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课件17张PPT。课件18张PPT。课件26张PPT。课件10张PPT。课件11张PPT。课件11张PPT。课件12张PPT。课件16张PPT。课件11张PPT。课件11张PPT。课件20张PPT。课件20张PPT。课件17张PPT。课件18张PPT。课件19张PPT。课件17张PPT。课件19张PPT。课件16张PPT。课件11张PPT。课件19张PPT。课件17张PPT。课件10张PPT。课件11张PPT。课件10张PPT。课件10张PPT。课件27张PPT。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通过之前学习的生物知识我们了解到每一个生物的新个体都是由上一代经过生殖过程产生的。
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那么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生物是怎样形成的呢?比较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
2.简单评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
3.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进化论的大体过程生命起源的相关假说假说一:神创论 认为生物界的所有物种(包括人类),以及天体和大地,都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P3-5假说二:自然发生论 认为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随时自发发生的。
如我国古代认为“腐草化为荧”,“腐肉生蛆”等。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就是一个自然发生论者,他认为老鼠是由淤泥及瓦砾发育而成。生命是自然发生的吗 17世纪中叶,意大利医师弗朗西斯科·雷迪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雷迪实验示意图AB C结论:腐肉不能生蛆,C瓶蛆来自苍蝇的卵 雷迪去世后,人们用显微镜观察腐肉时,发现了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于是,有人认为,虽然肉眼可见的生命不能自然发生,但是肉眼看不见的生命还是可以自然发生的。 19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巴斯德为了研究生命能否自然发生的问题,进行了著名的“鹅颈烧瓶”实验。A瓶内肉汤不变质,B瓶内肉汤变质1.将装有肉汤的烧瓶进行加热的目的是什么?杀灭肉汤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2.A瓶和B瓶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巴斯德的实验结果说明: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假说三:生生论 如果生物不能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又是如何产生的? 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逐渐演变而成的。假说四:化学进化论结合课本P5,分析讨论原始地球表面状况 内部构造极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化学进化可能吗火山不断爆发形成原始大气根据课本学习,图片观察,思考以下问题1.原始大气的成分有哪些?与现在地球上的大气层相比,原始大气的成分有什么特点?
2.原始地球上具有什么能量条件?
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紫外线、闪电、高温、宇宙射线等组成紫外光、闪电、
宇宙射线原始大气(甲烷、氨、
水蒸气、氢等)有机小分子物质无机物(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大分子物质(蛋白质、核酸等)多分子体系逐渐进化原始生命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原始生命的诞生过程特点:具有原始的新陈代谢和繁殖能力原始大气原始海洋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生命的起源无机小分子物质生 成形 成 组 成演 变场所:原始大气场所:原始海洋场所:原始海洋特点:特点:原始界膜和原始的物质交换具有原始的新陈代谢和繁殖能力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场所:原始海洋1953 年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米勒的模拟实验验证化学进化之米勒实验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环境的实验思考:1、米勒的实验装置几个部分各模仿了地球的哪些条件?
2、从实验结果,可以对生命
的起源作出怎样的推测?
闪电原始大气降雨过程原始海洋有机小分子
(氨基酸)米勒实验装置 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假说五:宇宙生命论: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别的星球。彗星陨石坑1965年,人们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启逊镇的陨石中含有并非来自地球的氨基酸。另外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生命来源于非生命物质
(非生物体)生命来源于生物生命来源于非生命物质(无机分子)生命来源于外星神或上帝创造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化学进化论雷迪、
巴斯德的实验米勒实验(广泛接受)2、在原始的地球表面,首先形成的生命的基础物质是( )
A、小分子有机物 B、大分子有机物
C、小分子无机物 D、原始生命A1、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是( )
A、原始大气 B、原始海洋
C、陆地上 D、大气层中B3、原始生命的起源过程中,从无机小分子物质(氨、氢、甲烷、水蒸气)生成简单的有机物的场所是( )
A.原始大气 B.原始海洋 C.岩石 D.黏土
A4、原始生命起源的大致的过程是( )
A.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 有机物 原始生命
B.火山熔岩的主要成分 有机物 原始生命
C.紫外线的主要成分 有机物 原始生命
D.原始地球表面土壤的主要成分 有机物 原始生命A5、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命是上帝和神创造出来的
B、生命是从外星球迁移过来的
C、生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D、生命的形成是按照由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顺序逐渐进行的D6、原始的地球大气与现在的空气在成分上有明显的差别,那时的大气成分主要是( )
A、水蒸气、氨、甲烷等
B、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C、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
D、水蒸气、氧气、氮气等A如果把地球起源到现在的时间比作一年,人类的出现是在12月31日的下午5点课件11张PPT。课件10张PPT。课件24张PPT。第7单元 生命的演化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第1节 生命的起源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 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发生的
1.神创论
神创论认为,世界上的所有生物(包括人类),都是由神创造的,世界上的万物一经造就,就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即使有变化,也只能在该物种的范围内发生,是绝对不可能形成新的物种的。神创论还认为,各种生物之间都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例如“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
2.自然发生论
自然发生论认为,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随时自发地发生的。
我们的祖先相信“腐草化萤”“腐肉生蛆”。古埃及人认为尼罗河谷的蛙和鳝鱼都是由淤泥经日光照射产生的。海尔蒙特认为谷康和破布塞入瓶中,静置于暗处,瓶中自发生出小鼠。牛顿认为植物是由逐渐变弱了的彗星尾巴形成的。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1】 关于生命的起源,历史上曾有“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传说,它们不正确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们的凭空想象
B.人们的主观臆断
C.没有确凿的证据
D.人们的突发奇想
解析 关于生命的起源,自古以来就有过多种猜测和假说,谁也没有也不可能经历或重现生命起源的过程,科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有关的证据来证明生命的起源。虽然科学的推测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但是也需要一定的证据做基础,还需要严密的逻辑。“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只是关于生命起源的传说,没有确凿的证据。
答案 C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二 生命是自然发生的吗
1.雷迪的实验
(1)实验
①最初实验:在四个无盖的瓶子里放进不同的动物肉块;同时,在四个带盖的瓶子里也放进肉块,并用石蜡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开口瓶里的腐败肉块生蛆,而蜡封瓶里的腐败肉块没有生蛆。
②改进实验:改用纱网代替石蜡罩住瓶口,空气能够进入,但苍蝇飞不进去。有网罩的瓶里腐肉不能生蛆,无网罩的瓶里腐肉生蛆。
③结论:腐肉不会自发产生蛆,蛆是由苍蝇的卵孵化出来的。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2)意义:雷迪通过对照实验证实了“腐肉不能自发产生蛆”和“蛆来自蝇卵”,有力地证明了生命不是由非生命物质生成的。
(3)缺憾:雷迪的实验不能解释肉眼看不见的生命(微生物)的滋生是否是肉变腐败的原因。2.巴斯德的实验——“鹅颈烧瓶”实验
(1)实验:19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巴斯德进行了著名的“鹅颈烧瓶”实验。巴斯德将烧瓶放在火焰上,拉出细长呈“S”形的鹅颈,鹅颈瓶中放入培养液后进行灭菌。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鹅颈瓶内的培养液没有变质和产生生命。原因是瓶颈呈“S”形,空气能自由进入灭菌处理后的烧瓶中,但带有微生物的灰尘颗粒却沉积在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内。如果将瓶颈打断,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瓶内,培养液中很快就长满了微生物。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2)结论:培养液变坏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引起培养液变坏的微生物来自空气。
(3)意义:巴斯德的实验结果使人们坚信“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这一观点称为“生生论”。生生论推翻了自然发生论。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2】 19世纪中叶,法国学者路易斯·巴斯德做了下面的实验。巴斯德把澄清的肉汤倒入两个鹅颈烧瓶中,把其中的一瓶肉汤A煮沸,而另一瓶肉汤B则不加热煮沸。几天后,未煮沸的肉汤B变得浑浊,而煮沸的肉汤A仍保持澄清。接着,巴斯德打破了盛有澄清肉汤A的鹅颈烧瓶的瓶颈。数日后,澄清的肉汤A变得浑浊。
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将肉汤A煮沸是为了 。?
(2)肉汤B变浑浊,说明肉汤B中有 ,肉汤A保持澄清,说明肉汤A中 。?
(3)将A的瓶颈打破后,肉汤变浑浊,说明细菌来自 。?
(4)巴斯德实验得出的结论称为 。这一观点否定了关于生命起源的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解析 (1)将肉汤A煮沸是为了杀死肉汤中的细菌等微生物。
(2)肉汤B变浑浊,说明肉汤B中有细菌等微生物,肉汤A保持澄清,说明肉汤A中没有细菌等微生物,微生物不会自然发生。
(3)将A的瓶颈打破后,肉汤变浑浊,说明细菌等微生物来自空气中已存在的微生物。
(4)通过比较,巴斯德得出结论:肉汤中的细菌等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来自于空气中原本已经存在的微生物。这称之为“生生论”,否定了关于生命起源的“自然发生论”。
答案 (1)杀灭细菌等微生物
(2)细菌等微生物 没有细菌等微生物,微生物不会自然发生
(3)空气中原已存在的微生物
(4)生生论 自然发生论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三 化学进化可能吗
1.科学家对生命起源的推测
尽管巴斯德证实,在现在的地球条件下,新生命绝对不能由非生命物质自然发生,但仍没有解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地球上的生命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至今科学家已提出以下两种推测:
(1)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起源的,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逐渐进化来的,即化学进化论;
(2)宇宙中其他星球可能有生命存在,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其他星球,即宇宙生命论(宇生论)。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2.化学进化论
(1)原始地球
持化学进化观点的学者认为:原始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刚刚形成的地球内部构造极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地表熔岩横流,天空中或烈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球表面温度很高。
(2)原始大气
科学家推测,包围着原始地球的原始大气主要成分就是原始地球上火山喷发出的大量气体,如水蒸气、氢气、甲烷、氨、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同时科学家还推测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3)原始海洋
原始地球刚刚形成时,没有河流和海洋,在地球上火山活动频繁的时候,地球内部喷发出大量的气体,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水蒸气。后来,大气中的水蒸气逐渐增多并且达到了饱和,随着地球温度的降低,水蒸气冷却成为雨水降落到地面,聚集在一些低洼的地方就形成了湖泊和河流,最后在地面的最低洼处汇集成了原始海洋。
(4)生命发生的开端
在紫外线、闪电、热能和宇宙射线的激发下,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成分分子相互作用而形成有机小分子,这些有机小分子随着雨水汇入热汤似的原始海洋。在原始海洋中,有机小分子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最简单的原始生命形式。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拓展 科学家推测生命化学起源的大致历程
第一阶段:由无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小分子。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大气中发生的。在紫外线、闪电等的激发下,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小分子,这些有机小分子随雨水汇入原始海洋。
第二阶段:由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这一阶段是在原始海洋中发生的。有机小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等)在原始海洋中,经过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如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第三阶段:由有机大分子组成独立的多分子体系。这一过程是在原始海洋中发生的。有机大分子(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等)逐渐聚集并在外表形成了与海水隔开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多分子体系。
第四阶段:由独立的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海洋中发生的。独立的多分子体系不断完善,最终实现原始的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至此原始生命就诞生了。这一阶段是生命起源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但是目前人们还不能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
3.宇宙生命论
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或构成生命的有机物来自其他宇宙星球或星际尘埃。支持这种假说的学者认为,某些微生物孢子可以附着在星际尘埃颗粒上而落入地球,从而使地球有了初始的生命。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4.米勒实验
(1)实验装置
(2)装置分析:这个实验装置模拟的是原始地球条件,该装置中的水蒸气、甲烷、氨、氢气等混合气体,模拟的是原始大气;火花室里模拟闪电、宇宙射线等为混合气体提供能量。
(3)实验结论:在类似于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3】 米勒实验为以下哪一项提供了证据? ( )
A.原始地球条件下可以形成生命
B.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C.原始地球条件下可以产生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D.甲烷、氨、氰化物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解析 米勒的实验过程如下:将水注入装置中的烧瓶内,先将装置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气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装置底部的溶液中(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答案 C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 米勒实验
【例1】 依据下图对米勒模拟实验的解释你不认同的是( )
A.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
B.②内模拟了降雨的过程
C.③与④内连通模拟了原始海洋
D.④内产生了多种蛋白质
解析 米勒通过模拟实验,在烧瓶的溶液中发现了多种氨基酸,氨基酸属于小分子有机物,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大分子有机物,D错误。
答案 D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 化学进化学说
【例2】 (2017·贵州遵义中考)按照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 )
A.原始大气
B.原始森林
C.原始陆地
D.原始海洋
解析 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小分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原始海洋中,经过不断地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答案 D考点一考点二教材习题详解
思考与练习
1.请你用表格形式概括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 2.1976年,我国吉林地区曾发生过一场罕见的陨石雨,科学家们在陨石表面发现了多种有机小分子物质,你认为这个事实为哪种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答案 陨石表面发现多种有机小分子物质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从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形成并被带到地球。这个事实为宇宙生命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课件27张PPT。第2节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 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1.化石的概念: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2.化石的形成: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被沉积物覆盖,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被沉积物中的矿物质所固定而石化或硬化(如琥珀)。绝大多数的化石都是生物体被埋在沉积物中时才形成的。
3.化石的分布规律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4.化石研究的意义
(1)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它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2)科学家在地层中发现的一些中间过渡类型的化石,揭示了不同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如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和在我国发现的中华龙鸟、孔子鸟等大量珍贵的古鸟化石。通过研究这些鸟类化石发现,它们既保留了古代爬行动物的某些特征,又出现了鸟类的一些特征,这为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动物提供了证据。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拓展 实体化石
实体化石指古生物遗体本身几乎全部或部分被保存下来的化石。原来的生物体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其硬体和软体可以比较完整的保存而无显著的变化。例如1901年被发现的在第四纪冰期西伯利亚冻土层中的猛犸象化石,不仅骨骼完整,连皮、毛、血肉,甚至胃中食物都保存完整。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1】 (2017·江苏宿迁中考)下列关于生物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化石都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
B.生物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可靠的证据
C.越古老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D.在地质年代较晚的地层里不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解析 生物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并不都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A错误;在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C错误;低等生物至今仍然存在,因此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也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D错误。
答案 B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二 化石记录了地球上的生命史
1.地层与地质年代
(1)地层的形成
地层是由一层一层的泥沙沉积而成的。一般来说,先沉积的地层在下面,后沉积的地层在上面,所以下层地层的年代比上层的古老。但是,由于地球表面不断运动,地层会随之上升、下降、扭曲等,使地层顺序发生某些变化。人们可根据地层中的化石,分析出地层形成的年代。
(2)地质年代
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地质年代把地球的发展历史划分为若干地质年代,主要包括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每代再划分为若干纪。在每个地质年代,由于环境的不同,地球演化和气候剧变,生物也在不断改变、演化,形成了适应不同环境的生物,表现出生物的多样性。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技巧点拨 识记五个地质年代的名称时,可通过简化名称加深记忆,即只识记每一地质年代名称的第一个字:“太”“元”“古”“中”“新”。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2.地球上的生命史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3.生物进化的过程和特征
地球上生物进化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地球的演化史和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史。由于地球演化和气候剧变,生物在其进化历程中发生过数次大变动,呈现出大灭绝和大爆发相互更替的特征,即在生物大规模灭绝之后,往往又会有适应新环境的生物迅速繁衍和发展。这是因为大量生物灭绝后,释放的生态空间为新类型生物的产生和适应创造了条件。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2】 在生物进化的历史长河中,中生代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和动物类群分别是( )
A.蕨类植物和两栖动物
B.蕨类植物和爬行动物
C.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
D.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
解析 中生代时,爬行动物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空前繁盛,有的高达数十米。
答案 D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三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合理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1.达尔文的环球航行和考察
(1)达尔文的发现:达尔文随“贝格尔号”皇家海军探险船进行了为期5年的环球航行。经过考察,达尔文发现同种的现代生物与古代生物在形态上有差异,不同环境中的同种现代生物在形态结构上也有差异。
(2)达尔文的思考:动物与环境的协调一致不是神创造的,而是各种生物发生着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显示出环境的影响和大自然的选择。
2.人工选择的启示:自然界中也一定存在着与人工选择相似的过程,即自然选择。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拓展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区别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3.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如下。
(1)过度繁殖:绝大多数物种繁殖的后代数量,往往超过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2)生存竞争:由于过度繁殖致使后代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水和栖息条件等,因此就要竞争生存空间和有限的自然资源。
(3)遗传和变异:在竞争生存空间或有限的自然资源时,具有某些适应环境变化的微小变异的生物个体容易生存和繁殖后代,它们的后代可能继承了这种有利性状。
(4)适者生存: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在物种内积累起来,形成生命力更强的新物种。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技巧点拨 可用下列图示帮助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总之,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选择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3】 (2017·海南中考)杀虫剂往往初期灭虫效果显著,后来灭虫效果逐渐下降,其原因是( )
A.害虫接触杀虫剂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
B.由于用药量太少,害虫没被杀死而产生抗药性
C.害虫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变化,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D.害虫存在抗药性变异,杀虫剂对这种变异进行了选择
解析 害虫存在抗药能力强与抗药能力差的变异。农药使害虫中抗药能力差的害虫死亡,而抗药能力强的害虫活了下来。这样控制抗药能力强的基因得到积累与加强,因此杀虫剂使用时间越长,效果越差。
答案 D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 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例1】 (2017·新疆中考)经过实验测定得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年代早得多,由此可知( )
A.物种A比物种B高等
B.物种B比物种A结构复杂
C.一定是物种A进化成了物种B
D.物种A一定比物种B的数量多
解析 在越古老的地层中,出现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出现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早得多,由此可知物种B比物种A结构复杂。
答案 B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二 生物的进化历程
【例2】 (2017·云南中考)如图表示几种植物类群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
B.乙和丙都是由甲进化来的
C.丁的结构比丙复杂
D.戊最有可能是水生的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解析 在古生代早期,地球上出现了高等藻类类群;古生代中期,生物开始由水中向陆地发展,首次出现陆生的裸蕨类植物,古生代后期,出现了石松类、蕨类植物等构成的沼泽森林;中生代,裸子植物是主要的陆地植物;新生代,被子植物成为占优势的陆地植物。由此可以看出,植物的进化是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的,所以甲最有可能是水生的。
答案 D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 生物进化的原因
【例3】 (2017·安徽桐城中考)根据达尔文进化学说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极狐体色为白色,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B.野兔的保护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枯叶蝶体形酷似枯叶,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D.有翅昆虫中出现无翅的变异,都不利于适应环境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北极熊的体色是与环境一致的白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野兔的保护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这样利于枯叶蝶捕食和避敌,是一种拟态现象;达尔文认为,这是枯叶蝶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有翅昆虫种群中出现的无翅变异不一定不利于其生存,如果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具有无翅变异的昆虫更容易生存下来,D错误。
答案 B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教材问题详解
活动 你能从化石中了解到什么
1.你认为上图中的各种化石生物与现存的哪类生物可能有亲缘关系?
答案 35亿年前的生物化石可能与细菌有亲缘关系。20亿年前的生物化石可能与最早的单细胞生物有亲缘关系。5亿年前的生物化石可能与无脊椎动物有亲缘关系。4亿年前的生物化石可能与高等裸子植物有亲缘关系。1亿年前的生物化石可能与鸟类有亲缘关系。
2.请你根据上述化石生物对生物进化的可能趋势进行推理。
答案 地球上的生物是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发展变化的,其总的进化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建议活动 模拟自然选择
1.列举与“豆豆鸟”类似的事例,说明同类生物中的某一个类型比其他类型所具有的生存优势。
答案 猫反应灵敏,猫捉老鼠的能力比狗有明显的优势;啄木鸟的喙长,尖端还有钩,麻雀的喙短而小,啄木鸟捕捉树洞里昆虫的能力比麻雀有明显的优势。
2.被引种到一个新地区的物种,在与原物种的竞争中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答案 被引种到一个新地区后,在与原物种生存竞争中如果失败,在这个地区将不能生存;如果竞争胜利,可能形成新的生态系统,但也可能变成生态入侵物种。
3.为什么有些鸟的喙尖而长,而有些鸟的喙平又短呢?
答案 与它们的捕食环境、捕食方式和食物的类型有关。教材习题详解
思考与练习
1.D 解析 生物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数百万年的地质变化而形成的。如果把地层比作一部记载地球演变历程的史册,那么化石就如同各地层中的特殊文字,记载着地球的进化历史,也记载着生物的进化历史,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由化石能推测出生物的生存年代和环境、各种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以及生物进化的趋势和结果。
2.D
3.B 解析 中生代裸子植物(尤其是苏铁类)是主要的陆地植物,早期出现的爬行动物是主要的陆地脊椎动物,恐龙和翼龙非常繁盛。
4.B 解析 生物总的进化趋势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5.D 解析 在缺乏青草的时期,颈长的长颈鹿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颈短的长颈鹿由于吃不到高处的树叶,活下来的可能性就很小,留下的后代也更少,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
6.C 解析 在用DDT杀灭稻螟的过程中,有些稻螟可能会发生抗药性变异,则这种稻螟就能够在DDT的选择作用下生存下来,并且这种抗药性变异被一代代得到积累。那些没有发生变异或对药物发生敏感性变异的稻螟,就会在DDT的选择作用下被淘汰。课件26张PPT。第3节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 类人猿与人类有极为相似的特征
1.现代类人猿
(1)现代类人猿包括长臂猿、猩猩、黑猩猩和大猩猩。
(2)四种现代类人猿的分布、食物及活动特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2.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相似的特征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不仅在形态、面部表情、身体结构等方面有相似的特征,而且有许多相似的行为表现。例如,黑猩猩与人的骨骼相似;黑猩猩会用小枝条作为工具,把白蚁从巢穴中挖出来,并将这种技术传授给下一代。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例1】 下列有关黑猩猩与现代人共同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祖先相同
B.运动方式相同
C.脑的发育程度相同
D.生活习性相同
解析 黑猩猩与现代人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森林古猿;黑猩猩等类人猿与人的运动方式、生活习性和脑的发育程度不同,类人猿不是直立行走,没有形成足弓,人有足弓,直立行走,人的脑更发达。
答案 A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二 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1.类人猿与人类有相似特征的原因
(1)有较近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2)两者的分类地位最近。
2.森林古猿进化成古人类的原因
(1)环境变化:由于造山运动和气候的剧烈变化,迫使一些古猿成群地转向地面生活,最终进化为人类的最早祖先。
(2)两足直立行走与身体结构的变化。两足直立行走对猿向人进化的意义表现:①促使骨盆、大腿骨、足骨、肌肉等结构发生变化,前肢获得解放而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②促使感官集中于前部,声带发展并产生语言;③由于头部和脑的进化,人类出现原始文化和意识。两足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例2】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
A.古猿从树栖生活转为地面生活
B.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C.产生了语言
D.四肢行走转为双足直立行走
解析 在人类发展和进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主要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基础,是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
答案 D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三 人类进化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等阶段
人类进化过程中各阶段的比较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例3】 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及亲缘关系和人类发展的一些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没有当时的特殊的地形和气候的巨大变化,森林古猿可能不会演化为今天的人
B.黑猩猩和人之间的亲缘关系比人和长臂猴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一些
C.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是南方古猿→直立人→能人→智人
D.森林古猿从树栖生活转到地面生活的那一分支进化为人类的最早祖先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解析 由于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所以黑猩猩和人之间的亲缘关系比人和长臂猴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一些。森林古猿从树栖生活转到地面生活的那一分支进化为人类的最早祖先。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是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答案 C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四 现代人可划分为4个人种
1.人种的划分:智人迁徙到非洲、欧洲、亚洲和澳洲等不同的地区,与特定的气候相适应,他们的肤色和鼻形等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将现代人划分为蒙古利亚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和澳大利亚人4个人种。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拓展 不同人种体质特征的比较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2.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和生物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出现是最晚的。
(2)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除遗传和变异的因素外,还有自然选择、隔离、迁徙和人种混杂等因素的作用。
(3)人类祖先制造、使用工具和进行劳动,既是人类求得生存的手段,也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也选择了人类本身。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拓展 种族与民族的区别
种族和民族有着不同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种族又称人种,是根据能遗传的体质特征,主要是皮肤的颜色,头发的形状和颜色,眼、鼻、唇等的特征来划分的。民族是根据语言、地域、经济和生活习俗等来划分的。所以一个种族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民族。例如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但种族是蒙古利亚人。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例4】 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种的是( )
A.蒙古利亚人 B.直立人
C.尼格罗人 D.澳大利亚人
解析 智人种经过自然选择逐步进化形成了现代人种,包括蒙古利亚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和澳大利亚人。而直立人不属于现代人种。
答案 B
名师点拨 人类的不同种族虽然在体质特征上有所不同,但他们之间可以通婚,并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现代科技也证实,不同的人种拥有大致相同的基因,其差别是极其微小的,因此,应属于同一物种。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 人类的起源
【例1】 (2017·四川成都中考)在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类的过程中,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 ( )
A.两足直立行走 B.能够使用工具
C.使用语言交流 D.大脑容量增加
解析 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等。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发展的基础,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直立行走不仅使视野扩大、前后肢有了明确的分工,而且为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使人类不断进化。所以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答案 A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 人类的进化历程
【例2】 (2016·山东威海中考改编)如图为人类起源与发展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表示的物种名为 。?
(2)依据已有证据,古人类学家推测,在①之前自然环境曾发生过对人类起源有重大影响的变化,这一变化迫使一些古猿由 生活转向 (填“地面”或“树栖”)生活。?考点一考点二(3)从①到②表示原始人类开始向着 的方向发展;从②到③表示原始人类开始 。?
(4)图中从③到⑦,除着装发生了变化之外,还可以看出另外一个显著的变化是 ,由此推测,人类进化过程中身体内部结构发生的重要变化是 。?考点一考点二解析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图①是人类的祖先森林古猿。
(2)由于气候变化,使森林地区逐渐稀疏和缩减,树丛间出现了空地,这就为森林古猿提供了到地面上活动的条件,逐渐由树栖生活向着地面陆栖生活过渡。
(3)从①到②表示原始人类开始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直立行走使前肢解放出来,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从②到③表示原始人类开始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使自己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大大增强。
(4)从③到⑦,除着装发生了变化之外,另外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脑的发育,使人类制造和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复杂,使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可见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脑容量的增加,大脑越来越发达。考点一考点二答案 (1)森林古猿
(2)树栖 地面
(3)直立行走 制造和使用工具(或制造工具,或使用工具)
(4)制造和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复杂 大脑越来越发达(或脑容量增加)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二教材问题详解
活动 探索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手进化的意义
1.拇指不能活动时,对完成某项动作的障碍是什么?
答案 拇指不能活动时,对攀爬有障碍,不能抓稳。
2.当拇指不能自由活动时,你怎样改变手的动作才能完成这些动作?
答案 当拇指不能自由活动时,四指尽量握向大拇指方向即可。
3.某种动物的拇指不像人类这样灵活,你认为它们能否完成上述各项动作?
答案 可以,但较困难。
4.试说明在人类起源和进化过程中手进化的重要意义。
答案 大拇指缩短,四指增长,中间间隙增大,利于手做各种活动,这也使人能更好地制造和运用工具。教材习题详解
思考与练习
1.B 解析 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400万年~100万年前的非洲,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两足行走的原始人类。
2.A 解析 所有灵长类动物面扁平,两眼在同一平面,无尾。
3.C 解析 现代类人猿的种类包括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
4.B 解析 我国人类学家在全国各地发现多具珍贵的直立人化石,例如,云南省的元谋直立人、和县直立人、蓝田直立人和北京直立人(北京猿人)。我国也发现了许多智人化石,如金牛山人、丁村人、柳江人、资阳人和山顶洞人等。5.B 解析 人类的祖先转向地面生活后,由四肢着地改为两足直立行走。两足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促使骨盆、大腿骨、足骨、肌肉等结构发生变化,前肢获得解放而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两足直立行走也促使感官集中于前部,声带发展并产生语言;由于头部和脑的进化,人类出现原始文化和意识。
6.D课件27张PPT。第22章 物种的多样性第1节 生物的分类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 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其进行分类
1.生物分类
人类在认识生物的过程中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其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
2.分类依据:以生物性状差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依据。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3.分类单位
生物学家根据生物分类原则,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分成不同的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1)界、门、纲、目、科、属、种都是生物的分类单位,其中最大的分类单位是“界”,“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2)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种类越少,亲缘关系越近;反之,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
(3)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同属于一个较小的分类单位,不一定同属于一个下一级的分类单位,但一定同属于一个较大的分类单位。如狼和狮同属于食肉目,它们一定同属于一个纲,但是不一定属于同一个科,也不一定同属于一个属。
4.实例:犬的分类等级,从小到大依次是犬、犬属、犬科、食肉目、哺乳纲、脊索动物门、动物界。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拓展 人为分类法
人为分类法主要是凭借对生物的某些形态结构、功能、习性、生态或经济用途的认识将生物进行分类,而不考虑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和演化发展的本质联系,因此所建立的分类体系大都属于人为分类体系。例如,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等。但这不是科学的分类方法。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例1】 下列有关分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B.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性状)等方面的特性
C.分类的单位由小到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D.分类单位越小,其中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就越多
解析 生物学家根据生物性状差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类单位越小,其中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近。
答案 C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二 依据生物的特征来编制生物检索表
1.生物检索表
为了便于人们按照统一的标准识别生物,生物学家依据生物特征的差异,编制出生物检索表。在检索表中,将生物的某一性状特征分为对立的两类,具有相似性状的生物归为一类,与该性状特征相异的生物归为另一类,特征相反的两类性状相对排列;然后,在每个类别中再寻找另外一些特征,依据新的性状差异继续归类、相对排列,直至确定出不同种生物的分类地位为止。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2.活动:编写检索表
(1)目的要求
①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将其分成不同类群。
②学习编制简单的生物检索表。
(2)方法步骤
①观察教材第32页图22-3中的8种动物(蛙、马、河豚、蝙蝠、企鹅、燕、蝎子、蟹),尝试从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形态特征、运动方式等方面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插图中的动物根据体内是否有脊椎骨可分为两大类,即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蝎子、蟹),脊椎动物又可分为鱼纲(河豚)、两栖纲(蛙)、鸟纲(企鹅、燕)和哺乳纲(马、蝙蝠)。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例2】 仔细观察下面4种不同植物的叶片,请根据叶片的特征,编制一份检索表。(提示:人参是掌状复叶、网状脉;桑是单叶、网状脉;月季是羽状复叶、网状脉;玉米是单叶、平行脉。)
解析 根据题图和提示进行编制,从叶形(单叶、复叶)、叶脉(网状脉、平行脉)两个特征入手进行编制。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三 双名法统一了生物的命名法
1.提出背景:生物的俗名造成了生物命名的混乱,一种生物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同一名称也可能被用于不同的生物。这样不利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
2.双名法
瑞典科学家林奈创立了双名法。按照双名法,一种生物的科学名称(学名)必须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名。种名后面还应有命名者的姓名,有时命名者的姓名可以省略。双名法的生物学名部分均为拉丁文,并为斜体;命名者姓名部分为正体。例如,银杉的学名为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
3.发展: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一些新的分类方法又逐渐被引入生物分类学领域中,从而使生物分类的方法更为科学合理、准确可靠。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例3】 下表为某动物园鳄鱼池中鳄鱼名称的对照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扬子鳄与长吻鳄同种但不同属
B.非洲鳄与密河短吻鳄同属但不同种
C.非洲鳄与长吻鳄的亲缘关系最近
D.扬子鳄与密河短吻鳄的亲缘关系最近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解析 分类单位越小,它包含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近。生物的命名主要采取双名法,第一个词是属名,第二个词是种名。通过表中提供的材料分析,扬子鳄与长吻鳄不同种也不同属;非洲鳄与密河短吻鳄不同属也不同种;非洲鳄与长吻鳄不同属也不同种。扬子鳄与密河短吻鳄同属不同种,与其他既不同属又不同种的三组比较,扬子鳄与密河短吻鳄的亲缘关系最近。
答案 D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四 地球上的生物可以分为五大类群
20世纪以来,随着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很多生物学家认可将生物分为五大类群,其分类情况如下: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拓展 人们对生物分界的认识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1866年,德国科学家恩斯特·海克尔将生物分为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其中,原生生物界包括单细胞生物和一些简单的多细胞动植物。1969年美国生物学家罗伯特·魏泰克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1993年,有的学者将生物分为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例4】 下列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A.乙肝病毒 B.酵母菌
C.放线菌 D.草履虫
解析 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病毒无细胞结构;酵母菌属于真菌;草履虫属于原生生物。
答案 C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 生物的分类单位
【例1】 (2017·山东聊城中考)屠呦呦因创制了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分类学上,青蒿和向日葵同科不同属,青蒿和棉花同纲不同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与棉花的亲缘关系比与向日葵的近
B.青蒿与向日葵的共同特征比与棉花的多
C.以上分类单位中,最小的分类单位是科
D.向日葵与棉花之间没有共同特征考点一考点二解析 “青蒿和向日葵同科不同属,青蒿和棉花同纲不同科”,纲比科分类等级高,因此青蒿与棉花的亲缘关系比与向日葵的远而不是近,青蒿与向日葵的共同特征比与棉花的多,A错误,B正确;纲>科>属,因此以上分类单位中,最小的分类单位是属而不是科,C错误;向日葵与棉花同纲,因此向日葵与棉花之间有共同特征而不是没有共同特征,D错误。
答案 B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 生物检索表的编制和应用
【例2】 (2016·浙江金华中考)生物检索表常用来鉴定生物的种类。请利用这张简单的“脊椎动物检索表”,鉴定出下列动物中属于S类动物的是( )考点一考点二解析 由检索表可得知S具备的特征是卵生,体温不恒定,体外无羽毛,表皮干燥,陆地产卵。在四种动物中,A体外有羽毛,A可排除;B皮肤是湿润,B可排除;D生活在水中,水中产卵,D可排除;C有角质鳞片,体表干燥,体温不恒定,陆地产卵,C符合要求。
答案 C教材问题详解
活动 编写检索表
1.观察上图,将有关信息填入下表。2.找出各种动物之间的相同特点和不同特点。
答案 蝎子和蟹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蝎子生活在陆地上,蟹生活在水中。
蛙、马、河豚、蝙蝠、企鹅、燕属于脊椎动物。河豚用鳃呼吸,生活在水中;蛙的幼体用鳃呼吸,生活在水中,成体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企鹅和燕用肺呼吸,卵生,但是企鹅不能飞翔,燕能飞翔;马和蝙蝠胎生哺乳,但蝙蝠能飞行,马只能奔跑和行走。3.根据以上信息编制一个简单的检索表。 课件14张PPT。第2节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一 原生动物是能摄取食物的原生生物
原生生物个体微小,多数是单细胞生物,少数是多细胞生物,细胞中有真正的细胞核。原生生物中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是原生动物、藻类等生物类群。
1.原生动物的特点:原生动物的结构比较简单,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这个细胞能从周围环境中摄取食物,能完成全部的生理功能。
2.原生动物的分布:原生动物分布很广,一般生活在淡水、海水和潮湿的土壤中,如草履虫、眼虫等。少数种类寄生在人和动植物体内,如疟原虫。知识点一知识点二3.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原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类群。
(1)眼虫等鞭毛虫类能吸取水体中的有机物,减轻水体污染。
(2)若水体中的原生动物过多会污染水环境,如在海洋中腰鞭毛虫和夜光虫大量繁殖时会引起赤潮。
(3)一些营寄生生活的原生动物会危害人体健康,如疟原虫能使人得疟疾,阿米巴变形虫能使人患痢疾。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1】 原生生物的共同特征是( )
A.个体微小、多为单细胞
B.细胞中有真正的细胞核
C.少数是多细胞生物
D.以上三项都正确
解析 原生生物个体微小,多数是单细胞生物,少数是多细胞生物,细胞中有真正的细胞核。
答案 D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二 藻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生生物
1.分布:藻类主要分布在江河、湖泊、池塘和海洋中,少数种类生活在潮湿的土壤或岩石表面。
2.相关色素:藻类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能进行光合作用。有些藻类还含有藻黄素、藻红素或藻蓝素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3.藻类主要类群的比较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误区警示 (1)不要误认为褐藻和红藻中没有叶绿素,它们只是叶绿素的含量不如藻黄素或藻红素的含量多,从而呈现出褐色或红色。
(2)不要误认为海带等大型藻类具有根、茎、叶。海带等大型藻类生活在海洋中,有的个体十分庞大,长达十几米,甚至上百米。这些大型藻类常被误认为具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其实这些大型藻类个体一般分为根状物和叶状体两部分,它们的根状物只起固定作用,而不具有吸收功能,根状物和叶状体内没有输导组织,所以不是真正的根和叶。知识点一知识点二4.与人类的关系
(1)藻类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是大气中氧的重要来源。
(2)有些藻类是人类的美味食品,如海带、紫菜。
(3)许多海藻是医药和工业的重要原料。
(4)藻类已成为水域是否被污染的指示生物。
知识拓展 硅藻
硅藻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浮游植物,分布极其广泛,不管是海洋、淡水、泥土或潮湿的表面上均可发现硅藻。大部分硅藻生活在开阔的远洋水域,也有的像膜一样生活在海底沙砾上,还有能在仅仅是潮湿的大气中存活的种类。在世界大洋中,只要有水的地方,一般都有硅藻的踪迹,尤其是在温带和热带海区。因为硅藻种类多、数量大,因而被称为海洋的“草原”。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2】 观察衣藻、水绵、海带等藻类植物时,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
A.都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B.植物体都由多细胞组成
C.都能固着在海底生活
D.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解析 藻类植物都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因此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但是细胞内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D正确;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如衣藻,有多细胞的,如海带、紫菜等,B错误;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包括淡水中和海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的潮湿处,C错误。
答案 D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 原生生物的主要特征
【例1】 下面是几种生物的结构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几种生物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整个身体由 ,它们都属于 ,它们的个体用肉眼很难看到,必须借助 才能看到。?
(2)图中生物[ ] 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藻类。?考点一考点二解析 分析图示发现,这些生物都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原生生物,它们的个体都非常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图中的B是衣藻,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藻类。
答案 (1)一个细胞构成 原生生物 显微镜 (2)B 衣藻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 藻类的主要特征
【例2】 (2017·新疆中考)我们经常食用的紫菜属于藻类植物,其特征是( )
A.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B.能通过产生种子繁殖后代
C.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D.只有茎、叶的分化
解析 紫菜属于大型藻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紫菜的叶状体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不属于一个器官;紫菜等藻类不能产生种子。
答案 C教材习题详解
思考与练习
1.C 解析 原生动物都是单细胞生物,细胞中有真正的细胞核。
2.C 解析 眼虫能吸取水体中的有机物,减轻水体污染;疟原虫能使人患疟疾;草履虫能吞食细菌,使污水净化。
3.D 解析 藻类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4.B 解析 藻类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课件17张PPT。第3节 植物的主要类群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 苔藓植物个体矮小,密集生长于潮湿环境
1.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
苔藓植物常常生活在阴湿的地面、背阴的墙壁和树皮上。
2.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1)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它的假根没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只起固定植物体的作用。
(2)茎弱小,没有输导组织。
(3)叶片绿色,小而薄,除进行光合作用外,还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3.常见的苔藓植物
(1)葫芦藓
葫芦藓的植株高度有1~3厘米,没有真正的根,只有短而细的假根,假根主要起固定植物体的作用,葫芦藓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其吸水能力不强,所以植株长得十分矮小,适于丛生在阴湿的环境中,它的受精过程受到水的限制。
(2)地钱
地钱分布广泛,常见于沟旁、井边、墙角等阴湿的地方,具有绿色扁平、有叉状分支的叶状体,主要以胞芽进行营养生殖,也进行有性生殖,雌雄异株,受精过程离不开水。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4.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1)指示植物:苔藓植物大都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非常敏感,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2)涵蓄水分、保持水土:苔藓植物通常密集而成片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作用。
(3)先锋植物:许多苔藓植物是植物界的拓荒者,被火山摧毁的地带或烧毁的林地上,苔藓植物是先锋植物之一,它能在岩石表面生长,产生的酸性物质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与土壤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4)植食动物的食物:苔藓植物是北极冻原的主要绿色植物,是驯鹿等植食动物的食物之一。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拓展 世界上吸水能力最强的植物——泥炭藓
在沼泽地区或森林洼地生长的泥炭藓,能吸收自身体重的10~25倍的水分,比脱脂棉的吸水能力强1~1.5倍,真不愧是吸水能力最强的植物。泥炭藓的大型种类经消毒加工后,可取代脱脂棉做敷料或制造急救包。由于泥炭藓含有泥炭藓酚、丁香醛及多种酶,作伤口敷料时,有收敛和杀菌的作用,能促进伤口愈合。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1】 (2017·云南中考)葫芦藓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但在工业污染严重地区的阴湿地带却不容易找到葫芦藓,这是因为( )
A.葫芦藓没有真正的根
B.葫芦藓不适应工厂的噪声
C.葫芦藓叶薄,容易受到有毒物质的侵害
D.葫芦藓茎中没有输导组织
解析 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苔藓植物的叶小而薄,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很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人们通常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因此在工业污染严重地区的阴湿地带不容易找到葫芦藓。
答案 C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二 蕨类植物出现输导组织,适应陆地生活
1.生活环境: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溪沟、田野的阴湿环境中。
2.主要特征
(1)一般具有根、茎、叶等器官,并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
(2)叶的背面常常长有孢子囊群,成熟的孢子散落出来,在潮湿的土壤上发育成叶状体。
3.常见的蕨类植物:肾蕨、贯众、卷柏、满江红、芒萁、巢蕨等。
4.与人类的关系
(1)大量的古代蕨类植物形成了煤炭。
(2)食用:蕨的嫩叶是可口的野菜。
(3)药用:贯众、卷柏等可入药。
(4)观赏:肾蕨、芒萁和巢蕨为观赏植物。
(5)饲料:满江红是优质的绿肥和饲料。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2】 某同学在山洼处发现一株绿色蕨类植物(如右图),该植物 ( )
A.具有假根
B.具有输导组织
C.用种子繁殖后代
D.叶只由一层细胞构成
解析 蕨类植物有真正的根,体内有输导组织,用孢子繁殖,叶片由多层细胞构成。
答案 B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三 种子植物主要以种子繁殖
1.种子植物概述
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
(1)种子植物的基本特征
①体内有维管组织——韧皮部和木质部。
②能够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
(2)种子植物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2.裸子植物
(1)裸子植物的分布
裸子植物能够完全适应陆地生活,分布十分广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很强,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以及热带、亚热带海拔较高的山区。
(2)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裸子植物的胚珠是裸露的,没有子房壁包被,所以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根、茎、叶都很发达,受精过程不需要水。
(3)常见的裸子植物
常见的裸子植物有各种松类,如雪松、白松、马尾松等;杉类,如银杉、水杉等;柏类,如侧柏、圆柏等,还有银杏和苏铁等。
易错警示 卷柏虽然有“柏”字,但不属于裸子植物,而属于蕨类植物。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4)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
现在已知世界上裸子植物有800多种,我国有250多种。我国有许多裸子植物是世界上的珍稀树种,如银杉、水杉、秃杉等。因此,我国有“裸子植物的故乡”的美称。
3.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等级最高、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植物类群,约有25万种,我国约有3万多种。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被子植物的胚珠外面有子房壁包被,形成的种子外层有果皮包被,受精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2)被子植物的分类
被子植物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主要区别如下。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拓展 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等的孢子比较显著,通常能脱离母体发育,称为孢子植物。种子植物是指能够产生种子的植物。孢子和种子都能脱离母体发育,但孢子是单个的生殖细胞,而种子则属于生殖器官,其结构远比孢子复杂得多,加之种子有种皮保护,故其抗旱能力要比孢子强得多。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3】 (2017·云南中考)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要区别是( )
A.有无果皮 B.有无胚乳
C.有无种子 D.有无种皮
解析 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被子植物的种子不裸露,种子外有果皮包被。所以,区分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依据是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
答案 A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 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以及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例1】 (2017·湖北武汉中考)下列关于植物类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B.苔藓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
C.蕨类植物具有输导组织
D.被子植物一般能开花结果
解析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A正确;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B错误;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C正确;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一般能开花结果,D正确。
答案 B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 植物类群的判断
【例2】 (2017·湖南长沙中考)“五一”假期小明在植物园游玩。下列哪项是他观赏到的被子植物? ( )
A.银杏 B.椰子 C.红豆杉 D.卷柏
解析 银杏和红豆杉属于裸子植物;椰子属于被子植物;卷柏属于蕨类植物。
答案 B教材问题详解
活动 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
观察和描述每个类群代表植物的主要特征,填在表格中。教材习题详解
思考与练习
1.答案 侧柏、国槐和花生与月季可以归为同一类群,都属于种子植物。其中,侧柏属于裸子植物,国槐、月季和花生属于被子植物。
2.答案 A(①) B(②③) C(④⑤⑨) D(⑥⑦⑧⑩) E(⑥⑧⑩) F(⑦)课件50张PPT。第4节 动物的主要类群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 动物的分类
1.目的:人们为了便于识别、研究、欣赏、利用和保护动物,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类群。
2.依据:不同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差异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3.具体的分类情况如下: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1】 我们将下列六种动物分为如下两类群的依据是( )
A.是否会飞行
B.生活环境的不同
C.体内有无脊椎骨
D.生殖方式的不同
解析 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如类群2中蝙蝠、鲢鱼、鸵鸟;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如类群1中龙虾、蝴蝶、蚯蚓。
答案 C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二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1.腔肠动物
(1)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的多细胞动物,身体由两层细胞及其围成的一个消化腔组成,身体只有一个开口,呈辐射对称。
(2)常见的动物:水螅、水母、海蜇、珊瑚虫和海葵等。
水螅的纵剖面图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①水螅
生活在缓流、清澈而且富含水草的小河或池塘中,以水蚤等小动物为食。
水螅身体舒展时不过几厘米长,一端有口,口的周围有一圈细长的触手,其上有许多腔肠动物所特有的刺细胞,可用来取食和防御敌害。身体另一端是基盘,可靠其附着在水草、石块或其他物体上。
水螅和其他腔肠动物一样,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分别是外胚层和内胚层,中间有一层非细胞结构的中胶层。由体壁围成了一个腔,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就在此完成。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②水母
水母的身体呈伞形,适于在水中漂浮。绝大多数水母生活在海洋,淡水中生活的桃花水母被誉为“水中国宝”,近年在我国四川、湖北等地均有发现。
③海蜇
海蜇的身体可分为伞部和腕部。伞体隆起呈半球形,周围有8枚口腕。伞体表面光滑,中胶层发达,厚且硬。海蜇触手上的刺细胞能放射毒液,可御敌、捕食,人触之有疼的感觉。捕获后的海蜇经加工处理,可供食用,伞部称为“蛰皮”,口腕称为“蛰头”。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④珊瑚虫
珊瑚虫的体形与水螅相似,在海底多营固着聚群生活;其分泌物形成石灰质骨骼。珊瑚是由许多珊瑚虫死亡虫体的骨骼积累形成的。珊瑚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经过漫长的岁月,会转化成石油而在地下形成贮油层。美丽的红珊瑚可以制成工艺品供观赏,有的珊瑚则可入药。
⑤海葵
海葵是我国各地海滨最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它的身体呈圆柱形,体表坚韧,身体上端有一个平的口盘,周围有许多中空的触手,身体下端是一个基盘,能够紧紧地附着在礁石、岩石甚至螺壳上。海葵在水中不受惊扰时触手舒展,像是葵花,所以叫海葵。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2】 (2017·北京海淀中考)海蜇和珊瑚虫消化后的食物残渣由下列哪一结构排出?( )
A.肛门
B.口
C.胞肛
D.体壁
解析 海蜇和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身体结构简单、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食物由口进入,食物残渣仍然由口排出。
答案 B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2.扁形动物
(1)主要特征
身体背腹扁平,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
归纳总结 两侧对称与辐射对称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腔肠动物的体形为辐射对称,通过身体中轴,有许多切面可把水螅的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这样的身体只有上、下的差异,并无左右之分。辐射对称是比较原始而低等的体形,这是腔肠动物对水中固着或者漂浮生活的一种适应;两侧对称仅由一个平面可将身体分为互为镜像关系的两个部分,这使动物更有利于适应环境,更有利于器官的进化。
(2)生活环境
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分布在海水、淡水和潮湿土壤中,有的种类寄生在人和动物的体内。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3)常见的动物:真涡虫、平角涡虫、猪带绦虫、血吸虫等。
①真涡虫
真涡虫生活在池塘、溪流的石块下,背腹扁平,形状像柳叶,它的前端呈三角形,两侧各有一个耳状突起,叫耳突,耳突有嗅觉作用,头部背侧有两个黑色眼点,能辨别光线的强弱,口在身体中部稍后的腹中线上,有一个翻出口外的咽,有口无肛门。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②猪带绦虫
猪带绦虫身体扁平分节,长达2~4米,头部有小钩和吸盘,附着在人体肠黏膜上吸收营养,成虫生活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受精卵,随着人的粪便排到体外。
猪带绦虫的卵随食物进入猪的体内,发育成的幼虫(囊尾蚴)潜伏在猪的肌肉组织中,形成“米猪肉”或“豆猪肉”。如果人食用了未煮熟的“米猪肉”,囊尾蚴就会进入人的体内,寄生在人的肠腔内,吸收人体的营养,危害人体的健康。幼虫在人体肠腔内发育成成虫。
预防猪带绦虫病,要做到:不吃“米猪肉”(或“豆猪肉”);切生肉和熟肉的刀和砧板分开;管理好粪便。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③血吸虫
血吸虫主要寄生在人和哺乳动物的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中,可引起人体患血吸虫病。其生活史如下。
预防血吸虫病,要做到下水作业时要有防护设备;消灭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
名师点拨 寄生虫适于寄生生活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具有发达的生殖器官,有强大的生殖能力,主要原因是它们后代的发育环境易变化,成活率低。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3】 (2017·湖南邵阳中考)下列动物中,身体呈两侧对称的是( )
A.水母 B.涡虫
C.水螅 D.海葵
解析 水母、水螅、海葵属于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涡虫身体背腹扁平,属于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
答案 B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3.线虫动物
(1)生活环境:线虫动物分布广,种类多,多数生活在水中、潮湿的土壤中,或寄生在动植物体内。
(2)主要特征
①形态特点:线虫动物的身体呈细长的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
②结构特点:体内有完整的消化道,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使消化功能有了分工,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和残渣的排出。
(3)常见的动物:如蛔虫、蛲虫、线虫、钩虫等。
(4)与人类的关系:寄生性的线虫动物,可以寄生在人体、动植物的各种器官内,危害较大。例如,蛔虫、蛲虫易使人患蛔虫病、蛲虫病等肠道传染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且感染率较高,尤其是儿童。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归纳总结 线虫动物有了完整的消化道,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而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没有完整的消化道,有口无肛门,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4】 蛔虫的消化系统不同于涡虫的最大特点是( )
A.有口无肛门
B.有小肠大肠
C.有口有肛门
D.有肛门无口
解析 涡虫的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蛔虫消化道的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使消化功能有了分工,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和残渣的排出。因此,蛔虫有口有肛门是区别于涡虫的最大特点。
答案 C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4.软体动物
(1)主要特征
身体柔软,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体外有外套膜,身体表面常常有贝壳。
(2)常见的动物
田螺、河蚌、缢蛏、牡蛎、蜗牛、扇贝、乌贼、鱿鱼、章鱼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3)与人类的关系
①食用、药用。
②培育珍珠。
③作为饵料、饲料。
④对人类的危害:钉螺、沼螺等是吸虫的中间宿主,船蛆等破坏海港建筑;蛞蝓、蜗牛等危害农作物;玉螺等危害贝类养殖。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5】 (2017·福建中考)软体动物具有( )
A.外骨骼 B.外套膜
C.鳞片 D.体节
解析 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身体外面包着外套膜,一般具有贝壳,有的贝壳退化,身体不分节,可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
答案 B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5.环节动物
(1)主要特征
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无附肢,身体呈蠕虫状,细长而柔软,分成许多体节,大多为蠕动爬行。
(2)常见种类:在湿润土壤中生活的蚯蚓、在海水中生活的沙蚕、在淡水中生活的蚂蟥。
(3)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①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
②对促进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
③可以药用,可以当作家禽的饲料、垂钓饵料,还可加工成富含蛋白质的食品。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6】 小明在进行野外考察时找到了一种动物,经观察其具有如下特点:身体呈蠕虫状,细长而柔软,分成许多体节。则他发现该动物的环境最可能是 ( )
A.海水中
B.河流中
C.潮湿、有机物丰富的土壤中
D.可能在A处,也可能在B处或者在C处
解析 根据“身体呈蠕虫状,细长而柔软,分成许多体节”可判断该动物属于环节动物。环节动物有的生活在湿润土壤中,如蚯蚓;有的生活在海水中,如沙蚕;也有的生活在淡水中,如蚂蟥等。
答案 D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6.节肢动物
(1)主要特征
①绝大多数节肢动物陆栖,全身被有坚韧的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
②身体分节;多数体节有分节的附肢,运动灵活。
③有发达的脑、灵敏的感觉器官和独特的呼吸器官,可完全适应陆地生活。
(2)常见动物
蜘蛛、虾、蟹、蝴蝶、蝗虫、蚊子、蝎子、土鳖、蜈蚣、苍蝇、瓢虫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3)昆虫的主要特征
身体一般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多有两对翅。有些昆虫仅有1对翅或无翅。
(4)与人类的关系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约有100多万种。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健康和经济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①鱼类的天然食物。
②帮助植物传粉。
③防治有害生物。
④许多节肢动物可以食用、药用,提供工业原料等。
⑤传播疾病。
⑥危害农作物:几乎所有的植物都会受到一些有害昆虫的危害。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拓展延伸 节肢动物的分类
节肢动物主要包括昆虫纲、蛛形纲、多足纲和甲壳纲等。昆虫纲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蛛形纲动物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多足纲动物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每一体节带有一对或两对足;甲壳纲动物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的外面包着坚韧的头胸甲。陆地生活的节肢动物一般用气管呼吸,水中生活的节肢动物一般用鳃呼吸。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7】 (2017·福建厦门模拟)下列关于节肢动物共同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
B.身体一般分为头部、腹部
C.一般具有三对足两对翅
D.有外骨骼,具有蜕皮现象
解析 节肢动物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有的分为头、胸、腹,如昆虫;有的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如蜘蛛等;有的分为头部和躯干部,如蜈蚣等。体表有外骨骼,起到保护、支持和减少体内水分散失的作用,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具有蜕皮现象,足和触角也分节,在节肢动物中,有些昆虫有翅会飞,而其余的则没有翅,如蜘蛛等。
答案 D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三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1.鱼类
(1)主要特征
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体表大多覆盖有鳞片,身体一般呈流线型,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2)常见动物
优良的淡水鱼品种“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和鲫鱼、鲤鱼等;常见的海水鱼包括带鱼、大黄花鱼、小黄花鱼、鲅鱼、鲽鱼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3)与人类的关系
可以食用,还可以制成药品、饲料、皮革制品等,在人类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例8】 (2017·云南曲靖中考)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其呼吸器官是( )
A.肺 B.鳃 C.鳃丝 D.鳞片
解析 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答案 B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2.两栖类
(1)主要特征
两栖类的少数种类终生在水中生活,如大鲵、蝾螈等。绝大多数种类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则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受精作用在水中完成。
易错警示 不能将两栖动物简单地理解为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如乌龟、鸭、鹅等都不是两栖动物。
(2)与人类的关系
可捕食害虫(如青蛙),可食用(如牛蛙)、药用(如蟾蜍),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
(3)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地动物,是由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类型。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4)青蛙以一些昆虫为食,它有许多适于捕食的特点:①口腔宽阔,能容纳较大体积的食物;②舌倒生,又长又宽,前端分叉,表面布满黏液;③上颌有细小的牙齿,可防止进入口中的昆虫逃脱;④后肢发达,善于跳跃;⑤眼对活动的动物十分敏感,而对静止的动物视而不见。
(5)蛙的发育过程
蛙的发育经过四个阶段: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9】 下列关于两栖动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幼体和成体都能水陆两栖
B.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C.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
D.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解析 两栖动物的发育为变态发育,其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D正确。
答案 D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3.爬行类
(1)主要特征
①体表覆盖着鳞片,有利于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
②体内受精,受精卵有卵壳保护,卵内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供受精卵发育时利用。
③都是变温动物。
(2)常见的动物
现存的爬行动物有鳄、蛇、龟、蜥蜴等。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3)与人类的关系
爬行动物为人类提供了皮革制品及多种名贵药材,还有许多种类是一些有害动物的天敌(如蛇以鼠为食)。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爬行动物。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10】 (2017·内蒙古通辽中考)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下列特征不属于爬行动物特征的是( )
A.体表有角质的鳞片或甲
B.用肺呼吸,肺发达,气体交换能力强
C.体外受精,受精作用在水中完成
D.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
解析 爬行动物体表有角质的鳞片或甲,能防止水分散失;用肺呼吸,肺发达,气体交换能力强;体内受精,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生殖以及幼体的发育都脱离了水环境的限制,因此属于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答案 C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4.鸟类
(1)主要特征
身体被有羽毛、前肢变成翼,适应飞行生活。体温恒定,可适应完全不同的气候。
(2)常见的动物
如麻雀、燕子、鸡、鸭、鹅、鸽子、鸵鸟、老鹰、企鹅、鹦鹉、朱鹮、天鹅、啄木鸟等。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3)与人类的关系
①禽肉和蛋是人类的重要食品。
②鸟粪是优质肥料。
③信鸽可以传递书信。
④对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拓展延伸 鸟适于飞行生活的特点
鸟类身体具有一系列适于飞行的特点。①体型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前肢变为翼,体表被覆羽毛;②骨骼有的很薄,有的中空,内充空气,有的愈合在一起,这样既增强了飞行时的灵活性,也增强了骨骼的牢固性;③胸肌发达,可牵引两翼进行飞行活动;④食量很大,消化能力强,可产生大量的氧气;⑤呼吸系统发达,呼吸效率高,体内有气囊,每呼吸一次在肺内可进行两次气体交换,可以满足飞行时对氧气的大量消耗;⑥直肠短而粗,排便速度快,利于减轻体重,有利于飞行。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11】 (2017·云南曲靖一模)沽益辣子鸡在云南饮食界享有盛名,下列选项中属于鸡主要特征的是 ( )
A.胎生
B.变温动物
C.前肢变为翼
D.体表覆盖有鳞片
解析 胎生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变温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无脊椎动物,鸟类是恒温动物;前肢变为翼是鸟类特有的特征;鸟类体表被覆羽毛,而覆盖有鳞片的动物是鱼类和爬行类。鸡是鸟类,因此选项中属于鸡主要特征的是前肢变为翼。
答案 C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5.哺乳类
(1)主要特征
大多数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胎生、哺乳。哺乳动物体温恒定,大脑和感觉器官高度发达,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
(2)常见动物
如马、牛、羊、鹿、海豹、虎、大熊猫、象、白鳍豚、海豹、海狮等。
(3)与人类的关系
在人类生活中,哺乳动物有着重要作用,但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哺乳动物资源正在急剧减少,需要加强保护。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12】 (2017·广东模拟)“美人鱼”的学名叫儒艮,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美人鱼”,是因为母兽给幼崽喂奶时常浮出水面,像人类哺乳的情形,你认为“美人鱼”属于( )
A.爬行动物
B.鱼类
C.哺乳动物
D.两栖动物
解析 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儒艮的母兽给幼崽哺乳,所以属于哺乳动物。
答案 C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 动物的分类
【例1】 (2017·四川内江中考)下列动物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一组是( )
A.水螅、鱿鱼
B.蛔虫、青蛙
C.蚯蚓、家鸽
D.鲤鱼、河蚌
解析 青蛙、家鸽、鲤鱼体内都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水螅、鱿鱼、蛔虫、蚯蚓和河蚌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答案 A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二 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例2】 (2017·安徽桐城中考)下列关于动物类群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腔肠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体表有刺细胞
B.扁形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
C.线虫动物身体分节,体表有角质层
D.节肢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体表有外骨骼
解析 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A错误;扁形动物的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B错误;线虫动物的身体通常呈长圆柱形,两端尖细,不分节,由三胚层组成,有原体腔,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C错误;节肢动物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足、触角)都分节,D正确。
答案 D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 所属动物类群的判断
【例3】 (2017·四川绵阳中考)对以下几种无脊椎动物的归类,正确的是( )
A.水蛭——软体动物
B.蛔虫——环节动物
C.蜈蚣——线虫动物
D.七星瓢虫——节肢动物
解析 水蛭属于环节动物;蛔虫属于线虫动物;蜈蚣属于节肢动物。
答案 D教材问题详解
活动 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
1.能否根据生活环境将上述动物合理地分为不同的类群?
答案 能。陆生动物(蚯蚓、野兔、丹顶鹤、北极熊、蜗牛、瓢虫)、水陆两栖动物(翡翠树蛙、龟)、在人体内寄生的动物(猪带绦虫、蛔虫)、水中生活的动物(水螅、海马)。
2.能否根据生活方式将上述动物合理地分为不同的类群?
答案 能。分为寄生动物(猪带绦虫、蛔虫)和能自由生活的动物(蚯蚓、野兔、丹顶鹤、北极熊、蜗牛、瓢虫、翡翠树蛙、龟、水螅、海马)两类。
3.你认为将上述动物合理划分类群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 根据动物体内有没有脊椎骨将上述动物分为脊椎动物(野兔、丹顶鹤、北极熊、翡翠树蛙、龟、海马)和无脊椎动物(水螅、蜗牛、瓢虫、蚯蚓、猪带绦虫、蛔虫)。活动 观察昆虫标本
1.昆虫的身体组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答案 昆虫的身体一般分为头、胸、腹3部分。胸部有3对足,多有2对翅。
2.昆虫不同形态的足在结构组成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 昆虫尽管有千姿百态的足,但这些足也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3对足均在胸节上出现,并且胸节分为前胸节、中胸节和后胸节3节,每节上有一对足。3.昆虫不同形态的足与各自的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①步行足:步行足的外形细长;各节也没发生显著的变化,最适于担负行走的功用,如瓢虫、步行虫、天牛等。
②跳跃足:蝗虫、蟋蟀、蚤蝼、跳甲等昆虫十分善跳;它们的后足腿节膨大,内有发达的肌肉,可以控制胫节的屈伸,产生跳跃行为。
③捕捉足:螳螂、猎蝽等捕食性昆虫是一类益虫,它们从卵里孵出来就有一对刀状的前足。这种前足的基节延长,腿节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到腿节的槽中,腿节和胫节上还常装备着锐刺,是捕捉猎物的有力武器。
④开掘足:蝼蛄要在土里生活,它们的前足又粗又壮,上面还有几个大齿,像是专门挖土的铲子,掘起土来十分方便。⑤携粉足:经过长期的适应,它们的后足胫节特化得又宽又扁,上面有长毛相对环抱,专门用来携带花粉,被称作花粉篮。它们的基节也有专门的用处,比一般昆虫的基节要大,内面有10~12排横列的硬毛,用来梳刮在身体上的花粉。
⑥游泳足:龙虱、仰蝽等生活在水中的昆虫,身体接近流线型,很像只快速潜艇,中足和后足又长又扁,向里的一面还长着一排整齐的长毛,这四条腿就像四只划船用的桨,这样游起来就很快了。
⑦抱握足:如雄性龙虱的前足附节特别膨大,上面还有吸盘状的构造,交配时用以挟持雌虫,这种足称为抱握足。
⑧攀缘足:生活在毛发上的虱类,附节只有一节,其上有一大型钩状的爪,胫节肥大,外缘有一指状的突起。当爪向内弯曲时,尖端可与胫节端部的指状突起密接,构成钳状的构造,牢牢地夹住寄主的毛发。教材习题详解
思考与练习
1.答案 A(②③) B(①) C(④) D(⑦) E(⑧⑨) F(⑥) G(⑤) H(⑩)
2.答案 龙通常被想象成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蝙蝠的翼、身披鳞片,有蛇一样的舌头,能喷火;也有人把它想象成一条大蛇,有带刺的尾巴。鼠、牛、虎、兔、马、羊、猴、狗和猪属于哺乳动物;蛇属于爬行动物;鸡属于鸟类。
3.答案 它们共同特征是体内都有脊椎骨,都属于脊椎动物。
4.答案 海豹和蝙蝠。
5.答案 (1)水中、水陆两栖、陆地、空中和陆地、陆地。 (2)略。课件14张PPT。第8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 生态因素及其分类
1.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2.分类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1】 (2017·海南中考)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草盛豆苗稀”
C.“雨露滋润禾苗壮”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解析 “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春天温度升高,藻类植物大量繁殖的结果,A不符合题意;“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因素草对生物豆苗的影响,草与豆苗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B符合题意;“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答案 B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二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没有水就没有生物
(1)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
(2)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3)在一定地区,一年中的降水总量是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生态因素。
2.太阳光是生命的能量源泉
(1)太阳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生物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
(2)光对植物的分布起决定性作用。
(3)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够影响生物的繁殖活动。例如,迎春花等需要在长日照的条件下开花,菊花等需要在短日照的条件下开花。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3.温度限制着生物的分布
(1)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温度限制着生物的分布。在不同的温度地带,分布的植物种类不同。
(2)温度和降水总量这两个生态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着生物群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总格局。
【例2】 (2017·安徽桐城中考)迎春花在春天里绽放,菊花在秋风中盛开。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温度
D.土壤
解析 迎春花在长日照条件下绽放,菊花在短日照条件下开花。
答案 A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三 生物彼此之间也会相互影响
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之间存在着种内关系或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指同种生物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
归纳总结 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在动物界和植物界中都广泛存在着,不管是种内互助还是种内斗争,对物种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有利的。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2.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有捕食、竞争、寄生、共生等。
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促进了生物界的共同发展。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3】 菟丝子的叶片退化,细软的茎缠绕在大豆的茎上,它的根伸进大豆的茎内吸收水分和养料,大豆与菟丝子之间的关系是( )
A.吸收 B.寄生 C.捕食 D.竞争
解析 菟丝子主要靠吸收大豆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来生存,对大豆造成伤害,因此,菟丝子与大豆是寄生关系。
答案 B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 生态因素的判断
【例1】 (2017·广西贵港中考)蝉在火热夏天的正午鸣叫得最厉害,可是当气温降低到24 ℃以下时,就停止鸣叫。影响蝉的这一生活习性的环境因素是 ( )
A.温度 B.阳光 C.空气 D.水
解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等。夏天正午温度较高,蝉鸣叫得最厉害,而温度降低到24 ℃以下时,蝉就停止鸣叫。说明温度是影响蝉这一生活习性的环境因素。
答案 A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 生物因素关系的判断
【例2】 (2017·福建中考)玉米地里,玉米与杂草之间的关系是( )
A.捕食
B.寄生
C.共生
D.竞争
解析 玉米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以及生存的空间,因此玉米与杂草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答案 D考点一考点二教材习题详解
思考与练习
1.B 2.A 3.A 4.E课件8张PPT。第2节 生态系统概述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一 森林是一种生态系统
1.概念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类型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大小不一,多种多样。小如一个池塘、一条河流、一片农田,大至湖泊、海洋、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有多种类型,除了自然生态系统以外,还包括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等)。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1】 下列各项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浑河中所有的鱼
B.中山公园里所有的树木
C.棋盘山上的一片森林
D.田野中所有的蘑菇
解析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棋盘山上的一片森林,既包括了森林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答案 C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二 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归纳总结 ①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者缺一不可。其中,任何独立的一部分都不能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范围可人为划定,只要具有以上两部分即可。
②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
③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连接生命世界和非生物环境不可缺少的成分。因此,理论上讲,一个生态系统中可以缺少消费者,但不能没有生产者和分解者。
易错警示 ①动物并不都是消费者。一些腐食性动物,它们以腐败的动植物尸体为食,如蚯蚓、蜣螂等,这些动物属于分解者。
②细菌并不都是分解者。自然界中有些细菌,如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等,虽然不能利用光能,但它们可以利用环境中某些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自行合成有机物,所以它们属于生产者。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2】 (2017·山东聊城中考)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下能组成生态系统的是( )
A.阳光、土壤、空气
B.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
C.阳光、土壤、水、空气和植物、动物
D.阳光、土壤、空气、水和植物、动物、微生物
解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环境就是生物生存的非生物条件,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大部分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物和植物死后的遗体遗物被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又被植物体利用。
答案 D活动 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1.根据各种生物生活的特点,可以将凯巴森林中的生物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案 凯巴森林中的松树、冷杉、云杉等木本植物,各种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类型的植物共同构成了森林植被;黑尾鹿、美洲狮、狼和郊狼等大型动物,鸟类、昆虫等各种小型动物,还有印第安人。
2.除了图中表示的生物,这个森林中还会存在什么类型的生物?
答案 细菌、真菌等。
3.凯巴森林中的黑尾鹿生存需要什么条件?
答案 食物、水、空气等。
4.要保证各种生物的生存,森林中还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案 阳光、适宜的温度和土壤等。教材习题详解
思考与练习
1.
2.B 3.B 4.C 5.A课件30张PPT。第3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 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食物关系
1.分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关系
(1)草原上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该生态系统提供有机物和能量。
(2)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2.食物链
(1)概念: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形成了食物关系,这种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食物链。
(2)举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中反映出的食物链是树木→蝉→螳螂→黄雀。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延伸 ①捕食食物链中不可以出现非生物环境和分解者,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为一级消费者,也叫初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动物为二级消费者,也叫次级消费者。依次还有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直至生态系统中的最高级消费者。
②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缺少任何环节都不能算作完整的食物链。其构成形式为: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③食物链中的箭头指向捕食者,箭头方向代表物质和能量传递的方向,不能颠倒。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3.食物网
(1)概念: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联系,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
(2)特点:
①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个体数量越多,食物网就越复杂。
②食物网内的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只要某一物种的数量突然发生较大变化,就会牵动整个食物网。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延伸 生态学上把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例如,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共同构成第一营养级;以绿色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共同构成第二营养级;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共同构成第三营养级,依此类推。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别不一定相同。如在草→食草籽鸟→猫头鹰和草→食草籽鸟→蛇→猫头鹰中,猫头鹰分别属于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1】 (2017·云南曲靖中考)“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据此可写出的一条食物链是( )
A.虾→小鱼→大鱼
B.水→虾→小鱼→大鱼
C.微小水生植物→虾→小鱼→大鱼
D.泥巴→虾→小鱼→大鱼
解析 虾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A错误;水与泥巴是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B、D都错误;虾米真正食用的是泥巴中的微小水生植物,据此可写出的一条食物链是微小水生植物→虾→小鱼→大鱼。
答案 C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二 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
1.能量的流动
生物都需要能量来维持生命,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经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给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生物。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这些能量会依次流入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体内。动植物死亡留下的遗体被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中的能量也就被释放到无机环境中。由此可见,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食物链依次流动的。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2.能量流动的特点
当能量顺着食物链逐级传递时,每一个环节都要把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通常,一个环节只能把所获能量的10%~20%传递给下一个环节,也就是说,能量在沿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这样,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量愈少,贮存的能量也愈少,就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生物体数量与能量的关系。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如,在“草→兔→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鹰获得了1千焦的能量,则至少需要消耗草的能量为1÷20%÷20%=25(千焦)。
特别提醒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依次流动的,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是不能循环的。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总能量是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的能量
C.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
解析 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的供给,而能量最初来自于太阳能,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这样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 B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三 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可用下图表示。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而碳是有机物的重要成分。动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这样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就进入了动物的体内。植物和动物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被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空气。同时,动植物的遗体等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进入空气中。另外,形成化石燃料的动植物遗体也可以经过燃烧释放二氧化碳进入大气。这些二氧化碳又可以被植物利用制造有机物,这样,碳就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地循环。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2.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
(2)绿色植物将从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物质构成植物体,并使这些物质进入食物链。生物死亡后,其遗体经分解者分解,这些物质又返回到无机环境中。
知识延伸 某些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越向食物链后端的生物,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越多,这就是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3】 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请分析作答。
(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主要以 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元素通过① 作用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体。?
(2)过程③和④是指生物的 作用,此生理活动主要是在细胞内 中完成的。?
(3)过程⑤起重要作用的生物是 。?
(4)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解析 图中乙能利用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因此乙是生产者,丙、丁是消费者,甲能将动植物遗体遗物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因此甲是分解者。
(1)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做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二氧化碳进入有机(生物)环境。
(2)③和④是指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主要是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的。
(3)甲能分解生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可以是营腐生的细菌、真菌及腐食性动物。
(4)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是单向的,并且逐级减少。
答案 (1)二氧化碳 光合 (2)呼吸 线粒体 (3)营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及腐食性动物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 食物链和食物网
【例1】 (2017·甘肃武威中考节选)在某一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下图所示的食物关系,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
(2)该食物网中,生产者是 。(用字母表示)?
(3)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该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生物成分是 。?
(4)图中生物E和生物D的关系是 。?考点一考点二解析 (1)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有4条:A→B→E;A→B→C→E;A→C→E;A→D→E。
(2)(3)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A,消费者B、C、D、E和分解者,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4)E与D存在捕食关系。
答案 (1)4 (2)A (3)分解者 (4)捕食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例2】 (2017·浙江嘉兴中考)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能量只能单向流动的原因是 。?考点一考点二(3)2016年4月22日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意义非凡的“世界地球日”,一百多个国家在联合国签署了全球性的气候新协议《巴黎协定》,要求于21世纪下半叶实现碳的净零排放。要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减少途径 (用图中序号表示)的碳排放量。?
(4)作为签约国,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与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以下做法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是 。(选填序号)?
①购物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②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 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交换、捐赠旧的书籍和衣物考点一考点二解析 (1)图中①是植物从外界获取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大部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以热的形式散失,所以能量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3)要降低碳的排放,就要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即图中过程④。
(4)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与生活方式,要尽量不开私家车,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不使用一次性的碗筷;节约材料,交换、捐赠旧的书籍和衣物,使物质能够多次利用等,故选②③④。
答案 (1)光合作用 (2)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而食物链中各营养级关系不可逆转 (3)④ (4)②③④教材问题详解
活动 分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关系
1.草原上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什么作用?
答案 能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水等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为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2.草原上的各种动物与草原的植被有什么关系?
答案 草原上的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3.草原上的各种动物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答案 草原上的各种动物之间具有吃与被吃的捕食关系或竞争关系。
4.尝试将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用线连接起来。
答案 见课本P73图23-6。活动 讨论水族箱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动
1.水族箱中的各种动物如何获得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
答案 水族箱中的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从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中获得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
2.水族箱中的各种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何方?这些植物是怎样获得所需的能量的?
答案 各种植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太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贮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
3.能量如何在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中流动?
答案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4.各种生物获得的能量是不是可以全部用于它们的生命活动?
答案 生物不能将所获得的能量全部用于生命活动,因为一部分能量会在流动中损失。这样,越到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量越少,贮存的能量也越少。
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活动 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1.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是怎样进入到生物体的?
答案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使二氧化碳进入植物体,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这些含碳的有机物进入动物体。
2.与生产者比较,消费者获得含碳化合物的方式有什么特点?
答案 生产者可以利用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而消费者只能利用现成的含碳有机物。因此,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
3.生物体哪些生命活动可以使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得到补充?
答案 动物和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工厂生产、居民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都可以使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得到补充。4.碳在生态系统中是怎样循环的?
答案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含碳的有机物进入动物体,构成动物体或为动物体生命活动利用;动植物死亡后,其遗体被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分解,碳又以含碳无机物的形式进入无机环境。
5.根据碳循环的途径和特点,推测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途径和方式。
答案 碳循环是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具有往返循环的特点。水循环同样具有上述特点。活动 制作生态瓶
1.要使模拟的生态系统维持更长时间,生态系统中除了要有非生物物质、生产者、消费者等成分,还有什么因素必须得到保证?
答案 阳光。太阳能是生态瓶中各种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如果不能保证该生态瓶的阳光供应,其中的生物将会死亡。
2.为什么相对封闭的生态瓶中的生物能存活较长的时间?
答案 生态瓶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只要保证该生态瓶的能量供应,并且维持其中的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就可以使其中的生物存活较长的时间。教材习题详解
思考与练习
1.阅读本章第1节有关凯巴森林的内容,分析凯巴森林中生物的关系,绘制凯巴森林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 2.(1)5
(2)浮游植物
(3)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鱼→企鹅→虎鲸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鱼→海豹→虎鲸
3.人 鲈鱼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课件17张PPT。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和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人类的不恰当干预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1】 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绝对的
C.生态系统的稳定不仅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的稳定,也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对平衡
D.不同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同
解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人类的不恰当干扰或者自然灾害有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 B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二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
凯巴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中,植被、黑尾鹿和肉食动物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当黑尾鹿的数量增多时,植被就会减少,但是以黑尾鹿为食的美洲狮、狼、郊狼等肉食动物因食物充足而数量增加,这些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黑尾鹿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上述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维持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
2.启示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其内部的自我调节,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拓展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一,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稳定性就越高。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2】 在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下列能较好体现该生态系统中某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解析 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生态系统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选项中能体现该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应是在某一数量值的附近上下波动的曲线。
答案 D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三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我调节能力,导致稳定状态被破坏。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1)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洪水泛滥、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
(2)人为因素: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地开发、利用。
(3)盲目引进外来物种。
3.警示: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3】 下列不属于使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破坏的自然因素是( )
A.火山爆发
B.地震
C.雷击引起的火灾
D.引进、消灭某些生物种类
解析 火山爆发、地震、雷击引起的火灾等自然因素可在瞬间使一些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人为因素等也会使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进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引进、消灭某些生物种类不属于自然因素。
答案 D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1】 (2017·新疆中考)如图所示,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之间形成了食物链,此时,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定时间内会引起的数量变化是 ( )
A.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D.丙和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解析 根据四种生物相对数量由多到少的关系,可写出食物链:丙→甲→乙→丁。在食物链“丙→甲→乙→丁”中,若乙的数量增加,则甲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减少,丁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增加,丙的数量因甲的减少而增加。
答案 D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 不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2】 (2017·山东泰安中考改编)在生态环境中,各种成分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是 。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碳循环,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碳主要是以 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碳主要是以 形式进行传递;与之密切相关的生理过程是 。?考点一考点二(2)分析如图能量传递的过程,可以推测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假如图中的狐狸被全部捕杀,兔的数量也不会无限地增加,主要原因是 (至少答出两点)。?
(3)一般地,构成成分越复杂的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 ,食物网越复杂,在食物网中能够相互替代的生物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 。?考点一考点二解析 (1)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碳在生物体内构成有机物,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散失到无机环境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储存在植物体内,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2)能量沿着食物链的传递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即使图中狐狸被全部捕杀,由于受到食物和生存空间的限制,兔的数量也不会无限制增加。(3)食物网越复杂,处于相同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能够相互替代的生物越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
答案 (1)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氧化碳 有机物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受空间和食物的限制
(3)多 强考点一考点二教材问题详解
活动 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1.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
答案 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中,当鹿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减少并造成食物短缺,但是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鹿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3类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维持着森林的稳定状态。
2.1925年以后凯巴森林中鹿的数量为什么不断减少?
答案 由于生态系统中没有了肉食动物,鹿得以大量繁殖,数量大增。而在有限的生活环境中,每只鹿可以获得的食物相对减少了许多。由于没有足够的食物,鹿的数量不断减少。3.整个凯巴森林生态系统在30多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变化的?
答案 1906年以后,由于人的不恰当干预,凯巴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
教材习题详解
思考与练习
1.答案 在天然草场中存在着由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组成的食物链。当实验区的草场被网子罩上后,这一食物链被破坏,虫子因不能被食虫鸟所食而大量繁殖,最终将草的叶吃光。而未被网子罩上的草场,因食物链未被破坏,牧草生长良好。
2.答案 外来物种由于无天敌而大量繁殖会造成当地生态系统失衡。水果可能携带外来生物,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给我国果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3.答案 对于外来物种,必须合理防控。课件16张PPT。第2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 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1.人口倍增期:人口数量增加一倍所需要的时间。
2.世界人口的倍增期在逐渐缩短。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呈现越来越快的趋势。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1】 下列有关世界人口状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倍增期越来越短
B.随时间推移,人口增长发展趋势是每增加10亿人所需要的时间越短
C.世界人口日是7月11日
D.世界人口可以无限增长
解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再加上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但地球上的空间是一定的、有限的,人口的增长必然要从地球上获取更多的物质,而地球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是有限的,所以世界人口的数量不会无限增长。
答案 D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二 地球的承载量是有限的
过量的人口造成对粮食、淡水、土地、能源等的需求不断加大。在维持人们基本生活条件和保证生物圈的平衡与稳定的前提下,地球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是有限的。
1.粮食问题
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减少,全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面临重大挑战。
在解决粮食问题上,我们每个中学生力所能及的就是节约粮食。
2.水资源问题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环境条件,也是限制世界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人口迅速膨胀,人类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地区缺乏淡水。我们应该:要有惜水意识,不能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养成好习惯,节约用水。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3.其他问题
(1)人口增长与能源
能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需的。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速了能源消耗,加剧了环境污染与温室效应。
(2)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由于非农用地增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因素,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3)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污染物的总量逐渐增大,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2】 (2017·江苏宿迁中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口过度增长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B.人口猛增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C.人口猛增会引发多种社会问题
D.只要解决粮食问题就可以使人口无限增长
解析 粮食问题虽然是制约人口增长的众多因素之一,但人不是解决了吃饭问题就能够生存的,衣、住、行、资源、环境以及教育、医疗和就业等众多问题,同样在制约着人口的增长。
答案 D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三 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有效方法
1.计划生育是指国家对人们的生育实行统一计划,通过国家指导和人民自愿相结合,做到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消灭生育上的无政府状态。
2.我国计划生育的中心内容是要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具体地说就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3】 要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就要倡导优生,优生的直接目的是( )
A.使后代更健壮,更高大一些
B.使后代更聪明一些
C.更注意加强对后代的教育
D.提高遗传素质,避免生出有遗传病的后代
解析 优生,就是使生出的婴儿在遗传素质上更优良,避免生出有遗传缺陷的后代,这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答案 D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 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
【例1】 (2017·山东威海中考)下列关于人对生物圈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科技发展使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与日俱增
B.人口膨胀对生物圈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破坏不断加剧
C.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正在影响生物圈其他生物的生存
D.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解析 人类活动并不只是会破坏生态环境,对生物圈造成不良影响,也会对生物圈产生有利影响,如三北防护林工程在防沙治沙、减少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的发生、保护农田、保持水土、维持碳—氧平衡、调节气候、发展生态经济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答案 D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
【例2】 (2017·广西桂平模拟改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有效方法是( )
A.提高粮食产量
B.实行计划生育
C.降低人的死亡率
D.提高土地利用率
解析 坚持晚婚、晚育,对于国家来说,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对于个人来说,有利于青年的健康、工作和学习。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优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答案 B教材问题详解
活动 探究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
1.为什么世界人口倍增期越来越短?
答案 全球工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逐渐改善,人们的健康水平逐渐提高。
2.如果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长趋势发展,世界人口会出现什么情况?
答案 如果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世界会出现人口膨胀,超过地球的承载量。
3.根据人类生活最基本的要求,思考人口的增长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 过量的人口造成对粮食、淡水、土地、能源等的需求不断加大,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4.有什么办法可以减缓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答案 实行计划生育可以减缓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活动 调查家庭、学校食堂、社区餐馆浪费粮食的状况
1.略。
2.有人认为“这些粮食是我花钱购买的。浪费自己的粮食别人管不着”,你们怎样说服他?
答案 首先,粮食之类的资源是属于地球的资源,虽然这些粮食是你花钱购买的,但你只买下使用权,而没买下浪费权(这个是谁也不可能具有的特权)。另外,善待地球资源,就是保护人类幸福生活的根本。
3.节约粮食与保护环境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 粮食的生产、加工、运输过程都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所以,节约粮食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每一粒粮食都包含环境代价。活动 计算个人和家庭的耗水量
1.略。
2.为节约直接用水量,你能做些什么?
答案 不浪费水;家庭用水多次利用;收集雨水等。
3.为节约间接用水量,你能做些什么?
答案 珍惜粮食等食品;节约纸张等。
4.有没有证据表明,你身边可以使用的淡水正在减少?如何收集这些信息?
答案 有证据表明,身边可以使用的淡水正在减少。通过实地调查、访问、网络等方式收集这些信息。活动 比较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情况
1.根据上述计算比较,我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接近或大致接近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的是哪一时间段?我国人口平均增长率明显低于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的是哪一时间段?
答案 我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接近或大致接近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的时间段是1960年到1980年;我国人口平均增长率明显低于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的时间段是1980年以后。
2.我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明显低于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的时间内,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相关的政策?
答案 我国政府制定了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长。教材习题详解
思考与练习
(1)答案 0~14岁人口比例反映的是出生率,这个比例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出生率在下降。
(2)答案 人口的平均寿命在增加。
(3)略。课件14张PPT。第2节 关注农村环境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一 生产活动会影响环境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与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1.农村:农田生态系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场所,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所集聚的地方就形成了农业村落,即农村。
2.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范围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它是农村居民生活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3.农村环境问题指农村居民在从事农业、工业等生产过程中以及在日常生产中所造成的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或者污染农村环境的现象。当前农村存在的污染问题主要有:
(1)乡镇企业的污染;
(2)一些不当的生产活动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产生了新问题。过量使用农药会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农药污染造成经济损失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1】 在农田中使用农药杀虫,一般情况下不会直接引起( )
A.农药残留超标使人畜中毒
B.杀死益虫,破坏食物链
C.水体污染
D.水土流失
解析 农药可能会通过食物链进入家畜和人体内,造成危害;使用农药会杀死益虫,破坏食物链;残留的农药可能会随雨水进入地下水,造成水体污染。但是,使用农药不会直接造成水土流失。
答案 D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二 生态农业能改善农村环境
1.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2.生态农业的特点: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提高农作物中生物能量的转化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得到多层次、多途径地再利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
3.生态农业的作用
能够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从而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2】 (2016·山东东平期中)如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此图的各种说法,错误的是 (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A.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B.生态农业能充分发挥各种生物的作用,并获得较高产量
C.生态农业使各生产环节相互促进并实现良性循环
D.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农作物→鸡→人→粪便等废弃物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农作物→鸡→人或农作物→猪→人。粪便等废弃物不属于食物链的组成部分。
答案 D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 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例1】 (2017·云南中考)下列哪项措施不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
A.施用农家肥
B.作物秸秆还田
C.长期使用化肥
D.保护农田中的青蛙
解析 长期使用化肥易导致土壤板结,土壤中微生物减少等,不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C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 生态农业
【例2】 (2017·山东东营中考)东营市家庭农场蓬勃发展,目前已达到1 039家,对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下图为“东营润丰家庭农场”农业生产模式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考点一考点二(1)该食物网中包括 条食物链,鸭能获得最少能量的食物链是 (写出一条即可)。?
(2)昆虫和鱼存在 的种间关系。?
(3)水稻和鸭在结构层次上的区别是 。?
(4)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成分是 。?
(5)家庭农场属于人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主要原因是 。?
(6)该家庭农场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益,请尝试从生态学角度阐述理由:??? 。?考点一考点二解析 (1)据图分析,该食物网中有7条食物链,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食物链越长,鸭获得的能量越少。鸭所在的食物链最长的是杂草→昆虫→鱼→鸭和水稻→昆虫→鱼→鸭。
(2)鱼以昆虫为食,二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鱼和昆虫又都能以杂草为食,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3)水稻属于植物,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个体。鸭属于动物,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二者在结构层次上的区别是水稻没有系统。
(4)食物网中有消费者和生产者两种成分,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必须具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5)家庭农场中的生物种类较少,所以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6)家庭农场中利用鱼、鸭、昆虫除去杂草,利用鱼和鸭除去昆虫,这样既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避免了环境的污染,又调整了能量的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考点一考点二答案 (1)7 水稻→昆虫→鱼→鸭或杂草→昆虫→鱼→鸭
(2)捕食和竞争
(3)水稻没有系统,鸭有系统
(4)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5)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6)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避免环境污染;调整了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答出一条即可)教材问题详解
活动 对比家乡环境的昨天和今天
1.“发展经济必然要破坏环境”,这种说法对吗?
答案 这种说法不对。我们可以发展新型环保经济,对工业废气、废水和废渣要进行处理。
2.为进一步美化家乡环境,我们中学生应该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
答案 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植树造林等。活动 分析讨论某生态农业村的结构
1.输入这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源于哪里?
答案 输入这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源于绿色植物主要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2.在这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哪里?
答案 这一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主要分布在沼气池中的细菌和真菌。
3.图中处理农作物秸秆和处理粪便的方式,有什么优点?
答案 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提高农作物中生物能量的转化率。
4.这个村利用多余的肉、蛋、奶办起一家食品加工厂,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下脚料?
答案 利用沼气池处理下脚料,产生的沼气可作燃料,沼渣、沼液可作花草树木或农作物的肥料。教材习题详解
思考与练习
1.答案 C
解析 农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农作物,组成单一,结构简单,生态平衡稳定性差。
2.答案 B
解析 要合理适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多施用农家肥,对病虫害使用生物防治。
3.提示 农药对害虫及其天敌的毒杀是同时进行的,施用农药后,残存的害虫仍可以农作物为食,重新繁殖起来,而以捕食害虫为生的天敌,在害虫未大量繁殖恢复以前,由于食物短缺,其生长将受到抑制。
4.提示 要合理适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多施用农家肥,对病虫害使用生物防治。课件8张PPT。第3节 关注城市环境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一 城市生态与社区环境密切相关
1.城市生态系统、社区、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社区是我们的家园,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和居住环境构成的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社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2.我国城市环境面临的问题
(1)大气污染:近10年来,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始终是以烟尘、二氧化硫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近几年,我国出现的雾霾天气,主要是由大气污染造成的。
(2)水资源的缺乏:我国城市普遍存在水资源缺乏的情况。而且有限的淡水资源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3)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污染。知识点一知识点二3.城市环境正在好转
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污染防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保护各项法律法规的落实,城市生态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1】 下列哪项不是城市污染的重要原因? ( )
A.烟尘等颗粒物
B.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
C.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
D.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解析 城市空气污染物主要包括有害气体和烟尘两类,有害气体中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烟尘中主要有可吸入颗粒物。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是城市环境面临的重要污染问题。二氧化碳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但不属于污染性气体。
答案 D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二 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从我做起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区中间,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例2】 (2017·安徽桐城中考)人类的下列行为活动中,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不相符的是( )
A.反复利用布制购物袋
B.使用节能灯照明
C.用一次性竹筷就餐
D.用无磷洗衣粉洗衣
解析 用一次性竹筷就餐,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答案 C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 城市环境污染
【例1】 (2017·浙江丽水中考)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
A.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
B.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化肥
C.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D.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
解析 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会污染环境,不利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化肥,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都有利于节约能源,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 A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 城市环境保护
【例2】 (2017·云南昆明中考)共创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昆明人在行动。我们提倡的是( )
A.小草在呼吸,脚下要留情 B.家住盘龙江,污水直接排
C.公园鲜花美,采来嗅花香 D.徒步游西山,树干刻字迹
解析 “小草在呼吸,脚下要留情”,经常踩踏小草,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小草的生长,严重时会导致小草的死亡,A正确;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可严重污染环境,与文明城市的要求不相符,B错误;爱护花草树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摘公园里的鲜花破坏了环境,不符合文明城市要求,C错误;在树干上刻字,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还破坏树皮,影响树的生长,D错误。
答案 A教材问题详解
活动 调查社区环境的变化
1.“城市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一定比乡村差”,这种说法对吗?
答案 这种说法不对。一般来说,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各种污染导致城市空气质量下降。但是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绿色城市是可以实现的。
2.为进一步美化社区环境,我们中学生应该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
答案 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
教材习题详解
思考与练习
1.答案 建筑废弃物、塑料泡沫、废旧家具等。重新回收利用。
2.答案 (1)烟尘、二氧化硫。
(2)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多植树造林。课件9张PPT。第4节 家居环境与健康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一 家居环境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1.厨房污染
(1)污染类型:主要是空气污染。
(2)污染因素:与能源结构、所用的食用油种类、烹饪方法、食物种类等都有关系。
(3)常见的污染物:苯并芘、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等。
2.住房及装修污染
(1)北方地区冬季施工加入的防冻剂,会慢慢渗出有毒的氨气。
(2)地下土壤以及建筑物中混凝土、石材、地砖、瓷砖等都能产生一定的放射性物质——氡。
(3)室内装饰材料和家具的污染是目前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方面,如油漆、胶合板等材料均含有甲醛、苯、甲苯等有毒的挥发性气体。知识点一知识点二3.居室内的绿化不合理。一些观赏性植物产生的植物纤维、花粉及孢子等,易诱发人患过敏性疾病。
4.生活垃圾散放,不及时清运,易造成室内空气二次污染。
5.宠物身上脱落的毛发和皮屑以及携带的病原微生物等,都可能使人患病。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1】 住宅装修完毕,室内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苯、甲醛、氯仿等有害气体,除去这些有害的气体的最有效的方法是( )
A.关闭门窗,放大量的茶叶
B.关闭门窗,放大量的醋
C.喷空气清新剂
D.开窗通风,等有害气体散发尽了,再入住
解析 住宅装修完毕,室内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苯、甲醛、氯仿等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通过放置茶叶、醋和空气清新剂无法根本清除,而开窗通风的方法更有效。
答案 D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二 改善家居环境有利于人体健康
1.室内环境质量的恶化对人们的影响
(1)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影响工作效率。
(3)导致医疗费用增多。
2.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家居环境是我们所追求的。健康的家居环境的标准:一要满足人体的舒适性,如适宜的温度、湿度;二要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良好的通风,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2】 良好的家居环境表现在( )
A.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豪华的装饰装修、有充足的日照
B.有良好的通风条件、有良好的日照条件、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C.有良好的通风条件、有高档的家具、有现代的家电设备
D.有适宜的温度、有大量绿色花草、有充足的日照
解析 良好的家居环境表现在有良好的通风条件、有良好的日照条件、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保证身体健康。豪华的装修、高档的家具、现代的家电设备等往往会释放出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不利,而在室内摆放过多的花草,在夜间与人争夺氧气,对人体健康不利。
答案 B考点 居室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例题】 一般不会造成卧室内空气污染的是 ( )
A.炒菜时发散出来的油烟
B.刷木制家具用的油漆
C.刷墙用的涂料
D.铺地面用的瓷砖和地砖
解析 房屋装修或者购置大量新家具后,装修或是装饰材料内往往含有有害气体。例如,人造材料、各种油漆、涂料等会释放甲醛、苯、二甲苯、氨、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还有如大理石等建材中,往往含有放射性的污染源,这些都对人体有害,会造成卧室内空气污染。炒菜时发散出来的油烟可通过厨房的抽油烟机排出,一般不会造成卧室内空气污染。
答案 A教材问题详解
活动 给你的家居环境打分
1.通过调查,你们发现家居环境中有哪些问题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你们期望的家居环境是什么样的?
答案 厨房污染的污染物有苯并芘、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氮氧化物等。装修污染的污染物主要为有毒的氨气,放射性物质——氡,甲醛、苯、甲苯、氯仿等挥发性气体。家居环境首先要满足人体的舒适性,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此外还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新鲜空气,室内装饰材料无辐射、无污染等。
2.你们认为改善家居环境有哪些措施和办法?
答案 充足的阳光照射可以杀菌消毒;良好的通风可以获得新鲜空气;简单装修可减少装修材料中甲醛等的危害;厨房安装换气设备可降低厨房的污染源。教材习题详解
思考与练习
1.√ 解析 居室环境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充足的阳光照射可以杀菌消毒,良好的通风可以获得新鲜空气,简单装修可减少装修材料中甲醛等的危害,厨房安装换气设备可降低厨房的污染。
2.√ 解析 太阳可以杀灭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给人以清新的青春活力,因此,居室里每天日照应不少于2 h。
3.× 解析 宠物可能直接携带病原微生物,危害人身健康。课件21张PPT。第1节 发酵技术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一 身边的发酵技术
1.生物技术概述
生物技术是人们利用微生物、动植物体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生物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卫生、轻工、食品等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成为解决人口、能源、资源、食物和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技术。
2.发酵食品和饮料
(1)乳酸发酵
①主要产品:酸奶、四川泡菜、饲养奶牛等动物的青贮饲料。
②酸奶制作原理:酸奶中有乳酸菌,乳酸菌在温度适宜、无氧的条件下,可以使牛奶中的营养物质产生乳酸。
③制作酸奶过程:容器洗净,煮沸消毒→牛奶加糖煮开→冷却→倒入容器,加入酸奶→搅拌、密封→保温培养知识点一知识点二拓展延伸 牛奶制作过程中的问题解析
①牛奶中加糖的原因:加糖后,牛奶容易发酵。
②要将实验用的器具清洗干净,并煮沸消毒的原因:为了杀死其中的细菌等微生物,防止杂菌污染,有利于乳酸菌的生长和繁殖,避免酸奶的腐败。
③向牛奶中加入酸奶的目的:酸奶中有乳酸菌,加入酸奶实际上就是加入了乳酸菌。
④搅拌均匀后盖严瓶盖,并将牛奶放在20 ℃~30 ℃条件下培养的原因: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温度适宜、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可以使牛奶中的营养物质转变成乳酸。盖严瓶盖、隔绝空气,可抑制好氧细菌的生长。乳酸菌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快速繁殖,发挥其最大作用,当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其繁殖能力将会受到影响。知识点一知识点二(2)酒精发酵
①主要产品:各种白酒、啤酒、葡萄酒等。
②原理:酒药中含有曲霉、毛霉、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曲霉和毛霉把原材料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酵母菌把葡萄糖转化成酒精。
特别提醒 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利用曲霉和毛霉发酵是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
(3)酱发酵
①主要产品:甜面酱、黄酱、豆豉等。
②面酱制作原理:米曲霉将面粉中的淀粉水解成麦芽糖、葡萄糖等,使面酱具有甜味;将少量的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使面酱具有鲜味。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拓展 制作面酱、黄酱和豆豉过程分析
①制作面酱、黄酱、豆豉时,是否有微生物的参与?如果有,发酵微生物来自于哪里呢?
都有微生物的参与,发酵微生物来自于周围的空气。
②面酱、黄酱和豆豉的制曲过程都需要将原料蒸熟,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蒸熟的原料更容易被微生物利用。
③面酱、黄酱和豆豉的制曲过程中都需要加入适量的食盐水,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加入适量的食盐水,一方面抑制某些腐败微生物的活动,另一方面使产品咸味适口。知识点一知识点二④为什么制作面酱和黄酱时要将酱曲置于阳光下暴晒,而制作豆豉时则要将原料密封在泡菜坛内?
制作面酱和黄酱时要将酱曲置于阳光下暴晒,主要目的是保证微生物发酵所需要的温度条件。制作豆豉时则要将原料密封在泡菜坛内,利用缺氧条件下微生物的发酵作用。知识点一知识点二3.沼气发酵
(1)原理:在一定的温度和隔绝氧气的条件下,由多种厌氧型微生物(主要是产甲烷细菌)将有机物制成沼气的过程。
(2)成分: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可以燃烧,但不污染环境。
(3)意义:沼气发酵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人畜粪便、秸秆、柴草等处理的问题,因此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一项有效措施。沼气发酵技术在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保护农村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1】 (2017·安徽桐城中考)发酵食品的制作离不开细菌和真菌。下列食品与其发酵所利用的微生物对应错误的是( )
A.泡菜——醋酸菌
B.酸奶——乳酸菌
C.酱——多种霉菌
D.米酒——酵母菌
解析 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应用十分广泛,制作香醋用醋酸杆菌,制作酸奶、泡菜要用乳酸菌,制作酱要用多种霉菌,制作面包、米酒用到酵母菌。
答案 A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二 工业化发酵技术
利用微生物工厂化生产各种产品,构成了生物技术产业。主要的工业发酵产品及其应用列表如下:?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2】 下列哪项产品可以通过工业发酵技术获得( )
A.抗生素
B.脂肪
C.淀粉
D.蛋白质
解析 利用工业发酵技术可以获得抗生素、氨基酸、甜味剂、食用有机酸等产品。
答案 A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 发酵技术与食品生产
【例1】 (2017·湖南益阳中考改编)请回答下面制作米酒和酸奶的有关问题。
(一)我国农村每逢节日每家每户都有制作米酒的习俗。家庭制作米酒的主要步骤:①蒸熟饭并冷却(30 ℃)→②加酒曲→③保温发酵。
(1)该酒曲中含的主要微生物及其所属类别分别是 。?
(2)步骤③中保温的目的是 。?考点一考点二(二)某兴趣小组尝试制作酸奶,其主要步骤如下:①奶粉和糖加水混合→②热处理(煮沸)→③冷却(42 ℃~43 ℃)→④加入适量品牌酸奶→⑤发酵→⑥保存食用。
(3)步骤④的目的是 。?
(4)制作酸奶用到的微生物与米酒酒曲中含的主要微生物相比,其细胞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没有成形的 。?
(5)酸奶常用 方法保存。?考点一考点二解析 (1)酿酒时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的真菌。
(2)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提高酵母菌的代谢速度,加速酒的形成。
(3)购买的酸奶中有乳酸菌,加入适量的酸奶相当于接种了乳酸菌,使乳酸菌生长、繁殖、发酵产生乳酸。
(4)乳酸菌属于细菌,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5)食品保存就要尽量地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冷藏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达到保鲜的目的。
答案 (1)酵母菌、真菌
(2)保持适宜的温度,提高酵母菌的发酵速度
(3)接种乳酸菌
(4)细胞核
(5)冷藏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 工业化的发酵技术产品
【例2】 (2017·贵州遵义中考)下列食品与微生物发酵技术无关的是( )
A.茅台酒
B.菜油
C.甜面酱
D.面包
解析 酿造酒和制作面包要用到酵母菌,属于发酵技术;制作菜油没有运用发酵技术;制作面酱要用到霉菌,属于发酵技术。
答案 B教材问题详解
活动 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1.为什么要将牛奶煮开?煮开的牛奶为什么要冷却后,才可加入酸奶?
答案 将牛奶煮开是为了将牛奶中的细菌等微生物杀死,避免影响乳酸菌的作用。温度过高会将乳酸菌杀死,所以必须冷却后再加入酸奶。
2.请描述你制作的酸奶的口味,为什么酸奶的口味和牛奶不同?
答案 由于乳酸在发酵的过程中,利用牛奶中的营养物质产出乳酸等物质,所以牛奶和酸奶中的物质种类不同,口味就不同。
3.你认为制作酸奶的过程可分为哪些步骤?
答案 一、器具和原料的消毒。二、微生物接种(如加入少量的酸奶)。三、微生物的发酵。
4.请列举一种利用同样原理制作的食品或饲料。
答案 泡菜或青贮饲料。活动 酿一瓶醇香浓郁的米酒
1.酒药对酿制米酒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要与米饭混合均匀?
答案 酒药中含有霉菌、毛霉、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可以米饭为原料进行酒精发酵;混合均匀的目的是使酒药中微生物与米饭充分混合和接触,加快发酵的速度。
2.米饭表面的绒毛是什么?如果酿制米酒的时间拖长,味道会发生变化吗?
答案 是霉菌的菌丝;由于霉菌的作用,时间拖长,米酒的甜度会降低,酒味变浓。
3.你的制作成功吗?根据你的经验,说出酿米酒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一是米饭煮的时间不要过长,同时也不能过生,掌握好生熟度;二是酒药一定与米饭充分混合;三是所有容器一定要密封好;四是提供适宜的温度。建议活动 选做一种调味的发酵酱
1.制作面酱、黄酱和豆豉时,是否有微生物的参与?如果有,发酵微生物来自于哪里呢?
答案 制作调味酱时,都有微生物的参与,发酵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2.面酱、黄酱和豆豉的制曲都需要将原料蒸熟,这是为什么?
答案 面酱、黄酱和豆豉的制曲都需要将原料蒸熟,这样能将原料中的杂菌杀死。
3.面酱、黄酱和豆豉的制曲过程要求的环境条件有所不同,你怎样解释其原因呢?
答案 由于不同的调味酱发酵的微生物种类不同,制曲和发酵的条件也有所差别。4.面酱、黄酱和豆豉的制曲过程中都要加入适量的食盐水,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案 发酵过程中要加入适量食盐水,既可以抑制腐败微生物的活动,又可以使产品咸味适口。
5.为什么制作面酱和黄酱时要将酱曲置于阳光下暴晒,而制作豆豉时则要将原料密封在泡菜坛内呢?
答案 置于阳光下可以保证微生物发酵所需要的温度条件。 制作豆豉时将原料密封在坛内是利用缺氧条件下的酵母菌发酵作用。
6.略。活动 制作沼气发酵装置
1.在沼气发酵过程中,池底污泥的作用是什么?植物秸秆和猪粪的作用又是什么?
答案 池底污泥提供沼气发酵所需要的微生物,尤其是产甲烷细菌。植物秸秆为微生物提供含碳的有机物质。
2.实验装置中发生怎样的实验现象时,表明沼气发酵过程开始?
答案 B瓶中的水压入C瓶中,表明沼气发酵过程已经开始(原因是装入原料的A瓶中释放出气体,将B瓶的水压入C瓶中)。
3.发酵一段时间后,应从哪个部位采用哪种措施检验是否有沼气的产生呢?
答案 发酵一段时间后,将1号止水夹夹紧,打开2号开关,使气体自尖嘴玻璃管口徐徐排出,在玻璃棒顶端点燃,出现蓝色的火焰,表明有沼气产生。活动 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1.根据你组的调查结果,说明微生物发酵产品应用于生活的哪些方面。
答案 主要应用于食品加工、制药、沼气发酵、药物治疗疾病等方面。
2.如果没有微生物发酵技术,将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
答案 食品单一、妨碍疾病治疗等。
教材习题详解
思考与练习
开放性题目,回答合理即可。课件17张PPT。第2节 现代生物技术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 转基因技术
1.转基因技术的概念
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2.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1)转基因生物
通过转基因技术,使其含有非自身基因的生物叫做转基因生物。
①能生产胰岛素的转基因细菌:科学家将人的胰岛素基因插入到细菌质粒中,一旦这个质粒进入某个细菌体内,细菌细胞及其后代都会含有人胰岛素基因,利用这种细菌可以大量生产人的胰岛素。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②转基因超级鼠:1982年,美国科学家将大白鼠的生长激素基因转入到家鼠受精卵内,培育出二倍于普通家鼠的“超级鼠”。
③转基因鲤鱼:1985年,我国科学家把生长激素基因转入普通鲤鱼的受精卵内,培育出转基因鲤鱼。
现在转基因生物有很多,如转基因的大豆、玉米等,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有待证实。
(2)转基因技术与制药
转基因技术可以使动植物甚至微生物成为制造药物的“微型工厂”。目前,人生长激素、干扰素、凝血因子等都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3)转基因技术与遗传病诊治
转基因技术还可以用于遗传病诊断与治疗。基因诊断能及早准确诊断疾病,从而预防疾病或使疾病得到及时的对症治疗。目前,在基因水平上治疗遗传病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4)转基因技术与农业
科学家应用转基因技术,成功地培育出一批抗虫、抗病、耐除草剂的农作物新品种。
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作物品质,培育出高蛋白含量的马铃薯和玉米、能产生大豆蛋白的水稻、耐储藏的西红柿、多色的牵牛花、发光的烟草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5)转基因技术与环境保护
①转基因抗虫棉等转基因作物的培育成功,可以减少农药使用。
②培育出多种“超级菌”,有的能分解污染陆地和海洋的石油,有的能降解农药DDT等。
③研究和培育能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细菌,以便利用稻草、木屑、植物秸秆、食物下脚料等生产酒精。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1】 (2017·广西贵港中考)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对于转基因技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转基因技术可使动、植物甚至微生物成为制造药物的“微型工厂”
B.转基因技术可用于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
C.转基因技术能培育出一批抗虫、抗病、耐除草剂的农作物新品种
D.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都是可以食用的
解析 对于转基因食品,如今的检测技术还不能肯定其对人类和环境的完全无害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辩论大概会有一个结果。
答案 D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二 克隆技术
1.克隆技术的概念
克隆技术是指由一个细胞或个体通过无性生殖的方式增殖形成具有相同遗传物质的一群细胞或一群个体的技术。克隆个体是在遗传上与原来生物体一模一样的新个体。克隆羊“多莉”的培育成功,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身上的一个体细胞培育出与这一动物几乎相同的生物体。它主要应用了核移植、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技术。
2.克隆技术的应用
克隆技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培育优良畜种和生产实验动物;
(2)生产转基因动物;
(3)生产人胚胎干细胞用于细胞和组织替代疗法;
(4)拯救濒危的动物物种,保存和传播动物物种资源。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2】 下列生物技术属于克隆技术的是( )
A.我国张丽珠教授缔造的“试管婴儿”
B.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转入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
C.将植物的花粉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快速发育成的新植株
D.科学家将B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注入A羊的无核卵细胞,形成的胚胎转入C羊的子宫内发育出生的小羊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解析 试管婴儿要经过取卵、受精、植入三步,最后还要在母亲子宫内发育成熟直至分娩,试管婴儿的受精过程在体外试管内进行,属于有性生殖;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转入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属于转基因技术;把植物的花粉,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快速发育成的新植株,花粉中有植物的精子,是植物的生殖细胞;供体细胞细胞核和受体细胞(去核)结合形成融合细胞,进行细胞分裂、分化,从而形成胚胎细胞,再进行胚胎移植,最终得到克隆羊,所采用的生物技术是克隆技术。
答案 D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三 现代生物技术引发的社会问题
1.转基因技术是科学进步和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产物,我们既要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又不能减缓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同时不能忽视或否定转基因产品带给人类的益处。
2.克隆技术可以利用人的体细胞克隆组织或器官,这可能消除人体器官移植中的排异反应,而且还可能解决可供移植的人体器官严重缺乏的难题。但克隆人又冲击着人类社会现有的法律、伦理、道德和观念,一旦由克隆技术引起的伦理之争得到正确的解决,必将促使克隆技术迅猛发展,为人类及整个生物圈作出巨大的贡献。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3】 关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代生物技术正在引发新的技术革命
B.利用生物技术可以促进化石能源的开发,但不能开发生物能源
C.生物技术可以克隆生物体,但是不能克隆生物的器官
D.生物技术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并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解析 生物技术可以开发生物能源;生物技术不仅能克隆生物体,也能克隆生物的某个器官;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都是生物技术带来的具有争议性问题。
答案 A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 生物技术应用的判断
【例1】 (2017·云南中考)我国科学家把鱼的抗冻蛋白基因导入西红柿,提高了西红柿的耐寒能力。这一生物技术属于( )
A.克隆技术
B.转基因技术
C.发酵技术
D.组织培养技术
解析 把鱼的抗冻蛋白质基因转入西红柿,培育出抗寒西红柿,这种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
答案 B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 转基因技术知识的相关判断
【例2】 (2017·山东德州中考)科学家把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获得了能够生产生长激素的“工程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工程菌”的获得利用了转基因技术
B.“工程菌”生产生长激素这种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C.“工程菌”生产的生长激素能够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D.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在细菌细胞内得到了成功表达说明基因控制性状考点一考点二解析 科学家把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获得了能够生产生长激素的“工程菌”,此“工程菌”的获得利用了转基因技术,A正确;“工程菌”生产生长激素这种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因此能遗传给后代,B不正确;“工程菌”生产的生长激素能够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C正确;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在细菌细胞内得到了成功表达说明基因控制性状,D正确。
答案 B教材问题详解
活动 了解科学家利用细菌合成人胰岛素的过程
1.转基因技术的操作对象是什么?
答案 转基因技术的操作对象是基因。
2.转基因技术的任务是什么?
答案 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的DNA中。
3.转基因细菌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内生产大量的人胰岛素?
答案 因为细菌繁殖速度很快,且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转基因细菌能够在短时间内生产大量的人胰岛素。活动 寻找科学家培育克隆羊“多莉”的成功奥秘
1.“多莉”的诞生与三只母羊有关,它的性状与哪一只母羊最相似?
答案 母羊B。
2.为什么说“多莉”是一只克隆羊?
答案 因为“多莉”的核基因和母羊B完全相同。
3.你认为科学家利用的哪些生物技术是取得动物克隆成功的“秘诀”?
答案 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采用了核移植、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技术。
4.你认为克隆动物的成功有哪些意义?
答案 克隆技术对拯救濒危动物,防止家禽和家畜良种退化,以及医疗上的器官移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材习题详解
思考与练习
1.开放性题目,合理即可。
2.(1)开放性题目,回答合理即可。
(2)能自圆其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