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学校初中分2017-18学年春季学期八年级第五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江汉学校初中分2017-18学年春季学期八年级第五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05 13:4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汉学校初中分2017-18学年春季学期八年级
语文第五单元测试
班级: 姓名: 考号: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雉鸡(zhì)  戊边  靡靡之音(mí)    一鼓作气
B.菜羹(ɡēn) 坟冢 四面楚歌(chǔ) 取信与民
C.车辙(zhé) 轶丽 贻笑大方(yí) 门廷若市
D.进谏(jiàn) 壁垒 介胄之士(zhòu) 因人常热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B.花果山玉女峰以“江苏第一峰”而闻名遐迩,引来无数宾客登高览胜。
C.漫步曲水街亭,我们用相机去捕风捉影,记录家乡的古风古韵。
D.山区扶贫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涉及多个方面,解决交通问题首当其冲。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名人传》中贝多芬只知道工作,却不肯改善一下生活;米开朗琪罗与资助他的朋友绝交,使自己陷入困境;托尔斯泰放着舒适的日子不过,想到森林里去修行。
B.《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王熙凤。
C.《童年》中的阿廖沙因为刨土脚趾头被铁锹碰伤而没能参加母亲的婚礼。
D.在《骆驼祥子》中,既是剥削者又是被剥削者的是虎妞。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在国人的期待中,国产大型客机C919圆满完成了第一趟蓝天首飞之旅。
B.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更多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一带一路”的倡议获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了沿岸国家的热烈响应。
D.共享单车管理难题能否得到解决,关键在于有关部门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5.下列语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3分)
______,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______,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舞,春水潺潺;______,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______,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啜饮。
①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②文学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③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④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A.③④①② B.①③④② C.④③②① D.②①③④
6.综合性学习(10分)
汉江文化是当今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精神遗产。今天,就让我们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汉江,母亲河,去寻觅她的足迹,去聆听她的心语。
(1)为了了解汉江,班级开展了以下活动,请你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3分)
活动形式一:举行“汉江文化”交流会
活动形式二:举办“美丽的汉江”图片展
活动形式三:
活动形式四:
(2)请写出一位居住在汉江流域的文化名人,并写一句他的诗句或名言 (3分)


(3)阅读下面关于汉江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4分)


7.名著阅读(2分)
《水浒传》中这样写道: “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 ‘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 ‘山东呼保义’一书 ‘河北玉麒麟’”。请问,上段话中的字是____和_____两位首领的称谓。
8.按要求默写句子。(10分)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 _,又弗如远甚。
②《满江红》: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
③《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 。
④《过零丁洋》: ,零丁洋里叹零丁。
⑤《诉衷情》一词中与“一事无成霜鬓侵”表达情感相近的句子是:胡未灭,
, 。
⑥默写《曹刿论战》选段。(4分)
夫战,勇气也。 , _, 。 ,故克之。
二、古诗文阅读(14分)
(一)诗词赏析(5分)
朝天子·咏喇叭
王 磐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9.结尾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0.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朝天子·咏喇叭》体裁是散曲,朝天子属曲牌题名。
B.一个“腔”字,腔调之意,道出了宦官与喇叭的共同特征,揭露了宦官装腔作势的丑恶世态。
C.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语言通俗易懂,讽刺性强。
D.《朝天子·咏喇叭》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大摆威风,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二)文言文阅读(9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入朝见威王  朝:     (2)皆以美于徐公 以:
(3)王曰:“善” 善:_ _ (4)门庭若市  市: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2017·成都)最后的常春藤叶(12分)
[美]欧·亨利
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住着不少画家,他们寻求朝北的窗户以及低廉的房租。苏艾和琼珊也在此合租了一个房间。
年底,肺炎在不断蔓延,琼珊也被感染了。她病得很重,躺在一张铁床上,一动也不动,凝望着窗对面的空墙。
一天早晨,医生对苏艾说:“要治好,可能只有一成希望,这全在她自己要不要活,她是满肚子以为自己活不成了。人不想活,任何药都无效。”
医生走后,苏艾伤心地痛哭了一场。屋子里,琼珊一动不动地躺着,被子底下的身体纹丝不动。苏艾走进来的时候以为她睡着了。忽然,传来一个低微的声音。苏艾快步走到床边,琼珊的眼睛睁得很大,望着窗外,数着:“9、8、7……”
苏艾看着窗外,满是疑惑:有什么可数的呢?一个空荡荡的院子、一堵空墙、一棵老极了的常春藤,藤上的叶子几乎都被吹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条缠绕在剥落的砖块上。
“6……”琼珊几乎已是耳语。“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一百多片。又掉了!只剩五片了。”
“五片?什么?”
“叶子,等最后一片掉下来,我也就要去了。难道医生没有告诉你?”
“哟,那条破叶子跟你的病有什么相干?不要说傻话了,医生今天早晨还说你就快好了,喝点汤吧!”
琼珊直盯着窗外说:“不,我不想喝。又落了,只剩四片了!等最后一片掉下,我也就去了。”
“琼珊,答应我不要瞧窗外,行吗?”
琼珊闭了眼睛,脸色苍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就像是座横倒在地上的雕像。
“你睡会儿,我去把贝尔曼叫来,给我当那幅《老矿工》的模特儿。”
贝尔曼是个画家。他年过六十,画画四十年,总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到现在也没有动笔。他除了偶尔画点广告外,什么也没画。他喝酒毫无节制,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苏艾走进楼下他那间光线暗淡的小屋,他满嘴酒气,两只发红的眼睛迎风流着泪。苏艾把琼珊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他嗤笑道:“世上竟有人蠢到因为那些该死的常春藤叶子落掉就想死?哎,可怜!”他喊道。
他们一起上楼,琼珊睡着了。他们不由得瞅着窗外那棵常春藤,都默默无言。贝尔曼当完模特就走了。大片的雪花伴着寒冷的雨不停地落下。
“把窗帘拉起来,我要看看。”琼珊第二天早晨醒来就低声地命令苏艾。
然而,看呀!一夜的风雨吹打,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它是常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茎部的地方仍是深绿色,可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枯萎发黄,它傲然挂在一根离地面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
“最后一片!我以为它不在了。今天它一定会落,我也会死的。”琼珊说。
白天总算过去了。暮色中,那片孤零零的藤叶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夜里北风呼啸,拍打着窗户,雨水从屋檐上流泻下来。
天刚亮,琼珊就吩咐苏艾拉开窗帘。那片枯藤叶仍在那里。琼珊躺着,盯着看了许久。“苏艾,我是个坏女孩。想死是有罪的,天意让那片藤叶留着来证明我的坏。你给我
拿点汤来吧!”她突然喊道。
下午,医生来了,临走时对苏艾说:“她很快会好的。现在我得去楼下看另一个病人,他叫贝尔曼,也是肺炎。但年纪太大,病得很重,恐怕治不好了。”
房间里,琼珊平静地靠着床织着一条蓝色披肩。“有件事我要告诉你,亲爱的!”苏艾走过来抱着琼珊说:“贝尔曼先生患肺炎今天在医院里去世了。他只病了两天。从我们这儿离开后的第二天早晨,门房发现他痛得动弹不了,全身也都湿透了。他们不清楚他究竟去做了什么。后来他们发现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支扔得满地都是的画笔、一块涂抹着绿色和黄色颜料的调色板……亲爱的,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再想想,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都从来不摇一摇呢?哎,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选文有删改)
14.小说中的贝尔曼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


15.作者为何在文中三处画线处都写到琼珊躺着“一动不动”这一细节?请简要回答。(3分)


16.小说略去贝尔曼先生画“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过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7.小说最后一句体现了欧·亨利小说“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艺术。请结合全文进行简要赏析。(3分)



(二)我们为什么要阅读?(12分)
梁 衡
①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②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周日无事,一个大人带着十多岁的孩子在宿舍大院里散步。看到一个迎亲的车队,一群人围在接新娘的头车前急得团团转。上前一看,一个轮胎瘪了。新娘马上就要下楼,宝马失前蹄,要误大事。正当大人无解时,这个孩子上前说:“没事,你使劲用脚踹它。”司机半信半疑,大家顾不了许多,一顿乱脚。奇迹出现了,轮胎渐渐饱满。人们齐问:“这是怎么回事?”孩子慢慢道来:“这款车的车胎被扎后有自充气功能,只要用脚踹踹,就可继续行驶很多公里,确保你能开到维修点。”父亲大奇:“你怎么知道?”“家里不是订有《汽车族》杂志吗?没事闲看来的。”这就是阅读的作用。阅读让你长知识,让你聪明。
③其实,要问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不如先问一下为什么要吃饭。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不吃饭不能长身体,会肉体死亡;不阅读不会有思想,要精神死亡。正如营养不良,会造成身体发育的缺陷:面黄肌瘦、腿细脖长、鸡胸龟背等等。不读书也会造成精神方面的缺陷,如自私、狭隘、孤独、浮躁、虚荣、骄傲、多疑、胆怯等等,生活得不阳光、不自信、不幸福。有什么样的阅读,就有什么样的收获。它决定着人的知识、思想、意志、审美、情趣。这是从人自我丰富的一面来说。
④如果你不只是为“美食”,又从阅读进入了创造,比如写作,就更知阅读的重要。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背得美文200篇,不会作文也会“搬”。偷什么?从经典中偷来火种,点亮自己。搬什么?搬来救兵,充实自己的文章。偷得仙桃能成仙,搬来救兵也称王。古人有集句写诗之法,全用别人旧句。那是一种在阅读基础上的积木式训练,常有好作。作文虽不能全篇集句,但借词、借句、借典、借气、借方法,还是需要的。这一切都要通过阅读来解决。当你超越阅读而进入写作,发表了作品时,别人又开始了对你作品的阅读。人类精神产品的生产就是这样螺旋式前进。
⑤当然,这只是以写作为例。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先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启蒙,是积累,是钥匙,是开关。那个十多岁的孩子如果对汽车一直阅读研究下去,也许会成为汽车发明家、汽车大王,正如伽利略、达尔文、歌德小时候就开始了对物理、生物、文学的阅读。如果你说老了,已胸无大志,那么,阅读至少可以疏通头脑,不至于让你提前痴呆,输在了终点线上。再者就算你无所谓了,也该为下一代装出一个阅读的样子,别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⑥忽然想到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解决军营单调冷寂的问题,提高士气,美国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册“军供版”图书。战争打赢了,这些图书功劳不小。一个战士,配发枪支、罐头的同时还配发图书,这再次说明,不管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岁月,精神与物质同样不能少。
⑦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⑧为了精神生活,为了健康那一半的生命。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4月7日第4版,有删改)
18.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19.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谈谈其作用。(3分)


20.请说说你对第⑤段画线句中“是钥匙”“是开关”的理解。(3分)


21.请写出你依靠阅读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丰富精神生活的经历,并谈谈你的感悟。(3分)


四、作文(50分)
如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拍下一张照片是最容易不过的事。照片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自拍照、毕业照、旅游照、新闻照等,比比皆是。照片记录了生活点滴, 照片呈现了大千世界,有的令人喜悦、感动,有的令人痛苦、惭愧,有的令人思索、 回味……总有那么一张照片会让我们印象深刻。
请以《总会想起那张照片》为题,写—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