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8】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十一讲 诗歌鉴赏 学案 (浙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18】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十一讲 诗歌鉴赏 学案 (浙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09 09:08:44

文档简介

第十一讲 诗歌鉴赏
1.(2017·温州)
如梦令?汉①上晚步
[宋]赵长卿
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一著画难成,雪霁②乱山无数。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选自《全宋词》)
【注释】①汉:汉水 ②霁(ji):雪后转晴
(1)“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写出了环境 的特点。
(2)“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2017·衢州)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
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2016?宁波)诗歌赏析。
定林①所居 [宋]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 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杖依山坐, 溪鸟山花共我闲。 二月四日作② [宋]陆游 早春风力已轻柔, 瓦雪消残玉满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 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②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1)《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二月四日作》通过________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
4. (2015·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2)两小题。
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黄河 :代指故乡.③羁宦 :离家在外地做官。
(1)从首联 、 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节 。
(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5. (2014?衢州)
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
毛滂(宋)
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注释】毛滂:浙江衢州人。这首词是毛滂辞别病中妻子,赴任途中所作。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如果用此句替代这首词中的“断魂分付潮回去”,是否合适?请根据词的内容作出分析。
附李白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017—2018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指出:“学习诗词,关键是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诗词传递出的志趣和情怀。”

历年试题
知识点
考查形式
综合分析
2017·温州
考查的是宋词。理解词句意思,鉴赏词中描写的形象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填空题、问答题。
通过近几年中考试题看出,浙江省考查诗歌鉴赏时,主要内容是对诗词内容、意象、作者情感的理解的理解,鉴赏描写的形象特点,品味炼字,赏析名句等。
考查形式主要是问答题、填空题。
2017·衢州
考查的是唐诗。对比两首唐诗中的意象“菊”有什么不同。
问答题。
2016?宁波
考查两首宋诗的对比阅读。理鉴赏诗中描写的形象特点,品味炼字,对比两首诗中不同的诗人心境。
填空题、问答题。
2015·杭州
考查的是明朝的律诗。理解诗中描写的节日,体会诗人的情感。
填空题、问答题。
2014?衢州
考查的是宋代的律诗。赏析名句,体会语句在表达作者情感方面的效果。
问答题。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点拨汇总
结合近几年浙江省对诗歌鉴赏内容的考查和全国各地对诗歌鉴赏的考查,我们可以预测到未来浙江省对诗歌鉴赏的内容主要是:品味炼字,赏析名句,鉴赏形象特点,描摹意境画面,分析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技巧等。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有效的复习:
一、了解诗词曲必备的知识
1、文体知识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陶渊明的诗歌等。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2·1·c·n·j·y
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江城子”是词牌,“ 密州出猎”是题目,揭示该词的主要内容。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分成两段的词上段称为“上阙”(或“上片”),下段称为“下阙”(或“下片”)。21*cnjy*com
2、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象征
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还有的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于谦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又如:【版权所有:21教育】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3)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4)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如:
[双调]清江引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5)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6)以乐景写哀 诗歌中作者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如: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7)虚实结合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析:此诗借写秋天夜晚的巴山急雨,寄托作者的羁旅之愁与思乡怀人之苦,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第一二句属实写,描写了眼前的自然景物,烘托了作者自己深重的漂泊之愁和思乡之苦。第三四句为虚写,出人意料地从眼前景色生发开去,想象未来团聚的情景,用未来的乐来反衬今夜的苦,将自己的愁苦及对亲人的思念表达得跌宕有致,意味深长。
(8)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
李白《行路难》的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也表达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9)对比映衬
“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如: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析: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手法。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以小见大
就是从个别来表达一般或从局部来表达全体;就是借助小的景观、物象和生活细节中的典型具象以传达大景之情、大事之蕴。如:2-1-c-n-j-y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析:这首诗的独到之处是采用了以小见大,尺水兴波之法。诗歌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的往事,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鏖战中的重要人物;最后又以二乔的命运暗示战争的结局。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析:此诗也是以小见大,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王夫之《姜斋诗话》)。“一枝红杏”是个别,“满园春色”是一般,见“一枝红杏”,让人想见万树春色,可谓见“一枝红杏”,便已知天下春。
(11)借用典故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典出《史记·冯唐列传》。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12)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直抒胸臆,表现诗人济世情怀。
3、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3)拟人
古诗词中使用拟人手法,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事物表现的更形象、生动。如: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21·cn·jy·com
(4)设问
古诗词中使用设问手法,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设问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5)夸张
古诗词中使用夸张手法,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21·世纪*教育网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6)对偶
古诗词中使用对偶手法,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仅形式对称,而且集中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
4、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代表的情感
菊 :隐逸、高洁 、坚贞 梅 :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纯净洁白
松柏:坚挺、傲岸、坚贞 柳 :送别、留恋、惜别
莲:高洁、爱的象征  梧桐:凄凉悲伤
秋蝉:高洁、悲凉 斜阳、猿鸣、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沙鸥:飘零、伤感   鸿雁、青鸟:书信的使者、游子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芭蕉:孤独与忧愁   羌管、羌笛、竹笛:凄切之声、边塞壮烈
西风:落寞、惆怅 鹧鸪鸟:离愁别绪
江水:忧愁、时间流逝 白云、苍天、青山、空山:淡泊名利
山林、宫阙: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冰雪晶莹:心志忠贞
蟾宫、银钩、桂宫、月亮:思乡、人生得失、盼团圆 云 :漂泊不定 
5、古诗词常见的题材及对应的情感
(1)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借以表现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
(2)爱情诗,也称“闺怨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主要描写爱情生活,或表现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或表现男女爱慕之情,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或抒发孤独寂寞之苦。如《蒹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4)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或用以抒发依依不舍的留恋;或用以抒发对友人的思念;或用以劝勉安慰的豁达;或用以坦陈心志的告白。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5)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或用以表现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或用以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或用以抒发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凉州词》《渔家傲 秋思》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6)咏物诗。这是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或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如王维的《相思》、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7)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这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离骚》《行路难》《将进酒》《登幽州台歌》《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8)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就是怀古诗。或用以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或用以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或用以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如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9)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10)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把握诗歌鉴赏中考题型的解题技巧
结合近几年中考,可以看出主要有以下题型:
1、品味炼字题
提问方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是“诗眼”,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3)诗中的某字能否改为另一个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试题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典型例题:(2017湖南省岳阳市)阅读徐俯的《春游湖》,完成下列各题。
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①水开。
春风断桥②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①[蘸]zhàn ②[断桥]指湖水浸过桥面。
“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蘸”是沾着水面的意思,这里使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或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21教育网
2、赏析名句题
提问方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能千古传诵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试题分析: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可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蕴含哲理、品味意境、推敲炼字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赏析切入角度及答题模式:
(1)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解说+诗人的情感
(2)描写手法:描写手法+描写手法作用+诗句解说+诗人的感情
(3)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等。)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内容+诗人的感情+抒情方式作用
(4)内容赏析:写景:描写对象+画面特征+诗人思想感情
叙事:什么事+融情于叙或以叙带情+作用
哲理:手法+手法作用+道理
抒情:手法+手法作用+情感
(6)意境品味:解说相关诗句+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意境中蕴含的诗人情感。
(7)字词推敲和诗眼赏析:字词 (或句子) 在诗句中的意思+修辞手法及作用术语+景象特征+诗人的思想 感情。
典型例题:(2017广西贺州市)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家书抵万金”传送千古,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抵万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21cnjy.com
3、鉴赏形象题
提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2)说一说这首诗写出了某个事物有怎样的特点?
(3)诗中写出了景物(环境)怎样的特点?
试题分析:古诗词中的形象一般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景物形象指各种诗词中描绘的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郭等等,它是诗人感情的载体;事物形象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如王冕的《墨梅》。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我们一般首先理解诗词的语句内容,然后结合语句理解形象特点。
答题步骤:
第一,结合全诗整体感知形象。
第二,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形象的特点。
第三,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形象的特点。
第四,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典型例题:(2017台州市)
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①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唐朝人。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芳草萋萋,静美清澈。
(2017湖南省湘西州)阅读《行路难》,完成下列各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通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答案】是一个积极、乐观、执着的诗人。
4、描摹意境画面题
提问方式: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3)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4)请你发挥想象,描绘第一二句所展现的优美图景。
试题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www.21-cn-jy.com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来源:21cnj*y.co*m】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典型例题:(2017山东省滨州市)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问题。
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展现的画面。
【答案】 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之花,也好像默默无言。
(2016·吉林卷)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沈佺(quán)期:唐代诗人。 ②平仲:银杏的别称。浮客:游子。诗人自指。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答案】 描写了旅途夜宿七盘岭的情景:山月近得仿佛就在窗前,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门。
5、分析主旨情感题
提问方式: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试题分析: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生平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答题技巧:
(1)看题目。如分析《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直接通过题目“渡荆门送别”就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2)抓作者,即知人论世。具体说就是要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与经历,更好地把握其作品的写作角度。如,理解《临洞庭湖赠张承相》的主旨和情感时,如果知道孟浩然虽布衣终身,但出仕的愿望十分强烈。733年,张九龄任承相,孟浩然希望得到他的引荐,写了这首诗,就可以理解作者“坐观垂钓者,独有羡鱼情”表达出作者的干谒之意,希望出仕的愿望。
(3)明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赏析王安石的《梅花》时,理解了“梅”这种意象具有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就可以明白作者要表达坚强高洁的人格追求。
(4)抓关键字词。古诗词中常有“诗眼”“词眼”,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字词进行分析。如,《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眼为“独”字,结合背景看出“独”字准确的展示出作者 “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的孤独景况,也展现了 作者始终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典型例题:(浙江省台州市)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①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唐朝人。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雨后芳草萋萋,桃花盛开,泛舟而游,如临仙境.杜鹃啼声阵阵,似在挽留归客。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的欣喜之情。
6、理解表达技巧题
提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这首诗第二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如何?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试题分析: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典型例题:(2017四川省广元市)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答案】虚实结合,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及点兵出征的场景。⑵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难酬的悲愤。【来源:21·世纪·教育·网】
7、比较评价题
提问方式:
(1) 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2)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XXXX”,它们表达的意思相同吗?
(3) 两首诗题材不同而理趣相似,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试题分析:这种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我们首先要理解比较评价的角度是什么,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用准确的语句表达自己的见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典型例题:(2017浙江省嘉兴市
送人之荆门 明·浦源
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此去郢①中应有赋,千秋白雪②待君赓③ 。
(选自《明清诗赏析》
【注释】①郢(yǐnɡ):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此处借指朋友去的地方,即荆门。②白雪:也称“阳春”“阳春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也用以比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③赓(ɡēnɡ):继续。 www-2-1-cnjy-com
此诗尾联与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尾联所抒发的情怀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答案】李诗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来表达惜别之情;此诗通过想象“客人”未来生活,表达安慰期盼(鼓励.乐观.祝愿)之情。21*cnjy*com

1.(2018·宁波市鄞州区九校月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宋】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一蓑烟雨湿黄昏”中“湿”字用得精妙,请简要分析。
2.(2018·湖州四中教育集团模拟1)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杆楼阁帘栊① ,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释】①帘栊: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像落花。
(1)画线句展示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的美丽画面。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3.(2018?宁海中学风华书院月考) 赏析诗歌,回答问题。
阮郎归? 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词的上片采用________手法,突出了环境________的特点。
(2)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
4.(2018?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2模)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示长安君① 【宋】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②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①长安君: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工部侍郎张奎之妻,被封为长安县君。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出使辽国临行时写的。②期:约定重逢的日期。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这首诗用词凝练,颈联用“________”和“________”二词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使离别悲情更为浓烈。
(2)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曾云“当时只道是寻常”,王安石在此诗中通过日常生活表现情感恰好印证了这句话。请结合颔联赏析。
5.(2018?宁波市董玉娣中学月考)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午枕?? ??夏意 (宋)王安石? (宋)苏舜钦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午枕》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当时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今南京),一日午睡醒来觉得光景动人便作此诗。②《夏意》作于庆历四年或之后。诗人被革职削籍为民后,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苏州隐居之时。③簟:竹席。④供(gōng):引起。 两首诗都格外美丽,但我们能感受得到两首诗歌是有些不同的。请你分析一下两首诗歌的异同之处。
6.(2017?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月考)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伊州歌 王维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①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送邢昂处士南游 范仲淹 落落崆峒②一大儒,四方心逸忆江湖。 东南赖有林君复③ , 万里清风去不孤。
【注释】①荡子:指丈夫。②崆峒:山名。③林君复: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两首诗都借“清风”抒情,但所抒发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7.(2018?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实验学校)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吴兴杂诗
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注释】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四水:湖州市有东苕溪、西苕溪等四条主要河流。
(1)诗歌的前两句“抱”和“遍”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
(2)诗歌的后两句含义深刻,蕴含了什么样的哲理?
8.(2018·杭州市月考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②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出处:21教育名师】
【注释】①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②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③夜 榜:夜航。
(1)诗中作者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2)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2017·台州市椒江二中模拟)古诗赏析
天平山中 [明]杨? 基 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1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1)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2)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10. (2017?杭州市萧山区10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①【注释】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
(1)颔联(第三,四两句)写出了秋日夜晚桐庐江上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1.(2017·绍兴市暨阳初中3月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第二联中的“烟”有哪些特点?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2.(2017?桐乡市实验中学片区期中)古诗阅读。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诗中“________”这个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3. (2017·杭州市上城区2模)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重别周尚书① 【南北朝】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①庾信与周尚书曾同在南方的梁朝为臣,后被俘于北周都城长安。此诗写于周尚书回南方之时,而庾信一直无法回归。
(1)庾诗用“________”一词形容自己归途遥远,李诗借“________”比喻征途漂泊无依的友人。
(2)这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写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第十一讲 诗歌鉴赏
1.(2017·温州)
如梦令?汉①上晚步
[宋]赵长卿
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一著画难成,雪霁②乱山无数。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选自《全宋词》)
【注释】①汉:汉水 ②霁(ji):雪后转晴
(1)“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写出了环境 的特点。
(2)“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宁静
(2)表达了词人无限的留恋之情。“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雪霁乱山,都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得词人流连忘返,“数遍溪南烟树”正是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
【解析】(1)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词作意境的把握能力。“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寂静,正是周围环境安静,作者才能听到一声鸣橹所惊起的寒鹭纷飞的声音,这里以动衬静,写出了环境的安静。
(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情感解读能力。冬日汉江上本极静谧,忽然船桨击水,寒鹭惊飞,与积雪的远山相映,平添不少江山生趣,这景色实难描画,遂使诗人赵长卿留连忘返.末句“数遍溪南烟树”,状不忍遽去之情宛然。 2.(2017·衢州)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
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答案】 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既要结合语境,又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过故人庄》是作者早年在鹿门山隐居时写的。一次,应一位山村好友的邀请,孟浩然到山居朋友家做客。村庄环境的恬静优美和田家生活的安逸使诗人忘却了仕途的烦恼,沉浸在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所以这里的“菊”,是还来欣赏菊花。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
3.(2016?宁波)诗歌赏析。
定林①所居 [宋]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 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杖依山坐, 溪鸟山花共我闲。 二月四日作② [宋]陆游 早春风力已轻柔, 瓦雪消残玉满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 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②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1)《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二月四日作》通过________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
(2)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1)蜿蜒曲折;高;轻柔之风
(2)《定林所居》中“闲”字写出了诗人纵享山水的闲适自得之情,而陆游《二月四日作》中“闲”字很好地写出了诗人因落职闲居而失意苦闷的愁绪。
【解析】(1)此题考查重点字词的理解,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屋绕湾溪竹绕山”的意思是:房屋被溪水环绕着,竹林环绕着青山。写出了溪水的曲折。“溪山却在白云间”的意思是:溪水和高山又直插白云间。写出了山的高。“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的意思是:早春轻柔的春风徐徐吹过,瓦上的白雪已经融化,但沟里的雪还是白茫茫一片。这一句谢春初春春风轻柔温暖将残雪消融。
(2)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的不同,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定林所居》的闲是和山水为了的悠闲,《二月四日作》的闲是闲愁,是内心苦闷的闲。
4. (2015·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2)两小题。
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黄河 :代指故乡.③羁宦 :离家在外地做官。
(1)从首联 、 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节 。
(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答案】(1)登高 望远 重阳
(2)“对花惊白发”写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见雁忆黄河”写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书来少”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宦游的厌倦等。
【解析】 本题是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第1题要求根据关键词语推断节日名称,按民间习俗,九月初九这一天,中国人都要登高望远、怀念亲人,所以,从两句中的行为动作可推断出节日是重阳节。第2题要求回答诗词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解答时,可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5. (2014?衢州)
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
毛滂(宋)
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注释】毛滂:浙江衢州人。这首词是毛滂辞别病中妻子,赴任途中所作。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如果用此句替代这首词中的“断魂分付潮回去”,是否合适?请根据词的内容作出分析。21*cnjy*com
附李白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答案】 不合适。“断魂分付潮回去”的感情更深切,“断魂”一词表达了对妻子的担忧和牵挂,有生离之痛,而“我寄愁心与明月”更多的只是对友人的同情和思念;“潮”让人联想的思念如潮,显得凄凉悲切,而“明月”含有诗人对团圆的美好期盼,与“断雨残云”的意境不符。
【解析】 本题考查了鉴赏诗句,我们结合诗歌内容和情感进行鉴赏。这首诗的意思是:泪痕满面犹如鲜花沾带露珠,愁上眉梢,紧蹙如碧峰聚合。这离恨在我俩心中一样深重,更是只能脉脉无言,空自含泪相视。人分两地,无法相聚,心情极度低落,寂寞朝朝暮暮缠绕在心头。今晚在深山之中,将那因相思而欲断的魂魄托付潮水带回去吧。可以看出这里“断魂”一词表达了对妻子的担忧与牵挂,有生离之痛,而“我寄愁心与明 月”更多的只是对友人的同情与思念;“潮”让人联想到词人思念如潮,显得凄凉悲切,而“明月”含有诗人对团圆的美好期盼,与“断雨残云”的意境不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017—2018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指出:“学习诗词,关键是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诗词传递出的志趣和情怀。”

历年试题
知识点
考查形式
综合分析
2017·温州
考查的是宋词。理解词句意思,鉴赏词中描写的形象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填空题、问答题。
通过近几年中考试题看出,浙江省考查诗歌鉴赏时,主要内容是对诗词内容、意象、作者情感的理解的理解,鉴赏描写的形象特点,品味炼字,赏析名句等。
考查形式主要是问答题、填空题。
2017·衢州
考查的是唐诗。对比两首唐诗中的意象“菊”有什么不同。
问答题。
2016?宁波
考查两首宋诗的对比阅读。理鉴赏诗中描写的形象特点,品味炼字,对比两首诗中不同的诗人心境。
填空题、问答题。
2015·杭州
考查的是明朝的律诗。理解诗中描写的节日,体会诗人的情感。
填空题、问答题。
2014?衢州
考查的是宋代的律诗。赏析名句,体会语句在表达作者情感方面的效果。
问答题。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点拨汇总
结合近几年浙江省对诗歌鉴赏内容的考查和全国各地对诗歌鉴赏的考查,我们可以预测到未来浙江省对诗歌鉴赏的内容主要是:品味炼字,赏析名句,鉴赏形象特点,描摹意境画面,分析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技巧等。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有效的复习:
一、了解诗词曲必备的知识
1、文体知识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陶渊明的诗歌等。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2·1·c·n·j·y
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江城子”是词牌,“ 密州出猎”是题目,揭示该词的主要内容。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分成两段的词上段称为“上阙”(或“上片”),下段称为“下阙”(或“下片”)。【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象征
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还有的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于谦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又如: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3)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4)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如:
[双调]清江引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5)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版权所有:21教育】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6)以乐景写哀 诗歌中作者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如: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出处:21教育名师】
(7)虚实结合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析:此诗借写秋天夜晚的巴山急雨,寄托作者的羁旅之愁与思乡怀人之苦,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第一二句属实写,描写了眼前的自然景物,烘托了作者自己深重的漂泊之愁和思乡之苦。第三四句为虚写,出人意料地从眼前景色生发开去,想象未来团聚的情景,用未来的乐来反衬今夜的苦,将自己的愁苦及对亲人的思念表达得跌宕有致,意味深长。
(8)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
李白《行路难》的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也表达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9)对比映衬
“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如:www.21-cn-jy.com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析: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手法。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以小见大
就是从个别来表达一般或从局部来表达全体;就是借助小的景观、物象和生活细节中的典型具象以传达大景之情、大事之蕴。如: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析:这首诗的独到之处是采用了以小见大,尺水兴波之法。诗歌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的往事,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鏖战中的重要人物;最后又以二乔的命运暗示战争的结局。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析:此诗也是以小见大,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王夫之《姜斋诗话》)。“一枝红杏”是个别,“满园春色”是一般,见“一枝红杏”,让人想见万树春色,可谓见“一枝红杏”,便已知天下春。
(11)借用典故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典出《史记·冯唐列传》。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12)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直抒胸臆,表现诗人济世情怀。
3、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3)拟人
古诗词中使用拟人手法,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事物表现的更形象、生动。如: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21cnjy.com
(4)设问
古诗词中使用设问手法,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设问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5)夸张
古诗词中使用夸张手法,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6)对偶
古诗词中使用对偶手法,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仅形式对称,而且集中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
4、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代表的情感
菊 :隐逸、高洁 、坚贞 梅 :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纯净洁白
松柏:坚挺、傲岸、坚贞 柳 :送别、留恋、惜别
莲:高洁、爱的象征  梧桐:凄凉悲伤
秋蝉:高洁、悲凉 斜阳、猿鸣、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沙鸥:飘零、伤感   鸿雁、青鸟:书信的使者、游子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芭蕉:孤独与忧愁   羌管、羌笛、竹笛:凄切之声、边塞壮烈
西风:落寞、惆怅 鹧鸪鸟:离愁别绪
江水:忧愁、时间流逝 白云、苍天、青山、空山:淡泊名利
山林、宫阙: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冰雪晶莹:心志忠贞
蟾宫、银钩、桂宫、月亮:思乡、人生得失、盼团圆 云 :漂泊不定 
5、古诗词常见的题材及对应的情感
(1)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借以表现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
(2)爱情诗,也称“闺怨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主要描写爱情生活,或表现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或表现男女爱慕之情,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或抒发孤独寂寞之苦。如《蒹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4)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或用以抒发依依不舍的留恋;或用以抒发对友人的思念;或用以劝勉安慰的豁达;或用以坦陈心志的告白。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来源:21cnj*y.co*m】
(5)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或用以表现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或用以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或用以抒发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凉州词》《渔家傲 秋思》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6)咏物诗。这是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或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如王维的《相思》、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7)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这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离骚》《行路难》《将进酒》《登幽州台歌》《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8)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就是怀古诗。或用以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或用以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或用以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如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9)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10)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把握诗歌鉴赏中考题型的解题技巧
结合近几年中考,可以看出主要有以下题型:
1、品味炼字题
提问方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是“诗眼”,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3)诗中的某字能否改为另一个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试题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典型例题:(2017湖南省岳阳市)阅读徐俯的《春游湖》,完成下列各题。
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①水开。
春风断桥②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①[蘸]zhàn ②[断桥]指湖水浸过桥面。
“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蘸”是沾着水面的意思,这里使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或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2、赏析名句题
提问方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能千古传诵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试题分析: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可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蕴含哲理、品味意境、推敲炼字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赏析切入角度及答题模式:
(1)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解说+诗人的情感
(2)描写手法:描写手法+描写手法作用+诗句解说+诗人的感情
(3)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等。)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内容+诗人的感情+抒情方式作用
(4)内容赏析:写景:描写对象+画面特征+诗人思想感情
叙事:什么事+融情于叙或以叙带情+作用
哲理:手法+手法作用+道理
抒情:手法+手法作用+情感
(6)意境品味:解说相关诗句+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意境中蕴含的诗人情感。
(7)字词推敲和诗眼赏析:字词 (或句子) 在诗句中的意思+修辞手法及作用术语+景象特征+诗人的思想 感情。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典型例题:(2017广西贺州市)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家书抵万金”传送千古,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抵万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3、鉴赏形象题
提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2)说一说这首诗写出了某个事物有怎样的特点?
(3)诗中写出了景物(环境)怎样的特点?
试题分析:古诗词中的形象一般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景物形象指各种诗词中描绘的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郭等等,它是诗人感情的载体;事物形象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如王冕的《墨梅》。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我们一般首先理解诗词的语句内容,然后结合语句理解形象特点。
答题步骤:
第一,结合全诗整体感知形象。
第二,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形象的特点。
第三,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形象的特点。
第四,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典型例题:(2017台州市)
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①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唐朝人。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芳草萋萋,静美清澈。
(2017湖南省湘西州)阅读《行路难》,完成下列各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通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答案】是一个积极、乐观、执着的诗人。
4、描摹意境画面题
提问方式: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3)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4)请你发挥想象,描绘第一二句所展现的优美图景。
试题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典型例题:(2017山东省滨州市)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问题。
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展现的画面。
【答案】 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之花,也好像默默无言。
(2016·吉林卷)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沈佺(quán)期:唐代诗人。 ②平仲:银杏的别称。浮客:游子。诗人自指。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答案】 描写了旅途夜宿七盘岭的情景:山月近得仿佛就在窗前,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门。
5、分析主旨情感题
提问方式: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试题分析: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生平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答题技巧:
(1)看题目。如分析《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直接通过题目“渡荆门送别”就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2)抓作者,即知人论世。具体说就是要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与经历,更好地把握其作品的写作角度。如,理解《临洞庭湖赠张承相》的主旨和情感时,如果知道孟浩然虽布衣终身,但出仕的愿望十分强烈。733年,张九龄任承相,孟浩然希望得到他的引荐,写了这首诗,就可以理解作者“坐观垂钓者,独有羡鱼情”表达出作者的干谒之意,希望出仕的愿望。
(3)明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赏析王安石的《梅花》时,理解了“梅”这种意象具有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就可以明白作者要表达坚强高洁的人格追求。
(4)抓关键字词。古诗词中常有“诗眼”“词眼”,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字词进行分析。如,《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眼为“独”字,结合背景看出“独”字准确的展示出作者 “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的孤独景况,也展现了 作者始终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典型例题:(浙江省台州市)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①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唐朝人。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雨后芳草萋萋,桃花盛开,泛舟而游,如临仙境.杜鹃啼声阵阵,似在挽留归客。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的欣喜之情。
6、理解表达技巧题
提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这首诗第二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如何?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试题分析: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典型例题:(2017四川省广元市)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答案】虚实结合,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及点兵出征的场景。⑵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难酬的悲愤。21教育网
7、比较评价题
提问方式:
(1) 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2)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XXXX”,它们表达的意思相同吗?
(3) 两首诗题材不同而理趣相似,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试题分析:这种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我们首先要理解比较评价的角度是什么,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用准确的语句表达自己的见解。21·世纪*教育网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典型例题:(2017浙江省嘉兴市
送人之荆门 明·浦源
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此去郢①中应有赋,千秋白雪②待君赓③ 。
(选自《明清诗赏析》
【注释】①郢(yǐnɡ):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此处借指朋友去的地方,即荆门。②白雪:也称“阳春”“阳春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也用以比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③赓(ɡēnɡ):继续。 21*cnjy*com
此诗尾联与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尾联所抒发的情怀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答案】李诗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来表达惜别之情;此诗通过想象“客人”未来生活,表达安慰期盼(鼓励.乐观.祝愿)之情。

1.(2018·宁波市鄞州区九校月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宋】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一蓑烟雨湿黄昏”中“湿”字用得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1)在潺潺流淌的小河边有一个小村庄,这个村子里有几间矮小的茅屋,茅屋前杨柳依依站立,那翠绿的柳条辉映着门窗。
(2)“湿”是打湿的意思,作者通过描写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本题考点为鉴赏诗歌语言中的炼字。该类题的一般答题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有手法指出手法)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根据三、四句的意思:渡口有人在唤渡。虽然时值黄昏,唤渡人却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烟雨之中,不顾浑身湿透,来理解“湿”字的妙处。“湿”字通过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的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
2.(2018·湖州四中教育集团模拟1)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杆楼阁帘栊① ,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释】①帘栊: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像落花。
(1)画线句展示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的美丽画面。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1)风和日丽;和煦明媚、春意盎然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这首小令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诗文的理解能力。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对比的方法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这首小令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
3.(2018?宁海中学风华书院月考) 赏析诗歌,回答问题。
阮郎归? 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词的上片采用________手法,突出了环境________的特点。
(2)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
【答案】(1)以动衬静(对比);清幽(寂静) (2)一个“弄”字 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态;一个“碎”字把水珠四射,破碎落地的动态表现行十分生动。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本诗以落棋之声惊醒昼眠来以动衬静(对比),突出环境的清幽(寂静)。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这首词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而棋声能“惊”她的昼眠,读者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感;一个“碎”字把水珠四射,破碎落地的动态表现的十分生动。 4.(2018?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2模)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示长安君① 【宋】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②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①长安君: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工部侍郎张奎之妻,被封为长安县君。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出使辽国临行时写的。②期:约定重逢的日期。
(1)这首诗用词凝练,颈联用“________”和“________”二词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使离别悲情更为浓烈。
(2)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曾云“当时只道是寻常”,王安石在此诗中通过日常生活表现情感恰好印证了这句话。请结合颔联赏析。
【答案】(1)三年;万里 (2)通过描写兄妹俩用不着世俗的客套,随意准备些酒菜边吃边聊,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两人把别后所见所思,互相倾吐,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顾不上休息,表达了兄妹间久别重逢的快乐亲切之情。 【解析】(1)此题比较好答,抓住三个要点即可找到答案。其一是颈联;其二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其三是这两个词语使离别悲情更为浓烈。 (2)结合颔联,赏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日常生活来表现情感的。什么样的日常生活?这就要在诗句的字里行间里找了。“草草杯盘”、“昏昏灯火”在这种情形下“供笑语”、“话平生”。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2018?宁波市董玉娣中学月考)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午枕?? ??夏意 (宋)王安石? (宋)苏舜钦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午枕》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当时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今南京),一日午睡醒来觉得光景动人便作此诗。②《夏意》作于庆历四年或之后。诗人被革职削籍为民后,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苏州隐居之时。③簟:竹席。④供(gōng):引起。 两首诗都格外美丽,但我们能感受得到两首诗歌是有些不同的。请你分析一下两首诗歌的异同之处。 www-2-1-cnjy-com
【答案】同:都是写午后梦觉之景;都写到了清凉的簟席、门帘上晃动的花影和那清脆的鸟鸣声;都写出了环境的静谧。不同:王安石的《午枕》,在午后的安静气氛中,有一种不可知不可说的清愁,诗的末句“隔水山供宛转愁”中,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读到一种温柔的愁绪萦绕作者心间。而苏舜钦的《夏意》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了一种清幽宁谧之境,表现的是惬意自得、轻松舒畅的心境。 【解析】此题是个比较阅读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在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诗歌主旨,从内容、写法、情感等方面分析其异同。 6.(2017?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月考)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伊州歌 王维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①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送邢昂处士南游 范仲淹 落落崆峒②一大儒,四方心逸忆江湖。 东南赖有林君复③ , 万里清风去不孤。
【注释】①荡子:指丈夫。②崆峒:山名。③林君复: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两首诗都借“清风”抒情,但所抒发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一首,表达了女子对远征丈夫的苦苦思念;第二首,友人远行南游,清风给人带来慰藉,也暗示友人自由、孤高的志趣。 【解析】 此题为比较阅读,两首诗都歌借“清风”抒情,抒发的情感却各异。这要从对具体诗句的词语的分析中寻找答案。第一首,“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归雁”表达了女子对远征丈夫的苦苦思念;第二首,“四方心逸”“忆江湖”“去不孤”描写了友人远行南游,清风给人带来慰藉,也暗示友人自由、孤高的志趣。故答案为:第一首,表达了女子对远征丈夫的苦苦思念;第二首,友人远行南游,清风给人带来慰藉,也暗示友人自由、孤高的志趣。
7.(2018?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实验学校)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吴兴杂诗
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注释】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四水:湖州市有东苕溪、西苕溪等四条主要河流。
(1)诗歌的前两句“抱”和“遍”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
(2)诗歌的后两句含义深刻,蕴含了什么样的哲理?
【答案】(1)①抱,环抱,运用拟人手法;把水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的曲折、多。②遍:遍布,布满,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分散为千溪万涧,遍洒人间的特点。
(2)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句诗从“抱”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水的情态;“遍”动词的使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水多而遍布城里城外的情景。(2)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本诗就是把生活的哲理用通俗而形象的“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表达出来的。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依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去处理。2-1-c-n-j-y
8.(2018·杭州市月考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②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②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③夜 榜:夜航。
(1)诗中作者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2)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诗中描写了诗人谪居僻野、晓来耕作、夜来行船、放歌楚天的闲散、宁静的隐逸生活。 (2)“闲依”其实是不能为世所用的无聊赖,“偶似”则表明诗人并非真有隐士的淡泊心境,“来 往不逢人”则写出诗人的孤寂。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在愚溪之畔筑屋而居时的作品。诗歌描写到谪居僻野、晓来耕作、夜来行船、放歌楚天的生活片段,表现出闲散、宁静的隐逸生活画面。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这首诗表面上似乎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如开首二句,诗意突兀,耐人寻味。贬官本是不如意的事,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什么久为做官所“累”,而为这次贬窜南荒为“幸”,实际上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偶似”相对,也有强调闲适的意味,“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一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里也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
9.(2017·台州市椒江二中模拟)古诗赏析
天平山中 [明]杨? 基 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1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1)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2)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答案】(1)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 (2)“送”字是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回家路上“莺啼”相伴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解析】(1)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修饰性的词语可直接提取,描述性的词语概括即可。前者“茸茸”描写的对象是花,花“茸茸”自然给人以柔嫩茂盛的美感;后者描写的对象是雨,雨“茸茸”,可联想到牛毛细雨,给人以细密温和的特点美感。 (2)此类题一般要从表现手法及情感的角度分析作答。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加以理解,卢诗中,“送”很明显运用了拟人,诗中“莺啼送”表明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或拟人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与自然相亲近,喜爱自然的悠闲惬意心情自然流露出来。 10. (2017?杭州市萧山区10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①【注释】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
(1)颔联(第三,四两句)写出了秋日夜晚桐庐江上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写出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 (2)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仕途失意、前路迷茫的抑郁苦闷。 【解析】(1)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其表面的特征,接着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此诗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此题“风”“叶”“月”“孤舟”写出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 (2)此题注意抓住诗歌的注释文字“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以及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猿愁”“孤舟”“非吾土”“忆旧游”“两行泪”进行分析。 11.(2017·绍兴市暨阳初中3月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第二联中的“烟”有哪些特点?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一是白色,一是具有动态。
(2)表现出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之情,以及客居他乡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解析】(1)从题目可知,这是一首写景的诗,作者在诗中写月,写溪,写烟,写霜,描绘出一幅似真似幻的景象,在这景象中凝聚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烟色如云白”可知,烟是白色的;“流来野寺前“可知,烟是流动的。所以烟的特点有二:一是白色,一是具有动态。(2)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联系创作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认真体会诗中的画面和情感。诗人描写的景物如真似幻,令人神往,可见作者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之情。“家客”和“独不眠”两个短语表现了作者身在异乡对家乡的思念。
12.(2017?桐乡市实验中学片区期中)古诗阅读。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诗中“________”这个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21·cn·jy·com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弄 (2)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并蕴含着要欣赏最美景致就不能浅尝辄止的哲理。 【解析】(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 (2)古诗中常使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古诗中景语皆情语。根据诗人所写山中景物优美的特点体会出诗人喜爱之情。通过“莫为”“ 纵使”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13. (2017·杭州市上城区2模)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重别周尚书① 【南北朝】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①庾信与周尚书曾同在南方的梁朝为臣,后被俘于北周都城长安。此诗写于周尚书回南方之时,而庾信一直无法回归。
(1)庾诗用“________”一词形容自己归途遥远,李诗借“________”比喻征途漂泊无依的友人。
(2)这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写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万里;孤蓬 (2)都使用了借景抒情(借物抒怀)的手法。但情感表达不同:庾诗借秋雁自由南飞,抒写思乡之情及自己无法回归的悲凉孤独心境;李诗借班马萧萧长鸣,抒写诗人与友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解析】(1)“阳关万里道”中的“万里”极言自己回家的中途遥远。“孤蓬万里征”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朋友。 (2)根据诗文内容进行比对分析。抒发的感情不同:庾诗——悲凉孤独而产生的思乡之情;李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写作手法相同:庾诗借秋雁自由南飞,李诗借班马萧萧长——采用的都是借物抒怀的写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