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04 12:1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走进《师说》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完成导学案。牢记:不精读课文,不做导学案。
2、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导学案完成的质量。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2、反复诵读,积极参与,准确把握“道”的内涵——儒家思想,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鼓励打破流俗不盲从的精神和勇气。2-1-c-n-j-y
诵读导入
梳理·积累
一、助读资料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应该像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名言警句
韩愈名言
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②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
③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尊师名言
①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大略》
②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劝学》
③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
④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政论集》
3、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寒门和高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可见一斑,“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严正不屈)而为师。”韩愈写《师说》并赠给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 21·世纪*教育网
4、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马说》属于“说”一类文体。“师说”就是“说师”,即解说关于“从师学习”的道理。
二、自主学习(学会标注、圈画,牢记语文学习不动笔墨,不读书。)
1、注音
句读(dòu) 庸知(yōng) 嗟乎(jiē) 近谀(yú) 老聃(dān)?贻(yí)21*cnjy*com
郯子(tán) 苌弘(cháng)?李蟠(pán)?经传(zhuàn) 或不焉(fǒu)
2、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是这样)
3、一词多义
【师】 【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以……为师) 道相似也(名词,学问修养)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风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专门的技艺人)
【之】 【其】
古之学者(结构助词,的)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www-2-1-cnjy-com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间,取独)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指示代词,那些)
择师而教之(代词,代人)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来源:21cnj*y.co*m】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出处:21教育名师】
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指示代词,这些) 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反诘,难道)
【于】 【惑】
耻学于师(介词,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版权所有:21教育】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处所、方向,从、在)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于其身也(介词,表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副词,哪里;知,动词,了解,知道)
是故无贵无贱(副词,无论) 小学而大遗(动词,放弃)
不耻相师(动词,拜别人为师)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
君子不齿(动词,不屑,看不起) 圣人无常师(形容词,固定的)
余嘉其能行古道(动词,赞许) 作《师说》以贻之(动词,赠送)
术业有专攻(名词,学习,研究)
5、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意动,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笨的人)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6、古今异义词
古之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
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今之众人   古义:普通人 今义:大多数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不论,不分 今义:没有
7、特殊句式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②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而耻于师学”)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不解惑”)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师不必于弟子贤”)
⑤不拘于时(被动句)
⑥学于余(状语后置句,“于余学”)
8、名句默写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
吾师道也, ?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
孔子曰:“三人行,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
总结:我们说合作让我们厚重,这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我们的同学下来把这些知识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做成知识卡片。21教育网
阅读·感知
请同学们再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完成下列表格:(用原文句子作答)
第一段
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者认为老师的作用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学习的原因是: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择师的标准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
中心意思: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三段
中心意思:圣人无常师。
第四段
中心意思:交代写作原因
探究·研讨
1、谈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道”的具体内涵。
①道:传道受业解惑 吾师道也
②古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余嘉其能行古道
③儒家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④“从师”即为“从道”,是一种从师的风尚,跟从老师学习老师身上合符道的东西。
2、追寻历史的脚步,看看韩愈的“传道”之路。
①收召后学, 抗颜为师。
②针砭时弊,发表宣言。
③革新古文,文以载道。
④寻求盟友,张扬师道。
⑤艰辛传道,矢志不渝。
3、韩愈捍卫了道,践行了道,他所倡导的从师风尚对你有什么启发?
①为什么要从师?
②从师体现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③怎样从师?
我的收获
走近经典,品味经典,感悟经典,践行经典,将让我们受益终身。
【拓展提升】
阅读翻译下面一段文章。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信息链接】
《师说》有一句话:“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就是说,韩愈在《师说》里讲的所谓“师”,不是指在学校里教课的老师,而是指给“士大夫之族”,即社会上学业有成就的士人或学者做老师,或给做官的当老师。21cnjy.com
韩愈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代。唐太宗就很佞佛,从他以下都在极力地扶持佛教。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皇帝佞佛的结果,首先是大大抬高了佛教的地位,在王公士庶中间,增加了对于佛的迷信。其次,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思想,它主张“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这和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针锋相对、格格不入的。因而,迷信佛教的人愈多,耻笑谈论所谓“圣人”之化的也就必然愈多。于是这就成了一种风气。整个唐朝时候,反对给学业上有成就的士人、学者、当官的做老师,认为有人敢于做这样的老师,便是狂人。在那样的情况下,只有少数人敢于不管这种风气,韩愈是其中的一个。21·cn·jy·com
古代从师学习的故事:
(1)先师百人:齐国名臣晏婴勤奋好学,不管什么地方,只要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他都去拜之为师,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相传他有“先师百人”,因此他学识精深,能言善辩,成了齐国名臣。他多次代表齐国出使,不辱使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www.21-cn-jy.com
(2)程门立雪:北宋学者杨时尊师好学,一次他和同学去洛阳见老师程颐当时正值三九严寒,天空飘着雪花,来到老师门前,只见老师在打瞌睡,他们不愿打扰,就静静地肃立在门前的雪地里。程颐醒来看到他们,连忙让他进厅堂,这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2·1·c·n·j·y
(3)卖衣求师:南北朝时贾思伯、贾思同两人求学于老师阴凤门下,由于家贫,只好把身上穿的衣服典卖出去,筹集学费。人们为他们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便凑了不少丝绸之类的物品让他们去送给老师。阴凤知道实情后,坚决不肯收礼。这则卖衣求师的故事便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来源: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