:谷类;蔬菜水果类;畜禽肉蛋类;豆类及豆制品、奶类及奶制品;油脂类。
回忆旧知识,说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是: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无机盐、纤维素。
一致认为糖类、蛋白质最重要。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国的膳食指南
设计:营养合理的“一日食谱”
应食用一定量的无机盐、维生素和纤维,以保证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讲述]:中国营养学会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以指导人们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
[阅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八条建议。
[出示]: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金字塔”。
[提问]:除了合理均衡的膳食以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非常重要。
[讨论]:合理的饮食习惯。
[补充]:一天一般为三餐,两餐的间隔时间为4-6小时。科学论证,早餐约占一天热能的30%,午餐约占40%,晚餐约占30%,不吃早餐或不定时就餐的习惯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
[设计]:如果你是一名技艺高超的营养师,请你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一日食谱”。要求:针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
[小组交流]:略。
[课件互动]:请三个小给分别把设计的一日食谱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全班同学评判。
[小知识]:
(1)中学生营养配餐举例。
(2)一个中学生一天应摄入的食物量。
(3)健康的第一大基石——合理膳食一、二、三、
阅读课本上的8条建议,对照自己的生活,看看有哪些做得还不够。
了解五大类食物的需求量。
同座位讨论,全班交流总结:(1)一日三餐,按时进食。“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饱,晚饭吃得少”。
(2)不偏食,不挑食。
(3)不暴饮暴食。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设计一份适合青少年的“一日食谱”,尝试提出一个主题鲜明、类似广告词的食谱名称。
三个小组进行展示,全班投票,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饶有兴趣地阅读,并不时对照自己的饮食,了解自己做得好与不足的地方,对自己今后的合理均衡营养有指导性作用。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食品安全
调查:食品安全
四、五。
(4)红、黄、绿、白、黑。
[提问]:你一般通过哪些渠道获得食品?
[提问]:你在购买食品时有没有关注过它的安全问题?
[讲述]: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不卫生、不安全,是百病之源。食品安全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自学]:《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六章《食品卫生管理》第二十一条。
[讨论]:1、应当关注食品包装上的哪些内容?
2、怎样判断包装食品是否过了保质期?
3、购买蔬菜、鱼肉等非包装食品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补充]:不食霉变和已过保质期的食品,不滥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强化食品。
[阅读]:课外读——新型食品中的安全问题。
[调查]:食品安全。
指导:4-6人一组,设计调查表,调查南京市场上正在出售的食品的安全性。
调查重点:食品是否超过保持期限、是否注明厂名和批号。
讨论:本地食品是否安全。
基本上都是从超市、菜市场等场所购买食品。
不少同学摇头。
热烈讨论,全班交流。
(1)品名、产地、厂名、生产日期、批号、保质期、配方、使用方法。
(2)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3)有无光泽,有无异味,有无食品检疫合格印章。
自由组合,课堂上设计调查表,课后实施调查。
作业
板书设计
9—3 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
一、膳食指南
1、多吃谷类,供给充足能量
2、保证鱼、肉、蛋、奶、豆类和蔬菜摄入
3、参加体力活动,避免盲目节食
二、平衡膳食宝塔
第一层:谷类 (每天300克~500克)
第二层:蔬菜、水果类(分别是400克~500克,100克~200克)
第三层:鱼、禽、肉、蛋类(235克~200克)
第四层:奶、豆类(分别是100克 50克)
第五层:油脂类(每天不超过25克)
三、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