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紫藤萝瀑布
1.勾画表现作者情感思绪的语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作者描写紫藤萝之美的艺术手法,感受语言魅力。
3.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光的情感。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放瀑布录像)望着眼前的瀑布,我不禁想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关瀑布的著名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好一幅飞流直下的景象,好一派一泻千里的气势。自然界的瀑布真是气势恢宏。今天我们将要欣赏另外一种瀑布,那就是花的瀑布。(放紫藤萝录像)(紫藤萝和瀑布对照图)你看,盛开的紫藤萝真是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真像一条瀑布。难怪作者说是紫藤萝瀑布。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由当代女作家宗璞写的优美的散文《紫藤萝瀑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品析美的构思
1.教师交代背景。
“文革”中,作者的父亲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受到批斗,一家人深受迫害,就连家门外的紫藤萝花,也随之遭难。“焦虑和悲痛”一直萦绕在作者的心头。在拨乱反正后的1982年5月,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徘徊在庭院之中,看见一株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于是写成此文。21教育网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1)长句的停顿要得当;(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句子的重读;(5)读准字音,注意感情。21·cn·jy·com
3.小组讨论。
(1)课文围绕着“花”写了哪些内容?请在下列横线上各填上一个字,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1—6段) __赏__花(花瀑、花穗、花朵)。
第二部分:(7—9段) __忆__花(赏花的感受、忆花的劫难、颂花的生机)。
第三部分:(10—11段) __悟__花——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本文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哪些特点?
明确:开头——凝思(设置悬念,出奇制胜)
结尾——彻悟(呼应开头,引人深思)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欣赏美的景物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写作顺序、角度、方法及作用。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紫藤萝花的?
明确:从整体到局部。先写花瀑,再写花穗,最后写花朵。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的?
明确:从三个方面写。①颜色:“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②形态:“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③香味:“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www-2-1-cnjy-com
3.在文中,哪些语句是用来描写花形和香味的?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①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比喻:把整片垂下来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2-1-c-n-j-y
②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比拟:把紫藤萝比作流动的瀑布,又比作“在欢笑”的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赋予了紫藤萝花以动态美。)
③像迸溅的水花。(比喻:既写出了花的形状,也让人感受到了它的质感,是像水一样晶莹剔透的。同时,“迸溅”两字,也赋予了花以动感,让人感觉到它是在跳动的,而不是静止的。)21*cnjy*com
④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比拟:把一朵一朵、一串一串的花拟人化,仿佛是一群小孩子在相互推挤,玩闹,生动地写出花的多,开得茂盛。同时也写出了花的可爱,这是一种童话般的美。)21cnjy.com
⑤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比喻:形象、生动并且具体地写出了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状。)2·1·c·n·j·y
⑥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通感:花香是嗅觉感受,作者把它说成“浅紫色的”,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运用通感使语言更加清新、活泼、灵动)【来源:21cnj*y.co*m】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在描写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和通感。同时,在描写顺序上,她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全方位地进行刻画,使紫藤萝花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出处:21教育名师】
首先,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其次,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再次,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又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后,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了愉悦欢畅的心情。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三、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 璞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作者笔下紫藤萝盛开的热烈辉煌,并品析了作者描写紫藤萝之美的艺术手法,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作者面对紫藤萝瀑布,生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悟。21*cnjy*com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品悟美的情感
1.文中除了第2—6段描写紫藤萝瀑布,还有哪几段提到紫藤萝瀑布?看谁找得最快。给大家读一读。(7—9段)紫藤萝瀑布流经之处,就是作者走过的心路。作者走过一段怎样的心路历程呢?请同学们齐读第7段,找出本段中表明作者情感的词语。
2.作者为什么焦虑和痛苦?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明确:作者的弟弟不幸身患绝症,所以痛苦;生死未卜,是生是死还是谜,所以焦虑。文中的“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正隐含作者的焦虑和痛苦。【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看了紫藤萝之后为什么觉得痛苦暂时不存在,只有宁静,只有喜悦呢?假如你是宗璞,读者向你提出这个问题,该怎样回答呢?
明确:美好的生命力可以征服一切,它好比一服灵丹妙药,让你忘忧,为你消愁。
4.那让作者忘忧消愁的紫藤萝,是不是时时刻刻都给作者这样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感觉?(不是)十多年前的紫藤萝是怎样的?请一位同学朗读第8段,其余学生注意画下关键词。
5.紫藤萝虽然遭遇被毁的不幸,但可喜的是——十多年后,紫藤萝又活过来了。紫藤萝的重生说明了什么?
明确:紫藤萝有顽强的生命力,有不屈不挠的美丽精神,紫藤萝美,不仅美在外形,更美在精神。
6.作者读懂紫藤萝精神的美了吗?读懂了花的精神的作者由此联想到了人的遭遇,感悟出什么?
明确:“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7.作者的感悟意味深长,你是如何理解的?想想该用什么语气来念,才能把感情很好地传达出来。
明确: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沉重、坚定的语气。www.21-cn-jy.com
目标导学二:探究文章写法
本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本文通过回忆紫藤萝的败落,隐喻生死以及疾病带来的焦虑、悲痛;借写紫藤萝开放时的美景,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借用花儿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悟,寓情于物,情景交融,托物言志。21·世纪*教育网
目标导学三:迁移训练,拓展延伸
1.请同学模仿课文中对紫藤萝花的描写,选择一种花,或者一种草进行描绘,要学会运用各种方法如比喻、拟人等,要形象、生动,并附上图画。【版权所有:21教育】
2.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要求多角度地去感受)
3.带着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感受,朗读这篇课文。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对紫藤萝花的描写,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感情。“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更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花一样,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投身到人生的长河中去,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三、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紫藤萝败落 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紫藤萝盛开 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紫藤萝的衰盛变化 自己家庭的衰盛变化
写景人生哲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感悟
可取之处
1.利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画面,既能以形象、直观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巧妙地点明了教学对象。
2.紧扣本文的重难点,凸显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重视在具体语境下的品词析句。
不足之处
1.教师有的地方挖得太深,让学生很难跟上课堂节奏。
2.读得太少了,互动时间不够,没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8 一棵小桃树
1.梳理小桃树的成长过程,把握文章内容。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感情。
3.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寻找小桃树与“我”的共性,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
4.培养坚强不屈、勇于与困难做斗争的勇气。
一、导入新课
一棵普通的小桃树,没有开出鲜艳的花,却牵动着作者的心。读一读,看看作者是如何喜爱他的小桃树的呢?在“十年浩劫”中,一棵小桃树给了作者怎样的力量呢?用心感悟,你自己就能揭开这些谜底。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析小桃树的成长经历
1.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21教育网
明确:描写形态、颜色的:“纤纤的生灵”“瘦瘦的,黄黄的”“弯弯的身子”“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21·cn·jy·com
描写动作、神态的:“哆嗦”“弯了头,紧抱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摇着”“抖着”“苦涩涩地笑着”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2.“我”的小桃树经历了哪些艰辛与磨难?
明确:①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小桃树生长的艰辛与磨难。
②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生存环境的恶劣。
③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体会大家对小桃树的嘲笑。
④他们曾嫌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体会小桃树的坎坷。www.21-cn-jy.com
⑤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体会小桃树的孤独与寂寞。
3.第10自然段中说:“可怜的小桃树!”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1cnjy.com
明确: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猥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
目标导学二:体会情感,分析写法
1.文中说“它长得很委屈”是什么意思?
明确:说“它长得很委屈”表面是说它生长的环境不宽松,在一个墙角里,不能茁壮成长,暗示作者自己从小生活在小山村的环境里,孤陋寡闻,直到进城里上学,才知道山外的天地。2·1·c·n·j·y
2.文中作者拿爷爷侍弄的各种各样的花草与“默默地长”的小桃树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了小桃树生命力的旺盛,纵使在恶劣的环境里也能不屈不挠地生长。
3.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是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蓄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地同命运做斗争时,“我”不由对它产生赞美之情。文章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4.文章第7、第8两自然段对于自己为什么交代得那么多?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写这篇散文就是托物言志,借小桃树说及自己的一些经历,透露自己所受的遭遇和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情怀。将小桃树的经历与“我”的经历融为一体,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师总结: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一棵小桃树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趣,小桃树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小桃树的遭遇就是作者自己的遭遇。说小桃树长得不是地方,就暗示作者自己从小就生在荒僻落后的小山村;说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暗示作者从小生活在小山村里孤陋寡闻,直到进城上学,才知道山外的天地如此广阔;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的摧残,暗示我国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危害青年的成长;写风雨中的小桃树仍保留着一个欲绽的嫩红的花苞,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来的,这就暗示即使在那动乱的年代,作者心头的希望也没有熄灭,还坚信经过自己的顽强奋斗,定会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总之,作者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未来、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目标导学三:对比分析,获得启示
1.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做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等。
2.读完课文,想一想,本文和《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明确:两文的相同点是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创作的背景都与“文革”有关。不同点是两文表达的主旨不尽相同,《紫藤萝瀑布》写出了历经苦难仍生生不息,生命的长河无止境的主旨,而《一棵小桃树》的作者通过对小桃树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未来、对理想的执着追求。21·世纪*教育网
三、板书设计
一棵小桃树形——纤纤、太小、瘦瘦、弯弯、单薄
色——黄黄、太白、太淡
态——哆嗦、笑着弱小者
动作——努力撑着、挣扎、
摇着、抖着 与逆境顽强搏斗 托物言志
↓
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对未来、对理想的
执着追求
可取之处
1.教学目标的设定和陈述是极为关键的,它是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本课就是扣住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的。
2.深入文本,理解文义。如在初读课文时,就让学生扣住“可怜”这个词,从小桃树的生长环境、外形、遭遇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理解由物到人的环节中,还需要做进一步引导。使过渡更自然,使文章表达的主题能更深入人心。
19 外国诗二首
第1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首歌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的。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21cnjy.com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把握内容
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1.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朗读诗歌。具体朗读步骤如下:
①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②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③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3.朗读后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21·世纪*教育网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劝告)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希望)
目标导学二:再读诗歌,体会哲理
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哲理和表现的手法。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明确: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逆境也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www-2-1-cnjy-com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哲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请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并背诵诗歌。
2.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面对挫折勿悲伤:劝告
永远向往美好未来:希望正确面对挫折
坚信未来光明
第2课时 《未选择的路》
1.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之路的意义。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体会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3.比较两首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写法上的异同。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21·cn·jy·com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研讨诗义
1.背景资料。
1912年弗罗斯特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要么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能同时去涉足”。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这首诗就是有感于人生选择而作。www.21-cn-jy.com
2.全诗共四小节,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伫立、思索)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决定、选择)【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选择之后的怅惘)2·1·c·n·j·y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2-1-c-n-j-y
3.请同学们谈谈最令自己感动的诗句或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目标导学二:分析学习象征手法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21*cnjy*com
明确: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但却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21教育网
目标导学三:对比分析,获得启发
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2.这两首诗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两首诗都富有哲理,且都富有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对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三、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伫立 —— 决定 —— 怅惘 —— 回顾、叹息
(思索) (选择) (选择之后) (多年之后)
可取之处
1.能紧扣诗歌的文体特点,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体会诗歌意义。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小组探究、分节朗读、对比分析等形式,理解诗歌的主旨及写法,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不足之处
1.诗歌语句的分析方面,对学生不同的理解没有及时肯定,挫伤了学生畅所欲言的积极性。
2.新知识的介绍及了解方面,最好在课堂上能够给学生拓展空间,由于时间关系,象征这个手法没有拓展。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20 古代诗歌五首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21教育网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1cnjy.com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21·世纪*教育网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愁苦情怀。
目标导学三:分析形象,体会特点
1.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明确: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2.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不然,它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3.写作特色。
明确: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望 岳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理解内容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版权所有:21教育】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赏析诗句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你能说说诗中是怎样写“望”岳的吗?
明确: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颈联是细望;尾联是俯视。
2.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明确:雄伟高大、神奇秀丽。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些诗句中可看出。
目标导学三:结合背景,把握情感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却看不出作者有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明确: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21*cnjy*com
目标导学四:仔细品味,理解写法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明确:(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富,有一种哲理美。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3)虚实相生。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一、二句实写,三、四句虚写,五、六句实写,七、八句虚写,虚实交错,意蕴悠长。(4)诗歌情景交融,写景有序。先集中写景,后集中抒情;先远望,后近看,再凝望。www.21-cn-jy.com
登飞来峰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3.全体学生齐读并根据注释揣摩诗意。
4.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目标导学二:探讨质疑,体悟哲理
1.《登飞来峰》前两句和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明确:一、二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三、四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明确:①本诗的哲理是借登飞来峰过程中所见所想提炼出来的。②本诗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的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三、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前
后不见:时间无限
天
地悠悠:空间无穷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空老一生怆然涕下主题: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的寂寞
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望 岳
远望
近望
细望
俯视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写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抒情
↓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
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第2课时 《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其五)》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指名三名学生分别背诵古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1.解诗题,知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21·cn·jy·com
2.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根据注释明晓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分析研讨,明晰诗意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诗,正音。
3.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进行指导。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客人是谁?哪个字尤其可看出农家饭食“丰盛”?表现了什么?
明确:山西村农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客人是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足”字可看出饭食的丰盛,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2)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地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诗人已被山民这份纯朴,这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郁闷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内心充满喜悦。
(3)第三、四句写什么?这“又一村”指什么?
明确:写作者回忆来时路上的经历。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像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又一村”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2-1-c-n-j-y
(4)第五、六句写了什么画面?
明确: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戴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两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来源:21cnj*y.co*m】
(5)最后两句诗写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非常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目标导学三:背诵诗歌,迁移拓展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意思的。
己亥杂诗(其五)
目标导学一:背景介绍,营造氛围
1.诗人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清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背景介绍。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己亥杂诗》。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www-2-1-cnjy-com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老师范读后,学生自由读诗,看看通过自读,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之后提出问题大家共同研究。21*cnjy*com
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教师梳理归纳: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辞官告别寄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离别的伤感,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的信念。2·1·c·n·j·y
目标导学三: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诗人是怎样写愁绪的?
明确: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下笔一个“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生动形象,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心中的愁绪翻滚而来,又以夕阳西斜为背景,更渲染出一种日暮途穷的伤感。【出处:21教育名师】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落红”指什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赏析这两句诗。
明确:“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
诗人以花自喻,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甘愿为后人贡献余力的愿望,表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这两句表明了自己的心志,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首联:叙事(盛情款待)
颔联:写景(景色迷人)
颈联:叙事(农社风俗)
尾联:抒情(赞美向往) 景美人更美,蕴含哲理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
白日斜
天涯→离愁离别的伤感
回归的喜悦
落红 象征奉献 护花寄寓爱国情怀
可取之处
1.课堂上能够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
2.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诗句入手,体会作品的情感意蕴;创设情境,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如PPT演示、图片、声音、范读等方式,进行意境渲染。
不足之处
学生阅历不够,阅读此类哲理诗多有不解,宜用更多生动形象的故事引导对诗中所阐释的哲理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