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三下
7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3.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4.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
难点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素材】
1.小村庄的资料、图片。
2.环保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预设:有怎样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村庄里住着什么样的人?村庄里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课件出示)
二、初读感知,读文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低声速读,可以高声朗读。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次;用自己的方法学会生字、理解新词;在文中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课件出示)
2.检查识字识词情况。课件出示生字词,生开火车读词。重点指导“澈、湛、裸”字的读音。不要将“湛”读成“shèn”,将“裸”读成“guǒ”。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山谷 森林 郁郁葱葱 湛蓝 甜润 盖房 裸露 扩大 一栋栋
各式各样 应有尽有 工具 家具 锋利 喘气儿 黎明 洪水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课件出示)
锋利:(工具、武器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
拎起:用手提起。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本文指洪水来势迅猛,势不可挡。
4.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
三、识记字型,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森、葱、犁、喘、黎”等字在田字格中的比例。临写生字。
2.重点指导书写“葱”和“裸”、“黎”。
“葱”的中间是“匆”不是“勿”;
“裸”的左半部分是“衣补”不是“示补”;
“黎”的上部右边的不能写成多一撇的“勿”。
比较“森、栋、柴”三个字中的“木”这个部件,是不相同的。
3.抄写生字及词语。
四、当堂作业,反馈检查。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出示目标。
1.检查字词认读。
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了小村庄的悲剧,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文章继续学习,一起探讨小村庄变化的原因。(课件出示)
二、品词析句,局部探究。
1.体会早先村庄的美丽。
(1)课件出示美丽的村庄图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课件出示)
(2)是啊,这小村庄的确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吧!(课件出示)
(3)从“早先”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课件出示)
(山谷中,早先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强调“早先”。那么现在这个小村庄还有没有呢?引起人的思考。)
(4)再读感受美,并填空。
2.了解小村庄的悲惨命运。
(1)课件出示画面: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村庄,什么都没有了。
(2)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3)说说破折号的作用。
(4)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过渡: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三、质疑课题,解决问题。
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课件出示)
1.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找出对应的句子读一读。
2.分小组议一议。
3.抓住重点句体会村民是如何一步步地把村庄毁掉的。
句一: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课件出示)
(1)这里的两个“谁家”指代什么?“裸露的土地”又指的是什么?
(2)你为什么认为这一句与毁掉小村庄有关?
(预设: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乱砍滥伐。一个“砍”字,高度概括了小村庄消失的根本原因。)
句二: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课件出示)
(1)这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连用了三个“变成”,是排比的手法,它非常强烈地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而且是低效利用树木。)
(2)是啊,靠着锋利的斧头,人们有了————,有了————,有了————。
(3)那他们在得到这些的同时又失去了什么呢?(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清新甜润的空气……)。还有呢?
(4)再读一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句子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预设:表达出了对人们的错误行为的一种遗憾和谴责。)
句三: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课件出示)
(1)“一年年,一代代”说明什么?
(2)两个“不断”又说明什么?
(预设:小村庄的人们不仅仅是一年砍,一代人砍,而是年年砍,代代人砍,毁掉了树木,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一年比一年严重。)
句四:大雨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课件出示)
(1)指名说说“咆哮”的意思。(预设:本来指野兽的吼声,这里用来形容河流的波涛声。)
(2)为什么洪水会这么咆哮,这样肆虐?
(预设:原因就是乱砍滥伐树木,最终灾难终于降临。)
4.小结: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由于人们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课件出示)
(出示变化原因)
四、体悟情感,明确主旨。
1、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场咆哮的洪水的灾难中,小村庄的人们活了下来,那么你想对村民说些什么呢?请你写几句充满深情的话语,送给周围的人。(课件出示)
2.全班交流。
过渡:同学们,你们愿意看到我们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地球伤痕累累吗?你们愿意失去这唯一的赖以生存的家园吗?可是,在我们的身边生居然上演着着这样的故事。(齐读倡议)
五、布置作业,续写课文。
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给你身边的人讲一讲小村庄的故事。
2、想一想后来小村庄又会发生什么故事,接着课文写一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附:板书?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美丽 乱砍乱伐 什么都没有
(保护环境 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反思:
本文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一开始,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小村庄”: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如诗如画,空气清新甜润。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淋漓尽致在表现出来,使同学们不由得陶醉其中。正当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我一边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一边说: “不知过了多少年,最后这么美丽的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学生们一下了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多元解读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学生与作者间的审美对话过程。教学中紧紧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如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我说你能从两个“谁家”体会到什么?学生都说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我又说:“还可从哪个字看出他们任意砍伐树木?”同学都说“从‘拎’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他们想砍就砍,没有人管他们。”这时我顺势让孩子观察后面的插图,体会村民的无度砍伐所带来的后果。同时,在学文的过程中,也借助了课件,让学生认识了“犁”,体会了“裸露”,更通过一段真实的影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无情,内心的体验也更加强烈。
三、通过写话练习,增强环保意识。
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课文以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生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的基础上,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学到这,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啥?把这些话写下来,以通过小练笔来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们都能联系实际告诫村庄的人们以后不要破坏环境,要爱护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学生们在自主感悟与交流后,情感自然喷发而出,对这个令人辛酸的小村庄的感叹会油然而生,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感情也会水到渠成地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