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全一册课件(打包37套)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全一册课件(打包37套)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05 14:06:47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海 燕高尔基高尔基(1868--1936):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作者简介学习目标:1.了解海燕的形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海燕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初读感知: “文章不厌百回读”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结合你的初步理解,思考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呻吟 胆怯 翡翠
掠起 蜿蜒号号叫口号晃晃动
晃眼吓吓唬
恐吓shēn yínqiè fěilüèwān yánháohàohuàng hu?ngxiàhè读一读,记一记。设疑自探(质疑是启迪智慧的钥匙)刚才大家已经初读了课文,请结合学习目标,想一想,你能提出来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解疑合探:将你的自学效果放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将你在自学过程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组长做好分工和记录。展示分工展示要求:排版整齐,书写快速工整,思路清晰,内容准 确详细。评价分工评价要求:
1、神态自然,声音洪亮;
2、指出优点,不足,及时补充;
3、打分并说明扣分原因。朗读欣赏,整体感知1、课文以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大海为背景,先后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2、通读课文后,你感受到文中要展示“一只_____海燕”,请你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它的性格特征。暴风雨将来暴风雨逼近暴风雨即临矫健勇猛海燕是一个的形象乐观自信斗志昂扬无所畏惧?朗读课文,合作探究1、既然本文的主体是海燕,为何还要写其它海鸟?这有什么作用?2、本文是一篇是优美的散文诗,从文面看来像是写景,实质上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它的弦外之音。请思考文中的暴风雨、大海、风云雷电、海燕和其它海鸟分别象征了什么? 写作背景 本文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它塑造了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呻吟 飞窜
掩藏恐惧呻吟 躲藏胆怯 吓坏 英勇无比 乐观自信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乌云
闪电
雷声
狂风——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海 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 鸥——象征形形色色怯于革命、假革命和不革命者海 鸭企鹅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鼓励和号召人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投身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质疑再探:(疑是开山斧,探是深耕犁。) 随着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疑惑呢?1.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语言品味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显示了波浪(象征人民群众)乐观的精神与战斗的雄姿。2.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连用“抱” “甩”“摔”几个动词,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恶狠狠”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3.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熄灭”突出大海的巨大声势和强大力量。4.这个敏感的精灵, ——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 ——是的,遮不住的! 运用比喻、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敏感的精灵”,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5.“——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 强调了革命暴风雨已近在眼前,不可逆转。归纳小结 《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这是革命者掷地有声的战斗宣言,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也是革命者从胸臆中迸发出来的对人民群众的革命召唤,号召人民行动起来,去迎接一场伟大的“暴风雨”般的革命。运用拓展: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每人编写一道习题,写在练习本上。比比看谁编的好。拓展延伸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结合自己实际,想一想,《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绽放生命的色彩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立意 今天,我们抛开时代背景,你能赋予海燕什么新的象征意义吗? 航海者虽然比观望者要冒风险,却有到达彼岸的希望。励志赠言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奋斗吧,做勇敢的海燕!课件38张PPT。二 白杨礼赞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
2.学习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3.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大树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色彩,你知道图片中的树是什么树吗?白杨树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些因素也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茅盾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还担任过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务。茅盾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散文的分类散文的特征散文的写作特点婆 娑 倦 怠 虬 枝 楠 木 秀颀 坦荡如砥 无边无垠
恹恹欲睡 潜滋暗长suōqiúdàidǐyínyānqiánnánqí晕晕倒红晕yūnyùn壳贝壳地壳kéqiào横纵横蛮横hénghèng【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锤炼】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主宰】支配。【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生长。【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虬枝】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楠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秀颀】美而高。【无边无垠】没有边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本文是一篇散文。学习散文,我们要抓住贯串全文的一根红线,即线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线索是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何为礼赞?—— 表示崇敬和赞美。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请将直接抒发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句子找出来。1.思考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生长在黄土高原
生长环境不平凡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色 彩辽 阔平 坦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2.写高原景色有什么作用? 意在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连环境都如此雄壮、伟大,那么生长在这雄壮、伟大之中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这就对白杨树做了很好的衬托。衬托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另一个作用是: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外部形态不平凡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外 形干枝叶皮笔 直靠 拢 向 上光 泽旺 盛
力争上游内在气质不平凡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它却努力向上发展……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气 魄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坚强
有斗争精神外部形态笔直靠拢向上光泽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内在气质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3.第7段四个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怎样逐句加深的?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 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只想到”“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4.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这种手法称为托物言志。象征层层深入树 ——人
朴质、严肃
坚强不屈
坚强不屈 ——哨兵
团结、力求上进——精神和意志北方的农民抗日军民白杨树5.请运用联想与想象,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格式:我由 想到了 ,它象征了 。 6.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即写作方法,是就整个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象征义;
拟人和比喻则是修辞手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是都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的写法大都用在立意上,即把某种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描写事物的形象中。拟人则是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通常并不寄寓更深的意义。 象征和借喻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借喻是建立在相似的基础上,象征则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7.它和比喻、拟人手法有什么区别? 8.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不矛盾。“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
“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 9.文章结尾写“贵族化的楠木”有什么作用?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白杨礼赞1、起笔峻拔有力,抒发赞美之情(1)2、3、结尾再次强调赞美之情,照应开头(9)1)生长环境不平凡
(2-4)3)内在气质不平凡
(7-8)2)外部形态不平凡
(5-6)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干笔直
枝靠拢
叶向上
皮光泽倔强挺立
向上发展
不折不挠黄土
高原旺盛坚强总分总 本文以人格化的白杨树为依托,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通过对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美、外在形象美、内在精神美三个方面的着力描绘,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并由树及人,歌颂了像白杨树一样的北方抗日军民为民族解放而顽强斗争的精神,歌颂了他们的质朴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意志,为他们唱出了深情的赞歌。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课件35张PPT。三 紫藤萝瀑布1.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2、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学习比喻、拟人和对比描写的方法。
3、体会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嘉定紫藤园 嘉定紫藤园坐落在上海市西北郊的嘉定区博乐路环城河畔,为纪念嘉定区与日本冈山县和气町开展友好交往十周年、建立友好关系五周年而建。 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主要作品:
中短篇小说《知音》《弦上的梦》《红豆》;
散文集《丁香结》;
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宗璞及其家人在“文革”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拨乱反正后的1982年5月,宗璞弟弟身患绝症,宗璞异常悲痛,徘徊庭院中,见一株盛开的紫藤萝,睹物释怀,从花的盛衰感悟到生命永恒,写成此文。迸 溅 沉 淀 伶 仃 伫 立
仙露琼浆 忍俊不禁 酒 酿
盘虬卧龙bèngdiànlíng dīngqióngjīnzhùniàngqiú【迸 溅】向四处溅射。
【嚷 嚷】喧哗吵闹。
【沉 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绽 开】裂开。【仙露琼浆】形容使人长生不老的美酒和果汁。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盘虬卧龙】盘着的虬,卧着的龙。形容树干像虬龙那样盘旋环绕。结构框架1.课文围绕着“花”写了哪些内容?请在下列横线上各填上一个词。 花 花 花看忆悟2.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看 花忆 花悟 花第一部分(1--6)写作者偶见一树茂盛的紫藤萝。第二部分(7--9)写作者睹物释怀,心上的焦虑和悲痛化为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第三部分(10--11)写作者由此感悟到生命的永恒。3.找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赏花前:焦虑悲痛
赏花时:宁静喜悦
赏花后:振奋向前4.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1)“我”为何会“焦虑”和“悲痛”? 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家庭遭迫害,小弟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与悲痛一直压在心头。2)“我”的心情为何会变得“宁静”“喜悦”? 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上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3)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感悟: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1.你见过紫藤萝吗?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一片辉煌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颜 色形 状形 态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花瀑花穗花朵(1)由远及近(2)从整体到局部(3)从色、形、态三个方面花树4.读课文,分析以下句子写景的妙处何在? “从未看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运用比喻,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也形象地表现了紫藤萝的繁茂。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比喻手法,“银光”是紫花最浅淡的部分,由深而浅,可见作者观察非常仔细,笔触细腻。 “挑逗”一词是拟人用法,更显紫藤萝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动感又充满情趣。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比喻手法,将盛开的紫藤萝比喻成帆和船,显得生机勃勃;又比喻成笑容,更显美好可爱,是作者喜悦心情的表现。
拟人,“忍俊不禁的笑容”。 “紫色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愉快欢畅的心情。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通感。把无形的香味化成有形的颜色,把嗅觉形象用视觉形象表现出来,形象生动地表现花香带给作者那种缥缈轻柔的感受。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通 感 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观察这两幅图片,从中你能探究出作者运用了哪种手法?有何作用? 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开得繁盛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机盎然。 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这是一种对比手法,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不幸遭遇反衬眼前这片紫藤萝花的生逢其时,从中曲折地反映出时代的发展变化、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轨迹,这样写为引出作者的深入思考做了铺垫。 通过上面内容的学习,大家能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吗?怎样写好这类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1.多方面描写(整体、局部)
2.使用多种修辞手法
3.抒情、议论的运用
写景(描写)与抒情之间的关系:
(情从景出、情景交融)
4.要提炼精辟的语句,要有点睛之笔生 动具 体赏花紫藤萝瀑布忆花悟花花瀑
花穗
花朵赏花之感
叹花之劫
颂花之生生命永恒繁花似锦思绪万千振奋精神珍爱生命
珍惜生活 《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艳,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地为自己的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仔细品味,使人幡然悟道,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想一想:
作者由紫藤萝花的荣枯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带给你怎样的人生启迪? 人的一生没有一帆风顺的,经常会遇到坎坷,就像花一样。紫藤萝花的枯荣让作者感悟到生命的途径是曲折的,但生命的存在却是美好和永恒的,生命的意义是顽强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