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8套)语文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8套)语文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04 19:23:33

文档简介

风筝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全文,领会文章主旨。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深味的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浓浓兄弟之情。 3、?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全文,领会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联系语境,探究疑难语句。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构思: 按“诵读——赏读——悟读”的层次设计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确立为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初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深化对课文的理解,重点定位在对文章的“赏读”和“悟读”。“赏读”重点是在组织引导学生揣摩优美语句或精要语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并进行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悟读”重点是在引导学生对文章隐含的人生哲理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同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考虑这篇文章对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有什么积极意义。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围绕着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2、?作家作品简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加点字注音。 丫杈???????蟹???????蜈蚣??????憔悴???????点缀???????缠绕 瑟缩???????虐杀?????堕????????宽恕???????苦心孤诣 2、?理解下列词语的词义。 憔悴????????肃杀?????????点缀?????????诀别 瑟缩????????笑柄?????????虐杀?????????苦心孤诣 三、?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意。 1、?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生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听完后用一句话回答。 明确:要表达鲁迅先生内心深处的悔意。表现了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 2、?生默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意 思考:①本文回忆了童年生活中一件什么事情?鲁迅先生对这件事有什么感受?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明确:①文章主要写鲁迅小时候不让小兄弟放风筝,并进行粗暴干预的过程,以及成人后鲁迅先生明白了游戏之于儿童的重要意义之后的自我反省。 ??????②文章以“风筝”为线索,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1—2自然段)“我”看到风筝,触发我的感概,惊异与悲哀。 (3—8自然段)“我”回忆风筝,反映出我的后悔与自责及内心沉沉的悲哀。 (12自然段)“我”由风筝触发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四、?赏读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从文中找出能表达“我”思想感情的语句。 明确;此部分描写了北京的春天放风筝的情况,也描写了自己家乡放风筝的情景。看到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探究: 为什么看到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什么?“我”“悲哀”的又是什么? 明确:故乡放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从结构上看,用这句话引出下文。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是“久经诀别的久经逝去的”?为什么又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作者离开了故乡多年,依然怀念着小时后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温和的春天,而北京此时却是肃杀的严冬,竟然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五、?小结 六、?作业 以“童年”为题,写一件童年趣事。要求:叙述清楚,描写生动,写出童趣。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全文,学习了文章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风筝》。 二、赏读第二部分 1、?此部分的事情并不是发生在一个时间,前半截是同年的事情,后半截是成年的事情。若将该段分为两层,如何划分? 明确:3—4自然段写童年的事情; 5—11自然段写成年的事情。 2、学习第一层 思考:①童年时两兄弟发生了什么矛盾?矛盾冲突的过程是什么?结果如何? ??????②为什么小兄弟最喜欢风筝的神态动作,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你认为作者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我”扯坏了小兄弟的风筝,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①童年时两兄弟因风筝而发生矛盾。鲁迅小时候坚决反对放风筝,弟弟却非常喜欢放风筝,背着哥哥偷偷地做了一个风筝,却被哥哥发现并折断了。弟弟“绝望”而哥哥似乎“大获全胜”。 ??????②因为“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是极其幼稚可笑的,令人鄙视的。作者这种想法做法都是不对的。(原因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学习第二层 童年时的鲁迅这样专横、冷酷无情,成年后的他是怎样看待此事的呢? 速看此部分后思考: ①?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什么?鲁迅把这件事说成是“精神虐杀”是不是说严重了,是夸大其辞?这反映了鲁迅的什么思想境界? 明确:“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把风筝抓断踏扁一事。“虐杀”一词本来是虐待人而致死,作者用这个感彩非常强烈的词语,是想表达自己强烈的自责。这反映出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②?此事既然已过了二十年,而鲁迅先生又有一种负疚感,觉得对不起弟弟,他想什么办法来弥补?结果呢? 明确:他想了两个办法:一是劝弟弟与他一起去放风筝;二是旧事重提,希望得到弟弟原谅。结果弟弟早已忘了这件事,我也因此而无法得到弟弟的宽恕。 ③“我”的心情怎样? 明确:“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作者想弥补却又无法弥补的痛苦而遗憾的心情。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 2、再次体会作者那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四、悟读课文 鲁迅其实也可以原谅自己,因为小时候并不知道玩具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不知者无罪,如果他要原谅自己也能找到理由,但他却没有原谅自己,而是对自己进行一种精神拷问,这是最令人感动的。鲁迅的这种“自省”精神,你读后有什么体会呢?最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 五、拓展阅读 ????结合课后练习三,让学生把课文与《满天的风筝》进行比较阅读,思考此文与课文在内容与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 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写景抒情?????见风筝:??惊异?????悲哀 叙事?????????忆风筝:??后悔?????自责???????自省 写景抒情?????见风筝:??无可把握的悲哀 (前后呼应)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 风 筝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鲁迅生平简介,积累本课字词。
2.预习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全文的中心大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显示多媒体课件)21·世纪*教育网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故乡》,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写作背景。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发表于同年2月北京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2期,后收入散文诗集《野草》。1925年,中国北方各省正处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之下,在意识形态上极力强化封建教育。1925年11月,段祺瑞政府的教育部通过了学校“读经”的决议,规定自初小四年级起必须读经。一些封建文人和买办知识分子紧相配合,高唱“尊孔读经”,竭力推行奴化教育。作者鲁迅的这篇文章,正是对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揭露和批判。
3.积累下列词语。
模样(mú)  什物(shí)   伶仃(línɡ dīnɡ)
荡漾(yànɡ) 瑟缩(sè) 嫌恶(xián wù)
不堪(kān) 点缀(zhuì) 憔悴(qiáo cuì)
可鄙(bǐ) 折断(zhé) 笑柄(bǐnɡ)
投掷(zhì) 宽恕(shù) 堕落(duò)
肃杀(sù) 苦心孤诣(yì) 恍然大悟(huǎng)
4.理解词义。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肃杀: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什物:杂物。泛指家庭日常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物品。
傲然:高傲;坚强不屈的样子。
苦心孤诣:为求达到某一目的或解决某一问题而费尽心思。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悟:心里明白。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线索,概括内容
(老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1.风筝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全文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风筝是全文的线索,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三件事:(1)“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2)“我”中年读书后感到无限懊悔。(3)“我”现在想补过而不得。
2.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悲哀。
3.按照“现在—过去—现在”的思路,对课文进行结构划分。
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第3~4段):写“我”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小兄弟的风筝的事情。
第三部分(第5~11段):到了中年,“我”才意识到自己弄坏小兄弟的风筝非常不应该,于是心中充满忏悔。但当面道歉时才发现小兄弟已忘却,“我”心情更加沉重。
第四部分(第12段):写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我”的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4.请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的内容。
(教师讲解复述课文的方法: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复述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脉络,领会老师要求,列好复述提纲。学生举手发言)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示例:作者鲁迅由北京冬季里的风筝引起回忆,想到儿时的自己不仅厌恶放风筝,还破坏了小兄弟的风筝梦,自己却对此丝毫不在意,后来因为看到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内心十分愧疚。作者想对弟弟补过,但弟弟早已忘却。所以每当回忆这件事,作者的心情都很沉重。www.21-cn-jy.com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发展学生逻辑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深层阅读 探究主旨
1.从“我”少年虐杀弟弟的风筝梦到后来想补过而不得,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www-2-1-cnjy-com
明确:“我”原本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以踏扁小兄弟苦心制作的风筝为“胜利”,且当年对此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年后,这件事剧烈的啃噬着“我”的心,以至“我”渴望得到补救,却已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我”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也就使全文笼罩着沉重的悲剧色彩。
原因:①“我”中年时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②“我”与兄弟之间手足情深,“我”严于解剖自己、知错便改、勇于自责反省。2-1-c-n-j-y
2.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老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明确:鲁迅具有自我批判意识和自我反省意识。因为当年的“我”和小兄弟,都被愚昧的观念所支配,都认为“不许去放风筝”这件事是“我”管对了,彼此都不认为有什么错。后来的“我”因觉悟而悔恨,但弟弟的精神早已麻木。2·1·c·n·j·y
3.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明确:文章开头比较了北京和故乡放风筝时的时令特点,记叙了“我”破坏弟弟制作风筝的事件以及后来对压制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的反思,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四、板书设计
风筝北京冬天——由景入题(现实)
扼杀小兄弟的风筝梦
中年读书才懊悔
现在想补过而不得回忆
现实的北京——由景衬情(现实)憎恶现实
憧憬未来
五、拓展延伸
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幅画,留在我们记忆中的童年另有一番情趣,写一写你的童年趣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深味的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浓浓兄弟之情。(难点)
2.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围绕风筝而叙述的几个故事,理解了全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悲哀的感情基调,从“我”少年虐杀弟弟的风筝梦到后来想补过而不得,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今天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深入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并学习和发扬鲁迅先生勇于认错和自责反省的精神。21*cnjy*com
二、自主预习
认真研读课文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感悟作者是如何醒悟和补过的,小兄弟又有怎样的反应?
参考答案:
“我”
不幸偶尔看到外国书
心变铅块堕下去
想补过、讨宽恕     
深深自责、严于自我解剖
抛弃自我、追求新我     弟
惊讶
什么也不记得    
A.毫不抗争,麻木
B.幼稚纯真,健忘
三、合作探究
(一)写作特色
1.本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法?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冬天在北京看别人放风筝的情景,引起对过去自己与弟弟间有关风筝故事的回忆,最后回归现实。倒叙手法的运用便于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增添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出处:21教育名师】
2.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结合全文具体说明。
明确: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外貌描写)
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神态描写)
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动作描写)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心理描写)
3.体会加点词语的精妙。
(1)句子“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为什么用“虐杀”一词来形容人的精神?
明确:“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把风筝抓断踏扁一事。“虐杀”一词本来是指虐待人而致死,作者用这个感彩非常强烈的词语,是想表达自己强烈的自责。这反映出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2)课文结尾说“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明确:“我”要讨小兄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上的创伤,而兄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无可把握”一词道出了“我”心情沉重的原因是无法弥补对小兄弟的创伤。这样的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想摆脱也不可能了。21教育网
(3)“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如何理解“不幸”一词?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明确:因为作者一向以为自己管小兄弟管的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推翻了自己过去愚昧的观念,于是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觉得自己受到了惩罚,“不幸”一词反映作者良心上的谴责。21*cnjy*com
(二)探究情感
1.“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悲哀的感情?
(老师请学生起来朗读课文第一段,师生共同探究并体悟语言中的感情,教师总结答案。)
明确:北京冬天里的风筝,使作者不由得回忆起故乡放风筝时节的情境,并将故乡早春二月生机勃勃的图画与北京寂寞的冬季、灰暗的风景相比,惊异和失落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觉得“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仿佛又出现在异地的天空了。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悲哀的。
2.为什么说北京的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老师请学生起来朗读课文第二段)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是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老师请学生朗读课文第五段和第六段)
明确:“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来源:21cnj*y.co*m】
4.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么?”,为什么“我”不觉得被宽恕反而觉得沉重呢?
明确:被虐杀者的精神麻木意味着虐杀者可以肆意妄为,这是令人感到悲哀和沉重的事,作者由此想到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人民,中国人的思想行为还很封建落后,没有科学的思想来引导,这是现实的、社会的、时代的悲哀。
5.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老师请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明确:“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感觉到的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的观念支配,彼此都不认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21cnjy.com
四、板书设计
 弟
麻木做 虐杀 毁
亲情
忘    悔
“我”
自省
 封建思想虐杀了儿童的天性
五、拓展延伸
提起风筝,便让人不禁回想起天真烂漫的童年,正如清代高鼎的诗《村居》中所写:“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请以“风筝”为话题,搜集并积累相关古诗词。
示例: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风鸢图诗》
(明)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鲁迅的文章,历来让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怕学生读不懂,理解不透,所以课前给了学生较为充裕的预习时间;全篇用了两个课时,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较为完善,课堂中大量运用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充分感悟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浓浓的亲情和作者的忏悔之情。对全文语句和情感的分析比较到位。21·cn·jy·com
不足之处:以教师讲解为主,与学生的互动太少,主要原因是担心难度较大,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版权所有:21教育】
2 背 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理解父子情深的主题。(重点)
2.学习本文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的。一直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歌颂无私的母爱,父爱似乎要被人们淡忘。其实,父爱无言,它就像空气一样时刻包裹着我们、滋养着我们,默默生成,慢慢积淀,静静流淌……今天,我们将跟随朱自清,与他一同注视父亲的“背影”,敞开心扉去感悟这份真情。21*cnjy*com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代表作品: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等。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交卸(xiè)   奔丧(sāng)   狼藉(jí)
簌簌(sù) 赋闲(fù) 琐屑(suǒ xiè)
颓唐(tuí) 踌躇(chóu chú) 蹒跚(pán shān)
有点迂(yū) 游逛(guàng) 勾留(gōu)
马褂(guà) 栅栏(zhà) 晶莹(yíng)
3.理解词义。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颓唐:文中指衰颓败落。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或景象心里感到悲伤。怀,心怀,胸怀。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背影。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主要写“我”的父亲。反映的是“父爱”这一永恒的主题。【版权所有:21教育】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课题是“背影”,那么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又各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提到的?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明确:文中共四次写到背影:
第一次是在文章的第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第二次是在父亲给“我”买橘子时的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次是在父亲和“我”分别时,“我”看到的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四次是在最后一段“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二)深层探究
1.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场景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21·世纪*教育网
明确: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做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账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2.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是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个“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21*cnjy*com
四、板书设计
背影
线索:背影
重点:车站送别 买橘子时的背影
背景: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向你的父母、亲人表达你对他们的理解,感谢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21·cn·jy·com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朴实的语言特点。(重点)
2.学习本文以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平凡的小事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3.体会文章中表现的父子深情,培养“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之情,我们在感情上被打动,在思想上被影响,在写法上受教益。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探讨,定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21教育网
二、自主预习
《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分别指出。
明确:四次。第一次是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难过的泪;第二次是望父亲买橘,父子分别——感激的泪;第三次是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惜别的泪;第四次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的泪。21cnjy.com
三、合作探究
(一)赏析语言
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
(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含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www.21-cn-jy.com
明确: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在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出处:21教育名师】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体贴入微啊!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能顺利地到达北京。)
⑤“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2.体会加点动词的精妙:
语句“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中:①加点的词都是什么词?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②为何用“攀”不用“抓”?③用“缩”字有什么好处?④“倾”字妙在哪里?
明确:①动词。动作描写。强调了父亲买橘子的困难,表现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
②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对于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字多么令人揪心啊!
③“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儿子的心情该多么紧张啊!
④“倾”字用得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微胖,行动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这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二)探究情感
1.“我看见他戴着……显出努力的样子”几句话中,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体贴之情,也展现了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中对儿子的深沉而含蓄的爱。同学们都能深刻地领会文中父亲对儿子的爱,那么,文中的儿子理解了吗?儿子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父爱的理解和领悟的呢?
明确:第一次流泪——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为家庭的不幸而流泪)
第二次流泪——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被父亲的爱感动而流泪)
第三次流泪——惜别之泪(与父分别,惜别背影)(为父亲身影的消逝而流泪)
第四次流泪——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为疼惜父亲而流泪)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作者的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泪水说明了一切,泪水也表达着对父爱的理解、感激。【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作者为什么以“背影”为题?在咀嚼“背影”意象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与之相伴而生的泪水。请细读课文,说说“背影”与泪水之间的关系?www-2-1-cnjy-com
明确:“背影”是文章的线索,“背影”体现了父亲的爱子情深,“背影”的表现角度新颖独特,所以本文以“背影”为题。文中的“背影”与泪水互为表里,相互引导,共同贯穿于全文的结构之中。作者抓住了自己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选取“背影”作为刻画重心,角度独特而感情真挚。而这种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正是作者以充盈泪水的双眸追寻审视父亲的“背影”的结果。在这里,“背影”与泪水所代表的父子情感的双向流动,组成了这篇文章独特的艺术构思方式,也构成了这篇文章特有的情感结构空间。
四、板书设计
背影开篇设疑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回忆往事悲凉气氛
铺垫背影
刻画背影
惜别背影父子情深
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五、拓展延伸
有人说:“本文过于伤感,失之真实。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请表述理由。
示例:①我觉得这种观点很有道理。一个20岁的人已经不是孩子了,况且还在北京大学读书,不论文化层次,还是家庭出身,“我”的形象都令人怀疑。北京他已经来往过两三次了,怎还让父亲如此照顾?他应该更体谅父亲,本来就不应该让父亲去买橘子,他那么年轻,腿脚又快,为什么不自己去买?看见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又流出了眼泪,流眼泪还怕别人看见,这样的儿子太脆弱了,他应该坚强一些。2·1·c·n·j·y
②这样说没有道理。应结合当时动乱的社会背景和颓败的家庭境况来理解。当时作者虽然20岁了,但家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失业了,这双重的打击使全家人的心情都不好,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就更敏感、脆弱了。再加之父亲对他放心不下,所以他接受照顾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至于流眼泪,那是自然现象,谁能说这眼泪不包含愧疚和感恩呢?无须怀疑。2-1-c-n-j-y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深刻理解父爱比较难,所以本教案从散文中的细节描写展开,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他们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不足之处: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把各个环节的时间延长了,出现了课堂松散、重难点不突出的情况,教学计划也没有完成。另外,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教师点评不够精彩,没有真正体现出教师的素质。【来源:21cnj*y.co*m】
3 下 棋
【学习目标】
1.通过棋人棋趣,感悟作者的弈棋观、人生态度。(重点)
2.学习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揣摩文章诙谐生动的语言。(重难点)
3.以文中人物的类型为镜子,反观自己的言行,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课程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媒体展示围棋、中国象棋、一盘象棋残局。学生认识两种棋类运动后,师生合作进行残局游戏(教师居主,执红先走,学生居客,推选代表执黑应战,其他同学观战)。教师引导了解“抽车”“当门炮”“跳马”等棋艺术语。www-2-1-cnjy-com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治华,字实秋,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词典》。www.21-cn-jy.com
2.学习下列词语的读音。
噎嗝(yē gé)  诮骂(qiào)  排闼(tà)
鹌鹑(ān chún) 卞急(biàn) 忻然(xīn)
仆射(pú yè) 恚怒(huì) 髀肉复生(bì)
自怨自艾(yì) 舍车保帅(jū) 阒不见人(qù)
剑拔弩张(nǔ) 嗤之以鼻(chī) 闹市茶寮(liáo)
3.理解词义。
诮骂:嘲骂。诮,讥讽嘲弄。
排闼:推门。闼,门。
卞急:急躁。
恚怒:怨恨,愤怒。
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文中指悔恨。
髀肉复生: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后表示感叹虚度光阴,想要有所作为。髀:大腿。
阒不见人:形容非常寂静偏僻,连人影都看不到。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中几次提到“下棋却是要争的”“下棋不能无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明确:文章第一段首次提到“下棋却是要争的”,原因在于下棋过程中的“争”能够给人带来胜利的喜悦和满足;文中第二段提到“下棋不能无争”,争的过程,能够让下棋者的性情得到展现和释放;末段总结了作者认为下棋之人之所以要争的原因,下棋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争斗失意后最佳的排遣方式,这种消遣行为符合人们好斗的本能。
2.作者所说的在下棋上“太有涵养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明确:“太有涵养的人”是指面对竞争对手的威胁,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无关痛痒的人。这种表现并不是真的不在乎,而是和人下棋的时候,如果有机会使对方受窘,一定会无所不用其极,如果被对方所窘,只有努力做出不介意状,才能在不能积极地给对方以痛苦的情况下,消极的减少对方的乐趣。21教育网
3.人们常说的“观棋不语真君子”是为什么?作者说“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又是什么原因?
明确: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观棋者比下棋者更容易看清棋局的得失,如若在下棋之人思考如何落子时,以能者自居,指指点点,轻易打断他人思路,是十分招人厌恶的。作者在文章第三自然段讲了“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的原因,一是“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二是“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一齐嗤之以鼻”;最后是“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受病”。总结来讲即不吐不快,招怨遭讥,心里受病。21cnjy.com
4.作者的下棋观反映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作者认为下棋符合人类好斗的本性,下棋一定要争且下棋不能不争,因此反对弈棋者过于冷漠,但也反对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反映出作者争而有度,平正通达的人生态度,既不张扬也不低调的儒家中庸思想。21·cn·jy·com
(二)写法探究
1.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了作者对于下棋的感悟,但是并未就此结束全文,而是再添一笔,“我有两个朋友下棋,警报作,不动声色……此公深得棋中之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明确:末段作者用一个“斗”字写出了人的本性,正因为如此,下棋才能够使人们抛开现实、阶级和地位,仅仅作为一种消遣而备受欢迎,下棋既满足了自己“斗”的冲动和欲望,又不会有任何的实际损失。作者悟棋之道,但不以此结尾,因此也就没有将“下棋”这个愉快的话题拉入人生而显得现实、沉重。文章以故事结尾,再次将读者带回愉悦的精神世界。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全文具体说明。
明确:全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对比、类比、排比、比喻、顶真。对七种下棋时窘态的描写,以棋观人时列举的种种类型的人等等,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说下棋时欣赏对方的窘态,与“猎人困逐一只野兔”的感觉相似,这是类比;说对方受窘时“红头涨脸如关公”,这是比喻;说两个人下棋时先是神情潇洒,“如神仙中人”,后棋势吃紧,便剑拔弩张,“如斗鹌鹑”,这是对比兼比喻;说悔棋之争时“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是顶真。以上种种手法的灵活运用,平添了散文流畅、生动、诙谐、风趣的语言个性。2·1·c·n·j·y
(三)语言赏析
1.作者认为,下棋的痛快之处,无非是看着对手被自己打败,文章第一自然段把下棋之人流露出的各种窘态描写得惟妙惟肖,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作者的描写妙在哪里?
(先由同学们发言谈自己的想法,最后由教师总结)
明确:首先,运用排比的手法,用了8个“或”字句,列举受窘者面临威胁、苦闷难耐时的各种表现。第二,用词精当诙谐,将下棋者的窘态展现得生动活现。例如,写神态时,用了“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哭丧着脸”等词,用“咕嘟着嘴”“抓耳挠腮”等词描写动作,用“长吁短叹”“噎嗝”“自怨自艾”等词表达声音,形象逼真的写出受威胁者心急如焚而强作镇定,急于摆脱窘境而又百思不得其招的有趣情态,反映了下棋人受威胁时不服输又害怕输的心理。心理描写丰富细腻,语言表达生动幽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体会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
“当你给对方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如果将“陈列”一词换成“冒”,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明确:如果将“陈列”一词换成“冒”字,显得语言表达普通平实,不会给读者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更不会激发读者的想象力。“黄豆般的汗珠”与“陈列”搭配,显得语言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打开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弈棋者受窘的模样随着生动的语言表达跃然于读者的脑海中。【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四、板书设计
下棋下棋的愉快(1~2段):观对手之窘。
观棋的痛苦(第3段):观棋不语的憋闷。
悟棋之道(最后一段):符合人类好斗本能的消
遣活动
五、拓展延伸
课文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显示出生动、诙谐、风趣的语言个性。请仿照文章作者的写作模式,自己写一段文字,主题不限,300字左右。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下棋》一文文言色彩较浓,生僻字、生僻词比较多,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实行小组合作抢答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对文章思想和语言的理解,采取的是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自由探讨的方式,最后由组长课堂发言并总结集体的交流结果。21·世纪*教育网
不足之处:活动开展的形式有些单调,课堂上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较少,学生自由探讨的参与性不太高。
下棋
一、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人生境界的品味和反思。
  2.揣摩本文生动诙谐而生动的语言。
  3.学习对弈者的表情和举止的描写。
  4.学习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对人生境界的品味和反思,体会作者对弈者的表情和举止的描写。
  难点:品味本文生动诙谐而生动的语言。学习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三、教法、学法设想:谈话法、点拨,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梁实秋。
  3、了解中国象棋。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班有没有会下棋的?会的同学请举手。这么多同学会,那大家在下棋的过程中有没有非常有趣的事?(生讲)原来下棋这么有意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读一下梁实 秋老 先生的这盘棋。板书:下棋。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简介作者(学生交流)
  梁实秋(1903——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以字行,浙江行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秘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词典》。
  2.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a、本文围绕什么字展开的?写了哪些棋人棋事?
  课文读完了吧?以前我们班的课堂上是男同学表现出色还是女同学表现出色?(都自夸)看来大家都是自我欣赏,要不,这节课男女同学来比个高低如何?(好!)字词有困难的同学请举手?你说。谁帮忙?老师这里也有几个字词需要大家帮忙解决。(课件)21·cn·jy·com
  给加点的字注音:
  博弈?诮骂 鹌鹑 排闼?涵养?噎嗝
  解词:索然寡味 自怨自艾 嗤之以鼻剑拔弩张
  解题思路:找一个同学读,读错的,集体纠正,学生识记字音、字型。
  看来同学们识字解词的能力很强,下面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
  解题思路:此题先由学生个人完成,解决不了的,再由小组合作解决。教师适当点拨即可。最后得出正确答案:本文围绕“下棋”展开。列举了有涵养的棋手、受窘者、慢性子、急性子、超出了棋盘而至于武斗者、观弈者、以棋陶冶性情者、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者。2·1·c·n·j·y
  3.探究赏析
  (1)本文以“下棋”为线索,举凡弈者百态,或谈身边的人,或论古时事。请同学们再读一下课文,试着归纳一下各段的内容。21cnjy.com
  解题思路:同学们先自己归纳,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教师要点拨、指正。最后师生归纳出本文的结构内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一段:写下棋时输棋赢棋的不同心态。
  第二段:写下棋之人的几种比较突出的特点。
  第三段:写观棋人的情态。
  第四段:写作者对下棋的总的认识和体会。
  (2)从本文中那些语句中,你能领悟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你又悟出了怎样的生活这哲理?
  解题思路:学生先小组讨论,教师要引导、点拨。最后师生得出答案:
  作者欣赏的是处于完全超脱与不够超脱之间的中正平和的对弈风度,进一步说是一种处世风范,既不能太张扬,亦不可太低调,干什么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这种不即不离的人生态度也是梁实秋的理想追求。此题为开放题,学生可以结合作者的观点,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等角度去谈自己的认识。
  (3)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解题思路:此题要先放给小组解决,教师引导即可。最后师生归纳出答案:a,本文多使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间或穿插议论。b,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既生动传神又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语中的,令读者豁然开朗,真是妙趣横生。c,语言平实如谈话,娓娓到来,悦耳动听,神妙至极。
  (4)同学们初读课文读的不错!本文作者将人物描写的惟妙惟肖这也得益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语言,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并说明理由。(课件)21·世纪*教育网
  同学们可能找出的句子有:
  (1)杀死他一大块,或是抽了他一个车,他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是无关痛痒,使你觉得索然寡味。(作者的描写很细腻,语言也有趣。)www-2-1-cnjy-com
  (2)当你给对方一个威胁的时候-------或红头涨脸如关公,种种现象,不一而足。(这组句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语言很生动也很幽默、诙谐)www.21-cn-jy.com
  (3)有斤斤计较而因小失大者,有不拘小节而眼观全局者,有短兵相接做生死斗者,有各自为战而旗鼓相当者,有赶尽杀绝而一步不让者,有好勇同归于尽者。(这组句子运用排比修辞,也运用很多的成语,写的各种人很像我们生活中的几种人。)2-1-c-n-j-y
  (4)我想猎人追逐一只野兔的时候,其愉快大概略相仿佛。(本句是一个比喻句,它准确、贴切而真实地写出了优胜者洋洋自得的神态,令文章诙谐,妙趣横生。)21*cnjy*com
  (5)所以有人于挨了一个耳光之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观棋不语的确是一种痛苦,挨了打都忍不住要说。他的动作、语言更是精练、传神、幽默。)【来源:21cnj*y.co*m】
  这节课,我们由小小的棋盘引发了诸多的讨论,现在大家想一想,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出处:21教育名师】
  同学们的收获都很多,老师很高兴。最后,老师要告诉大家一句话:既然人生如棋,那么作为棋手的我们何不为避免出现悔棋而朝朝谨慎呢?【版权所有:21教育】
  4.积累迁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并把它们整理在自己的笔记本里 。
  解题思路: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其它优美的句子,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个别组讨论,指导。最后摘抄在自己的笔记本里。21教育网
  5.布置作业
  写一则关于下棋的有趣片段,字数在4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下棋
  梁实秋
  下棋的愉快——观棋的无奈——棋中的道理
  (窘态) (痛苦) (发泄、争逐)
合欢树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母亲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3.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
二、教学重点:
1.作者母亲母爱的特殊性
2.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初步体会作者母亲对他的爱、母子情深。
听朗读录音《秋天的回忆》
请学生朗读《我与地坛》节选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那么他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学生默读《合欢树》
(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思考题:见第二课时的三个环节)
(二)、作者母亲是普通的母亲,母爱的利他性与无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是母爱的共性所在。作者的母亲她具有所有母亲所拥有的母爱。同时,由于儿子的伤残、儿子的倔强,这种母爱与一般母爱是有她的特殊性的,应当去解读去体验(体会文章中相关的语句包含的母爱)。21教育网
共性
(1)给“我”治病:
▲“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作者的母亲为什么要用偏方为儿子治病?是希冀万一的可能的出现,是持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自将儿子的胯部熏成烫伤后,母亲一味自责,如果伤口不好的话“她非疯了不可”。我想这就是母爱,无私、执着、坚定、宽厚、仁慈。如果医术上有可能,任何母亲都会说,把我的腿换给儿子。
(共性的爱的表现可略去,请一位学生朗读有关段落即可,即第三段)
特殊性
(请学生找出相关段落,然后全体朗读,体会母亲语言的深层含义)
(2)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3)推“我”去看电影:“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4)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21cnjy.com
母亲鼓励儿子写小说则是这个母亲更深层次的爱心。《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早年看过一部日本故事片《狐狸的故事》,当小狐狸成年之后,母狐狸撕着咬着将小狐狸赶出家门,在《早安,大地》的背景音乐中小狐狸孤独的走向远方,开始自己新的生活。其实人类亦如是。作为新陈代谢的规律,父母要早一步离开尘世,所以让自己的孩子成材,自立于社会是千千万万母亲的心愿,所以狐狸的“放弃”养育是母爱更高的境界。www.21-cn-jy.com
作品中母亲的几句话意蕴很深。
“那就好好写吧。”——作者的解读是母亲对他治好腿终于绝望了,因为母亲别有考虑了。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首先照应了文首作文得奖和母亲自小喜欢文学的事,而深层的意思是二十来岁,无论你我,都有创作的冲动,写小说,搞创作是一个普通人“应有之义”,不是一个残疾人所专有,更不是仅仅为将来谋生的手段去写小说,她用自己平静的言语掩饰内心的不安,以这种方式去维护一个残疾儿子做人的尊严。任何一个伟大的母亲对自己残疾的孩子总希望当一个普通孩子养着,但她们又总是“为之计深远”,所以作者说“她心里太苦了”。唉,何等伟大的母爱!2·1·c·n·j·y
(三)、可以表现母爱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何独选“合欢树”?文中几次出现“合欢树”?分别有什么作用?
合欢树是作者情感的一种寄寓,并折射作者对母爱对命运对生命的感悟。 合欢树,落叶乔木,夏天开红色的花。得名由来:对称的叶子,入夜就两两相合的缘故。而作品中的合欢树是这篇抒情作品中的外界景物。
文章共有四处写到合欢树:(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可略讲)【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深层形象,可能没有标准答案,见仁见智罢了。大体可以作如下的解读:
合欢树这个象征体体现了生命现象,
——合欢树的成长经历与作者的成长经历有类似之处。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通过对合欢树的描写表现作者的命运的一种感悟。www-2-1-cnjy-com
——母亲是合欢树的栽种着、呵护着,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母亲还活在人间,就活在那棵合欢树里,因为那棵树是因母亲的双手、母亲的心灵而存活下来、并枝繁叶茂的。合欢树是母亲曾经活在世上的见证,象征着母亲的芳泽和恩德造福于儿女与他人。小孩看到的树影,不仅仅是树影,更是一位伟大母亲的身影,母爱的恩泽已经渗透生命的深处。。他对树影儿的注视是母亲的芳泽对他的吸引,是心灵的感应。
——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载体,母亲为他牺牲太多,如果他自己不残废,母亲可能有另一种活法。合欢树融入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赧之情,作者的绵绵情思与合欢树共存。合欢树是母子合欢的感情附丽。21·cn·jy·com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小孩子?小孩暗合作者看到树想到母亲的心情 这个小孩子可以理解为一种生命现象,对合欢树庇荫的感恩是不需要理由的,毋需知道合欢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生命对母体有与生俱来的依恋,合欢树既是母子合欢的感情附丽,作者将自己对母亲,对合欢树,对自己命运的感怀,迁升到整个生命现象的叹喟与感悟。人处于逆境不必惊慌,人生或许不可避免的会遭受痛苦,完美的人生或许并不存在。新陈代谢不可抗拒,而生命总那样因因相陈,敬重生命,母爱永存!!21·世纪*教育网
(四)、同学介绍自己的文章《啊,母爱》
教师介绍冰心的《纸船》(朗读录音)和泰戈尔的《仿佛》
4 合欢树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重点)
2.感受母子情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史铁生。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类文学创作奖。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史铁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县插队,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随笔集)、《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2-1-c-n-j-y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熏(xūn)    虔诚(qián)    晃动(huàng)
灸(jiǔ) 胯上(kuà) 偏方(piān)
逛(guàng) 够呛(qiàng) 偶尔(ǒu)
瞪(dèng) 茂盛(mào) 含羞草(xiū)
3.解释词义。
念叨:说;谈论。
惊惶:惊慌。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侥幸: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
稀奇古怪:稀少新奇的,让人觉得诧异的。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请以此来理清课文思路。
明确:年龄    “我”    母亲
十岁 作文获奖 做裙子
二十岁 双腿残废 访医寻药、到处借书
三十岁 小说发表 不在人世
三十多岁 聊起合欢树 已去世多年
由此,我们可知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的。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序,追忆了哪些事情?
明确:10岁时“我”作文竞赛获奖;20岁时“我”双腿残废;30岁时“我”的小说发表。
(二)疑难探究
上述事情刻画了怎样的母亲形象?作者对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
1.10岁时“我”作文竞赛获奖
诵读第一自然段,探究下列问题。
(1)归纳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年轻”“聪明”“最好看”、爱美、爱生活。
(2)母亲对“我”获奖持什么态度?
明确:故作轻慢、警诫勉励。
(3)说说此时的“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
明确:“我”:对母亲不理解,“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怄气。
2.20岁时“我”双腿残废后
诵读第二、三自然段,探究下列问题。
(1)说说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①一心给“我”治病。
“不年轻”“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②鼓励“我”好好写作。
为儿子寻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儿子对生活的信心——“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语言描写)
③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
(2)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母爱?
明确: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
(3)“我”对母亲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不理解母亲的苦心,对于治病丧失信心、绝望。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语言描写)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写)
3.30岁时小说发表
“我”发表小说,获奖成名,母亲却因操劳而早逝,“我”对母亲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明确:“我”理解了母亲的苦心,理解了母爱的伟大,深深思念母亲的同时又满怀深深的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2·1·c·n·j·y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母爱,她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在我们的记忆中,赞扬母亲的故事、名言警句、诗文有哪些?21教育网
明确:故事:孟母三迁、岳母刺字。
名言警句: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诗文: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重难点)
2.感受儿子对于母亲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愧疚。(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年轻时,作者双腿残废了,这个噩耗几乎摧毁了他生的希望,他想到死了倒好。但是母亲却始终不离不弃,四处帮他找大夫,当治愈的希望最终破灭时,母亲又鼓励儿子从事写作,希望燃起他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希望。而在作者的小说获奖之际,母亲却已撒手人寰,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至此,始终都没有出现题目中的“合欢树”。那么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呢?
二、自主预习
1.合欢树的由来。
母亲怎么会栽了这棵合欢树的?
明确:她从来喜欢花花草草之类的东西(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她以为这是一棵含羞草,不曾想却长成了一株合欢树。在不经意间种下了这棵象征着合家欢乐的吉祥树。
2.请大家阅读第五至十二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
明确:(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第七自然段)
(2)写合欢树的由来,当初误以为是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第八自然段)
(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写合欢树的影子以及希望去看看合欢树;(第九、十自然段)
(4)文末,再次写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第十二自然段)21·cn·jy·com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
明确: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子的疼爱融入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强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象征意)
(二)疑难探究
1.母亲逝世后,作者对于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是怎样的变化?请找出来。
明确:(1)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搬了家,忘记了合欢树,遗忘在记忆的深处,不愿提起。
(2)母亲去世后,很少再去小院儿,“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在大院中听邻居说合欢树开花了,劝“我”去看看,但是“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想起了合欢树,但是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怕看到合欢树又想起母亲来,勾起自己无尽的悲伤。21·世纪*教育网
(3)时间久了,自己的心情平复了,“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问起那棵合欢树”“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自己很想看看合欢树,看看母亲住过的小屋,看到母亲生前的事物让“我”感觉母亲似乎就在身边。www-2-1-cnjy-com
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
2.文中一共三处:第七、九、十二自然段,提到小孩子看树影。通常说来,孩子不太会对一棵大树关注这么久。而且这个小孩子是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在他长大后还会想起树影,想起他自己的母亲。这个不知名的小孩子所看到的合欢树其实还是什么的象征?
明确:是天下所有母亲的象征,是亲情的象征。
合欢树=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
四、板书设计
 “我”    “合欢树”   母亲
两腿残废 没有发芽 叹息,不放弃
开始写作 茁壮成长 高兴,常侍弄
事业有成 花繁叶茂 去世,没看到
五、拓展延伸
阅读保加利亚作家海托夫的文章《趁双亲还在》片段,完成作业。
直到中学毕业,我才意识到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对他充满感激和惋惜之情。因此,我下定决心,只要拿到我挣来的第一笔钱,我就给他买些苹果。因为他需要这样的营养品,在我家居住的巴尔干山村是买不到苹果的。我今天推到明天,明天推到后天,终于在一个春日,得知了父亲于夜间逝世的噩耗……直到现在,在我父亲逝世二十多年以后,那些未买的苹果依然如鲠在喉。21cnjy.com
面对挚爱自己和自己挚爱的亲人,你想说什么想做什么,要趁早。
作业:结合学习本文的感悟,写一篇《重读______的爱》的随笔,500字左右。
六、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各个活动设计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体验母爱,很多学生泪眼婆娑,很有感悟,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感恩父母。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www.21-cn-jy.com
教学过程中的整体感知环节,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疑难探究环节中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不断探索、思考与创新的能力;课外拓展环节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总体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对于象征手法的运用还是有些模糊,今后需要在这方面加以更多更有效地引导。
合欢树
教材分析:
  《合欢树》这篇课文是高一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美好亲情”,编写意图是引导学生进行一次“生命体验”,以此来体验亲情的美好,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我选择《合欢树》为开课的篇目,是因为这篇文章深深地打动过我,让我自己对生活有了一些积极意义的思考,而我之所以把这堂课的内容定名为“史铁生和《合欢树》”,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史铁生的人生际遇和他面对残酷命运的坚强和乐观强烈地震撼过我的心灵。我也希望把这种震撼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心中有这样的一位强者引领,希望他们今后不论遭遇怎样的人生风雨,都能够有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样的生命才会更有意义。21教育网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我将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的:
1、 走近史铁生,感悟他对生命的理解。
感受母子之间深深的情感,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史铁生的生活态度和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合欢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学设计:
本课的课时安排是1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我更多的是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给学生自主阐发的平台,让学生尽量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学会自己找寻相关信息并加以解读,注重的是学生如何与文本沟通、与作者沟通,在对语言品读中挖掘内在的情感蕴藏,从而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点拨法、诵读法、问题法
课堂教学设计:史铁生和《合欢树》
教学目的:
1、 走近史铁生,感悟他对生命的理解。
感受母子之间深深的情感,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史铁生的生活态度和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合欢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1、预习《合欢树》,查找资料,了解史铁生这位作家;
仔细研读文本,提出疑问。
2、归结学生的疑问,理出集中的问题。
3、下发《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两篇散文,让学生走近作者,铺设感悟课文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点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文坛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也走进他的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力作《合欢树》,去感受他特殊的生命历程和他内心丰盈而深沉的情感。
二、走近史铁生.
1、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他内心的苦痛与煎熬。
*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赴陕西插队。20岁在清平湾插队放牛时,遭遇了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了腰腿疼痛的症状,住进了医院,而那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 在最狂妄的年龄忽然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失魂落魄
* “写作就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 史铁生21cnjy.com
*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 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21·cn·jy·com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2、解放自己的方式中领悟“人活着的意义”这一哲学命题。
人不是为活着而活着,更应该有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有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3、特别关注《病隙碎笔》,出版之后屡获殊荣.从《病隙碎笔》所获得荣誉中体会这背后的重要人物——他的母亲,引出课文《合欢树》www.21-cn-jy.com
三、课文探究
1、课文初探:
①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②找出文章中直接描写我和母亲生活情形的语段,感受母亲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
我十岁时的母亲:年轻,聪慧,好胜心强,热爱生活。
我生病后的母亲:想方设法为我治病;鼓励我好好写作;到处为我借书;顶着雨雪推我去看电影。
作品发表后:母亲已不在人世。
在对比中展现的母亲形象:慈爱宽厚,坚强执著,甘心为儿子付出,甘心牺牲自我的伟大母亲.
作者的情感:抒发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之情。
2、深入探究:
出示学生预习中存在共性的典型问题:
①文章为什么不以“我的母亲”为题?以“合欢树”为题有什么寓意?
作者 ? 合欢树 ? 母亲
对于母亲,合欢树寄予了对儿子的深深爱意和殷殷期盼,树成了一段生命过程的见证。对于作者,合欢树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芳泽和恩泽的物化,是母爱的载体。以此为题,更能把母子之间这种深情表达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并且感人至深。2·1·c·n·j·y
②“悲伤也成享受”如何理解?
一个人独自在外,没有了母亲的呵护和关爱,心里自然是悲伤的.但离开尘世的喧嚣,一个人可以静静地回忆美好的往事,自己仿佛又回到了母亲身边,享受着母亲的呵护,感受母子相处的美好时光,此时悲伤也成了享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情感体验:
①大声读出文章中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说出感动的原因
②欣赏冰心的诗歌《纸船》
四、小结:
懂得珍惜,学会感恩,让生命更有意义
五、作业:
课外认真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全文和他的其他作品(至少两篇)
(1)谈谈你对史铁生本人及其作品的看法。
(2)谈谈史铁生对你的影响。
10 范进中举
【学习目标】
1.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重点)
2.学习本文的讽刺艺术手法。(难点)
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副对联反映了什么现象?(封建社会科举可以让人一步登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小说——《范进中举》(板书标题、作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21教育网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该作品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用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以及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等事例重点刻画出了趋炎附势、热衷仕途且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对当时社会及其阴暗的特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21cnjy.com
2.积累字词。
星宿(xiù)    斋公(zhāi)   癞蛤蟆(lài)
醉醺(xūn) 阎王(yán) 紧攥(zuàn)
带挈(qiè) 腆(tiǎn) 啐(cuì)
嗑(hé) 讳(huì) 拙病(zhuō)
兀绾(wù wǎn) 轩敞(chǎnɡ) 瘟(wēn)
桑梓(zǐ) 锭子(dìnɡ) 亲家(qìnɡ)
3.背景知识介绍。
封建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用以巩固统治。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还是独立思考的能力都被大大限制,最终成为科举考试的奴隶。
三、合作探究
(一)复述故事,体会对比
1.本文共有13个自然段,自读课文,试着找出写范进中举前的段落、范进中举后的段落、中间起过渡作用的段落。2·1·c·n·j·y
明确:1—2段写中举前的内容。
4—13段写中举后的内容。
第3段起过渡作用。
2.根据这些变化的内容,回忆范进中举的过程,让学生试着复述这篇文章的内容。
明确:范进中了秀才,丈人胡屠户到贺,并教训了他一顿。范进向丈人借旅费应考乡试,被他痛骂及奚落。后范进瞒着丈人去考试。出榜当日,范进因家中没有粮食,只得拿母鸡到市场去卖。同时间,报录的人亦到达范家报喜,贺范进高中举人。邻居到市集向范进报喜,但他未敢置信。范进亲眼看到喜报后,因欢喜过度而发了疯。众人商量医治范进的方法,最后建议由胡屠户掌掴范进以治其疯。胡屠户在无可奈何之下答允医治范进,但他惧怕报应,不敢下手,于是饮酒壮胆。胡屠户大着胆子下手,掌掴范进,使他清醒起来。范进恢复正常,丈人及邻居向他阿谀奉承,极尽恭维,丑态毕露。【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前后比较,说说中举前的范进和中举后的范进都有哪些变化?
明确:①生活境况:中举前家贫无人周济;中举后乡邻送米、送菜、送房。②社会地位:中举前卑微、无人关心;中举后乡邻巴结他。③处事态度:中举前甘受委屈,逆来顺受;中举后对张乡绅奉迎自如,对胡屠户是势利、虚伪。21·世纪*教育网
(二)赏析描写,分析形象
1.分析胡屠户。
(1)分别找出在范进中举前后,有关胡屠户语言、行为描写的语句。
示例:“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www-2-1-cnjy-com
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www.21-cn-jy.com
(2)试着概括胡屠户的性格特点:
明确: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2.分析范进。
采用分析胡屠户的方法,自己分析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得出来。
示例: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2-1-c-n-j-y
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21*cnjy*com
……
教师总结:范进是一个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的人。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来源:21cnj*y.co*m】
3.分析众乡邻(包括张乡绅)。
中举前,范进的生活非常穷苦,文章并没有写到众乡邻(张乡绅)的身影,但范进中举的消息传出后,众乡邻(张乡绅)有送钱的,有送鸡蛋的,张乡绅则直接送房攀亲,当范进发疯时,大家都很着急,并且积极的想方设法,这些反映了什么?21·cn·jy·com
明确:反映了当时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的世风。
(三)品味语言,体会讽刺
1.文中有很多情节,看似非常可笑,请试着画下来,并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什么?
示例:①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丑态。
②挨了一个巴掌之后,范进才从疯态中清醒过来。
③胡屠户前倨后恭的丑态。
……
明确:这些语言在可笑的背后是对人物丑恶灵魂无情的嘲讽,用笑的方式去表现人物的可悲之处,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这就叫作讽刺。【出处:21教育名师】
2.结合下面几句话,说说文章是如何达到这种讽刺的效果的。
①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版权所有:21教育】
②“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胡屠户道:“我哪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③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21*cnjy*com
提示:紧密结合句子分析。
(四)把握主旨,写作拓展
1.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谈谈自己的看法,写出一篇片段作文。
提示:1.要从人物命运的角度来考虑。
2.范进只是一个典型,要跳出范进去看这一类人。
示例:我觉得是悲剧,范进虽然中举了,但他把一生都浪费在科考中,束缚在科举制度的框架内,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被扼杀,其实范进只是我国封建社会众多读书人中的一个,相对于大多数人,范进算是幸运的了,毕竟,他中举了,但很多人,却只能淹没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之中,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国家的悲哀、民族的悲哀。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通过阅读,感知文章大意;通过品读,体会本文的艺术手法;通过写作练习,把握文章主旨,在一节课当中,有读、有品、有悟、有写,使学生通过多个层面去学习文本,较好地贯彻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另外,能使学生在多个方面都可以得到锻炼。
不足之处:如果学生不知道科举制度的常识,理解本文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适当的介绍一些科举制度的常识,可惜,本文的教学没有做到这一点。
11 杨修之死
【学习目标】
1.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2.通过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并概括曹杨之间事件的特点,进而分析曹操的心理变化。(重点)
3.从曹杨事件中,探究杨修的死因,并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难点)
4.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死”,教师:话说人必有一死,三国群雄纷争,死有各异。
关羽?张飞?诸葛亮?
明确:关羽:被孙权所擒而处死。
张飞:被部下范疆、张达杀死。
诸葛亮:北伐疲劳过度病死。
有人浴血沙场、马革裹尸,有人老死病床,有人被人害死,有人忧愤而死……三国时期的杨修因自己才华出众而招来杀身之祸,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他的死因。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2.《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21cnjy.com
3.积累生词。
佯惊问(yánɡ)   叱退(chì)  曹丕(pī)
麾军(huī) 大簏(lù) 高阜(fù)
拈弓搭箭(jiàn) 伺察(sì) 谮害(zèn)
弃弓绰刀(chāo) 邺城(yè)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概括事件
1.速读课文,说说文中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用简洁的话概括。)2·1·c·n·j·y
明确:1.鸡肋事件——操杀修
2.改建园门——甚忌之
3.分食酥饼——心恶之
4.语破奸心——愈恶之
5.告发曹丕——愈恶之
6.教植斩吏——操大怒
7.代作答教——有杀修之心
2.除了鸡肋事件之外,其余的事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明确:按曹操对杨修的忌恨程度为序。即曹操从“心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操大怒”——“有杀修之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从整篇文章来看,本文又是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插叙的顺序,先叙述鸡肋事件,然后通过回忆的方式写了其余的六件事,最后接着鸡肋事件叙述斩杀杨修之后的相关情节。21教育网
(二)感知情节,分析形象
从杨修和曹操里面任选一人,以下面的句式,说一说对他们性格的理解。
句式:我从__________,读到一个__________的杨修(曹操)
示例:我从“分食酥饼”一事中读到一个恃才放旷的杨修。
我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中读到一个阴险虚伪的曹操。
……
明确:曹操性格特征:十分奸诈、深谋远虑、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杨修性格: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目中无人、耍小聪明。
(三)理解课文,深入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1.根据课文内容,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来描述你对杨修之死的看法,并说明原因。
采用的句式:杨修______死,因为________
示例:①杨修该死,因为他数犯曹操之忌,曹操早有杀修之心。
②杨修冤死,因为“鸡肋”二字只是曹操随口说出,并无退兵之意,曹操是以此为借口,杀杨修的,因此杨修死得很冤。www.21-cn-jy.com
……
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自己恃才放旷的性格有关,也与曹操的嫉贤妒能有关,杨修数犯曹操之忌,使得曹操早有杀修之心,杨修的死是必然的,鸡肋事件仅仅是一个偶然事件罢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杨修的死,留给曹操的是悲痛?懊恼?遗憾?还是……同学们,依你对曹操的了解,他会在杨修墓前(也可以在他自己心里)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呢?21·世纪*教育网
提示:学生各抒己见,合理即可。
四、板书设计
 杨修 恃才放旷 狂妄轻率 
1.鸡肋事件?(杨修被杀)
2.改建园门?(心忌之)
3.分食酥饼?(心恶之)
4.语破奸心?(愈恶之)
5.告发曹丕?(愈恶之)
6.教植斩吏?(操大怒)
7.代作答教?(欲杀之)  
曹操 虚伪奸诈 深谋远虑
五、拓展延伸
杨修和曹操为人处世的风格让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21·cn·jy·com
示例: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唯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障碍有关。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www-2-1-cnjy-com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在(二)和(三)两个环节当中,教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在示范之后,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人物形象,探讨文章主旨,有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比起教师一人来讲,学生的印象应该更为深刻。
不足之处:杨修的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初期,曹操虽然厌恶他,但还没有杀他的打算,后来当杨修卷入到曹氏政权的政治斗争中,曹操才决定杀死杨修,这样一个渐变过程,教师没有点拨到位。2-1-c-n-j-y
12 香菱学诗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重点)
3.讨论探究文章中有关香菱学诗时的神态和细节的传神之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是我国最著名的古典名著之一。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首先看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写着: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香菱学诗》,看看从她身上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2·1·c·n·j·y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到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来源:21cnj*y.co*m】
2.《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3.词语积累。
起承转合:旧体诗文常用的行文顺序。起,开端。承,承接上文进一步加以申述。转,转折,从另一方面论述主题。合,结束语。21教育网
以词害意:因过分注意辞采形式而损害了内容。
地灵人杰:意为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诲人不倦: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挖心搜胆:指苦苦思考,费尽心思。
精血诚聚:把心力都聚集在一起,指认真学习,费尽心思,呕心沥血地做成了一件事情。
三、合作探究
(一)理清情节,感知学诗过程
1.初读课文,抢答下列问题。
香菱是在谁的指导下学诗的?(林黛玉)
香菱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学诗的?(进入大观园后)
香菱学诗经过了哪几个阶段?(拜师——读诗——写诗)
香菱共写了几首诗?(三首)
2.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感知香菱学诗的过程。
示例: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香菱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二)品味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1.假如在标题中添进一个字,来形容香菱学诗的状态,你觉得应添什么字?请简析理由。
示例:①香菱苦学诗。理由: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②香菱乐学诗。理由: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www.21-cn-jy.com
③香菱善学诗。理由: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
2.说说香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学习专注,聪明灵秀,悟性高,勤奋。
3香菱学诗之所以学有所成,与林黛玉的指导是有很大关系的,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说林黛玉是一个怎样的老师。21cnjy.com
示例:①热情的老师:当香菱提出学诗时,她欣然答应;而且又把《王摩诘全集》送给香菱读;当香菱把诗稿拿给她看时,她又不厌其烦地给她修改。21·世纪*教育网
②她是一个豁达的老师:无论香菱的诗写的怎么样,她都耐心地给予讲解。
③她是一个很有教学方法的老师: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束缚的通病,她指出有奇句可以不管格律。她为香菱开列了书目,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感悟,等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她又跟香菱进行“将就讨论”,可谓循循善诱。www-2-1-cnjy-com
……
4.说说本文在刻画人物时,都采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①注重细节描写。如: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2-1-c-n-j-y
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侧面: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21*cnjy*com
(三)探究主旨,拓展延伸感悟
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你觉得其中哪些内容对你的阅读或写作有启发?【出处:21教育名师】
示例:①无论读书还是写作,都要刻苦。②不要过多的受古人的束缚,要学会创新。③好文章要靠反复的修改。④要多读一些经典之作,从中汲取营养。⑤要认真听取老师的指导。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1.通过抢答的方式把握文章要点,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快速阅读并筛选信息的能力。【版权所有:21教育】
2.通过添字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香菱学诗的状态,串联后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
3.把香菱学诗的过程与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不足之处:有几处细节描写能够较好的写出香菱学诗的特点,对这些语句,没有让学生进行反复吟咏,读的时间远远不够。21·cn·jy·com
9 智取生辰纲
【学习目标】
1.巩固小说的有关知识: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
2.了解《水浒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倾向。
3.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重点)
4.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周围许多同学都比较喜欢收集印有《水浒传》中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图像的精美画片,收集较全者往往引以为豪。我想,大家欣赏的不仅是画片,更主要的是佩服这些好汉的英雄豪气。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各自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他们当中不乏武艺高强、具有一定教养的军官,青面兽杨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学习杨志命运转折的关键一节。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施耐庵,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传说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曾在钱塘为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还乡,闭门著书。又传,曾参加元末在苏州起义的张士诚军,因目睹朝政腐败,遂作《水浒传》以抒胸中之愤。
2.名著简介。
《水浒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代长篇章回白话小说,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反抗发展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的斗争,以及起义失败的结局。
三、合作探究
(一)梳理情节线索
1.快速默读课文,围绕题目《智取生辰纲》,明确以下问题。
明确:(1)什么叫生辰纲?
(2)谁送生辰纲?
(3)谁取生辰纲?
(4)“智取”中的“智”体现在哪里?
(5)故事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2.在回答前面几个问题的基础上,试着复述课文。
示例:杨志为保生辰纲顺利押送,一路急行,防范甚严,导致随行押送人员苦不堪言。在路经黄泥冈时路遇一批贩枣客人,后又有一人贩酒而来,贩枣客买一桶酒,在付钱时发生纠纷,又有人偷喝了另一桶酒的半瓢,再有人偷喝未成被贩酒人擒住。杨志见属下口渴难耐就容许他们买下了剩下的酒,喝下后却发现蒙汗药发作都倒地了。原来这群贩枣客就是晁盖、吴用等人假扮的,贩酒客则是白胜所扮。这条智取生辰纲的计策是吴用提出的,原先两桶酒皆为好酒,他们先喝一通引诱杨志等人。后来第一个贩枣客偷喝是为了让杨志麻痹,第二人偷喝时则乘机在瓢中放了药,因偷喝未果所以蒙汗药进入了剩下的酒中。所以杨志等人喝时就中了蒙汗药倒地,尽失生辰纲。21·cn·jy·com
3.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这两条线索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起呢?www.21-cn-jy.com
明确:明线——杨志押送金银担,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
六月四日,黄泥冈上交接在一起。
4.课文标题是《智取生辰纲》,但这篇课文却是从杨志等人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小组合作探究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1·c·n·j·y
示例:给读者留下悬念;便于突出杨志的性格特点;使情节曲折生动……
(二)分析人物形象
1.本文中,无论是押送生辰纲的杨志,还是劫取生辰纲的吴用等人,都体现出一个“智”字,再读文本,找出杨志的“智”和吴用的“智”分别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杨志的“智”:①变更起行时间;②催促军健赶路;③三问枣客;④警惕卖酒者。吴用的“智”:①智用天时——酷热的天气;②智用地利——山冈树林;③智用矛盾——杨志的内部矛盾;④智用计谋——以逸待劳;⑤乔装打扮——消除杨志的戒心;⑥酒为诱饵——难以抗拒的诱惑;⑦巧妙卖酒——天衣无缝的计策[卖而不卖——喝酒买酒——饶酒夺酒——巧下蒙汗药(欲擒故纵)]。【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既然双方都具有“智”,为何杨志失败,而吴用成功了呢?请试着找出杨志“不智”的表现。
明确:杨志过于注重本次押送,忽视了同行其他人的感受,造成了内部矛盾重重,与军健、虞候、老督管的矛盾冲突十分尖锐。21教育网
(三)体会环境描写
勾画文中表现“天气炎热”的语句,在品读中体会作者表现“天热”的手法。
明确:(1)文章写“天热”二十余处,有的通过作者介绍直接写,有的通过人物语言、动作间接写。
(2)描写作用:①渲染气氛,增强真实感。“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挑夫如何不怨?②文不在多,妙在传神。“那石头热了脚疼”,一句七字,热极之苦,描画已尽。③烘托心理,形神毕现。“众军人看那天时……”,天气之炎热难当,军健之怨怒怅恨,俱从四字道出。④转换场景,发展情节。“赤日炎炎似火烧”,众军汉口渴难当,白胜所唱山歌恰好唱入众军汉之耳,另一场面展开,推动情节发展。21·世纪*教育网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本文出现了哪几个主要人物?你了解他们的不同经历和性格吗?讨论,自由发言。教师补充介绍本文主要人物的经历和性格。www-2-1-cnjy-com
1.托塔天王——晁盖:郓城县东溪村保正,本乡富户,人称托塔天王。智取生辰纲后投梁山入伙。后为梁山寨主。后中毒箭身亡。不在108将之列。2-1-c-n-j-y
2.智多星——吴用:表字学究。平生机巧聪明,曾读万卷书。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
3.入云龙——公孙胜:罗真人的大徒弟,名叫清道人。公孙胜献计用法术破了能呼风唤雨的樊瑞、项充、李衮,劝他们归顺梁山,建立奇功伟业。在梁山泊排行第四。宋江受招安后出家。【来源:21cnj*y.co*m】
4.赤发鬼——刘唐:在梁山泊排第二十一。提出要劫生辰纲的人。后白胜被捕,供出了晁盖。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和阮氏三兄弟打败追捕的官兵,上了梁山。征讨方腊时阵亡。21cnjy.com
5.立地太岁——阮小二:在梁山泊排名第二十七位。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兄弟,是梁山泊旁边石碣村人。常率水军大出风头,建立奇功伟业。宋江攻打方腊时,不愿受辱,自刎而亡。【出处:21教育名师】
6.短命二郎——阮小五:梁山泊排名第二十九位。他从小生长在石碣村,打渔谋生。
7.活阎罗——阮小七:在梁山泊排名第三十一位。跟随两个哥哥行走江湖,干下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受招安后,因穿龙袍戏耍被剥夺官职,贬成平民。阮小七就回梁山泊石碣村打渔去了。21*cnjy*com
8.白日鼠——白胜:住在黄泥冈东,智取生辰纲时,就是在他家住,也是他卖的酒。事发后被捕,苦刑下供出了晁盖,后被救出。在梁山泊排行第一百零六位。征讨方腊时在路途中病死。【版权所有:21教育】
9.青面兽——杨志: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七位。是杨家将的后代。一心想做官,“博个封妻荫子”。但押花石纲时翻了船,押生辰纲又被劫,无奈上二龙山做了寨主,后归了梁山泊。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故。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1.以“智”为突破口,梳理情节,分析人物,使教学环节显得很紧凑,便于学生理解。
2.围绕“智”让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的阅读有限,关于杨志的其他故事,学生不一定能够很全面的了解,所以在回答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偏颇之处,教师应在这方面多给学生介绍一些。
5 纪念白求恩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归纳各段内容的要点,整体感知全文。
2.学习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请同学们听一首诗朗诵(多媒体出示诗歌):
“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
这是朱子奇先生写的《白求恩纪念歌》。诗歌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决心,催人奋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看看白求恩同志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1*cnjy*com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著作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全集》等。
2.掌握字词。(给学生3分钟时间,同桌之间在下列词语中选词默写,评比得分率。)
以身殉(xùn)职  派遣(qiǎn)  狭隘(ài)
拈(niān)轻怕重 热忱(chén) 纯粹(cuì)
漠(mò)不关心 鄙薄(bó)
3.解释下列成语的含义。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拈,用两三个手指夹取东西。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这里指不关心别人,缺乏热情。
精益求精:好了还追求更好。益,更。
微不足道: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迁,变动。
4.议论文文体知识介绍。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以表明见解、主张、态度的表达方式,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www.21-cn-jy.com
议论文三大要素:论点 中心论点 分论点
论证: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论据事实 论据道理 论据
三、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抽查四个人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着重检查学生读的通顺度及生字词的准确性。
2.抽一人评价朗读效果,教师范读,纠正读音和感情的处理。
3.学生再一次默读课文,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归纳各段要点。
明确:第一自然段的重点句是:“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二自然段的重点是:“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自然段重点句是:“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2-1-c-n-j-y
第四自然段重点句是:“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出处:21教育名师】
4.第一自然段分几层写的?各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至“不幸以身殉职”):高度概括白求恩同志的主要事迹。
第二层(从“一个外国人”至“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高度概括白求恩的思想和行动,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版权所有:21教育】
第三层(从“列宁主义认为”至结束):引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白求恩同志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理解内容,探究结构
1.文章开头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包含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他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年岁已大,壮心不已;肩负重担,奔赴前线;以身殉职,重于泰山。扣住国际主义的原则概述白求恩同志的简历,是对逝者的追忆,也是论述白求恩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明确:“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3.引用“列宁主义认为”一段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为了突出白求恩同志这一精神的重要意义。作者在这里引用马列主义的观点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这是运用论证法中的“引证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21教育网
4.作者为什么先举“前线回来的人”的例子,再举“晋察冀边区的军民”的例子?
明确:从前线进一步扩大到整个边区,用广大军民的反应证明自己的论断,证明第二自然段中两个“极端的”判断是准确无疑的。(此题让学生自由发言)21·世纪*教育网
5.为什么把写白求恩的精神放在第一自然段,而把写其专心业务、精研技术放在第三自然段?
明确:一个专心业务、精研技术的人,如果没有进步的政治思想,他可以为反动的压迫者、剥削者服务,而白求恩是共产主义战士,他把他高明的医术和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了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进行解放斗争的中国人民。白求恩的这种国际主义精神特别值得我们肯定与赞美,值得我们学习。因此,文章首先把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提出来,接着再指出他的积极工作、热爱同志、热爱人民的共产主义品德。21*cnjy*com
四、板书设计
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
对技术精益求精精神号召全党学习
白求恩同志
精神的意义
总     ,分      ,总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白求恩大夫的哪些事迹?请上网查阅。
明确:在英国学习期间,由于专心于业务,住房的冰箱里经常装着人的器官,“像个血淋淋的肉铺子”。
当听到有人要“照顾”他,让他留在后方延安时,白求恩气愤之下竟把座椅从窗户扔出。
年近50岁,一次竟连续为115名伤员做手术,持续时间达69个小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难点)
2.理解对比的手法,体会对比的作用。(重点)
3.品味准确、严密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全文的内容要点,感受到了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今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一起来学习探讨议论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并体会本文语言的精妙之处。21cnjy.com
二、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体会写法
1.本文突出的特点是夹叙夹议,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
明确:(1)第一自然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述白求恩的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来源:21cnj*y.co*m】
(2)第二自然段可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
(3)第三自然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由此及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
(4)第四自然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强调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
2.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明确:第二、三自然段中把白求恩与“不少的人”和“一班人”对比。
白求恩
不少的人和一班人
对工作
极端的负责任
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喜欢自吹
对人民
极端的热忱
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对技术
精益求精
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
  对比手法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地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3.第二自然段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明确:“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是侧面介绍。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二)品味语言
1.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21·cn·jy·com
明确:不可以删去。突出年龄、里程更能表现白求恩精神的可贵。
(2)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明确:“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许多”可见白求恩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2.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成语。结合实例,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明确:如“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句话用了大量成语。这里“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三个意思相近的成语连用,从情绪、态度、感觉等几个角度,形象而又充分地揭露了不少人的错误表现,与白求恩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语言极其简练。文中运用多个成语,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3.本文在句式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
明确:(1)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2·1·c·n·j·y
(2)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www-2-1-cnjy-com
(3)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板书设计
写作特点夹叙夹议
对比手法
语言特点用词准确
善用设问句、双重否定句、排比句
四、拓展延伸
请以《我心目中的白求恩》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本堂课在时间安排上、教学目标的确立上都比较合理,尤其是小组合作竞赛比较突出,有评价机制,学生的参与意识比较高,真正实现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
不足之处:拓展提高环节没有安排进去,课堂的完整性不够。拓展方向上,可具体要求学生运用对比或夹叙夹议的手法来写一个片断,这样拓展更有意义。
6 想和做
【学习目标】
1.学习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从生活中提出论题,进而提出论点,并进行证明的。(重点)
2.培养从文本中提出问题,联系生活体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3.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生活中提出论点并用事实论证的。(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于“想”和“做”的关系,我们平时是否认真想过?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是“空想”或一味“死做”,都不会把事情做好,想和做一定要联结起来。本文作者胡绳针对一般人生活中时常遇到的现象提出议论题目,通过分析评述,提出上述的观点。现在,我们一起研读本文是怎样围绕想和做的关系展开议论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胡绳(1918—2000),原名项志逖、笔名蒲韧、李念青、沈友谷等,中国著名哲学家、近代史专家,祖籍安徽歙县,籍贯是浙江钱塘,出生于江苏苏州。著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童稚集》《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理性与自由》《历史和现实》《枣下论丛》《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出版有《胡绳文集》《胡绳全书》。21·世纪*教育网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滔滔不绝:指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埋头苦干:专心致志,刻苦工作。
投机取巧:指利用时机和巧妙手段谋取个人私利,也指不愿下苦功夫,凭小聪明侥幸取得成功。
劳而无功:费了力气却没有成效。
依葫芦画瓢:比喻单纯模仿,不加改变。
成年累月:形容经过的时间很长。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全文。
(请学生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梳理全文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第1-5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阐明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第6-7段):分析想和做的关系,阐述想和做怎么结合起来。
第三部分(第8段):联系学校生活实际进一步论述。
第四部分(第9段):总结全文。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论点。
2.文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全文具体说明。
明确:举例论证:“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
比喻论证:“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
正反对比论证:“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
(二)分析观点
1.“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人有什么具体体现?“只顾做事,不懂脑筋”的人有什么具体特点?
(学生讨论后举手发言,老师总结答案)
明确:“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人凭空想了很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空想”和“空话”就是他们的特点。21cnjy.com
“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人,“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不考虑做事的方法、目的,“死做”就是他们的特点。21·cn·jy·com
2.人们对这两种人的评价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看待的?
(教师请学生起来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观点。)
明确:评价:我们看不起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埋头苦干。作者认为后一种人并不值得赞美,作者先用了一个比喻,把拉磨的牛与其相比,形象地指出了“死做”者和拉磨的牛一样不动脑筋,不会考虑做事的目的、过程和方法。接着作者又分析了人和牛马的分别是“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最后用一个假设,如果“死做”,人类就不会进步,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进一步证明“死做”不值得赞美。21教育网
(三)写法探究
(教师提问,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教师总结答案。)
1.文章标题“想和做”有什么特点?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明确:标题是一个并列短语,提出了人类活动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启发读者去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文章首先针对一般人在生活中常遇到的两个现象,概述“空想”和“死做”两种人的表现,然后对人们的错误认识进行评价,并进一步阐明理由,最后提出中心论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第六段怎样列举生活中学游泳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明确:先从正面讲,学游泳要经过“观察——试验——学会”三个阶段;后从反面假设如果只是“呆看——空想——不会”。从正反两方面列举游泳的例子,证明既要“观察”又要“行动”才能成功,也就是说“想”和“做”要紧密联结起来。www-2-1-cnjy-com
3.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总结全文的作用,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
4.体会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特色。
明确:本文通篇以举例来说明道理,文字浅易,论证过程先破后立。文章开头两段分别指出只想不做和只做不想的两种错误态度;接着分析只做不想的错误性质;然后才正面提出看法;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后半篇具体论述怎样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也就是“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最后,再次强调,无论什么人,都要想想已经有过的经验,把事情做得更好。这样先破后立,逻辑十分严谨。2-1-c-n-j-y
(四)品味语言
“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教师请学生朗读文章选段)
(教师提问)体会文中加点词的妙处。
明确:“一天忙到晚”说明了做事时间持续之长,“一向”和“从来不”表明一直如此,“只是”表明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情况,这些词语活画出一群墨守成规、毫无主见的人,具体写出了他们不动脑筋,只顾做事的情态。2·1·c·n·j·y
四、板书设计
想和做
为什么要联结
列表现
作评析
提论点
怎样联结途径:从实际出发
例子:学游泳
学生应联结——举例子课内学习
课外活动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五、拓展延伸
议论文讲究“摆事实、讲道理”,除了用事实做论据,还需要理论的支持。名言警句、传说故事、经典言论都可以成为说理的好助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说理具有权威性,请同学搜集名言警句以及故事,作为文中内容的理论论据。www.21-cn-jy.com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第八段“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
2.如果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自己尝一尝。——民间谚语(“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
3.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不会想,有愧为人。——谢觉哉(第四段)
4.思考的启示是把人从奴隶解放成自由人。——爱迪生(第四段)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本课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理念。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渲染的氛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与主题理解,实现了学生与本文的自主对话。学生的思维活跃,交流融洽。
不足之处:由于只设置了一个课时,所以给学生交流的时间较短。缺乏对议论文写作方法的指导。
7 最苦与最乐
【学习目标】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重点)
2.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难点)
3.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及语言表达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社会及自己的责任感。(重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的苦乐观。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生活中什么最苦?生活中什么最乐?让大家一起分享。21·cn·jy·com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2-1-c-n-j-y
2.积累字词。
恩惠(huì) 契约(qì) 揽(lǎn) 如释重负(shì)
凡属(fán) 卸却(xiè) 监督(dū) 悲天悯人(mǐn)
3.词语解释。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死而后已: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
三、合作探究
(一)把握文章内容
1.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21cnjy.com
明确:第一、二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三、四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五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全文按分总的结构来写。
2.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逐层分析: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贫穷、失意、死亡不算苦呢?
明确: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因为贫穷、失意、死亡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尽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尽。【出处:21教育名师】
(2)责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明确:承诺事情没做到,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尽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于对于自己,都是有责任的。个人是这样,家庭、社会、国家也是如此。【版权所有:21教育】
(3)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明确:完成了责任。
(4)作者引用古语“如释重负”、俗话“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其目的是什么?作者认为那些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苦还是乐?21*cnjy*com
明确:用来比喻尽了责任后的轻松和愉快。“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说明作者看来,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是乐。
(二)分析论证思路
1.文章开篇用一串排比设问,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否定,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背负未了的责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先驳论后立论,不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2.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照应第二自然段并使论证逐步深入的?
明确:先指出未尽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照应第一自然段的“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又将未尽责任的情况延伸至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最后再次照应第一自然段:贫、病、老可以靠达观排解,而未尽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第三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但是为什么前面完全谈痛苦,用了两段,而这里既谈快乐也谈痛苦却只用了一段?21教育网
明确:作者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提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他所讲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既然前面已经用了不少篇幅,这里就毋庸赘述了。还有一个原因在于痛苦的状态易写,而快乐的情形难描。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请归纳出本文的论点。
明确: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5.针对这一论点,文章最后提出应该怎么办?
明确: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三)品味语言特点
1.小组分析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2·1·c·n·j·y
2.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明确: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的气势,设问、反问等不再与上文重复。
3.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明确:(1)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21·世纪*教育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21*cnjy*com
(2)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来源:21cnj*y.co*m】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教师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庄重,丰富生动,灵活多变,论证方法多样,过渡与衔接自然。
四、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最苦的事
事未办
钱未还
恩未报
礼未赔背负未尽的责任
最乐的事处处尽责——处处快乐
时时尽责——时时快乐责任尽完了
人应勇于负责尽大责任——得大快乐
尽小责任——得小快乐不逃躲责任
尽责任是最大的快乐
未尽责任是最大的苦痛
五、拓展延伸
依据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示例一:人生什么事最快乐呢?我说,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若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示例二:人生什么事最遗憾呢?我说,人生最遗憾的事,莫若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
五、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1.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词句、梳理情节到对文章结构的总结,从各个方面培养了阅读浅显议论文的能力。www.21-cn-jy.com
2.注重联系生活,读思结合,通过小组活动加强了对主旨、生活的理解。
不足之处: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较少,对主题的理解缺乏深度,课堂时间不够,导致对议论文的了解不够透彻。www-2-1-cnjy-com
8 换个角度看问题
【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重点)
2.掌握摆事实的论证方法在议论中的作用。(难点)
3.懂得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问题导入:给学生看两张心理学上的两歧图。
提问:为什么一开始没有发现其中的奥妙?
2.举例说明任何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一样的,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引发不同的情绪和心境。(举半杯水的例子)21教育网
半杯水:乐观的人,看到桌上的半杯水,会说:呵呵,还有半杯水啊,真好。悲观的人,看到桌上的半杯水,会说:咳,只剩下半杯水了。21·cn·jy·com
3.强化主题。就刚才的例子让学生讨论,说说其产生的原因。再次引出课题,对其强化。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王充闾:笔名汪聪,男,1935年2月5日出生于辽宁盘锦。中国作协第五、六届主席团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省作协主席、名誉主席,南开大学、辽宁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代表作品《柳荫絮语》《人才诗话》《春宽梦窄》《清风白水》《沧浪之水》《王充闾散文随笔选集》《面对历史的苍茫》《鸿爪春泥》《诗性智慧》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多项奖项。2·1·c·n·j·y
2.积累字词。
宫闱(gōng wéi) 侬(nóng) 囿于(yòu) 会晤(wù)
徘徊(pái huái) 梳理(shū lǐ) 弊端(bì duān)
3.理解下列词语。
囿于:局限;拘泥。
全然不顾:完全不顾及其它事物。一般指专心做某事。
(设计意图:认识作者,掌握本课生字生词。更好地感知课文、理解内容。)
三、合作探究
(一)文章论点
阅读课文,将文中议论性的语言圈划出来,并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老师播放朗读课文的录音,学生交流找出议论性的语句,举手发言。)
议论语句:
(1)事物本来是复杂的、多向的,因此,应该从多种角度去考察。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探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3)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www-2-1-cnjy-com
中心论点: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二)论证方法
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具体说明。
明确: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文章第三段。
道理论证:文章第五段:“事物本来是复杂的……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
举例论证:文章第六段:“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21cnjy.com
正反对比论证:文章第十一段:“当人们陷入某种盲目性之后……进入新的境界。”
(三)论证思路
明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文章以日本畅销书中因玩具摆放位置不同而给玩具店老板带来不同收益的故事引出观点,即“观察事物的角度十分重要”,后文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列举古今中外的事实论据,层层说理,并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式,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要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www.21-cn-jy.com
(四)写作特色
(同学们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全文始终围绕“看问题的角度”来阐明论点,论证严谨,思路清晰;论据充分且富有吸引力,能够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使读者产生共鸣;段落衔接自然,语言庄重、平易流畅。21·世纪*教育网
四、板书设计
换个角度
看问题提出问题:观察事物的角度十分重要。
分析问题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道理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总结观点: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才
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五、拓展延伸
有句广告语说“高度拓宽视野,角度改变观念”。你对这句广告语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高度决定视野”指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视野决定了一个人的站位,站位的高低直接就决定了一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只有不断的攀高,才能使自己个人的视野更加开阔,视野开阔了,个人的思路也就会跟着开阔起来。
“角度改变观念”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看待一件事或一个人,往往会有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问题也愈来愈趋于多样化,角度不同,看问题也就会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就会随之改变。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课前学生做了比较充分的预习准备,课堂上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来学习课文,最后在师生的共同探究下,总结议论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不足之处:朗读不够充分,只是在探讨问题时才会朗读,这在语文基础的训练中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关注点也只在自己感兴趣的局部,议论文写作的拓展训练还需要加强。
17 诗词五首
十五从军征
【学习目标】
1.扫清阅读障碍,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意象并揣摩诗歌想要表达的情感。(难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交流学习这首诗歌后的心得。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乐府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素自然。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2.正音、句读。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zhǒng)累累。”
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yí)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疏通诗意。
十五少年参军出征,八十老翁才得还乡。
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何人?”
“从远处看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
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
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
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
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
二、合作探究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塑造的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3.归纳诗歌的艺术手法。
明确:①以哀景写哀情,情景交融;②运用白描手法,粗线条勾勒画面;③语言朴实,情真意切(乐府诗的特点之一);④叙事为主,辅以描写、抒情,故事性强(乐府诗的特点之二);⑤创作风格——现实主义(乐府诗的特点之三)。21cnjy.com
三、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总写十五从军
八十得归
远望:松柏冢累累
近看野兔野鸡
旅谷旅葵
伤悲荒冢累累
泪沾衣裳兵役残酷
战乱频繁
灾难深重
诉衷情
【学习目标】
1.结合写作背景,了解本词的大意。
2.找出本词作者所选取的意象,分析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感情。(重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概括本词主旨,并谈谈作者的哪些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抗金将领。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2.朗读本词。
3.了解词的内容。
学生齐读,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词意。
二、合作探究
1.体会“未”“先”“空”蕴含的情感。
明确:既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慨。
2.怎么理解“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几句话?
明确:这三个短句饱含着年迈苍苍的陆游国仇未报的爱国深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21·cn·jy·com
3.小结本词的艺术手法。
明确:鲜明的对比手法:
①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过去对抗敌报国充满信心,雄心勃勃;现在年纪老迈,壮志成空。
②梦境与实际的对比。梦中驰骋沙场,精神抖擞,英勇杀敌;现实是身老沧洲,投闲置散。
③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理想是赶走侵略者,收复中原,自己也在这壮丽的事业中建功立业,流芳后世;现实是当朝统治者自甘偏安一隅,而自己废弃荒村。
4.概括本词的主旨。
明确:本词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作者壮志未酬、岁月虚度、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不平之情。
三、板书设计
诉衷情上片回首当年
着眼现实
下片年老体衰
壮志难酬杀敌报国雄心壮
年老体衰空自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学习目标】
1.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2.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揣摩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3.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词风豪放,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2.写作背景。
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朗读本词。
二、合作探究
1.词的上阕用了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登楼远望,不禁引发了千古兴亡之感。其中“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千古兴亡多少事”,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答具有强烈的抒彩,词人胸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21教育网
2.有人说“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一语双关,你同意吗?为什么?
明确:同意。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明确: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www.21-cn-jy.com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明确: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5.概括本词的主旨。
明确: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
北固亭有怀上片望神州
北固楼
千古事
长江流写景
下片万兜鍪
战未休
谁敌手
孙仲谋怀古感慨兴衰
赞美孙权
讽刺当朝
满江红
【学习目标】
1.理解词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的主旨。(重点)
2.学习词人借典故抒情的方法。(难点)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秋瑾,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璇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2·1·c·n·j·y
2.创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钧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成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21·世纪*教育网
3.朗读本词。
4.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
二、合作探究
1.《满江红》中运用了哪些典故?
明确: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2.分别归纳词的上片和下片的内容。
明确: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的惆怅。www-2-1-cnjy-com
3.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这首词写出秋瑾对身为女子、受礼教束缚、被人轻视、不得施展抱负的愤愤不平,表现她侠义满胸怀、肝胆过男子的气概,表现其不满封建婚姻,反对封建压迫,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2-1-c-n-j-y
三、板书设计
满江红
秋瑾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朝天子·咏喇叭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
2.揣摩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这首散曲的主旨。(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明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从年轻时起即鄙视功名,筑楼高邮城西,与名流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其散曲题材广泛,虽多闲适之作,亦有同情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佳作。著有《王西楼乐府》。21*cnjy*com
2.背景知识。
这支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当时宦官当权,在交通要道运河上,他们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王磐家住运河边的高邮县,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来源:21cnj*y.co*m】
3.朗读散曲。
4.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曲意。
二、合作探究
1.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
明确:喇叭虽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者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讽刺揭露了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丑恶嘴脸。宦官本是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依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横行霸道。【出处:21教育名师】
2.概括这首散曲的主旨。
明确: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对这些宦官的痛恨情绪。【版权所有:21教育】
三、板书设计
朝天子·咏喇叭吹之声:曲小腔大
吹之功:抬高身价
吹之果吹翻这家
吹伤那家借物咏怀
讽刺宦官
18 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左传》。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3.疏通文义,整体感知,理解并背诵第一自然段。(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预习展示
1.走近作者。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21·cn·jy·com
2.相关背景。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刿(guì)  公与之乘(chéng)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遍(biàn)
玉帛(bó) 辙(zhé) 小信未孚(fú)
4.词语的特殊含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重点词语:
(1)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2)一词多义
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逐之(所以)
以:何以战(凭借)
必以信(按照)
必以分人(把)
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将鼓之(助词,无实义)
(3)古今异义
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或放弃一方的利益)
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
重点句子翻译:
(1)十年春,齐师伐我。
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三、合作探究
(一)疏通文义,整体感知
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明确:两条。(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读完本文,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
明确:本文通过齐鲁长勺之战的记叙,重点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21教育网
(二)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
1.曹刿的身份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于爱国君子,“位卑未敢忘忧国”。www.21-cn-jy.com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2·1·c·n·j·y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3.“何以战”这三个字引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1·世纪*教育网
4.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www-2-1-cnjy-com
明确: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2-1-c-n-j-y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21cnjy.com
小结:第一自然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的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21*cnjy*com
四、板书设计
战前见之原因:肉食者鄙
问其准备:取信于民政治远见
五、教学反思
这一课关于作者的教学强调两点,即左丘明是春秋时期人,我们学习过的春秋时期作品有《论语》《晏子使楚》,也就是要牢记最早的几位春秋时的作家是孔子、晏子和左丘明。还有一点是《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以便区分《战国策》的国别体。在理解内容上,我的做法是先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尤其注意理解词语古今义的演变过程。通假字特别强调要写出通哪个字,再解释其意思。还有特殊的语法现象,例如:带“者也”的判断句式,还有否定句中的提宾等。特殊词语的意义、特殊的语法现象都明确以后,让学生自己来翻译句子就简单多了。在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础上来领会作者的意图、人物的特点,学生就能自然领会。
不足之处:有些对学习文言文没兴趣的学生,上课时是勉强听,等到课后再测,脑子里就空空如也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想以后教学时在保证专心听讲的学生有兴趣、长知识的前提下,也一定要增加反复练习的机会,使更多的学生学懂并且掌握。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义。(重点)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深入理解课文。(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进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一篇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预习展示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21·世纪*教育网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由于《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www-2-1-cnjy-com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重点实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劝告。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
能谤讥于市朝(谤讥:这里是议论的意思。谤,指责别人的过失;讥,谏。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书: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2)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服,名词作动词,穿)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3.把握句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三、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文意
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21教育网
(二)深入理解课文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骗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劝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四、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的缘起
进谏的内容
齐王纳谏齐国强盛
五、课外拓展
邹忌进谏的成功,给了你哪些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
示例: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2.理解文章的劝谏技巧。(难点)
3.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重难点)
4.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今天,让我们在复习中再次走进课文,对其进行深度探究。21cnjy.com
二、预习展示
上节课我们大致疏通了文意,现在我们来尝试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谁更……)
翻译: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呢?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式,……是……)
翻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忌不自信。(自信:相信自己)
翻译: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4.与坐谈。(省略句)
翻译:(邹忌)与(他)相坐而谈。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
翻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式,蔽:被蒙蔽,受蒙蔽)
翻译: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闻)
翻译: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并能使我听闻的。
三、合作探究
(一)人物形象
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出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明确:(1)邹忌:课文首先通过“三问”“三思”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然后写邹忌进谏时的“三比”,表明他又是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21·cn·jy·com
(2)齐威王:从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而“三进”“四国朝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www.21-cn-jy.com
(二)讽谏艺术
邹忌进谏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有哪些?
明确:(1)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邹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强的说服力。(2)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邹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3)讽谏有针对性,设身处地地为齐王着想。邹忌针对“王之蔽甚矣”的现实和齐王希望修明政治、兴利除弊的愿望进行讽谏,让齐威王欣然接受。(4)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说服力。邹忌在讽谏时,连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2·1·c·n·j·y
(三)写法探究
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1)本文采用了“三叠法”。排比句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
(2)本文巧妙地运用了设喻(类比)的手法。
(3)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四、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课外拓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告诉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善于劝谏是一种智慧。针对下面的情况,如果你是晓阳,此时,你会怎样委婉地说服爸爸?写出你的劝说。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爸爸经常教育晓阳不要爱慕虚荣,不要和人攀比,要勤俭节约。可是有一天,他带晓阳去餐馆陪客人吃饭,饭后却不打算将剩菜打包带走。晓阳发问,爸爸却说这多没面子!
示例:爸爸,您不是经常教育我不要爱慕虚荣,要勤俭节约吗?我们还是把这些剩菜打包带走吧!我去叫服务员,好吗?(有称呼,有理由,紧扣语境作答,劝说得体即可)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在教学过程当中,采用系列问题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而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不够多,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课文理解不透彻。
20 周亚夫军细柳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的文学常识。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识记涉及古代礼仪的字词。(重点)
3.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人物的表现手法。(重难点)
4.学习周亚夫表现出的忠于职守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周亚夫是汉代开国功臣周勃之子,周勃死后由其长子周胜之袭封爵。后来周胜之因犯罪,汉文帝才选周勃诸子中的贤者,当时担任河内守的周亚夫作为爵位继承人。文帝之后六年(前158),匈奴入侵,周亚夫奉命领军防守长安,驻军细柳,其实这次匈奴入侵,历时不过一个月,因汉军戒备森严,以匈奴兵退结束。《细柳营》这篇课文就讲了周亚夫是如何治军的。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在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极了高的评价。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读准字音。
祝兹侯(zī) 棘门(jí)  彀(gòu)  弓弩(nǔ)
诏(zhào) 揖(yī) 胄(zhòu) 轼(shì)
曩(nǎng) 按辔徐行(pèi)
3.疏通字词。
见学生用书60-61页。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理清课文的内容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简要交代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
第二部分为第二自然段。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这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上自劳军”到“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写细柳营军容严整,常备不懈。第二层从“先驱曰:‘天子且至’”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写细柳营军纪严明,连天子也不例外。第三层从“至营,将军亚夫……”到“成礼而去”,写细柳营军礼严谨,一丝不苟。
第三部分为第三自然段。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谨。
(二)人物分析
1.课文为什么要先写皇帝到霸上和棘门的情况,后写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先写帝在霸上和棘门遇到的情况,是为写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做铺垫,两种情况进行对比,更加突显了细柳营军纪严明,从而也更加突出周亚夫的忠于守职、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更令人敬佩。21cnjy.com
2.文帝所说的“此真将军矣”中的“真”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从课文的对话描写、叙述、周亚夫的下属与皇帝的随从的描写中找答案,用原文回答)2·1·c·n·j·y
明确:对话描写:“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军中不得驱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叙述:“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上至,又不得入”“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天子为动,改容式车”。21·世纪*教育网
周亚夫的下属与皇帝的随从的描写:先驱曰:“天子且至”、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www-2-1-cnjy-com
3.用自己的话概括周亚夫的性格特点。
明确:治军严整,军纪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
(三)写法探究
为了表现周亚夫的性格特征,课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请你找出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好在哪里?21教育网
明确:侧面描写:帝在前两位将军处遇到的情况,周亚夫军队的军容、汉文帝的赞叹,群臣的惊叹;
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举止(笔墨较少)。
正侧面相结合的方法使人物性格特征更加形象突出,通过对比衬托更能突出表现周亚夫的“真”将军形象。
四、板书设计
周亚夫军细柳
对比
   霸上、棘门——————————细柳营
文帝巡视:(上)“直驰入”  反衬  军士整装,严阵以待
两次“不得入”
“军中不得驱驰”
   “将以下骑送迎” “请以军礼见”
文帝评价:“若儿戏耳” “真将军也”
五、拓展延伸
“君子直言直行,不婉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这正是对周亚夫精神的充分概括。君子坦荡,有什么说什么,不阿谀奉承别人而取得富贵,不违反做人原则而取得地位。你认为是这样的吗?如果是,假如有一天你也像周亚夫那样,成了国家干部,或者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那又该怎么样发扬周亚夫的“真”将军精神呢?21·cn·jy·com
明确:有敬业精神,恪尽职守等。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教师围绕着课程标准,按文言文的要求进行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把课堂当成展示自我的平台,很好的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在分析周亚夫的形象时,老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在发现中学习。www.21-cn-jy.com
不足之处:在分析周亚夫形象时,学生对其正面形象进行质疑,这是备课中没有想到的。因此备课的内容应更完善,不仅要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
21 诗词五首
归园田居
【学习目标】
1.扫清阅读障碍,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重点)
2.赏析佳句,品味诗词的意境。(难点)
3.诵读诗词,体悟作者的情怀和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出处:21教育名师】
2.朗读节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疏通诗意。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裳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21cnjy.com
二、合作探究
1.“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明确: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2.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版权所有:21教育】
3.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并说说这首诗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三、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 草盛苗稀
早起晚归 归田躬耕
山道难走 露湿衣服
不辞辛苦 心愿无违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尝试用“唱诗”的新方法进行诗歌的背诵训练。
2.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会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重难点)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重难点)【来源:21cnj*y.co*m】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早年闭门苦读,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到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返乡,东游吴越。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应聘他为从事,但不到一年即辞职返乡,两年后病故。孟浩然一生主要是隐居,写下了许多山水田园诗,首开唐代山水田园诗歌创作的先河,与王维并称“王孟”。这是孟浩然游历长安时赠给张九龄的一首诗,希望得到丞相的提拔和录用。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朗读诗歌。
3.了解诗的内容。
生齐读,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二、合作探究
1.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的前两联写诗人登上岳阳城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仲秋八月的一天,诗人登上岳阳城楼,观赏洞庭湖。放眼望去,只见湖水漫溢,都快跟堤岸齐平了,天空倒映在湖面上,天水一色。洞庭湖蒸腾的水汽弥漫了云梦泽,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城,诗人简直感到脚底下的城楼都在晃动。这里“虚”和“太清”都是指天空。诗人不说天空倒映在湖中,而说湖水涵容天空;不说水天一色,而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突出了洞庭湖的宏大气象给诗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云梦泽是古代的大泽,地跨长江南北,后淤积为陆地。如果说“气蒸云梦泽”还只是视觉感受,那“波撼岳阳城”就既是听觉感受,也是触觉感受了。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气势,写得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21·cn·jy·com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明确:希望出仕。
3.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示例:撼,意思是摇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的水波涛汹涌,富有气势。
4.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比兴、用典。
三、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
赠张丞相写景首联:湖水浩阔 与天相接
颔联:澎湃动荡 充满活力
抒情颈联:希望出仕 一展才华
尾联:巧妙设喻 希望引荐
终南别业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王维的文学常识;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重点)
2.反复诵读,感悟诗意,品味其艺术魅力。(难点)
3.欣赏诗歌描绘的优美的自然景色,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其父迁居于蒲州,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721)中进士,做大乐丞。后受宰相张九龄知遇,得为右拾遗。被贬后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有《王右丞集》。www.21-cn-jy.com
2.写作背景。
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4),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无常,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3.朗读诗歌。
二、合作探究
1.理解诗句的内涵。
明确:“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写诗人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2.怎样赏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
明确:“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昭然若揭了。www-2-1-cnjy-com
三、板书设计
终南别业中年厌俗信佛教(1、2)
赏景兴致与乐趣(3、4)
随意而行好心情(5、6)
遇叟交谈忘还期(7、8)闲适怡乐
热爱自然

渔家傲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重点)
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的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难点)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难点)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2·1·c·n·j·y
2.朗读诗歌。
二、合作探究
1.理解诗句的含义。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明确: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21*cnjy*com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明确: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上阕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21*cnjy*com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明确:“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去,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福。
2.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板书设计
渔家傲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
天帝询问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
未见光明渴望自由
追求光明
长相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及作品的文学常识。(重点)
2.从了解写作背景入手来把握词的主旨;反复诵读,品味词的艺术美。(难点)
3.领会词中表达出的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清朝词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作品特点: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21·世纪*教育网
2.背景资料。
本词选自《纳兰词》。词人身为皇帝侍卫,对陪侍出游感到厌烦,但又改变不得,实在是一个极大的矛盾,处在这矛盾之中,是词人解不开的愁怨。《长相思》就是在看似风光的扈巡中用含蓄的手法写下的凄婉辞章。
3.朗读诗歌。
4.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二、合作探究
1.分析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将千里行程中看到的景物,浓缩为“山”“水”二字,而重复使用“一程”,从字里行间读者就仿佛可以感受到词人满腹乡思,一腔愁绪。词的下阕突出“风”和“雪”,衬托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凄凉。21教育网
2.赏析“一”和“身”字。
明确:“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2-1-c-n-j-y
3.体会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三、板书设计
长相思山、水 一程  一腔愁绪
夜深千帐灯 千古壮观写景
风、雪 一更  孤寂凄凉
思乡梦不成 满腹乡思抒情孤寂伤感
22 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学常识、文言词语,掌握文言句式。(重点)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背诵课文。(重点)
3.疏通文义,初步感知世外桃源的生活。(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事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背景知识。
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此时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邑人(yì)   间隔(jiàn)   豁然(huò)
俨然(yǎn) 阡陌(qiān mò) 怡然(yí)
垂髫(tiáo) 缤纷(bīn) 便要还家(yāo)
诣太守(yì) 舍船(shě) 屋舍(shè)
4.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材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
林尽
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
今义:①河流发源的地方;②民用水、
工业用水或灌溉用水的来源
缘溪行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豁然开朗古义:宽阔明亮
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
阡陌交通古义:互相通达。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已婚男子对自己配偶的称呼
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条件不
同而结果不变
(3)一词多义
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便舍船(shě,动词,离开)
屋舍俨然(shè,名词,房屋,客舍)
中:中无杂树(中间)
晋太元中(年间)
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
 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
 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情况)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éi,介词,对,向)
遂: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得: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闻:鸡犬相闻(听见)
闻有此人(听说)
其:欲穷其林(这)
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自己的)
得其船(他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代指渔人)
(4)词类活用
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5)文言句式
①省略句。
A.省略主语。如: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省略宾语。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C.省略介词。如:林尽(于)水源。
②倒装句。如:问所从来。“所从”是介宾短语“从所”的倒装。
③判断句。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三、合作探究
(一)疏通文义
1.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明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点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读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感情蕴味。21教育网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象画面。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准确,要读出韵律。
(二)整体感知文义
1.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三个单音节词概括。
明确:美、乐、奇。
2.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逢源→访源→辞源→复寻源。
3.背诵比赛。
①老师指导背诵方法。②学生自由背诵。③比赛擂台。④全班齐背。
四、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思路:逢源→访源→辞源→复寻源
印象:美、乐、奇
五、拓展延伸
请归纳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借助工具书明白其意思。
明确: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鸡犬相闻、与世隔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步品味,想象桃源之“美”,理解桃源之“乐”,评读桃源之“奇”。(重点)
2.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重难点)
3.理解本文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全班齐背课文。在大家的背诵声中,美丽的桃花源又呈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桃花源记》自问世以来,桃花源就成了美好社会的代名词,人们向往它、追求它,它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展开讨论。21cnjy.com
二、自主预习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教师提醒学生:(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21·cn·jy·com
三、合作探究
1.想象桃源之“美”。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美在自然环境、美在生活环境、美在风俗人情。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____________美,你看______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www.21-cn-jy.com
明确: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2·1·c·n·j·y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理解桃源之“乐”。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明确:男女、老幼、渔人。①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②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③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④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21·世纪*教育网
3.评读桃源之“奇”。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____________奇,那是因为____________”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www-2-1-cnjy-com
明确:景奇、人奇、踪奇。①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②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③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复寻竟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2-1-c-n-j-y
4.渔人来过一次,回去时又“处处志之”,按理说,应该找得到,怎么就找不到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1*cnjy*com
明确:文章最后写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来源:21cnj*y.co*m】
5.联系背景,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虚构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出处:21教育名师】
6.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它只是一种空想。今天我们学习了《桃花源记》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跟随作者陶渊明领略了桃花源的独特美景,也进一步了解了陶渊明。虽然他向往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他对理想的追求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教师总结: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不知将欣喜为何如?我更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能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在学生齐背课文中结束课文学习)【版权所有:21教育】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课外拓展阅读:阅读《桃花源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理想的实质。
2.查找古诗词中描写桃花源的诗句,并摘抄下来,加以积累。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课堂中十分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采用的是范读和学生听读品味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迅速积累字词,理解文意。
不足之处:虽然安排了多次朗读活动,但因课堂容量大且文言文本身较为枯燥,一部分学生的激情不够。
23 岳阳楼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感知岳阳楼的壮观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2.反复朗读课文,背诵精彩句段。(重点)
3.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记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出身贫寒,年幼丧父,母亲改嫁,外出读书求学,勤奋刻苦,他从小有大志,做秀才时,就“以天下为己任”。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一文,这都是看图写的。21教育网
3.字音字形。
谪守(zhé)   霪雨(yín)   岸芷(zhǐ)
汀兰(tīng) 樯倾(qiáng) 楫摧(jí)
冥冥(míng) 波澜(lán) 偕忘(xié)
皓月(hào) 浩浩汤汤(shāng)
4.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师可适当指导。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合作探究
(一)积累词汇
小组内同学合作,整理本课的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词语的特殊用法。2-1-c-n-j-y
明确:此部分具体内容见本书78-79页。
(二)疏通文义
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注意以下重点句的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明确: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明确: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明确:(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明确: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明确: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明确: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明确: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明确: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9)微斯人,吾谁与归?
明确:(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将下列与岳阳楼有关的诗句补写完整。
(1)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3)洞庭之东江水西,________________。(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明确:(1)波撼岳阳城 (2)吴楚东南坼 (3)帘旌不动夕阳迟
3.结合第四自然段,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洞庭湖风和日丽时的美景。
示例: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21·世纪*教育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博大胸怀与政治抱负。(重点)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的写法。(难点)
3.通过对作者忧乐观的评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抽查课文背诵情况。
师:范仲淹少年时家贫但极为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范仲淹对当时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推行“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范仲淹被贬后,虽身居江湖,仍心忧国事,虽屡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一生爱国的光辉写照。本节课,我们就来探求一下这位“古仁人”的高尚情怀。www.21-cn-jy.com
二、自主预习
1.用原文填空。
(1)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文中引起下文写景抒情的句子是: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描写洞庭湖面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4)描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描写阳光明媚时洞庭湖鸟儿飞来飞去,鱼儿游来游去的句子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6)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明确:“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三、合作探究
(一)表达方式
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由记叙写记的缘由,自然引出对岳阳楼自然景物的描写,写景是为了抒“览物之情”,议论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作者正是通过一阴一晴的景物描写,来引发议论,突出了主旨。2·1·c·n·j·y
1.记叙:开篇为何要写滕子京被谪,政绩却很卓著?
明确:①说明滕子京是一个好官。②为后文议论做铺垫。③表达对好友政绩的赞赏,反映了作者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该奋发有为,而不能消沉下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描写:(1)第二自然段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洞庭湖的景象的?分别突出它怎样的特点?(2)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大量文字描写了登楼所见之景,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1)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写洞庭湖。空间上突出洞庭湖的广大,时间上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多变。(2)一阴一晴的自然风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引出下文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更高境界的议论。21cnjy.com
3.抒情:(1)用自己的话概括“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2)联系全文谈谈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有何不同?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3)“微斯人,吾谁与归?”蕴含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21*cnjy*com
明确:(1)第一种:远离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诽谤和讽刺的悲伤。第二种:胸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辱偕忘的喜悦。(2)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3)表达了自己要像古仁人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期望友人与己共勉。
4.议论:作者通过议论点明了自己怎样的忧乐观?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忧乐观的?
明确:忧乐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理解:体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和先忧后乐的思想,也表明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出处:21教育名师】
(二)语言赏析
本文写景综合运用了拟人、对偶、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多用骈句,辞彩华美,极具音韵美、情韵美。请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21*cnjy*com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明确:(1)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极写洞庭湖浩大的气势,尤其是“衔”“吞”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2)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动静结合,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月光下跃动的水波和沉璧似的月影的美好之态。www-2-1-cnjy-com
四、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叙事→重修岳阳楼
描写→暗   明
    ↓   ↓
抒情→悲   喜
议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博大胸襟 远大抱负
五、作业设计
1.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代写一段介绍性的文字,使游客对岳阳楼有大体的了解。21·cn·jy·com
提示:写出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登楼观看到的景物。
特点:引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名句。
示例: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版权所有:21教育】
2.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示例:①能。这说的是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只要发挥心灵力量,砥砺意志,就可以养成平常心境。面对考试的失败,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不能。这是一种需要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作为中学生,心灵尚需砥砺,战胜外在的力量不易。担心考试失败是学生普遍的心态,便是这个道理。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1.本课内容较多,本教案侧重从表达方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在文中的作用,以及作者是如何将其熔为一炉的。很好地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又解决了教学重点。【来源:21cnj*y.co*m】
2.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热情。
不足之处:缺乏对学生自主研讨精神的开拓,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可给予适当的引导。
24 醉翁亭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感知琅琊山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背诵精彩句段。(重点)
3.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欧阳修于庆历六年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经常在滁州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亭子命名,并写了《醉翁亭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备受赞誉的《醉翁亭记》。21·cn·jy·com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2.背景资料。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深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糅合在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
3.字音字形。
环滁(chú)   林壑(hè)  饮少辄醉(zhé)
林霏(fēi) 山肴(yáo) 岩穴暝(xué míng)
野蔌(sù) 弈者胜(yì) 阴翳(yì)
晦明(huì) 翼然(yì) 酒洌(liè)
琅琊(láng yá) 伛偻(yǔ lǚ) 觥筹(gōng chóu)
4.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师可适当指导。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三、合作探究
(一)积累词汇
小组内同学合作,整理本课的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词语的特殊用法。21教育网
明确:此部分具体内容见本书82-83页。
(二)疏通文义
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注意以下重点句的翻译。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明确: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21·世纪*教育网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明确: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水光山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明确: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2·1·c·n·j·y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明确: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荫,风高霜洁,天气晴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www-2-1-cnjy-com
(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明确: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明确: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明确: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请将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面对人生的失意,苏轼一边抒发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边劝解众生:人有悲欢离合,②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欧阳修情醉滁州:朝而往,暮而归,③______________,而乐亦无穷也;杜甫身陷困厄仍能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遭贬谪仍劝友人:先天下之忧而忧,⑤______________!谁不受挫折?谁不遇逆境?笑对失败,请记住刘禹锡的诗:沉舟侧畔千帆过,⑥__________________!笑对挫折,请与诗仙一起吟唱:长风破浪会有时,⑦__________________! 2-1-c-n-j-y
明确: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月有阴晴圆缺 ③四时之景不同 ④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⑤后天下之乐而乐 ⑥病树前头万木春 ⑦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研读景物描写的语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重点)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理解“醉”与“乐”的关系。(难点)
3.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思想。(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课文背诵情况。
师:《醉翁亭记》对人、景、物的描写用语准确,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语言,既有诗的凝练韵味,又有散文的节奏,表情达意既含蓄又鲜明。本节课,我们就来研读一下本文的内容,欣赏一下醉翁亭之美,体味一下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21cnjy.com
二、自主预习
1.成语积累:《醉翁亭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流传至今。例如形容宴饮尽欢的觥筹交错;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的峰回路转;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事情真相大白的水落石出。
2.用原句填空。
(1)奠定全文抒情基调,将写景与抒情联系起来的千古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太守自号醉翁的原因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3)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描写琅琊山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描写太守醉态可掬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根据作者的描述,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醉翁亭的位置。
明确:醉翁亭位于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上沿山路走六七里处的酿泉边上。
4.概括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段: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第四段:宴罢归去的情形。【来源:21cnj*y.co*m】
三、合作探究
(一)内容理解
1.第一自然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
2.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3.第三自然段依次写了哪四个场面?
4.第四自然段是如何运用衬托的写法的?
明确:1.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等景物。
2.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的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3.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用树木之静衬托出百鸟欢鸣之动;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出处:21教育名师】
(二)语言品析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极富特色,请结合例句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
示例1:大量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版权所有:21教育】
示例2:全文21个“也”字,每一个“也”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义转折的标志。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示例3:全文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21*cnjy*com
示例4: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经成为流传至今的成语,脍炙人口。
(三)思想感情
1.本文以“乐”字贯穿全文,写了作者的哪些“乐”?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乐”的?
明确: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2.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作者不是酒醉,而是被美丽的山水景色所陶醉,更为滁州百姓的安居乐业所沉醉。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四)感悟启示
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滁州治理得蒸蒸日上,人民安居乐业。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提示: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
四、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醉情→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  与民同乐 
五、作业设计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是吟咏醉翁亭的一副对联,请你结合《醉翁亭记》回答: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翁”指________;“山”指________。
(2)联系《醉翁亭记》中的相关描写,谈谈“亭影”为何“不孤”?
明确:(1)欧阳修 琅琊山
(2)因为醉翁亭旁有酿泉流淌,默默相伴;醉翁亭下有滁州人、欧阳修等游乐;日暮时分有飞鸟鸣乐。(写出两点即可)www.21-cn-jy.com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这是一篇经典美文,本教案充分发挥了朗读对理解课文文义、品味文章思想内涵、陶冶情操的作用,让学生在诵读中对文中语言进行加工再造,通过想象,体会语言形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把优美的语言升华再现。按照“疏通文义”——“整体感知”——“内容理解”——“语言品析”——“思想感情”——“感悟启示”的顺序研读课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设计精妙,很好地解决了学习重点和难点。
不足之处:由于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分析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讲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为主,没有给学生太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意义上。21*cnjy*com
13 南京大屠杀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与本课的独特风格。
2.理解倒叙写法及其作用,理解纪实文学多方面引用资料的作用。(重点)
3.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和集中议论对表现中心的作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的“三大惨案”?(南京大屠杀、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日本广岛之原子弹)
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80年了,抗日战争胜利也72年了,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令人气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同为炎黄子孙,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缅怀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30多万同胞,以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子子孙孙永不能忘的奇耻大辱。
二、自主预习
1.报告文学的特点。
新闻性:真实、准确、时效
文学性:性格刻画、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
政论性: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2.背景介绍。
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万余人。二战对人类文明是一场巨大的摧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惨剧中,日本侵略军六个星期内在中国南京屠杀30多万中国人的黑暗一幕,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六十多年前,侵华日军在中国大陆上制造了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本文写于1987年,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50周年。在此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属“无稽之谈”。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的史料证据及当时尚存的人证,揭露日本鬼子惨绝人寰的罪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读准字音。
熙熙攘攘(xī rǎng)  挎(kuà) 蹂躏(róu lìn)
步履蹒跚(pán shān) 庵(ān) 徘徊(pái huái)
毛骨悚然(sǒng) 侥(jiǎo) 褴褛(lán lǚ)
惨绝人寰(huán) 矶(jī) 蛊惑(gǔ huò)
4.理解词义。
举世闻名: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毛骨悚然: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心灵或身体突然受到某种刺激而产生的恐惧感觉。悚然,害怕的样子。21·cn·jy·com
凶神恶煞:原来指凶恶的神,常用来指凶恶的人。
令人发指:叫人愤怒得头发都竖了起来。令,使。发指,头发直竖起来,形容愤怒到极点。
惨绝人寰:人世上再没有那样凄惨的了。人寰,人世。
5.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梳理结构。
明确: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11段):用倒叙的手法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罪行,突出了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都无法抹平静缘老太太心中的伤痕。www-2-1-cnjy-com
第二部分(第12-37段):揭露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13-24段):主要写日军集体大屠杀的三个惨案。
第(二)层(第25-32):主要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个典型惨案。
第(三)层(第33-37段):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集体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案数和人数。2-1-c-n-j-y
第三部分(第38-42段):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民族的奇耻大辱,更加明确今后的路怎么走。21*cnjy*com
三、合作探究
(一)开头的作用
第一部分用了什么写法?是怎样写的?这样开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倒叙的写法。文章开头写举世闻名的南京城的都市风光,一派和平繁荣、生机勃勃的景象;接着写美国护士的日记。衬托后文一位老太太因见到当年惨遭蹂躏处的老槐树而又一次发疯。景与人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给人极大的冲击力,使人受到震撼。
(二)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分析课文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第13-24段写了哪三件惨案?三次大屠杀惨案的特点各是什么?
明确:(1)①12月1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②12月15日的下关大屠杀;③12月18日的草鞋峡大屠杀。21cnjy.com
(2)燕子矶大屠杀是把人赶到渡江码头,用机关枪扫射;下关大屠杀是把人“绑缚在一起连成一列长阵,弯弯曲曲望不见尽头”;草鞋峡大屠杀是把人“关到了幕府山一块用铁丝网围起来的空场地上”。这种屠杀形式真是惨无人道、令人发指。www.21-cn-jy.com
2.第25-32自然段写了哪两件惨案?两个案件,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1)①向井敏明和野田岩杀人竞赛;②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无辜中国人三百多人。(2)前者详后者略,详略得当。2·1·c·n·j·y
3.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以及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史料。引用这些资料有什么作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明确: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可信度,南京大屠杀是有据可查的,并非当前许多日本人认为的那样是凭空捏造。
(三)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找出文中记叙的内容,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细节描写。说说这些记叙性文字的作用。
明确:(1)文章开头描写生机勃勃、和平繁荣的景象中,一位老太太见到当年的老槐树时又一次发疯。——形成强烈对比,给人强烈的冲击与震撼,证明了法西斯的暴行是令人发指的。21·世纪*教育网
(2)在燕子矶大屠杀中,描写一个衣着华丽的少妇和孩子的惨痛经历。——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写出了百姓遭受的巨大不幸,控诉了日寇的惨无人道。
(四)报告文学的政论性
第三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1)较为集中地议论、抒情,也是对文章的总结,点题。
(2)第39自然段揭露了日本法西斯难以计数的令人发指的罪行。第40自然段抒发了为祖国的强盛而备感欣慰、自豪之情。第41自然段强调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既要了解祖国的文明、民族的光荣,也应该牢记祖国深重的灾难、民族的奇耻大辱。最后一个自然段点题。
四、板书设计
南京大屠杀
一、都市风光(优美)  对比  老太太发疯(惨状) 回忆
二、大屠杀
集体
屠杀燕子矶——赶到码头用机关枪扫射
下关——用绳捆在一起,连成串杀害
草鞋峡——用铁丝网网住杀害
零散
屠杀两个日军——杀人比赛
田中军吉——连杀三百多人
三、法庭查证——历史结论、铁证如山
五、拓展延伸
请以“历史告诉我们”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示例:每一个民族都有些深入骨髓的伤痛,常常无法理清,无法淡忘,造成伤痕的原因可能是宗教、历史、文化,我们必须敬畏生命,守卫和平,那些无辜的生命逝去时流下的鲜血,是对我们漠视生命的最大警示。21教育网
六、教学反思
1.这是一篇关于日军侵华历史的报告文学作品,一要注意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要注意结合报告文学的风格特点来讲述课文。
2.文章比较长,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在培养学生情感的时候,注意创造情境,调动大家的情绪。
14 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
【学习目标】
1.初识报告文学这一文体,领会报告文学的三大特点:真实性、文学性、政论性。
2.学习名人对知识孜孜以求、循序务实的学风,虚怀若谷、循循善诱扶掖后辈的美德,及一心创造文化精神财富的忘我品格和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重点)
3.分析小标题,学习课文形散神不散的写法,体会文章内容的层次感。
4.对文中一些人物哲理性语句的体会与把握。(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基希及其报告文学》的作者T·巴克曾指出:“在小说里,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识上的。而在报告文学里,人生却反映在报告者的意识上。”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分享和领悟报告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21cnjy.com
(设计意图:以文学体裁的简介来导入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的重点。)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陈祖芬,女,1943出生,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曾连续五次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及其他文学奖几十次,已出版个人作品集二十多种,代表作品有《杭州的现代童话》《陈祖芬报告文学选》《陈祖芬报告文学二集》《青春的证明》《挑战与机会》《中国牌知识分子》《挂满问号的世界》等。她的作品大都以知识分子、共产党人为对象。她一般不追求情节的连续和人物形象的完整,常以独白式的自叙和旁白式的议论来表达观点和思想,以人物内心秩序代替事物秩序的形式结构作品,由此展现人物精神品格的过程,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哲理性。
2.预习课文,学习文中生字生词。
迸发(bèng)  溢出(yì)  廉价(lián)
发霉(méi) 臻于(zhēn) 铿锵(kēng qiāng)
虔诚(qián) 坎坷(kǎn kě)
磅礴(páng bó) 闻名遐迩(xiá ěr)
3.理解下列词语。
浑厚:形容诗文、书画的风格朴实雄厚。
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也用来形容诗词文曲声调响亮,节奏明快。
气势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闻名遐迩:遐,远;迩,近。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字词的掌握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会读、会写、理解词义才能更好地感知课文、理解内容。)21·cn·jy·com
三、合作探究
(一)梳理文章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分小组自由探讨,举手发言,教师总结答案)请划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邓伟凭着执著的精神和为名人摄影立传的高洁理想打动了人,为垂死的国画大师石鲁留下了一张苍劲深沉、气势不凡的头像。www.21-cn-jy.com
第二部分:记叙了邓伟与朱光潜四年中的多次交往,介绍了一位勇于迎战困难,负重爬越知识高山的美学大师,显现了朱光潜博大精深的知识和深邃的思考力,也折射出邓伟拍摄文化人肖像过程中的知难而进精神。21·世纪*教育网
第三部分:记述了邓伟凭自己的真诚和执著,赢得了钱锺书的理解和信任,融化了钱锺书的执著,终于照到了钱锺书的肖像,留下一个“甘心寂寞”做学问的人的风采。
第四部分:写邓伟与李可染画家结成忘年交的经过,处处以赞赏的语气展现这位名人和蔼可亲、诲人不倦、追求纯真的形象。21*cnjy*com
(二)分析人物
1.分析第一部分(学生先自读第一部分,然后讨论问题,理解内容)。
(1)石鲁为什么会感动邓伟?文中有何具体表现?
明确:①石鲁气势磅礴的作品和为人感动了邓伟。②具体表现:把西洋画的表现手法融进国画;染天染地,雄健浑厚;画展引起轰动;为人谦恭。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邓伟为什么会感动石鲁?文中有何具体表现?
明确:①邓伟执著的事业心感动了石鲁。②具体表现:为了见石鲁,为了把石鲁的精神气质留下来,自费到西安,在住院处楼梯口等了四天,终于见到了石鲁并摄下了老人苍劲深沉、气势不凡的头像。【出处:21教育名师】
(3)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能为文章增添文学趣味,请举例说明。
明确:细节描写:A.第6段中邓伟“下意识地从病房的小玻璃窗上先看一眼石鲁”,“把脸贴在玻璃窗上”。这动作细节,把邓伟仰慕石鲁的内心激动传递给了读者。B.“情绪中断”“开关拔了”,用比喻的手法刻画了邓伟思绪突变的心理细节。
对比手法:A.不让见石鲁到终于被打动允许见石鲁;B.邓伟被石鲁的精神征服以及石鲁对邓伟的感激;C.气势磅礴的石鲁与“已经抽缩成只有一米多点儿长的人体”的石鲁;D.“一米多点儿长的”老人与他头像的苍劲深沉、气势不凡。这组对比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写出了邓伟为一代画家石鲁拍照留影的先见之明。【版权所有:21教育】
2.分析第二部分(学生先自读第二部分,然后讨论问题,理解内容)。
(1)邓伟走进朱光潜的家为什么有一言难尽的心情的感觉?
明确:消费议论的对比:社会上对物质的追求超越了对知识对学问的追求,而朱光潜的工作室仍然极其简陋——简易沙发,一张木板床,一只写字桌,一只低矮的工具书架。(但两年校译著二百万字,他的生活极其丰富)2-1-c-n-j-y
(2)找出环境描写和肖像描写的语句,谈谈其作用。
明确:环境描写:寒冷的假期,空荡荡的阅览室——把攻读知识誉为“充实而有光辉”,让我们对这位长者肃然起敬。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肖像描写:身高、白发、闪烁着哲人光彩的眼睛、朴素的布鞋布衣,走路的姿态(拐杖、烟斗、烟缸)——让人看到他追求知识的身影(“充实而有光辉之谓美”)
(3)读读对话部分,理解朱光潜的话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对话描写,有三层含义:①鼓励邓伟考大学,引导他在知识上要站得高望得远;②指导邓伟写好毕业论文,教导他要有自己的创见和思维;③赠与“朝抵抗力最大的方面努力”的自励语,给邓伟工作学习以动力。21*cnjy*com
(4)说说“不要人家说什么你就说什么,写文章要说心里话,说自己的话,光是延续别人的话,历史也就停顿了……”这话蕴含着什么哲理。
明确:学习的最高层次是批判继承,批判吸收,要形成独自的学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推动历史进步,推动学术发展。
3.分析第三部分(学生先自读第三部分,然后讨论问题,理解内容)。
(1)第一句“终于坐在钱钟锺书的家里了”中的“终于”一词作何理解?
明确:写出了邓伟寻找钱锺书家费尽了周折,因为钱锺书夫妇“很愿意被人忘掉”,这从钱锺书夫人“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毋忘我’”的话中可见。
(2)钱锺书为何从一连三句“不能拍”,“朝他直摆手”到“你看,在哪拍?写字台前?书柜前?”这么大的转变?
明确:转变的契机在于邓伟没有功利思想,他没有介绍信,没有资历,是业余的,自费的,有的只是为文化事业添砖加瓦的真诚和执著。同时,一个真诚的学者的纯真感情也自然流露。
(3)“甘于寂寞”和“不会寂寞”各有什么含义?
明确:“甘于寂寞”指的是远离名利地位,禁忌哗众取宠;“不会寂寞”指的是毕生为追求知识和思想而努力,攻之不完,学之不尽,默默坚持,永无空闲。(也指在品格的修炼中臻于完美,成熟的艺术才会被人接受,在默默地坚持中趋于博大,深沉的心灵才会被人推崇。)
(4)说说“尽心极力的塑造不—定保证作品的成功和效果。用谈话和举动为自己制造出来的公开形象往往是一位成功作家的最失败的创作,当然也许是一位坏作家的最好的创作”这话蕴含着什么哲理。2·1·c·n·j·y
明确:学术的成功来自追求者自甘寂寞的默默坚持,不哗众取宠反倒能求得真知,为名利而包装出来的只是廉价的产品,这就是“尽心极力的塑造不一定保证作品的成功和效果”的意义。文学无需包装,学术无需包装,一位求得真知的学者或作家无须哗众取宠,那些哗众取宠的包装产生的轰动效应,只会败坏真正学者、作家的声誉。如果把此效应当作最高的收获和追求,反证出他只是一位低品位的作家或欺世盗名的学者。
(5)这部分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作者的议论突出了报告文学政论性的特点。
4.分析第四部分(学生先自读第四部分,然后讨论问题,理解内容)。
(1)谈谈“实者慧”的含义。
明确:“实者”指的是天真的人,纯真的人;“慧”指聪明。只有“实者”,才能达到聪明,才能落实自己的希望。【来源:21cnj*y.co*m】
(2)“世上的大愚人便是聪明人。人不能太精,贵在天真。”此语含有怎样的哲理?
明确:愚人和聪明人的区分是辩证的,世人认为执著追求知识、真正得到知识并能传帮后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是“愚笨”,文艺界却认为这是聪明人;“人不能太精”,是指不要成天盘算付出和获得的算率;“贵在天真”,是说求知中的真诚,要有为知识献身的毫不利己的品质。
(3)说说李老师“急得又脸红,又结巴”这一神态描写的作用。
明确:再现了“愚”人形象。李可染给学生留饭,纯粹只从学习者方面多考虑,一心只想以蜡烛精神去点燃他人,不要让别人的希望落空,这正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愚人”品格。
(4)“把苹果吓回去”的“吓”用得好,理由是什么?
明确:活现了邓伟的缩手动作和尴尬心理,也写出了李可染一尘不染的纯洁思想。
四、板书设计
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
石鲁:国画中西璧合,气势磅礴(侧重细节描写)
朱光潜:勇于迎战困难,负重爬越知识高山 (侧重记叙和细节描写)
钱锺书:甘心寂寞做学问,充实而有力量(侧重记叙和抒情议论)
李可染:和蔼可亲,诲人不倦,追求纯真(侧重记叙)
邓伟:百折不挠,忘我工作,真诚执著(动作、神态描写)
五、拓展延伸
面对古今中外的名人,你觉得他们身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品质或精神?请说说你的感想。
示例:晋代的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用萤火虫的光芒来代替灯油,车胤艰苦奋斗,勤奋好学的精神是当代学生学习的榜样。【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贝多芬遭遇病痛的折磨,仍不放弃音乐。当代中学生也应该学习这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
戚继光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这种时刻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互动较多,尤其是分析人物的环节,学生朗读后自由探讨,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使合作成为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这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批判思维和探索发现精神。21教育网
不足之处:还应处理好团体协作和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要创设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想法。如何更好地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学生反思是整个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由于学习时间较仓促,学生反思的能力还有待提高。www-2-1-cnjy-com
15 善待家园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地质灾害的严重性,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4月22日,是第46个“世界地球日”,永州市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走上街头,向广大市民宣传“保护资源环境、善待人类家园”的理念,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倡导节约利用国土资源,提高节地护地意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善待家园”是个永恒的话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说明文《善待家园》。2·1·c·n·j·y
二、预习展示
1.读准字音。
迁徙(xǐ)  遗骸(hái) 吞噬(shì) 惬意(qiè)
蛰伏(zhé) 蠕动(rú) 干涸(hé) 侵蚀(shí)
繁衍(yǎn) 呵护(hē) 价格不菲(fěi)
2.理解词语。
今非昔比:现在不是往日所能相比的。形容变化巨大。
相安无事:彼此相处没有冲突。
吞噬:吞食。
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知恩图报:知道了恩情就谋求报答。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尽数失去。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这里指理应接受。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都不受感动;一点不动心。
3.初读课文,为什么说“人祸已成为我国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原因”?
明确:由于自然资源长期以来遭到人类毁灭性的破坏,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可以说地质灾害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21教育网
三、合作探究
(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请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本文由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组成。
导语(1-7):以一组数字警示我们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体部分:第一节。以海南省文昌市80%的珊瑚礁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为例,说明海洋对人类长期破坏海底珊瑚礁的报复。第二节:以北京延庆县两个山村的不同遭遇为例,说明了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第三节:通过介绍内蒙古草原大面积沙漠化的事实,揭示了生态危机日益严重。21cnjy.com
结束语:最后一段强调了善待家园,就是善待自己。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把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下面的句子都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读后体会其好处。
1.建国50年来,我国至少有400个县的一万个乡村受到了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
明确:句中列举了“400个县的一万个乡村”这个巨大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性极大、范围广。21·cn·jy·com
2.整个海南省的珊瑚礁被破坏的面积已达80%。该省的珊瑚礁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了60%,有专家估算,近几年海南省的珊瑚礁每年减少50万吨以上。
明确:句中的“80%”“60%”和“50万吨”这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具体地说明了珊瑚礁遭受破坏的程度。www.21-cn-jy.com
3.50年中,他开垦的草地由10亩增加到70亩,但粮食单产却由每亩250斤下降到不足50斤。
明确:句中“10亩”和“70亩”、“250斤”和“50斤”这两组数字的对比,写出了过度垦荒所带来的严重后果。21·世纪*教育网
4.航空遥感资料显示,内蒙古自治区的土地沙化面积已占全区面积的65%。解放后,内蒙古两次大规模的开荒热,造成100多万公顷草地沙漠化。www-2-1-cnjy-com
明确:句中“65%”和“100多万公顷”这些具体数字说明了内蒙古沙漠化的严重程度,道出了沙漠化的罪魁祸首是两次大规模的开荒热。这样的数字说明,旨在让人们受到强烈的震撼,从而激发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四、板书设计
善待家园
导语
主体第一节:珊瑚礁不仅仅是美丽的
第二节:大山是知恩图报的
第三节:裸露的土地就像裸体的我们自己
结语
说明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善待家园》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了地质灾害带来的严重后果。教学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然后理清文章思路。重点指导学生进一步掌握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将说明方法穿插在语言赏析里面,力求将环保意识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水平得到了提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不足之处:关于“善待家园”这个话题,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努力把发散性思维强烈的学生拉回课堂上,结果打击了部分学生的探索积极性。2-1-c-n-j-y
16 滑铁卢之战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作品中描绘滑铁卢战役的宏大场面。
2.学习文中全景勾勒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特点。(难点)
3.了解报告文学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特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赵孝文王选择赵括,四十万赵军命丧黄泉;诸葛孔明选择马谡,军事要塞街亭失与敌国;拿破仑选择格鲁希,滑铁卢兵败,政治生涯结束。格鲁希是怎样使拿破仑输掉这场战争的呢?我们一起从《滑铁卢之战》中寻找答案。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传记《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在奇特命运下个人心灵和遭遇的热情描摹。
2.读准字音。
厄运(è) 怯懦(nuò) 仓皇(cānɡ) 忐忑(tǎn tè)
3.理解词义。
鸿篇巨制:形容大部头的作品。
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灭顶之灾:比喻毁灭性的灾难。灭顶,水漫过头顶。
唯命是从:绝对服从,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孤注一掷:把全部的钱一下投做赌注,企图最后得胜。比喻在危险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4.快速地从文中找出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参战双方以及战争的经过与结果等语句,用自己的话写出故事梗概。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明确:时间:1815.6.18 上午九点 十一点 下午一点
地点:滑铁卢
人物:拿破仑 内伊 格鲁希 热拉尔 旺达姆
威灵顿 布吕歇尔
梗概:①“滑铁卢的上午”:写了战前拿破仑进行了壮观、热烈的检阅及初战时双方首领等待援兵的焦急心情,其中还插入了对“滑铁卢之战”的评述。21教育网
②“格鲁希的错误”:写在决定世界历史的关键时刻,唯命是从的格鲁希死抱纸上条文,不听副司令及众将官“向开炮的方向前进”的建议。21cnjy.com
③“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评议指出格鲁希做出错误决定的一瞬间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并写了已感到不安的格鲁希未能随机应变地及时去增援皇帝的情节。
④“滑铁卢的下午”:写拿破仑命令格鲁希不惜一切代价赶紧与自己靠拢,鲁莽勇敢的内伊决心与威灵顿决一死战,可格鲁希的援兵仍未能到。www.21-cn-jy.com
⑤“决战”:写战场上双方军队都已筋疲力尽,拿破仑误把布吕歇尔的普军当作格鲁希的援兵,集中最后所剩的全部兵力向威灵顿的主阵地发起攻击,结果溃不成军。
⑥“尾声”:直至普军获胜的第二天,格鲁希还一直死抱着那道追击普军的命令,在漫无目的地行军,错过了那关键一瞬间的格鲁希,导致了拿破仑的败局。
三、合作探究
(一)把握线索
谈谈你对本文线索的理解。
明确:关于文章的线索:这篇文章将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交织来结构全文。这是理解文章的关键。课文较长,掌握了线索,也就能理解文章内容了。描写战争,可以以战争发展的阶段为线索,这与时间有关,也是最能全场景表现战争的一种结构形式。但是作者认为滑铁卢之战中格鲁希应对法军溃败承担主要责任,所以人物,尤其是格鲁希的言行也就成了文章的线索之一。【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场面描写
第①自然段写拿破仑检阅部队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属于大场景的场面描写,将阅兵的场面描写得壮观、热烈、宏大,营造战前紧张氛围,与决战时拿破仑兵败溃退形成对比,使得战争结局的悲剧效果显得更加浓郁。
(三)内容理解
就你对文章的理解来看,拿破仑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什么?我们古代作战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你认为拿破仑的主要失误是什么?2·1·c·n·j·y
明确:拿破仑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暴雨,导致其最擅长的作战方式无法使用。我认为拿破仑的失误在于作战时机选择有误,不具备天时;因时机不对,其沉重的作战装备非但不能发挥作用,反而成了法军摆脱不掉的包袱,泥泞的道路使法军陷于被动,不具备地利;文中未讲人心向背,但拿破仑选择了优柔寡断的格鲁希而非勇敢果断的热拉尔为将,选将有误,用人失策。我认为是这些原因导致了拿破仑的失败。21·世纪*教育网
(四)写法探究
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结合课文内容,从整体结构方面感知这篇报告文学的特点。
滑铁卢的上午       渲染气氛
格鲁希的错误 场面描写
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 心理刻画
滑铁卢的下午 生动的文笔
决战 高超的剪裁
尾声 恰当而深刻的评论
(真实性)   (文学性)
四、板书设计
滑铁卢之战拿破仑检阅军队,心情焦急
拿破仑命令格鲁希增援
格鲁希仍在漫无目的地行军格鲁希懦弱 拿破仑失败
五、拓展延伸
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写一句相对完整的与战争有关的古诗(词),并列举一部课外阅读过的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21·cn·jy·com
示例:与战争有关的古诗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王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王昌龄)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卢纶)
小说:《亮剑》《美国士兵汤姆·弗兰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