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第1课《窦娥冤》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第1课《窦娥冤》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05 12:5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窦娥冤
汉寿5中 李桂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能力目标 1.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2.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2.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21教育网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代戏曲知识接触少,对《窦娥冤》会感觉比较生疏,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提前预习,熟悉课文结构,了解有关杂剧的及作者的生平和一些背景资料。
●教学重点 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教学难点 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读讲结合,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戏曲知识。 2.读背结合,抓住重点曲词,引导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 3.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21cnjy.com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在熟悉戏曲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剧情,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导语
蓝脸的窦尔礅盗玉马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喳喳哇……
由《说唱脸谱》导入本课,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不久前,教育部决定在全国10个省市开展京剧唱段进入中小学音乐课程的试点工作。
京剧属于中国古典戏曲的一种,大家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我们今天学习的《窦娥冤》属于元杂剧。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
二 知识积累 出示投影:   1.元杂剧简介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般分别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还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也可放在两折之间,作为过场。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音乐上,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每一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和一些杂角,舞台演出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 2.关汉卿简介21*cnjy*com
关汉卿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同时他还享有东方莎士比亚的盛名。他比莎士比亚早三百多年。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合称为“元曲四大家”,并位居其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多才博艺、能写会演、风流倜傥、豪爽侠义,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尚有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其作品取材广泛,斗争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是“本色派”的代表人物,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3写作背景
元王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把全国人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叫色目人,也就是西域各族和西夏人;第三等叫汉人,就是原来在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叫南人,汉人和南人受到百般歧视。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各族劳动人民都过着悲惨的日子。贪污横行,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元世祖死后,元成宗时期,这种贪赃枉法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三.整体感知,梳理剧情结构,理清思路
1.学生朗读课文。 2.识记基本的知识。 出示投影(注意字词) 盗跖(zhí)???前合后偃(yǎn)??罪愆(qiān) 苌弘(chánɡ)??亢旱(kànɡ)???暄(xuān)www.21-cn-jy.com
3.请学生概述剧情。
《窦娥冤》剧情简介 《窦娥冤》是作家晚年的作品,它述说了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窦娥因其父窦天章无力偿还高利贷而被典押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幸成婚后不久,又做了寡妇。流氓恶棍张驴儿父子俩强行闯入窦娥家中,想要分别霸占蔡婆婆和窦娥,窦娥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张驴儿企图毒死蔡婆婆以达到霸占窦娥的企图,不料却误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竟反诬窦娥“毒死公公”,并以此威逼窦娥成亲。窦娥仍誓死不从,张驴儿将窦娥告到官府,将窦娥问成了死罪。三年后,窦天章任肃政廉访使,奉命查核楚州案件。窦娥的鬼魂向父亲申诉了冤屈,窦天章逮获了真凶,案情才昭雪。全剧共四折,本文节选的是前三折
4问:推动情节展开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一是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一是窦娥与婆婆的冲突。窦娥一面抵抗着张驴儿,一面对婆婆的行为予以沉痛的劝阻乃至斥责。戏剧冲突发展的结果,导致张驴儿欲毒死蔡婆婆而误害了自己的父亲,这虽然有极大的偶然性,但正是全剧发展的关键:由此而发生了窦娥被诬告,展开了全剧最激烈的冲突——窦娥与官府的冲突。21·世纪*教育网
四 合作探究 分析剧中人物形象
窦娥的形象
1 从窦娥对婆婆的态度中可以看出她具有怎样的品质?(要求言之有据)
*孝顺. 善良
(1)第一折里,窦娥虽遭年幼失母,少年离父,青春丧偶等一连串的人生打击,但她想的是: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2·1·c·n·j·y
(2)大堂之上,酷刑之下,她没有屈服,当昏官要打她婆婆时,她却忙说: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宁可冒被杀的危险,也要尽力保护她婆婆,表现她性格的善良.21·cn·jy·com
(3)赴刑场途中,虽然自己正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虽然”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被人拥得”前合后偃”想到的仍然是如何不使婆婆伤心.请求绕道走前街,不要走后街,以免被她婆婆看见,好减轻婆婆的痛苦,这是何等的善良.
(4)见到婆婆时,劝慰她”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婆媳诀别这一场面着重描写窦娥的善良)
2 窦娥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剧本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的?
刚毅.坚强.勇于反抗(主要体现在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及与官府的冲突中)
当糊涂软弱的婆婆答应了张驴儿父子并劝窦娥听从时,窦娥态度坚决.
提问:你理解窦娥为什么不肯嫁张驴儿吗?谈谈你的想法.
____这是她倔强个性的闪光,是对自己人格和尊严的维护.不过,我们也应看到她反抗张驴儿的道德力量来自封建礼教的贞烈观.”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即使有空房难守的感叹,却始终恪守”一女不嫁二夫”的戒律.她不但是贞节观的自觉遵守者,还是这种思想的维护者,她对婆婆”妇道”的动摇进行指责:婆婆也,怕没得贞心儿守,到今日招着个村老子,领着个半死囚.
当张驴儿以药死公公的大罪威胁窦娥,并要她选择是官休还是私休时,她无所畏惧地选择了见官.
贪官桃杌对她施以酷刑时,她也没有屈服.
奔赴刑场时,指斥天地,三桩誓愿.
3 学生结合剧情思考并讨论:窦娥一个善良的女子是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的?
讨论后明确,从剧情中可以了解到窦娥的经历。她先是被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而后又年轻守寡,被张驴儿父子恃强霸占,再加上桃杌太守的草菅人命、严刑逼供,才把窦娥推向悲剧的结局。这一步一步的逼迫,也使得窦娥善良的性格越来越坚强。她不愿答应张驴儿的逼婚,还是抱着守贞节的道德观念,就是被张驴儿以父死相要挟时,窦娥对封建官府还抱有幻想,企图以官府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在遭到桃杌太守的毒打后,这一幻想就消失了,希望也彻底破灭了。由于她来自生活的底层,受的迫害越多,对封建社会的罪恶认识就越清楚,反抗就越强烈。由此可见,窦娥并非是一开始就对官府有着清醒认识的,而是在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对她撒开一面大网,使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走上反抗的道路。即使是第三折一开始,窦娥在指天斥地的怒骂后,也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哎,只落得个两泪涟涟”。直到“三桩誓愿”,她即将悲惨地离开人世的一刹那,她的感情才喷涌而出,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腐败、黑暗的封建吏治。可以说,窦娥的反抗也是被迫——被整个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逼出来的,越是善良的人被逼反抗,越能体现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揭露和否定。
蔡婆婆的形象及意义。
讨论后明确:蔡婆婆也是善良的人,虽然她收养窦娥是为了抵押顶债,十几年的相依为命使她和窦娥之间有了一种同命相怜的母子般的情感,这从她的宾白中可以看出。她对窦娥的受屈也是非常悲痛的,两处“痛杀我也”就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但她在现实面前却没有窦娥那样坚强,那样敢于斗争,面对张驴儿父子的逼迫,只能是逆来顺受;窦娥受刑时,也不敢提出有利于窦娥的证据,体现了她的懦弱、动摇。不过,赴刑场的路上为窦娥送行,之后又为窦娥收尸,还是可以看出她的那份善良的。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她的软弱,才引狼入室;正是她的动摇,才给了张驴儿可乘之机。所以,她也是逼迫窦娥走向悲剧的一员。
蔡婆婆的形象与窦娥形成了鲜明对比,对窦娥形象的成功塑造作了映衬和必要的铺垫。
五 能力提升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样一个孝顺,善良,淳朴的女子却被无端杀害,这样艳丽如一朵鲜花的年轻生命竟惨然消逝了,这是最典型的悲剧,读来实在让人气愤不平.那么,到底是谁毁灭了窦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分析
张驴儿父子,他们贪财好色,厚颜无耻,是无赖,地痞,流氓,这是窦娥悲剧的直接责任者
楚州太守桃杌,他贪赃枉法,草菅人命,是贪官污吏的代表,这是窦娥悲剧的主要责任者。
庸医赛卢医。既是造恶者,又是助恶者。
其父窦天章为追求功名不惜将女儿典押给蔡婆婆,他是窦娥悲剧的间接责任者。
2 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出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以强欺弱,以恶欺善
吏治腐败,官吏昏聩。
科举毒害
总之,这是一个清浊不分,是非颠倒,善恶错位,真假难分的世界,生活在这样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里,窦娥这样的弱女子只能是受人摆布,任人欺凌。
六 分析鉴赏
课后练习四:讨论改了结局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大团圆的俗套。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八课堂小结 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虽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但已不仅仅是这个民间故事的翻版,而是成为一部深刻地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著名悲剧。它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动乱、官府的腐败,希望同学们认真品读,选取喜欢的词曲,把它们背诵下来。
九布置作业 同步辅导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赏析本文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2.欣赏剧本的曲白艺术。
3分析窦娥的三桩誓愿
一 复习导入
二 欣赏视频 感悟:关汉卿的曲词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例子说明.
明确:1.抒情性强,反复渲染人物的感情
元杂剧中的曲词普遍具有抒情性强的特点,并且对人物的感情反复渲染,务尽务透,这一点和诗词作品强调含蓄蕴藉,点到为止大不相同。如第一折的“点绛唇”“油葫芦”“天下乐”等几段曲词,是表现窦娥对自己命运悲叹的。这几段曲词把窦娥内心的痛苦,愁闷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出处:21教育名师】
2 朴素本色,贴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本剧是由窦娥一人主唱的,她的唱词朴素通俗,多用当时流行的俗语,大量引用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因此,她的唱词明白好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很有表现力。此外,作者对人物在特定环境的心理把握得很到位,设计的唱词非常贴切,剧中的人物因此而显得活生生的,好像就在我们眼前一样。例如第三折“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词,婆媳诀别。【版权所有:21教育】
课文中的说白也同样不带半点加工痕迹,我们看下面这段说白: (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明确:这些朴素的语言出自窦娥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毫无雕饰之感,只觉得它像生活本身所表现的那样自然、生动,真实鲜活地揭示了这个从小就给人做童养媳的窦娥屈辱的地位与悲惨的命运
三 研读第三折
(一)整体感知
1 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二) 赏析第一层:
(1)齐读第一层两支曲子
(2)为了更好地表达感情,这一曲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不仅抒发了人物满怀冤屈的极端悲愤之情,深化了戏剧冲突,使窦娥的反抗精神更强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2-1-c-n-j-y
(3)最能反映反抗精神的是哪两句?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4)你对窦娥责骂天地如何理解?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表面上看,窦娥是在叱骂天地,实际上暗含着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叱骂.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小结:反抗的窦娥 *愤*
(三)第二层 《快活三》《鲍老儿》
这两支曲子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备感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时的悲痛心情。【来源:21cnj*y.co*m】
*小结:善良的窦娥 *悲*
(四)三桩誓愿的发出,更直接地表现出她的反抗精神.赏析第三层
.
1.让四位同学分别朗读刽子手、监斩官、窦娥的宾白和舞台说明部分,同时女同学齐读窦娥的曲词。
2.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这三桩誓愿。 *怒*
明确: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3.提问:它们化用了什么典故?
明确: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
4.提问: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不行,第一愿是血溅白练,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并且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死得冤枉、悲凄。第二愿是“六月飞雪”以“免得我尸骸现”。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第三愿是要楚州亢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21*cnjy*com
5.提问: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同学们,请想一下,这是否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讨论后明确: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作者所引用的典故,也基本上是传说,但这三桩誓愿却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肯从人愿”,证明了窦娥“委实得冤情不浅”。这正是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来表达美好的愿望,属于浪漫主义手法.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描写,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在本折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四、合作探究
有人认为窦娥是善良的野蛮人,她的誓愿——“六月飞雪,楚州亢旱”是一种复仇,一种盲目的野蛮的报复,将一己私仇扩大至整个楚州之人,你如何认识这种看法呢? 经讨论学生归纳。 明确:。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深化了主题,构成全剧的高潮,充满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七百年来此剧家喻户晓的原因。 教师补充:文学欣赏是以情感人,当观众沉浸在戏剧的氛围中,完全忘记了其他利害关系,为她而悲,为她而恨,已达到文学作品的教育目的。如果欣赏文学时用纯现实的观点来赏析,那么文学作品便没有它独特的价值了。实质上这涉及美学问题,即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实用价值是理性,主要讲道德的善恶,而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的。窦娥的誓愿从实用角度来说,的确不应当,因为它可能导致众多的人遭受灾难。但从审美的角度说,它是美的,从情感上深深打动了读者。
五总结全文
1窦娥人物形象: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一方面,她自始自终都是一个善良的女性;另一方面,其性格又具有明显的发展,由一个善良的饿弱女子,一步步发展为以生命控诉封建社会的壮烈女性.真实感人,成为不朽的舞台形象.
2概括主题: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3艺术特色
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
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
六课堂小结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形象的戏曲家,也是一位熟悉民间疾苦的艺术家,他用本色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善良.孝顺而又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深刻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腐败,并且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形象,<<窦娥冤>>不愧为元曲之首.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