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课件+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课件+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06 17:52:26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部分
1.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点的字注音。
(1)海水的 (cháo xī)与月亮的引力有关。
(2)经过12天运行,这批货物才 (dǐ dá)石家庄车站。
(3)沙漠上,一队骆驼驮( )着各种材料安静有序地走着。
(4)近几年,复古的褶皱( )长裙非常流行,一年四季都能看到。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神奇的自然界里,动物的易容技术真可谓大师级 ( http: / / www.21cnjy.com )别。它们的身体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破绽和毛病。实际上,动物伪装术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方式,能避免一些大自然的劼难,提高它们的生存概率。www.21-cn-jy.com
(1)文段中有一个词书写有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根据语境,用成语替换语段中画横线部分。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2-1-c-n-j-y
B.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21*cnjy*com
C.打陀螺讲求技巧。用力小了,陀螺旋转不起来;用力大了,陀螺又容易“栽跟头”;用力匀称,陀螺才能平衡而快速地旋转。【出处:21教育名师】
D.到底哪里是安徒生写作的地方?哪里是他父亲的皮鞋作坊?已经没法弄清了。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
B.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竟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C.都市里的升迁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D.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5.下面这段文字的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
②如果从事科学技术工作而缺乏人文关怀,就有可能迷失方向。
③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
④它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些麻烦,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
A.②①④③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
与长子受之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⑥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21·世纪*教育网
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借指父母。③汩(gǔ):搅乱,扰乱。④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乡里、家乡的人。⑥无忝(tiǎn):不要辱没。忝,辱。www-2-1-cnjy-com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即是自不好学 即:
⑵然今遣汝者 遣:
⑶不然,则徒劳费 然:
2.辨析下列短语中的“故”字,选出正确的意义
A.所以,因此 B.故意 C.老朋友 D.旧有的,原来的
⑴力改故习( )   ⑵故令汝一行( ) ⑶故弄玄虚( )
⑷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 ) 
3.写出“然今遣汝”的原因。(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 .
4.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劝戒儿子珍惜时间,不要虚度人生。
B.批评儿子不求上进,学业无成。
C.希望儿子改掉旧习,发愤学习,有所作为。
D.想让儿子摆脱家庭,改变学习环境。
5.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汝 既 不 能 如 此 即 是 自 不 好 学 已 无 可 望 之 理
(二)课内阅读
阅读《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回答问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根据要求填空。
(1)选文的说明顺序是 。
(2)“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出现”中的“那时”是指 。
2.“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 .
.
.
3.“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答: .
.
.
4.赏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答: .
.
.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答: .
.
.
(三)课外阅读
恐惧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
①什么是恐惧?恐惧就是对于外部发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危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有时,这种反应更近乎一种本能,例如遭遇到火灾、泥石流等危机时本能地逃跑,或是被人迎面打来一拳时本能地架起手臂防御,等等。这些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不过,如果保护过了头,我们就会变成厚厚盔甲下的“套中人”——过度、非理性、持续地害怕某种物体、现象、活动或场合,并夸大可能的危险,那就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21cnjy.com
②人们一般把常见的恐惧症分成四种:动物恐 ( http: / / www.21cnjy.com )惧症、场所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患有动物恐惧症的人见到一些动物的影像、图片,或看到关于动物的逼真文字描述,都会感到恐惧并想要逃避,甚至伴有强烈的生理症状,如心悸、胸闷、出汗、透气困难等。场所恐惧症主要是对封闭空间的恐惧,并且会因为无法逃离而感到担心、害怕,如处于影剧院、地铁,尤其是电梯中,感到憋闷、呼吸困难、恐慌。密集恐惧症是对排列密集的较小物体害怕或觉得恶心,例如密密麻麻的虫卵、蜂巢、淋浴喷头的出水小孔,甚至草莓,等等。社交恐惧症大多存在于青少年,主要表现是对学校环境的恐惧,因升学、转学或者更换班级而焦虑等。21世纪教育网2·1·c·n·j·y
③恐惧自何而来?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源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于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可能受到环境中长期暗示的影响,也可能仅仅由某个单纯事件所导致,甚至还有些恐惧要归结到生物进化上去。例如,在某些惧怕蛇的人群里,有些人一生中甚至都未见过真正的蛇,但他们不由自主地就会对蛇产生恐惧,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人类的这种恐惧心理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早期的灵长类动物为了生存,在险象环生的丛林里面必须提高警惕,小心防范,一旦看到威胁生命 的动物靠近(比如毒蛇、蝎子、毒蜘蛛等等),就会恐惧逃窜。长期的记忆被储存下来,恐惧心理由此而生。【来源:21cnj*y.co*m】
④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呢?一般说来,对恐惧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东西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动物学家不怕和蛇、蜘蛛等动物接触,在高楼表演杂技或修筑高楼的建筑工人 不会恐高,尽管他们日常工作时就要面对这些危险,但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他们已经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并了解到遭遇危险应如何自我救助,因此能够泰然处之。所以,若想要摆脱你对某一事物的恐惧,就从积累知识并充分了解那件事物本身开始吧!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所以恐惧心越重越好。
B.常见的恐惧症有动物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
C.人类对蛇的恐惧心理有可能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D.对恐惧的事物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四种常见的恐惧症。
B.第②段“场所恐惧症主要是对封闭空间的恐惧”一句中,去掉“主要”一词文意没有改变。
C.第③段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本 文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了什么是恐惧、恐惧的类型、恐惧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克服恐惧心理。
3.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电闪雷鸣时,我们很多人会感觉到强烈的恐惧,甚至会出现心悸、抽搐、身体蜷缩等症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雷电恐惧症”。【版权所有:21教育】
(1)雷电恐惧症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答: .
.
(2)怎样才能减少或消除对雷电的恐惧?
答: .
.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部分
1、(1)潮汐 (2)抵达 (3)tuó (4)zhě zhòu
2、(1)“劼难”应改为“劫难” (2)天衣无缝
3、D 4、C 5、B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
【参考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完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再者,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如果你到了老师那里,能够奋发图强,有所作为,努力改掉旧的习气,始终勤勉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是抱有希望的。不这样的话,就白费精力。如果和在家里一样,哪一天回来,又只是不务正业的人,不知道你还有什么脸面再见父母亲戚和乡里老朋友呢 可要好好地想一想啊!想一想啊!“早起晚睡,不辱没你这一生!”这一次离家从师,千万要努力。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⑴就是 ⑵打发 ⑶这样
2.⑴ D ⑵ A ⑶ B ⑷ C
3.恐你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
4.C
5.汝既不能如此 / 即是自不好学 / 已无可望之理
(二)课内阅读理解
1、(1)逻辑顺序 (2)泛大陆时期
2、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所以不能互换。21教育网
3、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同时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21*cnjy*com
4、(1)“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象。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21·cn·jy·com
(三)课外阅读
1.A 2.B
3.(1)可能源自雷电对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能受到环境中长期暗示的影响,也可能仅仅由某个单纯事件所导致,甚至还有些恐惧要归结到生物进化上去。
(2)学习雷电的常识,了解避雷有关知识,多听多看雷电这方面的声响和影片,可以减少功消除对雷电的恐惧。
( http: / / www.21cnjy.com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3张PPT)
阿西莫夫短文
两篇
语文人教版 八年级下
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地球被恐龙统治着,这里生活着数以亿计的恐龙。
剑龙
鳗龙
长颈龙
导入新课
可是,突然地,但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从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整体感知
读《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思考问题
整体感知
1、恐龙是怎么到达南极的?
是由于大陆板块的移动,把它们带到南极去的。
整体感知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大约在2亿年前,球上各大洲相互连接,只有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大洋,以后这块大陆分裂为几块。慢慢地漂移分隔,。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
2亿年前
现在
整体感知
2、你还能从文中找到支持大陆板块漂移的例子吗?
青蛙和蟾蜍的化石也在南极被发现;非洲和南美洲的地形可以很好的吻合在一起;喜玛拉雅山山的升起。这些实例都可以证明大陆板块是在漂移的。
整体感知
3、划分出《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层次。
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
(2-14)
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
(15)
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整体感知
读《被压扁的沙子》一文,思考问题
整体感知
4、“斯石英”是怎么形成的?
二氧化硅(纯净的沙子)在超高压下,改变了原子之间的距离,使原子相距近,变得极为紧密,这样就形成了“斯石英”。
整体感知
5、划分《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第一部分
(1-4)
第二部分
(5-尾)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分四层。
第一层
(5-6)
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
整体感知
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二层
(7-10)
第三层
(11-13)
由斯石项的性质说明火口爆发不会产生斯石英,进而佐证的“撞击说”。
第四层
(14-尾)
通过麦克霍恩的实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
走近作者
艾萨克 阿西莫夫(英语: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与儒勒 凡尔纳、赫伯特 乔治 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 海因莱因、亚瑟 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
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
幻小说》杂志和两项阿西莫夫奖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提出
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
字词积累
1、生字积累
骨骼gé 鸟臀目tún 蟾蜍 chán chú
驮着tuó 褶皱 zhě zhòu 携带xié
两栖 qī 地壳 qiào 潮汐 xī
铱 yī 追溯sù 二氧化硅guī
衍射yǎn
字词积累
2、多音字辨析
壳: ké ,坚硬的外皮,如“鸡蛋壳”。
qiào义同 ké音,用于部分词语中,如“地 壳”。
驮: tuó,动词,用背背着;
duò,驮着货物的牲口或指牲口所驮的货物。
字词积累
2、词语积累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鸟臀目:意思是"如鸟类般的臀部"。鸟臀目(目名Ornithischia或Predentata)也称为鸟盘目。是一类有喙(外观类似鸟喙)的草食性恐龙。
深层探究
仔细阅读《恐龙无处不在》一文,理清课文思路,思考问题。
深层探究
这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其说明对象是大陆漂移说。恐龙无处不在,南极的恐龙并不是自己跑到那里去的,而是由于大陆板块漂移将它们带到那里的。这就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1、本文是一篇什么性质的说明文?说明对象是什么?
深层探究
用叙事的方法既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大陆漂移说,又使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起来。
2、文章第二段,例举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发现的化石骨骼有什么作用?
深层探究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前一句承接上文,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后一句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文南极大陆发现恐龙化石的原因分析。
3、第5段“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深层探究
这一现象是作为实例来运用的。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非洲与南美洲原来是在一起,后来才分隔开来的,从而能更有力的说明大陆漂移这一学说的可信性。
4、作者为什么要写非洲与南美洲地形拼合得天衣无缝这一现象?
深层探究
5、分析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
逻辑顺序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其他各地也发现了恐龙化石
但恐龙不会迁徙
恐龙无处不在
大陆在漂移
深层探究
仔细阅读《被压扁的沙子》一文,理清课文思路,思考问题。
深层探究
1、这篇短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外天体撞击地球,造成恐龙灭绝。
整体感知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
6亿5千万年前
彗星撞击了地球
导致灰尘遮挡阳光
于是恐龙灭绝
火山说
6亿5千万年前
地壳活跃火山爆发
导致植物灭绝
于是恐龙灭绝
深层探究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这篇文章中作者对恐龙灭绝的原因的看法是什么?
深层探究
前一个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证明高温高压可以形成“斯石英”,后一个实验则证明了有“斯石英”地方并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两个实验各有侧重,互相补充,从而为我们找到的支持作者看法的有力证据。
4、文中写了两位科学家的研究,一是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的实验,另一个是亚里桑那大学的J.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在1989年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进行的岩层研究,他们各有什么作用?
深层探究
不能。前一个研究是为了说明高温高压能产生“斯石英”,而这种“斯石英”却又很容易在高温下迅速瓦解为普通沙子。后一个研究则是在有恐龙化石的地方有“斯石英”,也就证明这里在6500万年前没有火山爆发。两者互为补充。前一个研究是后一个研究的基础,没有前一个研究,后一个研究就没有意义了。
5、这两个研究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深层探究
这两篇短文都使用了逻辑说明顺序。但前一篇短文是先说明结果,后说明原因。而本文是先说明在65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铱这一现象,从而引出“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灭绝恐龙的假说,再进一步通过实验证明撞击造成的高温高压是形成“斯石英”的重要原因这一本质。
6、比较这篇短文和前一篇短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异同。
情感升华
启示一:看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研究
启示二: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
启示三:看问题不是简单化和孤立化
启示四:学会举一反三
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方法探究
举例说明本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这种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
2、列数字
3、作比较
D
4、打比方
斯季绍夫对二氧化硅形成原理的研究和
麦克霍恩对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岩层的研究
如果在85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的沙子。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语言探究
两篇短文者是事理性说明文,作者采用逻辑顺序,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1、语言通俗易懂
语言探究
两篇短文用词精准而且科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2、语言严密准确
“在一个科学领域作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中的“肯定”一词;又如“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中的“最终也许”和“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绝灭’”中的“毫无疑问”等词语,它们都不能删减或用其他词语调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和准确。
拓展延伸
思考:这两篇短文都是事理性说明文,其说明对象都是通过文章内容概括出来的。想一想,它们与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课文判断说明对象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把自己的探究的结果拿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巩固提升
1、给下面加点字(蓝色)注音。
骨骼( ) 蟾蜍( )驮着( )
携带( )潮汐( ) 追溯( )
褶皱( ) 衍射( )
(gé chán chú tuó xié xī sù
zhě zhòu yǎn)
巩固提升
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子,并加以改正。
(1)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府冲
(2)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迷。
(3)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会聚在一起。
(4)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修。
(5)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底达地球的表面。
(6)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诉的趋势。
(府--俯 迷--谜 会--汇 修--休 底--抵 诉--斥)
巩固提升
3、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而准确地说明了大撞击形成的斯石英是造成恐龙灭绝的真凶这一观点。
巩固提升
4、“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这个句子中加点词语(蓝色)可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最终也许”只是表示估计,但不能完全确定,如果去掉,就变得十分肯定,这就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课堂小结
科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科学幻想是把科学也幻想结合起来而产生的一种带科学性质的艺术。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基于科幻小说家的这些幻想。比如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中穿行于大洋深处的的“鹦鹉螺号”(《海底两万里》)启发了科学家们对潜水艇的研究;第一位太空飞行的美国旅客蒂托(《海底森林》)启发了人们对太空行走的研究。这些幻想都变成了现实。阿西莫夫是和凡尔纳齐名的科幻小说家,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他的《银河帝国三部曲》,然后谈谈你的阅读体验。
读一读
课后板书
恐龙无处不在
鸟臀目恐龙骨骼化石-----恐龙为什么会去到那里-----大陆移动把它们带去-----大陆漂移说
课后板书
被压扁的沙子
斯季绍夫的研究
撞击说 成立
恐龙灭绝 麦克霍恩的研究
的原因
火山说 不成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课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了解文章的说明对象,把握文章说明的顺序。培养爱好科学、 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重点 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 ( http: / / www.21cnjy.com )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难点 把握作者逐层深入的说明事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地球被恐龙统治着,这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活着数以亿计的恐龙。(展示恐龙图片)。可是,突然地,但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从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听。 用恐龙图片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懂事,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 读《恐龙无处不在》一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考问题:1、恐龙是怎么到达南极的?明确:是由于大陆板块的移动,把它们带到南极去的。了解: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 ( http: / / www.21cnjy.com )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什么是“泛大陆”?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2、你还能从文中找到支持大陆板块漂移的例子吗?明确:青蛙和蟾蜍的化石也在南极被发现;非洲和南美洲的地形可以很好的吻合在一起;喜玛拉雅山山的升起。这些实例都可以证明大陆板块是在漂移的。3、划分出本文的段落层次。明确: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 ( http: / / www.21cnjy.com )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4、“斯石英”是怎么形成的?明确:二氧化硅(纯净的沙子)在超高压下,改变了原子之间的距离,使原子相距近,变得极为紧密,这样就形成了“斯石英”。 5、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分四层。   第一层(第5、6自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第二层(第7至第10自然段),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第11至第13自然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事实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   第四层(第14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亚里桑那大学的约翰 F 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 听,并交流看法。学生分析课文层次。 感知课文中浅显的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课文的能力。
作者介绍 艾萨克·阿西莫夫(英语:Isaac ( http: / / www.21cnjy.com )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和两项阿西莫夫奖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 选择性笔记 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字词积累 生字积累骨骼gé 鸟臀目 ( http: / / www.21cnjy.com )ún 蟾蜍 chán chú驮着tuó 褶皱 zhě zhòu 携带xié两栖 qī 地壳 qiào 潮汐 xī铱 yī 追溯sù 二氧化硅guī衍射yǎn2、多音字辨析壳: ké 坚硬的外皮,如“鸡蛋壳”。qiào义同 ké音,用于部分词语中,如“地壳”。驮: tuó动词,用背背着;duò馱著貨物的牲口或指牲口所馱的貨物。词语积累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鸟臀目:意思是"如鸟类般的臀部"。鸟臀目(目名Ornithischia或Predentata)也称为鸟盘目。是一类有喙(外观类似鸟喙)的草食性恐龙。 笔记。 积累字词
课文精读 仔细阅读《恐龙无处不在》一文,理清课文思路,思考问题。1、本文是一篇什么性质的说明文?说明对象是什么?明确:这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其说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象是大陆漂移说。恐龙无处不在,南极的恐龙并不是自己跑到那里去的,而是由于大陆板块漂移将它们带到那里的。这就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这一理论的正确性。2、文章第二段,例举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发现的化石骨骼有什么作用?明确:用叙事的方法既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大陆漂移说,又使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起来。3、第5段“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前一句承接上文,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后一句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文南极大陆发现恐龙化石的原因分析。4、作者为什么要写非洲与南美洲地形拼合得天衣无缝这一现象?明确:这一现象是作为实例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运用的。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非洲与南美洲原来是在一起,后来才分隔开来的,从而能更有力的说明大陆漂移这一学说的可信性。5、分析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明确:首先,作者用南极大陆发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恐龙化石的事情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大陆在漂移;然后,进一步说明地球几十亿年来大陆板块的时分时合,将恐龙带到了其他各洲;最后说明恐龙无处不在的现象,正好证明了大陆漂移这一假说。在整个说明的过程中,都是以恐龙的存在作为基础的。这种说明顺序叫逻辑顺序。用图形来说明:仔细阅读《被压扁的沙子》一文,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思考后面的问题。1、这篇短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外天体撞击地球,造成恐龙灭绝。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撞击说”和“火山说”?“撞击说”指的是在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小彗星撞 ( http: / / www.21cnjy.com )击到了地球,烟尘遮蔽太阳导致生物灭亡。“火山说”指的是地球在那时进入到地壳活跃期,许多火山喷发导致生物灭绝。3.这篇文章中作者对恐龙灭绝的原因的看法是什么?明确:“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4、文中写了两位科学家的研究,一是1 ( http: / / www.21cnjy.com )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的实验,另一个是亚里桑那大学的J.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在1989年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进行的岩层研究,他们各有什么作用?明确:前一个研究的目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了证明高温高压可以形成“斯石英”,后一个实验则证明了有“斯石英”地方并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两个实验各有侧重,互相补充,从而为我们找到的支持作者看法的有力证据。5、这两个研究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明确:不能。前一个研究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了说明高温高压能产生“斯石英”,而这种“斯石英”却又很容易在高温下迅速瓦解为普通沙子。后一个研究则是在有恐龙化石的地方有“斯石英”,也就证明这里在6500万年前没有火山爆发。两者互为补充。前一个研究是后一个研究的基础,没有前一个研究,后一个研究就没有意义了。6、比较这篇短文和前一篇短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异同。这两篇短文都使用了逻辑说明顺序。但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篇短文是先说明结果,后说明原因。而本文是先说明在65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铱这一现象,从而引出“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灭绝恐龙的假说,再进一步通过实验证明撞击造成的高温高压是形成“斯石英”的重要原因这一本质。 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判断说明对象。掌握过渡段的作用。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细节的作用。比较阅读,探讨问题。
情感升华 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启示一:看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研究启示二: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启示三:看问题不是简单化和孤立化启示四:学会举一反三 讨论交流 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说明方法 举例说明本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说明这种方法的作用。1、举例子在《恐龙无处不在》一文中,作者列举了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发现恐龙化石骨骼的例子,正是这个发现引出了恐龙灭绝之迷的讨论,从而说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样一个观点。在《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作者列举了原苏 ( http: / / www.21cnjy.com )联科学家S.M.斯季绍夫对二氧化硅形成原理的研究和亚里桑那大学的J.F.麦克霍恩对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岩层的研究,用这两个例子分别说明了高压可以产生“斯石英”和“斯石英”在高温下可以被分解这两个观点。作者用科学研究的成果作为说明的材料,可以真实可信的将问题讲得清楚透彻。2、列数字“如果在85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 ( http: / / www.21cnjy.com )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的沙子。”这个句子用了具体数字,准确地说明了“斯石英”的转变所需要的温度和时间,从而说明火山爆发不可能留下斯石英这种物质,进一步说明了火山爆发不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这样一个说法。3、作比较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用“一立方英寸被压扁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突出了斯石英和普通沙子比重的不同;在《恐龙无处不有》中用“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的比较法突出了南极恐龙的悲剧命运。4、打比方在《恐龙无处不有》中作者用“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来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笔记。 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语言品析 1、语言通俗易懂两篇短文者是事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说明文,作者采用逻辑顺序,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2、语言严密准确两篇短文用词精准而且科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在一个科学领域作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中的“肯定”一词;又如“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中的“最终也许”和“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绝灭’”中的“毫无疑问”等词语,它们都不能删减或用其他词语调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和准确。 笔记。 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拓展延伸 思考:这两篇短文都是事理性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文,其说明对象都是通过文章内容概括出来的。想一想,它们与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课文判断说明对象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把自己的探究的结果拿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作比较,找区别。 培养学生比较阅读能力。
巩固提高 1、给下面加点字(蓝色)注音。 骨骼( ) 蟾蜍( )驮着( )携带( )潮汐( ) 追溯( )褶皱( ) 衍射( ) (gé chán chú tuó xié xī sù zhě zhòu yǎn) 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子,并加以改正。 (1)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府冲(2)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迷。(3)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会聚在一起。(4)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修。(5)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底达地球的表面。(6)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诉的趋势。(府----俯迷----谜会----汇修----休底----抵诉----斥)3、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参考答案: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而准确地说明了大撞击形成的斯石英是造成恐龙灭绝的真凶这一观点。4、“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这个句子中加点词语(蓝色)可否去掉?为什么?参考答案:不能去掉。“最终也许”只是表示估计,但不能完全确定,如果去掉,就变得十分肯定,这就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完成练习 巩固课文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科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科学幻想是把科学也幻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合起来而产生的一种带科学性质的艺术。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基于科幻小说家的这些幻想。比如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中穿行于大洋深处的的“鹦鹉螺号”(《海底两万里》)启发了科学家们对潜水艇的研究;第一位太空飞行的美国旅客蒂托(《海底森林》)启发了人们对太空行走的研究。这些幻想都变成了现实。阿西莫夫是和凡尔纳齐名的科幻小说家,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他的《银河帝国三部曲》,然后谈谈你的阅读体验。 听。 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上步理解文章主题。
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鸟臀目恐龙骨骼化石 恐龙为什么会去到那里大陆移动把它们带去 大陆漂移说 被压扁的沙子 斯季绍夫的研究 撞击说 成立恐龙灭绝 麦克霍恩的研究的原因 火山说 不成立 可笔记。 学生可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