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探索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 教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节探索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 教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3-05 15:1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教育科学版科学五年级下沉浮探索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原因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目标重难点板书设计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体会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3分)::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10分):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三、碰撞激发 小组合作(13分):、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四、交流内化,巩固知识 (12分)
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填写《科学同步探究》P18表格。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五、拓展延伸 灵活运用:(2分)
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PPT模板下载:www.1ppt.com/moban/ 行业PPT模板:www.1ppt.com/hangye/
节日PPT模板:www.1ppt.com/jieri/ PPT素材下载:www.1ppt.com/sucai/
PPT背景图片:www.1ppt.com/beijing/ PPT图表下载:www.1ppt.com/tubiao/
优秀PPT下载:www.1ppt.com/xiazai/ PPT教程: www.1ppt.com/powerpoint/
Word教程: www.1ppt.com/word/ Excel教程:www.1ppt.com/excel/
资料下载:www.1ppt.com/ziliao/ PPT课件下载:www.1ppt.com/kejian/
范文下载:www.1ppt.com/fanwen/ 试卷下载:www.1ppt.com/shiti/
教案下载:www.1ppt.com/jiaoan/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改动,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比较贴近学生,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我还是根据学生发展的脉络和学生的参于情况对教学过程做了一些调整。用一杯自来水和一杯糖水做演示实验,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有时上浮,有时下沉,这可能与杯子的大小有关;,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可能与马铃薯的大小有关。然而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推测,认为有一杯小杯子里装的可能是蜂蜜,理由是看颜色像。我及时引导学生看书学习判断不知名液体的方法。不管学什么内容,我们都要珍视学生在其中产生的问题;或者是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之成为教学的起点。在猜测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是什么水,对于不知名的液体不能随便尝,可以像书上介绍的在酒精灯上加热蒸发的办法。教师要求学生要注意安全。及时解决学生困惑。是不是只有盐水才能使马铃薯在水中浮起来?学生们都说,不是。哪还有哪些液体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味精水、白糖水、鸡精水。于是大家调制味精水白糖水进行验证,结果与猜想一致,大家的情绪很高,课堂气氛活跃。
总之科学课要放手让学生探究,相信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