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04 12:4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表现
(1)家庭棉纺织业破产:洋纱取代土纱,使“纺”与“织”分离;洋布取代土布,使“织”与“耕”分离。
(2)农业生产日益商品化: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2.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二、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
(1)中央:奕?。
(2)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4.主要活动
(1)创办近代工业
类型
目的
代表企业
军事工业
“自强”
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民用工业
以“求富”为旗号,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2)筹划海防: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10年之间,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3)兴办近代教育: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5.结局: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6.积极影响
(1)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背景: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3.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4.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5.影响: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小农经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列强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中国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从而使家庭手工业破产。小农经济的解体为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2.列强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减少了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加速了农业商品化生产的比重,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中国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附庸,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4.近代工业出现。外国商人开始投资兴办一些船坞等企业,国内兴起了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
(2016—2017学年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以下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上海使用工人的籍贯统计表。分析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工人籍贯分布
清光绪、宣统年间
广东1000人、宁波700人、湖北600人、安徽500人、天津680人,其他全国各地
甲午战争后
工人来自全国各地
A.近代上海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答案】C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具有双重影响,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
首先是破坏性:自然经济瓦解,大量农民、手工业者破产,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矛盾激化;大量农副产品商品化并出口国外,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列强的经济附庸。
其次是建设性:促使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市场、自由劳动力、技术等条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发展。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
1.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这就动摇了“礼义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一大进步。
2.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和成长起来。
5.洋务运动使中国教育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
6.洋务运动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7.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
(2018届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参考答案】D
“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洋务企业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属于近代民族工业的范畴。洋务企业是由封建官僚创办的,虽然也采用大机器生产,但仍然采用封建官僚式的管理和经营,不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1)从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
(2)从产业结构来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
(3)从力量来看,投资少,经济基础薄弱,规模小。
(4)从发展环境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5)从设备、技术和地位来看,比较落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远远落后于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
(2016—2017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月考)对下图中的逐渐成长的小树正确的理解是
A.中国近代官营企业命运多舛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夹缝中生存发展
D.民族独立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参考答案】C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是由资本主义萌芽正常发展起来的,而是由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催生出来的,这主要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图解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据清朝《海关关册》统计的丝织品输出状况如下表
对表格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A.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B.中国丝织品仍然有较强竞争力
C.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资本主义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2.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以下企业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发昌机器厂
3.据汉冶萍公司档案记载:1908年,汉阳铁厂与另外两家企业合并为商办的“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下图为该公司发行的股票。这些记载和图片
A.表明中国企业主要依靠政府投资
B.反映了汉冶萍公司的筹资情况
C.表明洋务企业由军用转变为民用
D.说明洋务企业就此开始走向市场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集中于
A.东南沿海
B.中原地区
C.长江沿岸
D.东北地区
5.1866年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时“俱用华人”,但其自身的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发动机系英国造”。后来,它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它的发展历程说明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B.民族工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困难重重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得到了独立的发展
6.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图题,最为贴切的是
A.“清王朝自救运动”
B.“近代工业的起步”
C.“实业救国的浪潮”
D.“民族工业的春天”
1.下图为1800—1850年北直隶宁津县乡镇的零售物价和银钱比价指数图,以下对图中数据解读不合理的是
A.该地零售商品价格水平基本维持稳定
B.该地人民的实际赋税负担愈来愈沉重
C.鸦片走私猖獗导致银钱比价剧烈波动
D.中国自然经济顽强抵抗着西方的侵略
2.下表源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描述了19世纪70—90年代出口货物所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变化状况(出口货物总值=100)。这一变化
年代



棉花
其他
1871—1873
52.7
34.5
0.1
0.2
12.5
1881—1883
46.2
26.2
0.2
0.4
27.0
1891—1893
26.9
24.9
1.2
4.8
42.5
A.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
B.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并不明显
C.表明列强逐步减少对中国原料的需求
D.顺应了世界资本主义新工业的发展需要
3.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死亡和衰落。”对于近代中国来说,这种“割断”的出现,是由于
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C.资产阶级发起“实业救国”
D.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挤压
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2.(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3.(2017年天津卷)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4.(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5.(2016年上海卷)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其主要原因是
A.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
B.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
C.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D.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
6.(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7.(2017年4月浙江选考,节选)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中国没有经历产业革命,但不能抹煞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中为争取中国现代化而献身的人的动人事迹。中国人自制轮船的试探,在福州船政局开办不及十载的1875年便已开始发动。从20世纪开始,中国大地上的追赶先进和推动现代大机器工业发展进行的奋勇拼搏展现出新的场面。詹天佑和他所设计的“与他国无关”的京张铁路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詹氏早就自豪地说:“中国己渐觉醒。”认为“莽莽神州,岂长贫弱?曰富、曰强,首赖工学。”
——摘引自《詹天佑文选》、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
(1)根据材料一所提示的角度并联系所学,指出近代民族工业最初产生的时空范围,分析说明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路径。
K基础
1.【答案】B
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江南制造总局和安庆内军械所都属于军事工业,其指导思想是“自强”,故A、C两项错误;轮船招商局是在“求富”的旗号下创办的,故B项正确;发昌机器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合并为商办”“该公司发行的股票”可知汉冶萍公司不是依靠政府投资,故A项错误。“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发行的股票”反映了汉冶萍公司的筹资情况,故B项正确。汉阳铁厂一开始就是民用企业,故C项错误。民用企业的产品本来就投放市场,故D项不符合史实。
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集中于自然经济解体较早的东南沿海地区,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材料提及发昌机器厂最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可见其未获得显著发展,A项排除;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本国企业受到外国技术的控制,同时被耶松船厂吞并,可见其发展困难重重,C项正确;发昌机器厂的技术不独立,不能体现其独立发展,D项排除。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民族工业。根据材料中的企业的名称和地理分布可知指的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指的是洋务运动,C项是甲午战后,D项是一战时期,都与题目时间不符。
K能力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根据图中数据可知,该地零售商品价格指数基本维持在100左右,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根据图中数据可知,银钱比价指数在1830年迅速上升,说明该地人民的实际赋税负担愈来愈沉重,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鸦片战争前后,鸦片走私猖獗导致银钱比价剧烈波动,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1840年以前,西方并未侵略中国,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目要求。
2.【答案】D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中恩格斯提出的“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死亡和衰落”即自然经济的解体;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故选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在鸦片战争之前,且其发展不足以动摇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C、D两项发生的时间均远远在自然经济瓦解的鸦片战争之后,故排除。
K真题
1.【答案】A
【解析】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说明有利于减轻开平煤矿的负担,降低成本,自然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但这与加强管理无关,排除B;当时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不可能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C;仅凭减少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不足以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因为洋务运动最终走向失败,排除D;故A项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洋务运动中开平煤矿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认识。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洋务运动自身管理方面的弊端以及单纯学习西方技术而不变革封建制度等因素,最终失败。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能够全面、辩证看待和分析问题,能够从全局把握。
2.【答案】B
【解析】材料中提到“协造”,福州船政局应该是从官办转为官督商办,也就是协办,并没有转为商办,故A项错误;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由“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到此后造船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反映了经费来源的变化,目的在于缓解经费压力,故B项正确;从1879年以前“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到后来“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说明所造之船自始至终没有投入市场,故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福州船政局的造船业,不能由此推断近代轮船制造业的状况,故D项错误。
3.【答案】C
4.【答案】C
【解析】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于鸦片战争后,材料无法推断出关税主权是否丧失,故A项错误;19世纪中期以后的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没有被商品经济所取代,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外国商品输出已经深入到中国偏远农村,民众使用洋货日益增多,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中国市场的洋货增多,无法推断中国是否主动开放市场,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出张謇办厂经历的艰辛,“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反映出阻力来自外部。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是缺少机器技术,属于内部原因,故A项错误;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是劳资矛盾,属于内部原因,故B项错误;经营管理的弊端,属于内部原因,故C项错误;民族企业受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外部原因,也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阻碍,故D项正确。
6.【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解析】(1)第一小问差异,据材料一,由“雍正时期”“严行封禁”“永远封禁”“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得出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由“1872年”“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得出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第二小问原因,雍正年间,据材料一,由“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得出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由“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得出政府谋取矿利,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19世纪70年代,据材料一,由“1872年”“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结合所学可得列强的经济侵略;由“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得出洋务运动的推动;据由“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得出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7.【答案】(1)范围:19世纪60年代;沿海地区。
路径:洋务派官办企业;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和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变为近代工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