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移的大陆》习题
选择题:
1.关于全球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陆地面积为海洋面积的两倍多
B.全球海洋被陆地分割成四大洋,它们彼此相通
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均位于五个大洲之间
D.东半球上陆地大于海洋,北半球上海洋大于陆地
2.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 )
A.大洋洲 B.非洲 C.南极洲 D.南美洲
3.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4.位于欧、亚、非三洲之间的海是 ( )
A.里海 B.黑海 C.地中海 D.红海
5.下列各组地理事物,均为大洲分界线的是 ( )
A.苏伊士运河、京杭运河 B.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
C.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D.乌拉尔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下列是不同时期大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0~12题。
6.以上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
A.① B.② C.③ D.④
7.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A.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B.世界陆地轮廓都比较破碎
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8.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原因是
A.陆地上大量的水土流失 B.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C.火山和地震 D.全球气候的变化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福岛发生核泄漏事故。读图 “全球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24~25题。
9.此次地震中心处于两大板块之间,这两大板块分别是( )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10.依据板块构造理论,下列属于火山地震多发区的是( )
A.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
B.澳大利亚
C.亚欧大陆内部地区
D.太平洋中心地区
11. 世界最大大洋和最小大洲组合正确的是( )。
A.太平洋、欧洲 B.大西洋、大洋洲
C.太平洋、大洋洲 D.太平洋、亚洲
12. 关于大洲名称及其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亚洲——被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包围的大洲
B.乙——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是黑种人的故乡
C.丙——南美洲——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大洲
D.丁——北美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答案
选择题:
1----12 CCDCB DCBBA CB
《漂移的大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能对地图上相对的海岸线能拼接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想办法去验证。感知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中
2. 意识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先导性
3.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品质培养
教学重点: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教学难点:
猜想与假设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黑白复印世界地图、剪刀、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学习了在语文课上学习《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还记得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有什么发现?(学生回忆,教师补充。板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关于漂移的大陆猜想
活动一;拼图与猜想
师:1910年,生病卧床休息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望着墙上的一张世界地图,冒出了一个什么大胆的猜想呢?
师:(出示地图)我们也来观察一下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是拼接在一起的吗?(学生观察、猜想)
师:魏格纳的猜想是胡思乱想嘛?我们先来动手验证一下,请同学们把复印的地图剪下来,拼一拼,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剪、拼图)
师:刚才我们用拼图的方式进行验证,他的这一说法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大家都不承认这一说法,甚至嘲笑他:这么坚固的大陆怎么会漂移呢?。
师::现在你认为他的猜想成立吗?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活动2、魏格纳的猜想
师:在一片反对声中,魏格纳是怎样做的呢?
师:请同学们阅读P6061资料;想一想:魏格纳从那几个方面找证据的呢?(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等)魏格纳提出了一个什么假设呢?
小结:(课件演示)1912年1月6日,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此后,由于研究冰川学和古气候学第二次去了格陵兰。于1915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大陆漂移说一提出,就在地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年轻一代为此理论欢呼,认为开创了地质学的新时代,但老一代均不承认这一新学说。魏格纳在反对声中继续为他的理论搜集证据,为此他又两次去格陵兰考察,发现格陵兰岛相对于欧洲大陆依然有漂移运动,他测出的漂移速度是每年约1米。1930年11月2日,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倒在茫茫雪原上,那是他50岁生日的第二天。直到次年4月,搜索队才找到他的遗体。
师:请同学们对照p61图看一看大陆飘移学说中的各个板块是怎样移动的?
小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大约在2.4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是汇聚在一起的,这个大陆由北极附近延至南极。地质学上叫泛大陆。在泛大陆周围则是统一的泛大洋。此后,又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泛大陆开始解体,北部的劳亚古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古陆开始分裂。大陆中间出现了特提斯洋(1.8亿年前)。此后,大陆继续分裂,印度洋陆块脱离澳大利亚-南极陆块,南美陆块与非洲陆块分裂;此时的印度洋、大西洋扩张开始。到了6千万年前,已经出现现代大陆和大洋的格局雏形。以后,澳大利亚裂离南极北上,阿拉伯板块与非洲板块分离,红海、亚丁湾张开,形成现代大洋和大陆的分布格局
三、课堂总结;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验证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想象100万年后,现在的大陆还会在现在的位置吗?你认为是怎样的情景呢?
四、课外延伸
魏格纳解决的大陆漂移的原因了吗?课后搜集有关资料解释大陆漂移的原因。
课件7张PPT。漂移的大陆大象科学中文名称:大陆漂移说英文名称:continental drift hypothesis定义:原由魏格纳提出的,现今的大陆是由古生代时全球惟一的“泛大陆”,于中生代时开始分裂,轻的硅铝质大陆在重的硅镁层上漂移,逐渐达到现今位置的一种大地构造假说。应用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科学(二级学科);海洋地质学、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地理学和河口海岸学(三级学科)大陆漂移说的提出1620年英国人法西斯·培根在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分析
历史分析表明,这场地球科学革命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理论革命状态外仅仅是因为人们勉强接受了一整套已处休眠状态或早先被摒弃的观念或理论。这场科学革命伴随着研究地球的新手段和传播知识的新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不仅许多地球科学家沿着非传统的路线思考,而且,有不少物理学家也投入了地球科学的研究之中,并做出了伟大的发现。因此,最终发生的地球科学革命并不仅仅是长期受到抵制的、作为传统观念的一次根本性转变的大陆漂移说的简单复活,而且还创立了新的板块构造理论来描述大陆的漂移。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格纳的原始理论并未导致一场科学革命,但是,最终的科学革命确实体现了魏格纳理论中大陆运动这一中心思想和把地表分成两类地域(陆地和海底)的观念主要特点这场革命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处在学科工作中的地理学家普遍意识到他们正在经历一场地球科学革命。许多科学家撰写文章或专论都强调了考察大陆和地球的思维方式所发生变化的革命性质;他们写出了标题醒目的著作,如《地球科学中的革命: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说》(哈拉姆1973)或《地球科学革命的严峻年代》(格伦1982)。强调革命性不仅是后来历史性或评论性文章和书籍的特点,也是地球科学革命年代中学术论文的特点。例如,《科学》杂志中的一篇颇具新意的学术论文(奥普代克1966)的标题是“南海深海岩心的古磁研究”,它的副标题是“确定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革命方法”。1970年,在讨论“新的一类错误”期间,J.T.威尔逊声称最近关于地磁逆转的发现构成了地球科学中的“革命”。在(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的)“上地幔计划”(U.M.P.)的最终报告(1972)中,“U.M.P.实施期间提出的板块构造的统一概念”被说成是地球科学中的一场“革命”(舒利文1974,343)。历史评述和总结性著作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有关历史评述和总结性著作(主要由母语是英语的科学家著述)所体现的革命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一事实;20世纪60年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说为人们所接受是与库恩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产生的巨大影响分不开的。因此,阿兰·考克斯(1973)安东尼·哈拉姆(1973)、乌苏拉·马文(1973)和J.T.威尔逊(1973、1976)在讨论和评述大陆漂移理论的最新发展时都特别提到了库恩。这场科学革命还由于在其后的十几年间出现了一系列出色的历史著作而引人注目。这些著作有许多本身就是地球科学家撰写的,其中一些科学家亲自对这场革命做出了根本性的贡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