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力的存在
傅孝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生活中处处皆科学,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多思考,就能获得许多科学知识。今天,大家先一起来做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科学知识。
投影——提问——学生回答
(用力捏球,使皮球变形。)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力!
(二)新课:(投影板书:第三节 力的存在)
提问:但我们能看到力吗?(不能)那你刚才是怎样确定力的存在的呢?(用力捏球,使皮球变形等。)
归纳:我们虽然看不到力,但我们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比如皮球的变形)来确定力的存在。(这里用到了科学方法上的“替换法”把难以认识、观察到的科学现象,用直观、明了的作用效果来说明它的存在。)
1、 力的作用效果
刚才,大家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了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那生活中我们还在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改变物体形状?(学生举例)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老师也给大家收集了两个这样的事例(投影)
除了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之外,力还有其它的作用效果吗?(游戏)
游戏前说明:游戏1234中其实是物体的什么发生了改变?(速度大小)游戏5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的方向都称为运动状态。
要想达到游戏中的目的,大家刚才都怎样做了?
小结: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板书)
投影提问:生活中我们还在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举例)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老师也给大家收集了两个这样的事例(投影)
2、力的相互性
再做游戏(投影),游戏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A、B两球同时发生了形变。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也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
小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板书)
提问:生活中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还有许多,还有哪些现象说明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举例并解释)
3、 课堂延伸
过渡:前面我们所讲到的力的作用都是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的。
提问:那么,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呢?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又一定有力的作用吗?请举例说明。(游戏或演示)
情景再现:
(三)小结:
比一比:谁能用游戏演示出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到讲台演示。)
(四)练习:
1、 下列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 汽车启动时,从静止变为运动
B、 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的气球
C、 在草地上滚的足球
D、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
2、如图反映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甲)主要表示力能改变物体的 ;图(乙)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 。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打人和被打,是一样的吗?
答:虽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但打者和被打者的伤害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施力部位与受力部位不同,能承受力的程度也不同。比如,以卵击石,受伤的总是“卵”。
(五)布置作业。
物体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
物体由静止到运动
物体由运动到静止
物体运动速度由小到大
物体运动速度由大到小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