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23 古诗两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23 古诗两首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03 21:43:35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观 沧 海1.结合诗人生平和作品特点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2.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方法。
3.培养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论说曹操 官渡之战中,曹操粮草已绝,眼看就要撑不下去,这时袁绍方的许攸叛逃前来,曹操知此人必有机密相告,大喜之下顾不得穿鞋,赤脚便要来迎许攸,许攸深表感动。 果然如曹操所料,许攸将袁绍藏匿粮草的秘密地点透露给了曹操。曹操连夜派精兵烧了袁绍的粮草,终于以少胜多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代表作《短歌行》《蒿里行》等。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在铜雀台,用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内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思想情操。建安文学的十大代表诗人: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朗读诗歌
注意节奏
读准字音
读出感情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jiédànsǒng zhì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zāi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内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向东来到碣石山。水波动荡的样子。高耸挺立。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大意:向东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指银河幸运到极点,唱这首歌来表达意愿。大意: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幸运到极点,唱这首歌来表达意愿。整首诗由哪个字来展开线索,统领全篇?观诗人由“观”写了哪些内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地点、方位实景虚景找出诗中的意象,体会景物特点。日月、星汉波澜壮阔欣欣向荣博大宽阔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洪波巨澜 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抱负?诗歌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以大海自比,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静动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1.动静结合“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虚实使描写对象更有趣味,内涵丰富。2.虚实相生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观沧海实景虚景动:借景抒情静:水、秋风、洪波山岛、树木、百草日、月、星汉统一天下的抱负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曹操的作品。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课件18张PPT。饮酒(其五)R·七年级语文下册1.了解陶渊明及他的作品和创作背景。
2.体会诗歌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3.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陶渊明】(352或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因时局动荡,官场政治腐败,最终选择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朗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读出感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内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建筑房屋。如此人聚居的地方。意思是精神摆脱了世俗的束缚,虽身处闹市也如同居住在偏僻的地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傍晚山色秀丽。结伴而归。这里边含有人生的真意,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言语来表达了。大意: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边含有人生的真意,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言语来表达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这首诗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他自由地种花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1.背诵课文。
2.以“我心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