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22 《礼记》二则R·八年级语文下册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如《劝学》《师说》等。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礼记》中的《学记》《礼运》篇。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的。邹垚娟3524 《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周国年1031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虽有嘉肴 本文选自《礼记·学记》。题目是编者加的。《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嘉肴( ) 弗食( )
自强(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 )学( )半yáoqiǎnɡyuèxiàofúzhǎnɡxué通假字《兑命》曰
(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古今异义1.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 今义:主旨)
3.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 今义:穷苦,艰难)
4.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5.教学相长也邹垚娟3524
(古义:促进,提高 今义:增长)一词多义学学半( )学学半( )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动词,教导动词,学习代词,它的副词,表示推测是非君子之道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 “是故”“是以”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惟读书是务(
) 助词,用在句中,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周国年1031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文言句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指有骨头的肉指味美最好的道理好类比论证:类比亲身学习的重要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邹垚娟3524所以困惑自我反思自己鼓励自己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相长《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尚书》中的一篇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表示猜测引用论证:进一步强调教学相长的关系。 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 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的困惑。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互发生作用,教育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就是这个意思。 1.《虽有嘉肴》一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2.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虽有嘉肴比喻论证——学习的重要性道理论证——教学相长引用论证——强调教学相长教和学
相辅相成 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1.运用类比手法。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周国年1031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大道之行也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幼有所长( ) 男有分( )
谋闭而不兴( )jǔmùɡuānwùzhǎnɡfènxīnɡ通假字1.选贤与能
(通“举”,选拔)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古今异义1.大道之行也
(古义: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而长的路)
2.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归宿 今义:回来)
3.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作乱 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一词多义今天下三分( )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动词,分裂名词,职分,职守动词,讨厌、憎恶名词,罪恶通“举”,推荐连词,和副词,单,只形容词,老而无子的人选贤与能( )颇与中国同俗( )故人不独亲其亲(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邹垚娟3524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词类活用判断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也”表判断)
倒装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文言句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同“举”,选拔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职分,职守女子出嫁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用作动词,以……为亲同“鳏”,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写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用门闩插门阴谋,干坏事的想法兴起这叫作全文的总结语。第一层:
(第1、2句)第二层:
(第3、4句)第三层:
(第5、6句)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总结语,大同社会的局面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周国年1031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
和能干的人担任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3.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根据文中阐述的内容和你对“大同”社会的认识,你觉得“大同”社会能实现吗?教学:教和学。子:子女。归:女子出嫁。货:指财物。贼:指害人。五、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效果最佳。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好朋友是你了解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你不断完善自己的标尺。一个人学习,而不接触外部环境,好比“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只有与朋友共同学习,“察纳雅言”,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并获得更多知识,才能不“孤陋寡闻”了!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在学问上善于问难的人,应当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像木工砍硬木先从易进斧的地方下手一样。1.背诵课文,说说你的感悟。
2.完成相应课时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