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07 16:08:26

文档简介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的统一。
2.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
3.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隋朝的统一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难点: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自主探究】
一、隋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________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_______为都城,杨坚就是________。______年,隋文帝灭掉________,统一全国。
二、开通大运河
2.目的:为了加强________,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概况:大运河以________为中心,北抵________,南至________,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________多千米。
4.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5.过程:________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________,初步建立起通过________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________的创立,标志着________的正式确立。
6.意义:________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________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7.灭亡:________年,隋炀帝在 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合作探究】
1. 隋朝的统一有何重要意义?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千里长江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①两首诗作者的观点有没有共同之处?
②你认为哪位诗人的评价更恰当?为什么?
③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3.分角色体验:科举制给各种身份的人带来了什么变化?(贵族子弟、地方官、出身低微的读书人、皇帝)
【学后反思】


答案
【自主探究】
1. 581年,长安,隋文帝,589年,陈。
2.加强南北交通。
3.洛阳,涿郡,余杭,两千多公里。
4.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交流。
5.隋文帝,学识,考试,进士科,科举制
6.科举制,1300多年
7.618年,江都
【合作探究】
1.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的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
2. ①有,都认为修建大运河及隋炀帝的腐朽导致了隋的灭亡;②皮日休的观点更恰当,因为他既肯定隋炀帝开运河之功,大运河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巡游的腐化,因而更全面;③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
3. 权贵子弟失去“无论优劣,都可做官”的特权;地方官和高官权贵失去“选官实权”;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凭才学做官的公平机会”;皇帝得到“选官权力和真正的人才”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基础达标】
1. 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建立的是(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2.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在( )
A. 581年 B. 589年 C. 605年 D. 618年
3. 下列属于隋文帝改革措施的有( )
①改革制度,发展经济 ②实行汉化政策 ③统一南北币制 ④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③④
4.隋朝是一个“短暂而繁荣”的王朝,其封建经济繁荣的表现有( ) 
 A.隋朝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   B.造船技术水平高  
 C.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D.开凿大运河
5.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绵延两千多千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2014年在卡塔尔首都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B.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C.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往来 D.防洪灌溉,促进农业的发展
6.一位外国人曾描述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其长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实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应该是( )
A.扬州、北京 B.杭州、北京 C.杭州、扬州 D.广州、杭州
7.201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制度有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历史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曾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人仕途的现象”。他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 )
A.中央集权制 B.九品中正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8.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度的主要作用体现在(  )
A.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B.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C.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D.打破了由世袭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9. 成语“罄竹难书”出自《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是李密(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为声讨哪一人物而写的(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宗 D唐太宗
10.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使南北重新统一 B.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C.隋炀帝时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D.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11.观察下图《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回答问题。
(l)请写出图一A、B两点的地名与B点通往A点之间运河段的名称。
(2)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运河的开凿有何意义?
【能力提升】
12.阅读下列材料,思考探究问题。
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材料二 在隋文帝统治时期,隋朝出现了鼎盛的局面。
材料三 炀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1)“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什么?
(2)隋朝鼎盛的原因是什么? 国家繁荣与开放的必要前提是什么?
(3)材料三中列举了哪些征发农民的史实? 你认为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有哪些?
(4)通过上述探究,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感悟?
参考答案:
1.A 解析:图片中①处581年,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 B 解析: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指隋朝统一南北。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实行汉化政策”与隋文帝无关,排除含②选项,D正确。
4.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隋文帝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其主要表现: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所以A符合题意。
5.A 解析: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场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全长两千余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故选A。
6.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即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
7. D 8.C
9.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李密(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可判断这是隋朝末年声讨隋炀帝的暴行而写的,所以B正确。
10.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但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结束分裂,实现了南北统一;创立了科举制度,开凿了古代世界最长的大运河。据此可得出A、C、D三项叙述正确,隋朝励精图治的皇帝是隋文帝,所以B叙述不正确。
11.答案:(1)A.洛阳 B.涿郡。永济渠。(2)隋炀帝。 意义: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至今仍具有交通运输、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价值。
12.答案:(1)589年,隋灭陈。(2)隋文帝统一南北后,采取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等。前提:国家统一。(3)史实: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
原因: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他的的统治残暴,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4)成由俭,败由奢;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体恤百姓等。(言之有理即可)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任务】




知识与
能力
了解隋朝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
方法
识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和相关历史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梳理、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的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重点
隋朝的统一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难点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情境
引入

讲述“隋炀帝下江南”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对隋朝历史的求知欲。
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借助小故事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学生:观察图片,听故事,激发求知欲。
自主
探究
学生依据学案的自主探究部分,阅读课本,标划知识点。
师:提出问题与要求,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生:阅读课文,标划重要知识点,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
一、隋的统一
【问题1】
观察《隋朝疆域图》,思考
1.在图中圈出隋朝的都城,并标记隋朝建立和统一的时间。
2.分析:隋朝的统一有何重要意义?
【问题2】
材料分析:
1.观察表格,分析数据并将结论一栏补充完整。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3000多万
4600多万人
垦田(顷)
1900多万
5500多万
粮仓
太仓
洛口仓等
2.分析:这些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课文,概括隋朝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二、开通大运河
【问题1】
观察《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在图上标注:三点(涿郡、洛阳、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问题2】
思考: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作用?
【问题3】材料分析:
材料一: “千里长江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
回答:
①两首诗作者的观点有没有共同之处?
②你认为哪位诗人的评价更恰当?为什么?
③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问题1】
隋朝时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问题2】
1.科举制是在哪个朝代诞生的?科举制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相关?他们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工作?
2.分组活动
分角色体验:科举制给各种身份的人带来了什么变化?(贵族子弟、地方官、出身低微的读书人、皇帝)
【问题3】
分析:科举制的创立,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问题4】今天的考试,有的仍是为了选官,比如“公务员考试”;有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如“高考”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满意吗?你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吗?
四、隋朝的灭亡
1.材料研读:?《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2.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想一想: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隋炀帝?
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明确隋朝统一的时间及其重要历史意义。
生:观察图片,标注要点。认识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的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
师:出示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生:分析数据变化,补充结论:人口激增、垦田面积扩大、粮食丰实。概括隋朝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经济上: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认识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隋朝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观察《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标注要点。思考开通大运河的原因。
生:结合《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填充要点,分析开通目的。认识大运河的开通,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维护和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所有有的历史意义
师:出示材料,指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思考回答问题
生:阅读材料,找出两则材料对所评论的事物持的态度,分析出异同。明确回答要点①有,都认为修建大运河及隋炀帝的腐朽导致了隋的灭亡;②皮日休的观点更恰当,因为他既肯定隋炀帝开运河之功,大运河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巡游的腐化,因而更全面;③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
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了解科举制创立前,官员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任官。
生:掌握科举制创立过程。了解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
师:指导学生分组活动进行角色体验,明确:权贵子弟失去“无论优劣,都可做官”的特权;地方官和高官权贵失去“选官实权”;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凭才学做官的公平机会”;皇帝得到“选官权力和真正的人才”。
师:出示材料《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对比表》,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创立的历史意义。
生:广开言路,积极建议:完善选拔人才的制度,公平公正公开,德才兼备等。
师: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认识材料所述社会状况的出现,是隋炀帝过量役使民力,破坏正常生产活动所致。
生:结合所学,分析回答问题。认识隋炀帝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激化社会矛盾。其暴政是隋速亡的主要原因。
明确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分为二的客观评价,肯定其成绩,不掩盖其过失。
拓展延伸
制作表格,比较秦、隋两代的相似之处,探究王朝兴衰的表现和原因
师:指导学生从国家的形式、开创的制度、修建的大工程、灭亡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生:列表比较,认识两点的共同之处:①都是在长期的分裂之后,重新实现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②都建立了一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③都建有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④都因实行暴政,激起大规模农民起义而亡。⑤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被迫实行宽舒政策,出现繁荣局面等。
反思完善
教后反思
课件23张PPT。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隋炀帝下江南一、隋的统一隋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时间
都城
建立者 581年长 安杨坚建立统一隋朝的统一
581589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的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繁荣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1.观察表格,分析数据并将结论一栏补充完整。2.这些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3.隋朝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经济上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政治上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中国大运河”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处世界文化遗产和第46处世界遗产。二、开通大运河三点四段五河 目的 在位皇帝概况地位 作用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统治 隋炀帝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二、开通大运河开凿时间605年五河四段三点海河
黄河淮河
长江钱塘江【材料分析】材料一 “千里长江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有,都认为修建大运河及隋炀帝的腐朽导致了隋的灭亡。两首诗作者的观点有没有共同之处?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你认为哪位诗人的评价更恰当?为什么?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皮日休的观点更恰当,因为他既肯定隋炀帝开
运河之功,大运河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巡游的腐
化,因而更全面。思考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1.隋文帝在为20多年里,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2.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3.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背景】 材料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
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门阀世族,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隋朝时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科举制创立前,官员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
任官。 科举制是在哪个朝代诞生的?科举制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相关?他们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工作? 【创立】改革选官制度
隋文帝时,初步建立通
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 科举制诞生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设立,
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隋文帝分角色体验:科举制给各种身份的人带来了什么变化?(贵族子弟、地方官、出身低微的读书人、皇帝) 指导学生分组活动进行角色体验。
权贵子弟失去“无论优劣,都可做官”的特权;地方官和高官权贵失去“选官实权”;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凭才学做官的公平机会”;皇帝得到“选官权力和真正的人才”。
分组活动科举制的创立,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意义】 九品中正制:做高官必须同时具备: 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必须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
科举制: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考中可以做官,选官大权就控制在中央手中。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今天的考试,有的仍是为了选官,比如“公务员考试”;有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如“高考”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满意吗?你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吗?【鉴古知今】四、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在
江都被部下杀死,
隋朝灭亡。 材料研读 《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隋炀帝过量役使民力,破坏正常生产活动所致。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营建东都洛阳多次乘龙舟出游江都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惨败 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隋炀帝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激化社会矛盾。隋的暴政是隋速亡的主要原因。
明确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分为二的客观评价,肯定其成绩,不掩盖其过失。 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朝速亡的原因
是什么?如何评价隋炀帝?【拓展延伸】 比较秦、隋两代的相似之处,探究王朝兴衰的表现和原因共同之处:①都是在长期的分裂之后,重新实现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②都建立了一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③都建有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④都因实行暴政,激起大规模农民起义而亡。
⑤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被迫实行宽舒政策,出现繁荣局面等。【反思完善】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