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 宇宙 教育科学版 科学六年级 下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目标重难点板书设计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教学准备: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教学过程:五 环 教 学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3分):: 1、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10分):
1、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
2、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3、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4、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三、碰撞激发 小组合作(13分): 制造“环形山”。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
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4、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
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四、交流内化,巩固知识 (12分)
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
3、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在你的假设中,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证据的?
4、你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
5、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五、拓展延伸 灵活运用:(2分)
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他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有哪些证据是我们模拟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
2、学生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或播放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3、思考:你们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板书设计 3、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 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成因:火山喷发说、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PPT模板下载:www.1ppt.com/moban/ 行业PPT模板:www.1ppt.com/hangye/
节日PPT模板:www.1ppt.com/jieri/ PPT素材下载:www.1ppt.com/sucai/
PPT背景图片:www.1ppt.com/beijing/ PPT图表下载:www.1ppt.com/tubiao/
优秀PPT下载:www.1ppt.com/xiazai/ PPT教程: www.1ppt.com/powerpoint/
Word教程: www.1ppt.com/word/ Excel教程:www.1ppt.com/excel/
资料下载:www.1ppt.com/ziliao/ PPT课件下载:www.1ppt.com/kejian/
范文下载:www.1ppt.com/fanwen/ 试卷下载:www.1ppt.com/shiti/
教案下载:www.1ppt.com/jiaoan/
教学反思 成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心智的奉献,也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它将深深地留在教师的记忆里,值得自己细心回味和深刻反思,激励着教师不断探索教学的真谛。这节课讲的是《我们来造环形山》,课前我已经布置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准备土、水、瓶子、线、球等材料,因此在小组活动时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这次我没有作过多的指导,也没有太限制他们的行动,我想让他们开心地去玩,投入地玩,在玩中活跃思维发现问题。结果,学生不但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还有了更多发现,探究意识和能力有了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源泉,而如果没有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就没有兴趣而言,而且从那节课以后,学生似乎更加懂得了怎样合作、怎样探究了。
科学课是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在我的理解里,探究就是让学生在一定的科学方法下,带着问题去“玩”,因此,作为科学教师也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心地“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