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06 08:14:51

文档简介

课 题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隋文帝个改革措施;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作用;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起到的作用;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通过评价隋朝统治,培养历史思辨能力;通过阅读史料和图片培养史料分析和读图识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了解隋文帝改革措施;通过情境模拟归纳和理解兴修大运河的目的;通过以虚拟人物对比为线索、结合小组讨论,掌握科举制的作用;通过动态图片的形象化展示,更加深刻地理解隋朝的由兴到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历程及与秦的类比,感悟政权更替规律,能够以此为鉴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科举制创立前后选官制度的对比,培养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意识;通过经典古诗阅读感受古代诗歌魅力,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科举制的创建,大运河的开通
教学难点
科举制的创建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此前已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对历史事实的听取和掌握以及历史规律的归纳与运用已具备一定的能力,但是,在课堂短时间内掌握如隋朝这一内容较多的朝代的相关历史时,仍显吃力。因此,在备课和课堂讲授时,应使用图片、视频、表格和文字史料等多种形式,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所讲内容,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学生对宏观角度朝代间更替所体现的历史发展线索或趋势往往不易理解,讲授时应适当联系朝代间的发展总结出历史发展线索或趋势。
教学方法
情境分析法,图示法,对比法,小组讨论,诗歌朗读。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传授
一、看繁华——改革铸就隋之盛
(隋朝的统一和兴盛)
二、叹流逝——暴虐助推隋之亡
(隋朝的灭亡)
三、鉴兴衰——良政筑造国之强
(隋朝兴亡对现在发展的借鉴价值)
有人说,隋朝是个毫无存在感的朝代,没有什么留给后世,
而有人说,隋朝是最被低估的一个王朝,福泽后世,影响深远;
有人说,隋朝唯一的标签就是暴君隋炀帝,
而也有人说,隋朝的两位皇帝功绩卓著,奠定了大唐盛世的根基。
究竟,隋朝发生了哪些大事,又给后人留下了什么?让我们走近隋朝,一探究竟。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随后,隋军大举南下,于589年灭掉陈国,统一南北。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隋朝统一南北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提示:隋朝之前国家社会是什么局面?从民族上看,我国自古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隋的统一有利于本朝发展,对之后的朝代有何影响?)
隋朝统一后,隋文帝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最终创造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从中概括出隋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生观看视频,然后回答问题)
除此之外,为促进经济发展,隋文帝还统一了南北币制和度量衡。
(过渡语)国家统一,经济发展,隋朝人却遇到了新的烦恼。他们遇到了什么烦恼?
(教师展示情景材料)
(学生回答:南方不便于统治,南北方交通不便)
这些烦恼该如何解决呢?
(学生回答:走水运,修运河)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命人开通了一条贯通南北的隋朝大运河。
这条运河所涉及到的“三点”、“四段”和“五河”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在课件上图示)
运河开通后,作用巨大,后人如此评价大运河。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分析开通大运河的作用。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这条始建于605年、通航于610年的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无论在当时,还是至今,倒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走过1400多个春秋,昔日的隋朝大运河已演变为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时至今日,它的大部分航段仍发挥着运输作用,船舶载重量可达千吨以上,成为煤炭等大宗货物南运的主要线路。
隋朝人民的勤劳智慧,通过这条千年运河传承给了我们,连通了南北土地,滋育着两岸人民。
大运河加强了隋朝的统治,促进了南北交流,隋朝人的烦恼解决了吗?
(学生回答:解决了)
(过渡语)大运河的开通便利了读书人进京赶考以求得功名、入朝为官,那么,隋朝的选官制度具体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两人的简历,思考一下,隋朝选官时时这两人谁更受欢迎?为什么?
(学生回答:隋朝 ; 因为隋朝更注重才学和人品)
在隋之前,魏晋时期,官员的选拔注重门第出身,不太注重才能;而官员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
为了选拔李德才这样的真正的人才,隋文帝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置了进士科,隋朝由此创立了一种全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通过分科考试,朝廷选拔出了像李德才这样的人才,这会给隋朝带来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前后小组讨论一下下列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除此之外,科举制使得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投身于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自隋至清,科举制历经1300多年,从中选出了如房玄龄、王维、王安石、苏轼、文天祥等众多震古烁今的名家大家,极大促进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内容,促进了古代诗歌的繁荣。后人以诗歌来表达对科举制的赞美和追求。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一下这两首诗,预备读。
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些诗中,汲取古人刻苦读书的斗志,增强学习动力,去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情感升华】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南北从不便逐渐连通,选官重门第变为才学。统天下,开运河,创科举,隋朝实现了全面发展,开创了一段繁华盛世,为唐的鼎盛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过渡语)然而,这一繁华盛世仅仅持续了30多年,隋朝便走向灭亡。那么,隋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呢?
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找到隋朝灭亡的原因。
(学生分别阅读三组材料,概括隋亡原因)
隋炀帝称帝前曾在江都做官,非常喜爱江都的琼花,为此三下江都,声势浩大。
(教师提示:第一组:表格和文字材料中都描述了隋炀帝对待谁的措施和态度?
第二组:隋炀帝的龙舟规模如此巨大,这体现了什么?
隋炀帝三下江都,灯火通明,鼓乐喧天,说明他很喜欢什么?)
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不堪忍受,最终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就此灭亡。
那么,隋朝与之前哪个朝代的命运很相似?有哪些相似点呢?
(学生思考讨论,逐条概括)
(教师提示:统一,制度,货币度量衡,大型工程,暴政,二世而亡,为下个朝代)
【情感升华】
成由勤俭败由奢,水能载舟亦覆舟。本能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却凭骄奢暴虐二世而亡。秦之衰败,犹在眼前!
隋炀帝曾命人在江都修建了一座“迷楼”,为建此楼,国库为之空虚,加速了隋的灭亡。后人在原基址上修建了“鉴楼”,引以为鉴。
学了这节课,我们应如何评价隋朝统治?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提示:隋朝有没有功绩,有没有过失?)
隋朝前期,统治者通过各项措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国家这座建筑拔地而起;然而,隋炀帝的暴政又使它顷刻间轰然倒地,回顾隋朝兴亡,我们应如何引以为鉴?
(教师提示:科举制鼓励了古代的普通人去读书,现在呢?
大运河促进了古代交通的便利,现在为了出行便利我们可以发展什么?
轻徭薄赋说的是徭役和赋税,现在我们国家应怎样做?
怎样吸取“沉迷巡游”的教训?)
【情感升华】
一朝短暂,却坐拥繁荣与创新,炀帝暴政,抹杀不了隋帝的丰功伟绩。
今天的中国,正在探索与改进,隋朝之兴衰,恰是一面铜镜。鉴其兴衰,改良政治,才能筑造国之强盛。
针对人们对隋朝及其帝王印象的争议,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让学生掌握隋朝是又一次结束分裂、走向统一的王朝,感受隋朝的重要历史地位。
视频教学,直观展示历史现象,便利学生了解历史。
生动的情景呈现,让学生身临其境,代入那个时代,以利于思考问题。
地图教学,直观易懂易记。
通过讲述大运河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对古今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简历对比的形式,更便于科举制部分内容的导入和展开,亦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能够团队合作意识。
齐声颂读经典古诗,感悟诗中情怀,加深对科举制作用的理解,进行一次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史论结合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纵向思维能力,加强对不同朝代发展特点的对比。
培养学生对每课内容的归纳能力和习惯。
动态图的形式展示隋朝如大厦倾倒般由盛而亡,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体验。
借古鉴今,让历史服务现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爱国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使命感。
板书设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看繁华——改革铸就隋之盛
二、叹流逝——暴虐助推隋之亡
三、鉴兴衰——良政筑造国之强
1.201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之年,苏州共有4条运河故道(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和7个点段(盘门、山塘历史街区含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街区含全晋会馆、宝带桥、吴江运河古纤道)获得申遗成功。其中,苏州运河故道,属于隋朝大运河四段中的(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2.“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科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3.某同学制作了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建立的是(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4.唐朝诗人皮日休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仿千里赖通波。”开凿“此河”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5.下图水利工程的中心应是( )
A.咸阳 B.涿郡 C.洛阳 D.余杭
6.隋朝如同一颗流星划过中国历史的天空,短暂而耀眼。下列属于隋朝时期创立的制度或修建的工程建筑有(  )
①科举制 ②大运河 ③赵州桥 ④都江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它正式创立是在( )
A.隋文帝时 B.隋炀帝时 C.武则天时 D.唐玄宗时
8.“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进士科”的作用是
( )
A.巩固了西周统治 B.改善了选官制度
C.加强了经济交流 D.妨碍了中外往来
9.历史学家钱穆在著作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省六部制
10.唐太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认识,主要源自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深思 ( )
A.春秋诸侯争霸 B.汉末军阀割据
C.魏晋北民南迁 D.隋朝暴政而亡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1)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2)自北向南,请你依次写出此“河”的四段名称。
(3)结合材料二,“此河”的开通产生怎样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1-5 DCABC 6-10 CBBCD
11.(1)隋朝大运河 隋炀帝
(2)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课件32张PPT。《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历史学科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看繁华——改革铸就隋之盛二、叹流逝——暴虐助推隋之亡三、鉴兴衰——良政筑造国之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看繁华——改革铸就隋之盛隋文帝—杨坚隋朝的建立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改元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一、看繁华——改革铸就隋之盛隋朝的统一:
1、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的分裂的局面;
2、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开创了隋唐时期320余年的“大一统”盛世局面。 统天下一、看繁华——改革铸就隋之盛开皇之治 思考:隋文帝统一全国后进行了哪些改革?一、看繁华——改革铸就隋之盛统天下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
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政治:创立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的改革 一、看繁华——改革铸就隋之盛统天下隋朝人的烦恼南方蛮夷,经常不服命令!必须要加强对他们的统治!杭州才子,赴京赶考,远赴长安,路途遥远,走到腿软…陛下,山高皇帝远,交通不便,管理南方很是有困难! 思考:隋朝人遇到了什么烦恼?如何解决?一、看繁华——改革铸就隋之盛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一、看繁华——改革铸就隋之盛开运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浙江,即钱塘江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江南河
涿郡(今北京)洛阳余杭(今杭州)三点四段五河 一、看繁华——改革铸就隋之盛开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根据以上材料,开通大运河起到了什么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地区的交流。 一、看繁华——改革铸就隋之盛开运河2700公里610年 隋朝大运河与世界著名运河的比较直到今天,大运河仍是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 一、看繁华——改革铸就隋之盛开运河今
京杭
大运河 一、看繁华——改革铸就隋之盛开运河今京杭大运河 一、看繁华——改革铸就隋之盛开运河思考:在隋朝,选官时谁更受欢迎呢?为什么? 王 金 贵李 德 才出身 高门权贵的子弟
学识 文章糟糕,平庸之极
人品 欺善怕恶,为富不仁
出身 一贫如洗,草根阶层
学识 出口成章,真才实学
人品 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一、看繁华——改革铸就隋之盛 魏晋时期,官员的选拔注重门第出身,不太注重才能;而官员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 一、看繁华——改革铸就隋之盛科举制的确立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 一、看繁华——改革铸就隋之盛创科举高门权贵子弟失去了什么?
李德才这样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原来把持选官权的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
朝廷得到了什么? 朝廷选拔李德才这样的人才,会给隋朝带来什么变化?特权选拔人才的权力通过考试做官的机会真才实学的人;选拔官员的权力 一、看繁华——改革铸就隋之盛创科举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
大变革。
1、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2、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3、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4、 科举制的影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一、看繁华——改革铸就隋之盛创科举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琵琶记》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劝学诗》 一、看繁华——改革铸就隋之盛创科举 统天下,开运河,创科举,隋朝实现了全面发展,开创了一段繁华盛世,为唐的鼎盛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分裂不便门第统一连通才学一、看繁华——改革铸就隋之盛二、叹流逝——暴虐助推隋之亡 隋炀帝时期民役简表 隋炀帝命人造上万艘龙舟和各种船只,许多民工累死在工地上,运尸车无数。
船队在一段运河几度搁浅,炀帝竟下令活埋了挖这段运河的五万民工。
二、叹流逝——暴虐助推隋之亡思考:隋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二、叹流逝——暴虐助推隋之亡605、610、616年,隋炀帝三游江都 隋炀帝游玩的龙舟长200尺,高45尺,上下4层。龙舟有4层楼高,100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
杨广三次巡游江都,随行人士分别乘几千艘华丽大船,绵延二百多里。拉船的纤夫就有八万多人,两岸还有骑兵护送。晚上灯火通明,鼓乐喧天。
扬州琼花 二、叹流逝——暴虐助推隋之亡隋末农民起义 思考:隋朝的命运与之前哪个朝代很相似?二、叹流逝——暴虐助推隋之亡 成由勤俭败由奢,水能载舟亦覆舟。本能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却凭骄奢暴虐二世而亡。秦之衰败,犹在眼前!二、叹流逝——暴虐助推隋之亡 隋炀帝在此奢华楼阁寻欢作乐。为建迷楼,“费用金玉,帑(t?ng)库为之一虚”,加速了隋朝走向灭亡。
后人在迷楼基址上建了“鉴楼”,并题匾在楼上,以喻隋朝国亡可鉴。
三、鉴兴衰——良政筑造国之强 首创科举三省六部制轻徭薄赋兴修运河厉行节俭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劳役百姓沉迷巡游奢侈无度思考:学了这节课,如何评价隋朝统治?回顾隋朝兴亡,我们应如何引以为鉴?三、鉴兴衰——良政筑造国之强 一朝短暂,却坐拥繁荣与创新,炀帝暴政,抹杀不了隋帝的丰功伟绩。
今天的中国,正在探索与改进,隋朝之兴衰,恰是一面铜镜。鉴其兴衰,改良政治,才能筑造国之强盛。 三、鉴兴衰——良政筑造国之强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