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注释] 1.坎坎:伐木的声音。檀:树名。
2.干:岸。
3.稼:耕种。穑(音sè):收割。
4.胡:何也。廛:通“缠”,即束,捆。
5.县:通“悬”,挂。
6.素餐:白吃。
《伐檀》是魏国的民歌,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思考探究:(1)《伐檀》描述的是哪个文明时期的生产场景?
提示:农业文明时期。
(2)该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如何?
提示:改造自然。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第一阶段——人类畏惧、崇拜自然
(1)时期:采集、狩猎文明时期。
(2)原因: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落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和威胁。
(3)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
2.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
(1)时期: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
(2)原因: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大大减弱;工业文明提升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3)表现:人类在战胜自然的同时,盲目乐观,开始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无视自然的存在,人与环境之间的对抗开始出现。
(4)环境问题:局部地区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引起了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物种减少,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工业排污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等。
3.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
(1)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
(2)原因: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
(3)表现:人们确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4)标志: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斯德哥尔摩宣言》。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不相同。如下表所示:
阶段
生产力与
科技水平
人地关系
对环境的影响
存在时期
第一阶段
低下
人类畏惧、
崇拜自然
影响很小,局部地区生物资源受到一定的破坏
原始社会
第二阶段
提高
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
环境问题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变得简单脆弱,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问题从区域蔓延到全球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第三阶段
很高
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
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确立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环境问题开始改善
信息
社会
[拓展提升]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约占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国仍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
危机和压力
表 现
庞大的人
口压力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每年有相当一部分新增产值被新增人口消耗掉,再加上人口素质较低,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人口众多给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资源短缺问题严重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并且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资源短缺的问题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并严重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深刻的环
境危机
一些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使我国的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到“我挑水来你浇园”“你耕田来我织布”。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 )
A.史前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后工业化时期
2.下列对该社会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是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解析:1.B 2.C 第1题,歌词描述的是农业文明时期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活动。第2题,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提出的。
3.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________,A~B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C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水平高,但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阶段。
(2)人类社会处在A~B阶段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类型。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在B点以后发生转变,其原因是( )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科学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 )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
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解析:第(1)题,图中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A以前;A~B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B~C阶段,经济增长,但环境污染减轻;理想阶段出现在C以后。第(2)题,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第(3)题,在B时期以后,发达国家已经拥有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在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后,开始调整产业结构,控制或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严重的工业,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去治理环境污染,从而使环境质量得到提高。第(4)题,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答案:(1)A以前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 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减轻 C以后
(2)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3)B
(4)C
P6思考提示 1.第Ⅰ阶段:人口增长缓慢,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第Ⅱ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口的增长,可利用资源的增加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加大。
第Ⅲ阶段:人类逐渐认识到人口的高增长、资源的高消耗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Ⅳ阶段:人口数量、资源消耗和污染程度下降到环境容量之内,可以和谐发展。
2.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模式对人类本身危害极大,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关注环境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齐民要术》记载:“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思考探究:这种观点反映了怎样的环境伦理观?
提示:“顺天时,量地利”反映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思想,体现了应尊重和善待自然的环境伦理观。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原因
(1)只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环境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妥善解决。
(2)人类为了适应新的角色,需要建立新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2.环境伦理观
(1)人类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与平衡关系。
(2)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遵守相应的伦理道德。
3.传统伦理观与环境伦理观及其区别
(1)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2)环境伦理观:人类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与平衡关系。
(3)环境伦理观与传统伦理观的区别:不仅表现在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上。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环境伦理观和传统伦理观的比较
伦理观
核心思想
行为表现
行为后果
传统伦理观
人与人
以人类为中心,只重视人类的利益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环境
伦理观
人与自然
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谨慎而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比较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目标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消费方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文明标准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时间尺度
当代人的最大需求
强调代际公平
空间尺度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的方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式的发展方式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人类在与环境的长期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了环境。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环境观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认识就是环境观
B.环境观是科学世界观的一部分
C.环境观只决定人类对环境的态度
D.环境观决定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
2.传统的环境观认为( )
A.人与环境之间应协调发展
B.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
C.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人
D.天人合一思想贯穿始终
解析:1.D 2.B 第1题,环境观是人类对其与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正确的环境观才是科学世界观的一部分,环境观不仅决定人类对环境的态度,而且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第2题,传统的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环境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工业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干预日趋强烈,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3.国务院秸秆综合利用意见中指出:农村地区大量焚烧农作物秸秆,不仅污染环境,严重威胁交通安全,还浪费资源。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是必然趋势。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哪些?
(3)上述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①②③④哪种最符合新型的环境伦理观?简述理由。
解析:本题通过农村地区秸秆利用这一热点问题,考查人类的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伦理观。第(1)题,抓住题干中“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可知秸秆作为沼气原料应用符合题意。第(2)题,燃烧秸秆可产生烟尘、灰烬,同时秸秆未还田,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减少,资源浪费。第(3)题,读图可知,四种利用方式分别是燃料、饲料、工业原料和沼气原料。其中作为沼气原料既能给居民提供生活能源,又能将沼渣、沼液等废弃物作为肥料还田,因此最符合新型的环境伦理观。
答案:(1)D (2)引起大气环境污染,造成资源的浪费。
(3)④。该生活方式既注重了人类生存的需要,又保护了环境。
P7思考提示 树木拥有法律地位。树木与人类一样是地理环境的组成因子,人与树木之间必须保持和谐平衡的关系。
环境伦理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和约束,也表现在人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关系。环境伦理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破坏环境从而危害物种生存和损害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
一、选择题
第五届长三角城市园林绿化技术与管理研讨会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园林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车生泉围绕“全球低碳、城市低碳、生态建设”三方面做了题为《城镇绿地低碳规划与建设途径》的主题报告。据此回答1~2题。
1.该主题报告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哪一种态度( )
A.依赖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善待自然
2.下列做法符合该主题报告的是( )
A.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B.围湖造田
C.陡坡开垦 D.挖掘“发菜”
解析:1.D 2.A 第1题,“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发展战略”体现了人们善待自然的态度。第2题,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下图为不同社会阶段资源利用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智力资源、矿产资源、空间资源(主要指区位条件)。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数字与资源类型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
A.①智力资源 ②矿产资源
B.①空间资源 ③矿产资源
C.②空间资源 ③智力资源
D.②矿产资源 ③智力资源
4.工业文明阶段,曲线①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
B.资源种类增多,利用率提高
C.区位条件增多,影响程度增大
D.劳动力数量增多,素质提高
解析:3.D 4.C 第3题,根据不同社会阶段资源利用方式判断,智力资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呈增加趋势;空间资源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较小,工业社会时期逐渐增大,后期经济发达阶段逐渐减弱;初期,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逐渐增大,但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替代资源的开发,影响程度逐渐减少;所以①为空间资源,②为矿产资源,③为智力资源。第4题,工业文明阶段,工业迅速发展,区位条件对工业的影响加大。
5.下列说法符合环境伦理观的是(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C.封山育林,永不采伐
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解析:选A 环境伦理观既是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和约束,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规范和约束。它要求人类在利用自然、开发自然时应注意保护自然,不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竭泽而渔,焚薮而田”是一种杀鸡取卵,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符合环境伦理观;“封山育林,永不采伐”要求人类只保护不利用,这样必然阻碍人类发展,而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它的目的是促进人类发展;“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结果是人口急剧增长,造成对环境的掠夺性使用,不符合环境伦理观。
下图是“PPE怪圈”,“PPE怪圈”是指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a、b、c、d四点所代表人口增长状况最有可能产生“PPE怪圈”的是( )
A.a B.b
C.c D.d
7.下列国家中,目前基本不存在“PPE怪圈”的是( )
A.坦桑尼亚 B.肯尼亚
C.加拿大 D.阿富汗
解析:6.B 7.C 第6题,由图知贫困、人口增长和环境退化三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增长往往是贫困和环境退化的根源。图中显示b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可能由于人口高增长导致对生态压力过大现象,从而陷于题中所说的“PPE怪圈”之中。第7题,加拿大由于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目前不会出现“PPE怪圈”现象。
二、综合题
8.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曲线表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a—科技 B.b—土地
C.c—劳动力 D.d—资本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试分析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
解析:第(1)题,狩猎文明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是劳动力;农业文明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是土地;资本在工业文明阶段早期影响巨大;科技则是工业文明阶段后期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第(2)题,工业文明阶段早期,资本影响力最大,到工业文明阶段后期逐渐降低,土地、劳动力的影响在减弱,科技因素的影响越来越突出。第(3)题,人地关系思想发展也经历了四个阶段:崇拜自然、适应自然、征服自然和谋求人地协调。不同阶段人地关系也不一样。
答案:(1)D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在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后期成为主导要素;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虽然在下降,但工业文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3)依赖自然,崇拜自然(狩猎文明);利用自然,适应自然(农业文明);开发自然,征服自然(工业文明);守护自然,互利共生(环境文明)。
9.读贫困山区恶性循环或良性转变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分别填入图中空白框中,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B.发展生态农业
C.走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
D.人均收入减少
E.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F.环境退化
G.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H.提高环境质量
(2)上述各项中,摆脱恶性循环的关键在于________。(填字母)
(3)传统伦理观忽视了森林的________价值,环境伦理观重视了土地资源使用的________。
(4)环境伦理观与下列哪种人地观相吻合( )
A.依赖自然而生存的观点
B.改造自然求发展的观点
C.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
D.人定胜天的观点
解析:第(1)题,左侧为恶性循环过程,右侧为良性转变过程,按照前后因果关系选择。第(2)题,庞大的人口压力是造成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摆脱恶性循环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第(3)题,传统伦理观往往忽视自然资源的环境价值。森林资源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将其开垦为耕地,会导致环境退化、贫困等恶性循环。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综合治理农林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4)题,环境伦理观认为,人类只有同自然界保持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答案:(1)左边上为D,下边自左向右为G、F、A,右边上为B,下边自左向右为H、E、C
(2)E
(3)环境 方式 (4)C
第二节 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思考探究:此漫画的主题可概括为什么?易产生哪一类环境问题和后果?
提示:“枪下留情”或“滥捕滥杀”。导致生物物种锐减和物种灭绝。造成生物基因库的巨大损失,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环境问题的概念
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2.环境问题的分类
类别
原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
含义
也称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
也称第二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目前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指次生环境问题
表现
自然灾害等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举例
火山喷发、地震、台风、洪涝、干旱、海啸等
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等
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城市垃圾污染等
3.环境问题的成因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结合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该模式图说明了人类通过生产消费活动与环境发生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图解如下:
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③④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箭头⑤⑥指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5.箭头⑦⑧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拓展提升]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1)威胁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生态失衡,致使环境质量下降,甚至造成生态危机,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危害人类健康。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致使人们呼吸被污染的空气,饮用被污染的水,吃被污染的鱼、肉、果、菜、遭受噪声的折磨,这些都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3)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会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环境问题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是( )
A.地方病
B.土壤次生盐碱化
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D.公害病
2.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 )
①地震、泥石流 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 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 ④火山爆发、台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1.A 2.B 第1题,地方病是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需要的化学元素,人们长期饮用这种水,或食用这类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产品而产生的。公害病是工业排放的有害物质(如汞、镉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属于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壤次生盐碱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以后者为主。第2题,地震、泥石流主要是自然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火山爆发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台风是气象灾害,它们都是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现代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地面塌陷、森林火灾都可能主要由人为因素造成。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从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带来气候多变、灾害丛生等严重后果。为此全社会在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图中示意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4.有关人类活动作用于⑤及可能的后果是( )
A.人工增雨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B.建设水电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
C.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
D.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河流污染
解析:3.D 4.C 第3题,由图可知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循环的过程,故A选项错;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影响岩石圈物质循环,但不会导致其受阻;⑤环节箭头是双向的,其循环速度如果加快,不会单方面减缓碳排放的速度;再结合题干材料可判断D选项正确。第4题,人工增雨不能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建设水电站后可以防治洪涝灾害;燃煤取暖会加剧大气污染;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的原因是火电站要燃烧矿物燃料,产生二氧化碳,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思考探究:观察图示,找出图中显示的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提示:图中显示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乱砍滥伐、温室效应、噪声污染、火山爆发、海啸、土地荒漠化。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环境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
①概念:地球低层大气和地表温度的上升。
②特点:全球气温呈略有波动的逐步上升趋势。
③我国的表现:气候变暖最明显的是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2)酸雨污染:
①概念: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②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和中国。
③危害:使水体酸化,威胁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导致森林生产力下降,土壤酸度增加,腐蚀建筑物等。
(3)臭氧层破坏:
①概念: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氟氯烃,可以通过光化学作用耗损大气屋中的臭氧。
②典型地区:南极、北极、青藏高原。
③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增加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危险,也使海洋浮游生物受到伤害,使部分海洋生物难以生存。
2.生态破坏
(1)生物物种锐减:
①原因:人类对野生生物的滥砍乱杀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②危害:使生物食物链断裂,生态失去平衡。
(2)水土流失:
①原因:人类大规模地破坏森林。
②危害:耕地越来越贫瘠,造成水库、湖泊的淤积,从而抬高河床,减少水库、湖泊的库容,加剧洪涝灾害。
(3)土地荒漠化:由于不合理地利用土地造成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问题尤为严重。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当代环境问题分布的区域差异
分布特点
表现
原因
地域性
地区差异
城市表现为以环境污染为主,农村则以生态破坏为主
城市污染集中,绿地面积小
国家差异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
发展中国家人口和发展对环境压力大,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全球性
酸雨、国际性河流的污染、热带雨林的破坏、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二、环境污染问题的危害与防治
环境问题
主要原因
影响
防治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
自然原因:气候的变化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海平面上升;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植树造林
臭氧层破坏
自然原因:太阳活动
人为原因: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多,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生产
国际合作;减少氯氟烃的使用量;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 雨
自然原因: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SO2、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河水、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土壤酸化,使农作物减产;毁坏森林;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等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
光化学烟雾
大气中的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有害混合烟雾
降低能见度,损害植物和人类健康
控制汽车尾气等污染物的排放
[拓展提升]
我国长江以南重酸雨区成因分析
酸雨的形成与大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有关,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长江以南地区工业发达,燃煤较多,硫氧化物排放量大;交通发达,汽车尾气排放大量氮氧化物,使大气中酸性气体增多。
(2)长江以南地区,空气中水汽含量大,降水多,酸雨较严重。
(3)长江以南酸雨比北方严重,与土壤性质有一定关系,北方土壤大多为碱性,飞扬的土壤颗粒可以和空气中的酸性气体中和,而南方土壤大多为酸性,缺少中和作用。
三、生态破坏及其危害
生态破坏主要包括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其成因及其危害如下表所示:
环境
问题
主要原因
影响
防治措施
生物
物种
锐减
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等
恶化人类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保护环境,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禁止滥捕、滥杀野生动物,建立自然保护区
水土
流失
人类大规模地破坏森林和草地
使土壤贫瘠,水库、湖泊淤积,河床抬高,库容减少,洪涝灾害加剧
植树种草,在小流域治理中还可采用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
土地
荒漠
化
多数是不合理地利用土地,如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
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环境恶化等
控制人口增长;扩大植被覆盖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营造护田林网;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1~3题。
①英国令人毛骨悚然的煤烟云飘然而至……城市如同面对中世纪的教皇。(挪威·易卜生)
②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注: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在唐代时是著名的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③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上述诗句描述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诗句①描述的景色是与下列哪幅图片描述的一致( )
A.甲 B.乙
C.丙 D.丁
3.诗句②描述的景象不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
A.植被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酸雨
解析:1.C 2.D 3.B 第1题,英国与挪威远隔北海 ,煤烟云中的SO2等酸性气体可随西风扩散,形成酸雨;银、铜等有色金属的冶炼需要大量的煤炭和木材,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固体废弃物;诗句③描述的是荒漠景观;诗句④描述的是气候特征。第2题,诗句①描述的是酸雨。甲图表示水资源短缺,乙图表示水污染,丙图表示毁林开荒,丁图表示酸雨。第3题,安徽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不会出现土地荒漠化。
4.(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华北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读图,回答问题。
(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
(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第(1)题,甲处植被位于山坡,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乙处植被位于沿海地带,有减弱海风、阻挡风沙、保护农田的作用;丙处植被位于海岸线上,有固沙阻浪的作用。第(2)题,过度开垦荒草地容易产生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蒸发旺盛导致盐分在地表积聚)以及水污染(农药、化肥等对水体产生污染)等环境问题。
答案:(1)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固沙阻浪。
(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答出两点即可)
P12思考提示 1.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工厂和发电厂及交通工具燃烧矿物能源、焚烧固体废弃物、树木燃烧、森林破坏、牲畜的反刍或呼吸、农业活动等。此原因可大致归纳为两类: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例如: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提倡节俭;节约能源;在居室、庭院中种植多叶植物;爱护每一片绿地等。
一、选择题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四个箭头反映人与环境的几个过程),回答1~2题。
1.人类乱采滥用自然资源属于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2.近年来的夏秋季节在港澳水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赤潮”,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其根本原因属于上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C 2.D 第1题,图中箭头①表示人类对环境的作用,②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③表示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④则表示人类将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中。人类乱采滥用自然资源是从环境获取物质、能量的一种过失行为。第2题,“赤潮”是由于工业生产及生活废水排放到封闭的水域引起的海水富营养化现象。
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现在我国的水土流失状况十分严重,大约有1.8×106 km2的水土流失面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丘陵山地等地有水土流失的现象发生。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为次
B.人为因素为主,自然因素为次
C.气候、植被因素为主,地貌、土壤因素为次
D.地貌、土壤因素为主,气候、植被因素为次
4.下列关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生态环境的正确叙述是( )
①生产能源短缺,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导致水土流失
②因气候多雨湿润,植被即使被破坏,恢复也容易
③生态环境被破坏后会危及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
④由于植被的破坏及水土流失,该地区的土壤变成了红壤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3.B 4.C 第3题,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以自然因素为主,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以人为因素为主,自然因素为基础。第4题,南方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乱砍滥伐、过度开垦。水土流失不但造成本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而且还危及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
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4 ℃~0.8 ℃,当今全球气候仍具有变暖的趋势。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的气温变化曲线反映的是仪器观测近百年的气温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一阶段地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B.该曲线变化的总趋势与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一致
C.近百年来的全球平均气温仍低于地质时期各阶段气温
D.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全球将继续变暖
6.全球气候变暖对工业造成的影响可能有( )
①增加高纬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 ②明显增加低纬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③导致各地电力需求减少 ④节水节能技术将获得广阔市场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②
解析:5.C 6.B 第5题,近百年来气温波动上升,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增加。地质时期有三次大冰期,因此近百年来的全球平均气温不一定低于地质时期各阶段气温。第6题,全球变暖导致空调等制冷设备的使用频率提高,电力需求增加。全球变暖可使那些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工业活动承受越来越多的政策性压力和税收负担,而使节能等技术获得广阔的市场。
7.环境问题的后果、环境问题和主要污染物的连线正确的是( )
A.南美南部动物视力障碍——臭氧空洞——氟氯烃
B.挪威沿海渔业减产——温室效应——二氧化硫
C.太平洋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酸雨——二氧化碳
D.旅行鸽灭绝——突发性污染事件——氯气泄漏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掌握,臭氧空洞使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强烈紫外线可灼伤动物眼睛直至失明,其主要污染物是氟氯烃。挪威渔业受酸雨影响而减产,其污染物以SO2和NO2为主。图瓦卢搬迁是因为温室效应。旅行鸽灭绝是人类大量捕杀造成的,不属于环境污染。
二、综合题
8.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形成①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
(2)说出②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
(3)③区域出现的具有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什么?
解析:结合经纬度信息正确判定题目中各序号所代表的区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①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荒漠化问题严重,干旱的气候、多风的天气是该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②位于黄土高原,其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及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是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③是我国南方地区,酸雨问题严重。
答案:(1)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2)水土流失。植被的破坏(过度樵采、毁林开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等。
(3)酸雨。
9.(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A处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处为山地。读图回答问题。
(1)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B城市的水源?
(2)某企业拟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造成的生态破坏。
解析:第(1)题,B城市附近有大面积耕地分布,农业生产活动中过度开垦会影响水质,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会对水源产生污染。A湖区如果有渔业养殖,也会影响到下游B城市的水源。第(2)题,C处为山地,开辟采石场,首先破坏生物的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引起水土流失加剧。
答案:(1)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禁止向湖泊、河流排污(禁止在湖泊养殖);保护森林。
(2)破坏森林,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山体,水土流失加剧。
第一节 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十”字架的沉重
思考探究:(1)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该漫画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为森林破坏。
(2)这种问题会导致哪些严重的后果?
提示:这样造成的后果主要有:①生态失调;②环境恶化;③导致洪水频发;④水土流失加剧;⑤土地沙化;⑥河道淤塞;⑦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的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
现状
原因
生物物种减少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快,生物物种灭绝退化
①乱砍滥伐森林;②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及非法贸易;③环境污染破坏生物生存环境;④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竞争栖息地和食物
森林资源破坏
全球平均每年损失1 800万~2 000万公顷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损失严重
①林木砍伐;②林地开荒和开矿;③薪柴采集;④大规模放牧;⑤空气污染,尤其是酸雨污染
湿地
减少
面积急剧缩减,退化严重
①土壤侵蚀导致进入河流的泥沙增加;②引水灌溉、河道截流改向导致湖泊、沼泽水量减少;③围湖、围海造田;④环境污染;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四个角度
1.分布区域
每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都是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形成的。因而首先要明确分布的区域。
2.形成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一般来说,自然原因是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基础,如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湿地等问题都会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沙漠化往往发生在气候比较干旱的地区。
(2)目前,人为原因是大多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从人为原因来看,主要体现在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上。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3.危害
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包括对环境自身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例如,森林的破坏不仅会造成自然环境中其他要素的改变,也会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带来巨大的危害。
4.解决措施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就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例如,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防治措施有:
(3)借鉴经验确定措施:
借鉴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经验确定本区域的发展措施。例如,参照宁夏中卫县沙坡头草方格沙障治理、亚马孙雨林的保护等经验或措施,结合区域实际问题,分别提出某些荒漠化、水土流失区、湿地等发展措施。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其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曲线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2.下列关于三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侵蚀,导致泥沙量大增
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解析:1.B 2.D 第1题,人类对湿地破坏后,使其气温的年较差变大,使该区域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大。结合图中四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判断即可。第2题,三江湿地遭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造成的。
3.(全国卷Ⅱ)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解析:中华秋沙鸭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应从迁徙路线上缺少休憩和觅食地、误食被污染的食物、人或动物的猎杀等方面分析;保护对策应从恢复湿地、治理污染、严禁猎杀、进行观察与保护、做好宣传等方面分析。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P41思考提示 1.近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数量呈上升趋势。
2.世界人口的增长加速了物种灭绝。
P44思考提示:1.云梦平原水面面积大幅减少。
2.由于湖泊的快速淤积和围垦,使云梦平原水面大为减少。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漫画“长江、黄河的对话”
思考探究: (1)漫画反映的是长江流域出现的哪类生态环境问题?
提示:水土流失。
(2)引起该问题出现的人为因素是什么?
提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植被破坏等)。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西北地区主要为土地荒漠化。
2.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地区主要为次生盐渍化。
3.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以及西南山区主要为水土流失。
4.东北山区与西南横断山地主要为森林破坏。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区域
生态问题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森林破坏
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草原退化
半干旱、干旱草原区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半舍饲养畜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湿地萎缩
湿润低平原、湖泊、海洋边缘地区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生物多样性锐减
物种资源丰富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土壤侵蚀
半湿润、湿润丘陵地区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荒漠化
半干旱内陆或春旱严重地区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次生盐渍化
属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春旱严重
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实行喷灌、滴灌、退耕还牧等措施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海南高考)我国干旱区某区域近30多年胡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加强。下图显示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及地下水埋深的变化。
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此类地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水资源短缺的解决措施。胡杨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尤其是塔里木盆地中,材料说了近30年胡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而图中反映了近30年地区生产总值不断上升,而地下水埋深不断变大(地下水位下降)。西北地区水资源极少,经济发展离不开水资源,因而近30年过量使用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导致本区水环境急剧恶化,地表植被因可用水资源大幅减少而死亡,地表植被破坏固沙能力大降,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可以看出,本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水资源短缺,因而要解决本区环境问题主要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解决缺水问题主要是两大方面的措施:开源和节流。开源主要是增加可用水资源,对于西北地区来说,开源方面可以考虑跨流域调水,其他方面不太合适(水资源总量少,修水库影响不大;海水资源没有;空气干燥,水汽少,几乎无法人工降水;地下水已过度开采,目前应尽量减少地下水的使用,使其逐步恢复),所以重点放在节约用水方面。工农业生产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耗水量小的产业;个人生活上改变生活习惯,减少水资源的使用。
答案:原因: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主要措施: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跨区域调水,增加水资源供给。(其他合理答案可)
2.读我国森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有人说它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下面一些形象比喻,各蕴涵了森林的一种生态功能,请将这些比喻与其生态功能进行连线:
A.天然“氧吧” ①吸烟除尘
B.天然“吸尘器” ②净化空气
C.天然“蓄水池” ③美化环境
D.天然“消声器” ④涵蓄水源
E.天然“美容师” ⑤减弱噪音
(2)我国现有天然林正逐步减少。请你谈一谈保护森林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第(2)题,关于保护森林的主要措施可以从立法保护、采伐与养育相结合等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1)A——② B——① C——④ D——⑤ E——③
(2)加强执法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采伐与更新相结合;防治森林火灾和虫灾;加强森林保护;宣传教育。
P45思考提示 1.我国森林破坏严重的两个地区主要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和西南林区。
2.我国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和东北平原西部地区(松嫩平原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耕作活动,而导致土壤盐渍化叫次生盐渍化。上述地区的地下水位较高,地表水排水不畅,可溶盐较多,蒸发旺盛,盐分在地表积累所致。
3.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云、贵、川、渝、鄂和黄河中游地区的晋、陕、甘、宁、内蒙古。南方水土流失是地形崎岖,降水多、土层薄、生态环境较脆弱,人为破坏植被所致。北方地区水土流失是土质比较疏松,夏季多暴雨,生态环境脆弱,植被覆盖率低等原因所致。
4.我国土地荒漠化主要涉及我国北方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1个省(区)。
一、选择题
读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①增加木材产量 ②提高生态质量 ③提高农民收入 ④调整农业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B.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C.③抵御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
D.③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解析:1.D 2.C 第1题,退耕还林减少了耕地面积比例,增加了林地比例,既调整了农业结构,又提高了相应地区的生态质量。第2题,①为三北防护林,其主要作用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②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其主要作用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③为沿海防护林,有抵御海风、海浪和台风暴雨袭击的作用。
读下图,完成3~5题。
3.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两者比重达30%左右
B.外来物种入侵也是哺乳动物受威胁的重要原因,比重达20%左右
C.哺乳动物不会灭绝
D.以上说法都正确
4.下列关于鸟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栖息地的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三者比重达80%
B.北美候鸽的灭绝只是一种偶然现象
C.鸟类受威胁的最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比重达60%
D.以上说法都正确
5.该图主要说明了( )
A.我们要保护生物资源,禁止捕猎野生动物
B.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C.外来物种入侵能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引入外来物种
D.以上说法都正确
解析:3.B 4.C 5.B 第3题,注意读图分析,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两大原因的比重超过60%,哺乳动物也会灭绝,因为任何物种的灭绝都是正常的自然现象。第4题,鸟类受威胁的最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其他都不是主要原因;北美候鸽的灭绝是人类活动加速了其灭绝进程,是一种必然现象。第5题,该图主要说明栖息地的丧失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注意保护生物生存环境。
(安徽高考)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读图完成6~7题。
1—耕地 2—居民地 3—湖泊
11
33
33
31
11
11
33
33
31
22
31
31
31
11
12
31
31
11
11
11
31
11
11
11
11
6.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7.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解析:6.A 7.C 第6题,从图中可知该地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小导致水生生物物种减少,空气湿度减小,干旱、洪涝频率增大,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第7题,从材料中可知该地位于辽宁西北部地区,纬度较高,不利于种植水稻和甘蔗,所以该地不能推广蔗基鱼塘和水稻种植,该地有湖泊水灌溉,耕地较多,不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应该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二、综合题
8.读我国北方部分农牧过渡地带及其土地退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区域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土地退化严重。简要说明土地退化对该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危害。
(2)提出防治该地区土地退化的建议。
解析:第(1)题,农牧过渡地带由于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草场质量降低,土地沙化严重,沙尘天气增多,生态环境恶化,人们生活困难,被迫迁移等问题。第(2)题,防治措施要结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两方面来分析。
答案:(1)土壤肥力下降导致草场载畜量和农业产量下降;沙漠侵吞土地,导致生态移民;沙尘污染大气,导致沙尘暴天气。
(2)营造防护林,阻挡风沙;草原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治鼠害,保护草原;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牧、还林;调整种植结构,培育耐旱作物品种,减少水资源消耗。
9.下图示意吉林省某地1970~2000年湿地面积、年均温与年降水量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1980年以后该地湿地面积的变化,并分析自然原因。
(2)简述1990年后湿地变化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对策。
解析:第(1)题,1980年以后,图中显示湿地面积的变化是80年代逐渐扩大、90年代逐渐减小。影响因素主要是年降水量的变化,当然在分析湿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时还要考虑气温的升高,蒸发量的加剧。第(2)题,湿地面积减小,其生态功能减弱,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气候能力减弱,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旱涝灾害增多;净化水质能力减弱,水质下降。针对湿地萎缩问题:需要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湿地;生态退耕,恢复湿地;严禁围垦。
答案:(1)20世纪80年代湿地面积逐渐扩大,90年代湿地面积逐渐缩小。
自然原因:80年代年降水量逐渐增多;90年代年降水量逐渐减少,气温升高,蒸发加强。
(2)不利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旱涝灾害增多;水质下降。对策: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退耕;严禁围垦。
第二节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荒漠化的产生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每年冬春季节影响我国的沙尘暴源区既有境外源区又有境内源区。境外源区主要有蒙古国东南部戈壁荒漠区和哈萨克斯坦东部沙漠区;境内源区主要有内蒙古东部的苏尼特盆地和浑善达克沙地中西部,阿拉善盟中蒙边界地区,新疆南疆的塔克拉玛干和北疆的库尔班通沙漠。
思考探究:内蒙古多沙尘源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内蒙古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境内分布多个沙漠或沙地,地表干旱、植被稀少,冬半年冷空气入侵我国的必经之地,大风过境沙尘扬起。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荒漠化的概念
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产生原因
具体表现
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抵抗力下降
干旱多风
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蒸发加快
农田盐渍化
暴雨
土壤侵蚀
河流改道、河水泛滥、鼠类破坏等
破坏生态平衡
人为
因素
(主要
原因)
人口的激增及自然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其他人类活动,如不合理耕作和粗放管理、矿产资源的开发、石油勘探、修筑道路、新建工厂、修筑军事设施、城市建设、旅游等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从荒漠化与人类的关系看,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决定性因素,同时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
危害
过度樵采
缺乏能源的地区
破坏了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拓展提升]
荒漠化的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 )
①热带季风气候 ②热带沙漠气候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亚热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3.6×107 km2,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中不包括( )
A.地震、火山、泥石流频发
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乱垦滥伐、砍伐森林
D.全球CO2排放量增加
解析:1.B 2.A 第1题,由图可知全球的荒漠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区的热带荒漠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温带荒漠。第2题,荒漠化的扩大和加剧主要受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加大和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影响。故与A项无关。
3.读下面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甲图 我国主要的土地荒漠化类型及典型分布区
乙图 我国近年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状况图
(1)指出我国水蚀荒漠化分布的主要地形区名称,并概述这两类地区水蚀荒漠化形成的共同自然原因。
(2)从乙图看,近年我国面积增加的荒漠化类型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人为原因。
解析:第(1)题,我国水蚀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湿润地区,如江南丘陵(或东南沿海丘陵)的红漠化和云贵高原的石漠化,都是在强烈流水侵蚀的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考虑崎岖的地形条件和降水量大、集中、多暴雨的气候条件。第(2)题,乙图显示风蚀荒漠化和水蚀荒漠化的面积逐渐减少,而盐漠化面积增大。华北地区的盐漠化加剧主要原因是落后的大水漫灌方式,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盐漠化面积扩大;南水北调及修建水库工程导致沿线地区地下水水位上升,也加剧了区域盐漠化。
答案:(1)江南丘陵(或东南沿海丘陵)、云贵高原。
共同原因:①地表崎岖,坡度较大;②降水量多、集中,且强度大。
(2)盐漠化面积有所增加。原因:①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盐漠化面积扩大;②修建大型水库、调水工程等,也会提高地下水位,导致盐漠化现象。
P47思考提示 2000年与1989年相比,浑善达克沙地中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比重增加,固定沙丘比重下降。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异;人为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破坏植被(森林、草地等)导致土地荒漠化所致。
P50思考提示 内蒙古高原南部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发展,会造成当地严重生态问题,危及当地居民生活,甚至被迫迁移,并成为北京的沙尘暴沙源地。
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向第四届库布齐国际沙漠论坛发贺词,高度评价中国在荒漠化治理方面发挥的领导力和取得的成就。赞扬中国为分享造林和遏制沙漠化经验提供了良好平台。
思考探究:在治理荒漠化过程中,列举我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提示:主要有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草场建设,合理放牧,植树造林等措施。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合理控制人口数量
人口增长过快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合理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荒漠化的治理。
2.生态恢复与建设
(1)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2)加强草场建设。
(3)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
(4)开发新能源:开发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开发农村小水电、沼气等能源。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运用结构图分析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二、生态农业模式的一般特点
[拓展提升]
我国其他地区荒漠化类型及成因
地区
江南丘陵
云贵高原
华北平原
荒漠化
红漠化
石漠化
盐碱化
自然原因
降雨集中;丘陵地形
降雨集中;
地形崎岖;
喀斯特地貌,
土层浅薄
夏季降水集中,地势低处形成涝洼地;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盐分积聚地表
人为原因
人口增加;过度樵采
人口增加;过度垦殖
人口增加;不合理排灌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表为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情况,读表完成1~2题。
年份
1955
1965
1975
1985
1995
2000
2005
荒漠化面积
/×104 hm2
67
69
71
89
197.26
257.8
262.2
1.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 ②冬季风强劲,沙尘暴频发
③过度放牧,草场破坏 ④过度开垦,土地退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下列治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措施,可行的是( )
①南方低山丘陵全部实行退耕还林 ②温带草原牧区推行定居、轮牧 ③露天矿区采取表土填埋复垦 ④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1.C 2.B 第1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引起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第2题,南方低山丘陵区应该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方实施退耕还林,如陡坡地,而不是全部;西北地区受水资源短缺的限制,不可能大力发展灌溉农业,排除①和④。
3.(广东高考)石羊河流经过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石羊河流示意图。
(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结合国地理知识,石羊河在我国的河西走廊,故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面临的生态问题为土地荒漠化。第(2)题,石羊河的问题是水量少,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导致土地荒漠化,故农业要从节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
答案:(1)温带大陆性气候 荒漠化
(2)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P52思考提示 1.科尔沁左翼后旗的生态经济模式,实际是对沙质草地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地外围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护林,防护林内田地合理种植,防止土地沙化。
2.这种生态经济模式,既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又防止了土地沙化,而且使农业得到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这种模式符合生态、经济效益原理。
一、选择题
读我国沙漠化土地成因构成图,完成1~3题。
1.图示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①华南 ②华东 ③华北 ④东北 ⑤西北
⑥西南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2.新出现的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
B.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
C.降水减少,蒸发加剧
D.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
3.关于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雨年促进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地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解析:1.C 2.A 3.C 第1题,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受到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包括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陕西、山西、河北、吉林、辽宁和黑龙江等部分地区。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主要表现为沙丘入侵农田、草场;东北地区主要表现为滥垦、滥伐森林;华北地区主要表现为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建设破坏林草。共同原因都是不合理利用土地,使植被受到破坏。第3题,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少雨年促进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人为因素对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读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范围示意图,完成4~5题。
4.下列措施能有效防治a地区沙尘暴的是( )
A.加强天气预报 B.改变农业生产结构
C.发展耐旱农作物 D.全面种草,发展畜牧业
5.b地区生态环境易遭到破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①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多地震 ②毁林开荒,粗放耕作 ③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④处于西南季风区,雨季降水多且集中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4.B 5.D 第4题,改变农业生产结构能有效防治a地区的沙尘暴。第5题,毁林开荒、粗放耕作、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是b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人为原因。
读新疆地区图(a)和山麓冲积扇示意图(b),完成6~7题。
6.如果该处绿洲地区衰退,不可能的理由是( )
A.中上游绿洲超量用水
B.冲积扇上部过度开发地下水
C.退耕还林、还草
D.樵采破坏绿洲植被
7.目前,塔里木河流域的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为了使生态环境得以恢复,正确的措施是( )
A.全部退耕还林、还草
B.合理调配水资源
C.扩大灌溉农业规模
D.在平原区大力兴修水库
解析:6.C 7.B 第6题,仔细分析,A、B、D三项都会使绿洲水资源减少,导致绿洲退化;退耕还林、还草,会使绿洲生态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第7题,恢复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正确的措施是合理调配水资源。
二、综合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湿润红土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这些地区地形以丘陵及山区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材料二 “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1)上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条件,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完成“红色荒漠”结构示意图。
(2)南方地区“红色沙漠”主要发生在________丘陵地区,它的形成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________地区。简要说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不同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图表内容,结合南方丘陵地区情况正确分析得出结论。第(2)题,从“红色荒漠”发生的机理,应该为江南丘陵,它的形成对生产和地理环境都有影响,主要是表层土壤流失,对地形的影响,使下游湖泊河道淤积,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第(3)题,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南北方形成原因不同,地理环境也有差异,荒漠化防治措施不同,结合课本知识正确作答。
答案:(1)A:人口增加 B:高温多雨 C:滥伐森林
D:水土流失
(2)江南 表层土壤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当地地表变得崎岖不平;下游易淤积河道和湖泊。
(3)干旱和半干旱
北方:植树造林,退耕还牧,防止过度放牧等;
南方:控制人口增长,积极开发新型能源,退耕还林等。
9.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湖区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年平均降水量为300~400 mm;蒸发量较大,全年蒸发量可达1 500 mm,风大且多。下表为近30年来环青海湖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与程度变化(单位:km2),结合下表回答问题。
年份
沙漠化程度
1976年
1987年
1995年
2006年
极重度沙漠化
249.48
249.48
246.10
246.57
重度沙漠化
184.07
191.77
205.22
202.31
中度沙漠化
210.86
221.44
237.37
316.10
轻度沙漠化
94.17
299.9
355.39
593.04
(1)在各类土地沙漠化类型中,扩展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环青海湖区土地沙漠化严重的原因。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第(2)题,分析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应从自然因素(包括基础条件、物质条件、动力条件及气候变异等因素)和人为因素(包括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因素)两大方面分析。
答案:(1)轻度沙漠化
(2)年降水量少,蒸发量盛,水分收支不平衡;多大风天气;大面积开垦草原,自然植被遭到破坏,弃耕后地表裸露;过度放牧使得草场的产草量下降,牧草不足以覆盖沙质地表;砍伐林木和采集中草药导致植物破坏;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
第一节 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反映了我国人口对耕地资源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反映了粮食安全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压力。
思考探究:土地资源属于哪一类资源?为何我国耕地资源压力巨大?
提示:土地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压力大。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自然资源的概念
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2.自然资源的分类
(1)分类标准:自然资源能否更新或恢复。
(2)非可再生资源:
①概念:主要是指那些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形成的、储备有限的、经开发利用后无法在现阶段再生的自然资源。
②主要非可再生资源: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石、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等。
(3)可再生资源:
①概念:主要是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得到恢复或再生的资源。
②主要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根据性质可分为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比较
分类
概念
特点
举例
合理
利用
非可再
生资源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形成的、储备有限的、经开发利用后无法在现阶段再生的自然资源
储量有限,现阶段无法再生
矿产
资源
节约、综
合利用,
寻找替代品
可再生
资源
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得到恢复或再生的资源
可再生,循环利用
保护、促进更新、加以充分利用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判断自然资源的方法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具有两个基本属性:
(1)自然属性:就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物质或能量,属于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
(2)经济属性: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至于人类尚未认识或分布过于分散而无开采价值的物质与能量,都不属于资源的范畴。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并不排除它们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的资源。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读下图,指出其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例是( )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资源的概念,要明确自然资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它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又不同于自然环境的其他部分,它是可以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那部分物质和能量。
2.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各种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 ②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一般都具有均衡性的特征 ③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它的分布无规律可循 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D 陆地自然资源,虽然数量是有限的,但其潜力是无限的;虽然分布是不均衡的,但其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可再生资源一般都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而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也具有地质规律性分布特征。
3.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地面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解析:选B 海洋资源中的矿产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地面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地表水资源、气候资源、各种生物资源,它们都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一般埋藏在地表以下,不属地面资源。
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思考探究:漫画中反映出的耕地减少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建筑用地占用大量耕地;②耕地遭受破坏、灾害损失造成耕地减少;③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土地资源问题
(1)日趋减少的耕地:
(2)土地退化:
2.能源问题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我国耕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措施
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到21世纪中叶,由于人口绝对数量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遵循“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使土地供求关系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变。
1.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尽量利用荒地、劣地,不占用耕地、好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3.提高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规划,综合整治田、水、林,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二、我国能源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1.我国能源问题的现状
(1)浪费严重,能源短缺。
(2)采煤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
(3)能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
(4)农村大量使用薪柴,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2.产生的原因
(1)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2)能源消费结构单一,水能、核能等所占比重较小。
(3)人口多,人均能源资源不足。
(4)经济发展快,能源消费量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费国)。
3.解决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开发利用率。
(2)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加强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与调配工作。
(4)开发清洁煤技术,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
(5)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保证油气供应稳定可靠。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图示法记忆土地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图甲为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乙为2002年~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 )
①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②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③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④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A.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2002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
①建设用地增加 ②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③退耕还林效果显著 ④未利用地增加
A.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1.C 2.B 第1题,由图可知,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一直在减少,但总量始终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其中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最快。第2题,由图可知,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最主要是由于退耕还林工程效果显著,大量的耕地变成林地;此外,居民点及工矿等建设也占用了一部分耕地。
3.(山东高考)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区域内的重庆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下图为重庆市1999~2008年主要能源消费量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图。
(1)判断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单位GDP能耗变化的主要原因。
(2)指出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结合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优势,说明该市今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方向。
解析:第(1)题,从图上可以直接读出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的变化趋势。单位GDP能耗呈下降趋势说明能源利用率提高,再就是能耗多的产业减少,在分析时一定要抓住“单位GDP能耗”来分析。第(2)题,根据图例和各年份能源的比重,描述出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煤炭、石油的大量消费会产生大量粉尘和酸性气体,导致雾和酸雨发生频率增加,重庆市深受其害,针对这种情况,重庆市应改善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比例。西南地区多江河,地势落差大,有发展水电的良好条件;四川盆地天然气十分丰富,应因地制宜增加水电和天然气的比重。
答案:(1)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单位GDP能耗呈下降趋势。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
(2)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比重较低。增加水电、天然气的比重,降低煤的比重。
P21思考提示 中国近50年来人口逐渐增加;中国近50年来人均耕地迅速减少,20世纪末减少趋势变缓。
人口增加、城市的扩张和工矿道路的建设等非农建设用地增长迅速。
一、选择题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右图中黑块所在地是世界某种资源的主要分布区。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资源的分布( )
①低纬度地区缺失 ②范围有季节变化 ③主要在高纬和高山地区 ④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这种资源( )
A.近年来数量逐渐减少
B.被人类大量开发利用
C.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大多数国家需要进口
解析:1.B 2.A 第1题,该资源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极地区和世界主要高山地区,为冰川,其分布范围有季节变化。第2题,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部分冰川融化。
读我国可利用风能时数分布图,完成3~5题。
3.下列是我国风能资源开发重点地区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4.图中显示我国风能资源的分布特点是( )
A.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及沿海地区
B.主要分布于我国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C.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高寒气候区
D.我国广大的内陆地区均是风能贫瘠地区
5.山东半岛是我国最早进行风电建设的地区,其发展风电最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A.临海,风能资源丰富
B.经济发展快,能源匮乏
C.经济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
D.人们的环保意识强
解析:3.C 4.A 5.C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丁四地的可利用风能时数比较,只有丙地是大于6 000的,位于内蒙古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又靠近能源需求市场,应是重点建设的风电基地。第4题,图中看出我国的北方地区及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第5题,风电的开发需要较高的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山东半岛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科技发达,具备发展风电的条件。
读我国甲、乙两地区(北方、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土地面积、人口及耕地分布对比图,回答6~7题。
6.关于甲、乙两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代表北方地区,乙代表南方地区
B.甲地区水资源总量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多,蒸发少
C.乙地区人口比甲地区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D.乙地区耕地面积比重大与平原面积广阔有关
7.有关甲、乙两地区的对比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地区以旱地为主
B.乙地区的石油、煤炭资源均不如甲地区丰富
C.甲地区能源供应充足,可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D.乙地区需进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来缓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缺水状况
解析:6.D 7.D 第6题,从水资源总量就可以推断出,甲代表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比北方大,南方地区降水量大,蒸发量也大;乙代表北方地区,人口总数比南方少,主要原因是南方经济发达;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耕地比重大。第7题,甲地区(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北方煤炭、油气资源比南方丰富;南方地区能源供应不足,需要从北方运进大量煤炭;南水北调是为了缓解北方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二、综合题
8.(全国卷Ⅰ)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土壤侵蚀量,降低土壤的肥力;二是使耕地起伏加大,不利于机械化耕作。防治措施可从调整耕作方式、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填埋等方面分析。
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9.在根据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主要国家能源生产与消费统计资料绘制的柱状图中(右图),纵坐标表示该国能源生产量减去能源消费量所得的差值相对量。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能源的地区生产、消费极不均衡,从图中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源生产、消费的差异主要表现。
(2)2014年2月4日,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在网站上发文称,2014年中国石油消费将达1 110万桶/天,石油净进口660万桶/天,而美国2014年原油进口将为550万桶/天,中国将在年均进口量上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能源安全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国必须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解析:注意明确横坐标代表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类型及纵坐标表示的含义;针对能源安全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应从开源、节流两大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发达国家能源生产量小于消费量,发展中国家能源生产量大于消费量。
(2)①加强勘探,提高石油、天然气后备储量和生产量;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③加快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④积极开发水能和新能源,使能源生产和消费多元化;⑤加强国际合作,拓宽能源来源渠道;⑥加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建设。
第三节 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思考探究:漫画中反映了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淡水资源短缺。原因: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②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需水量增加;③人类对淡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严重。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世界水资源危机的表现
主要表现
影响
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减少,供需矛盾突出
人类生存、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
因争夺水资源发生纠纷甚至战争
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导致水污染、浪费
2.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1)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少,分布极不均匀。
(2)供需不平衡,农业和城市缺水状况已备受关注;缺水已经成为制约人们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严重问题。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分类
具体原因及表现
自
然
原
因
空
间
分
布
不
均
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丰富,但在部分人口稠密地区,由于河流水污染与湖泊富营养化等原因,也存在淡水资源短缺问题
长江以北广大的外流区,水资源相对较少,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
内流区生态环境脆弱,单位土地面积水资源占有量少,经济用水大量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给该区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
季节分配不均
夏秋多,冬春少
年际变化大
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我国降水年际变化大
与耕地资源
分布不协调
耕地资源北多南少,而水资源南多北少
人
为
原
因
人均占有量少,
用水量大
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量急剧增长,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
水资源利
用不当
浪费严重,污染严重
[拓展提升]
我国不同地区的水资源问题
(1)南方地区: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水资源减少;重金属元素影响水生生物及人体健康;水污染日益严重: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治理以解决水质型缺水。
(2)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黄、淮、海河流域最严重)导致资源型缺水,使得河流断流、地面下沉、湖泊干涸、土壤盐碱化;污染加剧:三河(淮河、海河、辽河)的治理。
(3)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无序利用,上游引水过多,植被破坏导致内陆河下游生态环境问题:绿洲萎缩、湖泊消失、荒漠化加剧。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浙江是“江南水乡”,但水乡亦愁水。结合漫画“挥汗如雨”,完成1~2题。
1.造成浙江省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是( )
A.时空分布不均 B.需求结构不合理
C.人均拥有量少 D.生产利用效率低
2.漫画中人类过度的行为最可能导致( )
A.水质下降 B.地面沉降
C.降水增多 D.土壤酸化
解析:1.A 2.B 第1题,浙江位于东部季风区,其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第2题,图中显示的是开发地下水,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面沉降。
3.某中学地理小组对下图地区进行调查,发现城镇的发展及大坝的修建对L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城镇的发展及大坝的修建对L湖产生的影响。
解析:修建大坝主要影响到达下游的水量,故影响湖泊的水量;而城镇的发展,使湖泊用水量增加且污水排放增加,将影响水质。
答案:上游拦水和城镇用水使湖泊水量减少,湖面缩小;临近城镇,生产、生活污水及固体废弃物污染;湖水量减少,自净能力减弱,水质变差。
P32思考提示 1.非洲的撒哈拉、阿拉伯半岛、非洲南部、亚洲中西部、澳大利亚中西部、美国西南部、南美洲西部。这些地区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或地处大陆内部以及信风的离岸风处,降水少,蒸发量大,导致缺水严重。
2.略。
P33思考提示:1.我国缺水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甘肃西北部、青海省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因为上述地区距海远,深居内陆,加上重重山脉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气候干旱,形成缺水带。
2.因为我国水资源分布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因此要进行跨流域调水。跨流域调水的意义在于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实现资源的再分配,使水资源得到有效合理地利用。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思考探究:如何解决该图反映的主要资源问题?
提示:提高用水效率;重视节约用水;注重水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对污水的处理和利用。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缺水问题的解决措施
措施
具体表现
开源
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
节流
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加强对污水的处理和利用
2.地下水的利用与保护
(1)限量开采:在保持地下水位不下降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
(2)综合考虑:根据实际把地表水、地下水等多种水源搭配运用。
(3)回灌补源:保护地下水资源。
3.海水淡化
增加淡水总量,节省更多可利用的淡水资源。
4.重视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1)农业生产中: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
(2)工业生产中: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
(3)社会生活中:倡导公民遵守《水法》,提高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
5.加强对污水的处理和利用
取得净化环境和减少洁净水需求量的双重效益。
6.注重水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1)恢复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
(2)开源与节流:只有在水资源保护的前提下,才能发挥有效作用。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主要措施
主要
措施
具体措施
开发
水源
修坝蓄水
跨流域调水
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
进行
生态
环境
建设
退田还湖
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
退耕还林
退牧还草
采取
全面
节水
措施
倡导公民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保护水资源(依法)
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农业节水)
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工业节水)
加强宣传,节约生活用水(生活节水)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分析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丰富程度的思路
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通常以多年平均径流量为主要指标。水资源是否短缺,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是取决于该地区或国家水资源总量的多少。二要看其人口数量及人口分布状况。中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4。再如巴西,水资源居世界第一位,但其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与水资源分布不一致,也出现水资源短缺问题。三要看工业、农业发展状况,如新加坡虽处在热带雨林区,降水丰富,但由于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造成水资源短缺。四要看水资源利用是否合理,以色列是世界上淡水资源较贫乏的国家之一,但其运用先进的灌溉技术,成为世界上先进节水农业的典范;而我国南方一些城市和地区,虽水资源丰富,但因污染严重,造成水质型缺水。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下图,完成1~2题。
1.该图显示的是( )
A.城市地表径流利用系统
B.城市污水利用系统
C.城市雨水利用系统
D.城市地下水利用系统
2.图中右侧的深井,所发挥的作用是( )
A.滴灌 B.渗灌
C.回灌地下水 D.抽取地下水
解析:1.C 2.C 本题组主要考查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知识。图中示意的是大气降水经过雨落管、道路雨水口等进入地下,经过一系列净化,进入人工湖或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应是城市雨水利用系统。图中右侧深井可以使雨水进入地下含水层,具有回灌地下水的作用。
3.(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浅沟在收集雨水、净化雨水、减少城市内涝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
P35思考提示 1.污水处理的基本环节有初步处理(沉淀泥沙等)——再处理(滴流过滤,细菌分解)——追加处理(天然净化,氯消毒)。
2.污水处理的再生水可用来农业灌溉,厕所冲洗,园林喷灌,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河流恢复、洗洁等。
3.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可用来制作花卉专用土、填充地下矿井、用于矿山地复垦、改良土壤等。因为这些污泥经过处理肥力较高。
一、选择题
水是生命之源,人可三日无食,但不可一日无水。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所有的水体
B.深层地下水储量大,是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
C.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不到水体总量的1%
D.水资源开发利用后,都能很快恢复
2.下列叙述,符合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的是( )
A.夏秋多,北方多 B.冬春多,东部多
C.夏秋少,南部少 D.冬春少,西部少
解析:1.C 2.D 第1题,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人类较易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不到水体总量的1%;水资源循环周期不一,不一定都能很快恢复。第2题,本题考查水资源时空分布方面的知识。我国水资源分布,从空间上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从时间上看,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
读城市水循环系统模式图,完成3~5题。
3.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A.蒸发、降水、渗透、污水
B.渗透、降水、蒸发、污水
C.降水、蒸发、渗透、污水
D.降水、渗透、蒸发、污水
4.为了维持自然界水平衡,下列措施可取的是( )
①加大人工降雨力度 ②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 ③加强城市绿地的建设 ④道路两旁铺设透水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为了减小水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措施可取的是( )
①减少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实施地下水回灌 ②提高河川径流对城市的供水量 ③减少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加强对浅层地下水的开采 ④加大城市污水的处理力度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3.D 4.B 5.A 第3题,根据图示内容的因果联系可判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降水、渗透、蒸发、污水。第4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平衡的影响。“加强城市绿地的建设”和“道路两旁铺设透水砖”能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减轻人类活动对水平衡的影响。第5题,主要考查水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浅层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会导致地面沉降等问题;提高河川径流对城市的供水量会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小,减少河流水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使河流的输沙能力和自净能力降低。
近几十年来,水资源不足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甚至危及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生存。解决全球水危机需从人类自身找原因,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结合下表回答6~7题。
世界部分城市用水价格表
城市
生活水价/元
城市
生活水价/元
北京
2
罗马
6.9
东京
22.8
巴黎
6
悉尼
9.3
伦敦
4.8
6.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实施阶梯水价方案,实施阶梯水价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节约用水 B.与国际水价接轨
C.增加国家税收 D.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7.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去采取措施。下列措施中,属于“节流”措施的是( )
A.海水淡化 B.跨流域调水
C.人工降雨 D.节约用水,减少浪费
解析:6.A 7.D 第6题,面对水资源日益紧张的现状,实施阶梯水价,用水量越大,水价越高,目的在于促使市民节约用水。第7题,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属于“开源”措施。
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下图为2002~2007年世界农产品交易中地区间虚拟水资源的流动图(单位:×109 m3/a)。读图,回答8~9题。
8.虚拟水资源流动量最多的地区是( )
A.a B.b
C.c D.d
9.图中信息表明( )
A.d地区虚拟水资源进口多的原因是干旱缺水
B.c地区虚拟水资源进口多的原因是农产品总产量少
C.总体上说,通过国际间农产品的交易可以节省水资源
D.虚拟水资源都是从生产效率高的国家出口到生产效率低的国家
解析:8.D 9.C 第8题,从图中数据可知,d地区虚拟水流动量最多。第9题,d为欧洲西部,不存在干旱缺水的情况,c地区虚拟水进口多是由于人口多,农产品需求量大,从总体上说,通过国际间农产品交易可以节省水资源。
10.水资源是否丰富的标志是多年平均径流量的多少。下列城市中径流量比较稳定的是( )
A.伦敦 B.纽约
C.罗马 D.东京
解析:选A 在四个备选城市中,伦敦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各月降水均匀,河流径流量比较稳定。
二、综合题
11.(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见下图)。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用水量加大,同时工农业的发展使水污染加重,水质越来越差,水源地不得不往上游水质更好的地方迁移。第(2)题,保护水源地是保证水质的重要举措,必须从立法的角度加大保护力度,同时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监督,杜绝企业等生产活动随意排污行为,有效控制污染源。
答案:(1)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2)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12.利比亚是一个典型的沙漠国家,尽管拥有1 900多千米的海岸线,全境95%以上地区为沙漠和半沙漠,全国550万人口绝大多数聚居在北部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带。现在,沿海地区的地下水已经消耗殆尽,加之海水渗透,水质咸涩难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利比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分析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解析:利比亚位于北非,北临地中海,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水源严重不足。因此利比亚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土地盐碱化等。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带来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质恶化、土地盐碱化加重等。
答案:(1)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土地盐碱化等。
(2)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质恶化、土地盐碱化加重等。
13.下图为2010年全国部分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针对A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指出该地应采取的措施。
(2)对比分析B、C两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的成因。
解析:第(1)题,该区域主要是淡水资源少,同时工农业需水量大,因而解决措施主要是从开源与节流角度考虑。第(2)题,C位于西北地区,虽然降水较少,但是经济欠发达,需求较少;B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资源丰富,经济相对于东部沿海欠发达,水资源需求量也较小。
答案:(1)A地区属于极严重超载区。提高技术,节约用水;跨流域调水;控制人口增长。
(2)B地区降水多,水资源较充足;人口稠密,经济相对于长三角等地欠发达;C地区降水少,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
第二节 炭、石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煤炭、石油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保措施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中国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的燃烧会对大气污染的形成及地球温室效应等产生很大影响,随着不时出现的雾霾天气,这一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
思考探究:煤炭燃烧对环境带来哪些有害物质?
提示:煤燃烧时除产生大量废热外,在燃烧过程中还会形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及烟尘等有害物质。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煤炭、石油的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及环保措施
过程
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措施
开采
地表土层和植被的破坏以及大量占用土地
实行矿区土地的复垦
运输
煤炭运输过程中会污染大气环境;石油运输过程中会污染海洋
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加工
废水、废气、废渣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特色产业
利用
热污染、空气污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危及整个生态系统
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煤、石油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1.煤炭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2.石油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二、煤炭、石油开发中的环保措施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煤变油”这一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煤炭变成的汽油和柴油不含硫、氮等污染物,是高质量的洁净油品。据此回答1~2题。
1.硫、氮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放射性污染 B.臭氧层空洞
C.酸雨、酸雾 D.重金属污染
2.我国之所以要启动“煤变油”项目,是因为( )
①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 ②我国燃油需求量增长迅速 ③可以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④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以石油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1.C 2.A 第1题,硫、氮的污染物即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它们进入大气后,会进一步氧化,再与水汽结合形成酸雨、酸雾。第2题,我国之所以要启动“煤变油”项目,是因为一方面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另一方面我国燃油需求量增长迅速,而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一直以煤为主,大量燃煤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煤变油”可以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3.图1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2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
(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2)我国北方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酸雨的危害有哪些?
解析:大气中的硫主要有SO2、H2S等,主要来源从图1可以看出有化石燃料、无机硫、硫化物;我国北方地区降水时间短,土壤呈碱性,而南方地区雨季长,降水多,土壤呈酸性;酸雨的危害主要从对水源、鱼类、土壤、植物、建筑物及人体的危害等方面考虑。
答案:(1)化石燃料、无机硫和硫化物。
(2)降水。
(3)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P25思考提示 石油运输过程中的原油泄漏会造成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鱼类死亡,引起海鸟死亡,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原油漂浮到岸边沙滩上,破坏了海岸环境,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
非可再生资源的耗竭对人类的影响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据国家能源局网站2016年5月31日消息,为规范石油储备管理,加快推进石油储备立法工作,国家能源局起草《国家石油储备条例(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中提到,国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石油储备设施建设运营。
思考探究: 我国为什么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石油储备设施建设运营?
提示: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并且需大量进口。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石油储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石油供应的稳定。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社会影响的表现
(1)促进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改变。
(2)促进技术和科学的进步:通过技术改进更有效率地利用资源,或者通过技术进步寻求新的替代品。
(3)造成生活方式的改变。
(4)资源的短缺也会引发地区冲突和战争。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非可再生资源的耗竭
1.重要矿产资源的现状
(1)世界矿产资源现状: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矿产资源的特征之一是其非可再生性,但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占世界人口1/4 的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 3/4的矿产资源,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矿产消费量只占世界的1/4 。随着矿产资源消费的急剧增长,有些矿种发生短缺甚至耗竭。
(2)我国矿产资源紧迫性的表现:
①中国矿产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三位,而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②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加之开采中采富弃贫,使矿产品位下降。
③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矿产资源主要富集在中部或西部地区。
④到目前为止,我国45种主要矿产的探明储量大部分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20年,资源保证程度更低,特别是需求量大的石油、铁、铜、铝、硫、磷等重要矿产缺口大,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2.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些非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铁矿等日渐短缺甚至枯竭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巨大,促使人类社会发生改变,如下图所示。
[拓展提升]
石油危机应对措施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在煤基液体合成技术即煤变油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煤变油”技术的国家之一。今后5~10年,我国将以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为基地,加快推进“煤变油”战略。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将“煤变油”基地设在内蒙古、陕西、山西的原因是( )
A.交通便利 B.科技发达
C.劳动力丰富 D.接近原料产地
2.我国启动“煤变油”战略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
①我国的煤炭资源大量过剩“煤变油”战略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 ③减少我国对国际市场中石油产品的依赖程度
④缓解我国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1.D 2.B 第1题,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是我国的产煤大省,煤炭资源丰富。第2题,我国的煤炭资源并没有过剩,但产量丰富。
3.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石油中长期供需平衡表。(Mt:百万吨)
年份
2000
2010
2020
2050
国内需求量/Mt
200
300
400
500
国内供给量/Mt
160
170
180
100
供需缺口/Mt
40
130
220
400
资料来源:《中国中长期能源战略》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
材料二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的石油年进口量超过50 Mt以后,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就会影响这个国家的经济运行;超过100 Mt,国家就应该有包括外交、军事、经济在内的有力措施,来保证石油安全。
材料三 某年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分布图。
(1)我国石油需求量的增加速度________(高于或低于)石油生产的增长速度。
(2)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写出我国最重要的输油路线。
(3)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是否存在石油安全问题,并说明原因。
(4)从能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简述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具体措施。
解析:第(1)题,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消费量增长迅速,而国内储量有限,因此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第(2)题,目前我国原油进口来源主要是西亚地区(沙特、也门、伊朗、阿曼合计占我国进口量的46%),因此最重要的输油路线是出马六甲海峡到波斯湾地区。第(3)题,由于我国进口石油来源主要是西亚,需要长距离的海上运输,因而存在石油安全问题。第(4)题,应对石油安全问题,要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等。
答案:(1)高于
(2)输油路线: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或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
(3)存在石油安全问题。因为进口石油主要来自西亚地区,并依靠海运,一旦该地区或海上运输发生问题,中国的石油供给将受到严重威胁。
(4)①优化能源结构(扩大水能、核能等的利用率);②调整产业结构;③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加强地质勘探,努力开发本国的油气资源;⑤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⑥增加石油的战略储备。
一、选择题
在我国某一露天开采煤矿区,被开采煤矿附近的潭水变成含硫很重的“黄绿色”。一潭死水散发着浓重的臭味,一些以煤为燃料的化工厂在矿区周围广布,附近老百姓对化工厂的粉尘污染是苦不堪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关于材料中煤矿的露天开采说法错误的是( )
A.破坏地表植被及基层土壤
B.矿坑废水是造成附近水资源污染的污染源
C.与地下开采相比,对大气的粉尘污染轻
D.矿区回填,恢复地表生态的成本高、难度大
2.针对材料中化工厂造成的粉尘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优化当地用煤结构 ②禁止以煤作燃料 ③提高煤炭的利用率 ④将燃煤后的产物如粉煤灰等“变废为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1.C 2.B 第1题,露天开采煤矿与地下开采相比,极易产生粉尘污染。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类化工厂是以煤为燃料产生粉尘污染,因此可从源头入手,优化用煤结构和提高煤炭的利用率来减少粉尘的产生。对于燃烧后产生的废弃物粉煤灰可“变废为宝”生产建筑材料。
3.能源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措施中,下列主要利用中能减轻环境污染的是( )
①改变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 ②对开采能源破坏的地表由采矿者负责复垦,恢复到原状态 ③对矿物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 ④实行能源结构调整,在矿物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 本题考查有关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理清这些措施的环境意义。①措施说的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损耗,②措施主要是保护耕地,防止生态破坏,所以都不能选;③④两措施则是为了减轻环境污染,故选B。
据美国《地理》杂志报道,全世界每天消耗石油约8 000万桶(每7桶合一吨),目前一半左右的世界石油供应依赖于110多座大油田,而这些大油田均经历了五六十年的开采过程,基本走过了其“生命周期”的“壮年”阶段,步入了稳产和衰减阶段。据此完成4~5题。
4.材料显示出产生石油危机的原因是( )
①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强 ②石油资源的储量消耗高 ③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 ④石油的供需严重失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为应对石油危机,我们应( )
①适度开发、均衡生产 ②推广节油新技术和新工艺
③寻找石油的替代品 ④禁止高耗能产业的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4.C 5.A 第4题,“全世界每天消耗石油约8 000万桶”说明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强;“一半左右的世界石油供应依赖于110多座大油田”说明石油的供需失衡;“步入了稳产和衰减阶段”说明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石油的储量消耗是指石油的已开采数量,材料中没有相关数据。第5题,在当前技术水平下,为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禁止高耗能产业的生产是不现实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据此回答6~7题。
6.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列工业部门中受益最大的可能是( )
A.汽车工业 B.电子工业
C.核电工业 D.服装工业
7.目前在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
①产业转移 ②推行清洁生产,提倡绿色消费 ③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环境压力 ④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淘汰落后产业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解析:6.C 7.A 本题组以低碳经济为切入点,考查低碳经济对各行各业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低碳经济。第6题,汽车工业是消耗石油的工业,随着低碳经济的到来,会受到一定的冲击;电子工业和服装工业与能源消耗关系不大,因此影响不大;核电清洁、基本无污染,且能量密集,只要技术安全可靠,将会受益很大。第7题,“低碳经济”的思路是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而不是产业转移和控制人口。
二、综合题
8.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乡驻地及周边部分辖区示意图。经勘探,发现图示区域有储量丰富的大煤田。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图示区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你推测一下会有哪些变化。
(2)图示区域除了通过铁路、公路等直接向外输出煤炭外,还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这样做有哪些好处?如果把坑口电站建在①处是否合理?
(3)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图示区域煤炭资源几近枯竭。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域规划调整产业结构。请你就这一课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解析:第(1)题,随着资源开发规模扩大,该区域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交通条件都将不断变化,并且随着资源开发可能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第(2)题,变输煤为输电既可以减轻交通运输压力,又能减轻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污染。①地靠近煤矿又位于盛行风的垂直郊外,可以建坑口电站。第(3)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从延长产业链、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入手。
答案:(1)①乡驻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工矿城市;②经济结构会由以种植业和林果业为主发展为以工矿业为主;③居民数量迅速增加,多从事工矿业和服务业;④交通状况会有明显改善,内外联系更加方便;⑤生态环境有可能恶化,植被减少、水源被污染、空气质量有明显的下降等。
(2)①减轻交通运输压力;②减轻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合理。
(3)①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延长生产链;②发展新兴产业(或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变化图。
材料二 日本能源安全状况。
1973年
2000年
能源进口依赖率/%
89.4
81.0
石油消费比重/%
77.4
53.0
进口中东石油占进口石油比重/%
79
82
材料三 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和美国对中东石油的垄断使得日本开始重视从其他地区进口石油。日本如果能够争到铺设通往俄罗斯的石油管道,那么俄罗斯每天向日本出口100万桶石油,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就可以降到65%。
(1)从材料一可看出2030年后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将超过石油,其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是针对日本的什么能源安全问题而做出的努力?
(3)读材料二和材料三,从地理角度思考我国可以从日本能源安全状况的变化中得到哪些启示?
解析:从材料一图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后,木材、煤炭、石油的消费比重下降,天然气、核能、太阳能的消费比重上升,并且大致在2000~2030年期间,石油的消费比重最高,2030年之后,天然气消费比重超过石油而居首位。其原因是天然气相比石油,对环境的污染较轻。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日本能源进口依赖率较高,石油消费比重2000年和1973年相比较比重下降;进口石油主要从中东地区进口,说明日本能源短缺,主要依赖进口,并且进口渠道单一。材料三说明了日本为拓宽进口渠道,争取铺设通往俄罗斯的石油管道,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我国石油进口依赖程度也不断升高,参照日本的经验,我国应该对外开拓石油进口渠道,使能源来源多元化,对内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答案:(1)石油对环境污染较重,而天然气对环境污染较轻。
(2)石油进口渠道单一。
(3)能源来源多元化;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第一节 境管理及其实施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碳税是根据产品加工过程所排放碳的多少收税的一种环境税。
思考探究:材料反映国家采用哪种手段治理环境问题?
提示:经济手段。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环境管理的概念
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调整与控制,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这样一个目的。
2.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1)按环境管理范围可分为:
①资源环境管理。
②区域环境管理。
③部门环境管理。
①环境规划与计划管理。
②污染源管理。
③环境质量管理。
④环境技术管理。
3.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一般按照环境管理的范围、职能和性质进行分类。
标准
类型
内 容
按照环境管理的范围
资源环
境管理
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包括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可再生资源的恢复和持续利用等
区域环
境管理
主要是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环境目标,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制定区域环境规划等
部门环
境管理
主要包括能源环境管理、工业环境管理、农业环境管理、交通运输环境管理、商业和医疗等部门的环境管理,以及各行业、企业的环境管理等
按
照
环
境
管
理
的
职
能
和
性
质
环境规
划与计
划管理
主要是制定各部门、各行业、各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使之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用环境保护规划指导环境保护工作,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检查和调整环境规划
环境质
量管理
主要是组织制定各类环境质量标准、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评价标准及监测方法、评价方法,组织调查、监测、评价环境质量状况以及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并制定防治环境质量恶化的对策和措施
环境技
术管理
主要内容是制定技术标准、技术规程、技术政策以及技术发展方向、技术路线、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技术,协调技术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能促进经济不断发展,又能保护好环境
污染源
管理
政府部门不仅要进行消极的“末端管理”,更要积极地推进“清洁生产”。其中,要特别注意根据污染源的不同特点,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
二、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手段
定义
具体内容
行政
手段
通过行政
程序直接
管理环境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的政策、规划及行政决议、决定等,对从事开发活动的人、财、物等实施管理
法律
手段
运用法律
武器,依法
管理环境
制定环境法律、法规
组建执法队伍
通过强制手段调整开发活动中的各种关系
通过司法程序实施行政、经济或刑事制裁
经济
手段
运用税收、征收有偿使用费以及奖励、罚款等手段间接管理环境
项目
税收和
收费制
度
财政补
贴、信
贷优惠
市场
交易
押金
制度
举
例
环境
税、资
源使
用税
补助
金制
度、税
收减免
市场
干预、
责任
保险
宣传
教育
手段
普及环境
科学知识,
思想动员
通过环境教育培养环境保护的专门人才
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实行科学管理,提倡社会监督的环境管理
技术
手段
借助既提高生产效率,又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到最小限度的技术,以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等手段来保护环境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为了保证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山东省沿东线工程的一些县区,环境部门依法强制关停了一些企业单位的自备井,保证地下水的储量。据此完成1~2题。
1.环保部门依法“封杀”自备井的做法,属环境管理范围的哪类管理( )
A.区域环境管理 B.资源环境管理
C.部门环境管理 D.环境技术管理
2.环保部门的管理手段,主要运用了( )
①行政手段 ②法律手段 ③经济手段 ④环境教育手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B 2.A 本题组以南水北调为背景,考查对环境管理的分类和手段的理解。第1题,自备井能够比较随意地抽取地下水,“封杀”自备井是为了保护当地的水资源,所以属于资源环境管理。第2题,环保部门依法强制关停一些企业单位的自备井,说明运用主要手段是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3.三峡工程蓄水后,峡江急流变为“平静湖水”。随着大坝的建成运行,库区环境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据国家环保局通报,目前库区水质较好。但库区上游及其沿岸支流城镇的废水、固体废物非达标排放现象仍然严重,每年有大量生活垃圾随流水进入库区,某县曾在4天内捞起的漂浮物就达100多吨。读三峡库区(局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某支流上A、B两处水质较差的是哪处?如果该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试说明原因。
(2)漂浮物对库区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3)从源头控制的角度,采取哪些环境管理措施可以解决库区漂浮物问题?
解析:第(1)题,结合A、B两处所在河段,从流域内人口、工农业生产状况,及下游受到库水顶托,水流相对变缓,致使污水富集,导致水质差等角度分析。第(2)题,漂浮物对库区的主要危害可从影响三峡工程安全、航运、旅游等角度回答。第(3)题,解决措施可从宣传教育、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手段等角度分析回答。
答案:(1)B处。原因:库区两岸支流地区城镇工业、生活等污水排放,其下游受到库水顶托,水流相对变缓,致使污水富集,水质变差。
(2)危害三峡工程安全;影响旅游景观;阻碍航运。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以及利用各种手段(法律、行政、经济等)制止乱倒垃圾行为;以城乡垃圾进行集中收集;采用各种技术进行分类处理、利用。
P77思考提示 德国对农业进行环境管理主要通过两种手段,一是解决环境污染,二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了解决污染问题,德国开始采取降低农产品价格,实行农地休闲,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政府对发展绿色农业的农民给予适当补贴。政府规定,凡绿色农业产品均贴上专门标志,通过常规渠道或专营小型市场进行销售。政府专门组建质量认证机构负责各个环节的质量检查和验证。
当前全球环境管理与国际行动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我国先后批准了一系列国际环境公约和议定书,如《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京都议定书》等。
我国是历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国。目前我国已有与32个国家签署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备忘录、行动计划、公报、声明、协议书等文件53份。下图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标志。
思考探究:上述资料反映了我国在参与国际环境管理的哪些行动?
提示: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参与国际环保组织;实施全球环境问题研究计划等。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全球性环境问题
(1)表现: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
(2)特点:跨国、跨地区、影响面大等。
2.全球环境的管理
(1)全球环境管理组织:
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2)重点:国际合作。
3.环境管理的国际行动
(1)积极履行国际环境公约。
(2)共同实施全球环境问题研究计划。
(3)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
(4)国际环境保护科学交流。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全球性环境保护的国际组织
二、环境管理的国际行动
[拓展提升]
发达国家在国际环保合作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1)发达国家从产业革命到现在,先后大量使用的煤炭、石油及其制品使地球环境受到巨大破坏和污染;从发展中国家掠夺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又将许多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如目前全球所面对的温室效应,主要是发达工业国造成的。
(2)发达国家已从工业化中获益,且继续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能源,其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是地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刚刚起步,应该十分注意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但承担环保的费用和技术水平有限。
发达国家是世界上不可再生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污染源,并且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很大程度上是受害者,故发达国家在国际环保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发达国家应该承担目前环境污染的主要责任是因为( )
A.发达国家具有相当的经济和科技实力
B.大部分污染是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造成的
C.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无力承担
D.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环境污染没有责任
2.关于环境管理必须进行国际合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是由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造成的,没有必要进行国际合作
B.环境问题不存在普遍性和共同性,无需加强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C.某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性甚至全球性,在保护环境时要实行国际合作
D.国际合作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承担相同的责任和义务
解析:1.B 2.C 第1题,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多,对世界环境污染应承担更多的责任。第2题,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有普遍性和共同性,有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性、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由于发达国家人均排放的污染物更多,因此在国际合作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3.下面是我国已经签署的一些国际协定,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②《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③《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赛尔公约》 ④《干预公海油类污染突发事故国际公约》 ⑤《国际捕鲸管制公约》 ⑥《生物多样性公约》 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⑧《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
(1)这些公约的签署说明我国积极参加________环境保护活动。对于气候________、________蔓延等跨国问题,必须进行________合作,同时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以上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性原则。
(2)上述公约中,属于保护生物资源的是________;保护大气的是________;保护海洋的是________;防治固体污染物污染的是________。
(3)保护生物资源种类,体现了人与生物之间的________性原则。
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以积极负责而又慎重的态度参与国际合作,参加或缔结了若干个保护环境与资源的国际公约,表明了我国在参与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方面的积极态度。
答案:(1)全球 变暖 酸雨 国际 共同
(2)①⑤⑥ ②⑧ ④ ③
(3)公平
P81思考提示 通过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青岛开发区成功实现了由污染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由开发型发展战略向生态型发展战略的转变,从而向世界递出了一张绿色通用名片,经过三年的发展,开发区的GDP增长了165%,环境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百姓和入区客商对区域环境质量满意率持续上升,开发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
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加强环境管理,强化环境监督的现实意义,环境问题没有国界,任何国家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
一、选择题
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教育手段等。据此回答1~3题。
1.20世纪80年代我国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以及“强化环境管理”的三项环境保护政策。这属于环境管理手段中的( )
A.行政手段 B.法律手段
C.经济手段 D.技术手段
2.我国早在197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已规定:在中国,凡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从而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以及公私财产等造成危害的均为公害。公害是一种应负刑事责任的罪过。这属于( )
A.通过行政程序直接管理环境
B.运用法律武器,依法治理环境
C.运用税收、有偿付费等手段间接管理环境
D.环境技术管理
3.确定防治污染的技术、政策以及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组织环境保护的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以及环境科学技术交流,并广泛应用于环境中。这些活动主要是运用________手段进行环境管理( )
A.行政 B.法律
C.经济 D.技术
解析:1.A 2.B 3.D 第1题,“政策”是关键词,说明三大环境保护政策是“国家”制定并监督执行的,属于行政手段。第2题,“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其对公害界定属于法律范畴。第3题,“活动”的内容以“技术”为主体。
近日,搜房网携手全国104个地方城市分站,联合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中国房地产1018低碳公益基金筹委会、上海世博会零碳馆以及多家公益组织,面向全社会正式发出“中国房地产1018低碳行”大型公益活动倡议。该倡议旨在唤醒老百姓低碳意识,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节能绿色环保做出贡献。据此回答4~5题。
4.该公益活动的主题主要是针对________问题而设定的( )
A.土地荒漠化 B.酸雨面积扩大
C.全球气候变暖 D.臭氧层破坏
5.下列措施与该公益活动的主题相吻合的是( )
A.退耕还牧
B.洁净煤技术
C.推广水、电等绿色能源
D.减少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解析:4.C 5.C 第4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推行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第5题,水、电等绿色能源的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一份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八国集团中美国所做的工作最少。报告通过比较各国自1990年以来的排放趋势以及实施《京都议定书》目标的进展等9项量化指标,对八国进行了排名,同时也给各国在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和碳市场发展等三项具体政策方面的表现打了分。据此回答6~7题。
6.《京都议定书》要解决的问题是( )
A.酸雨过多
B.氟氯烃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C.二氧化碳过量排放
D.臭氧层日益被破坏
7.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合作,《京都议定书》无法有效执行,这将会导致( )
A.大气中的紫外线增多,危害人体健康
B.两极地区的冰山大量融化
C.文物古迹被腐蚀破坏
D.高纬度地区气候更加寒冷
解析:6.C 7.B 第6题,《京都议定书》主要是解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第7题,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两极及大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危害。紫外线增多是人们排放的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造成的。
二、综合题
8.厄瓜多尔法官曾就一起重大污染案作出裁决,美国石油巨头雪佛龙旗下公司在厄瓜多尔向废料坑和亚马孙河倾倒大量未经处理的有毒原料,后果严重。法官开出了95亿美元的环境污染案件中最贵罚单。请你从地理学角度为法官的主张提出支持性的说明。
解析:倾倒大量未经处理的有毒原料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问题,如污染水源、土壤,破坏植被造成生态破坏,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造成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热带雨林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危害人体健康。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年9月,“基础四国”第12次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于巴西利亚召开,会议发表的联合声明重点强调,希望年底举行的卡塔尔多哈气候变化大会能就《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议题取得进展,并为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制定目标。
材料二 在中国天津,“里约+20”后的南南合作战略研讨会围绕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南南合作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新策略的同时就如何迎接南南合作的新挑战取得了更深默契。
(1)请你从个人角度谈谈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2)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有什么意义?
解析:第(1)题,作为个人可从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等角度分析,合理即可。第(2)题,国际合作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环保技术的转让。
答案:(1)节约用电;资源循环利用;适度消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等。
(2)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保技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第二节 境保护,从我做起
环境保护,从我做起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6年3月24日《南方日报》消息,新学期伊始,汕头市近60所中小学的学生都用上了一种全新“再生”作业本。与以往使用的作业本不同,这些作业本具有护眼作用,且每一本都是学生通过用废纸置换的方式获得的。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废纸回收、护眼作业本早已不是新鲜词汇,然而通过废纸回收置换成护眼作业本,在国内多数城市仍较为少见。
思考探究: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
提示:作为中学生应该做到:积极参与当地的环保活动;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检举违背环境保护法令的行为等。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一、环境保护中应有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1.环境保护中的态度
(1)人类:调整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个人:应该端正态度,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自觉珍惜自然、善待地球。
2.环境保护中的责任
(1)我们应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
(2)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在全社会创造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舆论氛围。
(3)倡导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社会公益活动。
3.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准则
(1)采取绿色生活方式:指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2)参与创建绿色学校:学校的管理、课程、环境及与社区的关系,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3)参与创建绿色社区:是个人参与环境保护最基本的组织之一。
二、环境保护,从我做起
1.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青年学生应成为环境保护的生力军。
3.以我为先,从我做起,做绿色志愿者,做一名环境保护卫士。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环境保护,从我做起
在日常生活中倡导绿色消费,主要体现在居民的“衣”“食”“住”“行”方面。
1.“衣”方面的绿色消费模式
适度消费;节水洗涤;无磷洗涤。
2.“食”方面的绿色消费模式
(1)尽量选购、食用绿色食品。
(2)不吸烟,减少饮酒,杜绝酗酒。
(3)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4)购买食品时尽量用布袋与纸袋,少用塑料袋。
3.“住”方面的绿色消费模式
(1)住房装修时,选用对健康无害、无毒的涂料、油漆、裱墙材料和各种装饰品。
(2)选用有环境标志的家用制冷器具以及无汞、镉、铅的充电电池。
(3)选用节能灯具、节水卫生用具等。
(4)各种产品的使用与最后处置都是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组成部分,要科学合理使用产品,并使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4.“行”方面的绿色消费模式
从健康和环保的角度考虑,步行、骑自行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绿色出行方式,外出时还要尽量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如果驾驶汽车出行,也应使用无铅汽油。
[拓展提升]
怎样才是“绿色生活”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和目的是( )
A.人类与环境持续和谐共处
B.人类尽可能少地索取自然资源
C.人类不要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D.环境无条件地为人类提供服务
解析:选A 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和目的就是人类与环境持续和谐共处,因为公众的参与会使可持续发展观体现在人们日常的工作、生活方式中,最终实现人地和谐。
2.“绿色消费,环保选购”的行为准则有( )
①认购“环保标志”产品
②使用无氟制品、无磷洗衣粉、环保电池
③选绿色包装
④购买绿色食品
⑤做“公交族”“自行车英雄”
⑥节约用水、用电、用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⑤⑥
解析:选A ⑤⑥不属于“绿色消费,环保选购”的范畴。
3.读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与图中序号相对应位置的字母。
A.气候恶化 B.水旱灾害增多
C.农业减产 D.土地肥力下降
E.威胁人类生存 F.全球气候变暖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⑥________
(2)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要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必须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实现这一目标,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方面,下列哪些行动符合这一要求________。
a.实行垃圾分类存放
b.充分享受生活,购买象牙雕刻的工艺品
c.逢年过节,给亲朋好友寄贺卡
d.出门乘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
e.购物时,自备布袋或篮子
f.建议家人购买汽车,提高消费档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中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和参与措施。
答案:(1)①—B ②—D ③—A ④—F ⑤—C ⑥—E(⑤⑥对应内容可互换)
(2)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ade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按照《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履约要求,我国2015年前淘汰甲基溴,在2015年冻结含氢氯氟烃(HCFC)、2040年实现全面淘汰,要实现这些国际履约目标,我们的主要任务十分艰巨。
(1)《蒙特利尔议定书》主要是限制破坏臭氧层气体排放量。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为什么会对两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较严重?
(2)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我们怎样为新时代“女娲补天”尽一份力?
解析:第(1)题,两极地区臭氧层被破坏,是由对流层高度低、空气流动弱等原因造成的。第(2)题,减少氟氯烃的排放,主要是从制冷设备的使用上进行控制,此外还应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公众参与意识。
答案:(1)南北两极气温低,对流活动弱,对流层高度低,人类排放的氟氯烃易到达平流层,破坏此层的臭氧。
(2)①购买无氟冰箱、空调等环保产品;②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周围居民的环保意识,动员公众参与;③积极参与各种环保活动,推动绿色家庭、绿色社会建设。
一、选择题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先是从国外兴起,可以理解为: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然而根据中国低碳网调查显示,对“低碳”一无所知的占49%以上。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低碳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低碳经济就是指要减少煤炭的燃烧
B.低碳经济就是指企业要降低能耗
C.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
D.低碳经济主要是约束企业行为,与消费者无关
2.低碳经济要求低碳生活,关于低碳生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碳生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
B.低碳生活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减少能量消耗
C.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中不要用煤取暖
D.低碳生活要求我们不做剧烈运动,减少二氧化碳的呼出量
3.中国低碳网调查结果告诉我们( )
A.环境保护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B.实现低碳生活需要行政干预
C.实现低碳经济只能依靠法律手段
D.需要加强对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宣传
解析:1.C 2.B 3.D “低碳”是为了减少能耗,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经济要求经济活动全过程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生活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减少能量消耗;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人对“低碳”一无所知,因此需要加强宣传。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颜色的物品
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5.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治病虫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4.A 5.B “绿色消费”是指人们消费完商品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会对环境造成伤害,绿色消费必须与“安全无公害”联系起来,而不是与绿颜色进行联系。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不是绿色消费。“绿色食品”应是低污染、低毒、可再生、可回收的产品。在生产绿色产品过程中,不应大量采用农药、化肥,不能在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6.倡导“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 )
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 B.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C.减少固体垃圾 D.移风易俗
解析:选B 涉及“贺卡”“一次性木筷”,按常识应立即反应到是林木产品,由木制产品联想到节约木材、保护环境的出发点。
7.环境保护要求每位中学生( )
①树立环境意识 ②讲究环境道德 ③捍卫自身的环境权益 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在环境保护中对个人责任的认识。加强个人环境道德修养,使个人认识到自身的行为方式对自然、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和后果,认识到个人对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崇高责任,并能自觉地调整个人行为,改变各种不道德行为,使之适应自然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综合题
8.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对中国来说已经十分急迫。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全国七大水系符合三类以上水质标准的,不到40%;2/3的城市大气质量劣于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生态系统退化加剧,土壤侵蚀面积超过3.5×106 km2,且年递增10 000 km2。据中科院测算,环境污染使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相当于GDP的15%。
(1)材料中涉及的环境问题有哪几大类?
(2)生态文明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3)结合生活实例,试举几个生态文明的例子。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依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分类解答。第(2)题,生态文明的核心观点,就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从绿色生活方式方面作答。
答案:(1)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破坏包括生态退化、水土流失等两个大的方面。
(2)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3)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利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自然,万物共存等。
9.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口香糖的生产已有很长历史。咀嚼口香糖有很多益处,但其残留物也会带来污染。为了研究口香糖的粘附力与温度的关系,一位同学通过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下除去糖分的口香糖与瓷砖地面的粘附力,得到了下表所示的一组数据。
次序
温度/℃
粘附力/N
1
15
2.0
2
25
3.1
3
30
3.3
4
35
3.6
5
37
4.6
6
40
4.0
7
45
2.5
8
50
1.4
(1)请根据上述数据,在图中绘制出粘附力F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根据上述数据以及画出的曲线,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2)该同学准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口香糖的消费量和人们对其污染的认识,在确定调查对象时,他有两种选择:一是公众;二是销售口香糖的商店。请你在两者中选择一个,并说明理由。
(3)请你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两个减少口香糖污染的建议或者措施。
解析:第(1)题,考查了图表转化和探究归纳能力,根据表中数据绘制折线或曲线图,然后归纳结论。第(2)题,考查了个人参与环保行动的实践能力,选择合
适的调查对象。第(3)题,考查了口香糖污染治理措施,从口香糖残留物的特性着手分析。
答案:(1)见下图。
结论:随着温度的升高,粘附力先增大后减小。
(2)选择公众。理由:便于客观了解公众对口香糖污染的认识。(或选择商店。理由:便于了解口香糖的消费量。)
(3)①研制可吞食的口香糖;②改变口香糖成分,使其离开口后粘度迅速减小;③通过制定法规,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第一节 境污染问题
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6年3月15日起,北京出现雾、霾天气,空气质量逐渐转差。17~18日是北京雾、霾影响最为严重的时段,大部地区有中度霾,部分地区有重度霾,PM2.5峰值浓度可达250~300 μg/m3左右,最低能见度小于1 km。右图是17日上午7点07分拍摄的重度雾霾下的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
思考探究:你知道材料中的大气污染是怎样产生的吗?
提示:大气污染是由自然或人为原因使大气中某些成分超过正常含量或排入有毒有害的物质,对人类、生物和物体造成危害的现象。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大气污染
(1)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和持续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舒适、健康和福利。
(2)类型:颗粒物、硫氧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以及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类、含氟气体、含氯气体等。
(3)成因:主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进入大气,改变了大气成分。
2.水污染
(1)概念: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主要污染物: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
3.土壤污染
(1)含义: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从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性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
(2)土壤污染物质的来源:工业和城市废水及固体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大气沉降物等。
(3)危害:造成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积累,进而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1.环境污染类型
2.环境污染的危害
3.主要污染的防治措施
(1)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控制污染源:
②植树造林:植被具有综合的环境效益,不仅能绿化、美化环境,还能净化大气、吸附粉尘、吸收大气中的污染物等。因此,植树造林、科学规划城市绿地面积,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2)水污染的防治措施:水污染防治的原则是预防、治理和管理。
原则
含 义
举 例
预防
主要是指通过有效控制,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减少到最小量
清洁生产
治理
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污水在排入自然水体前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建设污水处理厂
管理
指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以管促治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江苏高考)我国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下图为甲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中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用此4种元素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土壤中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分布特点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城市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情况空间分布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它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土壤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防止我国土壤污染加剧并修复已污染的土壤,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的分布规律为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逐渐升高。主要是因为我国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产生的土壤污染物多,而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分布较多。第(2)题,由图中的折线可知,矿冶区和居民区污染严重,开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第(3)题,由图可知,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它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铅、镉。主要原因是矿冶区工业比较多,污染严重。第(4)题,土壤污染会降低土壤生产能力,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措施主要从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治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
答案:(1)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于西北地区,产生的土壤污染物多;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分布较多
(2)矿冶区和居民区污染最严重;开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
(3)铅、镉 矿冶区工业污染严重
(4)降低土地生产力(破坏土壤资源);影响农产品质量和数量 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快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
2.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气溶胶粒子是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混浊天气现象,造成大气污染。
材料二 见图1。
材料三 见图2。
(1)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________月,出现日数最少的是________月。
(2)出现混浊天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多选题)。
A.大量工业废气的排放
B.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
C.连续的阴雨天气
D.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
E.城市森林覆盖率高
(3)防治该市大气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问题及读图分析能力。第(1)题,直接读图可得答案。第(2)题,天气浑浊主要反映大气污染物的大量排放,逆温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第(3)题,防治大气污染可从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和加强治理两方面分析。
答案:(1)12 7
(2)ABD
(3)措施:①控制污染源;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③使用清洁能源;④健全环境法规(加强环境执法)。
P58思考提示 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内容中,涉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方面包括:海洋环境、声环境、辐射环境、淡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耕地和土地等。
环境污染的类型,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按污染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按污染的来源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等;按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可分为: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局部性污染等。
2.略。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青岛中石化“11.22”特大事故共造成62人遇难,136人受伤,并造成大量原油进入胶州湾,海面过油面积达3 000 m2,对沿海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思考探究:沿海石油的污染除了材料中所述外,还有哪些原因?
提示:石油开采、船舶运输、沿海工业生产等。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1)原因、过程: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含剧毒气体的光化学烟雾。
(2)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造成植物枯死,农作物减产。
(3)治理措施:积极改善城市交通结构、改进汽车燃料、安装汽车排气系统催化装置等,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2.滇池的污染
(1)原因、过程:生活污水、冲刷施用过化肥和农药的农田后的雨水,以及工业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和磷等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水体后使得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2)危害:①水质下降;②鱼类变种或消亡。
(3)治理措施:生物控藻、机械除藻等。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主要的环境污染案例分析
1.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美国西南海岸的洛杉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光化学烟雾的城市,其形成原因、过程及危害如下表所示:
原因
过程
危害
治理
物质条件
工业发达、交通工具众多,排放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
汽车尾气中的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排放到大气中后,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妨碍农作物及植物生长;
③影响交通;④使橡胶制品老化
改善城市交通结构、改进汽车燃料、安装汽车排气系统催化装置
气候条件
地中海气候、夏秋季光照强
地形条件
三面环山,地形闭塞
气象条件
常有逆温天气
2.滇池水污染
滇池又名“昆明湖”,历史上“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而如今的“高原明珠”变浅、变小、变脏了。其污染及治理如下表所示:
污染源(氮和磷)
危害
治理
种类
具体污染物
水质下降、河泥淤积、湖面萎缩、渔业减产、严重富营养化、蓝藻暴发
生物
控藻,
机械
除藻
生活污水
(45%~56%)
粪便污水、洗涤污水和废弃食物形成的污水
农业污水
(33%~40%)
冲刷施用过化肥、农药的农田的雨水
工业污水
(10%~14%)
工业排放的废水
[拓展提升]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污染物不同,水污染类型不同,因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
(1)水体富营养化的表现: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在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缓流水体内积聚到一定程度后,藻类就迅速繁殖。因为占优势的藻类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绿、红、棕、乳白色等,尤以蓝藻、绿藻占优势,这种现象在湖泊中称为“水花(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2)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①植物和鱼类大量死亡。藻类聚集在水体表层,遮蔽阳光,使水体中的植物因光合作用受阻而死亡。藻类本身有毒,残体分解后消耗大量溶解氧,下层水体缺氧,会使鱼类中毒或缺氧窒息死亡。
②水生生态系统遭破坏。藻类死亡残体被分解,其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会重新回到水中,形成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长此下去,湖泊可演变成沼泽。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流经某城市小河水污染程度与流量、降水的关系。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简析该次水污染形成的原因。
(2)简述防治该河水污染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从污染物浓度曲线可以看出水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形成原因要结合降雨量和河流流量进行分析。第(2)题,防治该河水污染的措施主要有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加强宣传教育等。
答案:(1)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先减轻后加重,3日污染最严重,随后减轻恢复常态)。
城市地表污染物较多;降雨后污染物被径流带入河流;河流流量小,河水自净能力差。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环境的保护意识;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引水冲污,增强河水自净能力。
2.读我国近20年沿海危害较严重的赤潮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为赤潮污染严重的海区,其中A分布在________海,B在________入海口附近,C在________入海口附近。
(2)影响我国的赤潮,在沿海地区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种分布?
解析:第(1)题,由图中直接可以得出答案。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我国的赤潮在沿海地区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其原因主要是江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营养盐,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起来,形成赤潮。
答案:(1)渤 长江 珠江
(2)影响我国的赤潮在沿海地区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因为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农业生产施用化肥,灌溉、冲刷出来的废水中富含氮和磷,通常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中都含有有机物、营养盐。这些废水未经处理,源源不断地流入江河,最后汇入大海,使海洋中氮和磷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生物大量繁殖,在河流入海口影响较严重。
P63思考提示 1.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尾气中的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排放到大气中后,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氧化剂(主要是O3)及其他多种复杂的化合物剧毒的光化学烟雾。它主要发生在湿度低、气温高的夏季晴天的中午或午后。
2.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有较大危害,对人体的危害是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的粘膜,使人呼吸困难,引起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恶化,甚至可导致体弱的病人死亡。烟雾还能造成家畜患病,妨碍农作物及植物的生长。使橡胶制品老化,材料与建筑物受腐蚀而损坏,光化学烟雾还使大气浑浊,降低大气可见度,影响汽车、飞机安全运行,造成车祸、飞机坠落事件增多。
3.预防光化学烟雾可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其中包括制定法规、监测废气排放,积极改善城市交通结构,改进汽车燃料,安装汽车排气系统催化装置和提高汽油质量及减少挥发性有机物如油漆、涂料的使用等。
一、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交通工具产生的主要危害有( )
①光化学烟雾 ②噪声污染 ③水体污染
④粉尘污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下列关于减轻图中危害的措施或意见,正确的是( )
①城区禁止鸣喇叭 ②实施减少汽车尾气的技术措施 ③合理规划城市 ④搞好城市绿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1.A 2.D 第1题,汽车的危害在于排放尾气和汽车噪声。汽车排放的尾气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光化学烟雾。第2题,城区禁止鸣喇叭可以控制噪声污染;实施减少汽车尾气的技术措施可以减少大气污染;合理规划城市可以提高车速,减少堵车,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和噪声污染;搞好城市绿化,可以减轻汽车尾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因为绿化带有吸烟除尘、净化空气、降低噪声等作用。
读化肥的污染示意图,完成3~5题。
3.图中施肥者扬撒的是( )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有机肥
4.如图所示施肥过程,可能造成的后果有( )
①水体富营养化 ②臭氧层破坏 ③全球气候变暖
④土壤板结 ⑤有毒有害物质在作物体内积累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
5.若水中鱼类死亡,其原因可能是( )
A.硝酸盐中毒死亡 B.溶解氧缺乏窒息死亡
C.藻类缺乏,饥饿死亡 D.食道癌、胃癌发病死亡
解析:3.A 4.A 5.B 第3题,施肥者扬撒的化肥中含有NH,故应为氮肥。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人类排放CO2等气体引起的,它们与过量使用化肥无关。第5题,水体富营养化后导致藻类过度繁殖,水体缺氧,鱼类窒息死亡。
某大城市每天排放污水5.1×106 t,其中约4.0×106 t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流经该市的河流中,造成河流终年黑臭。据此回答6~7题。
6.该市排入江河的污水来源是( )
A.工业和生活废水及地面污水流
B.上游来水
C.海水倒灌
D.以上各项均是
7.该市的河水黑臭,不能为生产和生活所利用,你认为最迫切、最经济、最有效的近期解决办法是( )
A.大力抽取地下水
B.海水淡化
C.建立大型污水处理厂,关闭所有化工厂
D.将自来水厂的取水口移至城市河流上游未受污染河段
解析:6.A 7.D 第6题,大城市工业发达,人口稠密,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大。第7题,A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会造成新环境问题;B、C项不符合“最迫切、最经济”的条件,且关闭所有工厂不符合持续发展。
二、综合题
8.(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右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解析:本题以太湖流域的六大名泉受污染为背景材料,考查水污染的危害、泉水污染治理困难的原因等。泉水受污染的危害主要从饮用水源和灌溉水源的角度来分析,饮用水污染主要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灌溉水污染主要通过土壤进入到人的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9.“污水指数”是水质评价的常用指标,“污水指数”越高,说明水污染越严重,水质越差。读图,回答问题。
描述珠江口水域水污染时空分布规律,并从人类活动角度阐述提高珠江入海口水质的措施。
解析:分布规律先总后分来描述即可,注意要从时间(丰水期和枯水期)和空间(入海口的不同区域)两方面说明。措施主要从减少排放和加强治理两个角度分析。
答案:分布规律:污染程度自北向南呈递减趋势;且枯水期的递减幅度大于丰水期;在珠江入海口内侧,枯水期较丰水期水污染严重;在珠江入海口外侧,丰水期较枯水期水污染严重。
措施:加强珠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减少珠江污染物;对珠江口沿岸地区的工业、生活、海水养殖所排放的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再排放;珠江流域的水库在枯水期放水增加径流量,稀释污染物;定期打捞珠江入海口的漂浮垃圾等。
第二节 体废弃物的治理
固体废弃物的产生与危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垃圾围城”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当今我国显得尤为突出。我们无法回避垃圾的出现,它与人类社会发展如影随形。而垃圾越来越多以至围城,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垃圾? “一埋了之”注定难以为继。垃圾处理水平已成为体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思考探究:城市垃圾会产生哪些污染?
提示: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影响环境卫生,广泛传播疾病。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固体废弃物的产生
(1)固体废弃物的概念: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2)固体废弃物的类型:
①工业固体废弃物,又称工业废渣或工业垃圾。
②农业固体废弃物,又称农业垃圾。
③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又称城市生活垃圾。
2.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固体废弃物的产生与危害
产生
危害
主要原因
工业
垃圾、
农业
垃圾、
城市
生活
垃圾
污染大气
①细粒被风吹起,导致大气污染;
②堆放的固体废弃物中有害气体释放挥发
污染水体
①阻塞河道,危害水利工程;
②有毒有害固体进入水体,使水生生物死亡;
③有毒有害成分使水体酸化,甚至富营养化、毒化,危害生物和人体健康
污染土壤
①占用土地;
②造成土壤碱化、酸化、毒化
影响环境卫生,广泛传播疾病
①垃圾粪便长期弃置,破坏土质;
②垃圾粪便中的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③粪便传播病原体,致使人畜患病
[拓展提升]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途径
人们通过呼吸、饮用水、农业生产等活动,接触到这些有害物质,从而诱发多种疾病。固体废弃物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污染。在长期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固体废弃物中的有害物质会转入大气、水体、土壤,成为其他类型污染的源头污染物。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固体废弃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通常称为垃圾。垃圾泛滥并成为一种环境污染源,是近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结果。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城市垃圾排放量不断增长的原因有( )
①近代工业的发展 ②商品消费量的增加 ③不良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的发生 ④农业革命的发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城市垃圾已演化为社会污染公害,其原因是( )
①造成生态破坏 ②占地塞河,污染水质 ③破坏生物多样性 ④污染大气,污染土壤 ⑤传染疾病,损害健康
A.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解析:1.A 2.B 第1题,农业革命与城市垃圾的增量排放无关。第2题,城市垃圾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上,对生态破坏的影响相对较小,①③两项属于生态破坏。“社会公害”也主要指环境污染。
3.(福建高考)下图为2000年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原因。
(2)简述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两幅饼状图的比较,以及抽象概括能力。第(1)题,据图中的数据可以总结出南北方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差异,再根据括号内的注记,从气候条件上说明二者差异的原因。第(2)题,城市生活垃圾属于固体废弃物,除了占用城市空间以外,还通过下渗等环节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腐烂或燃烧会污染空气,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1)地域差异: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比重南方多于北方。原因: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
(2)堆放垃圾占用土地或水域;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固体废弃物治理的主要措施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广州市垃圾分类”微信公众号,每天将向订阅微信用户推送一组消息,每组信息最多包含八条文章。广州市城管委日后将利用“广州市垃圾分类”微信公众号,向市民宣传垃圾分类常识,教市民如何将垃圾变废为宝及向市民推送和垃圾分类有关的便民信息。
思考探究:垃圾分类有什么好处?
提示: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填埋
(1)优点:投资少,处理量大,技术要求不高。
(2)缺点:永久性占地面积大,造成污染的潜力大。
2.堆肥
在发酵过程中温度升高,可将病原菌杀死,使垃圾变成有机肥。
3.焚烧
(1)优点:具有回收热量和垃圾减量最彻底。
(2)缺点:耗资巨大。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固体废弃物的治理措施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原则是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治理措施主要有填埋、堆肥、焚烧等方式。
处理方法
优势
缺点
原则
填埋法
投资少,处理量大,技术要求不高
永久性占地面积大,造成污染的潜力大
减容
减量
资源化
能源化
无害化
堆肥法
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将病原菌杀死,使垃圾变成有机肥
无法处理不可分解垃圾,露天堆放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
焚烧法
(热处理)
回收热能和垃圾减量最彻底,消灭各种病原菌体
耗资巨大,焚烧后所剩10%的灰烬是难以处理的部分,大气污染严重
二、垃圾的资源化方式
常见的垃圾综合利用的方式有:用垃圾发电、生产新能源——沼气、生产有机复合肥、生产新型建筑材料,其垃圾利用成分和优势见下表:
方法
利用成分
优势
发电
有机垃圾
减少垃圾堆放量,消除病原菌传播,减轻大气污染
生产沼气
有机垃圾、人畜粪便、活性污泥
工艺简单,质优价廉,可部分替代煤、石油;杀灭病虫卵,有利于环境卫生
生产有机复合肥
有机物质
垃圾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作物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可增加农产品产量、培养土地肥力、改良土壤结构
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无机物质
生产各种新型建筑材料,价廉物美
[拓展提升]
垃圾填埋处理、填埋场选址原则及注意事项
(1)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
(2)避开城市上风向和水源上游。
(3)自然地理条件要不适宜污染物漂浮、扩散。
(4)填埋场必须进行严格的防渗漏处理,以免垃圾中有害物质受雨水、地表径流冲刷而渗漏,污染地下水和相邻地区土壤。
(5)城市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填埋后垃圾经过发酵,产生的甲烷等可燃性气体须排出,否则遇明火可能爆炸。因此,垃圾填埋场要设置通畅的排气管网系统,填埋场使用期满,表面覆土后,排气管网出口的位置与高度应科学合理,以确保安全。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2008年6月1日起,在我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 mm的塑料购物袋(超薄塑料购物袋)。
材料二 聚苯乙烯快餐盒、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和聚氯乙烯农用地膜被视为危害环境的三大“白色公害”。为解决一次性快餐盒所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国家打算近几年全部淘汰泡沫塑料饭盒,取而代之的是用纸浆、植物纤维等易循环利用原料制成的一次性“纸饭盒”。为解决农用地膜所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我国武汉大学张俐娜教授提出了“以蔗渣浆、麦秆、芦苇浆为原料来生产‘再生纤维素共混膜’”的研究课题,已获成功。使用“共混膜”不但能使农作物增产20%,而且其使用寿命一旦终结,其成分的30%可被微生物吃掉,剩余部分也会在40多天内自动降解,对土壤无副作用。
(1)环保专家预言:废弃的地膜最终将成为祸害。你认为会造成什么祸害?
(2)有人建议焚烧处理这些一次性快餐盒和农用地膜等普通塑料废弃物,你认为是否可行?为什么?对已散落于土壤中的地膜碎片,根据现在的国情, 你认为该怎样处理为好?
(3)武汉大学的研究课题有什么积极的环保意义?
解析:本题以“白色污染”为切入点。考查塑料垃圾的危害及其合理的处理方式。普通地膜不溶于水、降解速度慢,留在农田会影响土壤肥力,使农作物减产。焚烧处理塑料制品,会产生污染气体,故应筛选出地膜碎片,可进行回收再利用。利用农作物秸秆、蔗渣浆、芦苇浆为原料生产“再生纤维素共混膜”,其环保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废弃物,二是有效防止“白色污染”。
答案:(1)普通地膜等塑料废弃物不溶于水,在自然界中约需200年才能被生物降解,长期留在农田里会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水分的流动和农作物的根系发育,使农作物减产。
(2)不行。焚烧时不但产生大量烟尘,而且还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筛选出土壤的地膜碎片,然后再播种。
(3)充分利用了麦秆、蔗渣等农作物废弃物,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该薄膜可被微生物降解,防止白色污染。
2.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将下列序号填在图中的正确位置:①冷库、②沼气发电、③粮食供应。
(2)城市中除生活垃圾外,还有哪些城市环境问题?
(3)试概述该模式对城市发展的有利方面。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上游和下游流程的相互关系作答。第(2)题,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热岛效应。第(3)题,有利方面应结合图中信息,既解决了城市垃圾问题,做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又带动了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答案:(1)由上至下依次为③①②。
(2)大气污染、水污染、热岛效应、噪声污染。
(3)减轻了城市的环境污染,使城市垃圾得到了充分利用,实现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带动了多种产业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清洁能源,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经济收入。
一、选择题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垃圾数量不断增多,其成分、品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极大地增加了垃圾处理的难度,增强了垃圾的危害性。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属于有机垃圾的有( )
A.食物残渣、菜皮、剩饭菜
B.废纸、废塑料、破衣服
C.碎砖、废木料、渣土
D.尘土、枯枝落叶、厨房垃圾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产品的推广而加入城市垃圾行列的是( )
A.废旧家具、包装材料、家用电器、废旧汽车、电脑
B.破旧皮革品、碎玻璃、废金属制品、废旧管道
C.化学危险品、放射性废弃物、树叶
D.易燃易爆品、废橡胶、废旧电池、建筑垃圾
3.降解速度最快、生命周期最短的城市垃圾是( )
A.食品垃圾 B.建筑垃圾
C.危险垃圾 D.清扫垃圾
解析:1.A 2.A 3.A 第1题,关键在于区别有机物与无机物,食物残渣、菜皮、剩饭菜、枯枝落叶、废木料等属于有机物。第2题,这里所说的城市垃圾的新成员是相对的,应该是现代高档消费产生的废旧物品。第3题,有机物易被降解,从而很快完成其生命周期。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提出,2015和2020年中国城市垃圾年产量将达1.79×108 t和2.1×108 t。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造成我国城市垃圾不断迅速增长的原因包括( )
①新兴农业的快速发展 ②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 ③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 ④工业的快速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城市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是城市垃圾处理的趋势,城市垃圾可以用来( )
①发电 ②生产沼气 ③生产无机复合肥
④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4.D 5.B 第4题,城市垃圾主要是指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它的迅速增长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不良的消费习惯及城市工业的快速增长有关,与农业生产,特别是新兴农业的生产关系不大。第5题,城市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物,其中的可燃物可用来燃烧发电;其中的有机垃圾、人畜粪便等可用来生产沼气和有机复合肥;其中的碎砖瓦、混凝土碎块等可用来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读某年份世界部分国家垃圾处理方式的比较和垃圾处理示意图。回答6~7题。
某年份世界部分国家垃圾处理方式的比较
国家
填埋/%
堆肥/%
焚烧/%
回收/%
美国
63
8
10
19
德国
46
2
36
16
中国
70
20
5
5
6.下列关于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垃圾处理方式上的说法合理的是( )
①都以填埋为主 ②我国垃圾的回收利用与焚烧处理比重小 ③美国等发达国家垃圾的回收利用与焚烧处理较少 ④我国垃圾的堆肥较多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垃圾处理示意图中反映的垃圾处理方式的优点有( )
A.方法简单,投资少
B.填埋场所需面积不大
C.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D.填埋场不用考虑安全问题
解析:6.A 7.A 第6题,根据表格中项目进行比较可得出答案。第7题,该垃圾处理方式为填埋法,其优点是垃圾填埋方法简单、节省投资;缺点是填埋场占地面积大;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垃圾发酵产生的甲烷气体是火灾及爆炸的隐患。
二、综合题
8.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子废弃物的数量快速增长,正成为危险的污染源。读中国电子废弃物管理过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电子废弃物处置不当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结合图中信息,简述合理处置电子废弃物的措施。
解析:第(1)题,电子废弃物中的重金属和有毒溶液会污染水源、土壤、大气,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废旧电器重复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第(2)题,合理处理电子废弃物的措施包括分类收集,企业回收利用,资源化处理等。
答案:(1)废水、废渣中含有的重金属(如铅、汞、铬等)和有毒溶液等有害物质污染水源、土壤、大气,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电子废弃物占用土地;废旧电器重复使用,存在安全隐患。
(2)加强对电子废弃物的监管;分类收集,企业回收利用,资源化处理;无害化处理。
9.下图是某垃圾焚烧厂工作流程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请根据该厂工作原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的选项,写出其与图中①②③相对应位置的字母。
a.垃圾分类 B.废水 c.废热 d.堆肥利用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由于垃圾焚烧并不是一种最佳方法,该地准备对垃圾焚烧厂进行改造,请提出你的改造设计方案。
(3)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图示中垃圾的处理过程能否顺利进行,主要取决于公众的参与程度,试说明其理由。
解析:第(1)题,来自居民区的垃圾在焚烧或者回收利用之前首先要进行分类才能处理,焚烧后产生废热、废气和废渣,废渣再进行堆肥或者填埋处理。第(2)题,该地垃圾焚烧释放的废热没有被利用,因此,最佳方法是建发电厂,用焚烧厂产生的热量来发电。第(3)题,图中公众参与的环节是垃圾分类,垃圾种类多样,在处理过程中必须进行分类,才能保证处理过程顺利进行。
答案:(1)①a ②c ③d
(2)建发电厂,用焚烧产生的热量来发电。
(3)①垃圾主要来源于居民日常生活;②垃圾种类多样,在处理过程中必须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