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识记《战国策》的相关知识
②掌握“通假”现象和古今异义词(3)梳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
刺客行为,侠义精神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通假”现象和古今异义词
难点:辩证地分析评价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三、知识链接
1.关于《战国策》(见示范课堂)
2.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见示范课堂)
3.什么叫通假字?
所谓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字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一是以声旁代替本字,如“卒”通“猝”二是以同声旁的字代替本字,如“说”通“悦”三是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如“蚤”通“早”www.21-cn-jy.com
四、课时量:三课时
五、学习方法:诵读,研讨,质疑,辩论
六、学习过程
(一)整体把握
(1)文学常识填空
《战国策》又名,是汉代编订的,它记载了时期各国, ,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和 21·世纪*教育网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督亢( )樊於期( )戮没( )揕其胸( )偏袒( )拊心( )淬火( )濡缕( )忤视()叱咤( )瞋目( )振怖( )惊愕( )箕踞( )目眩( )2-1-c-n-j-y
(3)字词归纳
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4. 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
5.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6. 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7.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双手捧着)
8.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9.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0.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古:信物;今:书信)
2.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3. 而伤长者之意(古:品德高尚之人;今:年长之人)
4.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眼泪;今:鼻 涕)
5.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来;今:表可能、能够、许可)
6. 将军岂有意乎(古:同意,愿意;今:故意)
7.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
8.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在这时;今:表顺承)
9. 终已不顾(古:不回头;今:不照顾,不考虑)
10.持千金之资币物(古:礼品;今:货币 )
11. 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宽容,原谅;今: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12. 秦王还柱而走(古:跑;今:行走)
13. 诸郎中执兵(古:宫廷的侍卫;今:称中医医生)
14. 左右乃曰(古:身边侍臣;今:方位名词)
15. 断其左股(古:大腿;今:量词)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
2、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2·1·c·n·j·y
倒装句
A、状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
2、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
3、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
B、定语后置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 宾客)
C、宾语前置 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
被动句
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省略句
1、(1)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左右)惶急无以击轲,而(左右)乃以手共搏之(省略主语) www-2-1-cnjy-com
2、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
3、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省略宾语)
4、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
请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
1、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省略句 定语后置)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句 定语后置)
3、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句 状语后置)
(4)熟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
(1)开端——行刺缘起
(2)发展——行刺准备
(3)高潮——廷刺秦王
(4)结局——遇难身亡
(二)局部探究
思考讨论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1教育网
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出处:21教育名师】
3、荆轲准备得充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分析:荆轲的准备并不充分,因为他没有等到他的朋友就出发了秦武阳虽然是个勇士,但年龄尚小,这也许为刺秦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里太子丹多疑、急功近利;荆轲“怒、叱”反映了荆轲性格中刚烈的一面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文中描写了易水辞诀和秦廷行刺这两个场面说说让你印象最深的描写是什么文章用了哪些方法来进行场面描写?
提示:易水辞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主导性格和英雄气概,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这种特殊的颜色表达了送行者和荆轲一行生离死别的情感;环境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音乐,变徵之声是一种悲凉的声音,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是一种激愤的声音,让众人“瞋目”“怒发冲冠”,这是对强秦的同仇敌忾。
提示: 刺秦的过程:进入秦殿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英勇就义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 —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4辩论赛:对荆轲形象进行评价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持否定论者: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他们认为荆轲是政治上的败笔,荆轲成就了自己的英雄主义形象,却加速了燕国的灭亡,与最初的战略目的背道而驰但肯定他的人也很多,他们认为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你认为荆轲是爱国者还是个人英雄主义?
关于荆轲
一、反对者(一)
荆轲历来被人称赞为勇士有一个很直接的表现就在于:秦殿上荆轲不为大势所迫,而12岁就杀人不眨眼的秦武阳却吓得直发抖本人对此没有异议相反的勇士这顶帽子还是给他戴,但只能算是勇士而称不上英雄,大概有这几, 方面原因:
1、他“没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观念,妄想靠他的能力能胁迫秦王立合约,换取燕国弹丸之地的生息繁衍然而,他错了,他只能成为历史车轮的润滑剂,使历史更快发展他的一小义却不敌天下苍生的大仁,试想他如果刺杀成功,群龙无首,祸起萧墙,生灵涂炭在所难免,实乃有勇无谋之辈
2、他太冲动了太子丹的只言片语,就让他匆匆上路,虽然有了名扬千古的易水诀别,可自己喋血秦王宫殿不提,樊於期的人头就一文不值了唉,我真担心荆轲到了黄泉之下如何见樊於期……
3、没有自知之明刺秦者,不是真刺,而是想要秦王立合约,换取一方安宁然而,在他的左腿已断的情况下,他掷出的匕首肯定要刺死秦王的,可是,其“飞刀神功”未到火候,没掷到秦王这其实是他应该考虑到的,但是他没有自知之明,一切都成了空谈如果我是荆轲,一定会在最后几天苦练命中率,就不相信不成功或许他练了,但没练好,这也只能说明他的技术实在是太差了,差还去刺秦,还是不自知又或许是临场发挥不好,那也还是属于没有自知之明的范畴唉!非战之过矣,乃荆轲不智哉!(彩虹)
(二)“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夏桀无道,商汤取之;商纣无道,周王取之这是历史发展之根本,社会发展之必然荆轲刺秦王看似英勇,实则只是匹夫之勇,称不上英雄论古今历史,凡称得上英雄者,必有超人的卓识,唐李靖如此,明刘伯温亦是如此他们有一双慧眼,识得英雄而荆轲不行,秦王嬴政是当时叱咤风云的英雄,他识不得,只为燕国的一国之私而弃天下于不顾经历春秋战国,百姓困乏,需要明君或者说是有能力统一天下的人燕太子丹不是这号人物,荆轲也不是,只有秦王才是我想,倘若荆轲那把匕首刺中秦王,他留下的不是英勇,而是一个匹夫所留下的悲哀(梦笔情缘)
(三)荆轲者,莽夫也为己之私而刺杀秦王,终无命回天试想,当初他如果刺杀成功,平定六国,天下归一的雏形不就被就此打破,到时候天下准又是生灵涂炭,战马驰骋,群雄复起他戴着虚伪的勇士面具,披着假仁义的道袍,欺骗了所有人的眼睛揭开面具,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荆轲为了保障自己在燕国的地位,带着政治目的行刺秦王杀手,赤裸裸的杀手,世上多了一个他,就少了一份安宁他称不上是勇士,他只是生活在光环下的一只黑手让我们为世界的和平伸出你我的双手,斩断黑手,消灭杀手!
(四)
荆轲的行为太过鲁莽,他只图太子丹一句催促而愤然上路,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行刺秦王这样的行刺,其结果必是以悲剧收场而就算荆轲等到了他中意的助手,他们的行刺成功,秦王遇刺身亡,最终受苦受难的仍是黎民百姓群雄割据、战火纷争的年代不知还要持续多少年 【来源:21cnj*y.co*m】
当时的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增强,积累了雄厚的经济与军事基础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荆轲刺杀秦王,虽表现了他的重情重义,有勇有谋,但他没有更深入地为天下着想,是不负责任的 【版权所有:21教育】
(五)
易水诀别,他意志坚定;刺秦之时,他临危不乱;将死之时,他大义凛然, 我认为荆轲的精神虽然是崇高的,但他的行为是鲁莽的,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在强秦的宫殿内刺秦王,无论成功与否终究是难逃一死荆轲死后,燕国绝非安然无恙,这反而使所向披靡的秦军更加
利不可摧,士气更加高涨,最后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荆轲的手段是逞一时之快,即使他消了太子丹的耻辱,报了樊将军之仇,换来的却是
国家更快地走向灭亡
而且在当时,秦国由于商鞅变法,成了最强大的国家,荆轲是以卵击石,而且还阻挡了天下的统一,还好他没有成功,因此他的行为实乃不理智的选择
(六)
关于荆轲刺秦王一事,本人持否定态度七国争霸,长年不断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无数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人们渴望和平,渴望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秦王使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是荆轲却想把这希望的曙光扼杀掉,这是不可原谅的易水诀别的悲壮,毅然赴死的坚定,那又如何,不过是装腔作势手无缚鸡之力的人,还妄想逞匹夫之勇荆轲真该哪凉快哪呆着去而且为了他那愚蠢的想法,还搭上两条人命地狱中的亡灵,我估计在那狂饮孟婆汤,只希望
能够忘掉自己傻乎乎的愚昧行为,只叹世间没有后悔药,双双和唱“给我一杯忘情水,换我一生不后悔”哎!荆轲还真是天杀的害人害己啊!还好,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不过,这也在意料之中,完全没有悬念的要不愤怒的人们一人吐他一口痰,估计就能把他给淹死了
二、支持者
(一)
公元288年,秦将王翦破赵,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此诚燕国危急存亡之秋,燕国百姓生灵涂炭之时
然则此时樊於期献其首级,田光自刎献其醒目,荆轲刺秦王的背上已背负了两条人命易水之滨,荆轲和歌诀别,喋血秦宫,演绎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历史悲剧这是一首英雄的史诗,是一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秦的英雄所谱成的史诗,英雄荆轲以他的平凡生命为他的人生渲染神奇的色彩
有人说:良禽择木而栖,识时务者为俊杰但是若荆轲真的投靠秦王,那就是对樊於期的不仁,对田光的不义,对太子丹的不信,对燕国的不忠,那他的余生将如何度过?
也有人说:荆轲即使刺秦成功,也阻止不了燕国的颠覆,他的刺杀行为是豪无意义的,他这又是何苦呢?但现代人都会说:爱一个人是没有理由的那英雄做他该做的事又需要什么理由呢?他的壮举是值得称颂的,他是在为所有为燕国而牺牲的人而负责,他虽败犹荣,走得无愧于心,至少,他已尽力了!
荆轲,不愧是名:英雄刺客!
(二)
“受任于败兵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荆轲在国家危难之际自愿担任了刺秦的重任刺秦是当时刺杀界中的一筹任务——不成功便成仁荆轲的舍生忘死令当时乃至今日千万人的敬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燕国的存亡,子民的生死,荆轲将生死置之度外,这种扶弱济困的行为唯荆轲所有尽管人人说这是垂死挣扎,因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秦国统一天下是必然趋势,但若是如此,太子丹为何不直接归顺秦?因为他想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因为荆轲想保住自己的国家,因为子民想安定地生活,所以荆轲才行刺秦王 21·cn·jy·com
所以荆轲是英勇的,他以为国为己任;荆轲是感人的,他用血液带动历史的进程
(三)
我觉得荆轲的在国难当前时表现出的那种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林则徐说过: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而荆轲正是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才会铤而走险刺杀秦王虽然行动是失败了,但他却给后人树立了榜样: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纵观历史,更有许许多多的人将国家的存亡与个人的生死联系在一起,才有了一个个撑起国家重担的人:林则徐、董存瑞、毛泽东……一个个巨大的身影,都在向世人阐释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觉得荆轲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四)
本人赞同荆轲刺秦“秦将王翦破赵,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秦王狼子野心,攻破赵国,又将魔爪伸向燕国,次情此景,令人胆战心惊众所周知,燕国乃一小国,秦兵早晚会度过易水假如秦攻进燕国,死伤的何止是将王兵吏,还有众多无辜百姓假如燕国投降秦,秦王又怎肯善罢甘休,他那一统天下的野心,谁人能挡?谁人不惧?投降者还不都是同樊将军那样“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与其投降,不如背水一战此时,荆轲若不除掉秦王,更待何时?倘使成功,救的不仅是燕国,还有其他国以及芸芸众生;纵然失败,那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天下又有几人能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所以,荆轲刺秦,本人当然是百倍赞同!(起跑线)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五)
秦国势如破竹,燕国岌岌可危太子丹于荆轲有知遇之恩,所以荆轲答应去刺秦最后他失败了,在别人看来他是技不如人而导致了失败的结局然而,让我们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形:“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怎么会刺不到呢?因为,荆轲本不想刺秦他知道,各国纷争,受苦的是百姓这时刚好出现了一个秦王,眼看即将统一六国平息战乱,如果刺死了秦王,天下就又将陷入大乱的境地但他又不想落个不忠的罪名,所以他假装尽力刺秦王,最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结果,在让人觉得是忠义两全,也让人觉得他是一个侠肝义胆的勇士,虽然代价有点大在我看来,荆轲是一个将爱国之小义升华到了爱天下之大义的英雄
所等之客 平原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在高渐离慷慨悲壮的筑声中乘车而去,一直没有回头凛冽的寒风将车上燕国的旗帜吹得猎猎作响,将荆轲怀中使节上的旄束吹得摇摆不定,也吹动了荆轲的心因为他要等的人没有来唯有那个人,唯有那个天下无双的的剑客才可以帮助他完成使命可是那个人没有来,也绝不会来了他看了看身旁作为副使的秦武阳秦武阳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眼中尽是迷茫之色以这样的人作为副手去到秦庭上刺杀秦王赢政?荆轲摇了摇头……
但一看到秦武阳手中的红漆木匣,他却又禁不住热血沸腾那里面盛的是樊於期的人头,是一个为了向秦王复仇将生命托付给他荆轲,对他的信任比对自己生命还看重的人的头颅加上为了他不惜自刎以荐的燕处士田光,燕太子丹,燕国的百姓、六国的百姓,他肩负了太多人的希望,他,不能够回头想到这里,荆轲握紧了手里督亢地图的卷轴——那是一柄匕首,一柄买自赵国名匠徐夫人,吹毛立断,见血即亡的匕首知不可为而为之,原是侠者本色,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荆轲终于没有成功,死在了秦国的宫殿上,可是天下却因此有了一种传说,如果荆轲等的那个人来了,秦王必死;而且那人一定会为荆轲报仇,用他手中变幻莫测的长剑斩下秦王赢政的头颅,结束秦的暴政秦王赢政没有死,反而在六年之后成了履至尊而制六合,君临天下的秦皇当年荆轲手中的匕首虽然未能在他身上划下一道细微的血痕,可图穷匕现之后的雷霆一击却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他在那以后的岁月里时常在梦里惊醒,汗透衣衫他怕荆轲那一幕重现,更怕那个复仇者的传说变成现实,于是他大索天下,杀了无数六国的英雄豪杰,为的就是要杀掉荆轲要等的那个人——他的心腹之患。21*cnjy*com
时光荏苒,转眼间距荆轲刺秦王已经有十七年了其间只有高渐离的复仇之筑,只有博浪客的碎车一锥,两次都仿佛是投入湖泊中的石子,所泛起的些许涟漪都很容易的消失了在秦皇心里,荆轲和那个人的影子已经变得很淡很淡因为他已经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没有人敢和他作对,也没有人能够和他作对(至少他是这样认为的)在他眼前无非是媚态,在他耳边无非是谀词可他毕竟是秦皇,混一宇内、一统天下的秦皇,没有对手的生活让他寂寞,没有征服的日子令他狂躁他要征服天下人,征服高山,征服江海,直至征服天命——他要长生不死。
在这些年里,他数次巡游天下,封泰山、渡长江、望南海,志得意满之后却更加寂寞在芝罘射杀一头巨鱼之后,他觉得累了,天下也不过如此,于是准备返回咸阳。
这一日,行至平原津,秦皇遣去了丞相李斯和赵高等宠宦,独自来到黄河边,望着滔滔东逝的黄河水,他不禁又想起了那头被射杀的巨鱼。那鱼比大秦所能够建造的最大的船还要大,披波斩浪,很多人几乎以为那是一座小岛,可是巨鱼还是被射杀了,巨鱼的雪染红了周围的海水。那巨鱼应该是海中的帝皇吧,徐福说,就是它阻止大秦舰队上蓬莱仙岛为秦皇取不死神药的,但是它敌不过人间的帝皇——赢政,它还是被射杀了,想到得意处,秦皇仰起了头海中的帝皇死了,人间的帝皇呢?能否战胜上苍的安排?能否长生不死?秦皇望着苍茫的天空,握紧了手中的定秦剑巨鱼死了,去蓬莱仙岛的障碍被消除了,不死神药他一定能够得到的,谁阻止他就杀了谁……
“足下便是赢政么?”一句平常的问话令秦皇不由得心中一寒,从思绪中醒了过来,他向四周望去什么人也没有发现,那种被荆轲左手握住衣袖的恐惧又从心底升起“嗤——”地一声,他手中的定秦剑已出鞘大半,露出惨白的剑锋,剑锋上透骨的寒气使他更感到心尖的紧缩:“什么人?”
“唉——”的一声长叹中便在数尺之外站起一人,身着青衫,面对河水,满头黑发随风飘舞:“想不到,就是君临天下、不可一世的秦皇赢政也会这样害怕。”
秦皇心中一宽,手握剑柄喝道:“你是何人?”
“我便是足下大索天下,要找的那个人,也就是当年荆轲所要等的那个人。”
秦皇脸色一变,手中的定秦剑立时出鞘,向那人的后背猛刺过去不料忽地颈中一寒,定秦剑冰冷的剑锋已经搭在他自己的咽喉,他一动也不敢动,他知道定秦剑的锋利。
他眼前的那人依旧没有回头,青衫在风中微动,一根带叶的苇杆从衫中递出,杆上的芦絮压着定秦剑的剑脊,剑柄还在秦皇手中,偶有几星芦花被风吹起拂在秦皇脸上眼前的是人?是仙,是怪?竟然有如此神奇的剑术?秦皇又是迷茫又是恐惧。
那人又是一声长叹:“你连手中的定秦剑都控制不了,竟还要控制天下?”
秦皇大怒:“要杀便杀,何必多言?”
话音未落,他颈中一松,跟着又是“嗤”地一声传入耳中,定秦剑已然入鞘。
秦皇骇异地看着自己的手和手中的定秦剑,又望望那人,不知所措,却听那人道:“我若杀你,又何必等今日?当年只需与荆轲同去,你又焉有命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秦皇闻言心下一定,重重哼了一声道:“当年又何以不去?你也畏死么?”
“我不是畏死,而是觉得不该去”
秦皇闻言心中更是宁定:“如何不该去,你可说来。”
那人轻笑一声,摇了摇头,说道:“因为在我眼中,六国之君也尽是鱼肉百姓之辈,如果他们真的是开明之君又如何有亡国之忧?荆轲对我说,燕太子丹很看重他,也许你也听说过,有一次一个美人在席间弹琴,琴音曼妙,荆轲就称赞那是世间最美丽的一双手,不料片刻之后,丹就令人斩下那双手盛在金盘里送与荆轲,荆轲以为那是太子丹对他的尊重,其实太子丹不过是为了让他卖命。无缘无故斩下别人双手的人心是何等的狠毒?他的国家如何不应该灭亡?况且当初我以为天下统一了就没有了征战,秦有这个实力,秦也是各国最开明的,就让它一统天下,就此没有了战火,又有什么不好?”
秦皇点了点头:“原来你不曾想谋逆,那便好,只是刚才朕与侍从如何都未曾发现你?你所使的又是什么剑术?”
“你不曾见到我是因为我心中已经没有了欲望,没有了杀气,我的身心已经与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这样,芦苇与我的手指没有区别,定秦剑在你的手中和在我的手中也没有区别。”说罢,他转过身形,那张脸上没有一丝皱纹,祥和得如四月的微风,那双眼睛明亮如夜空中的星辰,又深邃似两眼深不可测的泉水。秦皇心中一动,暗想此人必是有道之士,想来应有长生不死之术,于是
问道:“先生高姓?年寿几何?”
“在下八十有四,久居此处,你就叫我平原津客吧”
秦皇闻言大喜:“年八十四岁而如此,请问先生有长生不死之术么?”
“长生不死,我想请问秦皇什么是生?什么又是死?”
秦皇一怔,在他心中无时无刻不想着能够长生不死,可是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他茫然了,茫然之余更加坚定对方有不死仙方的信心,他放开手中的定秦剑,长揖道:“先生坐,寡人蒙昧,请先生指教!先生能教寡人以不死之术,寡人愿举天下与先生共之。”
“秦皇以弓矢灭六国,以兵戈镇九州,我就请问秦皇,在羽箭离弦的一刹那,是飞行的开始,还是坠落的开始?”
“羽箭离弦的那一刹那是飞行的开始,还是坠落的开始?”秦皇曾经无数次地张弓搭箭,也曾经无数次地看过别人张弓搭箭,但是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羽箭发出的一刹那,可以说是飞行的开始,也可以说是坠落的开始,那么生死呢?
“人的生和死与羽箭的动和止是一样的,不过是一种物的两种状态,好像这滔滔的河水,在冬天会化成晶莹的冰,会化成玲珑的雪,但是冰是水、雪也是水,生于斯而归于斯,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同出而异名。”
秦皇恍然若失,喃喃地道:“生和死没有不同?”
“有,生如箭之发,死如箭之止死是人所难逃的结局;生是人所不同的过程。生死之不同,在于生之过程,有的生如雷霆闪电,传之久远;有的生如尘埃泥沙,淹没无闻。能够永生的是人的作为,而不是人的肉身。故此,贤能的人著书立说,富贵的人铭刻金石,希望的是自己的作为能够长久流传如金石般不被湮灭。”
“朕如何?”
“不被湮灭的有美名,也有恶声。秦皇浑一宇内,书同文、车同轨,自然能够青史留名;不过暴虐天下,隳名城、杀豪杰,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也会为后世所讥笑。”
“朕子孙帝王万世不拔之基业,议朕者族灭,谁敢讥笑朕!”
“前有荆轲图穷匕现,后有高渐离筑中置铅,博浪客铁锥一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况且独夫之心,猜忌不已,祸起萧墙,如何能有万世不拔之基?”21*cnjy*com
“朕如何猜忌?”
“扶苏谏而不能纳,疏于外藩;胡亥宠而不能用,豢于身侧,秦太子之位不能定,不是因为秦皇没有决定谁为太子,而是因为独夫不能够容忍在自己有生之日,有可以取代自己的人存在。”
秦皇木然,许久,道:“先生说我暴虐天下而不诛,可是因为我死之后将天下大乱,为苍生计,劝我早立储君?”
平原津客将手中芦苇掷于水中,耸身一跃,踏苇随波而去,歌道:“河水东逝兮不可回,余欲挽沧波兮将何之?河水东流兮不可追,余欲逐天意兮奈何之?将何之……”
倏忽不见。
秦皇回营后就病倒了,他命令草诏召回公子扶苏,诏书刚刚传到赵高处加盖玉玺还没有来得及交给使者,秦皇就卒于沙丘。21cnjy.com
赵高和李斯合谋,密不发丧,立胡亥为帝,遣使者赐死扶苏、蒙恬第二年七月,陈胜举义于大泽乡,三年后,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