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剧本的基本知识,理解戏剧情节再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赏析后再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莎剧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
二:教材分析: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著名喜剧。它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节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这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以鲍西娅上场为转机分为两部分,前半场是夏洛克的戏,后半场主要是的西娅的戏。戏剧情节波澜起伏,戏剧冲突紧张激烈,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丰富生动而又富于个性化,充分显示了莎士比亚的戏剧才能。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理清在戏剧冲突中情节发展的过程,认识剧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体会剧本所运用的戏剧技巧,品味丰富生动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学写戏剧评论。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冲突,认识夏洛克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理解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教学重点:
掌握戏剧的基础知识,理解戏剧情节再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难点:
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了解作者通过剧本所表达的人文主义理想。
五.教学准备:
做好预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作家,曾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恩格斯也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他就是莎士比亚。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他以奇伟的笔触,对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时期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画。他的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他的《威尼斯商人》,领略这位大师的风采!(出示幻灯片)
(二)、介绍作者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一生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主要成就在戏剧方面,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利》、《亨利五世》,喜剧有《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悲剧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正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他的剧作反映了旧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社会政治思想。(出示幻灯片)21教育网
(三)、介绍戏剧基础知识。
(出示幻灯片)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 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21·cn·jy·com
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2·1·c·n·j·y
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21·世纪*教育网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www-2-1-cnjy-com
(四)、故事梗概
《威尼斯商人》以较强的对社会讽刺、批判的态度见称。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由于安东尼奥货款给人从不要利息,并帮夏洛克的女儿私奔,怀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机报复,佯装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还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巧传来安东尼奥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力偿还。夏洛克去法庭控告,根据法律条文要安东尼奥履行诺言。为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巴萨尼奥的未婚妻鲍细霞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须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准流血。夏洛克因无法执行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财产。2-1-c-n-j-y
(五)、阅读课文,利用手中工具书及书上注释、注解,疏通课文内容。
(六)、布置作业:朗读全文。
第2课时
(一)、再次通读课文,掌握课内生字词。
钧裁:恭请作出决定。
万恶不赦:极端恶毒、罪恶多端而不容赦免。
遍稽群籍:查遍所有的书籍。稽:查考。
折衷是非:判定谁是谁非。折衷,指对争执不决的双方进行判断、裁决。
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
(二)、概括剧情内容
剧情冲突的焦点是围绕“一磅肉”进行的。要不要“照约执行处罚”?夏洛克上场前,公爵与安东尼奥的一段对话,交代了夏洛克的凶恶,烘托了审判前的紧张气氛,预示着要有一场激烈的冲突。这一段对话,也从侧面描写了夏洛克自私、阴险、残暴的性格特点。
夏洛克一上场,公爵、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相继对他规劝、许愿、甚至谩骂,却招来了夏洛克的讥讽、挖苦,而坚持要“照约处罚”,而且当场磨刀,准备动手,显示了夏洛克在法庭质对中的咄咄逼人之势和稳操胜券的得意之情,也表明了夏洛克不顾舆论和羞耻,孤注一掷,将冲突引向非丧人一命不可的高潮。 【来源:21cnj*y.co*m】
就在戏剧冲突发展到不可开交之时,鲍西娅上场,剧情有了转折。她智慧超群,深谋远虑,发现了条约的漏洞,胸有成竹,用以逸待劳,欲擒放纵的办法,一步一步地将夏洛克引向陷井。她先先劝夏洛克“慈悲一点",又拒绝了巴萨尼奥“把法律稍微变通一下”的要求,接着又让夏洛克明确表示了不答应三倍还钱的态度,再之后,则让夏洛克去请一位外科医生来替安东尼奥“堵住伤口”,“免得他流血而死”。www.21-cn-jy.com
正当夏洛克神气活现,得意忘形,安东尼奥义无反顾地向巴萨尼奥告别,其他人也都陷于绝望时,鲍西娅抓住了“割肉不许流血”,割一磅肉不能相差“一丝一毫”这两个条件,使夏洛克陷于被动,把法律的惩罚统统加到了他身上。虽然公爵饶恕了他的死罪,但他受到了失去财产的处罚。在这一回合中,葛莱西安诺不断重复夏洛克赞扬鲍西娅是“但尼尔再世”;“是 一个博学多才的法官”的话,这既是对鲍西娅聪明才智的由衷赞叹,也是对夏洛克的有力嘲讽,这正体现了喜剧所要表现的效果。【出处:21教育名师】
(三)、分角色扮演朗诵。
(四)、讨论结构
课文是剧本《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全剧共五幕),是全剧的高潮,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尚蒙延约,必然不辱使命。敬祈钧裁。”主要写夏洛克。这部分以夏洛克出场为界又可分两层。前一层通过公爵与安东尼奥的对话,侧面显示了夏洛克的冷酷、凶残的态度;后一层夏洛克登场,他坚持从还债失期人安东尼奥身上割肉,众人劝说、许愿、甚至谩骂,也不能使他改变,从而突出他的阴险、贪婪本质,这时冲突也愈趋激烈。
第二部分主要是写鲍西娅。她假扮律师登场,使冲突解决有了转机。她欲擒故纵,引发夏洛克坠人故意谋害公民的法网,夏洛克转为被动,受到惩罚。【版权所有:21教育】
(五)、快速阅读,讨论分析剧中各类人物性格
1、在这场戏中,夏洛克给人的印象最深,和阿巴贡(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或译名为《吝啬鬼》)、葛朗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长篇小说《守财奴》, 原译名为《欧也妮·葛朗台》) 泼留希金(俄国作家果戈里长篇小说《死魂灵》)一样成了世界文学作品最最有名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本是一位贪婪、吝啬、爱财如命的高利贷者,在一磅肉的诉讼中,他凶相毕露,杀气腾腾,连威尼斯最高长官也敢于句句顶辩,毫不退让,成了一个残忍、固执、冷酷无情的复仇者。为了消灭对手,为了今后更大的利益,连视为生命的钱都可放弃,因此,他在法庭上的固执和残忍,实际上正是他唯利是图的本性表现。但是,夏洛克又有其偏狭、愚蠢的一面。在鲍西娅面前,他利令智昏,一步一步地走向失败,却自以为即将得逞,于是他对鲍西娅百般奉承,五次颂扬。当他失败后,金钱又立即成了追求的主要目标,捞不到三倍赔款收回本钱也行,而一当他财产被宣布充公,他则哀叹道:“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去吧”,“你们夺去了我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充分暴露了其嗜钱如命的本性。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鲍西娅、安东尼奥、巴萨尼奥等一组人物,是作者极力赞颂的。安东尼奥这个从事海外贸易的年轻商人。他借钱给人从不要利息,引起高利贷者夏洛克的仇恨。安东尼奥甘愿冒割肉的危险向夏洛克借钱帮助自己的朋友巴萨尼奥。他即将受到可怕的刑罚,却始终“默认”、“迎受”,继而要求“爽爽快快”地就刑,为了友谊“从容就死”,“死而无怨”。巴萨尼奥为了救自己的朋友,甘愿丧失自己的一切。鲍西娅更是祟尚正义,注重友情,她得知安东尼奥将遭厄运,立即全力以赴设法营救,尤其她的超群出众的才智在这场中更是得到了充分体现。21*cnjy*com
夏洛克:贪婪、吝啬、爱财如命、残忍、固执、冷酷无情
鲍西娅:博学细心、果敢沉着、精明能干、足智多谋、落落大方、善良仁慈,崇尚正义、注重友情
安东尼奥:慷慨助人、见义勇为、重情重义,但面对尖锐的斗争形式不能斗争、不会斗争,表现其软弱、妥协的一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巴萨尼奥:见义勇为、重情重义,但不懂得斗争策略,表现得较软弱。
(出示幻灯片)
第3课时
(一)、归纳主题思想
剧本第四幕第一场通过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矛盾冲突,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高利贷心狠手辣、贪婪冷酷的阶级本质;同时颂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意,轻利重义的道德思想。
(二)、分析戏剧艺术特色。
1、在矛盾冲突中展开情节,塑造形象
冲突是戏剧的基础,无论是突出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生活本质的揭示,主题的表现,均需要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开。21*cnjy*com
《威尼斯商人》是第四幕第一场,主要描写威尼斯法庭审判“一磅肉”案件的经过,是全剧的高潮。故事的三条线索:一条是鲍西娅选亲,巴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西亚结成眷属;一条是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还有一条是主线,即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元而引起的“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三条线至此会合到一起,主要人物全部登场,戏剧冲突的双方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交锋,最后形成紧张而尖锐的转机性冲突,构成了戏剧冲突的高峰,决定了胜负。从夏洛克一上场,激烈的争辩立刻开始,而且越来越激烈。剧本通过公爵、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三人从劝到骂,态度一个比一个严厉,夏洛克反驳也越来越厉害,而且显然占了上风,使剧情有层次地推进到高潮。
鲍西娅上场,在要不要照约执行处罚问题上,事情似乎会按夏洛克的意向发展,夏洛克兴高采烈。安东尼奥向朋友告别。就在这时,剧情急转直下,鲍西娅的“照约执行”竞使夏洛克陷入绝境。恶人终于受到惩罚,在这场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夏洛克这个贪婪、残忍、凶狠的剥削者的形象,也鲜明生动地刻画出来了。鲍西娅的智慧、勇敢沉着的性格特征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这种大开大合,曲折有致的情节安排,显示了作品的极高艺术水平。
2、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决不是当作某种概念进行图解,而是在紧张激烈地戏剧冲突中,通过行动和语言来刻画。围绕一磅肉的诉讼,每个人都投入这一纠葛,都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参加斗争。从而表现出各自的个性。夏洛克贪婪残忍,鲍西娅的聪明机智,安东尼奥的侠义豪爽都写得栩栩如生。即使次要人物,个性也很鲜明,如稳重慈祥的公爵、暴躁易怒的葛莱西安诺,也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3、丰富生动的语言
这一场法庭审判,在激烈争辩中表现出作品语言的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符合每个人的身分和性格。例如夏洛克的语言就很有特色,他一张嘴巴对付好几个人,语言很有争辩性,又讲究严密的推理,有时用反语加强语气,有时有冷嘲热讽迫使对方无言以对。他词锋逼人,表现他的的者于世故,心肠歹毒,一旦得手,便置人于死地的那种洋洋自得心理。鲍西娅上场,他立即献上甜蜜蜜的颂辞;判决之后,又句句不离钱。其他人物语言也各有特色,如公爵的委婉耐心,葛莱西安诺的暴躁易怒等。
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比喻,使词语华丽生动。例如巴萨尼奥对夏洛克说:“初次冒犯,不应该就引为仇恨。”夏洛克不正面回答他,而只是说:“什么?你愿意给蛇咬两次吧?”用这个比喻表示出对安东尼奥的仇恨和杀害安东尼奥的决心。
接着安东尼奥也用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他对夏洛克的认识:“你现在跟这个犹太人讲理,就像站在海滩上,叫那大海的怒涛减低它的奔腾的威力,责问豺狼为什么害得母羊为了失去它的羔羊而哀啼,或是叫那山上的松柏,在受到大风吹拂的时候,不要摇头摆脑,发出簌簌的声音……”。运用这些比喻,使语言丰富多彩,台词虽长,但无累赘之感,给人以一种文辞华丽流畅的艺术美感。
本剧中还有不少戏剧语言的夸张用法,例如夏洛克的奉承,吹捧鲍西娅的话和判决后“钱”的计较,以及葛莱西安诺对夏洛克的“回敬”、“挖苦”等,不仅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加强了喜剧效果。
(三)、课堂练习
1、鲍西娅为什么强调慈悲?
她认为慈悲就是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是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着重研习了《威尼斯商人》的戏剧冲突。通过学习《威尼斯商人》,同学们初步了解了话剧艺术的特点,了解了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在话剧中是如何表现的,这对我们今后学习、欣赏话剧艺术有很大的帮助。
(五)、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法官
(公爵)
(鲍西娅)
原告 高利贷者 一磅肉 资本主义早期 被告
(夏洛克) (经济利益) (安东尼奥)
商业资产阶级
旁听 (巴萨尼奥)
(葛莱西安诺)
八.教学反思:
戏剧作品教学的核心内容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戏剧作品欣赏,诚如课标中所说的那样:“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不能把戏剧作品简单处理成戏剧知识的例子,把作品教学处理成基本常识的教学;而应该在欣赏之中渗透有关戏剧知识。通过备课和上课,我觉得课前尽管自己也想到赏析人物和品味剧本中富有表现力的个性化的语言应是学习中的重点,可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原因,自己在引导学生品味人物的语言上还是用力少了一些,课堂上学生对夏洛克的语言非常感兴趣,这时应该抓住这一点多品味其中的几句。对剧本中富有诗意的语言,用力也不够,应该通过加强“读”来进一步来感悟人物的个性或者诗一般的语言。21cnjy.com
《枣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教材分析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三、教学重点21cnjy.com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四、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五、教学准备
做好预习准备,可根据课本上的“预习提示”的要求,提出一些具体问题思考。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flashMTV《常回家看看》
请同学们欣赏陶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然后说说人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
“ 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新春佳节,合家欢乐,团团圆圆是最让人快乐的事。可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的节奏加快,“回家”已成奢望。2·1·c·n·j·y
(一)三维学习目标展示
(内容见前)
(二)资料助读: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补充。
幻灯片显示:
(1)作者介绍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时代背景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21教育网
(3)名家点评
那是一个奇特的生命。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自在长青,永无衰竭。它涌动着温暖的亲情,张扬着至纯的人性,只奉献不图报,守诚信不扭曲,不为无望而绝望,纵有无奈却无悔。那呼喊发自内心,是根在呼吸,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21·世纪*教育网
那是一片多彩的世界。爹娘的呼喊没有回应,却引导我们去追寻儿孙的脚步。那枣儿不仅给人以活力,更使人思考。它像被插上翅膀可以到处飞舞,便带着一丝惶惑几分躁动飞出田野,飞出村庄,飞出生它养它的地方。终于,他们发现了一片以前不曾相识的新天地,渐惭地又发现了一个以前不曾相识的新自我。人挪活树挪也活,枣儿何处不养人?他们何曾没有听到爹娘的呼喊,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的神经,丰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直到世界在他们眼里也变成一个村庄,正是这呼喊化作阵阵长风,催发着美丽的枣儿花开遍全球。www-2-1-cnjy-com
那是一座亟待修茸的家园。请不要因儿孙没有问应而伤心,可知儿孙曾一千次.一万次梦里作答,一千次.一万次梦回千里。他们焦虑而内疚的呼喊,爹娘又何曾听见?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人们从这里走出,最终还要回到这里,不,他们在精神上从来没离开过这里。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愈是现代化愈能激起人们对古老情怀的追忆和对文学古典主义的眷顾。然而,枣儿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枣园不是樱桃园。爹娘岂能被时代遗忘。让爹娘也见识一下未曾见过的新天地,认识一下不曾相识的新儿孙,尝一口移栽它乡的新枣儿,享受一下让他们再无牵挂的新家园,爹娘的呼喊就会变得从容.自信和年轻。为了让古老的家园也变得五彩缤纷,让家乡的枣树结出更加奇异的甜果,爹娘尽可放心地让儿孙走出家园吧。当他们回来的时候,捧给爹娘的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我惊奇,爹娘在享用那奇异的甜果果时,竟品出依然浸润在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我更欣慰,当匍匐在爹娘脚下吃着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儿孙仍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出处:21教育名师】
二、整体感知
(一)分角色朗读,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二)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理清剧情,明确: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三)师总结: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事情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以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父亲吃;结尾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与开场相呼应。结构图如下:21*cnjy*com
幻灯片显示:
一. 童谣开场
枣 枣儿来历 呼 感
儿 老人念儿子 枣儿尿脖子 唤 动
为 二.男孩与老人邂逅 枣儿尿树 亲 亲
线 藏枣留父亲 人 情
索 枣儿思父亲 吃巧克力
三.童谣收场
三、选点讨论
(一)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1、教师布置思考讨论题:
幻灯片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2、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21·cn·jy·com
3、活动成果展示,师生交流。
幻灯片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来源:21cnj*y.co*m】
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2-1-c-n-j-y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版权所有:21教育】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1、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幻灯片显示: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枣儿”所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枣儿”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剧本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
2、教师提问: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再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21*cnjy*com
幻灯片显示:
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四、拓展延伸
(一)教师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二)妙笔生花:设想一下,新春佳节两个未出场的人物怎么过年?请用剧本的形式写一写。
五、课堂小结
文学作品帮我们解决不了根本矛盾,但是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软,带领我们从感性的思想走向理性的思索。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明白:因为家,它是生存的寄居之地,又是生命的最终去所。失去了精神家园,灵魂就无所归依;离开了精神家园,个人便失去了生命凭借,成了漂泊天涯的游子。在人的开拓生活与家园之恋的生存悖论中,“故乡”将是一个永远的不断被追求着的梦。无论将来你身在何地,以何种方式生活,当拿起亲人给的枣儿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自豪地说还是家乡的枣儿最好吃,还是家乡的枣儿最甜!请记得在任何时候都要将亲情随身携带,记得精神回乡。www.21-cn-jy.com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中的剧本《枣儿》讲述了在乡间一棵挂满了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一个捡枣的男子,一老一少的交谈,吐露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也表露了儿子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反映社会变迁的故事。剧本学习应该与一般的文章阅读有所区别,所以本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1.从表演的角度引导学生读剧本。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的,一个方面是朗读,即分角色朗读。读是表演的基础读也是理解人物与主题的主要手段。在读中,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与特点。另一个方面就是实在的表演,这种看似简陋的表演形式对学生理解人物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这实际上也符合剧本的真正用意。
2.从文本的角度引导学生悟剧本。从基本的人物、情节、主题入手,让学生建立对本剧本的基本理解力,揣摩剧中的情节、语言,理解剧中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人老人和儿童。
3.从戏剧的角度赏剧本。剧本是文学的,也是戏剧的。戏剧的核心就是冲突,学习剧本时,一定让学生在欣赏剧本中理解冲突的作用及意义,这就等于让学生掌握了戏剧基本的欣赏方法与主要欣赏内容。
总之,剧本学习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希望我们能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获得更多更好的教学经验。
?
《音乐之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音乐之声》中的三部插曲,让学生明白:只有和睦相处,才能有和谐的家庭、班级、校园。
二、教材分析
通过学唱歌曲《音乐之声》,不仅能拓宽学生的音乐欣赏面,还能让学生了解这部优秀的电影,从而激发学生欣赏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音乐之声》体会其中对于音乐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四、教学难点:
理解插曲流露的情感,训练节奏感。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找资料,初步了解音乐剧的有关知识。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一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这个故事曾被拍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后来由“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改拍成电影《音乐之声》。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两年内放映收入剧增至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超过《飘》。许多观众,多半是妇女,连看十数次,到1971年《音乐之声》仍然脍炙人口,在美国历年来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走进作者:
?勒曼:(1888--1976)美国剧作家。1909年在汉堡歌剧院首次登台扮演《魔笛》中的第三男童。1910年,在尼古拉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扮演埃恩肯。1914年在维也纳演出获得成功,1916年成为维也纳歌剧院的主要演员。此后一直到1945年,她连续在维也纳歌剧院、伦敦科文特加登皇家歌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出。由于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她于1938年离开维也纳,定居美国。1946年和1951年先后退出歌剧和音乐会舞台,从事声乐教学和著述活动。她的著作有《开始和发展》、《不只歌唱》,《5部歌剧和R.施特劳斯》等。1902年发表了《我的歌唱艺术》一书,对她的歌唱体会进行了详尽的总结,在声乐界具有广泛的影响。21cnjy.com
(三)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 学法指导:《音乐之声》的开始,玛利亚活泼爽朗的歌声让山美水绿情动。大自然如此的牵系着每根爱美的神经,因为这是音乐的世界,这是快乐的世界,更因为玛利亚那颗热爱大自然,热爱音乐,热爱生命,勇敢,自信,追求自由、朴实的心感染着屏幕前的你我他。朗读时候要注意体会世间最美好的就是真、善、美,教会学生要用善良与充满爱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朗读要有激情。www.21-cn-jy.com
(四)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学习一些舞台表演技巧。21·cn·jy·com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21·世纪*教育网
学法引导:阅读本文,首先是理解玛利亚的形象特点,以及课文是怎样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这个形象的。2-1-c-n-j-y
(五)探讨性阅读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如果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来源:21cnj*y.co*m】
提示: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应该说怎样做都是有道理的。【出处:21教育名师】
2、课文中存在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提示:品味课文中随处可见的冲突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剧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集中矛盾冲突和变化,将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的玛丽亚的冲突。在冲突中我们对双方的原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版权所有:21教育】
3、读完本课,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就站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的。作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提示:作品既为我们正面展示了玛丽亚的举止、语言,又通过众修女的评价从侧面对玛丽亚的形象加以丰富,所以我们感觉到玛丽亚其人如在眼前。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介绍故事梗慨,请学生设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离奥地利以后的情形。请注意,设想应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为依据。21*cnjy*com
提示:故事梗概:女主角玛丽亚是一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爱唱歌、爱跳舞的见习修女。她热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美丽。她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门,在苍翠的群山之间像云雀一样歌唱,在清澈的溪水边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为她不拘的天性,被认为不适合成为一名真正的修女而离开了修道院。
她来到前奥地利帝国退役军官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师。特拉普上校是一个脾气古怪的鳏夫,他爱他的孩子但却不懂得教育孩子,他的七个孩子因为感受不到父亲的爱而变得异常顽劣,曾气走了11位家庭教师。玛丽亚本人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爱孩子、理解孩子,待他们以诚恳和真诚,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由衷的喜爱。她教孩子们唱歌,带孩子们去郊游,歌声与笑声洒满了田野和山谷。玛丽亚的到来给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玛丽亚和特拉普上校相爱了,他们建立了和谐幸福的家庭。
与此同时,战争的阴影笼罩了奥地利。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们一家不得不离开家园,奔向自由的地方。
学法指导: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推举代表展示,可以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六)拓展延伸
创设剧情:当玛丽亚跑回来时,大家也结束了议论走散了。你也尝试当一次导演继续创设剧情。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分组,自由选择艺术表现形式(如小小音乐剧、独唱、小合唱、舞蹈、诗歌朗诵、器乐演奏、打击乐器伴奏等),在小组内进行创编表演。
提示:创设剧情表演。
影片后面剧情介绍: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喜爱歌唱的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冯特拉普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的管理孩子们,玛丽娅来了以后给孩子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歌声。玛丽雅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
(七)随堂练习
(八)小结:
享有“音乐之乡”之称德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其特的故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自然风景更具灵气。影片体现出来的真善美是献给人类灵魂的声响礼物,这种美我们将继续传唱!2·1·c·n·j·y
(九)布置作业
?1、修遭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榆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www-2-1-cnjy-com
提示:结合语境,这两个比喻句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21*cnjy*com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七、板书设计
↗画面美:景物秀丽明快
音乐之声→形象美:活泼快乐天使玛利亚
↘音乐美:音乐悠扬动听
八、教学反思
1.人物鲜明的个性只有放置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才能让读者有最清晰和深切的认识。
玛利亚生活在按部就班、充满了清规戒律的修道院,真率活泼的个性与年轻奔放的活力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这是作品的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加对比有清晰明了的认识和感受。而玛利亚形象在那个特定年代有难能可贵意义,可惜这一点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难于理解的了。 21教育网
2.艺术作品的价值必须是能对现实生活产生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文主人公那种鲜明的个性不仅存活在剧本中,更活跃在现实生活里。如何理解和对待这样的人、这样的个性,是生活的一个现实问题。语文教学应该由学习语文走向学会生活,后者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威尼斯商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剧本的基本知识,理解戏剧情节再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赏析后再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莎剧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
二:教材分析: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著名喜剧。它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节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这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以鲍西娅上场为转机分为两部分,前半场是夏洛克的戏,后半场主要是的西娅的戏。戏剧情节波澜起伏,戏剧冲突紧张激烈,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丰富生动而又富于个性化,充分显示了莎士比亚的戏剧才能。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理清在戏剧冲突中情节发展的过程,认识剧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体会剧本所运用的戏剧技巧,品味丰富生动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学写戏剧评论。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冲突,认识夏洛克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理解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21·cn·jy·com
三.教学重点:
掌握戏剧的基础知识,理解戏剧情节再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难点:
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了解作者通过剧本所表达的人文主义理想。
五.教学准备:
做好预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作家,曾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恩格斯也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他就是莎士比亚。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他以奇伟的笔触,对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时期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画。他的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他的《威尼斯商人》,领略这位大师的风采!(出示幻灯片)
(二)、介绍作者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一生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主要成就在戏剧方面,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利》、《亨利五世》,喜剧有《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悲剧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正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他的剧作反映了旧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社会政治思想。(出示幻灯片)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介绍戏剧基础知识。
(出示幻灯片)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 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www.21-cn-jy.com
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2-1-c-n-j-y
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21*cnjy*com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来源:21cnj*y.co*m】
(四)、故事梗概
《威尼斯商人》以较强的对社会讽刺、批判的态度见称。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由于安东尼奥货款给人从不要利息,并帮夏洛克的女儿私奔,怀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机报复,佯装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还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巧传来安东尼奥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力偿还。夏洛克去法庭控告,根据法律条文要安东尼奥履行诺言。为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巴萨尼奥的未婚妻鲍细霞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须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准流血。夏洛克因无法执行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财产。21*cnjy*com
(五)、阅读课文,利用手中工具书及书上注释、注解,疏通课文内容。
(六)、布置作业:朗读全文。
第2课时
(一)、再次通读课文,掌握课内生字词。
钧裁:恭请作出决定。
万恶不赦:极端恶毒、罪恶多端而不容赦免。
遍稽群籍:查遍所有的书籍。稽:查考。
折衷是非:判定谁是谁非。折衷,指对争执不决的双方进行判断、裁决。
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
(二)、概括剧情内容
剧情冲突的焦点是围绕“一磅肉”进行的。要不要“照约执行处罚”?夏洛克上场前,公爵与安东尼奥的一段对话,交代了夏洛克的凶恶,烘托了审判前的紧张气氛,预示着要有一场激烈的冲突。这一段对话,也从侧面描写了夏洛克自私、阴险、残暴的性格特点。
夏洛克一上场,公爵、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相继对他规劝、许愿、甚至谩骂,却招来了夏洛克的讥讽、挖苦,而坚持要“照约处罚”,而且当场磨刀,准备动手,显示了夏洛克在法庭质对中的咄咄逼人之势和稳操胜券的得意之情,也表明了夏洛克不顾舆论和羞耻,孤注一掷,将冲突引向非丧人一命不可的高潮。21教育网
就在戏剧冲突发展到不可开交之时,鲍西娅上场,剧情有了转折。她智慧超群,深谋远虑,发现了条约的漏洞,胸有成竹,用以逸待劳,欲擒放纵的办法,一步一步地将夏洛克引向陷井。她先先劝夏洛克“慈悲一点",又拒绝了巴萨尼奥“把法律稍微变通一下”的要求,接着又让夏洛克明确表示了不答应三倍还钱的态度,再之后,则让夏洛克去请一位外科医生来替安东尼奥“堵住伤口”,“免得他流血而死”。2·1·c·n·j·y
正当夏洛克神气活现,得意忘形,安东尼奥义无反顾地向巴萨尼奥告别,其他人也都陷于绝望时,鲍西娅抓住了“割肉不许流血”,割一磅肉不能相差“一丝一毫”这两个条件,使夏洛克陷于被动,把法律的惩罚统统加到了他身上。虽然公爵饶恕了他的死罪,但他受到了失去财产的处罚。在这一回合中,葛莱西安诺不断重复夏洛克赞扬鲍西娅是“但尼尔再世”;“是 一个博学多才的法官”的话,这既是对鲍西娅聪明才智的由衷赞叹,也是对夏洛克的有力嘲讽,这正体现了喜剧所要表现的效果。
(三)、分角色扮演朗诵。
(四)、讨论结构
课文是剧本《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全剧共五幕),是全剧的高潮,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尚蒙延约,必然不辱使命。敬祈钧裁。”主要写夏洛克。这部分以夏洛克出场为界又可分两层。前一层通过公爵与安东尼奥的对话,侧面显示了夏洛克的冷酷、凶残的态度;后一层夏洛克登场,他坚持从还债失期人安东尼奥身上割肉,众人劝说、许愿、甚至谩骂,也不能使他改变,从而突出他的阴险、贪婪本质,这时冲突也愈趋激烈。
第二部分主要是写鲍西娅。她假扮律师登场,使冲突解决有了转机。她欲擒故纵,引发夏洛克坠人故意谋害公民的法网,夏洛克转为被动,受到惩罚。
(五)、快速阅读,讨论分析剧中各类人物性格
1、在这场戏中,夏洛克给人的印象最深,和阿巴贡(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或译名为《吝啬鬼》)、葛朗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长篇小说《守财奴》, 原译名为《欧也妮·葛朗台》) 泼留希金(俄国作家果戈里长篇小说《死魂灵》)一样成了世界文学作品最最有名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本是一位贪婪、吝啬、爱财如命的高利贷者,在一磅肉的诉讼中,他凶相毕露,杀气腾腾,连威尼斯最高长官也敢于句句顶辩,毫不退让,成了一个残忍、固执、冷酷无情的复仇者。为了消灭对手,为了今后更大的利益,连视为生命的钱都可放弃,因此,他在法庭上的固执和残忍,实际上正是他唯利是图的本性表现。但是,夏洛克又有其偏狭、愚蠢的一面。在鲍西娅面前,他利令智昏,一步一步地走向失败,却自以为即将得逞,于是他对鲍西娅百般奉承,五次颂扬。当他失败后,金钱又立即成了追求的主要目标,捞不到三倍赔款收回本钱也行,而一当他财产被宣布充公,他则哀叹道:“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去吧”,“你们夺去了我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充分暴露了其嗜钱如命的本性。
2、鲍西娅、安东尼奥、巴萨尼奥等一组人物,是作者极力赞颂的。安东尼奥这个从事海外贸易的年轻商人。他借钱给人从不要利息,引起高利贷者夏洛克的仇恨。安东尼奥甘愿冒割肉的危险向夏洛克借钱帮助自己的朋友巴萨尼奥。他即将受到可怕的刑罚,却始终“默认”、“迎受”,继而要求“爽爽快快”地就刑,为了友谊“从容就死”,“死而无怨”。巴萨尼奥为了救自己的朋友,甘愿丧失自己的一切。鲍西娅更是祟尚正义,注重友情,她得知安东尼奥将遭厄运,立即全力以赴设法营救,尤其她的超群出众的才智在这场中更是得到了充分体现。
夏洛克:贪婪、吝啬、爱财如命、残忍、固执、冷酷无情
鲍西娅:博学细心、果敢沉着、精明能干、足智多谋、落落大方、善良仁慈,崇尚正义、注重友情
安东尼奥:慷慨助人、见义勇为、重情重义,但面对尖锐的斗争形式不能斗争、不会斗争,表现其软弱、妥协的一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巴萨尼奥:见义勇为、重情重义,但不懂得斗争策略,表现得较软弱。
(出示幻灯片)
第3课时
(一)、归纳主题思想
剧本第四幕第一场通过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矛盾冲突,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高利贷心狠手辣、贪婪冷酷的阶级本质;同时颂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意,轻利重义的道德思想。 【出处:21教育名师】
(二)、分析戏剧艺术特色。
1、在矛盾冲突中展开情节,塑造形象
冲突是戏剧的基础,无论是突出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生活本质的揭示,主题的表现,均需要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开。 21·世纪*教育网
《威尼斯商人》是第四幕第一场,主要描写威尼斯法庭审判“一磅肉”案件的经过,是全剧的高潮。故事的三条线索:一条是鲍西娅选亲,巴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西亚结成眷属;一条是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还有一条是主线,即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元而引起的“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三条线至此会合到一起,主要人物全部登场,戏剧冲突的双方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交锋,最后形成紧张而尖锐的转机性冲突,构成了戏剧冲突的高峰,决定了胜负。从夏洛克一上场,激烈的争辩立刻开始,而且越来越激烈。剧本通过公爵、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三人从劝到骂,态度一个比一个严厉,夏洛克反驳也越来越厉害,而且显然占了上风,使剧情有层次地推进到高潮。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鲍西娅上场,在要不要照约执行处罚问题上,事情似乎会按夏洛克的意向发展,夏洛克兴高采烈。安东尼奥向朋友告别。就在这时,剧情急转直下,鲍西娅的“照约执行”竞使夏洛克陷入绝境。恶人终于受到惩罚,在这场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夏洛克这个贪婪、残忍、凶狠的剥削者的形象,也鲜明生动地刻画出来了。鲍西娅的智慧、勇敢沉着的性格特征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这种大开大合,曲折有致的情节安排,显示了作品的极高艺术水平。
2、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决不是当作某种概念进行图解,而是在紧张激烈地戏剧冲突中,通过行动和语言来刻画。围绕一磅肉的诉讼,每个人都投入这一纠葛,都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参加斗争。从而表现出各自的个性。夏洛克贪婪残忍,鲍西娅的聪明机智,安东尼奥的侠义豪爽都写得栩栩如生。即使次要人物,个性也很鲜明,如稳重慈祥的公爵、暴躁易怒的葛莱西安诺,也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3、丰富生动的语言
这一场法庭审判,在激烈争辩中表现出作品语言的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符合每个人的身分和性格。例如夏洛克的语言就很有特色,他一张嘴巴对付好几个人,语言很有争辩性,又讲究严密的推理,有时用反语加强语气,有时有冷嘲热讽迫使对方无言以对。他词锋逼人,表现他的的者于世故,心肠歹毒,一旦得手,便置人于死地的那种洋洋自得心理。鲍西娅上场,他立即献上甜蜜蜜的颂辞;判决之后,又句句不离钱。其他人物语言也各有特色,如公爵的委婉耐心,葛莱西安诺的暴躁易怒等。
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比喻,使词语华丽生动。例如巴萨尼奥对夏洛克说:“初次冒犯,不应该就引为仇恨。”夏洛克不正面回答他,而只是说:“什么?你愿意给蛇咬两次吧?”用这个比喻表示出对安东尼奥的仇恨和杀害安东尼奥的决心。
接着安东尼奥也用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他对夏洛克的认识:“你现在跟这个犹太人讲理,就像站在海滩上,叫那大海的怒涛减低它的奔腾的威力,责问豺狼为什么害得母羊为了失去它的羔羊而哀啼,或是叫那山上的松柏,在受到大风吹拂的时候,不要摇头摆脑,发出簌簌的声音……”。运用这些比喻,使语言丰富多彩,台词虽长,但无累赘之感,给人以一种文辞华丽流畅的艺术美感。
本剧中还有不少戏剧语言的夸张用法,例如夏洛克的奉承,吹捧鲍西娅的话和判决后“钱”的计较,以及葛莱西安诺对夏洛克的“回敬”、“挖苦”等,不仅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加强了喜剧效果。 www-2-1-cnjy-com
(三)、课堂练习
1、鲍西娅为什么强调慈悲?
她认为慈悲就是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是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版权所有:21教育】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着重研习了《威尼斯商人》的戏剧冲突。通过学习《威尼斯商人》,同学们初步了解了话剧艺术的特点,了解了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在话剧中是如何表现的,这对我们今后学习、欣赏话剧艺术有很大的帮助。
(五)、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法官
(公爵)
(鲍西娅)
原告 高利贷者 一磅肉 资本主义早期 被告
(夏洛克) (经济利益) (安东尼奥)
商业资产阶级
旁听 (巴萨尼奥)
(葛莱西安诺)
八.教学反思:
戏剧作品教学的核心内容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戏剧作品欣赏,诚如课标中所说的那样:“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不能把戏剧作品简单处理成戏剧知识的例子,把作品教学处理成基本常识的教学;而应该在欣赏之中渗透有关戏剧知识。通过备课和上课,我觉得课前尽管自己也想到赏析人物和品味剧本中富有表现力的个性化的语言应是学习中的重点,可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原因,自己在引导学生品味人物的语言上还是用力少了一些,课堂上学生对夏洛克的语言非常感兴趣,这时应该抓住这一点多品味其中的几句。对剧本中富有诗意的语言,用力也不够,应该通过加强“读”来进一步来感悟人物的个性或者诗一般的语言。21cnjy.com
《变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www.21-cn-jy.com
二、教材与分析
《变脸》是我国一部优秀的川剧剧本。全剧共六场,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二场。这场戏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情节起伏跌宕,矛盾冲突尖锐,动人心魄,扣人心弦;人物形象鲜明,注重细节刻画、心理刻画,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感情冲突,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荡和精神冲击;戏曲语言既高度个性化,又高度生活化,唱词真切动人,对白自然流畅;思想上注重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引发人们对造成剧中人物悲剧命运根源的深层思考。以上这些都体现了作者魏明伦戏曲创作的深邃的人文思想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来源:21cnj*y.co*m】
三、教学重点
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五、教学准备:
做好预习准备,可根据课本上的“预习提示”的要求,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要求。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变脸王”大家听说过吗?(学生回答:“一种电脑屏保程序”“著名川剧变脸王彭登怀”……)(多媒体显示川剧变脸画面)我们今天走进魏明伦的《变脸》,结识一位“变脸王”水上漂老人。2-1-c-n-j-y
(二)资料助读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酌情提供相关材料,如魏明伦简介(见备课资料部分)、《变脸》剧情简介等。【出处:21教育名师】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剧情。
学生自行积累词语。多媒体显示:
糍粑(cī bā) 打鼾(hān) 阴霾(mái) 鹭鸶(lù sī)
怡然自得(yí):怡然,形容喜悦的样子。
睡眼惺忪(xīng sōng):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剧情。
示例1:这部戏曲描写的是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为“孙子”的女孩狗娃之间的命运碰撞。示例2:这部戏曲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版权所有:21教育】
(四)精读课文,美点寻踪
1.学生细读课文,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在书的空白处作简单点评。
2.学生自主品评,进行美点寻踪。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场戏情节起伏跌宕,矛盾冲突尖锐,扣人心弦。生2:水上漂、狗娃形象鲜明,让人过目难忘。生3:戏曲语言清新质朴,通俗浅显,富有情味。生4:刻画人物手法高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颇为成功。……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教师总结:《变脸》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横看成岭侧成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大家的发言很精彩,涉及到情节、形象、语言、手法等渚多方面,美不胜收。让我们慢慢欣赏,尽情品味吧。
(五)师生共同赏析剧本的情节美
1.教师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剧中首先描写了水上漂与新买来的“孙儿”狗娃拉家常的情景,水上漂不禁为自己的变脸艺术终于有传人而自得,对“孙儿”倍加疼爱,狗娃则乖巧伶俐,很讨老人喜欢,二人其乐融融。在拉家常的过程中,还交代了二人的身世,表现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狗娃的担忧不安。2·1·c·n·j·y
狗娃上岸撒尿发现有蛇,水上漂打死蛇后,欲用童子尿治伤,发现狗娃是女孩,剧情急转直下。水上漂因失望而愤怒、痛苦,狗娃为自己将被抛弃的命运而悲痛哀伤,苦苦相求,二人之间发生了尖锐冲突.剧情达到高潮。
水上漂忍痛抛弃狗娃,狗娃落入水中,水上漂救起狗娃,无奈地将她收留,在经历了这一番惊险之后,剧情终于有了结局。
2.教师创设合作探究的氛围,要求学生用“《变脸》情节美。美在……”的句式说话,共同交流,领略情节的非凡魅力。21cnjy.com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然后选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生1:情节美在起伏跌宕,曲折有致。上半场主要写水上漂与狗娃闲拉家常,细致地描绘出一幅爷孙共乐、和美悠然的生活图景;下半场爷孙反乐为愁,一痛苦一悲伤,气氛直转而下,水上漂抛弃狗娃,狗娃落水唤爷又获救,气氛紧张,激荡如潮,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荡和精神冲击。
生2:情节美在巧设“误会”,以“误会”构成悬念.并随着“误会”的解密、真相的显露而爆发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狗娃是女孩,却错被水上漂以“孙儿”买进;水上漂重男轻女,狗娃无法选择命运;狗娃上岸遇蛇,水上漂为救“孙儿”遭蛇咬,为治蛇伤,童子尿大泄机密;爷爷希望落空,痛苦之余作出抛弃狗娃的决定,狗娃悲痛苦苦相求。
生3:情节美在铺垫、暗示的巧妙设置。狗娃是女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爷孙和美,铺垫一也;水上漂自叙身世,重男轻女根深蒂固,铺垫二也;变脸家传绝技,传男不传女,铺垫三也。狗娃停止为爷爷挠痒。暗示一也;说话结巴,“传儿不传……女……”暗示二也;上岸撒尿。暗示三也。
4:情节美在矛盾冲突的多重设置。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下半场直接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各自的内心冲突。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为他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与狗娃身为女孩的矛盾;水上漂内心的冲突表现了谋求家族利益,解除生存困境的愿望;狗娃的处境表现了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命运无奈的抗争。多重的矛盾冲突使剧情有了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
(六)布置作业
1.把剧中的几段唱词找出来,体会一下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剧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2.课外阅读《变脸》全剧。
?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鉴赏剧本的形象美
1.配乐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组合。自选片断,表情朗读。其余学生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2.请演员谈表演的体会、收获。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请几位“水上漂”“狗娃”谈谈对角色的理解,并选相关片断加以佐证。
成果展示:
狗娃是一个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的苦命的女孩。
苦命——“生在穷乡里,遇上大水灾。被人拐、被人卖、被人骑、被人踩,只见人人良心坏,鞭打牲口爬悬崖。”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勤劳能干——“比男娃子更勤快,能干粗活能挑抬,下河帮你洗铺盖。煮饭帮你劈干柴。”
乖巧可爱——给老人捶背、抠痒,“不贪嘴,不挑菜,学本事,听安排。”
知恩图报——“没想到世上还有好人在,爷爷出现笑颜开。把我当作人看待,亲亲热热贴胸怀。舍不得这份情啊!割不断这般爱!天上雁鹅排对排,扯烂衣裳不分开!”
水上漂是一个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的老江湖,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的老艺人。
心地善良——“看,青一块,紫一块,对畜生也不能这样下死手打呀!小苦瓜啊,你被那些黑心萝卜整得好惨啊!”“打在你的身上,痛在爷爷心上。爷爷是个糍粑心肠。你有缘遇上我,时来运转了。”
直率豪爽——“爷爷待你好,是对你有望啊。爷爷老了。越老越怕。一怕断了我家香烟。二怕断了祖传绝活儿,这才收你做我的孙子。爷爷把心掏给你,教你变脸本事,望你给我传宗接代。”“格老子一场空欢喜!你小小年纪就充当假货。串通人贩子,骗了我老江湖。”
重男轻女——“呸,女人家,扫把星,滚她妈的三十三!”“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格老子要宝不要草。”“养儿方能续后代,女生外向招灾祸。”“狗娃休把老汉怪。重男轻女自古来!”21教育网
有情有义——“我不会卖你,可也不会留你……这是盘缠,这是干粮,送给你,自谋生路去吧。”“老汉心并非铁石块,是留是丢几徘徊……”
教师总结:狗娃和水上漂都生活在社会底层。都是善良而不幸的人。这一老一少在苦难的命运中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的遭遇所显现的人生磨难,他们的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给人以灵魂的震撼。
(2)教师提问:水上漂变脸是因为他与狗娃的性格冲突吗?
学生思考、各抒己见。
生1: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应该是性格冲突。重男轻女是水上漂重要的性格因素,而狗娃又偏偏是女孩。
生2: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但是往深处想,水上漂因何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冲突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社会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底层人民艰难求生的矛盾。所以说水上漂的变脸不是因为他与狗娃的性格冲突,而是二人之间的命运冲突。
学生相互辩驳。教师点评,以第二种意见为佳,引导学生深层探究。
(二)品味剧本的语言美
1.教师介绍戏曲语言的特点。
我国的传统戏剧主要是以曲演唱的,因此称为“戏曲”。在戏曲剧本中,曲词是戏曲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语言包括说白、唱词和舞台提示。三者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其中说白和唱词,构成剧中的人物语言,而曲词又有其独特的形式和作用。在形式上,曲词是一种用韵文写成的歌词,要与一定的唱腔、曲潜相配合,具有和谐的音韵美;并常用反复、排比、叠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具有浓郁的感彩。曲词的主要作用是抒发人物的感情,渲染环境氛围,因而具有抒情性。川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唱词体现了戏曲唱词的特点,说白富有地方特色。
2.学生自由选精美的唱词。体会它们在形式上的特点和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自由发言。
生1:狗娃的唱词“月亮走,我也走……我愿留在小船舟”,清新质朴,通俗易懂,情味十足,写出狗娃惴惴不安的心理。
生2:我喜欢狗娃的唱词“千不该,万不该……给狗娃帮腔说情补补台”,这一段以紧密的韵脚构成急促的音韵节奏,并运用排比、叠问、比喻、对比、呼告等修辞方法,直抒胸意,强烈地抒发了狗娃哀伤痛苦、依恋不舍而又无可奈何的悲惨心情,感情真切,动人心魄。
生3:我喜欢水上漂的唱词“芦花丛,白头翁……返老还童”,这一段唱词以景起兴,中间巧用对比、叠词,结尾直抒胸臆,强烈地抒发子水上漂享受天伦之乐的愉快、自得之情。
……
教师总结:剧中人物的唱词,真切动人,朗朗上口,声情并茂,抒发情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和戏曲艺术的稔熟。
3.品味剧本说白的语言特色,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学生自选例品味。
教师总结:剧中的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切合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白,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自然、流畅、贴切、生动,实乃清水芙蓉,天然雕饰。21*cnjy*com
4.教师对剧本语言总体评价:作者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并恰当吸收了四川方言的一些语言成分,使本剧的语言无论唱词还是说白都体现出通俗浅显、明白如话、情味十足的特点,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21*cnjy*com
(三)欣赏剧本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体味手法美,学习剧本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
1.文章以丰富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剧本的舞台说明交代了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请同学们仔细品味。
2.剧本注重心理刻画,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感情冲突,从心灵深处显现人物性格。
学生自选例品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戏剧的鉴赏能力。
(四)深层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相互讨论,共同探究;如有难以解答的问题,可向教师提问。
2.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深层探究。
提问:如何看待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
学生讨论,明确: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和做法,有其现实的考虑和深层的原因。水上漂
收狗娃为孙子,主要是一种非常现实的生存需求,他需要老有所养,需要传宗接代,而这一切,在传统社会中都是由家庭的男性后代来实现的;他期望狗娃继承祖传绝活,并声明“传儿不传女”,这是为了确保自己家庭的利益一脉相承地延续下去,为了避免竞争以谋求生存,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而要究其根源。
提问:剧本是如何否定这一世俗观念的呢?
明确:剧本在表现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的同时,还描写了狗娃时时处处掩饰女孩真实身份的情景,交代了狗娃的不幸身世,抒写了她被水上漂抛弃的悲苦,叙述了最后水上漂在危急之中将狗娃救起,等等,都具有否定、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思想的艺术效果。
提问: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一直根深蒂固。在21世纪的今天,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世俗观念存在吗?
学生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同学交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五)随堂练习
《变脸》是一个美的综合体,这堂课我们初步探求了这部戏的美点,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概括一下你的收获吗?
《变脸》的人物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1:水上漂、狗娃形象鲜明,让人过目难忘。?2:刻画人物手法高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颇为成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六)课堂小结
《变脸》是非常有名的川剧作品,情节美、形象美、语言美、手法美,美不胜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建议同学们课余时间观看戏曲,阅读戏曲剧本,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已经成为一个准戏迷了。21·世纪*教育网
(七)布置作业
1.剧中“帮腔人”由幕后唱到台前,替狗娃向水上漂求情。请你以”帮腔人”的口吻,再写几句劝说水上漂的唱词。www-2-1-cnjy-com
2.学写戏剧评论。针对《变脸》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学短评。
3.预习《枣儿》。
七、板书设计
戏剧 唱词:短句,押韵,修辞
旁白:动作,神态
变脸
小说 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八、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意在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曲,所以没有过多涉及川剧表演艺术,包括“变脸”绝技,而是将学生引向文本,通过阅读体会戏曲剧本的特点。“变脸”的含义在本课中主要是水上漂的思想感情由喜到怒再到哀的变化,这样就使学生的探究更有针对性,更贴近文本。恰当地将当地戏曲代表作引入课堂。21·cn·jy·com
《枣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21cnjy.com
二、教材分析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三、教学重点www.21-cn-jy.com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四、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五、教学准备
做好预习准备,可根据课本上的“预习提示”的要求,提出一些具体问题思考。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flashMTV《常回家看看》
请同学们欣赏陶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然后说说人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
“ 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新春佳节,合家欢乐,团团圆圆是最让人快乐的事。可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的节奏加快,“回家”已成奢望。21·cn·jy·com
(一)三维学习目标展示
(内容见前)
(二)资料助读: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补充。
幻灯片显示:
(1)作者介绍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时代背景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21·世纪*教育网
(3)名家点评
那是一个奇特的生命。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自在长青,永无衰竭。它涌动着温暖的亲情,张扬着至纯的人性,只奉献不图报,守诚信不扭曲,不为无望而绝望,纵有无奈却无悔。那呼喊发自内心,是根在呼吸,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来源:21cnj*y.co*m】
那是一片多彩的世界。爹娘的呼喊没有回应,却引导我们去追寻儿孙的脚步。那枣儿不仅给人以活力,更使人思考。它像被插上翅膀可以到处飞舞,便带着一丝惶惑几分躁动飞出田野,飞出村庄,飞出生它养它的地方。终于,他们发现了一片以前不曾相识的新天地,渐惭地又发现了一个以前不曾相识的新自我。人挪活树挪也活,枣儿何处不养人?他们何曾没有听到爹娘的呼喊,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的神经,丰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直到世界在他们眼里也变成一个村庄,正是这呼喊化作阵阵长风,催发着美丽的枣儿花开遍全球。
那是一座亟待修茸的家园。请不要因儿孙没有问应而伤心,可知儿孙曾一千次.一万次梦里作答,一千次.一万次梦回千里。他们焦虑而内疚的呼喊,爹娘又何曾听见?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人们从这里走出,最终还要回到这里,不,他们在精神上从来没离开过这里。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愈是现代化愈能激起人们对古老情怀的追忆和对文学古典主义的眷顾。然而,枣儿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枣园不是樱桃园。爹娘岂能被时代遗忘。让爹娘也见识一下未曾见过的新天地,认识一下不曾相识的新儿孙,尝一口移栽它乡的新枣儿,享受一下让他们再无牵挂的新家园,爹娘的呼喊就会变得从容.自信和年轻。为了让古老的家园也变得五彩缤纷,让家乡的枣树结出更加奇异的甜果,爹娘尽可放心地让儿孙走出家园吧。当他们回来的时候,捧给爹娘的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我惊奇,爹娘在享用那奇异的甜果果时,竟品出依然浸润在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我更欣慰,当匍匐在爹娘脚下吃着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儿孙仍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二、整体感知
(一)分角色朗读,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二)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理清剧情,明确: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师总结: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事情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以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父亲吃;结尾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与开场相呼应。结构图如下:
幻灯片显示:
一. 童谣开场
枣 枣儿来历 呼 感
儿 老人念儿子 枣儿尿脖子 唤 动
为 二.男孩与老人邂逅 枣儿尿树 亲 亲
线 藏枣留父亲 人 情
索 枣儿思父亲 吃巧克力
三.童谣收场
三、选点讨论
(一)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1、教师布置思考讨论题:
幻灯片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2、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21教育网
3、活动成果展示,师生交流。
幻灯片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www-2-1-cnjy-com
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出处:21教育名师】
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21*cnjy*com
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21*cnjy*com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1、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幻灯片显示: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2·1·c·n·j·y
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枣儿”所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枣儿”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剧本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
2、教师提问: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再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幻灯片显示:
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四、拓展延伸
(一)教师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二)妙笔生花:设想一下,新春佳节两个未出场的人物怎么过年?请用剧本的形式写一写。
五、课堂小结
文学作品帮我们解决不了根本矛盾,但是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软,带领我们从感性的思想走向理性的思索。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明白:因为家,它是生存的寄居之地,又是生命的最终去所。失去了精神家园,灵魂就无所归依;离开了精神家园,个人便失去了生命凭借,成了漂泊天涯的游子。在人的开拓生活与家园之恋的生存悖论中,“故乡”将是一个永远的不断被追求着的梦。无论将来你身在何地,以何种方式生活,当拿起亲人给的枣儿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自豪地说还是家乡的枣儿最好吃,还是家乡的枣儿最甜!请记得在任何时候都要将亲情随身携带,记得精神回乡。【版权所有:21教育】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中的剧本《枣儿》讲述了在乡间一棵挂满了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一个捡枣的男子,一老一少的交谈,吐露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也表露了儿子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反映社会变迁的故事。剧本学习应该与一般的文章阅读有所区别,所以本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1.从表演的角度引导学生读剧本。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的,一个方面是朗读,即分角色朗读。读是表演的基础读也是理解人物与主题的主要手段。在读中,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与特点。另一个方面就是实在的表演,这种看似简陋的表演形式对学生理解人物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这实际上也符合剧本的真正用意。2-1-c-n-j-y
2.从文本的角度引导学生悟剧本。从基本的人物、情节、主题入手,让学生建立对本剧本的基本理解力,揣摩剧中的情节、语言,理解剧中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人老人和儿童。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从戏剧的角度赏剧本。剧本是文学的,也是戏剧的。戏剧的核心就是冲突,学习剧本时,一定让学生在欣赏剧本中理解冲突的作用及意义,这就等于让学生掌握了戏剧基本的欣赏方法与主要欣赏内容。
总之,剧本学习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希望我们能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获得更多更好的教学经验。
?
《音乐之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音乐之声》中的三部插曲,让学生明白:只有和睦相处,才能有和谐的家庭、班级、校园。
二、教材分析
通过学唱歌曲《音乐之声》,不仅能拓宽学生的音乐欣赏面,还能让学生了解这部优秀的电影,从而激发学生欣赏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音乐之声》体会其中对于音乐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四、教学难点:
理解插曲流露的情感,训练节奏感。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找资料,初步了解音乐剧的有关知识。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一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这个故事曾被拍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后来由“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改拍成电影《音乐之声》。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两年内放映收入剧增至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超过《飘》。许多观众,多半是妇女,连看十数次,到1971年《音乐之声》仍然脍炙人口,在美国历年来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21cnjy.com
(二)走进作者:
?勒曼:(1888--1976)美国剧作家。1909年在汉堡歌剧院首次登台扮演《魔笛》中的第三男童。1910年,在尼古拉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扮演埃恩肯。1914年在维也纳演出获得成功,1916年成为维也纳歌剧院的主要演员。此后一直到1945年,她连续在维也纳歌剧院、伦敦科文特加登皇家歌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出。由于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她于1938年离开维也纳,定居美国。1946年和1951年先后退出歌剧和音乐会舞台,从事声乐教学和著述活动。她的著作有《开始和发展》、《不只歌唱》,《5部歌剧和R.施特劳斯》等。1902年发表了《我的歌唱艺术》一书,对她的歌唱体会进行了详尽的总结,在声乐界具有广泛的影响。2-1-c-n-j-y
(三)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 学法指导:《音乐之声》的开始,玛利亚活泼爽朗的歌声让山美水绿情动。大自然如此的牵系着每根爱美的神经,因为这是音乐的世界,这是快乐的世界,更因为玛利亚那颗热爱大自然,热爱音乐,热爱生命,勇敢,自信,追求自由、朴实的心感染着屏幕前的你我他。朗读时候要注意体会世间最美好的就是真、善、美,教会学生要用善良与充满爱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朗读要有激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四)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学习一些舞台表演技巧。21教育网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学法引导:阅读本文,首先是理解玛利亚的形象特点,以及课文是怎样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这个形象的。21*cnjy*com
(五)探讨性阅读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如果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21·cn·jy·com
提示: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应该说怎样做都是有道理的。【版权所有:21教育】
2、课文中存在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提示:品味课文中随处可见的冲突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剧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集中矛盾冲突和变化,将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的玛丽亚的冲突。在冲突中我们对双方的原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读完本课,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就站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的。作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提示:作品既为我们正面展示了玛丽亚的举止、语言,又通过众修女的评价从侧面对玛丽亚的形象加以丰富,所以我们感觉到玛丽亚其人如在眼前。
4、介绍故事梗慨,请学生设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离奥地利以后的情形。请注意,设想应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为依据。21*cnjy*com
提示:故事梗概:女主角玛丽亚是一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爱唱歌、爱跳舞的见习修女。她热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美丽。她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门,在苍翠的群山之间像云雀一样歌唱,在清澈的溪水边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为她不拘的天性,被认为不适合成为一名真正的修女而离开了修道院。【来源:21cnj*y.co*m】
她来到前奥地利帝国退役军官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师。特拉普上校是一个脾气古怪的鳏夫,他爱他的孩子但却不懂得教育孩子,他的七个孩子因为感受不到父亲的爱而变得异常顽劣,曾气走了11位家庭教师。玛丽亚本人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爱孩子、理解孩子,待他们以诚恳和真诚,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由衷的喜爱。她教孩子们唱歌,带孩子们去郊游,歌声与笑声洒满了田野和山谷。玛丽亚的到来给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玛丽亚和特拉普上校相爱了,他们建立了和谐幸福的家庭。【出处:21教育名师】
与此同时,战争的阴影笼罩了奥地利。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们一家不得不离开家园,奔向自由的地方。
学法指导: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推举代表展示,可以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六)拓展延伸
创设剧情:当玛丽亚跑回来时,大家也结束了议论走散了。你也尝试当一次导演继续创设剧情。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分组,自由选择艺术表现形式(如小小音乐剧、独唱、小合唱、舞蹈、诗歌朗诵、器乐演奏、打击乐器伴奏等),在小组内进行创编表演。
提示:创设剧情表演。
影片后面剧情介绍: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喜爱歌唱的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冯特拉普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的管理孩子们,玛丽娅来了以后给孩子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歌声。玛丽雅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
(七)随堂练习
(八)小结:
享有“音乐之乡”之称德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其特的故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自然风景更具灵气。影片体现出来的真善美是献给人类灵魂的声响礼物,这种美我们将继续传唱!2·1·c·n·j·y
(九)布置作业
?1、修遭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榆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www-2-1-cnjy-com
提示:结合语境,这两个比喻句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七、板书设计
↗画面美:景物秀丽明快
音乐之声→形象美:活泼快乐天使玛利亚
↘音乐美:音乐悠扬动听
八、教学反思
1.人物鲜明的个性只有放置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才能让读者有最清晰和深切的认识。
玛利亚生活在按部就班、充满了清规戒律的修道院,真率活泼的个性与年轻奔放的活力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这是作品的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加对比有清晰明了的认识和感受。而玛利亚形象在那个特定年代有难能可贵意义,可惜这一点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难于理解的了。 21·世纪*教育网
2.艺术作品的价值必须是能对现实生活产生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文主人公那种鲜明的个性不仅存活在剧本中,更活跃在现实生活里。如何理解和对待这样的人、这样的个性,是生活的一个现实问题。语文教学应该由学习语文走向学会生活,后者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