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第1课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木铎(dé) 桀溺(jié) 耦耕(ǒu) 接舆(yǔ)
B.荷蓧(tiáo) 黍米(shǔ) 奚自(xī) 反见(jiàn)
C.芸草(yún) 殆而(dài) 怃然(wǔ) 耰而(yōu)
D.长沮(jù) 桀溺(nì) 不辍(chuò) 食之(shí)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植其杖而芸
B.止子路宿
C.不仕无义
D.欲洁其身
【答案】C
【解析】C项,名词用作动词。A、B、D三项均是使动用法。
3.下列句子中的“易”字,与例句中的“易”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A.以乱易整,不武。
B.移风易俗
C.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D.岂得之难而失之易钦?
【答案】B
【解析】例句和B项都当“改变”讲,A项,替代。C项,交换。D项,容易。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些追蜂逐蜜的养蜂人从全国各地汇集到这里,安营扎寨在百花丛中,______,编织着春天的童话,收获着春天的甜蜜。
②当你拖着早已疲惫不堪的身躯于人生路上______、艰难前行时,别忘了给心灵觅一处休憩的港湾,开一剂温润的药方。
③86岁高龄的袁隆平面对辉煌和荣耀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______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依然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
A.风餐露宿 跋山涉水 风尘仆仆??
B.风尘仆仆 风餐露宿 跋山涉水
C.跋山涉水 风尘仆仆 风餐露宿??
D.跋山涉水 风餐露宿 风尘仆仆
【答案】A
【解析】第①句说的是养蜂人在野外安营扎寨的生活状况,用“风餐露宿”比较恰当;第②句说的人生路上历尽辛苦,强调行进的艰难,用“跋山涉水”比较恰当;第③句说的是袁隆平不耽于取得的辉煌成绩,依然奔波祖国各地调查研究,侧重忙碌,用“风尘仆仆”比较恰当。因此,正确的选项是A。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校110周年校庆时,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B.新华社区居委会在展示的普法板报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了生动典型的案例现实,让读者在阅读中轻松地领略到法律精神的独特魅力。
C.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D.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答案】D
6.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向各班班长所发通知的正文,请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了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同学们的国学素养,校学生会定于10月18日下午4点,在报告厅举办“走近孔子”读书交流会。届时在孔子研究领域享有极高盛誉的孙荣教授将光临指导,并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请拨冗组织班委推荐两名发言的同学,并告知他们一定务必按时到会。
(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简明,文中必须删掉两个词语,分别是 和 。
(2)文中使用不得体的两个词语,分别是 和 。
【答案】(1)极高 一定(或“务必”) (2)奉送 拨冗
7.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感恩教育并不是让人痛哭流涕,也不是让人下跪。中国传统文化为父母洗脚下跪等做法已经很难被年轻人接受,其背后最根本的是,人是独立的: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是为父母而生,当然, ① ,即相互不是为了彼此活着。我认为这样是对人的发展最有利的,否则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 ② 。我们培养的其实 ③ ,而是独立、尊重父母、尊重父母劳动、有责任感的孩子。这种责任的能力是从小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点地培养的,而不是通过感恩教育、通过一两场感恩讲座就能解决的,所以需要反思的是父母,不是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父母不是完全为了孩子才活着 ②会阻碍年轻人的发展 ③不是给父母洗脚下跪的孩子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连贯性。第一处,后面说“即相互不是为了彼此活着”,前面已经从孩子的角度说了“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是为父母而生”,那么横线上的内容应是从父母的角度来说“不是完全为了孩子才活着”;第二处,前面说“这样是对人的发展最有利的”,“否则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会阻碍年轻人的发展;第三处,后面说“而是……”,前面应是说“不是……”,这就确定了句子的形式,再结合前面对“洗脚、下跪”的否定可以确定句子上的形式。
8.下图是孔子学院标识,请从构图角度说明该标识主体部分的构成要素及寓意。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准确,不超过5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素:标识主体为昂首展翅高飞的和平鸽和地球组合构成的变体“汉”字。
寓意: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快速走向世界。
二、阅读拓展训练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9~12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杖荷蓧 荷:背负。
B.植其杖而芸 芸:除草。
C.明日,子路行以告 明日:第二天
D.行其义也 义:正义。
【答案】D
【解析】D项,义:道术或主张。
10.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路拱而立
②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③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答案】B
【解析】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③助词,的;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是三言两语,少数几章也只记了谈话时的场景。上述文段不仅有时间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B.丈人带讽刺的话语,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表现出他的态度倨傲,自认为比孔子高明,德行比孔子高尚。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
C.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恭敬有礼,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长幼之节”;但他不出仕,放弃了臣子对君主应尽的责任,即君臣之义,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D.孔子的话(包括子路根据孔子的意思说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出他对丈人过隐居生活的某种赞赏的感情,而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不仕无义”的处世态度,却给予严厉的批评。
【答案】B
【解析】B项,“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不正确。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便留子路住下来,杀鸡、做黍米饭给子路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拜见子路。
(2)孔子说:“他是个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看望他。子路到了他家,他却走开了。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学孔堂记
天不可以象名,孔子之道不可以科名。日月星辰,象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科也。谓天尽于日月星辰,是小天矣。谓孔子之道尽于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是小孔子之道矣。学孔子者,不得其全而各得其性之近似,乃名之以科,而不知孔子之道,何可以科名哉?虽然,学孔子者非得其门,吾未见其入也。
苟不欲知天则已;苟欲知天,在璇玑、玉衡,以观日月星辰,几乎天矣。夫苟不欲学孔子之道则已;苟欲学孔子之道,由博文约礼以达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几乎孔子矣。言子游,孔子之高弟也,其优于同列也以文学,而其治武城也以礼乐。礼乐固文学之见乎其外者也。德也,政也,言也,文也,无不序焉之谓礼;德也,政也,言也,文也,无不和焉之谓乐。子游学乎孔子而独得乎礼,乐之传亦微矣。
夫礼乐,孔子之道也。学礼乐以入道,孔门之教也。故学子游所以学孔子也。学至于子游,具孔子之一体矣。吴之先启于泰伯。泰伯以让风,子游以礼乐风,吴之文,实彬彬矣。夫岂后世之所谓文哉?亦岂后世之所谓学哉?后子游而与起者,唐有若陆公贽宋有若范公仲淹。贽曰:上不负天,下不负所学。仲淹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章功业越一世,虽未敢上拟孔门,其亦学子游而有得者,与学子游所以学孔子也,故吴之文称盛者,曰:泰伯贤。曰:子游先。曰:敬与希文焉尔,其以文擅当时名。故有学道书院创于宋、复于元,迨至今……湮废已久,缵宗①忝守兹邦,乃因佛废之隙而鼎建之。外为书院,内为堂,旁为周庐。于是择郡中子弟之良者肄其中,而以孔子之道相切磋焉。冀诸士子学敬与希文以至于子游,学子游以至于孔子,亦庶几矣。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其尚勖之哉,其尚勖之哉!
(有删改)
【注】①缵宗:作者自称。
1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不序焉之谓礼??????? ????? 序:次序
B.故学子游所以学孔子也? ?所以:用来……的途径
C.缵宗忝守兹邦????????? ?????? 忝:谦辞,有愧于
D.其尚勖之哉??????????? ?????? 勖:勉励
【答案】A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孔子之道是博大精深的,不等同于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等具体的类别,否则就是看小了孔子之道,看小了天。
B.作者认为知识广博、遵守礼仪,从而实现有德行、善于政事、精通言语和文学,这就是孔子之道。文学不过是礼乐的外显。
C.吴地文化最先起于泰伯。泰伯谦让之风教化了吴地,而子游用礼乐教化吴地,所以吴地的文学不是后世所说的一般的文与学。
D.作者推举陆贽和范仲淹,他们文章功业都超越一时,虽然不能和孔子之徒比,但也是学习子游而有所收获的,并且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子游是一致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文学不过是礼乐的外显”的表述曲解文意,原文的“礼乐固文学之见乎其外者也”的意思应该理解为礼乐是文学的外在显现。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游学乎孔子而独得乎礼,乐之传亦微矣。
(2)于是择郡中子弟之良者肄其中,而以孔子之道相切磋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子游向孔子学习而在礼方面独有成就,乐的流传也就衰微了。
(2)于是选择郡里那些贤良的子弟让他们在堂中学习,用孔子之道相互切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先确定考点,之后串联成句,补充省略成分,调整语序,使翻译的句子语意通顺。本题涉及的得分点有:(1)“学乎孔”“得乎礼”的句式,“独得”可译为“唯独获得……的心得或收获”。“微”的意思是“式微,衰微”。(2)句“弟子之良者”的句式,“(于)其中”的省略。“肄”的意思是“学习”。
16.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建立学孔堂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孔子大道的尊崇 (或用孔子之道培养郡中子弟);对吴地文化的传承;延续书院的文脉传承,鼓励郡中子弟努力学习。
【参考译文】
天,是不能够用某一物象来命名的,孔子的道不能够用某一科目来命名。日月星辰,是物象;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是科目。认为天就是日月星辰是把天看小了。认为孔子之道全表现在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是把孔子之道看小了。学孔子的人,不能够得到孔子的全部学问只能各自学到某方面与之近似的东西,就用科目品类来命名却不了解孔子的大道,怎么能用科目品类来命名呢?虽然这样,但是学孔子的人如果摸不到那门路,就看不见他能走进孔子之道。
如果不想了解天就算了,如果想了解天,用璇玑、玉衡这些仪器观察日月星辰,就可以了解天了。如果不想学习孔子之道就算了,如果想学习孔子之道,由知识广博遵守礼仪达到有德行、善政事、精通语言和文学,就达到孔子境界。言子游,是孔子的高徒。他凭借文学修养比同列优秀,而他用礼乐来治理武城。礼乐本来就是文学的外在表现。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无不依照次序排列就是礼;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无不和谐就是乐。子游向孔子学习而在礼方面独有成就,乐的流传也衰微了。
那礼乐就是孔子之道。学习礼乐以悟道,是孔门的教诲。所以要学习子游学习孔子的方法。学到了子游的地步,就具有孔子的一部分了。吴先是开启于泰伯。泰伯用谦让来教化,子游用礼乐来教化。吴地文学,实在是朴实而高雅。难道是后世所说的文学吗?难道是后世所说的学习吗?在子游之后因为文章而兴起的,唐代有像陆贽那样的人,宋代有像范仲淹那样的人。陆贽说:上不负苍天,下不辜负所学习的。范仲淹说:忧虑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文章功业超越一时,虽然不敢比拟于孔门,也是学习子游而有所收获的,是学习子游用来学习孔子的方法。吴地文学称盛的原因,说是泰伯贤能,说是子游开风气之先,说陆贽和范仲淹等都是凭借文章拥有当时的名声。所以有学道书院在宋代创立,在元代恢复,一直到现在……湮没很久,缵宗我守在这个地方,就趁着佛废的间隙建立学孔堂。外面是书院,里面是正堂,旁边有茅庐。于是选择郡里那些贤良的子弟让他们在其中学习,用孔子之道相互切磋。希望各位学子能够学习陆贽与范仲淹以到达子游的境界,学习子游能达到孔子的境界,也就差不多了。读书人要仰慕贤人,贤人要仰慕圣人,圣人要仰慕天人。千万要勉励啊,千万要勉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