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同步练习
1.陶渊明,字 ,号 ,又名 (入刘宋后改名潜),世称 ,
自称 。 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 家、辞赋家、 家。
2.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对《饮酒》赏析有误的一是( )
A.这首诗赋予菊以特殊的意蕴,以“采菊”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B.“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C.“此中有真意”中的“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景、理浑然一体。
4.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建造) 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
B.心远地自偏(偏僻) 采菊东篱下(篱笆)
C.山气日夕佳(傍晚) 飞鸟相与还(结伴)
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 欲辨已忘言(辨别)
5.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6.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一首五言律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7.“悠然”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8.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 ”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2.安贫乐道 悠然自得
3.B
4.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
5.B
6.B
课后能力提升
7.表达了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8.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景:菊、山、飞鸟、落日……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9.“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10.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课件23张PPT。 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酒文化渊源流传,诗文化更博大精深,你能举出诗文中哪些人嗜酒?课文导入问世间酒为何物学习目标1. 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2. 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 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4. 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背景简介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课文朗读饮酒·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研习课文 的菊花
的南山
的山气
的飞鸟从诗中我们能否看出,诗人拥有什么?没有拥有什么?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研习课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研习课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是什么关系?
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由果及因)
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研习课文 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意境分析)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研习课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研习课文 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一名句好在哪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研习课文(1)刻画出一个采菊形象。
“采菊东篱下”,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①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
②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耿介;
③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高洁。
④唐元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陶渊明常以孤云、松菊自比,表现了诗人孤芳自赏、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
⑤李白笔下的月,林逋笔下的梅,周敦颐笔下的莲等等。研习课文(2)从情与景的关系来看: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天真意趣。
另外, “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研习课文(3)“东篱采菊”的形象。为何又在“东篱下”呢?
首先,东是春天的方向,象征大自然。其次先东,后南,再西,全方位融入自然,物我合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之作,为后世所称道。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可见此句有两意:
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研习课文研习课文这两句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研习课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此”应该就是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
“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诗人从中悟出了……研习课文悟出了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
悟出了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可贵;
悟出了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悟出了直率真挚的品格;
悟出了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研习课文诗题《饮酒》,而内容却未提一字“酒”,为什么? 并不是诗人胡乱取了个题目,而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歌咏,并不是在于歌颂酒好,而是酒后所见抒怀。而且这类《饮酒》共20首,都是他归园田后所作。主题探究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特色探究1.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前四句叙事道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
中间四句写景显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2.平易朴素的语言风格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抒归隐之情,或叙田居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 难点突破 我们说说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a.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特点是“淡泊” 。
b.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有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也有消极面。 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诗歌二首》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