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三下
4 珍珠泉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4.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1.了解珍珠泉的美丽。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教学素材】
1.作者的资料
2.关于珍珠泉的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一定见到过泉水吗?谁能说说泉水有哪些特点?
2.播放《珍珠泉》教学演示课件中关于泉水的图片结合教学。(课件出示)
3.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来领略一下珍珠泉的美景。(课件出示)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么样的?
1.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找出文中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三、自学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给文章分段。
2.文章可分为三段:(课件出示)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2-4自然段)。
第三段(第5-6自然段)。
3.指导学生分段读课文。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学生自读第二段。
(1)你认为这段中哪句话写得好?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些句子为什么写得好?好在哪儿?21教育网
(2)泉水有什么特点?(绿、深、清),从哪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句话是什么句式?(排比)。
(3)是泉水是如何往外冒的?“扑哧一笑”这是把泉水当作什么来写的?(人)。
(4)讨论:这泉水为什么叫“珍珠泉”?
第4自然段的这句话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总结,概括)。
3.读第三段。
讨论:这段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句话“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是什么意思?
五、总结扩展,布置作业。
1.这篇文章文笔细腻,语句生动、优美,使美丽的“珍珠泉”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把家乡的泉水写得如此之美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对泉水,对家乡深深的爱。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
2.请你选取你最喜爱的一次景物,按一定顺序把它写下来,一定要把自己的情融于美景之中。
附:板书设计
泉水:绿、深、清 爱泉水
水泡:晶莹闪亮 爱家乡
【教学反思】
《珍珠泉》一课是略读课文,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重点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虽然以前也讲过阅读方法,但此次给我印象深刻。因为在此之前,学习每一篇课文,让学生读完课文后,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看法来,学生们都是两眼向天,不知提什么问题好,甚至说“没什么问题,读懂了全文”。其实,我心里很明白,所谓的没什么问题,是因为他们不会提问题。这次,学习《珍珠泉》时,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这时我着急了。下课后,我反复查阅了有关阅读教学的资料,得到了一个自认为可以启发学生思路的阅读方法:
1.整体读全文一次后,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即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2.遇到不懂的字词,就采用多种形式去问,如查字典、请教同学、老师或父母。
3.质疑、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4.反复读文,找出答案,从段入手,短中找句,句中找出关键字眼。
5.再次感情读文,体会不同人物所表达的情感。
6.读完后,看看自己想说些什么(拓展学生思维)。
没想到,我这样一讲,同学们的思路顿开,结合课文《珍珠泉》,再让学生读文。很快,就有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叫珍珠泉?”马上有同学找到了第三自然段,并把句子找出来了。又如,“珍珠泉周围有什么景物?”很多同学抢着把句子找出来并很有感情地读了出来:“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周围镶嵌着不大……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并指出了关键词语“石头、黑里透绿的青苔、蕨草、花儿……”通过这一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时,只要我们老师指导的方法得当,学生的思路就能打开。我们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同时更要积极钻研教材、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受收到较好的成效。俗话说得好:有怎样的教师,就有怎样的学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