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答谢中书书EJ·八年级语文下册1.朗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布局的匠心所在。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等。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
林翠竹,四时俱备。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四季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
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
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太阳快要落山了。参与。这里指欣赏。消散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人间天堂。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天堂。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答 复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信说说题目的含义。答谢中书书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一、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二、分写四季之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之景朗读课文,理清结构。三、总写、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之美,你看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山水相映之美: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色彩配合之美: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晨昏变化之美: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动静相衬之美: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1.言简义丰,雀小脏全。 本文开头叙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引出全篇,中间的描写先总括江南景物的特征,后具体描写;先写四时景物的变化,后写一日景物的动态,最后抒发感慨并同开头照应,结构完整而章法严谨。2.善抓特征,虚实相生。 (1)本文主要抓住景物的动态特征来描写,写四时之景时静中见动,写一日之景时以动衬静。为突出其动态,文中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既有实景,又有虚景。 (2)作为虚景的“五色交辉”,会引发读者对绚烂的山林景色的种种联想与记忆。而这种联想与记忆又因人而异,有着千差万别,把这些联想与记忆同文中实景结合起来,会使意境更加丰富。3.语言清丽含蓄,耐人寻味。 本文本属骈文,却与充斥在齐、梁文坛上的那些绮靡浮艳、内容空虚的骈体文迥然不同。本文用语清丽而不重藻饰,含蓄而不晦涩。如“猿鸟乱鸣”中一个“乱”字,既给人以群猿腾跃、众鸟翔集的视觉形象,又给人以万音齐发、众响毕备的听觉形象。 本文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秀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具体描绘仰视
俯视
平视沉醉山水
愉悦得意感慨收束答谢中书书1.背诵课文。
2.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的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任选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扩展)课件28张PPT。记承天寺夜游EJ·八年级语文下册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苏轼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代表作】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 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公元1083年。门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清闲的人。共同、一起。形容水的澄澈。均为水生植物。译文: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1)“庭下如积水空明”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如“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友情深厚。 再读课文,说说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闲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也体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1.言约义丰。 本文先记叙夜游的经过,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原因、结果各种要素齐备,行文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接着是出色的描写;最后抒情结束,抒情中含有议论,记叙文的几种表达方法全部用上。2.善抓特征,虚实相生。 本文抓住月光晶莹与清凉的特点,以“积水空明”作比,而本体月光没有出现,化实为虚,后又以“藻、荇交横”这个喻体丰富前一个喻体“积水空明”,是化虚为实。虚实相生,别具匠心。3.语言清丽含蓄。 本文中一个仿佛不经意的词——“闲人”,却饱含着作者对屡受打击、频遭贬谪的苦痛的控诉和对当政者的揶揄,还兼有对自己苦闷的排遣。 课文通过对庭院中澄澈透明的美妙月光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极其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叙事——赏月缘由写景——庭下月景悲凉苦闷
豁达乐观抒情——愉悦苦闷记承天寺夜游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