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动物的生命周期
林埭中学 吴颉妤
一、设计理念
运用各种资源,立足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教学创设了情景音乐,视频短片,谜语,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在引导重点时,采用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知道人、青蛙、蝗虫生命周期的特点及其共同性
②理解生命周期与生命代代相传的关系
③学会区分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④了解环境的变化对动物生命周期的影响
⑵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③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了解环境变化对动物寿命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②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习得性知识
③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态度
④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关注生物的生存环境,提高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动物的生命周期。
四、教学难点:
1、 动物变态发育的判断
2、 动物生命周期的共同性。
五、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猜谜:早上的时候四条腿,中午的时候两条腿,晚上的时候三条腿。比较人,乌龟,蝴蝶的不同寿命,总结,得结论不论动物的寿命如何长短,都最终无法避免死亡,为什么地球上的蝴蝶乌龟都没有灭绝? 猜谜语“人”得出动物的寿命有长有短(学生不需要回答) 通过猜谜,引起学生兴趣,又引入新的教学内容通过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人的一生
二、人的一生 展示人在不同的生长过程中的图片。根据人的生长过程的顺序,把图中的人排列起来说出各个生长时期人的特点我们初一同学现在处于什么时期?已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列出人的生命周期图人类是通过什么方式使种族得以延续的? 通过外貌来描述初一同学一般都已进入青春期。已经经历了婴儿期、幼儿期和儿童期。婴儿期 幼儿期 儿童期 青春期 中年期 老年期繁殖 通过图片,让学生有个感性的理解,通过观察,让学生能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能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能够运用已学知识,来列图表,使学生学会观察图表。
三、青蛙的一生 展示动画片片段[小蝌蚪找妈妈]并展示不同生长时期的青蛙,说出它们的名称展示青蛙的生命周期图运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比较蝌蚪和成蛙有哪些不同?总结,象青蛙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变化,这种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成蛙 卵 蝌蚪 四肢蝌蚪 幼蛙生活环境 运动器官运动方式 呼吸器官不同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昆虫的一生 动物成员中最大的家庭——昆虫,那么昆虫的发育过程是怎么样?通过阅读关于蝗虫的一生的材料,提问:我们可以从材料中得到蝗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个阶段?视频[蝴蝶]观察蝴蝶在它的发育过程中又经历了几个阶段?萤火虫也属于昆虫,那么它的发育类型属于哪一种?阅读关于萤火虫一生的材料,得到萤火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个阶段?把萤火虫和蝗虫归为一类,还是和蝴蝶归为一类?归类的依据?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用图来描述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分析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指出诗中的错误。展示一些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昆虫思考:1 .人、青蛙、蝗虫、蝴蝶等的一生都要经历哪些阶段?2 .为什么动物的种类不会随着个体的衰亡而灭绝? 受精卵 幼虫 蛹 成虫蝴蝶出现蛹期是否出现蛹期A成虫 B卵 C若虫 D蛹“丝方尽”的意思是吐完丝,但并没有死,所以“到死”两字不准确,应改为“化蛹”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这些生长时期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生命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运动不断得以延续。 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能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内容,掌握阅读的窍门。通过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上课中融入共同学习和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会读图,分析图表运用与古诗,有助于对各个边缘学科的渗透,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图片加深对一些昆虫的了解
四、寿命 提问:影响动物的生命周期的原因?阅读关于黑猩猩的材料从材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什么称为寿命?讨论探究:你觉得哪些生活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寿命? 生活环境影响猩猩的寿命.是指某一物种生命周期的时间提出问题:哪些生活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寿命?建立猜测和假设:1、气候的变化2、食物的缺乏 3、敌害。。。收集事实与证据:1、天气变冷引起苍蝇的大量死亡2、箭竹大批枯死引起熊猫大量死亡3、田野中害虫因为青蛙的大量繁殖而减少得出结论:气候、食物、敌害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动物的寿命都有较大的影响。 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组织各小组交流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本课设计意图
这节课选的教学内容是:七年级《科学》第二册第二章《动物的生命周期》,主要要求学生了解人、青蛙、蚕、蝗虫等生命周期的共同性。学会区分昆虫中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对于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成长、生殖、死亡等阶段,这些知识学生一般已经具有。教材正式有利用这个有利条件,选择了人、青蛙、蚕、蝗虫这四种既常见又各有特点的动物为例,引出生命周期的概念。初一学生通过小学《科学》课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观察,对生物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他们还缺乏这方面必要的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知的基本规律。
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让学生能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能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通过看图,学会读图,分析图表。通过古诗,运用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利用对各个边缘学科的渗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阅读材料,讨论,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能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内容,掌握阅读的窍门。通过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上课中融入共同学习和探究的氛围。而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组织各小组交流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使学生领会作为自然界物质的一种形式,也在不断运动、不断变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