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杨修之死 课件+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11.杨修之死 课件+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07 09:11:56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小说杨修之死11 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过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三国人物:曹操、杨修。 (难点)(重点)1. 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
小说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谦逊的品格。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作品除《三国演义》
外,还有《隋唐两朝志传》等。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等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小说。它往往以忠实于历史事实和运用逼真的细节描写等手段,艺术地再现历史风俗和社会概况。它不同于历史著作,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允许适当的艺术夸张和想象,但在大的史实方面不能杜撰、篡改、违背。可以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也可以让虚构的人历史小说物同历史人物相交流,还可以集中描绘一个历史事件。它要求作者立足于现实去回顾历史,但必须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描写,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
我国古典文学中最早的历史小说是元代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等,而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富盛誉。 曹操率军来到上虞,在江边看到一块曹娥碑。相传东汉时,曹娥的父亲淹死在上虞江中,曹娥跳入江中寻找父亲的尸体,五天后,终于找到了父亲的遗体,但她也筋疲力尽而死。人们为了纪念曹娥,在江边为她立了一块碑,并由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为她作了碑文;后来,蔡邕路过,又在碑后题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大字。曹操见了蔡邕所题的那八个字,一时不明白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智差三十里便问杨修说:“你知道这几个字的意思吗?”“知道。”杨修毫不迟疑地回答。曹操见杨修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便摆摆手说:“你先别说,让我想一想。”曹操骑在马上,苦苦思索,直到已走出三十里路,才想出了答案。原来,蔡邕题的词是一个字谜:黄绢是有色的丝绢,合起来是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合起来是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起来是个“好”字;齑臼是古代受辛的器具,“受、辛”合起来是“辤”(即“辞”)字,连在一起就是“绝妙好辞”。 屯兵 庖官 鸡肋
夏侯惇 禀请 主簿

辕门 恃才放旷 酥túndūnpáosūlèiyuánbǐngshì bù 魔法记忆之因义定音法:绰,当“抓取”讲时,读(chāo),当“宽绰”讲时读(chuò)。 fù chāo 高阜   绰刀 食qì( ) yáng( )惊 大lù( )
zèn( )害 huò( )乱 huī( )军 讫谮佯惑麾麓禀告请示。出征的军队回朝。1.禀请:
2.班师:
3.恃才放旷:
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例句:几年来不断创造游泳运动新纪录的菲尔普斯不但没有恃才放旷,甚至也没有像很多大牌运动员那样拥有一支豪华车组成的超级私家车队。一整夜都不停止。恶意诬陷伤害。4.不置褒贬:
不评价好坏。例句:修建郭靖黄蓉像,是襄阳推出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这一事件的出现,姑且不置褒贬,其中涉及一个严肃的话题,即历史与虚构,是城市文化名片的正反两面。
5.终夜不息:
6.谮害:7.惑乱:
惑乱、迷惑辨析:
“惑乱”,使迷惑混乱,
强调动作。如:不管怎样,我都不允许你再留在他的
身边惑乱他的神志。“迷惑”,指辨不清是非,摸不着
头脑,强调状态。如:那张年轻的脸迷惑了我,使我
对他的年龄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8.佯怒: 假装发怒。使迷惑混乱。导思1.文中哪些事体现了杨修的“恃才放旷”?这些事是从哪两个角度入手的?导思2:曹操对杨修的忌恨之心,是如何发展的?最后结局如何?恃才放旷嫉贤妒能关键词:
冲突导思3.杨修被杀的原是什么?分析原因
导思4.文章运用了怎 样的手法来塑造曹操、杨修这两个人物?塑造人物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杨修之死》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第一部分(①—③):第二部分(④—⑨):第三部分(⑩—12):曹操以扰乱军心之罪,杀掉行军主簿杨修。用具体事件解说杨修被杀原因:恃才放旷、目中无人。曹操不顾实际情况出兵,结果大败,只好退兵。1.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起笔不凡,两个“欲”字写
出了曹操的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同
时也为下文的“曹操心乱,不能稳睡”,
及次日的进军遭挫埋下伏笔,交代故
事发生的背景。第一部分(①—③)2.为什么曹操见“鸡肋”而“有感于怀”呢?【答案】因为鸡肋的特殊性,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与曹操进退两难的境况差不多:进军获得不了胜利,退兵又恐对方笑话。曹操触景生情,因此有感于怀,而且这个细节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3.“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这句
话有什么作用?【答案】用“原来”一词领起,将文章宕开一笔,这
句话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是第④-⑨段的中心句,总
写杨修被杀的原因: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数犯”
一词暗示下文将列举杨修被斩的原因,表明曹操杀杨
修之心由来已久。【答案】这些字词应用得极为准确,特别是“跃”
“拔”“斩”,动作果断迅速,足见曹操不是在梦
中,而“复”“佯惊”足见曹操的奸诈。这几个字词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曹操虚伪、阴险、凶残、多疑的特点。4.第6自然段中,曹操“跃”“拔”“斩”“复”
“佯惊”等字词的表达作用。5.试分析第7自然段中“密”“径”的作用。【答案】一个“密”字显示出曹丕的谨慎练达,与曹植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径”字写出了杨修的草率大意,与曹丕的周密精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谁输谁赢已成定局。重难点小结 通过六件小事,层层深入地揭示了曹操与杨修的矛盾
逐渐加深的过程,即“忌之”“恶之”“愈恶之”“大怒”“已有杀修之心”。六件小事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属日常生活范围,包括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和所谓“梦中杀人”三事,生动地反映了曹操待人接物常以小慧售其奸,故意乱人耳目,可每次都被杨修揭穿;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他如何能不“忌”不“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 另一类属于政治活动范围,包括杨修告发曹丕、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和为曹植作答教三事,这表明杨修已深深地卷入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对曹丕继位。这样一个危险人物,如果留下来必然成为曹操身后的大患,因而“此时已有杀修之心”。这又表现了曹操的深谋远虑。6.“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写出
了曹操怎样的性格特征?【答案】夏侯惇是大将,曹操是绝对不会斩的,“欲斩”不过是做戏给众人看,掩盖因妒才而杀杨修的歹恶用心。寥寥几言,便使曹操奸诈狡猾的个性呼之欲出。第三部分(10—12)7.故事的结尾有什么作用?【答案】故事的结尾,与杨修所言相照应,也呼应了文章开头。曹操带伤大败而归,侧面表明了杨修能洞察先机,暗示了杨修“惑乱军心”之罪不过是曹操杀掉杨修的幌子而已。收修尸厚葬之举是曹操给自己找的台阶,既借机退兵,又向众将士表明自己的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颇有讽刺意味。【答案】全文表现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特征,共选用了七个典型事例。这些事例,既有日常生活小事,也有军国大事。作者将插叙部分的六件事按照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的次序,精心安排,突出表现杨修的个性,因而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在叙述每一个典型事例时,作者都紧紧抓住曹操与杨修的矛盾冲突,使读者看出曹、杨矛盾日趋激化的过程,同时曹操嫉贤妒能、阴险奸诈的性格也鲜明地表现出来。1.【人物探究】本文选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
征,请简要分析。【答案】课文一开始叙述导致杨修被杀的鸡肋事件,一方是“造谣”乱军心,一方是执法如山,“推出斩之”。在大敌当前的时候,这样的处理似乎是合理
的。但用一句“数犯曹操之忌”,使情节发展起波
澜,接下来插叙了杨修使曹操犯恶的六件事,点出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这样本文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笔锋一转,2.【难点探究】结合全文,谈谈本文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写曹操不日进兵,使故事再掀波澜。到现在杨修之死的风波可以消除了,但作者却还推波助澜,写了曹操在伤痛中想起杨修的话,将“修尸收回厚葬”又一次引起读者的疑问:曹操为什么厚葬杨修?是作态、后悔还是惜才?不得而知,令人回味无穷。杨修之死矛盾冲突忌才恃才杨修曹操故事情节曹操心理①“鸡肋”事件②改造园门③分食酥④识破奸心⑤告发曹丕⑥教植斩吏⑦教植答教杀修(心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有杀修之心)(大怒)(愈恶之)嫉贤妒能
虚伪奸诈
阴险凶残
老谋深算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本文主要记叙了杨修被曹操杀害的经过和缘由,生动地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
格,同时也揭示了曹操的性格,从而告诫人们为人做事不宜过于张狂,处处占上风,而应当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 1.顺叙、插叙的交叉运用,使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
尤其是插叙的运用非常到位。作者安排得非常有条理,且巧妙异常。它们是以曹操忌恨杨修的情绪逐步加深为线索来安排先后顺序的。这样,既多方面揭示了杨修、曹操的性格,又避免了行文的平铺直叙。2.通过多件典型事件来塑造人物。文本记述的七件典型事件紧扣着一个中心——杨修的“恃才放旷”。细读全文所写七件事,每一件都扣住杨修行为的“放
旷”和语言的“恃才”展开。要品读杨修性格,就必须品味杨修“恃才放旷”的动作、语言。反观曹操,他是“恃才”不“放旷”,他也耍聪明,但他从不言说,他那“老奸巨猾、深谋远虑、不动声色”的言行心理最有味,最值得品读。“恃才放旷”既高度凝聚全文所叙事件,又聚焦人物性格,这样,文本的内容和写法就围绕“恃才放旷”聚合成为一个整体。 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
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唯我独
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杨修的死与他的个性心理
有关。如果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
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就无法适应团
队和群体,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互相理解、
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
到自己的位置。1.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道德经》
【译文】才智出众的人,不炫耀自己,外表好像很愚笨;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外表好像很笨拙;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最美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
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译文】话说得恰当,这是明白事理;沉默得恰当,这也是明白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