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课时跟踪检测(打包11套)中图版选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课时跟踪检测(打包11套)中图版选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3-05 19:44:41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检测(一) 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一、选择题
中新网2016年5月21日电 近几天来,斯里兰卡水灾进一步恶化,上周末大暴雨造成严重泥石流,至今全国已有63人死亡,当地官员要求那些住在受影响地区的居民即刻撤离。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自然灾害的诱因是(  )
A.自然异变       B.地球表层
C.人员伤亡 D.自然现象
2.此灾害的孕灾环境是(  )
A.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
解析:1.A 2.A 暴雨灾害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异变引起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受到损害,是自然灾害,受灾体是人、财产、资源、环境,诱因是自然异变;暴雨灾害是大气要素发生改变造成的,属于大气圈的灾害。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环境破坏等。据此完成3~5题。
3.自然灾害造成的灾情影响最长远的是(  )
A.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D.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
4.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
①干旱 ②洪涝 ③地震 ④风暴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不同的自然灾害各有其一定的受灾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旱的主要受灾对象为农作物及农田
B.地震的主要受灾对象为农作物及农田
C.风暴潮的主要受灾对象是工程建筑
D.洪水的主要受灾对象是工程建筑
解析:3.A 4.A 5.A 第3题,在各种受灾体中,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是自然灾害产生的最严重的后果。第4题,灾情指标中包括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等几项,主要指农作物受到的损失,其灾害应是洪涝和干旱。第5题,不同的自然灾害各有其一定的受灾体,干旱和洪涝的主要受灾体是农作物和农田,地震的主要受灾体是房屋等工程建筑。风暴潮的主要受灾体是农作物、船只以及海水养殖业等。
2015年超强台风“灿鸿”、“苏迪罗”、“天鹅”等在我国沿海省(区)登陆,并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此回答6~7题。
6.关于热带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直接经济损失,没有间接经济损失
B.间接经济损失通常大于直接经济损失
C.商贸金融的损失属于直接经济损失
D.台风灾害的经济损失远少于地震灾害
7.如果同样级别的强热带风暴发生在非洲沿海,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能(  )
A.更大 B.更小
C.一样大 D.无法比较
解析:6.B 7.A 第6题,任何灾害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具有涉及面广、隐蔽性强的特点,通常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热带风暴灾害也不例外。商贸金融的损失属于经济领域的间接经济损失。热带风暴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与地震灾害相比,若没有准确的数量统计就没有可比性。第7题,非洲大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防抗灾害的能力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能更大些。
二、综合题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地区发生里氏7.8级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16万多人受伤,直接损失100亿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造成69 227人死亡,374 176人受伤,直接损失8 451亿元。
材料二 1976年与2008年的GDP对比。
1976年
2008年
国家GDP总量(亿元)
2 943.3
300 670
人均GDP总量(美元)
215
3 414
(1)材料中所述的两次地震都是自然灾害吗?阐述判断的理由。
(2)据材料分析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灾情差异及原因,完成下表内容。
差异
原因
人员伤亡
直接经济损失
解析:第(1)题,判断是否属于自然灾害,要从以下两方面思考:①是否由自然异变引起;②是否有人、财产和自然资源、环境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第(2)题,灾害发生后造成的灾情与经济密度、人员分布、发生时间及抗灾能力密切相关。
答案:(1)唐山地震、汶川地震都属于自然灾害。
原因:两次地震的发生都具备诱因条件和承受灾害的客体,即地质条件的改变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是自然灾害。
(2)
差异
原因
人员伤亡
唐山地震死亡人数远多于汶川地震,汶川地震受伤人数多于唐山地震
①唐山地震发生于凌晨,不利于防范和自救;
②1976年和2008年国家和地区防抗灾害的能力不同
直接经济损失
汶川地震损失远远大于唐山地震
①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于1976年,经济密度不同;
②汶川地震波及范围比唐山地震广
9.读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975~2001年自然灾害次数统计(%)
灾害类型
非洲
美洲
亚洲
欧洲
大洋洲
各类型统计
气象灾害类型
11.9
19.0
27.1
10.0
4.3
72.3
地质灾害类型
0.9
3.7
7.8
2.7
0.9
16.0
生物灾害类型
6.7
1.2
3.1
0.5
0.2
11.7
各大洲统计
19.5
23.9
38.0
13.2
5.4
100
注:表中数据为各大洲各类灾害发生次数占全球总次数的比重。
(1)亚洲的气象灾害发生次数在各个大洲中位居首位,说明发生在亚洲的主要的气象灾害,并选取其中典型的一种气象灾害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2)非洲和大洋洲的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的比重在各大洲中的比重较小,试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首先明确亚洲主要的气象灾害,在这些气象灾害中最典型的应该是台风。第(2)题,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而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地震,结合世界板块的分布规律分析即可。
答案:(1)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台风、暴雨、洪涝、寒潮等。最典型的应属于台风。亚洲距离台风产生最频繁的地区——西北太平洋最近,最容易受到台风的侵袭。
(2)地质灾害中最主要的是地震,而地震又与其所处的板块位置有关。非洲和大洋洲分别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内部,再加上地形较为平坦,因此发生地质灾害的几率较小。
课时跟踪检测(七) 中国的生物灾害
一、选择题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有害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因生物灾害损失粮食约200亿千克、棉花400万担,种植业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森林虫害受灾面积700万公顷,经济损失达50亿元。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有关虫灾的表现说法正确的是(  )
A.虫灾一般指昆虫造成的灾害,因身材小,不会造成较大的灾害
B.破坏森林,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之称
C.蝗灾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消失
D.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
2.对我国农作物造成危害最严重的虫灾是(  )
A.黏虫        B.蝗虫
C.蚜虫 D.稻飞虱
3.我国北方蝗灾十分严重,与其相关联的另一种灾害是(  )
A.寒潮 B.干旱
C.雷暴 D.洪涝
解析:1.B 2.B 3.B 第1题,发生虫灾的害虫是昆虫,虽体积小,但数量多、繁殖快,对农作物及牧场造成严重的威胁。蝗灾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卷土重来。鼠灾危害人体健康。第2题,蝗虫种类多,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是危害最严重的虫灾。第3题,蝗虫易在干旱、温热的环境中生长繁殖。我国北方持续高温、干旱的天气,致使蝗灾十分严重。
读中国部分生物灾害局部分布图,回答4~5题。
4.关于图中1、2、3、4图例所代表的生物灾害依次是(  )
A.稻瘟病、小麦锈病、棉铃虫病、落叶松毛虫
B.飞蝗、稻瘟病、小麦锈病、油松毛虫
C.落叶松毛虫、小麦锈病、云南松毛虫、棉铃虫病
D.小麦锈病、棉铃虫病、稻瘟病、落叶松毛虫
5.在塔里木河流域易遭受的生物灾害是(  )
A.水稻病、马尾松毛虫、棉铃虫病
B.小麦锈病、棉铃虫病、飞蝗
C.水稻病、鼠灾、飞蝗
D.小麦锈病、松毛虫、棉铃虫病
解析:4.D 5.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生物灾害的分布。第4题,1位于我国的东北平原,有大面积的小麦种植;2位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棉花产区;3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4位于我国最西北,由于受来自北冰洋水汽的影响,该地有落叶松分布。第5题,塔里木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但周围有高山冰雪融水,适合耐干旱的小麦和棉花的生长。
物种入侵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广泛注意和重视。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达几百种之多,正给我国造成各种危害。据此回答6~7题。
6.黄浦江上游大量出现的一种外来漂浮植物是(  )
A.菱角 B.金鱼藻
C.水绵 D.水葫芦
7.这种外来漂浮植物繁殖能力强,蔓延迅速,其主要危害是(  )
①影响通航 ②威胁堤坝安全 ③产生有毒物质  ④危及生物多样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6.D 7.C 第6题,本题属于常识性知识,水葫芦是引进物种。第7题,外来生物入侵,侵占当地生物的生存空间,危及生物多样性,同时水葫芦漂浮在水面上,影响航运。
二、综合题
8.读中国松毛虫危害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油松毛虫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势分界线)处;落叶松毛虫分布在________和________(温度带),赤松毛虫分布在________(温度带),马尾松毛虫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温度带)。
(2)我国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结合题目表述要求可直接得出答案。第(2)题,注意题目要求是“人为因素”,一方面是人类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原始森林减少,而人工种植的品种、种类单一,因而森林生态系统脆弱;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导致外来物种的入侵。
答案:(1)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中温带 寒温带 暖温带 热带 亚热带
(2)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的原始森林;外来有害物种入侵。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外来生物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0亿元,我国防止外来生物入侵的立法仍是空白。
材料二 美国白蛾是世界性的检疫害虫。它暴食一夜可吃尽身边所有绿色叶片。它从北美始发,搭船随货,越洋渡海侵入欧亚,遍及全球。
材料三 美国陆军工程兵曾应奥巴马的要求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关于防止鲤鱼进入美国五大湖区的计划,整个计划预计将耗资180亿美元,用25年建堤拦住亚洲鲤鱼。有人认为此举劳民伤财,但多数科学家认为,这种体型巨大的亚洲鲤鱼在五大湖中几乎没有天敌,也没有对手。它们不仅繁殖迅速,也给湖中其他生物种群,比如鲑鱼,带来灭顶之灾。而且这些鱼在受惊时会跃出水面,然后以自由落体方式下降,这对于小船上的渔民来说是相当危险的。
(1)你认为物种入侵的途径可能有哪些?
(2)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灾害有哪些?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方面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结合生物入侵的含义可知物种入侵的途径。第(2)题,生物入侵将对入侵地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侵入地生态平衡并危及人类健康,从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防治外来物种可利用法制手段及生物措施手段防治。
答案:(1)自然入侵;人为引进(无意引进;有意引进)。
(2)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给受害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等。利用入侵生物的天敌、人工清除、制订相关法律法规等。
课时跟踪检测(三)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一、选择题
某年夏日,灵江边居民目睹了一座厂房的“人间蒸发”,一座建在山坡上的化工厂的厂房在小雨的陪伴下,缓缓滑入江水里,不到十分钟,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据此回答1~2 题。
1.材料中反映的灾害是(  )
A.水土流失        B.滑坡
C.泥石流 D.火山喷发
2.此次灾害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
A.灵江水对山体的长期浸泡
B.降水增加了下滑的动力
C.坡体载重过大
D.建筑基础不牢固
解析:1.B 2.C 根据材料信息,自然灾害是在斜坡上,发生的土体滑坡,由于人类选址不合理,厂房建在具有潜在威胁的斜坡上,导致该自然灾害的发生。
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反映的问题是(  )
A.水土流失严重 B.洪水频发
C.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D.海水入侵
4.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  )
A.过量开采地下水 B.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C.沙尘暴盛行 D.拉尼娜现象影响
5.该问题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山崩
C.塌陷 D.地面沉降
解析:3.C 4.A 5.D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地下水埋深“高程”线不断增加,这反映了北京市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并有加快的趋势。第4题,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原因,一是补给量减少,二是过量开采。北京城市人口多,需水量大,因而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过量开采。第5题,地面沉降是一种渐发性的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在冲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区尤为突出。
下图为广东省1975~1995年干旱、洪涝农田成灾面积率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6~7题。
6.广东省干旱、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较低、太阳辐射强
B.季风气候降水变化大
C.位于东南沿海,地形雨较多
D.地势低、河流多,易成洪涝
7.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的影响,下列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
B.目前对洪涝仍无有效的防御方法
C.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和避免台风灾害
D.应用全球定位系统是减轻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
解析:6.B 7.A 第6题,我国东部地区水旱灾害频繁,主要是由于季风的影响。夏季风的强弱,影响到锋面雨带的推移,导致水旱灾害频繁。第7题,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重大影响,减灾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涝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的作用。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二、综合题
8.读某地区不同年份地理环境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两图中地表环境稳定程度较高的是________,易发生自然灾害的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
(2)乙图中要减轻自然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全面提取图中信息:①森林破坏?地理环境稳定性下降?水土流失、洪涝灾害。②城市建筑规模扩大?社会经济易损程度高。③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当改变及进入高风险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危害程度增大。④针对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答案:(1)甲 乙 林地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洪水加剧。
(2)植树造林;完善排水系统,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提高城市建筑物的抗震强度,降低易损性;迁出洪水高风险区的居民,加强抗灾减灾教育;加强救援立法,“缩小”灾害效应。
9.图甲示意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图乙示意福建省台风降水年总量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
(2)说明福建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严重的原因及其防御措施。
解析:第(1)题,关键通过题目提供的图示材料总结出福建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第(2)题,从受灾体和致灾因子两方面分析受灾强度;防御自然灾害需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入手。
答案:(1)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年际变化大。
(2)台风频繁登陆区,狂风暴雨,易引发风暴潮、洪涝等;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经济发达,造成严重损失。防御措施: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警;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和护坡工程,加固堤防;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课时跟踪检测(九)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
一、选择题
四川汶川地震后,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减灾委紧急启动国家一级救灾应急响应。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属于灾中应急行动和对策的是(  )
①对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②对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 ③对灾区进行民间救济 ④按照救灾预案进入应急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救灾应急预案(  )
①主要目的是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
②应急预案主要是在灾中应急中发挥作用
③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也毫无办法
④各应急机构应职责分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1.B 2.C 对灾区进行民间救济属于灾后恢复工作。救灾应急预案主要目的是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主要是在灾害应急中发挥作用,各应急机构应职责分明。
读我国主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京珠高速广东粤北段沿线受灾,从图中调运救灾物资最近的基地是(  )
A.a            B.b
C.c D.d
4.图中b、c两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中,应大量储备的物资是(  )
A.冲锋舟 B.食品
C.矿泉水 D.棉衣
解析:3.B 4.A 由图中经纬度可知,a为南宁,b为长沙,c为武汉,d为郑州。粤北段高速离长沙最近。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洪水灾害,应大量储备冲锋舟。
读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完成5~7题。
5.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B.②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C.③是防止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保护农田与城市
D.③是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6.图中①工程主要减轻的灾害是(  )
①霜冻 ②干旱 ③土地荒漠化 ④泥石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关于“三北”防护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护农田
B.“三北”防护林最终能将我国“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左右
C.“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范围包括东北、华北、西北的13个省、市、区,总面积可达全国的40%以上
D.“三北”防护林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
解析:5.C 6.B 7.C 第5题,①是“三北”防护林,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②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洪涝等;③是沿海防护林,主要是防止海风、海浪和暴雨对沿海地区的侵袭。第6题,“三北”地区历史上曾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大面积的森林与草原变为裸地,进而导致日益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三北”防护林工程就是减轻上述自然灾害。第7题,“三北”地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因此“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三北”地区主要的气候特征为干旱,因此大规模植树造林是不易存活的,即森林覆盖率不可能提高到50%左右;应实行 乔、灌、草相结合,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三北”防护林具有生态效益,同时也能促进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综合题
8.(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考查冻害危害、频发成因分析。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冻害对农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减产以及对基础设施的破坏方面。P区域南部为山岭,海拔较高,气温低,易发生冻害;P区域北部受南部山地阻挡,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在此堆积,易发生冻害。第(2)题,考查冻害防御。可从监测预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方面分析解答。
答案:(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9.夏季风的强弱、推进位置及停留时间,直接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和水旱灾害,夏季风的前沿就是影响我国的锋面雨带的位置,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图中资料,指出1986年江淮地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并说明判断理由。
(2)针对该种自然灾害采取什么工程性的措施加以防御?
解析:第(1)题,江淮地区即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范围,大致纬度在30°N至35°N之间;图中显示从6月16日至8月1日期间,夏季风沿纬度位置基本在江淮地区,说明雨带位于此位置,则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第(2)题,注意设问中的关键词是工程性措施,按此范围回答即可。
答案:(1)洪涝灾害。锋面雨带从6月16日到8月1日始终徘徊在江淮地区,且8月上旬之后,雨带又迅速退回到江淮地区,雨带影响时间长,降水多。
(2)修筑堤防,疏浚河道;修建水库,削减洪锋;在重点保护地区附近修建分洪工程(或滞洪、蓄洪工程)。
课时跟踪检测(二) 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一、选择题
图甲为两种地质现象示意图,图乙为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发生图甲所示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  )
A.突发地震      B.坡度较大的山地
C.连降暴雨 D.地表堆积物较多
2.图乙所示的四处房屋,阳光射入时间最长,且受图甲所示地质灾害威胁最小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1.B 2.B 第1题,根据图甲可知,上面表示滑坡,下面表示泥石流,这两种地质现象都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山地。第2题,根据生活经验可知,山区不受山峰、山脊遮挡的地区,阳光照射的时间最长;结合等高线可知,b位于小山峰的南侧山脊上,周围没有山峰或山脊遮挡该处的阳光。此外,该处的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因此不易出现滑坡、泥石流。
读图,回答3~5题。
3.该图反映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
A.地裂缝 B.滑坡
C.旱灾 D.泥石流
4.该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是(  )
A.吞没城镇、道路和田园
B.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C.交通、输电、输水线路中断
D.作物根部缺氧,造成收成不足
5.该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有(  )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
③季风气候区 ④沿河、沿湖、沿海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3.C 4.B 5.B 本题组旨在考查对干旱现象的认识和旱灾的危害。第3题,图中展示的是土地龟裂的景象,是长期无降水,土地失去水分所致。第4题,干旱使河流、水塘、湖泊干涸,造成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第5题,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是干旱频繁发生的地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是地震多发区,沿河、沿湖、沿海地区是洪涝多发区。
读百年以来的五大地震列表,回答6~7题。
年份
发生地点
里氏震级
1952年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1957年
美国阿拉斯加安德烈亚诺夫群岛
9.1
1960年
智利
9.5
1964年
美国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2011年
日本东海岸
9.0
6.百年以来里氏9.0级以上大地震主要分布在(  )
A.太平洋中脊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
C.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D.大西洋中脊地震带
7.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海岸的大地震,是由于(  )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背运动张裂而形成的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背运动张裂而形成的
D.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解析:6.B 7.A 第6题,百年以来里氏9.0级以上的地震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第7题,日本东海岸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处。
二、综合题
8.根据图中有关的地理要素,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说明甲区域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形成原因。
(2)图示地区属于世界________灾害带。
解析:从图中的经纬度可判断出所示地区为恒河三角洲,从等高线和海拔数值看,地势非常低平,又加上位于孟加拉湾沿岸,因此多洪涝和风暴潮灾害。
答案:(1)洪涝和风暴潮。原因:地势低平,降水丰沛多暴雨;全球变暖,沿海地面沉降;是世界上热带风暴多发的地区。
(2)北纬(20°~50°)环球
9.读受不同海平面升高影响下某国土地变化图(图中虚线为国界线),回答下列问题。
(1)A国水灾特别多的原因是什么?
(2)分析该地区风暴潮比较严重的原因。
解析:根据图中国界轮廓等相关信息可知,A为孟加拉国,濒临孟加拉湾海域。第(1)题,从气候(降水)、地势、植被等方面分析A国水灾多发的原因。第(2)题,该区域风暴潮比较严重的原因与风力、风向、地势、海湾特征、飓风等都有关系。
答案:(1)该国属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恒河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床淤塞。
(2)该地区夏季多西南季风,势力较强,有时还受飓风影响;孟加拉湾口大内小,导致风暴潮潮差较大;孟加拉湾沿岸地势低平。
课时跟踪检测(五)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一、选择题
读中国多年平均日降水量大于等于 50 mm 的日数分布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洪水的时空分布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
B.干旱半干旱地区没有洪灾发生
C.东北地区没有洪灾是因为降水较少
D.平原地区较山区洪涝少,山脉东坡和南坡较多
2.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在每年的(  )
A.4~9月        B.5~11月
C.7~8月 D.6~8月
解析:1.A 2.A 第1题,从图中看,降雨量大于等于50mm的日数东部地区较多,西部地区较少。暴雨可以导致暴雨洪水,因而洪水的时空分布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存在相关性。洪水的成因还有融雪洪水和冰凌洪水,西北地区易发生融雪洪水,东北三种洪水均可发生。平原洪水多于山区。第2题,受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在每年4~9月。
长江流域是我国洪灾多发区。据此回答3~4题。
3.一般来说,发生下列条件中的哪些情况,长江流域会发生全流域的特大洪灾(  )
①上游与中游干支流水位同时进入汛期或汛期因延长而重叠
②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的作用减弱
③因泥沙淤积或围湖造田造成干流排水不畅,湖泊调蓄能力减弱
④长江流域的面积扩大,中下游湖泊众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下列哪项措施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或减轻长江流域内发生特大洪灾(  )
A.加强流域内的用水管理 B.修筑河堤
C.加强全流域内的绿化 D.围湖造田,发展农业
解析:3.A 4.C 第3题,中下游湖泊众多,可以发挥湖泊对长江径流的调节能力,减轻洪涝灾害。第4题,加强全流域绿化,可以使入河泥沙量减少,增加河道泄洪能力。修筑河堤仅能防御洪水,不能从根本上减轻洪灾。
5.读我国部分地区降水示意图,若图示地区降水持续多日,最易发生洪涝的地区是(  )
A.江汉平原 B.四川盆地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解析:选C 从图中可以看出降水强度最大的区域位于珠江流域,以大雨和暴雨为主,因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
6.P地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的进退 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先后 D.用水季节变化
7.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多(  )
A.人口稀少 B.经济落后
C.平原地形 D.高原和盆地
解析:6.A 7.C 夏季风由南向北推进,降水区域也由南向北推进,若夏季风推进速度异常,则往往造成南北此旱彼涝的现象。东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排水不畅,且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因而旱涝灾害严重。
二、综合题
8.读我国台风和寒潮影响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出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具有什么特点?A地是否受台风或寒潮的影响?为什么?
(2)从我国地形的特点分析,为什么寒潮对我国南部地区影响较小?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了我国受台风影响的主要地区是东部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因此台风灾害是东部沿海比西部内陆重、南方比北方重。从图中台风影响范围可以看出A地不受台风影响,但可能受寒潮影响。第(2)题,受东西向高大山脉的阻挡,寒潮很难深入南部,所以南部地区受寒潮影响较小。
答案:(1)沿海重、南方重。图中A地在台风影响范围之外,不受台风影响,但可能受寒潮影响。因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地形的影响,形成冷空气通道,分流的寒潮能长驱南下,影响A地。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山脉多东西走向,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加之我国南北跨度较大,所以寒潮对我国南部地区影响较小。
9.(浙江自选模块)“冷湖”是丘陵地区山谷中冬、春季节微风晴夜因近地面空气的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近地面逆温现象。我国江南丘陵山谷中出现的“冷湖”经常使种植的柑桔遭受冻害。图1为冬、春季节微风晴夜江南丘陵山谷出现的气温分布模型, a、b、c、d代表等温线,且数值a>b>c>d。图2为江南丘陵山谷一次超强寒潮过境的微风晴夜测得的不同地形部位气温变化过程曲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春季江南丘陵山谷地形中通常最早出现植物发芽、开花的地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江南丘陵地区大量种植柑桔,柑桔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 ℃。图2中,若按“冷湖”逆温垂直递增率1 ℃/10 m计算,则该山谷种植柑桔的地方到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为(  )
A.24 m B.40 m
C.6 m D.60 m
(3)为预防遭受“冷湖”冻害,你认为应该选择怎样的地形条件种植柑桔?
解析:第(1)题,山谷地形中植物发芽、开花最早的地方应是气温最高的地方。根据四条等温线数值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a>b>c>可知,甲、乙、丙、三地的气温都低于d,而丁地的气温在c~d之间,即丁地气温最高。故选D。第(2)题,已知柑桔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 ℃,从图2中可读取谷底部的最低气温约为-11.4 ℃,根据“冷湖”逆温垂直递增率1 ℃/10 cm可计算出山谷种植柑桔的地方到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为24 cm。故选A。第(3)题,由上面两题可以看出,柑桔应种植在热量条件较好的地方,因此要选择在山地阳坡、坡的中部,或者是向南开口的小盆地中,避开山谷的底部。
答案:(1)D (2)A
(3)南坡(阳坡);坡中部;向南开口的围椅状小盆地。(任答两点)
课时跟踪检测(八) 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一、选择题
1.不同区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下列关于灾情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灾害强度越大,灾情越严重
B.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轻
C.灾害强度越小,灾情越严重
D.抗灾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解析:选A 灾害强度大,危害程度高,反之危害程度低;经济发展水平高,危害程度高,反之危害程度低;防抗灾能力弱,危害程度高,反之危害程度低。
读我国自然灾害点位图,回答2~3题。
2.我国自然灾害点位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边境线分布
B.沿海岸线分布
C.沿纬线分布
D.主要分布在北纬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交会处
3.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点位密集的原因是(  )
A.地形复杂       B.气候多变
C.自然灾害多发 D.人口密集
解析: 2.D 3.C 第2题,从图示可以看出我国自然灾害点位的分布特点。第3题,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灾害点位密集说明此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
下图为某岛沿北回归线的地形剖面图和气候要素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4~5题。
4.对该岛生活、生产危害最大的两种自然灾害是(  )
A.寒潮、洪涝 B.地震、洪涝
C.台风、地震 D.干旱、台风
5.该岛属于我国的(  )
A.海洋灾害区 B.东南沿海灾害区
C.东部灾害区 D.中部灾害区
解析:4.C 5.B 由经度和剖面图可确定该岛为我国的台湾岛。结合该岛所处的海陆位置、板块位置可知该岛易受台风、地震灾害影响。从空间分布上看属于我国东南沿海灾害区。
读下图,回答6~7题。
6.关于图中灾害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部地区
B.②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地区
C.③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
D.④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7.下列关于图中灾害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因素是形成灾害①的主要原因
B.气候因素是形成灾害③的主要自然因素
C.地形崎岖是形成灾害⑤的主要原因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灾害④加剧的主要原因
解析:6.A 7.C 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特别是横断山区。沙漠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和新疆,黄土塌陷、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一般说来,地壳活跃的地带,多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地形高峻,暴雨集中,多地震,又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而形成岩溶塌陷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多雨的气候和石灰岩的分布。
二、综合题
8.损失率是指受灾区域各类财产的损失值与灾前(正常)值之比,影响损失率的因素主要有灾害的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抗灾能力等。读中国自然灾害损失率(‰)等值线局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中甲、乙、丙三地,何处自然灾害损失率最高,原因是什么?
(2)根据图中信息,推测上海的自然灾害损失率与甲、乙、丙三地哪个最相似,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乙地的灾害损失率大于8,是三地中最大的。乙地位于我国中部,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且经济落后,抗灾能力差,所以灾害的损失率大。第(2)题,三地中甲地的损失率最小,是因为其自然方面灾害强度小,人文方面能力强;所以,上海的情况应是与甲地最相似。
答案:(1)乙地。地处生态过渡带,自然环境脆弱,受灾的强度和频度较高,且抗灾能力较差。
(2)甲地。上海与图中甲地同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势第三阶梯,季风气候,所受的自然灾害的种类相似,且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抗灾能力较强。
9.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图
(1)图示材料反映了我国自然灾害空间分布有何特点?
(2)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频率高,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以统计资料和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图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我国自然灾害总体呈现三大特点:灾害种类多且灾害频发;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质、大气环流等自然背景,再加上人口众多、社会经济活动频繁,决定了我国的自然灾害呈现上述特点。
答案:(1) 东南一侧自然灾害多,西北一侧自然灾害少。
(2)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交界处,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多发;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重力作用强,多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深受季风影响,气象灾害多发;各种灾害相互关联,一种灾害发生往往诱发其他灾害的发生。
课时跟踪检测(六) 中国的海洋灾害
一、选择题
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地的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可引发风暴潮的天气系统有(  )
①热带气旋 ②副热带高压 ③温带气旋 ④极地大陆气团 ⑤冷暖空气交互影响形成的锋面 ⑥极地高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2.我国温带气旋风暴潮常出现于(  )
A.夏秋季节 B.冬春季节
C.春夏季节 D.春秋季节
解析:1.A 2.D 风暴潮可由温带气旋、热带气旋和锋面系统三种天气系统引起,其中的热带气旋(台风)风暴潮多发生于夏秋季节,而温带气旋风暴潮则多形成于春秋季节。
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当淡水河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据此完成3~4题。
3.当长江口咸潮发生时,长江口以东海区海水的实际盐度最可能是上图中的哪条曲线(  )
A.① B.②
C.③ D.④
4.当河流咸潮发生时,除造成淡水短缺外还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三角洲海岸侵蚀后退
B.地面沉降
C.三角洲地区土地盐碱化加剧
D.发生赤潮
解析:3.A 4.C 第3题,依据发生咸潮时盐度值变高可以得出为①曲线。第4题,咸潮发生时引起海水入侵内陆,故能引起土地盐碱化。
2016年6月份,大量浒苔登陆山东青岛第三海水浴场,浒苔受南风影响连续袭扰青岛前海海水浴场及各海湾,青岛市启动浒苔灾害Ⅳ级应急响应程序。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浒苔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浒苔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容易发生浒苔
D.浒苔大量出现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6.在下列水域中,最容易发生浒苔大量出现的是(  )
A.杭州湾 B.莱州湾
C.辽东湾 D.珠江口
7.下列关于浒苔大量出现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说明海洋生态系统失去了自动调节能力
B.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含氟制冷剂大量使用导致臭氧层破坏
C.工业废水、城市生活垃圾直接排入大海,导致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是直接原因
D.空气中CO2浓度升高,导致海洋温度升高
解析:5.D 6.D 7.C 浒苔的大量出现是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其发生除浒苔本身生物学因素之外,还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是光照、气温、盐度、风浪、地理位置等。排入近海的大量污染物(如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和排放)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等人为条件是浒苔出现的主要原因。珠江口周围岛屿众多,相对较封闭,海水净化速度慢,并且污水排放量大,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高,是最容易发生该类问题的水域。
二、综合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山东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出现近30年来同期最严重的海冰灾害。海冰灾害发生早,而且增长迅速,短时间内就覆盖了大片区域。卫星遥感实况图分析,辽东湾浮冰范围98海里;渤海湾浮冰范围15海里;莱州湾浮冰范围8海里;黄海北部浮冰范 围 20海里。辽东湾浮冰范围超过警报标准,有关部门发布了海冰警报。
材料二 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海冰预报示意图。
(1)简要分析辽东湾海冰范围广、冰层厚的主要原因。
(2)说明我国沿海海冰的危害。
解析:第(1)题,可从海域所处纬度地区冬季的气温特点、海域形状和海水深度等方面分析。 第(2)题,危害主要从沿海建筑、海运、养殖等方面归纳。
答案:(1)纬度高;海域较封闭(海水交换能力和流动性较差);海水较浅。
(2)阻碍航运,威胁船只和海上建筑物的安全;影响渔业、养殖业及其他海上活动。
9.读中国近岸海域赤潮统计表,回答下列问题。
海区
20世纪
50年代
20世纪
60年代
20世纪
7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
20世纪
90年代
2000~
2001
合计
渤海
1
0
3
2
16
8
30
黄海
0
0
5
7
9
6
27
东海
1
1
2
33
41
26
104
南海
0
0
1
33
55
7
96
合计
2
1
11
75
121
47
257
(1)中国沿海赤潮时空分布总体特征,并分析形成这种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
(2)在2000~2001年间,东海海域的赤潮发生次数远远超过南海海域,试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结合表格信息直接归纳赤潮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温度。第(2)题,赤潮的发生与沿海地区的大陆污水排放有关,且与海域自身的自净能力有关。
答案:(1)赤潮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赤潮发生频率呈现明显南高北低的区域性特征。南方海域比北方海域水温高。
(2)南海海域宽阔,水深;东海沿岸经济发达,含氮、磷有机物的废水随河流注入东海。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地理信息技术与防灾减灾
一、选择题
2015年第13号超强台风“苏迪罗”于8月8日凌晨4时40分在台湾花莲秀林乡登陆后,持续给台湾各地带来强风暴雨,截至当天18时,已造成5人死亡、4人失踪、185人受伤。下图是超强台风“苏迪罗”的影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获得此图像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电视
2.我国政府对此次灾害的受灾面积和损失进行统计并合理安排灾后重建工作,需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电视
解析:1.A 2.C 第1题,本题提供的图片为卫星遥感图像,获得此图像的地理信息技术为遥感。第2题,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信息管理、查询和分析功能,可以进行灾情统计与评估,为灾后重建提供决策支持。
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读下图,完成3~5题。
3.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是(  )
A.红外线 B.X光
C.可见光 D.紫外线
4.根据图中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
A.划分植物类型
B.判断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C.估计粮食作物的产量
D.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
5.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射,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利用遥感工作的是(  )
A.判断水体污染 B.判断人口分布
C.预测商业分布 D.估算工业生产总值
解析:3.C 4.D 5.A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度病害作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的是波长0.56~0.73的可见光波段。第4题,由图可知,健康作物与病害作物波长不同,用此原理可以直接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第5题,根据此原理可以判断水体污染情况。
近几年,新疆建设兵团在中科院的帮助下成功地利用无人遥控直升机对所属农场的农作物病虫害进行了防治,大大提高了其准确度和工作效率。据此回答6~7题。
6.工程技术人员指挥无人遥控直升机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①RS ②GPS ③GIS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新疆采用了卫星遥感技术,是因为(  )
①农作物遭受病虫害时,发射和反射的波谱会有一定变化 ②卫星遥感分辨率高,可拍摄到清晰的照片 ③卫星遥感探测的范围广,连续性强 ④卫星遥感智能化高,在治虫过程中无需人工参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6.A 7.C 第6题,遥控直升机的位置使用GPS,进行遥控作业需使用RS。第7题,农作物遭受病虫害时,发射和反射的波谱会有一定变化;卫星遥感探测的范围广,连续性强。
二、综合题
8.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同植物类型由于组织结构不同、季节不同、生态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形态特征和环境特征,在遥感影像中可以表现出来。下图是不同植被反射波谱曲线比较图。
材料二 根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绘制的山西省太原以南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布图。
(1)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植被分布的调查,主要是利用了不同植被的不同____________特征,并由此区分________。
(2)不同地物在同一光谱波段上的反射率差异越大,越容易区分。绿光波段的可见光以及红外线反射率最高的植被分别是(  )
①桷树 ②桦树 ③松树 ④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分布的调查具有哪些方面的突出优点?
解析:第(1)题,不同植被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这是遥感影像判读的依据。第(2)题,依据材料一,绿光波段桦树的反射率最高,达20%,红外线波段草的反射率最高,达90%。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光谱 植被类型 (2)D
(3)①探测范围大;②实时传输;③快速处理;④迅速获取信息;⑤实施动态监测等。
9.我国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阅读关于火灾的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某月气象卫星共监测到火点1 411个,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贵州、江西、湖北等省(区)。
(1)图中显示的我国南方森林火险等级高(火点>50个)的省(区)有哪些?这与此前南方遭遇的特大雪灾有关,试分析其原因。
(2)列出减轻火灾危害可以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南方森林火险等级高(火点>50个)的省(区)有广西、湖南、广东、贵州、江西、湖北、福建。此前南方曾遭遇特大雪灾,导致山区大量毛竹、树木被压断,存有大量枯枝败叶,形成易燃物。春天气温回升后易发生火灾。第(2)题,减轻火灾危害需要提前监测预报,要用到遥感技术;火灾发生需要监测火灾的动态、为灭火提供预案依据,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灭火需要用到全球定位系统。
答案:(1)广西、湖南、广东、贵州、江西、湖北、福建。特大雪灾使山区大量毛竹、树木被压断,枯枝败叶等易燃物增多,春天气温回升后易发生火灾。
(2)GIS、GPS、RS。
课时跟踪检测(十) 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
一、选择题
地震是一种灾难性的灾害,它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因而有关避震、自救和互救方法尤为重要。请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地震自救和互救方法判断1~2题。
1.关于地震预报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目前人类对地震的认识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
B.地震的孕育和发生都与一定的地质构造相关,搞清地质构造是进行地震预报的重要基础
C.地下水的异常变化、动物的异常反应,小震频繁、地壳形变等都属于地震前兆,是预报地震的重要依据
D.当动物有异常反应时,地震即将来临,要马上发出地震警报
2.大地震停了下来,你在家里侥幸躲过一关,接着,你将如何做?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关闭水电及煤气开关
B.及时抢救陷在碎物底下的人员
C.打开电灯,或用打火机照明,查看损害情况
D.及时离开房屋,到开阔地带
解析:1.D 2.C 第1题,判断地震的发生,不能单靠一种现象,要综合多种现象才能判断。第2题,打开电灯或打火机照明,容易引发火灾、燃气爆炸等次生灾害。
台风是广东省主要的气象灾害。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3~4题。
3.下列选项中,台风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岸段位于(  )
A.惠州南部、汕尾南部、揭阳东南部
B.阳江南部、广州南部、珠海东南部
C.湛江东部、中山东部、汕头东南部
D.茂名南部、东莞西部、潮州东南部
4.台风过境前后,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台风来临前搬走窗口等处的花盆
B.大风暴雨时就近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
C.台风来临前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
D.台风中心刚过,仍需留在安全地带
解析:3.C 4.B 第3题,关于图中地理事物位置的描述,属容易题,可直接由图读出结论。第4题,台风是一种气象灾害,来临之前搬走窗口等处的花盆、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等措施是正确的。而且台风中心刚过,仍需留在安全地带,因为台风中心附近天气状况为狂风暴雨。B选项中大风暴雨时就近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由于风力较大,可能会使临时建筑物倒塌,带来生命危险,所以不对。
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熟悉一些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5~7题。
5.下列属于个人或家庭防洪准备的是(  )
①训练爬高能力 ②预备钢制家具 ③听汛期天气预报 ④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 ⑤学会游泳 ⑥学会救生演习的知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②④⑤⑥
6.当洪水来临时,应对洪水灾害的不正确说法是(  )
A.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
B.及时报告,统一组织抢险救灾
C.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低处转移
D.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
7.下列洪水互救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B.对溺水人员进行人工呼吸
C.划船、游泳去救人
D.等洪水过后再去救人
解析:5.B 6.C 7.D 第5题,钢制家具易沉入水中,不适宜防洪。第6题,应对洪水灾害,不同情况下按轻重缓急有不同的方法、步骤。当洪水来临时,没有转移出去的人,应采取应急措施向高处转移;当洪水猛涨时,可先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当发生险情时,要及时报告。第7题,对落水人员应及时救治。
二、综合题
8.(浙江高考)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略图。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图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该区域出现暴雨,山区易引发泥石流、滑坡、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当你遭遇泥石流时,应采取的避险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减轻滑坡带来的危害,你认为甲城市应采取的主要防灾措施是什么?
解析:第(1)题,由图知,高风险区多断层,等高线密集,坡度大。第(2)题,暴雨可破坏土体平衡,易诱发崩塌等地质灾害,为洪灾提供水源条件。泥石流流向低处,应向高处逃生;垂直于泥石流运动的方向可以最短路径远离危险区。第(3)题,对不稳定山坡加强监测;减少破坏山体平衡的工程活动;采取措施加固坡体,修建排水工程,减小流经滑坡体的水量。
答案:(1)断层 坡度 (2)崩塌 洪灾 沿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迅速向高处转移 (3)在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尽量避免工程项目在该地段选址和施工;建设护坡、排水工程等。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5月8日8时至9日11时,广东大范围遭受暴雨、大暴雨袭击,强降水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粤东、粤西等地, 6小时雨量较大的站点是:台山市端芬镇田坑站433 mm,台山市端芬镇爪排潭站409.5 mm,均超百年一遇。据广东省防办报告,此次强降雨过程造成江门台山市、新会区等地共31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2.1万人,有43个村庄受涝,直接经济损失6 000多万元。
材料二 我国洪水灾害分布图。
(1)由材料一、二可知,此次洪水灾害类型为______,在我国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洪水危险区和多发区的个人和家庭,应如何做好防洪准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洪水灾害的类型、时空分布特点及洪水中的应急措施和救助措施。由材料可知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大江河的下游,针对洪水灾害,灾前要关注天气预报,学习游泳、划船等基本技能,准备应急物资等。
答案:(1)暴雨洪水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
(2)①关注汛期天气预报;②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③准备逃生物资等。
课时跟踪检测(四) 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
一、选择题
读中国地震分布图,回答1~2题。
1.由图中内容分析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多西少
B.西部灾情重于东部
C.青藏和台湾是地震多发区
D.地震都在板块交界处
2.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灾情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科技发展,经济损失下降
B.人口密度加大,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上升
C.经济飞速发展,防震、抗震设施落后,经济损失上升
D.科技进步,抗震能力提高,死亡人数下降
解析:1.C 2.D 第1题,我国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地震分布基本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新疆、青藏、华北和台湾是我国地震多发区。第2题,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防震、抗震设施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使得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有所下降。同时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灾害经济损失显示出上升的趋势。
下图为中国地震灾害灾情年际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从上、下两幅图对比分析可以得出(  )
A.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成正比
B.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成反比
C.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数减少与抗震能力提高有关
D.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数减少与地震发生次数减少有关
4.下列省区中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的是(  )
A.广东省         B.台湾省
C.湖南省 D.云南省
解析:3.C 4.B 第3题,从两图对应关系看,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并不成正比或反比关系,但很明显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死亡人数明显减少,但经济损失明显增大,说明由于抗震能力的提高,导致死亡人数减少。第4题,台湾省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且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回答5~7题。
5.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  )
A.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B.类型齐全的特点
C.爆发频繁的特点
D.规模巨大的特点
6.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大
C.降雨分配不均,暴雨集中
D.气温差较大,岩石破碎
7.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
A.地震 B.泥石流
C.滑坡 D.塌方
解析:5.A 6.D 7.B 第5题,滑坡和泥石流在我国的分布,在地域上多分布于山区,并且集中于地壳活动剧烈的西南地区,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第6题,温差较大,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且该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不是很大。第7题,植被破坏后,地面缺乏植被保护,易产生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综合题
8.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分析该地区地震频繁多发的原因。
(2)在该地区出现的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的地质灾害系统,地震中产生的诱发性地质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处与B处相比,________处诱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读出图中所示的地理区域,根据经纬度和岛屿轮廓形状判断出该地区是台湾岛。第(1)题,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强烈碰撞的地方,地壳不稳定,从而使其成为我国现代地震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第(2)题,多山、多地震、多雨等自然地理特征决定了该地的地质灾害系统属“地震-滑坡-泥石流”型,地质因子(地震、火山喷发等)、气象因子(台风等)都成为诱发滑坡、泥石流的重要原因。
答案:(1)该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较活跃,属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震 滑坡 泥石流 滑坡 泥石流 B
9.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泥石流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的由大量土石和水构成的固液两相流体。
我国泥石流分布与年降水量关系统计表
年降水量(mm)
<100
100~400
401~600
601~800
801~1 000
1 001~1 400
>1 400
泥石流数量百分比(%)
2
8
16
18
24
22
10
我国泥石流暴发频率与月份关系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泥石流暴
发频率(%)
0
0
0
2
9
18
34
24
10
2
1
0
(1)阅读材料,分析发生泥石流的三项必要条件。
(2)阅读材料,分析泥石流的主要发生季节及其原因。
解析:第(1)题,发生泥石流的三个条件需要从形成泥石流灾害系统的诸要素中提取。第(2)题,泥石流发生的季节主要在夏季,从第二个表格中即可得出结论。原因需要从第(1)题的结论入手,结合表格回答。
答案:(1)充足的水;足够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
(2)我国泥石流灾害多发生在夏季(6、7、8月),因为该时期较多的降水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