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04 16:1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琵琶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中第二自然段。
????二、欣赏诗歌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三、 品味诗歌意境,分析琵琶女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1教育网
????二、学生了解作者处境并熟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美。引导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同时体味诗歌的意境,赏析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www-2-1-cnjy-com
????三、通过分析琵琶女形象,让学生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到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体味到作者的感情。
????四、方法:诵读感悟?探究?鉴赏???????????
????五、 安排2课时。???????????????????????????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二、鉴赏诗中高超的音乐描写。
????【自学引导】
????一、重点字词:
????1、字音
????嘈杂(cáo) 嘲哳(zhā)??贾人(gǔ)??憔悴(qiáo)荻花(dí)???江渚(zhǔ)
????湓浦口(pén)?六玄(yāo) 铮铮然(zhēng)?荻花(dí)???虾蟆陵(há)?呕哑(yā)??
????2、词类活用
????歌以赠之(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诗)
????二、《琵琶行》中的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文学常识。
????“歌”“行”“吟”是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四、有疑问的字词句:
?
?
?
????【阅读探讨】
????一、赏读诗中小序。
????1、教师提问:诗中讲述了什么故事?小序交代哪些内容?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2·1·c·n·j·y
????二、听配乐朗诵,整理诗歌结构。
????学生诵读诗歌,概括每段内容,教师归纳:
????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上聆听琵琶曲
????① 邀见歌女
????② 演奏名曲
????③ 听者陶醉
????3)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沦落悲苦心境
????4)同病相怜伤迁谪
????5)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诵读诗歌,鉴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
????教师提问:全诗写琵琶女演奏写了几次?
?????三次:?第一次:“主人忘归客不发”——惊异(暗写、略写)
????第二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醉(明写、详写)
????第三次:“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伤悲(明写、略写)
????[第一曲:悲凉、伤感]:
????思考:写琵琶声的作用是什么?是怎么写的?
????作用: 1、引出琵琶女,开启下文;
????2、激发诗人好奇感,为下文诗人的“邀见”做铺垫,写出了主客由“悲”而“喜”的心情。
????方法:(以人衬声、以景托声) 间接描写、虚写
????[第二曲:雄浑、激昂、大气]
????江心聆听琵琶曲,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
????思考: 结合文章第三段内容我们能否发现琵琶女曲调的起伏变化,从而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师点拨:“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琵琶声欢快明朗,清脆悦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春时代。“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年轻的她色艺超群,名噪京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银瓶乍破水浆迸”至“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高涨,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轻别离”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也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愤怒控诉!【出处:21教育名师】
????拓展:
????《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
????[第三曲:凄凉、悲伤]
????思考:本节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技艺时,用了哪些手法?
????正面描写:描写其演奏过程。
????1)运用比喻、通感、博喻
????A、形容乐声急骤粗重????B、形容乐声急切清细
????C、形容乐声清脆圆滑????D、形容乐声宛转流利
????E、形容乐声低回不畅????F、形容乐声低沉停顿
????G、形容乐声激越雄壮????H、形容乐声戛然而止
????2)描摹声音:“嘈嘈、切切、间关”等。更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
????3)叙议结合,妙语点睛,曲中带情。
????侧面描写: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通过听众的反映、环境气氛来衬托琵琶声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人与琵琶女虽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但是两人遭遇的感觉相似,同是盛极而哀的“天涯沦落人”,两人虽是偶遇却似知已。诗人在第四段细述浔阳城的环境特点,虽未指斥朝政,却语语不满,字字牢骚,如此来表达郁闷悲愤的心情,这恰好说明了为何诗人能够深悟琵琶女所谈之曲。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她在思何?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同情她,她亦怜惜诗人,两人感情相通、相互了解,“更坐弹一曲”,“凄凄不似像前声”,溶进了他的遭遇不平的愤懑之情,而诗人听曲如听诉自身遭遇,在极富感染力的乐曲中,他泪湿青衫,任情奔溢。
????四、关于课文结构,我的问题与思考。
?
?
?
?
?
???【文苑寻宝】 
???一、关于白居易:
????1、?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为官曾于晚年担任太子少傅,去世后,赐谥号为“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盏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问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并且借机大肆攻击、中伤白居易,白居易终因此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获罪的根本原因还是那些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也就是在这一年,白居易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但当朝大臣间争权夺利,穆宗不听劝谏,于是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他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逝世时,时年75岁。葬于龙门山。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2、诗歌主张。
????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别无寄托、无病呻吟的作品,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明丽流畅。文学史流传“老妪解诗”的佳话。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 著有《白氏长庆集》。
????二、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版权所有:21教育】
????三、《琵琶行》中出现的成语:
????1、千呼万唤——“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指呼唤多次,再三催促,形容不轻易出面。
????2、切切私语——(现作“窃窃私语”)“在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指在暗中小声说话。
????3、珠盘玉落——“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器弹奏的声音清脆悦耳,十分动听。
????4、整衣敛容——“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现指整理衣服,收起笑容,脸色严肃起来。
????5、秋月春风——“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比喻良辰佳景、美好岁月。
????6、暮去朝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7、门前冷落——“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形容来来往往的人极少。也作“门庭冷落”。2-1-c-n-j-y
????8、杜鹃啼血——“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本指杜鹃啼鸣,形容鸟类啼声的悲苦。
????9、司马青衫——“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司马的衣衫都被泪水浸湿了。形容十分悲伤。【来源:21cnj*y.co*m】
????10、此时无声胜有声——“别有幽怨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本来指没有声音比有声音更能表现内心深处的愁怨,后来引申为更能表现内心深处的感情,或比喻某种高尚行为给予人们的深刻感受。
????11、同是天涯沦落人——指同是飘泊沉沦在他乡异域的人。
????12、相逢何必曾相识——相逢即成知己,不必要从前认识才算故人。意谓一见如故。
????【夯实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粗体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湓浦口(pén) 憔悴(jiāo) 六玄(yāo)
????B.铮铮然(zhēng)贾人(jiǎ) 荻花(dí)
????C.虾蟆陵(há) 嘈杂(cáo) 钿头(diàn)
????D.江浸月(jīn) 呕哑(yā) 嘲哳(zhā)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曲罢悯然??钿头银蓖??连篇累牍???口诵心唯
????B.转徒江湖?幽愁暗恨?扣人心弦???豪言壮语
????C.轻拢慢捻?天崖海角???幽咽泉流??汗流浃背
????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翻复无常??春寒料峭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
????B.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掩泣:掩饰哭泣。
????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5、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21*cnjy*com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6、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7、白居易,字________,晚年号________。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_______诗人。他倡导“________”运动,主张“________,________”。著有《________》。《琵琶行》 中表现琵琶女和作者自己不幸身世和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________”作侧面描写。
????〖参考答案〗
????1.C(A.“憔”应读为“qiáo”。B. “贾”应读为“gǔ”。D.“浸”应读为“jìn”。)2.A(B. “徒”应为“徙”。C.“崖”应为“涯”。D. “翻”应为“反”。)3、A(B.老大:年纪大了。C.去来:去了以后。D.掩泣:掩面哭泣。)4C(A.“衬托……昂扬”说法不当。B.“衬托……成功”说法不当。D“衬托……凄凉”说法不当。)5C(ABD三种说法均与原诗不合。)6、C(“相逢何必曾相识”本身的意 思与语境不合)??7、乐天  香山居士  现实  新乐府  “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氏长庆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江州司马青衫湿????????????????????????????????????????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一、复习音乐描写艺术。
????二、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阅读探讨】
????一、导入新课。
????乐曲声声,满腔哀怨,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
????自己的身世之感,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这种弦外之音,诗人为何能听出?
????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再读诗歌,分析诗人和琵琶女形象。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2、“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40注释③、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3、“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21*cnjy*com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三、诵读诗歌,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1、引导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品味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鉴赏诗歌意境。首先,让学生含情颂读,在学生有了第一感觉时,让他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意境,因为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具体可感的,学生大多数可以找出这些句子,此时教师让他们将自己找出来的句子进行想象勾画,用更丰富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例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叙写江边送客的句子,有位学生把它丰富为:“秋风瑟瑟,浔阳江头伫立着两个神情黯然的人,他们都无语凝噎,木然注视着茫茫江水中的那轮寒月,他们沉重的心绪如枫叶荻花飘转在寒风中一样”。应该说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将有限的文字恰到好处地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非常契合诗歌的意境。显然学生在鉴赏诗人笔下景物的时候,已经调动了个人的情感(悲情),已经做到了意(情感)与境(画面、景物)的结合。诗中写景的句子还很多,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可以让学生发掘美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惨、空、绕、寒、悄无言,秋月白”等关键词,让学生联系叙事感触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
????2、学生探讨: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成于咏叹。”(《与元九书》)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阅读诗序,说说琵琶女的琴声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
????教师点拨:诗人是通过琵琶女弹奏琵琶和听她诉说身世了解琵琶女的经历的。诗人借助琵琶曲这一媒介听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觉到她心中的“无限事”,听其诉说则更是直接了解到她昔日的风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说和诗人有共同点。从序中可读出诗人在长安期间,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参与朝政,忧国忧民,不顾身计,结果落得远谪僻地,无所事事的下场,所以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可以说诗人对琵琶曲的描绘正是自身身世的倾诉。
????四、我的思考:
????试用分析此诗的方法赏析《李凭箜篌引》
?
?
【延伸提高】
????例1 (2004年天津,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解析:
????(1)根据题目便可知本诗的写作内容。“一挥手”正面写蜀僧弹琴的动作,“万壑松”则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音乐那种震撼人心的效果。“一挥手”的洒脱与“万壑松”的气势对比,写出了蜀僧高超的琴艺。(2)作者陶醉在蜀僧的琴声中,不知不觉碧山已笼罩在一片暮色之中,这两句由景物描写暗示出时间的推移,从侧面写出了琴声的魅力。本诗中对演奏者的动作描写,以及对演奏效果的描写,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第二段相近。因此,答好此题并不难。
????〖参考答案】:(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延伸拓展训练】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白居易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有人评论这首诗中的“景”和“情”全由第三句关联,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各至[注]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在唐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本诗写诗人冬至时节客居邯郸驿,孤寂思家,诗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的?请结合全诗的三、四两句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8.同意。本句携景入情,朋友刚刚出发,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诗人便想到“日暮片帆何处泊”,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前三句饱涵感情,非常含蓄,末句卒章显志。朋友别离,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这样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9.诗的三、四两句,正面表现诗人思家,诗人深刻思念家人,但在诗中却想像家里人怎样想念自己。诗人想像家中人是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说了什么,未加点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一片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诗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此诗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
????【阅读探讨】
????一、“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谁解琵琶语?
?
?
????二、“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司马青衫泪为谁洒?
??
?
????【瞭望高考】
????(2010年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灯??火
萧 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
????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①21cnjy.com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②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无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有删节)
????1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答:_________________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答: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21·cn·jy·com
????答: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4 (1)现在已不多见,便于读者理解;(2)凸现煤油灯“动”的生命意义,(3)为两个温暖的场景蓄势;(4)与后文新奇、眩惑的灯火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在煤油灯中寄托的对温暖的回忆。15、(1)答案提示:写当时灯少,对等倍加爱护。晚上战战兢兢的举灯走的情形呵护着知识、温暖。(2)答案提示:没有祖母温馨的陪伴的我孤寂怅然中,难于找到温情。16、答案提示:第一、二人称兼用,第一人称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第二人称叙述是指作者用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的笔法。作者用“你”的形式与叙述对象对话,把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17、答案提示:跟古人促膝谈心的温暖;祖母嘘寒问暖的温馨;对知识的渴求;全新世界的光影缤纷。〗
????【素质提升训练】
????----语言的运用
????10、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 ,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写序号)(3分)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田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参考答案〗:戏剧社⑤??文学社③???摄影小组①解析:考查语言准确、鲜明、得体。①“现面目” “留旧影”,表现了摄影的特点。②写学术研究。③“妙句”“毫端”表明是创作。 ④是说书信。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形象的卸除了演员的特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3分)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中外艺术家联袂登台,奉献了一台美轮美奂的大型文艺晚会。《相约上海》用欢快的歌舞、款款的深情,______;《江河情缘》通过多瑙河与长江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朝气蓬勃的活力;《世界共襄》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传递出世界各地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诚祝愿。www.21-cn-jy.com
????(1)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1分)
??????_______改为_______
????(2)填入上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
????A.描写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真实故事?
????B.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浓厚氛围
????C.吹响了“潮平浪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时代号角
????D.勾勒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美妙景象
????〖参考答案〗(1)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词语的运用能力。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不能用来形容文艺晚会,可以用丰富多彩。?????????????????
误区警示:对成语的把握不到位,望文生义,没注意成语的适用对象,就可能照成无用。?????????
????答案:示例:“美轮美奂”改为“丰富多彩”。???
????(2)解析:本题考查了语言的衔接。对本题的解答要紧扣上下文。因为前文《相约上海》是欢快的歌舞,所以不能用“描写”可以排除A项,也不能用“吹响”或“勾勒”由此可以排除C、D两项。因为是世博会,所以B项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最合适的。21·世纪*教育网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设置了迷惑项,考生如不能把握前后文就做不出正确选择.???答案:B〗??
????12、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最近,我又回到白云湖,时值初夏,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要育的是莲藕,因为它_________。
????①环湖大堤,垂柳轻拂,婀娜多姿;湖心桥畔,楼榭亭阁,错落有致;大湖之内,碧波荡漾,一望无际。
????②大湖之内,一望无际,碧波荡漾;环湖大堤,垂柳轻拂,婀娜多姿;湖心桥畔,楼榭亭阁,错落有致。
????③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莲心固苦,但可医病疗疾。
????④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莲心固苦,但可医病疗疾。
?????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
????〖参考答案〗 D[分析]??第一段文字是一个描写性语段,描写的对象是白云湖,在所填文字中,①按照从大堤到湖心再到大湖之内的顺序,描写合乎观察逻辑;②的顺序则不合观察逻辑。第二段文字是一个议论性语段,议论的中心是育“莲藕的原因”。③对莲藕的描写顺序不当;④的描写顺序合理。????
????13、下列各组对话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喇叭里传出了电工收电费的通知:各位村民注意了,明天交电费,晚六点以前要是交不清,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B.“这算得了什么,以后要是再有困难,可以继续到府上来找我。”孙大款慷慨地说。
????C王老师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马医生脸上堆满了笑容。
????D.小赵指着菜农钱大爷的蔬菜摊问:“大爷,您那黄瓜多少人民币1千克?”
????〖参考答案〗 C??解析:??A用语不礼貌;B“府上”称对方的家或老家;D用语不看对象??????????
14、某中学研究型学习小组举办《红楼梦》读书交流会。主题是“《红楼梦》诗词鉴赏”。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④不超过60字。(4分)
〖答案示例〗1、(标准答案参考)“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绝世奇书《红楼梦》中的诗词也是难得的艺术瑰宝。让我们走进宝山,去欣赏他们的璀璨与绚丽吧。2、(解析者提供答案参考)“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宝钗的思想写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黛玉的生活环境,《红楼梦》诗词文质兼美。今天我们将对它进行专题鉴赏,希望同学们积极发言。分析1、点明鉴赏《红楼梦》诗词;2、号召学生积极参与;3、尽量使用《红楼梦》中的诗词。????????????????????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你和我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当作珍贵的“文物”惠存着。
????B.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C.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我的一首小诗在《星星》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
????〖参考答案〗 D [分析]??ABC均是敬辞,只用于别人对自己。???????????????????????????????
????16、下列各句,最得体的一句是(????)
????A.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许多人,都得不到解决,于是不耻下问,向先生您请教。
????B.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C.护士拿着注射器说:“孩子,别哭,再哭,我就给你扎出血来了!”
????D.马老师端起酒杯说:“黄老先生,今天是您的寿诞之日,我祝您健康长寿!”
????〖参考答案〗 D [分析]??A句“不耻下问”不能用于自己。B句“匹夫”所用的对象不当,“匹夫”指一般平民,而“董事长”、“总经理”不在一般百姓之列。C护士的用语不看对象和场合????????
????【我的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