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03 21:5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第5课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疏食(shū) 曲肱(ɡōnɡ) 枕之(zhěn)
B.所恶(wù) 恶乎(wù) 颠沛(pèi)
C.臧武仲(zānɡ) 公绰(chuò) 卞庄子(biàn)
D.貌思恭(ɡònɡ) 无適(dí) 谄也(chǎn)
【答案】C
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恶:哪
B.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授:付出
C.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平生:一辈子
D.无莫也,义之与比 比:并列
【答案】C
【解析】平生:向来。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为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B.饭疏食饮水
C.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D.非其鬼而祭之
【答案】B
【解析】“饭”,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吃”。
4.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B.见义不为,无勇也
C.是吾忧也
D.文之以礼乐
【答案】D
【解析】D项是状语后置句,A、B、C三项都是判断句。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富而可求也
B.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C.若臧武仲之知
D.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答案】B
【解析】A项,而,通“如”,如果;C项,知,通“智”;D项,要,通“约”,贫困。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欲:动词,想要。
B.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去:动词,离开。
C.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文:修饰。
D.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比:动词,比较。
【答案】D
【解析】比:动词,并列,紧靠。
7.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B.①富而可求也 ②不义而富且贵
C.①不以其道得之 ②文之以礼乐
D.①曲肱而枕之 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答案】C
【解析】A项,即使/虽然。B项,表递进/表转折。C项,用。D项,代词/助词。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信”,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C.低眉信手续续弹。
D.一人得道,仙及鸡犬,信夫!
【答案】AD
【解析】AD项的“信”都是“真实”的意思。B项,信用,C项,随意。
二、阅读拓展训练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论语·宪问》)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信:真实、不虚。
B.以告者过也 过:犯错误。
C.人不厌其言 厌:满足。
D.饭疏食饮水 饭:吃。
【答案】C
【解析】厌:讨厌。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③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④乐亦在其中矣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D
【解析】①介词,向;②介词,对,对于;③代词,指代人(夫子);④代词,指代艰苦的生活。
11.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A.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
B.以告者过也
C.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D.见义不为,无勇也
【答案】D
【解析】例句与D项都是判断句。A项,状语后置;B项,省略句;C项,主谓倒装。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1)夫子到了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所以人们不讨厌他说话。
(2)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荀爽字慈明。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而称之,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举爽至孝,拜郎中。对策陈便宜曰:“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今公卿群寮皆政教所瞻,而父母之丧不得奔赴。夫仁义之行,自上而始;敦厚之俗,以应乎下。事失宜正,过勿惮改。臣窃闻后宫采女五六千人,冬夏衣服,朝夕禀粮,耗费缣帛,空竭府藏,空赋不辜之民,以供无用之女。臣愚以为诸非礼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婚合。一曰省财用,实府藏。二曰修礼制,绥眉寿。三曰宽役赋,安黎民。此诚国家之弘利,天人之大福也。”奏闻,即弃官去。
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其君父及诸名士,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献帝即位,董卓辅政,复征之。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因从迁都长安。爽见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将共图之,亦与司徒王允及卓长史何颙等为内谋。会病薨,年六十三。
论曰:董卓当朝,申屠蟠、玄竟不屈以全其高。爽已黄发矣,独至焉,未十旬而取卿相。或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①也,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②则濡迹③以匡时。观其逊言迁都之议,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故逶迤也。
(节选自《后汉书·荀爽传》,有删改)
注:①大致:致,思想的趋归;大致,意即重大选择。②陵夷:衰颓,衰落。③濡迹:驻足,喻出仕。
13.下到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B.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C.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D.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答案】B
14.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是中国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分为《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B.私谥:古时人死后由亲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与朝廷颁赐的不同。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和靖(陶渊明)等。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除“社稷”外,“宗庙”也可以用来代表国家。
D.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为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来指老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即用此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对于古代文化知识需要平时记忆,还要结合语境理解分析。陶渊明的谥号是“靖节”,“林逋”的谥号是“和靖先生”。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爽勤奋好学。他十二岁时就能读懂《春秋》《论语》,遭党锢之锅后,隐居十几年,专心从事写作,终成一代大儒。
B.荀爽倡导孝道。他认为公卿百官是老百姓的榜样,应该改正父母去世时不回家居丧尽孝的错误,要带头施行仁义。
C.荀爽关心民生。他建议朝廷遣散过多的宫女,让她们结婚成家,认为这样做可以减省赋役,安定百姓,利于国家。
D.荀爽忧心国事。他虽受权臣董卓重用,却不与之同流合污,而是暗中谋划迁都长安之事,可惜因病去世,没能重振国运。
【答案】D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尉杜乔见而称之,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答案】(1)太尉杜乔见了称赞他,荀爽就更加深入地思考研究儒家经典,喜庆丧吊活动他都不参加,朝廷有征召他也不答应。
(2)(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但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我)确实已误入迷途但还不算很远,我已经醒悟今天归田是正确的而以前做官是错误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把重点词语和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出来。本题要准确翻译以下内容:(1)称:称赞;耽思:深入思考;庆吊:喜庆丧吊;不行:不参加。(2)谏:挽回;是:正确;非:错误。
【参考译文】
荀爽字慈明。他从小好学,十二岁就读懂了《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了称赞他,荀爽就更加深入地思考研究经书,有喜庆丧吊活动,他都不参加,朝廷有征召,他也不答应。颍川流行这样一句话:“荀家八条龙,慈明世无双。”
(桓帝)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以“至孝”推举荀爽,被任命为郎中。他回答策问陈述了他认为国家应办的事宜,说:“汉朝的制度要天下的人都诵读《孝经》,选官吏也是推举孝廉。现在公卿百官都是政治与教化的榜样,而父母逝世了却不能回去居丧尽孝。仁义之行,要从上面开始做起,敦实纯朴的风俗,才能传到下面响应。事情做错了,应该改正,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我听说后宫宫女有五六千人,使唤服侍的还在这以外。冬夏的衣服,早晚的粮食,耗费着丝绸布帛,使国家府库空虚,(以至)白白地向无罪百姓征收赋税,用来供养无用的宫女。我认为那些不是以礼聘娶的且又没宠幸过的宫女,一概都遣散出去,使她们能够婚配。一是可以节省财用,充实府库;二是可以完善礼制,获得长寿;三是可以减省赋役,安定百姓。这实在是国家的最大利益,天人的伟大幸福啊!”奏章呈上之后,他就弃官离开了。
后来,遭到党锢之祸,荀爽隐居于东海边,又南逃到汉水边。这样过了十多年,在家专门从事写作,于是被称为大儒。时人多不为妻子服丧,即使在父母丧期仍有吊丧问疾的,又私自给其长辈及一些名士死后赠谥号。(对于这些做法)荀爽都引经据典申明大义,用经典来纠正,虽说没有全部改变,也很有一些改进了。汉献帝即位,董卓掌权,又来征聘他。荀爽想逃避任命,来使催迫得很紧,没法离开,因而被任命为平原相。(上任时)走到宛陵,又被追回任为光禄勋。到任办事刚三天,又被升任司空。于是跟随迁都到了长安。荀爽见董卓残忍暴虐愈益严重,必定会危害国家社稷,他所推举任命的都是一些有才干有智谋的人,准备与他们一起对付董卓,并和司徒王允及董卓府中长史何颙等人为内应。恰遇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三岁。
史官评论说:董卓当权,申屠蟠、郑玄最终不肯屈从而保全了他们的高风亮节。荀爽已经年老了,只有他去应聘,不到百天就取得卿相之位。有人怀疑他违背了(平素的)志向,我仔细斟酌荀爽当时的思想,认为出而用世,退而隐居是君子为人的重大选择(重大关键)。时运平顺(天下太平)时,就弘扬大道以实现自己的志向;国运衰落(国家危亡)时,就应该投身问世以匡救时难。看他不参与关于迁都的朝臣争议,以及后来暗中图谋董卓,几乎能振兴国运,这正是所说的“大直若屈”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