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部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翩然piān 簌簌shù
B. 刺槐huái 连翘qiào
C. 竺可桢zhú 差(chà)异
D. 道观(guàn) 丢三落(là )四
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萌发 苏醒 消声匿迹
B. 丘凌 簌簌 周而复始
C. 次第 刺槐 风雪载途
D. 悬殊 农彦 草长莺飞
3、下面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春天来啦!
B、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C、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都可以叫做物候。
D、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在奥运会中的精彩表现 ,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难忘印象。
B、当听到“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升入太空的消息时,许多中华儿女激动得热泪盈眶。
C、充分发扬学生的潜能,给他们足够的学习空间,是对学生最好培养和帮助。
D、为了防止H7N9 流感疫情不再蔓延,防疫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
5、(2015 四川广元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本好书就如一座堡垒,抵御着来自花花世界的喧嚣,成为我们心灵宁静的港湾。
B.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我们要的就是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
C.多么宁静的天曌山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不懈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获得事业的成功。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
李将军
[甲]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21cnjy.com
[乙](广)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阵。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①有急,奈何 ”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②。”于是胡骑遂不敢击。www.21-cn-jy.com
注释:①即:如果。②用坚其意: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猜想,指让胡人相信李广是来诱敌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匈奴闻之 闻:
(2)吾去大军数十里 去:
(3)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走:
2.辨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见广,以为诱骑 见:
归来见天子 见:
见往事耳 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原句: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译句: 。
(2)原句: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译句: 。
4.从甲文的文字来看,李广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仅关爱士卒,而且武艺高强,精于 ;从乙文的文字来看,他还具有 的性格特点。21教育网
5.乙文的叙事具体而生动,甲文也有表现这样特点的文字,请找出并写在下面。
答: 。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问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 ( http: / / www.21cnjy.com )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2-1-c-n-j-y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21*cnjy*com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来源:21cnj*y.co*m】
1. 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④段中的加点词“一定”的表达作用。
答: 。
2. 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决定物供现象来的四个因素,作者为什么要先说纬度,再说
经度、高下的差异,最后说古今的差异?请从说明順序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 。
3. 选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 。
4. 3月26日是玲玲的生曰,远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连和北京的两个姐姐都在微信上发来电子货卡表示祝 贺,令玲玲惊讶的是照片上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开得正盛,可是在气候宜人的大连这两种花却未开放,你能结合选文内容解答玲玲的疑惑吗?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 。
(三)课外阅读
阅读《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回答问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 ( http: / / www.21cnjy.com )土地资源不足。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土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它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出处:21教育名师】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并不陌生。仅就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近几年,人们还培育出一些藻类新品种,这些藻类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不断翻番。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 ( http: / / www.21cnjy.com )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够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熟悉的食物。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鱼虾数量已近极限,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近海资源纷争不断。但是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只要磷虾的捕获量每年达到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远洋和深海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我们说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选文有改动)
1.第②段中许多人发出的警告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警告?
答: .
。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 .
3.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答: .
。
4.鉴于近海开发出现的问题:人类在未来对远洋和深海进行开发时应防止哪些不良行为和结果的出现?(答出三点即可)21·世纪*教育网
答: .
。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部分
1、D 2、C 3、A 4、B 5、B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
1.(1)听说 (2)距离 (3)跑
2.看见 拜见 了解、知道 领悟、认清
3.(1)(他)执法宽大,不苛待部下,士兵因此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劳。(2)敌人很多而且离我们很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呢 2·1·c·n·j·y
4.射术(射箭) 机智勇敢(第二处必须答出“机智”或体现有智谋、有胆识的意思)
5.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矣。
【参考译文】
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
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 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头没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又重射,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www-2-1-cnjy-com
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他射箭的办法是,见到敌人逼近,不在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一发箭敌人立即应弦倒下。21·cn·jy·com
(李广)望见匈奴有数干骑兵。他们看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下令说:“都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 ”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于是匈奴骑兵就没敢袭击。【版权所有:21教育】
(二)课内阅读
1. “—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21*cnjy*com
2. 选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或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所以先说;经度次之,放到第二位;高下差异又次之,放到第三位;古今差异影响最小,所以最后说。另外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是时间因素,这都是按照逻辑顺序安排的,条理淸晰。(意思对即可)
3. 作比较。这段文字运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曰期与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作对比,突出强调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这个因素。
4. 因为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炜度的内陆, ( http: / / www.21cnjy.com )冬天暖和,春天反而寒冷;大连属于沿海地区,它的春天来临要比内陆迟若干天,所以北京的连翅和榆叶梅要比大连开放的早。
(三)课外阅读
1、答案: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2、答案: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3、答案:因为未来陆地上的食物资源很可能满足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了人类需要,而海洋中尤其是远洋和深海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可以直接或间接作为人类食物的生物资源,人类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地开发利用,使之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4、答案:过度开发(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恶性竞争影响国家关系(国家间为争夺有限的海洋资源纷争不断);破坏生态平衡(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人教版语文八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部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翩然piān 簌簌shù
B. 刺槐huái 连翘qiào
C. 竺可桢zhú 差(chà)异
D. 道观(guàn) 丢三落(là )四
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萌发 苏醒 消声匿迹
B. 丘凌 簌簌 周而复始
C. 次第 刺槐 风雪载途
D. 悬殊 农彦 草长莺飞
3、下面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春天来啦!
B、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C、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都可以叫做物候。
D、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在奥运会中的精彩表现 ,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难忘印象。
B、当听到“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升入太空的消息时,许多中华儿女激动得热泪盈眶。
C、充分发扬学生的潜能,给他们足够的学习空间,是对学生最好培养和帮助。
D、为了防止H7N9 流感疫情不再蔓延,防疫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
5、(2015?四川广元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本好书就如一座堡垒,抵御着来自花花世界的喧嚣,成为我们心灵宁静的港湾。
B.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我们要的就是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
C.多么宁静的天曌山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不懈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获得事业的成功。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
李将军
[甲]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21cnjy.com
[乙](广)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阵。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①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②。”于是胡骑遂不敢击。www.21-cn-jy.com
注释:①即:如果。②用坚其意: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猜想,指让胡人相信李广是来诱敌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匈奴闻之 闻:
(2)吾去大军数十里 去:
(3)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走:
2.辨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见广,以为诱骑 见:
归来见天子 见:
见往事耳 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原句: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译句: 。
(2)原句: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译句: 。
4.从甲文的文字来看,李广不仅关爱士卒,而且武艺高强,精于 ;从乙文的文字来看,他还具有 的性格特点。21教育网
5.乙文的叙事具体而生动,甲文也有表现这样特点的文字,请找出并写在下面。
答: 。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问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2-1-c-n-j-y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21*cnjy*com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来源:21cnj*y.co*m】
1. 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④段中的加点词“一定”的表达作用。
答: 。
2. 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决定物供现象来的四个因素,作者为什么要先说纬度,再说
经度、高下的差异,最后说古今的差异?请从说明順序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 。
3. 选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 。
4. 3月26日是玲玲的生曰,远在大连和北京的两个姐姐都在微信上发来电子货卡表示祝 贺,令玲玲惊讶的是照片上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开得正盛,可是在气候宜人的大连这两种花却未开放,你能结合选文内容解答玲玲的疑惑吗?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 。
(三)课外阅读
阅读《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回答问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土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它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出处:21教育名师】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就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近几年,人们还培育出一些藻类新品种,这些藻类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不断翻番。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够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鱼虾数量已近极限,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近海资源纷争不断。但是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只要磷虾的捕获量每年达到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远洋和深海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我们说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选文有改动)
1.第②段中许多人发出的警告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警告?
答: .
。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 .
3.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答: .
。
4.鉴于近海开发出现的问题:人类在未来对远洋和深海进行开发时应防止哪些不良行为和结果的出现?(答出三点即可)21·世纪*教育网
答: .
。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部分
1、D 2、C 3、A 4、B 5、B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
1.(1)听说 (2)距离 (3)跑
2.看见 拜见 了解、知道 领悟、认清
3.(1)(他)执法宽大,不苛待部下,士兵因此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劳。(2)敌人很多而且离我们很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呢?2·1·c·n·j·y
4.射术(射箭) 机智勇敢(第二处必须答出“机智”或体现有智谋、有胆识的意思)
5.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矣。
【参考译文】
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
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 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头没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又重射,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www-2-1-cnjy-com
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他射箭的办法是,见到敌人逼近,不在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一发箭敌人立即应弦倒下。21·cn·jy·com
(李广)望见匈奴有数干骑兵。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下令说:“都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于是匈奴骑兵就没敢袭击。【版权所有:21教育】
(二)课内阅读
1. “—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21*cnjy*com
2. 选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或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所以先说;经度次之,放到第二位;高下差异又次之,放到第三位;古今差异影响最小,所以最后说。另外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是时间因素,这都是按照逻辑顺序安排的,条理淸晰。(意思对即可)
3. 作比较。这段文字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曰期与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作对比,突出强调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这个因素。
4. 因为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炜度的内陆,冬天暖和,春天反而寒冷;大连属于沿海地区,它的春天来临要比内陆迟若干天,所以北京的连翅和榆叶梅要比大连开放的早。
(三)课外阅读
1、答案: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2、答案: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3、答案:因为未来陆地上的食物资源很可能满足不了人类需要,而海洋中尤其是远洋和深海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可以直接或间接作为人类食物的生物资源,人类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地开发利用,使之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4、答案:过度开发(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恶性竞争影响国家关系(国家间为争夺有限的海洋资源纷争不断);破坏生态平衡(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共30张PPT)
大自然的语言
语文人教版 八年级下
导入新知
农谚知多少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导入新知
导入新知
……这些现象是老百姓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农事经验。在农业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就是靠这些经验从事农业生产,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今天我们把这种农事的经验称之为“物候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物候和物候学的文章。
初读感知
物候——冰雪融化、草长莺飞、候鸟来去等用于指导农事活动的自然现象,就叫做物候。
1、用文中的语言,稍加变化,给物候和物候学各下一个定义。
物候学:这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做物候学。
初读感知
2、物候观测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哪里?从文中找出原句回答。
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初读感知
点拨:在7-10段中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初读感知
点拨:找准该题的表述区域,然后找出标志性的词语。比如“首先”“此外”“还可以……也还可以”等。
4、物候学研究的意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初读感知
5、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3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物候观测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6-10段):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
第四部分(11段):物候研究的意义。
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他在地理学、气象学、资料考察、科学史、科研管理、科学普及和教育事业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曾为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领导并指导了我国自然区划综合考察、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地学规划规定、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工作,在物候学研究中有创造性的贡献。
字词积累
1、生字积累
翩然piān 簌簌sù
刺槐huái 销声匿迹nì
连翘qiáo 风雪载途zài
竺可桢zhú
字词积累
2、多音字辨析
载:风雪载途zài 观:观(guān)测
记载zǎi 道观(guàn)
衰:衰(shuāi)草连天 落:落(luò)叶
鬓毛衰(cuī) 丢三落(là )四
差:差(chā)异 落(lào)枕
差(chāi)遣 翘:连翘qiáo
差(chà)劲 翘尾巴qiào
参差(cī)
字词积累
3、词语积累
次第: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
翩然:形容动作轻松迅速的样子
簌簌:1.风吹物体等的声音2.形容流泪的样子
销声匿迹: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风雪载途: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风雪:大风大雪,形容天气恶劣。 载:满。 途:路途,旅途。
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圈;复:又,再。 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暮春时节美丽的景色。
课文精读
这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说明对象是物候学研究的意义及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
1、这是一篇什么说明文?说明对象是什么?
课文精读
从文章整体来看,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文章首先说明什么物候、物候学;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研究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本文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
再从局部来看,第三部分介绍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按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来排列,这也是一处逻辑顺序。
课文精读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比如:第5段“北京的物候记录……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这段话中使用了举例、列数学和作比较3种说明方法。真实而具体、科学而准确地突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再如:第4段“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这里把物候观测的对象——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比作“仪器”,形象生动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复杂性和意义的重要性。
3、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说明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
课文精读
不能删掉。因为“可能”一词表示估计,而非绝对。如果去掉了就变成绝对的了。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征。
4、句子“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中“可能”一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语言探究
这两段文字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以及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生动的语言,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充满机和活力的大自然,从而给我们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物候。
1、这两段文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语言探究
在说明文中,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者使用景物描写、或者通过叙述故事、或者引用诗文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这就叫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比如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中国石拱桥》中,作者讲述卢沟桥的故事和引用马可波罗对卢沟桥的叙述,就是为了使文章的语言更生动有趣。
2、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拓展延伸
科学无处不在。牛顿能从一个掉下地的苹果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那么我们也可以从我们的身边发现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比如,你可能会发现初春时节,河边的小草总是要比册顶上的小草早好几天冒出地面;山脚下的野花总是要比山腰的野花早几天开……请你回家后在你的身边留意一下这些自然现象,然后结合我们学的课文,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介绍你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拓展延伸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闭敲棋子落灯花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诗中的物侯
拓展延伸
巩固提升
1、给下面加点字(蓝色)注音。
翩然( ) 簌簌( ) 销声匿迹( )
刺槐( ) 连翘( ) 风雪载途( )
(piān sù nì huái qiáo zài)
巩固提升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蓝色)的意思。
(1)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2)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3)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风雪载途: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风雪:大风大雪,形容天气恶劣。 载:满。 途:路途,旅途。)
(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圈;复:又,再。 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巩固提升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蓝色)可否删去?为什么?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巩固提升
4、课文第7-10段的顺序可不可以调换?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这几个自然段用来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的顺序来安排的。这样安排可以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条理清楚。如果调换位置就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严谨而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物候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思考,专心研究,或许你也会成为出色的科技工作者。
课后板书
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的意义
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
物候研究的重要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
经度的因素
纬度的因素
高下的因素
时间的因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课件30张PPT。大自然的语言语文人教版 八年级下导入新知农谚知多少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导入新知导入新知……这些现象是老百姓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农事经验。在农业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就是靠这些经验从事农业生产,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今天我们把这种农事的经验称之为“物候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物候和物候学的文章。初读感知物候——冰雪融化、草长莺飞、候鸟来去等用于指导农事活动的自然现象,就叫做物候。1、用文中的语言,稍加变化,给物候和物候学各下一个定义。物候学:这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做物候学。 初读感知2、物候观测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哪里?从文中找出原句回答。 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初读感知点拨:在7-10段中找出每段的中心句。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初读感知点拨:找准该题的表述区域,然后找出标志性的词语。比如“首先”“此外”“还可以……也还可以”等。4、物候学研究的意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初读感知5、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第一部分(1-3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物候观测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6-10段):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
第四部分(11段):物候研究的意义。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他在地理学、气象学、资料考察、科学史、科研管理、科学普及和教育事业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曾为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领导并指导了我国自然区划综合考察、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地学规划规定、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工作,在物候学研究中有创造性的贡献。字词积累 1、生字积累
翩然piān 簌簌sù
刺槐huái 销声匿迹nì
连翘qiáo 风雪载途zài
竺可桢zhú字词积累2、多音字辨析
载:风雪载途zài 观:观(guān)测
记载zǎi 道观(guàn)
衰:衰(shuāi)草连天 落:落(luò)叶
鬓毛衰(cuī) 丢三落(là )四
差:差(chā)异 落(lào)枕
差(chāi)遣 翘:连翘qiáo
差(chà)劲 翘尾巴qiào
参差(cī)字词积累 3、词语积累
次第: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
翩然:形容动作轻松迅速的样子
簌簌:1.风吹物体等的声音2.形容流泪的样子
销声匿迹: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风雪载途: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风雪:大风大雪,形容天气恶劣。 载:满。 途:路途,旅途。
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圈;复:又,再。 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暮春时节美丽的景色。课文精读 这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说明对象是物候学研究的意义及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1、这是一篇什么说明文?说明对象是什么?课文精读 从文章整体来看,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文章首先说明什么物候、物候学;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研究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2、本文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 再从局部来看,第三部分介绍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按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来排列,这也是一处逻辑顺序。课文精读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比如:第5段“北京的物候记录……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这段话中使用了举例、列数学和作比较3种说明方法。真实而具体、科学而准确地突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再如:第4段“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这里把物候观测的对象——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比作“仪器”,形象生动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复杂性和意义的重要性。3、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说明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课文精读 不能删掉。因为“可能”一词表示估计,而非绝对。如果去掉了就变成绝对的了。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征。4、句子“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中“可能”一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语言探究 这两段文字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以及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生动的语言,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充满机和活力的大自然,从而给我们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物候。1、这两段文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语言探究 在说明文中,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者使用景物描写、或者通过叙述故事、或者引用诗文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这就叫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比如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中国石拱桥》中,作者讲述卢沟桥的故事和引用马可波罗对卢沟桥的叙述,就是为了使文章的语言更生动有趣。2、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拓展延伸 科学无处不在。牛顿能从一个掉下地的苹果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那么我们也可以从我们的身边发现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比如,你可能会发现初春时节,河边的小草总是要比册顶上的小草早好几天冒出地面;山脚下的野花总是要比山腰的野花早几天开……请你回家后在你的身边留意一下这些自然现象,然后结合我们学的课文,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介绍你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拓展延伸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闭敲棋子落灯花??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 诗中的物侯拓展延伸巩固提升1、给下面加点字(蓝色)注音。
翩然( ) 簌簌( ) 销声匿迹( )
刺槐( ) 连翘( ) 风雪载途( )(piān sù nì huái qiáo zài)
巩固提升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蓝色)的意思。
(1)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2)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3)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销声匿迹: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风雪载途: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风雪:大风大雪,形容天气恶劣。 载:满。 途:路途,旅途。)(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圈;复:又,再。 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巩固提升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蓝色)可否删去?为什么?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巩固提升4、课文第7-10段的顺序可不可以调换?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这几个自然段用来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的顺序来安排的。这样安排可以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条理清楚。如果调换位置就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了。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严谨而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物候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思考,专心研究,或许你也会成为出色的科技工作者。课后板书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全国最大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1. 了解物候及物候学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2. 学习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说明方法。3. 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4. 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重点 正确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难点 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农谚知多少(展示图片)在农业科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就是靠这些经验从事农业生产,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今天我们把这种农事的经验称之为“物候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物候和物候学的文章。 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农谚 引出本节内容
初读感知 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1、用文中的语言,稍加变化,给物候和物候学各下一个定义。明确:物候——冰雪融化、草长莺飞、候鸟来去等用于指导农事活动的自然现象,就叫做物候。物候学:这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做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哪里?从文中找出原句回答。明确: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点拨:在7-10段中找出中心句。明确: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4、物候学研究的意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点拨:找准该题的表述区域,然后找出标志性的词语。比如“首先”“此外”“还可以……也还可以”等。明确: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5、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明确:第一部分(1-3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段):物候观测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6-10段):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第四部分(11段):物候研究的意义。 听,并交流看法。学生分析课文层次。 感知课文中浅显的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课文层次的能力。
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1974),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浙江上虞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他在地理学、气象学、资料考察、科学史、科研管理、科学普及和教育事业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曾为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领导并指导了我国自然区划综合考察、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地学规划规定、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工作,在物候学研究中有创造性的贡献。 选择性笔记 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字词积累 生字积累 翩然piān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刺槐huái 连翘qiáo 风雪载途zài竺可桢zhú2、多音字辨析载:风雪载途zài 记载zǎi观:观(guān)测 道观(guàn)衰:衰(shuāi)草连天 鬓毛衰(cuī)落:落(luò)叶 丢三落(là )四落(lào)枕差:差(chā)异 差(chāi)遣差(chà)劲 参差(cī)翘:连翘qiáo 翘尾巴qiào 3、词语积累次第: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翩然:形容动作轻松迅速的样子簌簌:1.风吹物体等的声音2.形容流泪的样子销声匿迹: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风雪载途: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风雪:大风大雪,形容天气恶劣。 载:满。 途:路途,旅途。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圈;复:又,再。 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草长莺飞:形容暮春时节美丽的景色。 笔记。 积累字词
课文精读 1、这是一篇什么说明文?说明对象是什么?明确:这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说明对象是物候学研究的意义及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本文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从文章整体来看,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文章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先说明什么物候、物候学;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研究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再从局部来看,第三部分介绍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按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来排列,这也是一处逻辑顺序。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说明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和打比方等。比如:第5段“北京的物候记录……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这段话中使用了举例、列数学和作比较3种说明方法。真实而具体、科学而准确地突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再如:第4段“物候观测使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这里把物候观测的对象——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比作“仪器”,形象生动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复杂性和意义的重要性。句子“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中“可能”一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明确:不能删掉。因为“可能”一词表示估计,而非绝对。如果去掉了就变成绝对的了。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征。 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理解说明文类型及说明顺序。认识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掌握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语言探究 齐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题。这两段文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明确:这两段文字使用了拟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的修辞手法(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以及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生动的语言,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充满机和活力的大自然,从而给我们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物候。2、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在说明文中,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者使用景物描写、或者通过叙述故事、或者引用诗文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这就叫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比如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中国石拱桥》中,作者讲述卢沟桥的故事和引用马可波罗对卢沟桥的叙述,就是为了使文章的语言更生动有趣。 讨论交流。 把握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拓展延伸 科学无处不在。牛顿能从一个掉下地的苹果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那么我们也可以从我们的身边发现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比如,你可能会发现初春时节,河边的小草总是要比册顶上的小草早好几天冒出地面;山脚下的野花总是要比山腰的野花早几天开……请你回家后在你的身边留意一下这些自然现象,然后结合我们学的课文,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介绍你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诗中的物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闭敲棋子落灯花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写短文。趣味拓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了解有关物候的诗歌
巩固提高 1、给下面加点字(蓝色)注音。 ( http: / / www.21cnjy.com )翩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 簌簌( ) 销声匿迹( )刺槐( ) 连翘( ) 风雪载途( )(piān sù nì huái qiáo zài)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蓝色)的意思。(1)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2)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接风雪载途的寒冬。(风雪载途: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风雪:大风大雪,形容天气恶劣。 载:满。 途:路途,旅途。)(3)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圈;复:又,再。 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蓝色)可否删去?为什么?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参考答案: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课文第7-10段的顺序可不可以调换?为什么?参考答案:不可以。因为这几个自然段用来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的顺序来安排的。这样安排可以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条理清楚。如果调换位置就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完成练习 巩固课文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严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谨而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物候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思考,专心研究,或许你也会成为出色的科技工作者。 听。 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上步理解文章内容。
板书设计 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的意义 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 物候研究的重要意义 可笔记。 学生可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
大自然的语言
经度的因素
纬度的因素
高下的因素
时间的因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人教版语文八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1. 了解物候及物候学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学习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说明方法。
3. 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 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重点
正确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难点
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农谚知多少(展示图片)
在农业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就是靠这些经验从事农业生产,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今天我们把这种农事的经验称之为“物候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物候和物候学的文章。
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农谚
引出本节内容
初读感知
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用文中的语言,稍加变化,给物候和物候学各下一个定义。
明确:物候——冰雪融化、草长莺飞、候鸟来去等用于指导农事活动的自然现象,就叫做物候。
物候学:这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做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哪里?从文中找出原句回答。
明确: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点拨:在7-10段中找出中心句。
明确: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的意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点拨:找准该题的表述区域,然后找出标志性的词语。比如“首先”“此外”“还可以……也还可以”等。
明确: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5、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物候观测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6-10段):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
第四部分(11段):物候研究的意义。
听,并交流看法。
学生分析课文层次。
感知课文中浅显的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课文层次的能力。
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他在地理学、气象学、资料考察、科学史、科研管理、科学普及和教育事业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曾为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领导并指导了我国自然区划综合考察、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地学规划规定、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工作,在物候学研究中有创造性的贡献。
选择性笔记
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字词积累
生字积累
翩然piān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
刺槐huái 连翘qiáo 风雪载途zài
竺可桢zhú
2、多音字辨析
载:风雪载途zài 记载zǎi
观:观(guān)测 道观(guàn)
衰:衰(shuāi)草连天 鬓毛衰(cuī)
落:落(luò)叶 丢三落(là )四
落(lào)枕
差:差(chā)异 差(chāi)遣
差(chà)劲 参差(cī)
翘:连翘qiáo 翘尾巴qiào
3、词语积累
次第: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
翩然:形容动作轻松迅速的样子
簌簌:1.风吹物体等的声音2.形容流泪的样子
销声匿迹: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风雪载途: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风雪:大风大雪,形容天气恶劣。 载:满。 途:路途,旅途。
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圈;复:又,再。 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暮春时节美丽的景色。
笔记。
积累字词
课文精读
1、这是一篇什么说明文?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说明对象是物候学研究的意义及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
本文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
从文章整体来看,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文章首先说明什么物候、物候学;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研究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再从局部来看,第三部分介绍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按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来排列,这也是一处逻辑顺序。
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说明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比如:第5段“北京的物候记录……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这段话中使用了举例、列数学和作比较3种说明方法。真实而具体、科学而准确地突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再如:第4段“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这里把物候观测的对象——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比作“仪器”,形象生动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复杂性和意义的重要性。
句子“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中“可能”一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掉。因为“可能”一词表示估计,而非绝对。如果去掉了就变成绝对的了。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理解说明文类型及说明顺序。
认识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掌握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语言探究
齐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问题。
这两段文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两段文字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以及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生动的语言,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充满机和活力的大自然,从而给我们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物候。
2、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在说明文中,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者使用景物描写、或者通过叙述故事、或者引用诗文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这就叫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比如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中国石拱桥》中,作者讲述卢沟桥的故事和引用马可波罗对卢沟桥的叙述,就是为了使文章的语言更生动有趣。
讨论交流。
把握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拓展延伸
科学无处不在。牛顿能从一个掉下地的苹果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那么我们也可以从我们的身边发现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比如,你可能会发现初春时节,河边的小草总是要比册顶上的小草早好几天冒出地面;山脚下的野花总是要比山腰的野花早几天开……请你回家后在你的身边留意一下这些自然现象,然后结合我们学的课文,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介绍你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诗中的物侯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闭敲棋子落灯花?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
写短文。
趣味拓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了解有关物候的诗歌
巩固提高
1、给下面加点字(蓝色)注音。
翩然( ) 簌簌( ) 销声匿迹( )
刺槐( ) 连翘( ) 风雪载途( )
(piān sù nì huái qiáo zài)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蓝色)的意思。
(1)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2)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风雪载途: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风雪:大风大雪,形容天气恶劣。 载:满。 途:路途,旅途。)
(3)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圈;复:又,再。 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蓝色)可否删去?为什么?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参考答案: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课文第7-10段的顺序可不可以调换?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可以。因为这几个自然段用来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的顺序来安排的。这样安排可以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条理清楚。如果调换位置就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完成练习
巩固课文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严谨而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物候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思考,专心研究,或许你也会成为出色的科技工作者。
听。
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上步理解文章内容。
板书设计
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的意义
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
物候研究的重要意义
可笔记。
学生可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