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
第6课《想和做》教学设计
课题 6.想和做 单元 第2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 理解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的方法和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引导学生认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重点 1、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2、学习有针对性的议论和议论多方面道理时,可以有所侧重的写法。
难点 明确第8节在全文中的位置及其同前文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空想”,有的人“死做”,怎样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作家胡绳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又有重点的论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想和做》。出示课题:《想和做》 思考、讨论问题。 由问题直接引发情感,激情导入,直奔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二、初读感知1.作者名片胡绳,江苏苏州人,中国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6 年在上海参加爱国救亡运动,40年代担任《读书月报》主编,解放后历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历史学会会长、孙中山研究学会会长等职。胡绳早年从事哲学的普及工作,曾发表哲学通俗读物《新哲学的人生观》等,以后一直从事哲学、历史、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 (思想方法)《理性与自由》《怎样搞通思想方法》《二千年间》等。 2.背景材料《想和做》选自《胡绳全书怎样搞通思想方法》,选入课本时,作者作了较大的改变。这是一篇谈思想修养方面的文章。3.文体知识(1)以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2)论点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3)论点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4)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事实和道理。(5)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4.掌握字词读音。Piáo qín tāo画瓢 水禽 滔滔不绝 5.理解词义。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
埋头苦干:专心致志,刻苦工作。
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个人的私利。也指想不付出艰苦的劳动,而靠小聪明来取得成功。
劳而无功:白费力气,却没有功效。 7.理解课文内容,划分课文层次。第一部分(l~5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阐明中心论点。
第一层(l~2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一种是“只会空想,不会做 事”,另一种是“只顾做事,不动脑筋”。
第二层(3~4段):对这两种人进行评价。对“空想”的人,说他们 是“空想家”;对“死做”的人,说他们是“跟牛马一样”。
第三层(5段):总结上文,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 要联结起来”。 第二部分(6~7段):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阐述怎样把它们结合起来。
第三部分(8段):联系学校生活实际进一步论述。
第四部分(9段):总结全文。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论点。三、精读感悟。1.“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人有什么具体表现?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空想”和讲“空话’是他们的主要特点。2.“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人有什么具体表现? “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不考虑做事的方法、目的,“死做”就是他们的特点。3.人们对这两种人是怎样评价的? 我们瞧不起“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埋头苦干”。 作者认为这样评价正确吗? 不正确。作者认为后者并不值得赞美。4.不值得赞美的理由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 作者先用了一个比喻,把拉磨的牛与其相比,形象地指出“死做”者和拉磨的牛一样不动脑筋,不会考虑做事的目的、过程和方法。接着作者又分析了人与牛马的区别在于“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 脑筋,想办法”,能够“~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进步。”最后, 用一个假设,如果“死做”人类就不会进步,“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 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进一步证明“死做”不值得赞美。 5.一些议论文在开头就提出论点,我们称之为“开门见山”。本文不是这样写的,在第5段里才提出来,在这以前都议论些什么?也就是说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在这之前议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开头两段讲两种极端,第3段对两种人加以批评,着重指出后一种人不值得赞美。第4段论述后一种人为什么不值得赞美,从动物与人类的比较中论述为什么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6.“要联结”和“怎样联结”这两句是紧挨在一起的。为什么这样写?
前一句是论点,后一句是设问,引起后两段的议论。这两句紧靠在一起,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关联作用。
7.三个部分说道理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都用举例子摆事实来讲明道理。但举例子和说道理怎样配合,写法并不一样。 明确:举例说理是议论文常用的说理方法。有开头先举例的,有在中间举例的,有边举例边说理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结合的。根据需要,写法富有变化 8.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 只顾做事不动脑筋 两种现象瞧不起 不值得赞美 评价分析讲理人类一面做一面想文化不断进步归纳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论点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进而评价分析讲理,再归纳出论点。好处:这样推理由感性到理性,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人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属于归纳推理。 9.文章怎样列举生活中学游泳的例子,证明了什么?先从正面讲,学游泳要经过“观察——试验——学会” 三个阶段;再从反面假设如果只是“呆看——空想——不会”。从正反两方面列举学游泳的例子,证明既要“观察”又要“行动”才能成功,也就是说“想”和“做”要紧密联结起来。 10.想和做要怎样紧密地联结起来?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之间是辩证的统一。11.联系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实际,有些同学学语文只读不想,学数学只记不想结果如何?毛病在哪里?结果是不理解,不会算,毛病出在“死做”。想和做脱节。12.有些同学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来记忆原因是什么?会动脑筋,想办法,想和做紧密联接起来。13.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起总结全文的作用,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14. “想”和“做”都很重要,但是课文议论的分量并不一样,而是有所侧重,有的详,有的略。侧重论哪一方面?从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来?
——侧重写“想”。第3、4段略写“只会空想,不会做事”,详写“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第8段着重写只知“用功”,不会用思想。
15.为什么着重写“想”?又为什么最后两段又着重写学校里学生的学习?
文章主要针对青年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方法问题。“只读不想”和“只记不想”是一般学生学习的通病,所以着重写学生,着重写“想”的重要。这样的文章有的放矢,有针对性。16.第6段开头一句的问句是什么?有什作用?设问,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17.想和做怎样能联结起来呢?“从实际出发”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18.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要观察,还得行动。 19.品析词语的作用。 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一天忙到晚”,可见这个做事持续时间之长和一直在忙碌的状态。“一向”、“从来不”表明“一直如此”。“只是”表明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情况。这些画线词的使用,寥寥数语活画出一群墨守陈规,毫无主见,更无创见的人。具体写出了“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状态。20.在下列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关联词语。A.我们青年人______要空谈______要实行。B.他们做事的方法______根据自己的习惯,______依从别人的命令。C. ______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____得不到进步。D._______做什么事情,“空想”和“死做”______不会进步。21.你认为以下几句名言可以插入文章的哪些段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如果你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自己尝一尝。(民间谚语)人是有思想的的动物,不会想,有愧为人。(谢觉哉)22.归纳主题。本文是一篇论说思想修养方面的小短文。文章针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概述了“空想”和“死做”两种想象的具体表现并加以评价,提出了“想和做要紧密结合”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了两者如何有机的结合的道理。23.写作特色先破后立的论证特色。本文通篇一举例来说明道理,文字浅易,论证过程先破后立。文章开头两段分别指出只想不做和只做不想的两种错误态度;接着分析只做不想的错误性质,然后才正面提出看法: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系起来;后半篇具体论述怎样把想和做连接起来;最后,再次强调,无论什么人,都要想想已经有过的经验,把事情做得更好。这样想破后立,逻辑十分严密。24.拓展延伸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者卢瑟福对思考极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然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就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卢瑟福大为发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
卢瑟福的学生属于本文作者说的哪一种人?作者对这种人持怎样的态度?卢瑟福为什么大为发火?请对这一事例发表一点看法。 这个学生属于只做不想、埋头苦干的一类人。课文作者对其持否定态度。卢瑟福所以“大为发火”,是因为这个学生没有把思考和实验联系起来。这一事例告诉我们:勤奋的学生却遭到斥责,看似委屈,实际上卢瑟福是在传授“想”和“做”要联结起来的真经。很多时候人们宁可让岁月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忙碌碌之中,却不愿意拿出一些时间进行思考,这就会使自己的思维总是徘徊在低水平的层面上,最终一无所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感悟、思考、表达。合作探究,披文入情。思考并回答问题。活动探究。理解、探究。思考,回答问题活动探究 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鼓励他们用多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 通过分析深刻的感悟到“想和做必须结合起来”的道理。 理解课文主旨,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实际,发挥语文知识的作用。
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瓢 ( ) 拉磨 ( ) 磨面(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滔滔不绝:成年累月: 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 本文针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慨述了“空想”和“死做”两种现象的具体表现加以评价,提出了“想和做要紧密结合”的中心论点,接着进一步论述怎样才能把想和做紧密联结,联系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进一步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文章思路缤密,举例充分,论证有力,有很强的说服力。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布置作业 写一篇学习心得,要求联系以往自身实际,写真实感想。字数不少于500字。 强化练习,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板书 想和做只会空想,不会做事具体表现只顾做事,不动脑筋观察—实验—学会游泳辩证关系呆看—空想—不会游泳硬读—只读不想—不理解联系实际硬记—只记不想—不会做想的内容联系实际想的好处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
想和做
语文版 八年级下
导入新知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空想”,有的人“死做”,怎样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作家胡绳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又有重点的论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想和做》。
新知讲解
作者名片
胡绳,江苏苏州人,中国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6 年在上海参加爱国救亡运动,40年代担任《读书月报》主编,解放后历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历史学会会长、孙中山研究学会会长等职。胡绳早年从事哲学的普及工作,曾发表哲学通俗读物《新哲学的人生观》等,以后一直从事哲学、历史、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 (思想方法)《理性与自由》《怎样搞通思想方法》《二千年间》等。
胡绳
新知讲解
背景材料
《想和做》选自《胡绳全书怎样搞通思想方法》,选入课本时,作者作了较大的改变。这是一篇谈思想修养方面的文章。
新知讲解
积累字词
画瓢 水禽 滔滔不绝
Piáo qín tāo
新知讲解
理解下列词语
滔滔不绝:
埋头苦干:
投机取巧:
劳而无功:
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
专心致志,刻苦工作。
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个人的私利。也指想不付出艰苦的劳动,而靠小聪明来取得成功。
白费力气,却没有功效。
新知讲解
理解课文内容,划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
(l~5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阐明中心论点。
第一层(l~2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一种是“只会空想,不会做 事”,另一种是“只顾做事,不动脑筋”。
第二层(3~4段):对这两种人进行评价。对“空想”的人,说他们 是“空想家”;对“死做”的人,说他们是“跟牛马一样”。
第三层(5段):总结上文,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 要联结起来”。
新知讲解
理解课文内容,划分课文层次。
第二部分
第部四分
第三部分
(6~7段):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阐述怎样把它们结合起来。
(8段):联系学校生活实际进一步论述。
(9段):总结全文。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论点。
新知讲解
“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人有什么具体表现?
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空想”和讲“空话’是他们的主要特点。
“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人有什么具体表现?
“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不考虑做事的方法、目的,“死做”就是他们的特点。
新知讲解
人们对这两种人是怎样评价的?
我们瞧不起“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埋头苦干”。
作者认为这样评价正确吗?
不正确。作者认为后者并不值得赞美。
新知讲解
不值得赞美的理由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
作者先用了一个比喻,把拉磨的牛与其相比,形象地指出“死做”者和拉磨的牛一样不动脑筋,不会考虑做事的目的、过程和方法。
接着作者又分析了人与牛马的区别在于“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进步。”
最后, 用一个假设,如果“死做”人类就不会进步,“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 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进一步证明“死做”不值得赞美。
新知讲解
一些议论文在开头就提出论点,我们称之为“开门见山”。本文不是这样写的,在第5段里才提出来,在这以前都议论些什么?也就是说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在这之前议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开头两段讲两种极端,第3段对两种人加以批评,着重指出后一种人不值得赞美。第4段论述后一种人为什么不值得赞美,从动物与人类的比较中论述为什么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新知讲解
“要联结”和“怎样联结”这两句是紧挨在一起的。为什么这样写?
前一句是论点,后一句是设问,引起后两段的议论。这两句紧靠在一起,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关联作用。
新知讲解
都用举例子摆事实来讲明道理。但举例子和说道理怎样配合,写法并不一样。
明确:举例说理是议论文常用的说理方法。有开头先举例的,有在中间举例的,有边举例边说理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结合的。根据需要,写法富有变化。
三个部分说道理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想和做是分不开的,
一定要联结起来。
不值得赞美
瞧不起
只顾做事不动脑筋
只会空想不会做事
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出
两种现象
评价
分析
讲理
论点
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进而评价分析讲理,再归纳出论点。好处:这样推理由感性到理性,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人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属于归纳推理。
归纳
人类一面做一面想文化不断进步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文章怎样列举生活中学游泳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先从正面讲,学游泳要经过“观察——试验——学会” 三个阶段;再从反面假设如果只是“呆看——空想——不会”。从正反两方面列举学游泳的例子,证明既要“观察”又要“行动”才能成功,也就是说“想”和“做”要紧密联结起来。
新知讲解
想和做要怎样紧密地联结起来?
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之间是辩证的统一。
结果是不理解,不会算,毛病出在“死做”。想和做脱节。
联系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实际,有些同学学语文只读不想,学数学只记不想结果如何?毛病在哪里?
新知讲解
有些同学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来记忆原因是什么?
会动脑筋,想办法,想和做紧密联接起来。
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总结全文的作用,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
新知讲解
“想”和“做”都很重要,但是课文议论的分量并不一样,而是有所侧重,有的详,有的略。侧重论哪一方面?从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来?
——侧重写“想”。第3、4段略写“只会空想,不会做事”,详写“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第8段着重写只知“用功”,不会用思想。
新知讲解
为什么着重写“想”?又为什么最后两段又着重写学校里学生的学习?
文章主要针对青年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方法问题。“只读不想”和“只记不想”是一般学生学习的通病,所以着重写学生,着重写“想”的重要。这样的文章有的放矢,有针对性。
新知讲解
第6段开头一句的问句是什么?有什作用?
设问,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想和做怎样能联结起来呢?
“从实际出发”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
要观察,还得行动。
新知讲解
品析词语的作用
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一天忙到晚”,可见这个做事持续时间之长和一直在忙碌的状态。
新知讲解
“一向”、“从来不”表明“一直如此”。
“只是”表明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情况。
这些画线词的使用,寥寥数语活画出一群墨守陈规,毫无主见,更无创见的人。具体写出了“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状态。
新知讲解
在下列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关联词语。
A.我们青年人______要空谈______要实行。
B.他们做事的方法______根据自己的习惯,______依从别人的命令。
C. ______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____得不到进步。
D._______做什么事情,“空想”和“死做”______不会进步。
不是 而是
只是
或者
假如
就
无论
都
新知讲解
你认为以下几句名言可以插入文章的哪些段落?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B.如果你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自己尝一尝。(民间谚语)
C.人是有思想的的动物,不会想,有愧为人。(谢觉哉)
A插入第4自然段;B插入第6自然段;C插入最后一自然段。
新知讲解
归纳课文主旨
本文是一篇论说思想修养方面的小短文。文章针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概述了“空想”和“死做”两种想象的具体表现并加以评价,提出了“想和做要紧密结合”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了两者如何有机的结合的道理。
新知讲解
写作特色
先破后立的论证特色。
本文通篇一举例来说明道理,文字浅易,论证过程先破后立。文章开头两段分别指出只想不做和只做不想的两种错误态度;接着分析只做不想的错误性质,然后才正面提出看法: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系起来;后半篇具体论述怎样把想和做连接起来;最后,再次强调,无论什么人,都要想想已经有过的经验,把事情做得更好。这样想破后立,逻辑十分严密。
拓展延伸
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者卢瑟福对思考极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然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就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卢瑟福大为发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
卢瑟福的学生属于本文作者说的哪一种人?作者对这种人持怎样的态度?卢瑟福为什么大为发火?请对这一事例发表一点看法。
拓展延伸
这个学生属于只做不想、埋头苦干的一类人。课文作者对其持否定态度。
卢瑟福所以“大为发火”,是因为这个学生没有把思考和实验联系起来。
拓展延伸
这一事例告诉我们:勤奋的学生却遭到斥责,看似委屈,实际上卢瑟福是在传授“想”和“做”要联结起来的真经。很多时候人们宁可让岁月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忙碌碌之中,却不愿意拿出一些时间进行思考,这就会使自己的思维总是徘徊在低水平的层面上,最终一无所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瓢 ( ) 拉磨 ( ) 磨面(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滔滔不绝:
成年累月:
piáo mò mó
形容大水滚滚,不断地流。文中比喻话很多,说个没完。
整年连月,形容时间很长。
课堂小结
本文针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慨述了“空想”和“死做”两种现象的具体表现加以评价,提出了“想和做要紧密结合”的中心论点,接着进一步论述怎样才能把想和做紧密联结,联系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进一步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文章思路缤密,举例充分,论证有力,有很强的说服力。
布置作业
写一篇学习心得,要求联系以往自身实际,写真实感想。字数不少于500字。
板书设计
只会空想,不会做事
具体表现
只顾做事,不动脑筋
观察—实验—学会游泳
辩证关系
呆看—空想—不会游泳
硬读—只读不想—不理解
联系实际
硬记—只记不想—不会做
想的内容
联系实际
想的好处
想和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想和做》练习题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 ( )( ) ( )
画瓢 水禽 滔滔不绝 浮 沉
2.指出下列各句中引号的用法。
(1)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 )
(2)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 )
(3)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 )
(4)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 )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意义或需要强调指出 D.表示讽刺或否定
3.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想和做》是论说思想修养方面的具体问题的文章。( )
(2)想和做联结起来的办法是先想后做。( )
(3)学校里,有些同学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正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表现。( )
(4)文中“拉磨的牛”比喻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人。( )
(5)“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 )
(6)“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真正的道理。”一句的主干是“道理不算道理”。( )
4.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们一天忙到晚,因为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情。
B.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
C.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D.在学校里,有些同学恨“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
5.希望中学于5月4日到你校开展以“结对帮扶”为主题的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项内容,请按要求完成。
(1)为营造活动氛围,学生会要出一期黑板报,请你在横线上再设计两个栏目名称。
栏目一:帮扶快讯 栏目二:___________
栏目三:_________栏目四:前景展望
(2)活动中,希望中学捐赠给你校经典文学名著、科普书籍共300本。小明代学生会写里了一张收条,但内容和格式上各有一处错误,请你改正。
收条
今收到希望中学捐赠的经典文学名、科普类书籍。
此据
2018年1月20日
经手人:小明
①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格式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活动结束时,你代表学校学生会致辞,表达对希望中学的感激。你准备怎样说?
二、阅读理解
(1)课内阅读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在选文上用“‖”划分层次。
2.这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
3.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
A.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逐层深入论证
C.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D.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4.这段文字连续用了三次设问,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层层深入 B.语气活泼
C.引人注意 D.使论点更突出
5.这段文字论述语言很严密,简单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能去掉的理由。
(1)这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2)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
6.结合课文,简述接近实际的方法?
(2)课外阅读
人,要有五识
①人要有“知识”,这是毫无疑问的,知识来自于我们所受的教育,以及现实中的经验与教训。
②积累了一定书本与现实中得来的知识,你就应该拥有一定的“常识”了。一个普通人并不需要搞清登月火箭的燃料构成与DNA的结构图这样的知识,但他得知道基本的善恶与美丑这些常识。
③一个人只有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也不拒绝“常识”时,才能更上一层楼,成为一名有“见识”的人。这见识就是你自己看问题的观点,你的思想与世界观了。我常常遇到一些人,由于知识有限,连基本常识也分不清,一见面就想发表一通“高见”,显得他很有“见识”,弄得你不听也不是,听也不是。当然,更让人难受的是一些很有知识的学者,却一点“见识”也没有。
④有了上面三种“识”,你就是一个有学问、有点看法的人了。不过,大多数有学问的人,也就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无法上升到更高一级的那个“识”——胆识。
⑤“胆识”是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承担的气魄。一个人哪怕学富五车,亦有“见识”,可因为种种原因,却闷声发大财,到了该出手的时候,还是不敢出手,缺乏的就是“胆识”。
⑥我要强调 一点,“胆识”可不仅仅是指大胆,更不是“有勇无谋”。一个无知的人,一个连常识都没完全搞清楚的人,一个人云亦云的人,他即便再“勇敢”,也不能称他有“胆识”。
⑦最后还要加一个好像同前面几个“识”关联不大的“赏识”。大家在人生路上踽踽独行,都有偶遇他人赏识的时候,请问,你是什么感觉?我相信,有时他人的一两句赏识,往往成为你继续走下去的动力,造就了你的一生。我这里强调的“赏识”,就是你是否懂得赏识他人。
⑧那些拥有了“知识”“常识”“见识”,尤其是“胆识”的人,不少都有高傲甚至目空一切的毛病,他们失去了“赏识”他人的能力。而不会、不能、不愿赏识他人的人,往往也就开始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这样的人能走多远呢?
1.作者认为“人,要有五识”,具体指哪“五识”?
2.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
3.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读了这篇文章,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赏识”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1. Piáo qín tāo fú
2.(1)B、D (2)C (3)A (4)D
3.(1)√(2)× (3)× (4)× (5)√ (6)√
4.D
5. (1)栏目二“帮扶故事 栏目三:活动剪影
(2)①在“科普类书籍”后加上“共叁佰本”。
②落款处,应该在右下方署名,后另起一行居右写日期。
(3)示例:我代表全校师生感谢希望中学给予我们的无私帮助。我们全校师生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习,力争用知识改变我们的现状,用知识发展我们的家乡,并你们的爱心永远地传递下去!
二、1.(略)
2.第②句
3.C
4.D
5.(1)“一条”说明联结想和做的路不止一条,而“从实际出发”只是其中的一条
(2)去掉“水”就包括了不是栖息在水中的禽类,观察它们是不能学会游泳的。
6.观察→行动
(2)1. 知识、常识、见识、胆识、赏识
2.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
3.承 接上文;补充论证了“胆识是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承担的气魄”的观点;使论证更充分、更严密、更有力度。
4.理解:读了这篇文章,我认为一个人在拥有了知识、常识、见识、胆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赏识他人的能力,才能走得更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