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韩永箫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基本内容
一、教学内容分析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这是新课程改革引导教材编写的一个突出亮点。《语文课程标准》主张语文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学生探究性的阅读文学作品。这对学生摆脱程式化的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学作品之所以能进行个性化解读,是由文学作品本身的多义性和丰富内涵决定的,同时读者受阅历、身份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对不同的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本专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形象甚至鉴赏方式的多样性进行初步的体验,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的欣赏和评价。同时在体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个性化解读的思维,为培养学生多方位的阅读文学作品和观察世界做铺垫,在个性化鉴赏的过程中梳理多元解读的原则,为以后进行有价值的探索文学作品的内涵奠定基础。本梳理探究专题部分的重点在于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能通过不断的探究和思考,把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尺度,不可漫无边际,海阔天空,在尊重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发挥个性见解。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的语文学习到了高中阶段之后,已经接触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对各种文学体裁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文学鉴赏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社会阅历也逐渐丰富,可以对一些文学作品出提出自己个性的见解和展示独立的思考能力。但这些鉴赏能力大都是基于体验性的阅读,缺乏批判性和创造性,甚至会由于基础知识的欠缺而产生误读。因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阅读规律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缺乏较深层次的理论指导。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相对确定性决定了我们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三、教学目标确定
1.学生通过具体作品分析探究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可能性,对熟悉的名作重新解读,如《三国演义》《孔乙己》《老人与海》,并共同关注同一部作品,如《登高》《祝福》等,名文共赏,从而熟悉并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维度。
2.合作探讨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通过思考把自己独到的见解变成具体的形象,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续写改编,激发写作欲望,既要体现自主创造性,又要合情合理。
3.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置诱导性信息,激发学生情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大胆质疑历史已有的评价。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共同研读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多重理解能力,并续写改编著名作品。
难点: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纬度和原则,避免严重歪曲文学作品的内涵。
五、教学策略和方法创新
1.选择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图文呈现探究话题,创设课堂情境,并利用视频和网络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生探究文学作品丰富内涵的积极性。在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阅读积淀的基础上,研究把握阅读的规律。在鼓励学生思维的扩展和创造性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播放视频,营造试听课堂环境。激发学生探究本课难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并有效地完成了对教学难点的解决。利用校园网论坛,发挥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引领学生探究性的阅读文学作品,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3.结合信息技术,构建新的教学结构。充分开发课堂空间的外延和内涵,利用信息技术能简化课程难点、优化教学重点的优势。让学生通过名作重读、名文共赏和续写改编的环节,既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又能与同伴合作交流,实现了个别化和协作性的和谐统一。从而完成了对新知识的自主构建。
六、教学流程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及有效实施
第一环节:美文设境,触发探究
(1)(ppt展示,图1)有感情的朗读下面这段文章,请学生阅读后,说说这反映了文学阅读中的一个什么现象?
毕淑敏在《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中说:
大约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后泪流满面,抽噎得不能自已。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 大约18岁的时候,又一次比较认真地读了人鱼公主。也许是情窦初开,这一次很容易地就读出了爱情。 到了28岁的时候,我已经做了妈妈。这时来读人鱼公主,竟深深地关切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
到了38岁的时候,因为我也开始写小说,读人鱼公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 现在,我48岁了。为了写这篇文章,又读了几遍人鱼公主。这一次,我心平气和,仿佛天眼洞开,有了一番新的感悟。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这个悲壮而凄美地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
有时想,当我58岁……68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了怎样的深长?
图1
【设计意图:课堂开始采用有感情的朗读这段美文的方式,使学生很快进入文学作品欣赏的情境,并激发学生探究为什么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会对同一部文学作品有不同的感悟】
(简要实录:学生先是有感情的高声朗读这段美文,接着陷入沉思,之后窃窃私语,经过几个同学先后发言,得出因为年龄渐长,人生阅历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会有不同的感悟)
(2)渐入佳境,继续讨论:除了年龄和阅历,还有没有别的因素对我们阅读一部文学作品产生影响?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知了人生阅历可以影响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之后,继续探讨:为什么文学作品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每四人分组讨论,并每组推举一个代表进行总结发言,锻炼其合作探究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
(简要实录:学生自然分组加以讨论,有拿笔记录的,有指手画脚的,有的翻教材翻工具书,很是热烈)
经过激烈争论之后,每组代表发言陈词,主要有以下意见:
很多文学作品留有大量可以填补的空白,从而使得文学作品的形象、主题具有多义性、模糊性、不确定性。有同学甚至举了很多例子来佐证。比如福楼拜的名言:“名著是沉默的”。白居易的诗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北岛的诗歌《生活—网》,因为在不同的人眼中,它可能是球网、法网,也可能是情网或者高墙之上的铁丝网等。不得不佩服学生旁征博引能力,集体的力量果然强大。
读者的个人经验、知识储备和道德心境也会影响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同学举例:比如“秋”在不同心境的人眼中就是不同的景象,有的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有的是“秋花惨淡秋叶黄,耿耿秋灯秋夜长”。看来很多同学已经把自己假想成一个阅读者,真正参与到其中来了。
不同时代的人,受不同文化影响的人,或者所处的社会角色不一样,也会影响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旁边同学补充举例:对同一部《红楼梦》,王国维用叔本华的悲剧哲学解读,毛泽东认为是封建社会没落的画卷,俞平伯有“双峰并峙”“二水分流”之说,这个时候,教师也忍不住加入其中,补充了刘心武的“秦学”,鲁迅的“红楼命意说”。
此时师生平等对话,畅所欲言,兴之所至,慷慨陈词,此时学生思维逐渐发散,开始将个人体验和课堂学习结合起来了,课堂掀起了第一个高潮。经过广泛搜罗,将可能影响文学作品解读的因素“一网打尽”。
第二环节:初步实践,名作重读
(ppt展示 图2)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有这样一段评价:“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结合你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印象,谈谈你对鲁迅观点的看法。
【设计意图:经过刚才一番讨论并总结,学生急切想知道在这么多因素影响下,自己会将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或者某个人物解读成什么样,所以来几道“开胃菜”就成了当务之急,此时教师抛出一个学生比较熟悉和喜欢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诸葛亮,来让学生进行重新解读,由浅入深,逐步体验】
(简要实录:很多同学看到投影上显示的羽扇纶巾的诸葛亮的形象,马上联想到诸
图2
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开始罗列诸葛亮的事迹,并表达自己观点,有赞成鲁迅观点的,有反对的,正反双方还展开辩论,在争论中诸葛亮的形象在很多同学眼中逐渐升华。教师此时点拨诸葛亮的形象在不同时代的演化,指出诸葛亮在华夏文化中备受尊崇的内因,并对有观点无依据的同学加以引导,事实胜于雄辩)
(ppt展示 图3)同学们初中学过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在经历了中考以及高中生活的历练之后,我们重新审视这部作品,大家有什么新的看法呢?
图3
【设计意图:《孔乙己》是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的一篇小说,在人生阅历逐渐丰富之后,重新阅读这部作品,学生必然有新的感悟,这个“名作重读”环节就是让学生体会当人们的年龄、阅历、知识储备等发生变化之后,必然对同样的事物有了不同的观点,要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简要实录:学生在观看了电影之后,不禁对孔乙己悲惨的命运唏嘘不已,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经过讨论,学生逐渐发现孔乙己身份的边缘性,既可悲有可恨,既可叹又可怜,观点多样,但也在小说的主题上达成了一致:鞭挞封建科举对读书人的毒害。学生观点既有民主和差异,又有集中和统一)
(ppt展示投影 图4)有人认为《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个失败者,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我们的同学对此如何看待?
图4
【设计意图: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学生此前不久刚刚学过,对圣地亚哥的铁汉风范钦佩不已,但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引导学生在重新回味作品意蕴的基础上,探讨人生成败如何衡量的问题,既能深化对小说主题的再次理解,又能唤起学生对自己人生的规划意识,可谓一举两得】
(简要实录:又是一场如火如荼的激烈交锋,每个同学尽情地表达自己对人生成败的看法,有的援引歌曲《从头再来》,有的拿体育竞技充实自己观点,有的说不以成败论英雄,有的重结果轻过程,很多同学也在圣地亚哥“自尊、自信、自强”这种人类永恒存在的价值上取得了共识。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回味了海明威 的那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但你就是打不败他”,很多意志消沉的同学脸上有了振奋之色,学生的感情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
第三环节:转换视角,名文共赏
(ppt展示 图5)在悲剧《哈姆雷特》中哈姆莱特表现出了怎样的性格,他的性格对其命运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哈姆雷特》是必修4的戏剧,但此前在阅览课上,老师已经引导学生初步读了这部作品,但是并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集中研读,现在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
图5
原生态的观点,这个环节不设讨论,要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各抒己见,以《哈姆雷特》为例,让学生思索性格与命运的关系,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性格】
(简要实录:学生都抬头看班级班训:“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影响未来”,教师与多名学生交换意见,有同学把《俄狄浦斯》和《哈姆雷特》做了比较,教师鼓励赞赏,有的同学把《哈姆雷特》与同题材的电影如《夜宴》《狮子王》《喜马拉雅王子》作比较分析哈姆雷特的命运,教师高度赞扬其横向比较的能力)
播放视频电影《祝福》片段(图6)
图6
【设计意图:呈现夏衍改编的电影,加入了祥林嫂怒砍门槛的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纬度】
(简要实录:学生几人一组,开始探究,并相互交换意见,有的同学怕误读,不断向教师征询,教师引导其深入阅读诗歌,但不指出答案,引而不发。学生经过讨论,有的肯定,认为看门槛的情节有助于小说主题的深化,有的否定,认为并不符合祥林嫂的性格发展走向,通过争论,同学们明白,无论怎么解读,怎么改编,都得从尊重原作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改造)
第四环节:由演绎到归纳
(ppt展示问题)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是什么?
【设计意图:经过五个话题的讨论与思考,在加上教师的引导指点,学生在体验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也体验到了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有禁区的,不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不着边际的胡乱联想,而是必须从文本出发,有根据的联想和思维,个性化的解读必须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简要实录:这回在刚才的讨论中,受到教师指点的学生积极发言,把自己容易触犯的毛病展示出来,并总结成个性化解读的原则,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必须是哈姆雷特,而不是一千个别的形象,同学没有总结到的,教师加以补充)
----明确:
①必须整体把握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相对确定性
②还需还原创作意图,尊重作者创作目的
③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切忌跟着感觉走
第五环节:二度创作,续写改编
播放视频电视剧《雪山飞狐》片段和金庸小说《雪山飞狐》结尾部分要求根据情节进程,续写下面一段文字(图7)。
图7
这一刀砍还是不砍?
胡斐举起树刀,一招就能将他劈下岩去,但想起曾答应过苗若兰,决不能伤她父亲。??然而若不劈他,容他将一招“提撩剑白鹤舒翅”使全了,自己非死不可,难道为了相饶对方,竟白白送了自己性命么?霎时之间,他心中转过了千百个念头:这人曾害死自己父母,教自己一生孤苦,可是他豪气干云,是个大大的英雄豪杰,又是自己意中人的生父,按理这一刀不该劈将下去;但若不劈,自己决无活命之望,自己甫当壮年,岂肯便死?倘若杀了他吧,回头怎能有脸去见苗若兰?要是终生避开她不再相见,这一生活在世上,心中痛苦,生不如死。??那时胡斐万分为难,实不知这一刀该当劈是不劈。??他不愿伤了对方,却又不愿赔上自己性命。??他若不是侠烈重意之士,这一刀自然劈了下去,更无踌躇。但一个人再慷慨豪迈,却也不能轻易把自己性命送了。??当此之际,要下这决断实是千难万难……
【设计意图:文学作品的续写和改编是对原作的二度创作,是学生表达对原作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技巧的个性化理解的美好契机,教师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武侠小说《雪山飞狐》最后一段,这是金庸先生的一个妙笔,也给了我们无穷的遐想空间和填补空白的机会,学生在经过了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思,动口说之后,再动手续写,为课堂完美结尾】
(简要实录:学生看到武侠小说《雪山飞狐》出现在课堂上,显示新奇不已,接着开始兴奋地讨论小说情节,推断故事将如何发展,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将自己的续写作品传到校园网的班级论坛上,互相品读,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完成合作学习,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了对阅读规律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图8)
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