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课件+教案+习题3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课件+教案+习题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大象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3-06 20:31:45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2018/10/711.4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与昼夜交替大象科学 昼夜交替的成因计时中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地球的自转3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作地球的自转。
4一 地轴
方向
周期
5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
地轴的空间位子基本上是稳定的,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6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7 地球自转一周约360度
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一恒星日)
8昼夜交替的成因 地球是一个近乎圆球的不透明球体,它本身不发光。当地球绕轴自转时,太阳只能照着它的一半。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每转一周,称为一个周期,白天和黑夜就变换一次,这就是形成昼夜交替循环的原因。
昼夜的形成9日晷计 时 漏刻10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日 晷11 漏刻是我国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西汉铜漏刻漏 刻12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 地球远近的关系。中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13祖冲之(429-500),字文远, 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源县),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在天文学方面,祖冲之创制了中国历法史上著名的新历——《大明历》。在《大明历》中,他首次引用了岁差,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他还采用了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的新闰周,比古代发明的19年7闰的闰周更加精密。 祖冲之推算的回归年和交点月天数都与观测值非常接近。 14郭守敬(1231-1316), 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元朝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和仪表制造家。  郭守敬和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出我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历,他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 15一行(公元683-727)年对历法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和梁令攒共同创造了“黄道游仪”和“水运浑仪”等大型天文仪器。又反复推算制订了《开元大衍历》;后人称赞它是“历千年而无差”。 16关注科学
把握未来《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习题
选择题:
1下面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 )。
A、重庆 B、杭州 C、乌鲁木齐
2( )的出现,大大地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A、日晷 B、水钟 C、摆钟
3古代人们制作的利用太阳来计量时间的工具是( )。
日晷 B、浑天仪 C、滴漏
4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正确的解释是( )。
A、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5在世界时区图中,每相邻的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 )。
  A、24小时 B、12小时 C、1小时
6傅科是通过观察( )而发现地球在自转的。
  A、偏转 B、摆 C、水流
7“地心说”理论认为( )是宇宙的中心。
  A、太阳 B、地球 C、月球
8用一定量的橡皮泥做小船,把船的排水量做得大些,船装载的货物就会( )。
  A、多些 B、少些 C、不变
9如图,小华从地球自转的方向中判断,认为A点表示意思有以下几种判断,
  你认为( )是正确的。
  A、北极 B、南极 C、赤道
答案
选择题:
1-9 BCADC BBAA
《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周期为一天。
2、探究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强化培养学生“区别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重证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探究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流程:
一、引入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事实: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转。同学们,我们就在地球上,怎么感觉不到地球的转动呢?让我们做个实验来体会一下吧。
二、猜想与实验 “地球自转”模拟实验
1、猜想与实验
同学们围成一个圈,中间一位同学从右向左旋转。猜一猜,中间的同学看周围的同学会是怎样的情况?
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老师重点提示)
中间的同学就是地球。
从右向左旋转。
眼睛看着周围的同学。
由于咱们教室的空地不够大,我挑选一个小组代表我们验证一下。
引导:先转一圈,怎样才算转了一圈?
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思考:我们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与原来的猜想一致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结论:当我们在运动的时候去观察周围的物体,就会发现周围的物体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2、引申:
(1)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实际上是地球在怎样运动?
(2)地球怎样才算转了一圈?
生:从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算起,又一次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地球就转了一周。
(3)地球自转一圈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生: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是一天,大约二十四小时。
师:为什么是一天?
生:太阳从东方升起旋转一圈,再一次从东方升起的时间,恰好是一天。
师:为什么大约二十四小时?
生:因地球在自转的时候,太阳也在转动。
三、实验与讨论 昼夜变化
1、引入:日出和日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每天,我们都能看到白天和黑夜交替的出现。同学们,你知道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吗?昼夜现象又为什么会交替着出现呢?(板书:昼夜变化?)
2、教师演示实验:我们来做一个实验,一起探究昼夜变化的秘密。
实验要求:
一位同学地球自西往东转,手电筒当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讨论:昼夜现象为什么会不停的交替出现呢?
结论: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不停地交替出现。
3、小组通过模拟实验提出假设或解释:
如果让地球仪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怎样才能让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猜想
验证猜想的最好方法就是实验。
为了做好这个实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手电筒和地球仪,小组内讨论一下,如何利用手边的这些素材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还有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你觉得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温馨提示:
(1)手电筒和地球仪之间的距离适当,以
手电筒光圈照到地球仪的一半为宜。
(2)在地球仪上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昼夜交替观察的起始点。
(3)转动地球仪时,要保持匀速。
(4)手电筒和地球仪之间的距离适当,以手电筒光圈照到地球仪的一半为宜。
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四、验证收获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活动
1、播放动植物受昼夜影响的图片。
2、引导学生课下探究动植物受昼夜影响的情况,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