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说》教学设计
教师
聂晓明
科目
语文
授课时间
2015年04月2日
第7节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一年三班
课题
传道·受业·解惑——《师 说》--第2课时
教学目标
探究、解决疏通文意过程中出现的疑点、难点。
结合写作背景,从“道”入手,探究本文的现实意义。
理解韩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及爱国情怀,传“师道”,勤“质疑”,尊师重教。
学情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观察,发现本班学生能够较快乐的接受文言文教学,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文言语法知识,结合教材注释及多媒体课件,在第1课时自学、研讨、交流,完成文意的基本疏通。其次,本班学生也很乐于进行文意的深入挖掘和探究,能够自觉的联系现时生活,并积极形成个性化感受。
设计意图
本节课在第1课时自学、研讨的基础上已经完成了文意的基本疏通,但仍可能存在一些疑点和难点,解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的第一任务,以使学生能够准确的积累文言知识;任务之二:通过提问,从文学、教育、社会等层面分析,体会、探究韩愈本篇作品的现实意义;任务之三:探究本文的现时意义,引导学生传“师道”,勤“质疑”,尊师重教。
重点
准确理解文意,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准确理解、把握“道”的含义。
难点
从《师说》写作的表层意图入手,挖掘写作的深层目的和现实意义。
手段
自学多媒体课件,质疑研讨,解惑提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语入课
一、展示图片
学生课外特长培养(钢琴、舞蹈、瑜伽、跆拳道、美术等)
二、朗读课文
《师说》教材P54
三、分析文本
1、运用古今对比,探究当时社会存在的教育问题
引入“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从文中搜寻信息,全面了解当时的教育状况
探究当时教育存在的问题
探究这些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
探究“道”与“业”的内涵和关系。
7、探究韩愈提倡儒家思想的原因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春。我们早上沐浴着阳光来到学校,这里有我们的快乐,还有我们的需要。
提问:
1、这张照片表现了怎样的场景呢?请简单描述一下。
2、看了这组照片,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想法呢?
提问:
公元800年左右,也就是中唐时期,孩子的教育与现代有哪些异同呢?(照片中有三者,那就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提问:
找到作者论述当年学习情况的段落及语句,对比照片进行分析、概括。
韩愈在文中也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他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比较的?
提问:韩愈想通过这样的对比,告诉我们还存在哪些难以理解的现象呢?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教育现状呢?
提问:作为爱国官员、忧国文人,韩愈该如何抗争呢?
提问:韩愈倡导教师要做到“传道、受业、解惑”,那么什么是“道”与“业”呢?
提问:韩愈为何如此提倡儒家思想呢?难道中唐时期儒家思想不是主流吗?
进入上课状态。
描述其中一幅照片的场景;
基于这组照片谈谈此刻的心情或想法。
齐读课文,细致感受、分析、推测文中与照片不同的情景。
学生标记、概括、论述。
家长
学生
教师
学生总结:
圣人——愚人
家长——子女
士大夫之族——百工之人
学生认真对比文中的信
息,联系现实生活,得出答案。
无智
无识
无能
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社会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并归纳答案。
士族世袭
官职门第
师资低迷
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
尊师重教
传道受业
学生回归文本,结合书下注释:“业”为六艺;“道”为儒家思想精髓。
结合背景材料,学生思考中唐时期“佛老”学说的关系和影响。
唤起情感共鸣,调动学生快乐的情绪,让课堂充满阳光。
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进行规范性描述;调动学生积极表述个人的想法和情感,活跃课堂气氛、活跃思维。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教师答疑(字音、文意)。
激发想象力,感受当年的教、学状态。
通过阅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根据问题需要,有条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论述问题,使论述严密而全面、对比鲜明。
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教育现象,结合现实生活,发现存在的教育问题。
利用时代、作家及写作目的等背景资料,指明探究路径,提升探究能力。
站在韩愈文人、官员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回归文本,寻找解决策略。
引导学生关注与文章有关的因素,细致入微,从多方面搜集文中信息。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佛老风气的影响,了解儒家思想对社会发展的要义,从而领会作者深刻的写作意图。
探究作者倡导古文运动的目的
探究作者深刻的写作意图,领会文章主旨。
探究本文的现时意义
四、课堂总结
提问:作者的不仅仅停留在一篇《师说》上,他还倡议并领导了赫赫闻名的古文运动,其目的何在呢?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作这篇文章呢?这篇文章究竟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提问:这篇文章虽已久远,但余韵犹存,耐人寻味,对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启事呢?
韩愈真知灼见,艰苦执着,无论是人生品位还是爱国情怀都值得我们敬佩、追思,希望能以此自励,不断的学习,丰富自我,提升自我。
学生:带动更多的文人参与到教育变革及社会变革中去。维护国家统一,富强中华民族。
学生:不仅写给李蟠,也是写给社会的各个阶层。
学生:结合现在的教学现状及学习生活,有感而发。
教师
家长
自身
学生下课。
引导学生挖掘古文运动的实质和伟大意义,激发强烈的爱国之情。
发散思维,深刻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和伟大志向,理解作者开展古文运动的真正目的。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激发爱国热忱,提升人生追求,自我激励,自我成长。
课后作业
1、整理导学案。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师 说
儒
(无)智 业(六艺)
(无)思 韩愈 道
(无)能 惑(问)
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课堂使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