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理清文章结构,揣摩作者思想感情,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知识补充】
1、 关于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为了勉励自己有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 背景简介。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预习落实】
一、落实字音、辨析字形。
处( )理 处( )所 颤( )抖 颤( )栗 万乘( )之国
乘( )凉 荷( )花 ( http: / / www.21cnjy.com ) 负荷( ) 脉( )络 脉( )脉流水 羞涩( ) 歌曲( ) 曲( )折 薄( )荷 日薄( )西山 安娜( ) 袅娜( ) 踱( )步 嬉( )戏 参( )差( ) 船櫂( ) 敛裾( ) 梵婀( )玲 蓊( )蓊郁郁 妖童媛( )女 鹢( )首徐回
二、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范读文章,初步感知。
三、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明线:出家门、 踱小路、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四周、回家门
四、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研讨交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五、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
①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②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③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④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①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
②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③句“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④句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六、再次通读全文,把握全文的感情脉络。
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赏析重点语段,揣摩优美动人语言。
【学习过程】
一、赏析第四段,读并思考:
①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月下荷塘)
②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叶、花、香、波)
③如果让你拍摄月下荷塘的画面,你怎样安排镜头?
(远→近,上→下,静→动)
④这一段作者有没有提到月?有没有描写月色?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这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高妙写法。
二、赏析第五段,朗读并思考:
①这一幅画跟上一幅画比较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荷塘月色)
②本段作者所描绘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人以什么感受?
景物素淡、静谧、朦胧、和谐,整个画面,月朦胧,雾朦胧,有一种朦胧之美。可以看出作者已由“颇不宁静”转变为“暂得宁静”。
三、本文运用了很多的精妙比喻和拟人,试找出来加以鉴赏体会。
比喻: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荷叶之美,亭亭玉立,使人联想到她一旦翩然起舞婆婆婀娜的丰姿。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出了淡月照耀下荷花的特点:晶莹可掬的光华;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地闪光;纤尘不染的丽质。
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微风吹过荷波传送之快。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月色淡而净,有动感,一泻无余。
⑤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叶与花在月下的特点: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实感和轻柔飘渺的姿容。
⑥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渲染了荷塘幽静的气氛。
⑦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以灯光衬月色的朦胧迷人。
拟人:
⑧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荷花饱绽盛开与含苞欲放两种姿态,“袅娜”形容女子姿态优美;“羞涩”指难为情,态度不自然,用这两个词巧妙地形容了荷花的妍媚多姿。
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写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
⑩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流水无声却似有深情。
四、朗读有关段落,品味作者情感。
五、作业:
1、有兴趣的同学可背诵《荷塘月色》。
2、参考《荷塘月色》中写景的文字,在读书笔记上描述自己喜欢的一种花或者一种美景。
积累·月荷名句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5、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6、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