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教学案(打包11套)中图版选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教学案(打包11套)中图版选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3-06 14:33:20

文档简介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分类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俄罗斯国防部新闻局2016年6月9日证实,“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一架战机当天完成飞行表演任务返回驻地途中坠毁,一名飞行员丧生,另一名飞行员生死不明,尚在搜寻中。战机两个黑匣子已经找到。有分析称,事故原因很可能是发动机故障。
思考探究:此次飞行事故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提示:不属于。因为虽然造成了人员伤亡,但不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不具备自然属性。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2.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
一是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二是要有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1)地震灾害指由地震造成的灾害。
(2)地质灾害指因异常地质活动,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遭到破坏的灾害事件,包括泥石流、滑坡等灾种。
4.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1)气象灾害指大气异常活动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
(2)洪涝灾害:
①洪灾:因大雨或融雪引起水流泛滥所造成的灾害。
②涝灾:因降水过多农田被淹,造成作物减产以致绝收的灾害。
5.海洋灾害
因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带附近发生的灾害,包括风暴潮、海啸等灾害。
6.生物灾害(农业灾害和林业灾害)
由有害的草、虫、鼠等生物引发的灾害。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自然灾害三要素
二、自然灾害的双重性
自然灾害是自然界异变导致的一种结果,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自然灾害理解为自然现象的发生超越了人类的适应能力,从而危害到人类社会。例如,降水很少、雨量适中、连续大雨,都是正常的天气现象,但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来说,只适于“雨量适中”的情形;降水很少则会出现旱灾,连续性大雨则会发生洪灾。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都是自然灾害
B.自然变异现象都是自然灾害
C.自然灾害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D.目前,人类遇到的灾害都是自然灾害
解析:选C 自然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自然灾害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地震是人类所面临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防御难度大等特点。据此回答2~3题。
2.地震的孕灾环境主要是(  )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生物圈
3.下列属于地震灾害主要受灾体的是(  )
A.桥梁、厂矿 B.沉损船只
C.粮食作物 D.滑坡和泥石流
解析:2.A 3.A 第2题,地震是岩层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错位,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急剧释放。故孕灾环境是岩石圈。第3题,桥梁、厂矿受地震破坏易变形、垮塌、沉陷、毁坏等,是主要受灾体。
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16年6月15日是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的第二十五个周年纪念日。当时火山喷出的灰、沙、石、蒸气等直冲云霄。两周内,伤亡700余人,20多万人逃离家园,损失达50亿比索。四处飞扬的火山灰使30万公顷农田绝收、7千多公顷森林毁于一旦。火山灰甚至远落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以及中国海南省和福建省等地。
材料二 火山喷发的图片。
(1)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是否属于自然灾害?为什么?
(2)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反映了自然灾害的哪些属性?为什么?
解析:第(1)题,由自然灾害的概念可判断出皮纳图博火山属于自然灾害。第(2)题,火山喷发是岩石圈的变异活动,同时又对人员造成伤亡,所以体现了它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答案:(1)属于。因为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是岩石圈的变异活动引起的,并对人员造成了危害。
(2)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是岩石圈的变异活动,反映了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该火山喷发给人员造成了危害,反映了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
自然灾害的影响与特点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文献通考》卷301记载,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思考探究:这段描述体现了自然灾害的哪些特点?
提示:体现了自然灾害的严重危害性,也体现了旱灾具有连锁发生的特点:旱灾→作物减产绝产→饥荒→瘟疫。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自然灾害的影响
(1)灾情大小的衡量标准: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的数量和自然资源与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
(2)灾情表现: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2.自然灾害的特点
(1)对人类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和渐发性之分。
(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具有区域性特征。
(4)具有连锁发生的特点。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
(1)生理伤害:给人体造成死亡、伤残等。
(2)心理和精神伤害: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人员伤害有明显的人群差异:
2.财产损失
(1)直接经济损失:对农作物、房屋、道路桥梁、工厂企业、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的损毁破坏。
(2)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的灾情特点:
作为受灾体,自然资源和环境与人、财产相比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受灾后所表现出的灾情特点也不同:
受灾体
灾情特点
人员、财产
直接可见、持续时间短
自然资源和
环境
灾情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
(2)自然灾害对不同类型资源的影响: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
特点
例证
危害性
能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突发性和渐发性
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飓风等,发生过程较短,破坏性较强,但影响范围相对较小;渐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大面积的旱灾、土地荒漠化等,持续时间较长,短时间内破坏性虽然不强,但因积累持续,影响广泛,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常常更为严重
区域性
中国北方地区多发地震、干旱、寒潮、荒漠化等灾害,南方地区则多见洪涝、热带气旋、泥石流等灾害
连锁性
大地震除了会造成房屋倒塌、火灾和人畜伤亡等直接的损失外,还可能诱发海啸、火山喷发和瘟疫等灾害
[拓展提升]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自然灾害的联系性。具体分析如下: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分析不同地区灾情大小的方法
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经济发展水平、灾害强度、减灾能力。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灾害强度与灾情呈正相关,减灾能力与灾情呈负相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因此分析不同地区灾情大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灾害本身强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发生时间、救灾能力等。灾害本身强度大、人口城镇密集、经济发达,则灾害损失大;发生在夜间,抗灾能力差则造成的损害大。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地震是指地壳的天然震动。较大的地震,震前一般都有预兆,在气象、地下水、动物等方面会产生不少异常现象。地震前兆,有的可以从地震仪器中观测到。主震后多会发生余震。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反映自然灾害具有(  )
A.突发性和渐发性     B.严重的危害性
C.区域性 D.关联性
2.下列由地震产生的灾害链正确的是(  )
A.地震→滑坡、泥石流 B.地震→飓风
C.地震→暴雨、洪涝 D.地震→蝗灾、干旱
解析:1.A 2.A 第1题,地震发生时历时短,破坏性大,体现了突发性的特点;主震后的余震体现了渐发性的特点。第2题,热带气旋的强烈发展形成飓风,台风易引起大风、暴雨、风暴潮,干旱引发蝗灾。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地时间2016年4月7日,印尼卡罗锡纳朋火山喷发,黑烟滚滚堪比末日。锡纳朋火山是印尼现存的129座活火山之一。
材料二 火山结构示意图。

(1)火山喷发能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哪些灾害?是否“百害而无一利”?
(2)该火山和日本富士山火山若同时喷发,何处的灾情严重?为什么?
解析:第(1)题,岩浆毁灭地表事物,气体喷发物对大气质量有影响。火山喷发能形成温泉、矿产,并且火山灰能肥沃土壤。第(2)题,富士山和锡纳朋火山若同时喷发,危害程度孰大孰小应以受灾体的密度和质量作为衡量标准。
答案:(1)摧毁森林、吞没土地、污染大气和水源。火山喷发并非百害而无一利,火山喷发中也能产生一些矿产资源、形成肥沃的火山灰土等。
(2)日本富士山。日本富士山地区是日本经济发达地区,又是旅游名胜区,虽然防抗灾能力强,灾后恢复速度快,但与人口密度较小的锡纳朋火山附近相比,其灾害危害程度要大得多。
4.下图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台风过境A地前后,该地气压和风速有何变化?
(2)该台风在A、B两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有何不同?这说明了自然灾害的什么特点?
解析:第(1)题,台风中心是低压,台风中心过境前A地气压降低,过境后气压升高;台风到来时伴随狂风暴雨,过境后风速减小。第(2)题,A地位于沿海,地势低平,台风在该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是风暴潮;B地位于山地,台风带来的降水易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自然灾害的类型不同,体现区域性;由台风灾害引发海洋灾害和地质灾害,体现连锁性。
答案:(1)气压先降低后升高;风速先增大后减小。
(2)A地:风暴潮;B地:滑坡、崩塌、泥石流。 区域性和连锁性。
P8思考提示
自然灾害的延续
时间
数秒
数小时
数天
数月
数年
自然灾害的类型
地震、
滑坡
飓风、
泥石流
洪水、
寒潮
旱灾、
虫灾
大旱
P9思考提示 孟加拉国北高南低,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影响,多降雨;平原面积广大,河流众多,地势低平导致排水不畅,易形成洪涝灾害。
P11思考提示 1.从印度洋海啸的案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灾害的严重危害性、发生时间和过程的突发性、种类和频率的区域性以及连锁发生的特点。 
                        
一、选择题
中新网2016年5月21日电 近几天来,斯里兰卡水灾进一步恶化,上周末大暴雨造成严重泥石流,至今全国已有63人死亡,当地官员要求那些住在受影响地区的居民即刻撤离。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自然灾害的诱因是(  )
A.自然异变       B.地球表层
C.人员伤亡 D.自然现象
2.此灾害的孕灾环境是(  )
A.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
解析:1.A 2.A 暴雨灾害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异变引起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受到损害,是自然灾害,受灾体是人、财产、资源、环境,诱因是自然异变;暴雨灾害是大气要素发生改变造成的,属于大气圈的灾害。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环境破坏等。据此完成3~5题。
3.自然灾害造成的灾情影响最长远的是(  )
A.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D.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
4.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
①干旱 ②洪涝 ③地震 ④风暴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不同的自然灾害各有其一定的受灾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旱的主要受灾对象为农作物及农田
B.地震的主要受灾对象为农作物及农田
C.风暴潮的主要受灾对象是工程建筑
D.洪水的主要受灾对象是工程建筑
解析:3.A 4.A 5.A 第3题,在各种受灾体中,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是自然灾害产生的最严重的后果。第4题,灾情指标中包括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等几项,主要指农作物受到的损失,其灾害应是洪涝和干旱。第5题,不同的自然灾害各有其一定的受灾体,干旱和洪涝的主要受灾体是农作物和农田,地震的主要受灾体是房屋等工程建筑。风暴潮的主要受灾体是农作物、船只以及海水养殖业等。
2015年超强台风“灿鸿”、“苏迪罗”、“天鹅”等在我国沿海省(区)登陆,并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此回答6~7题。
6.关于热带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直接经济损失,没有间接经济损失
B.间接经济损失通常大于直接经济损失
C.商贸金融的损失属于直接经济损失
D.台风灾害的经济损失远少于地震灾害
7.如果同样级别的强热带风暴发生在非洲沿海,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能(  )
A.更大 B.更小
C.一样大 D.无法比较
解析:6.B 7.A 第6题,任何灾害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具有涉及面广、隐蔽性强的特点,通常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热带风暴灾害也不例外。商贸金融的损失属于经济领域的间接经济损失。热带风暴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与地震灾害相比,若没有准确的数量统计就没有可比性。第7题,非洲大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防抗灾害的能力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能更大些。
二、综合题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地区发生里氏7.8级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16万多人受伤,直接损失100亿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造成69 227人死亡,374 176人受伤,直接损失8 451亿元。
材料二 1976年与2008年的GDP对比。
1976年
2008年
国家GDP总量(亿元)
2 943.3
300 670
人均GDP总量(美元)
215
3 414
(1)材料中所述的两次地震都是自然灾害吗?阐述判断的理由。
(2)据材料分析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灾情差异及原因,完成下表内容。
差异
原因
人员伤亡
直接经济损失
解析:第(1)题,判断是否属于自然灾害,要从以下两方面思考:①是否由自然异变引起;②是否有人、财产和自然资源、环境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第(2)题,灾害发生后造成的灾情与经济密度、人员分布、发生时间及抗灾能力密切相关。
答案:(1)唐山地震、汶川地震都属于自然灾害。
原因:两次地震的发生都具备诱因条件和承受灾害的客体,即地质条件的改变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是自然灾害。
(2)
差异
原因
人员伤亡
唐山地震死亡人数远多于汶川地震,汶川地震受伤人数多于唐山地震
①唐山地震发生于凌晨,不利于防范和自救;
②1976年和2008年国家和地区防抗灾害的能力不同
直接经济损失
汶川地震损失远远大于唐山地震
①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于1976年,经济密度不同;
②汶川地震波及范围比唐山地震广
9.读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975~2001年自然灾害次数统计(%)
灾害类型
非洲
美洲
亚洲
欧洲
大洋洲
各类型统计
气象灾害类型
11.9
19.0
27.1
10.0
4.3
72.3
地质灾害类型
0.9
3.7
7.8
2.7
0.9
16.0
生物灾害类型
6.7
1.2
3.1
0.5
0.2
11.7
各大洲统计
19.5
23.9
38.0
13.2
5.4
100
注:表中数据为各大洲各类灾害发生次数占全球总次数的比重。
(1)亚洲的气象灾害发生次数在各个大洲中位居首位,说明发生在亚洲的主要的气象灾害,并选取其中典型的一种气象灾害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2)非洲和大洋洲的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的比重在各大洲中的比重较小,试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首先明确亚洲主要的气象灾害,在这些气象灾害中最典型的应该是台风。第(2)题,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而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地震,结合世界板块的分布规律分析即可。
答案:(1)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台风、暴雨、洪涝、寒潮等。最典型的应属于台风。亚洲距离台风产生最频繁的地区——西北太平洋最近,最容易受到台风的侵袭。
(2)地质灾害中最主要的是地震,而地震又与其所处的板块位置有关。非洲和大洋洲分别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内部,再加上地形较为平坦,因此发生地质灾害的几率较小。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如今可以“去武汉看海”“到杭州观水漫金山”“坐北京地铁赏水帘洞景”。暴雨过后,积水成涝,已然不是新闻,2016年5月10日早晨,广州2小时雨量达81.4 mm。根据广州市三防办通报,全市多个区域交通受到影响。天源路,华南植物园路段,地铁站外水浸已过腰;由于路面排水问题,马路水流进了长湴地铁站。
思考探究:(1)城市内涝带来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提示:交通受阻、低洼地被淹、造成人员的伤亡等。
(2)城市内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存在缺陷,城区建筑密度过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能力不足(或排水系统老化),遭遇暴雨时雨水易在短时间汇集。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减轻作用:科学防治可以抑制或减轻自然灾害。
(2)加剧作用: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以及战争等,会加剧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
(1)不合理的开山筑路、修渠建库、乱砍滥伐引发泥石流。
(2)大型水库蓄水可能诱发地震。
(3)通过河流及人工排污渠道向沿海海域输入过多的营养物质形成“赤潮”。
(4)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易发生暴雨灾害。
(5)化石燃料消耗的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各种气候异常与海平面上升等现象。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过度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人类活动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生态破坏
加剧了洪水、风沙、干旱、滑坡、山崩、泥石流等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
环境污染
海平面上升;气象灾害加剧;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影响人类健康
到达地面的有害紫外线增加,使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发病率增加
工程活动
地表沉降塌陷、地裂缝
人工边坡出现崩塌、滑坡
诱发地震
二、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导致环境稳定性降低,加剧自然灾害的原理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下图,回答1~2题。
1.若图示的是某条河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则在这期间该河流域可能(  )
①修建了水利工程      ②加固了防洪大堤
③开辟了运输线 ④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若图示为某地区城市化前后地面径流变化曲线,则表示城市化后的曲线和城市化对灾情产生的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A.a放大 B.b放大
C.a缩小 D.b缩小
解析:1.C 2.B 第1题,a、b两条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a曲线起伏和缓,说明径流量季节变化小;b曲线起伏大,说明水量季节变化大,汛期时易出现洪灾,枯水期时易发生旱灾。由两条流量过程线的比较可知,若由b曲线变为a曲线,说明径流受到了调节作用,有可能在河流上游修建了水库。若由a曲线变为b曲线,有可能流域内植被受到了破坏,调节作用减弱。第2题,城市化的过程会使得地面径流变化加大且引发洪涝灾害。
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属我国丘陵山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水土流失造成的侵蚀作用严重,使得红土地区放眼望去一片红色,故称为“红色荒漠”。据此回答3~4题。
3.“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       B.开山取石
C.过度放牧 D.环境污染
4.上述情况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是(  )
A.使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
B.产生新的环境,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
C.使环境更稳定,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
D.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解析:3.A 4.A 南方的“红色荒漠”是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山体红色基岩裸露形成的,这也体现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地表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
5.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同一次地震中,东、西两坡相比,受灾体易损程度较大的是哪坡?分析原因。
(2)该城镇利用地下水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该问题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
解析:第(1)题,东西两坡虽然地形坡度不同,但西坡多建筑,易损性更强。第(2)题,从图中看,地下水位线向水井倾斜,形成了地下漏斗,所以该地区一定存在着过量抽取地下水问题,过度抽取地下水会造成地表沉降、地面塌陷,陡坡地区诱发塌方,低地地区加剧洪涝灾害。
答案:(1)西坡。西坡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建筑用地,东坡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同一次地震中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2)过度开采地下水。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有可能由此诱发塌方、加剧洪涝灾害等。
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圣地亚哥虽然是智利首都,但是它的房屋都比较低矮、街道都很宽。这与许多现代化首都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别。
思考探究:为什么圣地亚哥市存在楼房矮、街道宽的特点呢?
提示:智利是世界上地震最为频发的国家之一,房屋较矮是为了增强抗震性,街道较宽可以在大地震发生的时候减少人员伤亡。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人类对自然灾害防治的概念
人类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或降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2.人类对自然灾害防治的措施
(1)防止冰雹的产生:用炮弹轰击云层,驱散形成冰雹的强积雨云。
(2)防止霜冻:利用温室、风障等设施和灌水、烟熏、覆盖等办法减轻和防止霜冻。
(3)防治洪水灾害:运用蓄洪、泄洪、滞洪和分洪等手段。
(4)防治泥石流:修建桥梁、涵洞、护坡和堤坝等工程措施。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人类活动使环境的稳定性增加,自然灾害减轻的原理
二、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 能够改善环境, 从而减少灾情损失, 如下表所示:
举例
效果
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
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
退耕还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
避开受灾高风险区
改善作物种植结构, 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
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寒潮、病虫害的可能
合理利用草场
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3题。
①“(明代嘉靖三十六年六月)大水坏屋伤稼,巨石堆塞道路约有四十余里。”(《延庆县志》) ②“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汉书·武帝纪》) ③唐太宗贞观元年八月 ,“关东及河南、陇左沿边诸州霜害稼,遣使分往诸州赈贷,关内饥”。④“朝飞蔽天不见日,若以万布筛尘灰。暮行啮地赤千顷,积累数尺交相埋。”(宋·王令《梦蝗》)
1.材料描述的灾害中,可能由人类不合理的开山筑路、乱砍滥伐引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材料描述的灾害中,可用灌水、烟熏、覆盖等方法减轻灾情损失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材料描述的灾害中,可采用大量饲养鸭子的方法来防灾、减灾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A 2.C 3.D 第1题,人类不合理的开山筑路、乱砍滥伐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第2题,霜冻可用灌水、烟熏、覆盖等方法减轻灾情损失。第3题,鸭子是杂食动物,可用于预防和减轻蝗灾的危害。
4.下图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从图中不难看出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从地形和社会经济水平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题,考查国土整治的措施。B地区处于丘陵山区,洪水可能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以需要采取植树造林、 生态退耕等生物措施,修建护坡工程、水库等工程措施。
答案:(1)关系:正相关(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也高)。原因:A地处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大,所以应提高防洪标准。
(2)植树造林,生态退耕;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迁出高风险区。
P27思考提示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对三角洲地带和沿岸平原危害最大,而这些地区都是中国经济密集、比较发达的地区。
差异
气候(灾害)的变化
对生产的影响
空间
北部和西部
的温暖地区
降雨量将会增加
农牧业有利
长江、黄河
等流域
洪水暴发频率
将会更高  
不利于农业生产
东南沿
海地区
台风、暴雨、风暴潮
发生频率增加
不利于农业、渔业生产
时间
冬季
温度升高,减少
霜冻
延长生长期,对农业生产有利
春季、初夏
蒸发量大,干旱
加剧,干热风频繁
对农业、草原畜牧业不利
夏季
降水增加,洪涝
灾害增多
对农业生产不利
                         

一、选择题
某年夏日,灵江边居民目睹了一座厂房的“人间蒸发”,一座建在山坡上的化工厂的厂房在小雨的陪伴下,缓缓滑入江水里,不到十分钟,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据此回答1~2 题。
1.材料中反映的灾害是(  )
A.水土流失        B.滑坡
C.泥石流 D.火山喷发
2.此次灾害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
A.灵江水对山体的长期浸泡
B.降水增加了下滑的动力
C.坡体载重过大
D.建筑基础不牢固
解析:1.B 2.C 根据材料信息,自然灾害是在斜坡上,发生的土体滑坡,由于人类选址不合理,厂房建在具有潜在威胁的斜坡上,导致该自然灾害的发生。
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反映的问题是(  )
A.水土流失严重 B.洪水频发
C.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D.海水入侵
4.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  )
A.过量开采地下水 B.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C.沙尘暴盛行 D.拉尼娜现象影响
5.该问题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山崩
C.塌陷 D.地面沉降
解析:3.C 4.A 5.D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地下水埋深“高程”线不断增加,这反映了北京市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并有加快的趋势。第4题,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原因,一是补给量减少,二是过量开采。北京城市人口多,需水量大,因而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过量开采。第5题,地面沉降是一种渐发性的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在冲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区尤为突出。
下图为广东省1975~1995年干旱、洪涝农田成灾面积率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6~7题。
6.广东省干旱、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较低、太阳辐射强
B.季风气候降水变化大
C.位于东南沿海,地形雨较多
D.地势低、河流多,易成洪涝
7.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的影响,下列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
B.目前对洪涝仍无有效的防御方法
C.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和避免台风灾害
D.应用全球定位系统是减轻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
解析:6.B 7.A 第6题,我国东部地区水旱灾害频繁,主要是由于季风的影响。夏季风的强弱,影响到锋面雨带的推移,导致水旱灾害频繁。第7题,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重大影响,减灾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涝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的作用。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二、综合题
8.读某地区不同年份地理环境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两图中地表环境稳定程度较高的是________,易发生自然灾害的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
(2)乙图中要减轻自然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全面提取图中信息:①森林破坏?地理环境稳定性下降?水土流失、洪涝灾害。②城市建筑规模扩大?社会经济易损程度高。③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当改变及进入高风险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危害程度增大。④针对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答案:(1)甲 乙 林地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洪水加剧。
(2)植树造林;完善排水系统,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提高城市建筑物的抗震强度,降低易损性;迁出洪水高风险区的居民,加强抗灾减灾教育;加强救援立法,“缩小”灾害效应。
9.图甲示意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图乙示意福建省台风降水年总量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
(2)说明福建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严重的原因及其防御措施。
解析:第(1)题,关键通过题目提供的图示材料总结出福建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第(2)题,从受灾体和致灾因子两方面分析受灾强度;防御自然灾害需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入手。
答案:(1)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年际变化大。
(2)台风频繁登陆区,狂风暴雨,易引发风暴潮、洪涝等;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经济发达,造成严重损失。防御措施: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警;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和护坡工程,加固堤防;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诗经·小雅》之《十月之交》
思考探究:诗中描述的是哪一种自然灾害?简述其形成过程。
提示:地震。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的地面震动。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地震
(1)地震的概念: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
(2)地震的成因:地质构造变动、火山喷发、岩洞崩塌、陨石冲击、人为活动(如核爆炸、修建水库等)。
(3)地震构造:
①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②D为等震线:是把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4)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泥石流
(1)定义: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形成条件: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利于水流汇集;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多暴雨或冰雪融水。
3.滑坡
(1)定义: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形成条件: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
(3)多发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地震
1.震级和烈度的区别与联系
地震规模有大有小,影响范围、破坏程度各不相同。国际上通常用震级表示地震的强度,用烈度来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下表所示:
概念
数量
影响因素
联系
震级
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
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释放的能量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烈度
表示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的,一次地震有无数烈度
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建筑物
2.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1)形成机制与成因:
(2)分布:
地震带
走向
特点
板块交界
环太平洋地震带  
南起南美洲南端,向北经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折向亚洲的堪察加半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过大洋洲中部,止于新西兰西南
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总能量的80%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交界处以及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横贯于亚欧大陆南部,大体呈东西方向,西起地中海沿岸,经伊朗高原延至喜马拉雅山脉向东南,然后南折过中南半岛,止于印度尼西亚东部
这一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大陆上,造成的灾害往往很大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
二、滑坡与泥石流
1.形成机制
2.滑坡与泥石流的比较
类型
相同点
不同点
发生地点
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
①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作用力
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由外力作用导致
诱因
人类活动可诱其发生
特点
突发性;破坏力极强
危害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建筑、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分析烈度大小的方法
地震发生时,烈度大小要考虑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表建筑物和发生时间等因素。如下图所示: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近年来,全球地震频繁发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下表显示X、Y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有关资料,X地位于北美西部地区,Y地位于南亚中部。读下表回答1~2题。
地点
人口密度(人
/km2)
与震中的
距离(km)
地震发生时间
(当地时间)
震级
死亡
人数
X
200
5.8
上午10:25
7.4
8
Y
500
2.5
早上4:00
7.1
1 820
1.从表中的资料看,下列哪项不能明确判断(  )
A.X地地震产生的能量大于Y地
B.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C.两地都不位于震中
D.两地都受到了地震波的强烈冲击
2.Y地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不可能是(  )
A.人口密度大     B.地震发生时间
C.距离震中近 D.Y地位于板块边界地带
解析:1.B 2.D 第1题,X地地震震级比Y地大,释放的能量大,两地不在震中但距震中距离较近,受地震波的冲击大,震源深度无法比较。第2题,Y地发生地震时,人们还在睡梦中,死亡人数较多。Y地位于南亚中部,不属于板块边界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板块交界带位于南亚北部。
3.(全国卷Ⅱ)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解析:据图概括地质灾害的月际分布特点。由图可知,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其低山丘陵区各月都会发生地质灾害,只是灾害的次数不同,5~8月次数较多,6月次数最多,11月~次年2月次数较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多少与降水量密切相关,降水多的月份地质灾害就多,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说明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大,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且多暴雨;7月份地质灾害相对较少,说明7月份降水少,原因是该月份受夏季风影响相对较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较大。
答案: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观祈雨
唐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思考探究:诗中描写了哪种灾害的发生?属于哪种自然灾害?
提示:旱灾。气象灾害。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热带气旋
(1)定义: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低气压旋涡,其强度以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确定。
(2)源地:南北纬5°~20°水温较高的洋面上。北半球: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南半球: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东部。
(3)主要影响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和孟加拉国沿海、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
(4)台风:
①形成:北太平洋西部低纬度洋面上空,局部湿热空气大规模上升,释放潜热,引起低空空气向中心流动,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空气旋涡,当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其以上时,即为台风。
②天气状况:台风外围云壁高耸,风狂雨暴;台风眼内云消风息。
2.旱灾
(1)定义: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的灾害。
(2)危害:导致农业受灾,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
(3)形成因素:
①自然因素:降水、蒸发、气温等。
②人类活动:农业土地利用、种植结构、城市建设、人口增长、生产水平以及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等。
(4)多发区:常常发生在降水变化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如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3.寒潮
(1)定义: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是冷锋天气系统,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发生在秋、冬、春三个季节。
(2)危害:降温、大风、雨雪和霜冻等,有时还会带来暴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
4.洪涝灾害
(1)从气候因素看: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多发生在江河的两岸,特别是河流的中下游和地势低洼的地区。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寒潮
1.形成原因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集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2.造成的危害
寒潮经过的地区,短时间内气温骤降。伴随降温,会出现大风、雨雪和霜冻等,有时还会带来暴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
二、洪涝灾害
1.形成条件
2.成因分析
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如下表所示:
因素
影响
自然原因
流域
状况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水量大,水位高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
快,有利于
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大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状况
支流多少
特别是扇形
水系 
排水速度减
 慢,容易形
成洪水
河道曲直
河道弯曲
河谷坡度
地势低洼、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宽窄
入海口狭窄
人为原因
破坏
植被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调节能力减弱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下图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1)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
(2)分析近60年来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直接读出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分布特征是夏季多,冬、春两季少。第(2)题,原因可从冰雹对种植业的危害比畜牧业大、种植业面积不断扩大等方面分析。
答案:(1)年内分布不均(雹灾发生在4~10月,其他月份无雹灾);主要集中在5~9月;8月最多。
(2)冰雹对种植业的危害大于畜牧业;该区种植业面积增大。
2.下图是每年台风发生次数占全球台风总数百分率区域分布图(虚线:海面水温为26.5 ℃的等温线,括号内的数值表示台风影响的次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并说出其带来的主要危害。
(2)简述我国东南沿海和菲律宾遭受自然灾害的相似点及原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菲律宾附近的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台风的危害在于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第(2)题,我国东部沿海和菲律宾是世界上洪涝、台风、干旱、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的地区,这可以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质构造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答案:(1)西北太平洋。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2)①从海陆位置上看,两地都位于西太平洋沿岸,夏秋季节频遭台风袭击;②从环流类型上看,两地都盛行季风环流,干旱、洪涝灾害常见;③从地质构造上看,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薄弱,多火山、地震;④从地形、地势上看,两地多山,在其他自然灾害的诱发下,往往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海洋灾害、生物灾害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有关海塘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的《水经》。现在的浙东地区被称为“海上长城”的1 020 km海塘横卧在东海之滨,保护着宁波、温州、台州、舟山的30多个县(市)、万亩以上农田,是浙江沿海人民的生命线、幸福线。
思考探究:浙江沿海地区遭受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哪些?修建海塘可以防御哪种自然灾害?
提示:主要有台风、暴雨、风暴潮等。海塘可以减轻台风、风暴潮的危害。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一、海洋灾害
1.灾害性海浪
(1)成因: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和强冷风等引起。
(2)危害:掀翻船只,摧毁海岸工程,给海上航行、施工、渔业捕捞和军事活动等带来危害。
2.风暴潮
(1)定义:由强烈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其影响海区的潮位大大偏离平常潮位的现象。
(2)成因: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气压骤变、寒潮过境等引起。
(3)分类:热带气旋风暴潮、温带气旋风暴潮。
(4)主要影响地区:太平洋、印度洋和西北大西洋沿岸地区,中国、孟加拉国、美国是危害最严重的三个国家。
二、生物灾害
1.虫害
(1)农作物害虫:蝗虫、黏虫、水稻螟虫、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2)森林害虫:松材线虫、松毛虫、天牛等,对森林的危害巨大,被人们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2.鼠害
(1)分类:野栖鼠(包括田鼠、草原鼠和林鼠)和家栖鼠。
(2)危害:造成农作物减产,森林和草场破坏;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三、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环太平洋灾害带:火山、地震、台风、海啸、风暴潮等。
2.北纬(20°~50°)环球灾害带:沿海地区风暴潮和热带气旋严重;内陆地区山地地质灾害和冻融灾害最严重,另外雹灾、洪灾、旱灾、风灾及冻害等也相当严重。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风暴潮
成因
类型
发生
季节
特点
地区
台风引起
的风暴潮
夏秋
季节
来势猛,速度快,
强度大,破坏力强
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温带气旋
引起的温
带风暴潮
春秋
季节
增水过程相对
平缓    
常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二、生物灾害
三、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世界上最大的两条自然灾害带
即环太平洋灾害带和北半球中低纬度灾害带,表解如下:
灾害带
位置
主要自
然灾害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环太
平洋
灾害
带 
环太平洋
沿岸的地
带   
地震、火山、
台风、海啸、
风暴潮等
①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多海啸;②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
人口集中,经济发达
北半
球中
低纬
度灾
害带
北纬20°~
50°之间的
环球地带
地震、滑坡、
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
水旱灾害、
风暴潮灾
害、台风灾
害    
①不同气候带的边缘→水旱灾害;②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③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山地地质灾害
位于中低纬度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密度大
2.各大洲自然灾害的特点
大洲名称
自然灾害特点
亚洲
自然灾害类型齐全,主要有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热浪、寒潮、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灾害分布广泛,灾害损失巨大。其中中国、日本、印度、孟加拉、印尼等国灾害频繁
欧洲
自然灾害类型相对较少,低温灾害特别是雪灾比较严重
非洲
灾害类型较少,以旱灾为主,旱灾引发蝗虫灾害。由于人口压力过大,引起严重的土地退化、沙漠化现象。旱灾主要分布于热带草原地区
北美洲
自然灾害类型齐全,地震、龙卷风、飓风、洪涝灾害突出,损失严重。西海岸主要为地震、火山灾害;东、南部龙卷风、飓风突出;中、南部洪涝灾害严重
南美洲
自然灾害类型相对较少,以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灾害为主,集中分布在西海岸的智利、哥伦比亚、秘鲁等国
大洋洲
大陆内部气象灾害较多,岛屿多火山、地震灾害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海南高考)下图示意太平洋西岸某热带海岸剖面。海岸线附近村庄因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而损毁。
根据图文资料,推断此地可能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种类,并说明理由。
解析:关键从沿海海岸地质剖面图分析沿海地区可能的自然灾害种类。珊瑚礁碎屑被搬运到海岸陆地以上,与海洋珊瑚平台之间为平均高潮位,说明发生过海啸、风暴潮等海洋地质、气象灾害的可能性最大,这与太平洋西岸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多海洋地震、火山而引起海啸;西太平洋是世界热带气旋(台风)影响势力范围,从而引起海洋珊瑚碎屑随风暴潮搬运到沿海陆地。
答案:答案1:海啸灾害。理由: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易发生地震,引起海啸。海啸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来。
答案2:风暴潮(台风)灾害。理由:位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台风)活动区,容易引起风暴潮。风暴潮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来。(以上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即可)
2.下图为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代111次蝗灾发生月份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说出蝗灾发生最多的季节,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冬季为什么几乎没有蝗灾?
解析:蝗虫的繁殖、生长主要受气温、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冬季气温低,蝗虫不能生长、繁殖,无法成灾。
答案:(1)夏季。夏季气温高、在少雨年份特别适合蝗虫大量繁殖、生长。
(2)冬季气温低,蝗虫不能生长发育。
P23思考提示 在各大洲中,亚洲自然灾害的损失最重,这是因为亚洲面积广大,各地自然条件差别大,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异常活动剧烈,自然灾害种类多、活动频繁,再加上人口众多,因而自然灾害的损失最为严重。而大洋洲因为其面积较小,自然条件相对单一,人口稀少,自然灾害的损失最轻。
                         

一、选择题
图甲为两种地质现象示意图,图乙为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发生图甲所示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  )
A.突发地震      B.坡度较大的山地
C.连降暴雨 D.地表堆积物较多
2.图乙所示的四处房屋,阳光射入时间最长,且受图甲所示地质灾害威胁最小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1.B 2.B 第1题,根据图甲可知,上面表示滑坡,下面表示泥石流,这两种地质现象都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山地。第2题,根据生活经验可知,山区不受山峰、山脊遮挡的地区,阳光照射的时间最长;结合等高线可知,b位于小山峰的南侧山脊上,周围没有山峰或山脊遮挡该处的阳光。此外,该处的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因此不易出现滑坡、泥石流。
读图,回答3~5题。
3.该图反映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
A.地裂缝 B.滑坡
C.旱灾 D.泥石流
4.该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是(  )
A.吞没城镇、道路和田园
B.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C.交通、输电、输水线路中断
D.作物根部缺氧,造成收成不足
5.该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有(  )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
③季风气候区 ④沿河、沿湖、沿海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3.C 4.B 5.B 本题组旨在考查对干旱现象的认识和旱灾的危害。第3题,图中展示的是土地龟裂的景象,是长期无降水,土地失去水分所致。第4题,干旱使河流、水塘、湖泊干涸,造成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第5题,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是干旱频繁发生的地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是地震多发区,沿河、沿湖、沿海地区是洪涝多发区。
读百年以来的五大地震列表,回答6~7题。
年份
发生地点
里氏震级
1952年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1957年
美国阿拉斯加安德烈亚诺夫群岛
9.1
1960年
智利
9.5
1964年
美国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2011年
日本东海岸
9.0
6.百年以来里氏9.0级以上大地震主要分布在(  )
A.太平洋中脊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
C.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D.大西洋中脊地震带
7.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海岸的大地震,是由于(  )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背运动张裂而形成的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背运动张裂而形成的
D.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解析:6.B 7.A 第6题,百年以来里氏9.0级以上的地震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第7题,日本东海岸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处。
二、综合题
8.根据图中有关的地理要素,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说明甲区域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形成原因。
(2)图示地区属于世界________灾害带。
解析:从图中的经纬度可判断出所示地区为恒河三角洲,从等高线和海拔数值看,地势非常低平,又加上位于孟加拉湾沿岸,因此多洪涝和风暴潮灾害。
答案:(1)洪涝和风暴潮。原因:地势低平,降水丰沛多暴雨;全球变暖,沿海地面沉降;是世界上热带风暴多发的地区。
(2)北纬(20°~50°)环球
9.读受不同海平面升高影响下某国土地变化图(图中虚线为国界线),回答下列问题。
(1)A国水灾特别多的原因是什么?
(2)分析该地区风暴潮比较严重的原因。
解析:根据图中国界轮廓等相关信息可知,A为孟加拉国,濒临孟加拉湾海域。第(1)题,从气候(降水)、地势、植被等方面分析A国水灾多发的原因。第(2)题,该区域风暴潮比较严重的原因与风力、风向、地势、海湾特征、飓风等都有关系。
答案:(1)该国属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恒河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床淤塞。
(2)该地区夏季多西南季风,势力较强,有时还受飓风影响;孟加拉湾口大内小,导致风暴潮潮差较大;孟加拉湾沿岸地势低平。
第一节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与成就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6年5月1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三十号发射升空。遥感卫星三十号将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思考探究:遥感技术可用于哪些自然灾害的监测?
提示:台风、沙尘、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森林火灾、赤潮等突发性灾害的发现。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一、中国防灾抗灾救灾的工作方针
1.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发生频率高。
2.防灾抗灾工作方针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3.救灾工作方针
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二、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与成就
1.灾害监测
(1)地位:是防灾减灾工程的先期性措施。
(2)监测手段:卫星与航空遥感监测、地面网监测、水面和水下监测等。
2.灾害预报
(1)意义:减灾准备和各项减灾行动的科学依据。
(2)内容:对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及程度预先作出的警报,分为近期、中期和长期预报。
3.防灾
(1)地位:是灾前为有效减少灾害损失采取的防避措施。
(2)内容:
①灾前准备好一定数量、不同种类的救灾物资,分为生活、救生、医用和取暖御寒物品四大类。
②确定合适的储备地点,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为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西安。
4.抗灾
(1)定义:运用修建工程设施等各种手段来抵抗自然灾害。
(2)举例:在大江大河流域修建水利防洪工程、抗旱工程,在沿海岸线修建了防护工程。
5.救灾
形成了一个从指挥运筹到队伍组织,从抢救到医疗,从生活到治安,从物资供应到维护生命线工程的严密的系统。
6.灾后重建
(1)定义:是指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开展的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活动。
(2)救助灾民的形式: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
(3)我国的防灾减灾:
①工作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
②制定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
③建设减灾项目工程。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
时间段
防灾减灾工作
主要内容
手段或形式
灾害发生前
灾害监测
监测灾害的先期性措施
卫星与航空遥感监测、地面网监测、水面和水下监测等
灾害预报
减灾准备和各项减灾行动的科学依据
根据灾害发生前的各种先兆和监测获得的各种资料
防灾
灾前减少灾害损失的防避措施
准备好救灾物资,确定储备地点
抗灾
抵抗自然灾害的手段
大江大河流域修建防洪工程、抗旱工程,沿海岸线修建防护工程
灾害发生后 
救灾
对灾民进行的救护和救济措施
从指挥运筹到队伍组织,从抢救到医疗,从生活到治安,从物资供应到维护生命线工程的严密系统
灾后重建
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活动
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
二、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成功抗御灾害
1991年特大洪灾、1994年17号台风、1996年丽江地震、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和2008年汶川地震
重大减灾项目工程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农作物的重大病虫鼠害监测网络工程、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
国际减灾合作
获得了“开展减灾活动最好国家之一”的美誉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我国为提高灾害应急能力,建立了十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不属于我国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的是(  )
A.沈阳         B.哈尔滨
C.重庆 D.成都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救灾物资储备种类和储备基地的选择都是由受灾种类决定的
B.我国把救灾物资分为生活、救生、医用和取暖御寒物品四大类
C.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是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交通通行能力
D.遇灾时若采用空运救援,从储备基地出发,最远的地方在4小时之内到达
3.下列选项属于救灾物资四大类中救生类物品的是(  )
A.救灾食物 B.破拆工具
C.医疗器械 D.单帐篷
解析:1.C 2.B 3.B 第1题,我国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的选址应满足救灾物资及时到达灾区的需要,故应考虑其分布、通达性、安全性等,因此设立成都为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就不再设立重庆。第2题,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是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从储备基地出发,最远的地方可以在7个小时之内到达。第3题,救灾食物是生活类物品,医疗器械是医用物品,单帐篷是取暖御寒类物品。
4.读灾后恢复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适当的位置填上相应的内容。
(2)我国多年来坚持的防灾抗灾工作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救灾工作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减灾的主要管理部门是________。
解析:根据图中核心措施的具体内容不难填出修复、重建的应为灾区的生命线与生产线。我国减灾的主要管理部门是民政部。
答案:(1)从上到下依次是: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轻到最低 生命线 生产线 增强对未来灾害的抵御能力
(2)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3)民政部
P56思考提示 1.这些主题涉及了洪涝、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热岛效应等灾害,易受损失的机构是学校和医院,易受损失的人群主要是妇女和儿童。因为病人、妇女和儿童是弱势群体,在灾害中避灾和抗灾能力弱。
2.山区同学可以选择地质灾害与生命主题,平原地区可以选择旱涝灾害与农业生产的主题。
P59思考提示 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的防灾减灾手段主要有灾害监测、灾害预报、防灾、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等。同时,防灾减灾又是一项社会行动,所以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是我国防灾减灾工程的一项重要手段。  
                       
防灾减灾的对策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据新华网消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部门通过加快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已于2015年年底前实现我国各类灾害预警通过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实时发布,应急信息发布全国统一联动。
思考探究:材料反映了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哪项策略?
提示: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建立灾害管理系统
(1)建立灾害应急管理体制:
①大灾:由中央直接指挥、统一部署,各部门分工负责,军队积极参与。
②一般灾害:由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以地方为主、中央为辅的模式管理。
(2)成立国家减灾中心。
2.实施减灾策略
(1)加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报。
(2)大力推进减灾系统工程。
(3)实行减灾分区管理。
(4)减灾要与资源开发、环境建设统筹规划。
(5)加强减灾法制建设,提高全民减灾意识。
(6)加强国际合作。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建立灾害管理系统
二、自然灾害的防御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解析:洪灾原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然原因,暴雨集中,地形平坦,排水不良;二是人为原因,人类活动集中在洪灾多发地区(河谷地带)。洪灾的应对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及人类搬离灾害高危险区等。
答案:原因: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地处谷地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淹没农田和房屋。
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2.(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解析:第(1)题,首先根据图中经纬网判断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于长江流域,再结合我国雨带推移特点判断。第(2)题,结合A、B两地的地形、地势特征差异,以及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等方面,从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差异方面进行分析,可总结得出措施。
答案:(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P63思考提示 
防灾减灾对策
主要作用
建立灾害管理系统
灾害应急
管理
快速统计、评估和管理灾情,并对灾害进行系统监测与分析,以改进有关防灾减灾的对策)
中央政府防
灾救灾管理
职能部门
成立国家
减灾中心
我国灾害的信息收集、综合、制作、发布,直接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服务    
实施减灾策略
加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报
加强监测预报,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大力推进减
灾系统工程
统筹规划、系统安排各种减灾救灾工作
实行减灾
分区管理
有利于重点、分层次地实施减灾工程,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减灾要与资源开发、环境建设统筹规划
保护资源、环境,使森林、淡水等资源不至于减少,环境得到好转
加强减灾法制建设,提高全民减灾意识
有利于减轻自然灾害,改善环境
加强国际合作
有效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P66思考提示 五项措施之间的关系:前四项措施中的前一项措施依次是后一项措施的实施条件,第五项措施是前四项措施实施的保障。五项措施构成一个完整体系如下:
                         


一、选择题
四川汶川地震后,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减灾委紧急启动国家一级救灾应急响应。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属于灾中应急行动和对策的是(  )
①对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②对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 ③对灾区进行民间救济 ④按照救灾预案进入应急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救灾应急预案(  )
①主要目的是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
②应急预案主要是在灾中应急中发挥作用
③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也毫无办法
④各应急机构应职责分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1.B 2.C 对灾区进行民间救济属于灾后恢复工作。救灾应急预案主要目的是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主要是在灾害应急中发挥作用,各应急机构应职责分明。
读我国主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京珠高速广东粤北段沿线受灾,从图中调运救灾物资最近的基地是(  )
A.a            B.b
C.c D.d
4.图中b、c两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中,应大量储备的物资是(  )
A.冲锋舟 B.食品
C.矿泉水 D.棉衣
解析:3.B 4.A 由图中经纬度可知,a为南宁,b为长沙,c为武汉,d为郑州。粤北段高速离长沙最近。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洪水灾害,应大量储备冲锋舟。
读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完成5~7题。
5.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B.②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C.③是防止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保护农田与城市
D.③是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6.图中①工程主要减轻的灾害是(  )
①霜冻 ②干旱 ③土地荒漠化 ④泥石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关于“三北”防护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护农田
B.“三北”防护林最终能将我国“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左右
C.“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范围包括东北、华北、西北的13个省、市、区,总面积可达全国的40%以上
D.“三北”防护林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
解析:5.C 6.B 7.C 第5题,①是“三北”防护林,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②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洪涝等;③是沿海防护林,主要是防止海风、海浪和暴雨对沿海地区的侵袭。第6题,“三北”地区历史上曾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大面积的森林与草原变为裸地,进而导致日益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三北”防护林工程就是减轻上述自然灾害。第7题,“三北”地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因此“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三北”地区主要的气候特征为干旱,因此大规模植树造林是不易存活的,即森林覆盖率不可能提高到50%左右;应实行 乔、灌、草相结合,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三北”防护林具有生态效益,同时也能促进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综合题
8.(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考查冻害危害、频发成因分析。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冻害对农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减产以及对基础设施的破坏方面。P区域南部为山岭,海拔较高,气温低,易发生冻害;P区域北部受南部山地阻挡,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在此堆积,易发生冻害。第(2)题,考查冻害防御。可从监测预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方面分析解答。
答案:(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9.夏季风的强弱、推进位置及停留时间,直接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和水旱灾害,夏季风的前沿就是影响我国的锋面雨带的位置,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图中资料,指出1986年江淮地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并说明判断理由。
(2)针对该种自然灾害采取什么工程性的措施加以防御?
解析:第(1)题,江淮地区即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范围,大致纬度在30°N至35°N之间;图中显示从6月16日至8月1日期间,夏季风沿纬度位置基本在江淮地区,说明雨带位于此位置,则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第(2)题,注意设问中的关键词是工程性措施,按此范围回答即可。
答案:(1)洪涝灾害。锋面雨带从6月16日到8月1日始终徘徊在江淮地区,且8月上旬之后,雨带又迅速退回到江淮地区,雨带影响时间长,降水多。
(2)修筑堤防,疏浚河道;修建水库,削减洪锋;在重点保护地区附近修建分洪工程(或滞洪、蓄洪工程)。
第三节 地理信息技术与防灾减灾
地理信息技术与防灾减灾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科技日报北京2016年1月17日电 经过历时两年的科研攻关,中国计量院解决了我国气象观测量值溯源难题,使风云气象卫星红外遥感测温有了精准的“刻度尺”。 该科研项目“风云气象卫星红外遥感亮度温度溯源标准研究”近日通过了专家验收。
思考探究:气象卫星在台风监测中有何作用,试举例说明?
提示:如台风发生后可随时跟踪,并向受灾地区发出警报。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目的
防御自然灾害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作用
灾前预警、实时跟踪、灾后评估,并提出减灾决策建议。
3.组成
(1)气象监测网。
(2)地震监测网。
(3)水文监测网。
(4)海洋环境监测网。
4.我国的现状
由2 600个气象台组成的气象监测网、900多个综合和单项台组成的地震监测网、3 500多个水文站和1 300个水位站组成的水文监测网以及海洋环境监测网等组成的。
二、运用高科技防灾减灾
1.遥感技术(RS)
(1)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
(2)应用:台风、暴雨、沙尘暴、森林火灾等灾害的预报。
2.地理信息系统(GIS)
(1)进行空间信息的采集、存储和管理,同时拥有动态分析和模拟空间现象的功能。
(2)应用: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和灾情评估等。
3.全球定位系统(GPS)
(1)功能: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及速度和时间数据。
(2)应用:在防洪、预报台风、抗震、扑灭林火等防灾减灾中发挥重要作用。
4.其他高新技术
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和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等。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空间监测中的作用
地理信息技术
主要功能
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遥感技术(RS)
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速度快。空间尺度上: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时间尺度上:同步观测
①除了能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常规大气云图,还可以看到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②利用遥感影像可以迅速地发现一些初发时人眼难以察觉的突发性灾害,如森林火灾、赤潮等;③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可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④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
地理信息系统(GIS)
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RS和GIS结合
信息获取和空间分析相结合
灾前:圈定危险区,对危险程度作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
灾中:对灾情实况监测并作出评价,指导抗灾活动;
灾后:评价灾害损失,指导救灾活动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随着山区经济发展,对泥石流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读某地重点监测沟谷参数表,回答1~2题。
沟谷
编号
集水
面积(km2)
平均
坡度(°)
流域
落差(m)
植被覆
盖率(%)

5.3
24.3
537.3
15.7

2.7
30.1
670.3
19.6

20.0
40.8
1 353.7
13.2

4.5
26.1
384.7
20.5
1.根据表中参数推测,发生泥石流可能性较大的沟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 一旦发生泥石流,相关部门在确定灾害位置后,将尽快获取受灾地区图像,以便及时评估受灾情况。组织救援,这一过程依次用到的现代技术是(  )
①遥感 ②全球定位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电子地图
A.②①③ B.①③④
C.①③② D.②③④
解析:1.C 2.A 第1题,比较表格中四组数据,沟谷③集水面积最大,获得水量较大;平均坡度、流域落差最大,水流速度较大;同时植被覆盖率最低,地表松散泥沙较多,因此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第2题,确定灾害位置,需用全球定位系统;获取受灾地区图像,要用遥感技术;评估受灾情况,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3.(山东高考)水稻是亚洲主要的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障其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实时监测和预报水稻病虫害灾情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
B.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
D.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解析:选B 本题考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意在考查考生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遥感(RS)是用来观测事物的,由于下垫面的反射率不同,通过分析拍出的照片就可以获悉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即时性较强。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用来定位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用来空间查询、分析、模拟、统计和预测等方面的系统。数字地球就是以3S(GPS、RS、GIS)为基础的一种综合的系统,其可为人类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服务。由题干“实时监测和预报”可知答案。
4.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灾区陷入信息隔绝状态。国土资源部第一时间紧急启用航空遥感飞机,从6 000 m高空拍摄了地震灾区高精度遥感图像。专家们对图像进行初步数据处理和解译,对灾区房屋倒塌情况,滑坡、泥石流规模及分布,具有隐患的滑坡体、公路及桥梁受损等灾害情况进行标注。把这些图像传递到抗灾一线,作为指挥人员制订抗震救灾方案的参考依据。之后,航空遥感飞机还成为监测堰塞湖等次生灾害源威胁的“天眼”。
材料二 下面两张图片分别是2006年和2008年5月14日卫星对汶川地区拍摄的遥感影像。
(1)遥感在监测地震灾害时能够(双选)(  )
A.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 B.监测震灾的动态
C.为救灾提供预案依据 D.控制灾害的发生
(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发生了哪些次生灾害?
(3)结合材料分析,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在抗灾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灾后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运用遥感可以对地震进行监测,为救灾提供预案依据,但是遥感既不能够分析出地震发生的原因,更不能控制地震的发生。第(2)题,比较两幅图片,可以看到地震后河道出现间断、大面积的滑坡等。第(3)题,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在抗灾过程中可对灾情实况进行监测,指导抗灾活动;并且在灾后对灾情做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活动。
答案:(1)BC
(2)地震后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3)对灾情实况进行监测,指导抗灾活动 对灾情做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活动
P74思考提示 举例如表: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防灾减灾
案例
地理信息
技术的应用
作用
结论
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的特大洪水
洪水的动态跟踪监测-遥感评估工作-地理信息系统
为作出战胜洪水的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自然灾害可?以借助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预报、?监测与评估
 
2000年,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的滑坡和泥石流
对这些地区暴雨和洪水的监测-遥感
为抢险救灾提供重要依据
2001年“尤特”台风袭击
西江水位监测-遥感综合评估-地理信息系统
将信息迅速通过卫星传送给防灾减灾决策单位
P77思考提示 黄河三角洲地区防洪减灾信息系统首先对洪水的发生和可能淹没区域的范围进行预测,为实施防洪减灾、制订切实可行的工程性措施提供决策帮助,然后,在大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上添加各种专题信息,分析叠加后的图形,划出作为泄洪的区域,并计算泄洪区域面积。最后,通过比较确定最佳的泄洪区域,并提供整个泄洪区域内的人员撤退、财产转移和救灾物资供应等行动的最佳线路。 
                        
一、选择题
2015年第13号超强台风“苏迪罗”于8月8日凌晨4时40分在台湾花莲秀林乡登陆后,持续给台湾各地带来强风暴雨,截至当天18时,已造成5人死亡、4人失踪、185人受伤。下图是超强台风“苏迪罗”的影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获得此图像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电视
2.我国政府对此次灾害的受灾面积和损失进行统计并合理安排灾后重建工作,需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电视
解析:1.A 2.C 第1题,本题提供的图片为卫星遥感图像,获得此图像的地理信息技术为遥感。第2题,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信息管理、查询和分析功能,可以进行灾情统计与评估,为灾后重建提供决策支持。
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读下图,完成3~5题。
3.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是(  )
A.红外线 B.X光
C.可见光 D.紫外线
4.根据图中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
A.划分植物类型
B.判断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C.估计粮食作物的产量
D.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
5.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射,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利用遥感工作的是(  )
A.判断水体污染 B.判断人口分布
C.预测商业分布 D.估算工业生产总值
解析:3.C 4.D 5.A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度病害作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的是波长0.56~0.73的可见光波段。第4题,由图可知,健康作物与病害作物波长不同,用此原理可以直接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第5题,根据此原理可以判断水体污染情况。
近几年,新疆建设兵团在中科院的帮助下成功地利用无人遥控直升机对所属农场的农作物病虫害进行了防治,大大提高了其准确度和工作效率。据此回答6~7题。
6.工程技术人员指挥无人遥控直升机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①RS ②GPS ③GIS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新疆采用了卫星遥感技术,是因为(  )
①农作物遭受病虫害时,发射和反射的波谱会有一定变化 ②卫星遥感分辨率高,可拍摄到清晰的照片 ③卫星遥感探测的范围广,连续性强 ④卫星遥感智能化高,在治虫过程中无需人工参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6.A 7.C 第6题,遥控直升机的位置使用GPS,进行遥控作业需使用RS。第7题,农作物遭受病虫害时,发射和反射的波谱会有一定变化;卫星遥感探测的范围广,连续性强。
二、综合题
8.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同植物类型由于组织结构不同、季节不同、生态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形态特征和环境特征,在遥感影像中可以表现出来。下图是不同植被反射波谱曲线比较图。
材料二 根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绘制的山西省太原以南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布图。
(1)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植被分布的调查,主要是利用了不同植被的不同____________特征,并由此区分________。
(2)不同地物在同一光谱波段上的反射率差异越大,越容易区分。绿光波段的可见光以及红外线反射率最高的植被分别是(  )
①桷树 ②桦树 ③松树 ④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分布的调查具有哪些方面的突出优点?
解析:第(1)题,不同植被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这是遥感影像判读的依据。第(2)题,依据材料一,绿光波段桦树的反射率最高,达20%,红外线波段草的反射率最高,达90%。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光谱 植被类型 (2)D
(3)①探测范围大;②实时传输;③快速处理;④迅速获取信息;⑤实施动态监测等。
9.我国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阅读关于火灾的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某月气象卫星共监测到火点1 411个,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贵州、江西、湖北等省(区)。
(1)图中显示的我国南方森林火险等级高(火点>50个)的省(区)有哪些?这与此前南方遭遇的特大雪灾有关,试分析其原因。
(2)列出减轻火灾危害可以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南方森林火险等级高(火点>50个)的省(区)有广西、湖南、广东、贵州、江西、湖北、福建。此前南方曾遭遇特大雪灾,导致山区大量毛竹、树木被压断,存有大量枯枝败叶,形成易燃物。春天气温回升后易发生火灾。第(2)题,减轻火灾危害需要提前监测预报,要用到遥感技术;火灾发生需要监测火灾的动态、为灭火提供预案依据,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灭火需要用到全球定位系统。
答案:(1)广西、湖南、广东、贵州、江西、湖北、福建。特大雪灾使山区大量毛竹、树木被压断,枯枝败叶等易燃物增多,春天气温回升后易发生火灾。
(2)GIS、GPS、RS。
第二节 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
地震灾害的防避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美国作家马克·汉林写的一篇感人故事。它表达了亲情的力量,会使人坚定和勇敢。地震中儿子阿曼达和其他13位同学,因躲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都幸免于难。
思考探究:故事告诉我们地震发生时如果在高楼教室里应该怎样做?
提示:如果在高楼教室里上课遇到地震,首先不要慌乱,听从老师指挥,用手抱住头,躲在教室墙角处,或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停止后有组织地从楼梯逃生。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室内避震
(1)不同位置的防避:
①门口或平房的窗口附近:迅速跑到室外的空旷区。
②其他情况:选择易形成三角空间之地躲避。
(2)注意事项:
①用被子、枕头等柔性物体护住头部,用衣服、手帕等捂住口鼻。
②迅速关闭家中电源和煤气管道阀门。
③在公共场所,切忌拥向出口。
④如被埋压在废墟下:保持呼吸畅通,自己设法脱离险境或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⑤如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尽量寻找食品和水,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
2.室外避震
(1)迅速向地形开阔的地方转移,寻找上风向并靠近水源的地方。
(2)避开高大建筑物、狭窄巷道、围墙,尽量远离高压线、变压器、烟囱。
(3)山区的居民应注意山崩、滚石、滑坡、泥石流的威胁。
3.其他情况
地震多发地区的家庭,应当为每个家庭成员准备一个应急包和一张应急卡片,不要在门口、楼道、走廊等处堆放杂物,以保持通道畅通。
4.基本方针:预防为主。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室内避震
位置
正确的避震方法
注意事项
门口或平房
的窗口附近
能逃
应充分利用
10多秒的时
间,跑到室外
的空旷区 
能跑则跑,要掌
握时机,但不能
乱跑     
不能逃
最好的选择
就是镇静地
就地躲避,躲
避要选择较
安全的地方
室内
应蹲、坐在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面或旁边,这样的地方容易形成三角空间,利于避震
不能乱跑,更不能跳楼
单元楼
房里
厕所和厨房由于承重墙性能较好,是比较安全的地方
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能跳楼,这些都是很危险的
家中
用被子、枕头等柔性物体护住头部,用衣服、手帕等捂住口鼻,如有可能,迅速关闭家中的电源和煤气管道阀门
能跑则跑,要掌握时机,但不能乱跑
车站、商
店等公
共场所
就地躲避
切忌拥向出口,以避免踩伤、挤伤,要保持镇静,就地避震
二、家庭防震措施
准备
具体物品
具体措施
应急包
水、食品、电源、收音机、手电筒、药品
放在固定、易拿取的地方,如遇地震,可以拿起来就走
应急卡片
姓名、住址、单位、血型、电话、联系人姓名
放在家人衣服口袋里
清理家中物品
纸箱等杂物
清理在门口、楼道、走廊等处堆放的杂物,以保持通道畅通
三、正确逃生
避开了第
一次震动
就有了生存的希望,应当抓紧时间撤离
没有避
开第一
次地震
被埋压在
废墟下 
首先要保持呼吸畅通,避开身体上方容易掉落的物体,稳定和扩大生存空间,用砖块、木棍等支撑周边断壁,然后设法脱离险境
找不到脱离
险境的通道
要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被埋在废墟下
的时间比较长
要尽量寻找食品和水,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
[拓展提升]
震后自救与互救
(1)自救:
①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②谨防烟尘呛闷窒息的危险,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尽快想办法摆脱困境;③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寻找一切可以充饥的物品,并想办法与外面救援人员联系;④鼓足生存的勇气,要有顽强的毅力,在缺水、断粮的环境下保存体力,挑战生命极限。
(2)互救: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2016年2月6日凌晨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震。震中位于高雄市美浓区(北纬22.93度,东经120.54度),震源深度16.7 km。此次地震造成台南市117人死亡,559人受伤。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后正确的自救措施至关重要,下列关于震后自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B.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救援
C.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窒息
D.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
2.关于震后互救原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先救近,后救远 ②先救老人、孩子,后救青壮年 ③先救“生”,后救“人” 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1.B 2.C 第1题,被埋在废墟之下时,要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救,尽量减小体力消耗。第2题,灾后互救的原则:先救近,后救远;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员和青壮年、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壮大救助队伍;先救“生”,后救“人”;仔细听呼救声、敲击声、呻吟声等。
3.由于灾难事故而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而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下面在灾害发生时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理由。
(2)结合下图说明地震后被埋压时如何进行自救?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图中内容。第(1)题,①抱头曲膝在屋梁下;②藏在大石后;③用毛巾掩住口鼻匍匐前进;④离开桥梁。第(2)题,结合图形内容可知,地震发生后若被埋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用木棍支撑、包扎伤口、敲击水管和静卧。
答案:(1)①不正确。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
②正确。山崩时躲在巨石背后,以防被乱石击伤。
③正确。发生火灾时地面可获得氧气,匍匐前行可逃离火场。
④正确。洪水来临时应远离河流和桥梁。
(2)首先,用身边的木棒等坚硬物体把上覆块体支撑牢固,以防继续塌落;其次,要处理好伤口,以防失血昏迷;再次,用石块敲击掩埋的物体求救;最后,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不能惊慌失措,大喊大叫。
P67思考提示 “12秒自救机会”,即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有12秒钟,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果遇到地震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
                        
台风灾害的防避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3年11月8日凌晨4时40分,超强台风“海燕”在菲律宾中部的东萨马尔省登陆,造成菲中部米沙鄢群岛上多个省份持续狂风暴雨,沿海地区巨浪拍岸,多个地方的电力、通讯完全中断。截止到2014年1月7日,共造成至少6 009人死亡。这是该国有记录以来的现代史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台风灾害。我国及时派遣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赴菲灾区参与了救援。
思考探究:当台风来临时,处在室内的人应注意什么?
提示:①切勿靠近窗户,尤其是向风的窗户;②强风过后不要放松警惕,因为台风还会再度来临。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听到台风警报后
(1)不要外出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
(2)海上航行的船只应尽快靠岸,若不能及时靠岸,应采取“停”、“绕”、“穿”三种躲避方法。
(3)对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检查,必要时给予加固。
2.台风袭击时
(1)外出的人尽快回家。
(2)室内:
①不要接近向风的窗户。
②“台风眼”过境,请勿放松警惕.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台风灾害的防避措施
在台风到来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措施。
时间段
防避措施
台风来临前
收听天气预报,还应当对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检查,必要时给予加固
台风来临时
在岸上
听到台风警报后,不要外出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
在海上
航行的船只应尽快靠岸
不能及时靠岸
“停”
滞航,待台风过后,再继续航行
“绕”
根据台风移动的方向和影响的范围适当改变航线,绕道而行
“穿”
抢在台风到来之前迅速通过
台风袭击时
外出的人
应该尽快回家
待在室内的人
切勿靠近窗户,尤其不要接近向风的窗户,以免被强风刮破的窗户碎片伤害
强风过后不久
“台风眼”过境控制的地区上空,天空变得晴朗,风也暂时停止,此时切勿以为风暴已结束而放松警惕,因为台风很快会再度来临
[拓展提升]
洪水和滑坡泥石流的自救与互救
(1)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方法:
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有关,具有可预报性,因此做好防洪准备,在洪水发生过程中的自救与互救非常重要。具体图解如下:
(2)滑坡、泥石流中的自救:
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
①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②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③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本题通过自然灾害的分布考查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防范。第(1)题,甲灾害位于板块交界处,由此判断为地震;乙灾害位于美国东部,这里靠近飓风源地并处在飓风移动路径上,因此判断为飓风。第(2)题,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一般从以下方面组织解答:加强监测预报、制定防灾预案、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范。
答案:(1)甲为地震。依据:(西临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依据: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源地。
(2)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等。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11月,一只疯狂的“海燕”飞过西太平洋,在菲律宾、中国、越南掀起了一场腥风细雨的浩劫。它就是2013年第30号台风“海燕”。也是人类有记录以来登陆的最强台风。据菲律宾国家减灾委员会统计,截止11月20日,台风“海燕”在菲律宾造成的遇难者人数上升至4 011人。另有1 602人失踪,18 557人受伤。
台风“海燕”移动示意图
分析此次台风给菲律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自然原因,并说明应该如何减少台风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台风的危害及预防。“海燕”给菲律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地势、台风的强度大及带来的次生灾害种类多等方面分析。防御的措施主要应从非工程性措施方面入手准备。
答案:原因:台风强度大,破坏力强;菲律宾中部各岛屿面积不大,海拔不高,避难困难;台风引起的风暴潮、海浪、暴雨等因素叠加,加重灾害。
措施:运用现代技术,加强对灾害的预报;政府加强组织、管理,采取有效的防范、避险措施。
P70思考提示 注意收听、收看媒体报道或通过气象咨询电话、气象网站等了解台风的最新情况。气象台发出台风警报后,不要到台风经过的地区旅游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外出的人应尽快回家;住在大厦里的居民,应关好窗户,收掉阳台上的东西(花盆、晒衣架等);加固室外易被吹动的物体;清理排水管道、保持排水畅通;船只应及时驶入避风港;将所需的食物、饮用水、药品以及有关的生活必需品准备充分;如果所住的是危房或抗风能力较差的房屋,最好到亲友家中暂避,要听从当地政府部门的安排,要求撤离的话要立即撤离,确保人身安全。
P72思考提示 在地震、台风和洪水防避、救治的方法中,运用了自然灾害地域差异的知识和自然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的相关知识。                         

一、选择题
地震是一种灾难性的灾害,它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因而有关避震、自救和互救方法尤为重要。请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地震自救和互救方法判断1~2题。
1.关于地震预报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目前人类对地震的认识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
B.地震的孕育和发生都与一定的地质构造相关,搞清地质构造是进行地震预报的重要基础
C.地下水的异常变化、动物的异常反应,小震频繁、地壳形变等都属于地震前兆,是预报地震的重要依据
D.当动物有异常反应时,地震即将来临,要马上发出地震警报
2.大地震停了下来,你在家里侥幸躲过一关,接着,你将如何做?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关闭水电及煤气开关
B.及时抢救陷在碎物底下的人员
C.打开电灯,或用打火机照明,查看损害情况
D.及时离开房屋,到开阔地带
解析:1.D 2.C 第1题,判断地震的发生,不能单靠一种现象,要综合多种现象才能判断。第2题,打开电灯或打火机照明,容易引发火灾、燃气爆炸等次生灾害。
台风是广东省主要的气象灾害。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3~4题。
3.下列选项中,台风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岸段位于(  )
A.惠州南部、汕尾南部、揭阳东南部
B.阳江南部、广州南部、珠海东南部
C.湛江东部、中山东部、汕头东南部
D.茂名南部、东莞西部、潮州东南部
4.台风过境前后,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台风来临前搬走窗口等处的花盆
B.大风暴雨时就近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
C.台风来临前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
D.台风中心刚过,仍需留在安全地带
解析:3.C 4.B 第3题,关于图中地理事物位置的描述,属容易题,可直接由图读出结论。第4题,台风是一种气象灾害,来临之前搬走窗口等处的花盆、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等措施是正确的。而且台风中心刚过,仍需留在安全地带,因为台风中心附近天气状况为狂风暴雨。B选项中大风暴雨时就近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由于风力较大,可能会使临时建筑物倒塌,带来生命危险,所以不对。
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熟悉一些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5~7题。
5.下列属于个人或家庭防洪准备的是(  )
①训练爬高能力 ②预备钢制家具 ③听汛期天气预报 ④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 ⑤学会游泳 ⑥学会救生演习的知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②④⑤⑥
6.当洪水来临时,应对洪水灾害的不正确说法是(  )
A.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
B.及时报告,统一组织抢险救灾
C.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低处转移
D.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
7.下列洪水互救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B.对溺水人员进行人工呼吸
C.划船、游泳去救人
D.等洪水过后再去救人
解析:5.B 6.C 7.D 第5题,钢制家具易沉入水中,不适宜防洪。第6题,应对洪水灾害,不同情况下按轻重缓急有不同的方法、步骤。当洪水来临时,没有转移出去的人,应采取应急措施向高处转移;当洪水猛涨时,可先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当发生险情时,要及时报告。第7题,对落水人员应及时救治。
二、综合题
8.(浙江高考)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略图。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图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该区域出现暴雨,山区易引发泥石流、滑坡、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当你遭遇泥石流时,应采取的避险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减轻滑坡带来的危害,你认为甲城市应采取的主要防灾措施是什么?
解析:第(1)题,由图知,高风险区多断层,等高线密集,坡度大。第(2)题,暴雨可破坏土体平衡,易诱发崩塌等地质灾害,为洪灾提供水源条件。泥石流流向低处,应向高处逃生;垂直于泥石流运动的方向可以最短路径远离危险区。第(3)题,对不稳定山坡加强监测;减少破坏山体平衡的工程活动;采取措施加固坡体,修建排水工程,减小流经滑坡体的水量。
答案:(1)断层 坡度 (2)崩塌 洪灾 沿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迅速向高处转移 (3)在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尽量避免工程项目在该地段选址和施工;建设护坡、排水工程等。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5月8日8时至9日11时,广东大范围遭受暴雨、大暴雨袭击,强降水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粤东、粤西等地, 6小时雨量较大的站点是:台山市端芬镇田坑站433 mm,台山市端芬镇爪排潭站409.5 mm,均超百年一遇。据广东省防办报告,此次强降雨过程造成江门台山市、新会区等地共31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2.1万人,有43个村庄受涝,直接经济损失6 000多万元。
材料二 我国洪水灾害分布图。
(1)由材料一、二可知,此次洪水灾害类型为______,在我国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洪水危险区和多发区的个人和家庭,应如何做好防洪准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洪水灾害的类型、时空分布特点及洪水中的应急措施和救助措施。由材料可知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大江河的下游,针对洪水灾害,灾前要关注天气预报,学习游泳、划船等基本技能,准备应急物资等。
答案:(1)暴雨洪水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
(2)①关注汛期天气预报;②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③准备逃生物资等。
第一节 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
地震的分布与危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尽管2015年不是地震的“大年”,但截至12月24日中国仍发生了3级以上地震598次,平均每天1.66次。其中,最多是新疆248次,其次西藏89次,第三是台湾地区68次。
思考探究:由图可知,我国地震分布有何特点?
提示: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1.地震的分布特点
分布范围广;很不均匀,且呈明显的带状分布。
2.我国主要地震带
a环太平洋地震带;b喜马拉雅地震带;c华北地震带;d东南沿海地震带;e南北地震带;f西北地震带;g青藏高原地震带;h滇西地震带。
3.地震的危害
地震是造成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一种自然灾害,经济损失重,危害大。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四个地震多发区、南北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或板块内部的构造断裂带上。
二、我国东西部地震多少与灾情比较
西部
东部
情况
原因
情况
原因
地震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

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地震灾情
较轻
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
严重
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2016年2月6日凌晨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震。震中位于高雄市美浓区(北纬22.93度,东经120.54度),震源深度16.7 km。据此回答1~2题。
1.此次地震(  )
①发生在太平洋板块上
②发生在亚欧板块
③是地壳张裂造成的
④是地壳挤压造成的
A.②④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在同一次地震中,台湾岛的西部往往比东部灾情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经济活动频繁
B.西部人口稠密、聚落众多
C.西部人们的抗震避险意识较差
D.西部经济发达
解析:1.A 2.C 第1题,此次地震发生在亚欧板块上,正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板块俯冲挤压造成的。第2题,台湾西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聚落众多,经济活动频繁,这是导致灾情西部比东部严重的原因。
3.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下图为“5·12”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区示意图。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据图说明极重灾区空间分布的特点。
(2)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自然灾害具有关联性,地震可诱发海啸、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灾害。按题目要求答出其中属于地质灾害的即可。极重灾区空间分布的特点,可由极重灾区图例分布特点得出。第(2)题,由题干获取堰塞湖的成因,并联系唐家山堰塞湖是由汶川地震引发了滑坡阻塞河道形成的。综合考虑唐家山堰塞湖周围的地质、地形、气候、水文特点,可顺利突破该题。
答案:(1)崩塌、滑坡或泥石流。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或沿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分布)。
(2)地质构造不稳定;岩性疏松;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峻(山高谷深);地震发生引发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大。
P30思考提示 1.许多自然灾害都有前兆或异常现象,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可能是泥石流发生时发出的声音,所以要高度警惕。
2.暴雨过后,雨水会迅速汇集,如果地表植被覆盖率差,并且地表物质破碎,沟谷中极易发生泥 
石流,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确认安全后方可进入沟谷。
3.山区泥石流由高处向低处在沟谷中流动,向泥石流袭来两侧的高处跑,能在最短时间内避开泥石流带来的危险地带;山区坡度陡,泥石流推进速度快,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很难躲避其危害。
泥石流、滑坡的分布与危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6年5月8日凌晨5时许,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因连降大雨发生山体滑坡。滑坡事故造成一在建工地7人受伤,39人失踪。截止5月9日上午11:00,已发现14具遇难者遗体。
思考探究:什么样的地区易发生滑坡?
提示:滑坡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地区:主要有云南省西北和东北山区、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甘肃省南部白龙江流域、辽宁省东部山地和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山地。
(2)危害:冲毁城镇、乡村、矿山,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损坏农作物、耕地及林木,堵塞河道,阻断航运,引起洪涝灾害。
2.滑坡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主要发生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区,以及黄土高原和秦岭-大巴山地区。
(2)危害: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摧毁城镇、工厂、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土地、森林、植被等。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滑坡、泥石流的成因
1.滑坡的成因
2.泥石流的成因
二、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危害
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是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最常发生的有地震、滑坡、泥石流,而这些灾害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造成多种地质灾害的群发性特点,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原因及危害如下图所示: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分析一个区域地质灾害多发的一般思路(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2016年6月19日凌晨3时至20日8时,湖北黄冈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特大暴雨,并引发山体滑坡,导致多处道路损毁。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该滑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滑坡是由山洪水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B.该滑坡的发生具有突发性, 不可能有任何先兆
C.该滑坡的形成原因是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
D.该滑坡的形成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2.不考虑岩体影响,在下图中的①②③④四处修建公路,不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C 2.B 第1题,A项表述的是泥石流概念;B项中说滑坡的发生没有先兆不正确,因为典型滑坡的形成要经过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的三个阶段;D项中提到滑坡的形成,自然因素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第2题,滑坡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控制性因素:图中①③不存在软弱面(岩层之间交界面)。②④有软弱面且软弱面与山坡体倾向一致,故容易发生滑坡。
3.初春气温逐渐升高,山坡上的冻土层和积雪融化,并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形成泥流。规模较大的泥流能摧毁或掩埋植被、建筑物、道路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年降水量约1 500~1 700 mm,年雨日约180天,甲地海拔约1 000 m,平原平均气温约4 ℃,公路西端海拔约3 000 m。山地1 500 m以上分布着云杉、冷杉林,林下土层深厚。
分析图示区域公路西半段初春多发泥流灾害的原因。
解析:从泥石流发生条件并结合图文信息来分析:土源丰富(土层深厚)、坡度大(公路北侧山地海拔较高且坡度长)、水源丰富(初春,气温回升快,山上积雪和冻土融化,提供水源)等。
答案:(公路北侧)山高(坡度大,高差数百米到千米以上)坡长, 且土层深厚、含水量大(降水量大、雨日多、有植被保护);冬季气温低于0 ℃,土层冻结,有积雪;初春升温快,冻土层和积雪快速融化。
P33思考提示 1.云南盈江频发滑坡、泥石流的原因:①山区地形;②岩石结构比较疏松,易于风化,风化的土层比较厚;③特别是在陡坡地带的风化层,一旦遇到强降雨,水分在山体内饱和以后,造成土层滑落,最终形成滑坡、泥石流。
两种灾害在一起发生,除了山区地形和岩层疏松的基本条件,主要是因为气候条件,一旦遇到强降雨,不仅易发生滑坡,还极易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2.通过平时排查,发现隐患,并建立监测点,在暴雨时加强防范;对于滑坡,还可采取加固山体等措施。 
                        

一、选择题
读中国地震分布图,回答1~2题。
1.由图中内容分析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多西少
B.西部灾情重于东部
C.青藏和台湾是地震多发区
D.地震都在板块交界处
2.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灾情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科技发展,经济损失下降
B.人口密度加大,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上升
C.经济飞速发展,防震、抗震设施落后,经济损失上升
D.科技进步,抗震能力提高,死亡人数下降
解析:1.C 2.D 第1题,我国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地震分布基本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新疆、青藏、华北和台湾是我国地震多发区。第2题,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防震、抗震设施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使得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有所下降。同时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灾害经济损失显示出上升的趋势。
下图为中国地震灾害灾情年际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从上、下两幅图对比分析可以得出(  )
A.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成正比
B.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成反比
C.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数减少与抗震能力提高有关
D.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数减少与地震发生次数减少有关
4.下列省区中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的是(  )
A.广东省         B.台湾省
C.湖南省 D.云南省
解析:3.C 4.B 第3题,从两图对应关系看,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并不成正比或反比关系,但很明显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死亡人数明显减少,但经济损失明显增大,说明由于抗震能力的提高,导致死亡人数减少。第4题,台湾省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且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回答5~7题。
5.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  )
A.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B.类型齐全的特点
C.爆发频繁的特点
D.规模巨大的特点
6.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大
C.降雨分配不均,暴雨集中
D.气温差较大,岩石破碎
7.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
A.地震 B.泥石流
C.滑坡 D.塌方
解析:5.A 6.D 7.B 第5题,滑坡和泥石流在我国的分布,在地域上多分布于山区,并且集中于地壳活动剧烈的西南地区,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第6题,温差较大,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且该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不是很大。第7题,植被破坏后,地面缺乏植被保护,易产生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综合题
8.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分析该地区地震频繁多发的原因。
(2)在该地区出现的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的地质灾害系统,地震中产生的诱发性地质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处与B处相比,________处诱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读出图中所示的地理区域,根据经纬度和岛屿轮廓形状判断出该地区是台湾岛。第(1)题,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强烈碰撞的地方,地壳不稳定,从而使其成为我国现代地震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第(2)题,多山、多地震、多雨等自然地理特征决定了该地的地质灾害系统属“地震-滑坡-泥石流”型,地质因子(地震、火山喷发等)、气象因子(台风等)都成为诱发滑坡、泥石流的重要原因。
答案:(1)该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较活跃,属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震 滑坡 泥石流 滑坡 泥石流 B
9.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泥石流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的由大量土石和水构成的固液两相流体。
我国泥石流分布与年降水量关系统计表
年降水量(mm)
<100
100~400
401~600
601~800
801~1 000
1 001~1 400
>1 400
泥石流数量百分比(%)
2
8
16
18
24
22
10
我国泥石流暴发频率与月份关系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泥石流暴
发频率(%)
0
0
0
2
9
18
34
24
10
2
1
0
(1)阅读材料,分析发生泥石流的三项必要条件。
(2)阅读材料,分析泥石流的主要发生季节及其原因。
解析:第(1)题,发生泥石流的三个条件需要从形成泥石流灾害系统的诸要素中提取。第(2)题,泥石流发生的季节主要在夏季,从第二个表格中即可得出结论。原因需要从第(1)题的结论入手,结合表格回答。
答案:(1)充足的水;足够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
(2)我国泥石流灾害多发生在夏季(6、7、8月),因为该时期较多的降水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第三节 国的海洋灾害
中国的海洋灾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4年3月19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灾害为主。与近10年(2004~2013年)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平均值(见下图)。
2004~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
2013年各类海洋灾害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风暴潮灾害,占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4%;人员死亡(含失踪)全部由海浪灾害造成。
思考探究:说出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风暴潮灾害的类型及影响地区。
提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气旋风暴潮。台风风暴潮主要影响东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温带风暴潮主要影响渤海和黄海沿岸。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一、中国海洋灾害的主要类型
1.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
2.危害:风暴潮灾害位居海洋灾害之首,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灾害。
二、风暴潮
1.台风风暴潮
(1)发生时间: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以8~9月最为集中。
(2)特点:来势猛、速度快、破坏力强。
(3)发生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浙江是台风登陆最多的省区,也是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最多的地区。
2.温带气旋风暴潮
(1)发生时间: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
(2)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渤海和黄海沿岸。
三、灾害性海浪和海啸
1.灾害性海浪
以台风引发的灾害性海浪为主,造成翻沉、损坏各类船只,造成人员死亡或失踪。
2.海啸
灾害发生的频次不多,据记载,平均200年发生一次。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我国的风暴潮
类型
台风风暴潮(热带风暴潮)
温带气旋风暴潮
活动时间
7~10月,8、9月集中
春季和秋季
影响范围
东南沿海;重灾区为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
北方沿海地区
发生区域
从辽东湾到北部湾的沿海地区
产生原因
人为原因
东部海岸地区分布着众多的港口、开放城市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盐业、捕捞渔业、海洋养殖业发达,是一条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对全国发展有极为重要价值的地带
自然原因
地处台风和温带气旋多发区,风力强盛,风暴潮势力强
破坏
破坏沿岸设施;沿岸侵蚀后退作用加剧;沿岸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海水入侵、倒灌
预防对策
非工程措施:加强灾害监测预防系统建设、海岸带综合管理、科学编制防潮规划等;工程措施:海堤建设与维护、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
二、赤潮的定义、发生条件和危害
定义
海洋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影响和危害其他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
成因
危害
①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②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黏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其呼吸,导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用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③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尸骸的分解过程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拓展提升]
我国沿海地区发生海啸可能性小的原因
(1)我国海区以浅海大陆架为主,海底平坦宽阔,海水一般较浅,海底摩擦力较大,不易发生海啸。
(2)我国海区外围有成串的岛屿、暗礁环绕,形成一道天然屏障。
(3)我国海区一般没有现今活跃的板块俯冲带和海沟构造、近代垂直差异运动表现不强烈。综合来看渤海、黄海一般不产生地震海啸,东海、南海,特别是台湾岛东部海域具备产生海啸的条件,但总体影响不会太大。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下列关于灾害性海浪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的近海遭受的灾害性海浪的破坏,以寒潮引发的灾害性海浪为主
B.我国的近海遭受的灾害性海浪的破坏,以台风引发的灾害性海浪为主
C.灾害性海浪只在冬春季节出现
D.灾害性海浪只在夏秋季节出现
解析:选B 我国的近海和近岸常遭受灾害性海浪的破坏,其中以台风引发的灾害性海浪为主。另外,温带气旋和寒潮大风也可引起灾害性海浪。灾害性海浪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现。
2.下列与福建多发赤潮无关的是(  )
A.纬度较低
B.靠近很多轻工业企业
C.人为排放的含氮、磷的有机物较多
D.台风多登陆的缘故
解析:选D 赤潮发生的条件有:纬度较低,水温高;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静水环境。台风多在此登陆与赤潮没有关系。
3.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浙江省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灾害发生频度和强度有所增大,读图,分析杭州湾沿岸风暴潮频发并导致灾情严重的原因(  )
①地理位置特殊,受台风影响显著 ②湾口呈喇叭口朝向太平洋 ③沿岸地势低平 ④人口密集 ⑤海底地震 ⑥地壳运动
A.③④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 风暴潮灾情可以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杭州湾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间位置,湾口呈喇叭口朝向太平洋,沿岸地势低平,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受夏季风和台风的影响大。
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我国管辖海域发生了15次台风风暴潮,较往年明显偏多。“天兔”和“菲特”风暴潮使东南沿海多处发生溃堤、海水倒灌现象,60年来绝无仅有。
(1)比较漳州沿海地区两次风暴潮的强弱,并分析其原因。
(2)为减轻风暴潮造成的损失,应采取哪些防御措施?
解析:第(1)题,据图看出漳州两次风暴潮的强弱,主要与两次台风登陆有关,两次台风的强度不同、登陆的位置不同从而影响着漳州风暴潮的强弱。第(2)题,防御措施从工程性和非工程性两方面分析,工程性措施如加固海岸、修建海塘、营造防护林等,非工程性措施主要有加强监测预报、增强防灾措施、及时转移受灾人群等。
答案:(1)“天兔”风暴潮较强。因为“天兔”是超强台风,风力强;且距离台风登陆点近,潮水水位增长幅度大。(或“菲特”风暴潮较弱。因为“菲特”为热带风暴,风力较弱;且距离台风登陆点远,潮水水位增长幅度小。)
(2)加强风暴潮监测和预报;加固海岸堤坝;营造沿海防护林体系;及时转移人员。(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5.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特点,可冲毁海堤、道路,吞噬沿海地区的码头、工厂、村镇,酿成巨大灾难。
(1)指出引发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的天气系统。
(2)简要回答海南岛沿海风暴潮的类型、空间分布特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风暴潮灾害的类型、形成及分布。第(1)题,风暴潮是由海洋强风引起的浪涌海岸的现象。在热带沿海地区主要是由强烈的热带气旋(或台风)造成的,而在温带地区则由温带气旋引起。第(2)题,海南岛地处我国南部沿海,夏秋季节频受台风影响,联系台风移动的路径及防御知识即可回答本题。
答案:(1)热带气旋(或台风)、温带气旋。
(2)类型:台风风暴潮(或热带气旋风暴潮)。
空间分布特点:在海南岛的东南部沿海。
P41思考提示 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浙江等地区。遭受台风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多集中在东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我国的温带气旋风暴潮主要受灾地区集中在渤海和黄海沿岸。
风暴潮影响范围大,会摧毁沿岸设施,使沿岸地区居民房屋倒塌,船只被摧毁,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发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因而风暴潮造成的损失相对较大。
P42思考提示 由于此次风暴潮是由台风引起的,所以风暴潮发生地区与台风路径有直接关系。以台风登陆点为中心,周围很大范围的沿海地区是风暴潮的严重影响地区,往两侧为一般影响地区。 
                        
一、选择题
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地的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可引发风暴潮的天气系统有(  )
①热带气旋 ②副热带高压 ③温带气旋 ④极地大陆气团 ⑤冷暖空气交互影响形成的锋面 ⑥极地高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2.我国温带气旋风暴潮常出现于(  )
A.夏秋季节 B.冬春季节
C.春夏季节 D.春秋季节
解析:1.A 2.D 风暴潮可由温带气旋、热带气旋和锋面系统三种天气系统引起,其中的热带气旋(台风)风暴潮多发生于夏秋季节,而温带气旋风暴潮则多形成于春秋季节。
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当淡水河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据此完成3~4题。
3.当长江口咸潮发生时,长江口以东海区海水的实际盐度最可能是上图中的哪条曲线(  )
A.① B.②
C.③ D.④
4.当河流咸潮发生时,除造成淡水短缺外还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三角洲海岸侵蚀后退
B.地面沉降
C.三角洲地区土地盐碱化加剧
D.发生赤潮
解析:3.A 4.C 第3题,依据发生咸潮时盐度值变高可以得出为①曲线。第4题,咸潮发生时引起海水入侵内陆,故能引起土地盐碱化。
2016年6月份,大量浒苔登陆山东青岛第三海水浴场,浒苔受南风影响连续袭扰青岛前海海水浴场及各海湾,青岛市启动浒苔灾害Ⅳ级应急响应程序。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浒苔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浒苔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容易发生浒苔
D.浒苔大量出现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6.在下列水域中,最容易发生浒苔大量出现的是(  )
A.杭州湾 B.莱州湾
C.辽东湾 D.珠江口
7.下列关于浒苔大量出现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说明海洋生态系统失去了自动调节能力
B.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含氟制冷剂大量使用导致臭氧层破坏
C.工业废水、城市生活垃圾直接排入大海,导致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是直接原因
D.空气中CO2浓度升高,导致海洋温度升高
解析:5.D 6.D 7.C 浒苔的大量出现是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其发生除浒苔本身生物学因素之外,还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是光照、气温、盐度、风浪、地理位置等。排入近海的大量污染物(如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和排放)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等人为条件是浒苔出现的主要原因。珠江口周围岛屿众多,相对较封闭,海水净化速度慢,并且污水排放量大,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高,是最容易发生该类问题的水域。
二、综合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山东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出现近30年来同期最严重的海冰灾害。海冰灾害发生早,而且增长迅速,短时间内就覆盖了大片区域。卫星遥感实况图分析,辽东湾浮冰范围98海里;渤海湾浮冰范围15海里;莱州湾浮冰范围8海里;黄海北部浮冰范 围 20海里。辽东湾浮冰范围超过警报标准,有关部门发布了海冰警报。
材料二 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海冰预报示意图。
(1)简要分析辽东湾海冰范围广、冰层厚的主要原因。
(2)说明我国沿海海冰的危害。
解析:第(1)题,可从海域所处纬度地区冬季的气温特点、海域形状和海水深度等方面分析。 第(2)题,危害主要从沿海建筑、海运、养殖等方面归纳。
答案:(1)纬度高;海域较封闭(海水交换能力和流动性较差);海水较浅。
(2)阻碍航运,威胁船只和海上建筑物的安全;影响渔业、养殖业及其他海上活动。
9.读中国近岸海域赤潮统计表,回答下列问题。
海区
20世纪
50年代
20世纪
60年代
20世纪
7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
20世纪
90年代
2000~
2001
合计
渤海
1
0
3
2
16
8
30
黄海
0
0
5
7
9
6
27
东海
1
1
2
33
41
26
104
南海
0
0
1
33
55
7
96
合计
2
1
11
75
121
47
257
(1)中国沿海赤潮时空分布总体特征,并分析形成这种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
(2)在2000~2001年间,东海海域的赤潮发生次数远远超过南海海域,试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结合表格信息直接归纳赤潮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温度。第(2)题,赤潮的发生与沿海地区的大陆污水排放有关,且与海域自身的自净能力有关。
答案:(1)赤潮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赤潮发生频率呈现明显南高北低的区域性特征。南方海域比北方海域水温高。
(2)南海海域宽阔,水深;东海沿岸经济发达,含氮、磷有机物的废水随河流注入东海。
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与危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春雨贵如油”“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思考探究:上述谚语主要反映了我国哪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分别对应我国的哪些地区?
提示:干旱。 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一、台风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1)源地:菲律宾群岛以东太平洋洋面(西太平洋)。
(2)移动路径:
①西移路径:从生成地向偏西移动,在广东、海南沿海登陆。
②西北路径: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在台湾、福建、浙江沿海登陆。
③转向路径: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后,转向东北方向。
(3)影响范围:
主要在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苗岭以东区域,其中广东、海南、福建、台湾、浙江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2.危害
(1)构成因素:主要有强风、暴雨和风暴潮。
(2)强风危害: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
(3)暴雨:巨大洪涝灾害。
(4)风暴潮: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
二、寒潮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1)时间分布:9月到次年的5月,其中3~4月最强。
(2)空间分布:
①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②侵入路径:
西路:从西部进入我国,直接向东移动。
中路:从西北进入新疆北部,向东南经黄河河套进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
东路:从北方直接南下。
2.危害
(1)使农作物、果木等遭受严重冻害。
(2)大雪、冰冻会造成牲畜死亡,交通堵塞,电力、通讯中断。
(3)造成风暴潮及海上翻船事故等。
三、旱灾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1)空间分布:形成了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2)时间分布:持续时间长,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也较明显。
2.危害
是我国范围最广、历史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影响工农业生产、城市供水、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对比我国的台风与寒潮灾害
灾害
路径
灾害
名称
台风
寒潮 →
天气
系统
气旋
冷锋
成因
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源地
西北太平洋
北方大陆和冰雪洋面
时空
分布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粤、琼、闽、浙、台等省区
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除滇南、青藏、台湾、海南外的大部分地区
过境
时天
气变
化 
气压下降,降雨量增多,风速增大,台风眼经过时,会带来短暂晴朗天气
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主要
危害
主要由狂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强烈的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的影响
益处
缓解旱情、降温消暑
带来的低温,是天然“杀虫剂”;带来风资源;带来大范围雨雪天气,缓解干旱
二、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
[拓展提升]
我国干旱区不是最严重的旱灾区
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观,几乎很少出现旱灾;半干旱区常常“十年九旱”。所以,不同的区域,旱灾的特点不尽相同。在这里的关键是“灾”字的理解与含义。所谓“灾”应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的事件。而西北地区的受灾体稀少,甚至有的地方基本没有受灾体,形成不了多大的破坏,所以干旱不等于旱灾。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影响我国的台风有西移、西北移、转向三种移动路径,其中转向路径台风常到达我国东部海面或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路径呈抛物线状。图1是西太平洋台风转向点的平均经纬度图,括号内是台风统计次数,实折线上各点表示纬度,虚折线上各点表示经度。图2是西太平洋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台风转向点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是________。
A.5~6月        B.6~8月
C.8~10月 D.10~11月
(2)图2中,台风中心正从东南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靠近台湾东部沿海,速度明显减小,有转向的迹象,这个台风可能出现的时段是________。
A.5~6月 B.6~7月
C.9~10月 D.10~11月
(3)图2中的台风靠近台湾时,对台湾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造成的?
解析:本题考查台风形成移动规律及危害。第(1)题,图1中左侧纵坐标为纬度,右侧纵坐标为经度。实线上各点为纬度,虚线上各点为经度。读图可知8月前台风转向点不断向西北移动。8月后则向东南移动。第(2)题,由题干知图2中台风的移动路径为西北移。再读图1,可知6~8月台风移动路径为西北移为主。第(3)题,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中心附近空气强烈旋转上升,形成狂风和特大暴雨,在沿海形成巨浪,淹没低地。
答案:(1)C (2)B (3)狂风;暴雨;风暴潮。
2.(全国丙卷)河南省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5区。下图示意河南省各水文气象区1450~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
概括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原因。
解析:河南省该时段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可结合图示从南、北部的差异上回答,原因主要从南、北方气候的差异上分析。
答案:分布特征:北部(三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南部(两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
原因:[北部(三区)和南部(两区)基本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属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部(三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易发水旱灾害;南部(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小,水旱灾害发生频率也较低。
P34思考提示 气象灾害主要有台风、寒潮、干旱等。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这是由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特点决定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特点:①种类多。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其他灾害,共7大类20余种。②范围广。无论在高山、平原、高原、海岛,还是在江、河、湖、海以及空中,处处都有气象灾害。③频率高。④持续时间长。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例如,1951~1980年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或伏秋连旱的年份有14年。⑤群发性突出。某些灾害往往在同一时段内发生在许多地区,如雷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在每年3~5月常有群发现象。⑥连锁反应显著。天气气候条件往往能形成或引发、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加重灾情。
P35思考提示 1.影响中国的台风源地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其移动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从生成地向偏西移动,在广东、海南沿海登陆;二是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在台湾、福建、浙江沿海登陆;三是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后,转向东北方向。
2.我国经常受到台风影响的地区:影响范围主要在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苗岭以东区域,其中广东、海南、浙江、台湾、福建沿海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P38思考提示 我国的降水大多是夏季风带来的,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加上冬无储备水源,春季又是农业用水量大的季节,因此我国多春旱。
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与危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6年5月7日以来,江西抚河流域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造成抚州、宜春等6市19县(市、区)24.7万人受灾,2人遇难,紧急转移安置与需紧急生活救助人数1.3万人。
思考探究:试分析我国东部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提示:①我国东部地区处于季风区,降水集中、多暴雨;②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水流缓慢;③围湖造田,湖面缩减,蓄洪能力差;④河流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湖库,泄洪能力弱。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中国洪涝分布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平原多,高原和山地少。
2.五个洪涝多发区
(1)两广大部、闽南和台湾;
(2)湘赣北部地区;
(3)苏浙沿海和闽北地区;
(4)淮河流域;
(5)海河流域。
3.洪涝的危害
发生频次高、危害范围广、损失严重。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我国洪涝灾害多发、严重的原因
二、暴雨洪水分布与副高位置移动
1.正常年份
时间
副高位置
雨带位置
图示
春末、5月份
北纬15°~20°
华南(A)
夏初、6月份
北纬20°左右
长江中下游(B)
7~8月份
北纬25°~30°
华北(C)、东北(D)
9月份
副高南退
雨带随之南退,北方雨季结束
2.异常年份
若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则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北方干旱;当副高季节性北移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干旱。
三、中国的主要洪水灾害
类型
时空分布
成因分析
影响
暴雨
洪水
4~9月。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人类活动不合理
①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②易导致涝灾发生
融雪
洪水
4~5月融雪洪水,7~8月冰川融水。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
随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水
对农业影响较严重
冰凌
洪水
初冬和初春。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下游河口及松花江部分河段
初冬时下游河段先冰冻,初春时上游河段先解冻,从而引起上游河水越过下游冰面,溢出两岸,形成洪水
对交通影响较严重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思路分析
(1)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即水系特征(水系形状、流域面积等)、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地势低洼)。
(2)人为原因:主要从植被破坏、围湖造田方面考虑。
以长江流域为例: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我国淮河流域频发洪水,每年都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抗洪救灾。据此回答1~2题。
1.淮河多水灾的原因是(  )
①支流多 ②每年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 ③流域内落差小 ④气候异常 ⑤暴雨频繁 ⑥季风活动的年际变化大 ⑦河道弯曲狭窄 ⑧湖泊淤积
A.②③④⑥⑦      B.①③⑤⑦⑧
C.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⑦⑧
2.下列治理淮河水灾的措施,正确的是(  )
A.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B.因洪泽湖泥沙淤积严重,截断淮河与洪泽湖的水道联系
C.加固大堤,利用京杭运河水道排泄洪水
D.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修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整治入海入江水道
解析:1.B 2.D 第1题,淮河支流众多,流域内落差小、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湖泊淤积,蓄洪能力低,因而多水灾;随着雨带的推移,淮河南北支流进入汛期的时间是错开的。第2题,针对淮河水患特点,上中下游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
3.(全国卷Ⅱ)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涝灾的现象时有发生。读图,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
解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地势特点、河流水文水系特点、城市靠近海洋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天气现象(台风)等方面综合分析。
答案:地处平原,地势低平,受南部山区洪水和河流上游汇水的共同影响;排洪通道少,且易受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顶托,排水不畅;处于台风过境或登陆区,台风常带来强降雨。
P40思考提示 1.表现:东部损失大、西部损失小;平原损失大,山区损失小。
2.成因:东部季风区季风环流不稳定,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易引发洪灾;社会经济原因: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繁荣,经济密度大;平原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工农业区,人口稠密,一旦受灾,损失严重。 
                        

一、选择题
读中国多年平均日降水量大于等于 50 mm 的日数分布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洪水的时空分布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
B.干旱半干旱地区没有洪灾发生
C.东北地区没有洪灾是因为降水较少
D.平原地区较山区洪涝少,山脉东坡和南坡较多
2.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在每年的(  )
A.4~9月        B.5~11月
C.7~8月 D.6~8月
解析:1.A 2.A 第1题,从图中看,降雨量大于等于50mm的日数东部地区较多,西部地区较少。暴雨可以导致暴雨洪水,因而洪水的时空分布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存在相关性。洪水的成因还有融雪洪水和冰凌洪水,西北地区易发生融雪洪水,东北三种洪水均可发生。平原洪水多于山区。第2题,受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在每年4~9月。
长江流域是我国洪灾多发区。据此回答3~4题。
3.一般来说,发生下列条件中的哪些情况,长江流域会发生全流域的特大洪灾(  )
①上游与中游干支流水位同时进入汛期或汛期因延长而重叠
②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的作用减弱
③因泥沙淤积或围湖造田造成干流排水不畅,湖泊调蓄能力减弱
④长江流域的面积扩大,中下游湖泊众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下列哪项措施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或减轻长江流域内发生特大洪灾(  )
A.加强流域内的用水管理 B.修筑河堤
C.加强全流域内的绿化 D.围湖造田,发展农业
解析:3.A 4.C 第3题,中下游湖泊众多,可以发挥湖泊对长江径流的调节能力,减轻洪涝灾害。第4题,加强全流域绿化,可以使入河泥沙量减少,增加河道泄洪能力。修筑河堤仅能防御洪水,不能从根本上减轻洪灾。
5.读我国部分地区降水示意图,若图示地区降水持续多日,最易发生洪涝的地区是(  )
A.江汉平原 B.四川盆地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解析:选C 从图中可以看出降水强度最大的区域位于珠江流域,以大雨和暴雨为主,因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
6.P地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的进退 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先后 D.用水季节变化
7.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多(  )
A.人口稀少 B.经济落后
C.平原地形 D.高原和盆地
解析:6.A 7.C 夏季风由南向北推进,降水区域也由南向北推进,若夏季风推进速度异常,则往往造成南北此旱彼涝的现象。东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排水不畅,且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因而旱涝灾害严重。
二、综合题
8.读我国台风和寒潮影响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出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具有什么特点?A地是否受台风或寒潮的影响?为什么?
(2)从我国地形的特点分析,为什么寒潮对我国南部地区影响较小?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了我国受台风影响的主要地区是东部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因此台风灾害是东部沿海比西部内陆重、南方比北方重。从图中台风影响范围可以看出A地不受台风影响,但可能受寒潮影响。第(2)题,受东西向高大山脉的阻挡,寒潮很难深入南部,所以南部地区受寒潮影响较小。
答案:(1)沿海重、南方重。图中A地在台风影响范围之外,不受台风影响,但可能受寒潮影响。因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地形的影响,形成冷空气通道,分流的寒潮能长驱南下,影响A地。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山脉多东西走向,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加之我国南北跨度较大,所以寒潮对我国南部地区影响较小。
9.(浙江自选模块)“冷湖”是丘陵地区山谷中冬、春季节微风晴夜因近地面空气的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近地面逆温现象。我国江南丘陵山谷中出现的“冷湖”经常使种植的柑桔遭受冻害。图1为冬、春季节微风晴夜江南丘陵山谷出现的气温分布模型, a、b、c、d代表等温线,且数值a>b>c>d。图2为江南丘陵山谷一次超强寒潮过境的微风晴夜测得的不同地形部位气温变化过程曲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春季江南丘陵山谷地形中通常最早出现植物发芽、开花的地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江南丘陵地区大量种植柑桔,柑桔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 ℃。图2中,若按“冷湖”逆温垂直递增率1 ℃/10 m计算,则该山谷种植柑桔的地方到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为(  )
A.24 m B.40 m
C.6 m D.60 m
(3)为预防遭受“冷湖”冻害,你认为应该选择怎样的地形条件种植柑桔?
解析:第(1)题,山谷地形中植物发芽、开花最早的地方应是气温最高的地方。根据四条等温线数值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a>b>c>可知,甲、乙、丙、三地的气温都低于d,而丁地的气温在c~d之间,即丁地气温最高。故选D。第(2)题,已知柑桔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 ℃,从图2中可读取谷底部的最低气温约为-11.4 ℃,根据“冷湖”逆温垂直递增率1 ℃/10 cm可计算出山谷种植柑桔的地方到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为24 cm。故选A。第(3)题,由上面两题可以看出,柑桔应种植在热量条件较好的地方,因此要选择在山地阳坡、坡的中部,或者是向南开口的小盆地中,避开山谷的底部。
答案:(1)D (2)A
(3)南坡(阳坡);坡中部;向南开口的围椅状小盆地。(任答两点)
第五节 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经核定,2015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8 620.3万人次受灾,819人死亡,148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 704.1亿元。自然灾害以地震、台风、泥石流为主;风雹、洪涝、干旱、低温冷冻和雪灾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思考探究:(1)中国有哪些自然灾害?
提示: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滑坡、泥石流等。
(2)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加上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差异的原因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
2.类型的差异
(1)地震灾害:主要发生在105°E以西、华北及部分沿海地区及岛屿。
(2)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
(3)旱灾:以西北、华北、华南、东北中部和西南的东南部最为严重。
(4)海洋灾害:以东海海域最突出,主要影响沿海地区及岛屿。
(5)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在一、二级阶梯和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3.危害程度的差异
(1)原因:除了受自然灾害活动强度影响外,还与人口和受灾财产等承灾体的类型、价值及其时空分布等密切相关。
(2)地域特点:东部省区损失大,中部省区居中,西部省区较小。西部地区自然灾害的直接危害较轻,但引发的资源、环境破坏效应最为显著。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及原因
全球多种自然灾害(除现代火山灾害以外)在中国都有发生,这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强烈的地壳运动、多山的地貌及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我国东、西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差异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气候、地形
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
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
土地类型
耕地面积大
草原广阔
人口
数量多,密度大
稀疏
农业部门
种植业为主
畜牧业为主
畜牧业经营
方式
舍饲、半舍饲,高密度养畜
靠天养畜
主要受灾
种类
洪涝、干旱、冷冻、风雹
雪灾、旱灾、虫灾
风险
农业灾害风险大
牧业灾害风险大
灾情表现
农作物受灾面积大
牲畜掉膘或死亡
[拓展提升]
东部灾害区是我国的重灾区,表现为:①这里地势低平,有大面积的内涝区,洪水、暴雨集中;②沿海受台风、暴雨、大风影响较多,北部有旱灾和虫灾;③灾害种类多;④人口稠密,受灾体脆弱,灾害群发。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图,完成1~3题。
1.上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        B.台风
C.洪涝 D.寒潮
2.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7、8月 B.甲——3、4、5月
C.乙——5、6月 D.乙——12、1、2月
3.图中丙区域此类灾害出现频次大于周边地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集中,多暴雨 B.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C.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D.气温高,蒸发量大
解析:1.A 2.B 3.C 图中自然灾害主要集中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以东,且华北平原最严重,应是干旱;华北以春旱为主,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伏旱(夏季)为主;云贵高原干旱较周边地区严重,主要是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表水易漏失。
4.(上海高考)阅读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
地区
旱灾频次
水灾频次
三江平原及长
白山地
32
219
松辽平原
169
357
环渤海平原
415
799
黄淮平原
846
1 407
长江中下游平
原和江南丘陵
949
2 151
(1)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
(2)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分布特点主要是解读我国水旱灾害分布示意图,先说总体分布,再说差异。频次特点主要是解读表格,先总体,然后对表格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第(2)题,气候上主要是其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最大的特点就是夏季风的不稳定性。地形上则是这里为丘陵地区,地形有起伏,易形成洪灾,平原地区则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形成涝灾。
答案:(1)分布特点: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
频次特点: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
(2)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于引发洪涝灾害。
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大,易引发山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或受长江干流洪水威胁)。
P49思考提示 受灾人口密度的地区分布特点:沿黑龙江的黑河-云南的腾冲一线,东南部人口密度大,受灾人口多,西北部人口密度小,受灾人口少。受灾人口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区。
P50思考提示 东部省区损失大,中部省区居中,西部省区较小。西部地区自然灾害的直接危害较轻,但引发的资源、环境破坏效应却最为显著。
                         
自然灾害分区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在台湾当过多年导游,现任美国顶级国际开发集团首席执行官的何其伟说,作为台湾旅游界人士,要特别提醒内地游客:台湾宝岛虽然风光秀丽,但由于它的地理和地质结构比较特殊,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赴台旅游时随时可能面临的三大自然灾害——台风、地震、豪大雨(瞬间袭来的暴雨)。
思考探究:台湾为什么多台风、地震、暴雨灾害?
提示:受海洋影响强烈,是我国台风的主要登陆地点;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纬度较低,处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多对流雨。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海洋灾害区
该区包括我国的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为主的灾害,对我国的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港口以及海洋钻井平台等造成危害。
2.东南沿海灾害区
该区包括我国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洪涝、海水入侵等为主的灾害,往往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和种植业等造成严重的危害。
3.东部灾害区
该区包括我国地形第二阶梯以东地区,地势低平,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也是我国平原最集中的区域。以洪涝、干旱、病虫害等为主的灾害,对城市和农业生产等造成严重危害。
4.中部灾害区
该区包括我国青藏高原以东地形第二阶梯的部分,是我国自然环境复杂的地区。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为主,上述灾害对农业、工业及交通设施与建筑物等造成危害。
5.西北灾害区
该区包括我国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北部及内蒙古西部的地区,是我国的干旱区。以地震、霜冻、干旱、沙尘暴、病虫害等为主的灾害,对城市建筑、畜牧业、农业生产等造成危害。
6.青藏高原灾害区
该区包括我国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冻害等为主的灾害,对畜牧业危害严重。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我国六个灾害区的基本概况
灾害带
分布地区
主要致灾灾种
受灾体
影响因素
海洋灾害区
东部和南部海域
台风、风暴潮、赤潮、海浪、海冰
海洋渔业、石油平台、船泊、港口
东南沿海灾害区
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台风、暴雨、洪涝、干旱、海水入侵、地面沉降
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耕地、林地
东南季风;海洋环境
东部灾害区
我国地形第二级阶梯以东地区
暴雨、洪涝、干旱、病虫害、冷冻、地面沉降、盐渍化
农业、城市
中部灾害区
青藏高原以东地形第二阶梯的部分
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干旱、病虫害、火灾、风蚀沙化
农业、交通设施、建筑物
东南季风;西南季风;西风环流
西北灾害区
西北内陆干旱区:新疆、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
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沙漠化、病虫害
绿洲农业、城市建筑、畜牧业
青藏高原灾害区
西藏、青海、四川的西北部
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冷害
畜牧业
高原风;西南季风;西风环流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我国几个自然灾害多发区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分析思路
我国有些地区,因常常出现的自然灾害而成为自然灾害的多发区。由于自然灾害间有相互联系的特点,因此,某一地区多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由一种主要的自然灾害而引发了其他的自然灾害,从而使得多种自然灾害同时发生。因此抓住该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再结合该地区的地形地势、海陆位置、气候等特点,就能分析出该地区易发生哪些自然灾害,原因是什么。如西南地区,最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而这些灾害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再加上气候和地形的特点,就造成了这里多种地质灾害的群发性特点。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下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①~④所属灾害带正确的是(  )
A.①属于东北灾害带
B.②属于海洋灾害带
C.③属于青藏高原灾害带
D.④属于西北灾害带
2.图中①~④所属灾害带的主要灾害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是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
B.②是台风、风暴潮、赤潮
C.③是洪涝、旱灾、病虫害
D.④是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
解析:1.D 2.D 第1题,由图可知,①、②属于东部灾害带,③属于中部灾害带,④属于西北灾害带。第2题,中部灾害带主要灾害有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东部灾害带有洪涝、干旱、病虫害,东北地区的霜冻,华北地区的地震灾害;西北灾害带主要灾害有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
3.读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地区Ⅰ与Ⅲ共有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在地区Ⅱ内,________、________灾害的分布地区最广;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Ⅳ________灾害分布最为集中。
(2)分析我国经常出现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我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出现的自然灾害各不相同,同时应注意各种灾害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第(2)题,洪涝灾害与我国夏季风的推进和雨带的推移关系密切。
答案:(1)洪涝灾害 风暴潮 干旱 水土流失 泥石流
(2)充足的水汽、强烈的上升运动、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夏季暴雨集中,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洼地较多。
P53思考提示 1.21世纪初,中国重大灾害集中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大江大河中下游和河口地区;其次分布在内陆、平原和大型盆地地区。这些地区自然灾害严重,城市、人口、财产密集,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是我国经济活动最强、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巨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2.有利于我们的防灾减灾,特别是对加强防御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一、选择题
1.不同区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下列关于灾情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灾害强度越大,灾情越严重
B.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轻
C.灾害强度越小,灾情越严重
D.抗灾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解析:选A 灾害强度大,危害程度高,反之危害程度低;经济发展水平高,危害程度高,反之危害程度低;防抗灾能力弱,危害程度高,反之危害程度低。
读我国自然灾害点位图,回答2~3题。
2.我国自然灾害点位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边境线分布
B.沿海岸线分布
C.沿纬线分布
D.主要分布在北纬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交会处
3.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点位密集的原因是(  )
A.地形复杂       B.气候多变
C.自然灾害多发 D.人口密集
解析: 2.D 3.C 第2题,从图示可以看出我国自然灾害点位的分布特点。第3题,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灾害点位密集说明此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
下图为某岛沿北回归线的地形剖面图和气候要素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4~5题。
4.对该岛生活、生产危害最大的两种自然灾害是(  )
A.寒潮、洪涝 B.地震、洪涝
C.台风、地震 D.干旱、台风
5.该岛属于我国的(  )
A.海洋灾害区 B.东南沿海灾害区
C.东部灾害区 D.中部灾害区
解析:4.C 5.B 由经度和剖面图可确定该岛为我国的台湾岛。结合该岛所处的海陆位置、板块位置可知该岛易受台风、地震灾害影响。从空间分布上看属于我国东南沿海灾害区。
读下图,回答6~7题。
6.关于图中灾害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部地区
B.②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地区
C.③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
D.④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7.下列关于图中灾害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因素是形成灾害①的主要原因
B.气候因素是形成灾害③的主要自然因素
C.地形崎岖是形成灾害⑤的主要原因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灾害④加剧的主要原因
解析:6.A 7.C 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特别是横断山区。沙漠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和新疆,黄土塌陷、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一般说来,地壳活跃的地带,多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地形高峻,暴雨集中,多地震,又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而形成岩溶塌陷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多雨的气候和石灰岩的分布。
二、综合题
8.损失率是指受灾区域各类财产的损失值与灾前(正常)值之比,影响损失率的因素主要有灾害的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抗灾能力等。读中国自然灾害损失率(‰)等值线局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中甲、乙、丙三地,何处自然灾害损失率最高,原因是什么?
(2)根据图中信息,推测上海的自然灾害损失率与甲、乙、丙三地哪个最相似,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乙地的灾害损失率大于8,是三地中最大的。乙地位于我国中部,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且经济落后,抗灾能力差,所以灾害的损失率大。第(2)题,三地中甲地的损失率最小,是因为其自然方面灾害强度小,人文方面能力强;所以,上海的情况应是与甲地最相似。
答案:(1)乙地。地处生态过渡带,自然环境脆弱,受灾的强度和频度较高,且抗灾能力较差。
(2)甲地。上海与图中甲地同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势第三阶梯,季风气候,所受的自然灾害的种类相似,且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抗灾能力较强。
9.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图
(1)图示材料反映了我国自然灾害空间分布有何特点?
(2)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频率高,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以统计资料和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图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我国自然灾害总体呈现三大特点:灾害种类多且灾害频发;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质、大气环流等自然背景,再加上人口众多、社会经济活动频繁,决定了我国的自然灾害呈现上述特点。
答案:(1) 东南一侧自然灾害多,西北一侧自然灾害少。
(2)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交界处,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多发;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重力作用强,多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深受季风影响,气象灾害多发;各种灾害相互关联,一种灾害发生往往诱发其他灾害的发生。
第四节 国的生物灾害
虫害的分布与危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思考探究:上述材料记录了我国哪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状况?
提示:蝗虫灾害。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蝗虫
(1)特点:群聚群迁;集群庞大;远距离迁飞。
(2)危害:在迁飞过程中,蝗群片刻工夫就会把一大片庄稼吃成光秆,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3)分布:我国历史上蝗灾的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的沿海滩涂,黄、淮、海河的沿岸滩地,河北、山东的低洼地区。
(4)防治:
化学防治:包括飞机喷药、地面喷药和撒放毒锌等方法。
生物防治:包括牧鸡食蝗和微孢子虫灭蝗等方法。
2.水稻螟虫
(1)特点:是我国南方水稻的主要害虫。近年来,水稻螟虫在我国的发生范围正在扩大,暴发频率增高,危害不断加重,而且有向北方扩散的趋势。
(2)危害:从幼虫起就能钻入稻株的叶鞘和茎秆中,取食营养物质,造成水稻枯鞘、枯心,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大面积死亡。
(3)防治:
①农业防治:包括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虫品种等。
②生物防治:主要措施是放养水稻螟虫的天敌。
③化学防治:主要措施是喷洒农药。
3.黏虫
(1)危害对象:黏虫危害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豆类、棉花、甜菜、白菜等。
(2)危害:黏虫危害严重时,可将农作物的叶片全部吃光,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3)发生与分布: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四次大规模黏虫灾害,主要分布在华南到东北的广大东部地区,在西北、西南地区也时有发生。
(4)防治:
①人工杀虫:包括食物诱杀和灯光诱杀等。
②生物防治:包括保护和利用天敌等。
③化学防治:措施主要是喷洒农药。
4.松毛虫
(1)危害对象:松毛虫是危害我国森林的主要害虫。
(2)特点:危害大,每年松毛虫成灾面积约200万公顷,减少林木产量300万立方米。
(3)危害: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农作物虫害形成的原因
二、我国的蝗灾
水、旱、蝗虫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农业自然灾害,蝗虫的发生、分布与旱涝关系密切,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森林虫害的发生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表示几种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  )
A.火山、地震、干旱、洪涝 B.地震、火山、洪涝、干旱
C.干旱、洪涝、地震、火山  D.火山、地震、洪涝、干旱
2.蝗虫是危害最严重的生物灾害,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灾害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蝗虫的习性是(  )
A.群聚和群迁 B.单独行动
C.群聚和独迁 D.不群聚也不群迁
解析:1.B 2.D 3.A 第1题,地震持续时间最短,约几秒;火山略长;洪涝持续几天到几个月之久;干旱可达几月到几年不等。第2题,干旱高温有利于蝗虫孵化,引发蝗灾,而洪涝多雨有利于蝗虫生长。第3题,蝗虫具有群聚和远距离迁飞的特点,所到之处对农田、草场和森林造成严重威胁。
4.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蝗灾属于暴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农业生物灾害,蝗灾、水灾和旱灾并称为中国的三大自然灾害。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已发生大小蝗灾940多次,最早的蝗灾记载是公元707年。近年来,受异常气候、土壤沙化和盐碱化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我国新蝗区不断产生,老蝗区蝗灾反复,蝗灾发生逐年加重。
材料二 传统社会中,人们每遇到蝗灾时就到虫神庙中求蝗神接受人们的供品,不再吃他们的庄稼,在中国不同地区的虫神庙有不同的名称。
(1)据图中显示的信息,说出我国蝗灾的分布特点,并分析说明蝗灾与气候的关系。
(2)列举治理蝗灾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直接读出蝗灾的分布特点。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第(2)题,主要是联系所学知识从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两方面具体回答。
答案:(1)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蝗灾与旱灾经常链性发生。因为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出现严重蝗灾。
(2)利用农药、毒锌等进行化学防治,也可利用牧鸡、微孢子虫灭蝗等进行生物防治。
P43思考提示 1.由图可以看出我国历史上蝗灾的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的沿海滩涂,黄、淮、海河的沿岸滩地,河北、山东的低洼地区。
2.可以利用我国历史上各地遗留的虫王庙来判断各地的旱灾情况。
                         
鼠害的分布与危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思考探究:(1)图片中反映的是什么灾害?
提示:鼠灾。
(2)我国鼠害有什么特点?
提示: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损失较重。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鼠害的特点
我国农牧区鼠害十分严重,每年鼠害发生面积一般超过2 000万公顷,损失粮食150亿千克。
2.鼠害的危害
包括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破坏森林和草场、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传播疾病等。
3.鼠害的防治
(1)物理防治:采用人工器具捕杀害鼠的方法。
(2)化学防治:利用药物杀死害鼠。
(3)生物防治:利用害鼠的天敌 (鹰、隼、蛇)、寄生虫控制或杀灭害鼠种群数量的方法。
(4)综合防治:综合采用多种防治技术,以达到更理想的防治效果。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我国鼠害的特点、地域差异及灾情
地域差异
特点
灾情
常见鼠类
分布地区
造成鼠害原因
喜湿鼠类危害区
褐家鼠、小家鼠
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的大部、华东和华南的全部以及西北地区少数地区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历史悠久,为我国主要农业区
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 
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耐旱鼠类危害区
小家鼠、黄鼠
西北地区大部、青藏高原大部及东北、华北地区的边缘地带
降水少、气候干旱
二、鼠灾的防治措施
防鼠
防鼠主要是创造鼠类不能生活的环境与条件,使其不能正常取食、栖息与繁殖,迫使鼠类的数量逐渐下降直至局部灭绝,外来鼠也不能侵入


机械
灭鼠法
最久的灭鼠方法,它是利用某些物理学原理,主要是利用力学平衡原理和杠杆作用,制成灭鼠器械
生物
灭鼠法
是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灭鼠的方法。动物灭鼠主要利用老鼠的天敌来灭鼠。有些植物对鼠类有驱避作用。微生物病原菌对鼠类有杀害作用,但现在有许多争议
化学
灭鼠法
主要指用有毒的药物防治有害的鼠类。包括毒饵法、熏杀法、驱避法、绝育法、外激素法等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老鼠损失贮粮3 500多万吨,因鼠害减产5 000万吨,足供3亿人吃1年。此外,老鼠还是各种鼠源性疾病的传染源。全球90%的鼠种,携带着200多种病原体,能使人致病的病原体主要有57种。据此回答1~3题。
1.上述材料中的损失主要是由________造成的(  )
A.家鼠         B.田鼠
C.草地鼠 D.森林鼠
2.下列有关鼠类灾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鼠类会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
B.鼠类传播禽流感,危害人类健康
C.森林鼠和草地鼠分别破坏森林和草原
D.鼠类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
3.鼠灾对我国农业生产已造成很大威胁,我们应加强灭鼠保粮工作,下列措施中最科学的是(  )
A.加大毒鼠强的投放力度
B.人人参与,捕捉老鼠
C.将地面硬化,让其无藏身之地
D.生态灭鼠,保护和饲养老鼠的天敌
解析:1.B 2.B 3.D 第1题,材料中提到的损失主要是粮食损失,因此应主要是由田鼠造成的。第2题,禽流感主要是由鸟类传播,因此不属于鼠灾危害。第3题,灭鼠工作应该采取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措施,A项会使鼠类抗药性增强,同时会杀灭其天敌。B项单靠人力捕捉远远不够,C项不利于生态保护。
4.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了解到,进入2016年5月份以来,内蒙古发生大面积鼠害,截至5日,鼠害面积达8 734.68万亩,严重危害面积3 645.46万亩,涉及12个盟市27个旗县区。在草原鼠害较重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草原,入春以来,草原鼠害达800多万亩。正处牧草返青的季节,但到处是裸露的黄褐色的地表和令人触目惊心的鼠洞。最高有效洞口数达每公顷2 800个,严重地区每公顷达到1 400多只鼠。
(1)由材料可知,我国鼠害严重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鼠害地域差异显著,可分为两大鼠类危害区。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材料中所提到的鼠类危害区属于____________。
(3)草场过载与鼠害加剧有无关系?为什么?
(4)画出草地鼠害与草场退化恶性循环示意图。
解析:本题以时事材料为基础考查我国鼠灾的形成、分布和危害。从材料可知鼠害的形成和干旱的环境有关。在草原区的主要鼠种为亚洲中部的耐旱鼠,如小家鼠和黄鼠等,其存在会使草原退化,并和过度放牧的人类活动共同形成恶性的循环过程。
答案:(1)降水少,气候干旱地区广 草场植被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为鼠类提供有利的生存环境
(2)喜湿鼠类危害区 耐旱鼠类危害区 耐旱鼠类危害区
(3)草场过载与鼠害加剧有关系。其原因为草原过载,会导致草场退化,进而使鼠害加剧。
(4)画图略。
P48思考提示 1.某些生物,一旦被自然或人为地引入新的地区,脱离了原来的生存环境,就有可能无节制地繁衍,给新栖息地带来严重的生态、经济损失。
2.(1)危害性严重,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和渐发性之分。
(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具有区域性特征。
(4)具有连锁发生的特点。 
                        
一、选择题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有害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因生物灾害损失粮食约200亿千克、棉花400万担,种植业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森林虫害受灾面积700万公顷,经济损失达50亿元。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有关虫灾的表现说法正确的是(  )
A.虫灾一般指昆虫造成的灾害,因身材小,不会造成较大的灾害
B.破坏森林,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之称
C.蝗灾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消失
D.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
2.对我国农作物造成危害最严重的虫灾是(  )
A.黏虫        B.蝗虫
C.蚜虫 D.稻飞虱
3.我国北方蝗灾十分严重,与其相关联的另一种灾害是(  )
A.寒潮 B.干旱
C.雷暴 D.洪涝
解析:1.B 2.B 3.B 第1题,发生虫灾的害虫是昆虫,虽体积小,但数量多、繁殖快,对农作物及牧场造成严重的威胁。蝗灾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卷土重来。鼠灾危害人体健康。第2题,蝗虫种类多,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是危害最严重的虫灾。第3题,蝗虫易在干旱、温热的环境中生长繁殖。我国北方持续高温、干旱的天气,致使蝗灾十分严重。
读中国部分生物灾害局部分布图,回答4~5题。
4.关于图中1、2、3、4图例所代表的生物灾害依次是(  )
A.稻瘟病、小麦锈病、棉铃虫病、落叶松毛虫
B.飞蝗、稻瘟病、小麦锈病、油松毛虫
C.落叶松毛虫、小麦锈病、云南松毛虫、棉铃虫病
D.小麦锈病、棉铃虫病、稻瘟病、落叶松毛虫
5.在塔里木河流域易遭受的生物灾害是(  )
A.水稻病、马尾松毛虫、棉铃虫病
B.小麦锈病、棉铃虫病、飞蝗
C.水稻病、鼠灾、飞蝗
D.小麦锈病、松毛虫、棉铃虫病
解析:4.D 5.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生物灾害的分布。第4题,1位于我国的东北平原,有大面积的小麦种植;2位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棉花产区;3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4位于我国最西北,由于受来自北冰洋水汽的影响,该地有落叶松分布。第5题,塔里木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但周围有高山冰雪融水,适合耐干旱的小麦和棉花的生长。
物种入侵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广泛注意和重视。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达几百种之多,正给我国造成各种危害。据此回答6~7题。
6.黄浦江上游大量出现的一种外来漂浮植物是(  )
A.菱角 B.金鱼藻
C.水绵 D.水葫芦
7.这种外来漂浮植物繁殖能力强,蔓延迅速,其主要危害是(  )
①影响通航 ②威胁堤坝安全 ③产生有毒物质  ④危及生物多样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6.D 7.C 第6题,本题属于常识性知识,水葫芦是引进物种。第7题,外来生物入侵,侵占当地生物的生存空间,危及生物多样性,同时水葫芦漂浮在水面上,影响航运。
二、综合题
8.读中国松毛虫危害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油松毛虫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势分界线)处;落叶松毛虫分布在________和________(温度带),赤松毛虫分布在________(温度带),马尾松毛虫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温度带)。
(2)我国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结合题目表述要求可直接得出答案。第(2)题,注意题目要求是“人为因素”,一方面是人类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原始森林减少,而人工种植的品种、种类单一,因而森林生态系统脆弱;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导致外来物种的入侵。
答案:(1)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中温带 寒温带 暖温带 热带 亚热带
(2)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的原始森林;外来有害物种入侵。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外来生物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0亿元,我国防止外来生物入侵的立法仍是空白。
材料二 美国白蛾是世界性的检疫害虫。它暴食一夜可吃尽身边所有绿色叶片。它从北美始发,搭船随货,越洋渡海侵入欧亚,遍及全球。
材料三 美国陆军工程兵曾应奥巴马的要求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关于防止鲤鱼进入美国五大湖区的计划,整个计划预计将耗资180亿美元,用25年建堤拦住亚洲鲤鱼。有人认为此举劳民伤财,但多数科学家认为,这种体型巨大的亚洲鲤鱼在五大湖中几乎没有天敌,也没有对手。它们不仅繁殖迅速,也给湖中其他生物种群,比如鲑鱼,带来灭顶之灾。而且这些鱼在受惊时会跃出水面,然后以自由落体方式下降,这对于小船上的渔民来说是相当危险的。
(1)你认为物种入侵的途径可能有哪些?
(2)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灾害有哪些?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方面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结合生物入侵的含义可知物种入侵的途径。第(2)题,生物入侵将对入侵地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侵入地生态平衡并危及人类健康,从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防治外来物种可利用法制手段及生物措施手段防治。
答案:(1)自然入侵;人为引进(无意引进;有意引进)。
(2)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给受害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等。利用入侵生物的天敌、人工清除、制订相关法律法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