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第二单元5 大自然的语言考点链接考点链接考点链接考点链接考点链接考点链接1.背景解读
1963年,竺可桢的《物候学》一书出版在即,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一部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普读物。同年,《科学大众》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文章,署名即为竺可桢、宛敏渭。篇尾编者注明:“本刊根据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识丛书》之一‘物候学’摘编。”原文约4 900字,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一个小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原文的第一个小标题。2.内容梳理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基础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冰雪融化,草木méng fā( ),各种花次第开放。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nóng yàn( )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3)这样看来,花香鸟语,cǎo zhǎng yīng fēi
(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4)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zhōu ér fù shǐ( )。萌发农谚草长莺飞周而复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当那一场始料不及的雪花,如美丽的华章,层层叠叠,翩然而至的时候,我的心里唯有一份尘存的喜悦,仿若重逢。
B.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变教育的地区差距,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将从根本上缩小城乡教育的悬殊差距。
C.月明风清的夜晚,静悄悄的,一只小船从芦苇丛中撑出来,在湖里,像一片苇叶,向着东南方向驶去。
D.光阴,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荫,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销声匿迹。D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能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能”后加“否”)
B.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队包揽并囊括了乒乓球项目的所有金牌。(删去“并囊括”)
C.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要读经典、读名著。(在句末加“的习惯”)
D.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市政府作出了不准销售、使用、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决定。(把“决定”改为“措施”)
D4.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人在忙乱慌张里更应该保持内心的秩序感,以抚平焦虑,消除杂念,沉淀能量。有人借以独自慢跑,在一呼一吸、一步一圈中重拾内心的平静; ,
;
,
。
有人依赖整理衣物在一衣一物、一叠一放里找回生活的节奏有人偏好洗菜做饭在一刀一工、一食一蔬间获得情绪的抚慰课内精读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5.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作者为什么要先说纬度,再说经度、高下的差异,最后说古今的差异?请从说明顺序的角度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或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所以先说;经度次之,放到第二位;高下差异又次之,放到第三位;古今差异影响最小,所以最后说。另外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是时间因素,这都是按照逻辑顺序安排的,条理清晰。6. 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④段中的加点词“一定”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这段文字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与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作对比,突出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这个因素。8.选文的标题“大自然的语言”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拟人。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课外延伸花儿为什么有各种颜色
①自然界的花儿不仅形态各异,颜色更是五彩缤纷,那么,鲜花为什么会有各种颜色呢?原来,花瓣中含有各种色素,正是因为这些色素,才形成了花儿的五颜六色。
②造就花儿色泽最主要的色素,叫作“花青素”,它分布在细胞的液泡内,控制花的粉红色、红色、紫色及蓝色等颜色变化。花青素很调皮,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颜色。在酸性溶液中,它呈现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比如一串红等;在碱性溶液中,它呈现蓝色, 碱性较强,会成为蓝黑色, 如墨菊、黑牡丹等;而当它处于中性环境的时候,则是紫色,比如桔梗花等。
课外延伸 ③更为神奇的是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三变。比如牵牛花的花瓣在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也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酸碱度产生了变化, 花青素随之变化,而形成的花的颜色也发生变化。
④花青素虽然神通广大,但花的颜色并不全由它来控制。广泛存在于花瓣中的另一类色素,是类胡萝卜素。这种色素 “色如其名”,呈现出的色彩类似胡萝卜的颜色。目前已发现的类胡萝卜素有600多种,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能使花显出黄色、橙黄色、橙红色等。比如,黄色的迎春花花瓣内色素的主要成分就有类胡萝卜素。
课外延伸 ⑤此外,影响花朵颜色的色素还有类黄酮、醌类色素、甜菜色素等。万紫千红, 五彩缤纷, 主要就是因为不同植物花朵内的色素成分和比例都不同。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原因;而绿色花,则是含有叶绿素的缘故。
⑥由此看来,花朵内的色素对花色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不过,色素并不是影响花色的唯一因素。花瓣组织结构的差异会影响对光的折射、反射,从而影响花朵颜色。同时生态因子也会影响花色,如光照、温度、湿度、土壤养分含量,会影响花瓣细胞的pH酸碱度、酶、糖含量、花青素的稳定性等,进而影响花色素的合成或者导致有些花色素的分子结构改变, 造成花瓣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课外延伸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自然界的花五彩缤纷,万紫千红,全是因为它们花朵内的色素不同造成的。
B.牵牛花的颜色一日三变的原因是牵牛花细胞内的酸碱度发生改变,导致花青素随之变化而造成花色的变化。
C.花瓣里的色素——花青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醌类色素等——对花的颜色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D.花瓣内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能使花呈黄色、橙黄色、橙红色等颜色。A课外延伸 2.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花儿为说明对象,准确地传授了自然科学知识。
B.文章采用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清楚地介绍了花色形成的原因。
C.文章第④段运用打比方、列数据、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类胡萝卜素广泛地存在于花瓣中,并控制着花的颜色。
D.本文先分说后总说,层次分明,语言平实。B课外延伸3.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花青素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颜色。课外延伸4.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6分)
(1)花青素虽然神通广大,但花的颜色并不全由它来控制。广泛存在于花瓣中的另一类色素,是类胡萝卜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看来,花朵内的色素对花色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不过,色素并不是影响花色的唯一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表示范围,强调了花青素的重要作用,但并非全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关键性”强调了色素是影响花色的最主要因素,但并不排除其他的因素,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