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 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及其影响的史实。
2. 知道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重点难点】
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难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自主探究】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________年,后周大将_________在________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________为都城,史称北宋。________就是________。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1)解除禁军将领的________,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2)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________权力过大,采取___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
(3)在地方,派___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____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在地方设置____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意义:通过这些措施,宋朝把________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________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政策
4.概况: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________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5.宋朝注重发展________,改革和发展了________。
6.影响:宋朝的________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________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合作探究】
1. 概括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列表归纳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事方面
在中央
在地方
2.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北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重文轻武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有何利弊?
【拓展延伸】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 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我们留下哪些启示?
【学后反思】
答案
【自主探究】
1.960年,赵匡胤,陈桥驿,开封,赵匡胤,宋太祖
2.(1)兵权(2)宰相,分化事权(3)文臣,通判,转运使
3.中央集权,皇权
4.文臣,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5.文教事业,科举制
6.重文轻武,尚武轻文
【合作探究】
1.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事方面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中央 削弱相权 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 加强了皇权,造成了机构臃肿
在地方 加强对地方 的控制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了机构臃肿
2.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压制武将防止武将跋扈,重用文臣。
3.后果: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利弊:积极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不利影响: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拓展延伸】
. 国家政策的制定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政策制定要科学合理,不能偏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基础达标】
1.北宋是个积贫积弱的王朝,它建立于( )
A.907年 B.960年 C.916年 D.1038年
2.右图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它见证了一人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的一幕。这“一人”指的是 ( )
A.寇准 B.赵匡胤 C.岳飞 D.赵构
3.唐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不止,形成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
A.辽 B.北宋 C.南宋 D.金
4.北宋军队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现象的产生,根本原因是为了( )
A.防止武将专权 B.强干弱枝 C.加强禁军 D.使其互相牵制
5.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北宋时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皇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
C.丞相权力的扩大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6.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
①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②完善三省六部制 ③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④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7.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削减藩镇节度使实权 B.设参加政事为副相
C.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D.设转运使管理财政
8.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9.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B.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C.扩大科举考试录取名额
D.武将带兵打仗也要按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10.“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重文轻武
11.阅读下列材料:
(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生灵涂地,其故何哉?吾欲息兵定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请回答:
(1)他们在讨论什么?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赵普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3)与历朝开国之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做法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
【能力提升】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材料二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一一《文献通考》
材料三 (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捺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一一《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一一《朱子语类》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北宋初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三,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 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3)材料四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具体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会导致“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的局面
参考答案:
1.B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关健信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可知是北宋赵匡胤在河南开封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所以B正确。
4.A 5.A
6.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完善三省六部制是唐太宗时期实行的措施,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是宋太祖在地方采取的措施,所以C正确。
7.A 解析: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由此可见,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派文臣做知州。
8.C
9.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所以B表述错误。
10.D
11.答案:(1)唐末以来的社会动荡和分裂割据问题。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2)措施:①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和定期换防。 ②削实权:在中央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置通判进行监督。③制钱谷: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斌收归中央。
(3)宋太祖用怀柔的政策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既避免了历代开国君主用杀戮的手段对待功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又顺利地削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不激化社会矛盾而巩固政权的目的。
12.答案:(1)藩镇割据问题。从皇帝直接控制入手,把地方军、政、财权都收归中央。
(2)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外忧”是边事可预防,“内患”“深可惧”。巩固皇帝的统治地位。
(3)“兵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军权的措施;“财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财权的措施;“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行政权、司法权等措施。
原因:北宋过分集权,造成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浩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减弱;由此导致北宋的积贫积弱。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任务】
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的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或表演课堂剧等形式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重点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难点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情境引入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教师:出示故事图片,设疑导入。学生:思考问题,激发求知欲。
自主探究 学生依据学案的自主探究部分,阅读课本,标划知识点。 教师:提出问题与要求,督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标划重要知识点,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问题1】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年)》,思考:在图上标记北宋的都城,写出北宋的建立者。宋太祖和宋太宗按照什么方针武力结束割据局面?仔细观察地图,宋初统治者完成全国统一的任务了吗?【问题2】阅读材料,思考回答(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续资治通鉴长编》 赵普认为唐朝以来政局动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赵普所说的“钱”“权”“兵”指的是什么?【问题3】课堂活动:宋太祖为了“稍夺其权”,自己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结合课文“相关史事”,分组表演历史故事。【问题4】概括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列表归纳目的措施影响军事方面在中央在地方【问题5】分析:北宋政治有什么特点?二、重文轻武的政策【问题1】1.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2.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北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问题2】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结合课文,概括具体表现有哪些?重文轻武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有何利弊?【问题3】在宋朝,作为中华帝国主要光荣之一的科举制达到了它的顶峰。得到选拨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对于任何前近代甚至近代社会来讲,都是惊人的”----美 墨菲《亚洲史》思考:宋朝的科举制度有哪些发展?结合材料思考宋朝科举制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师:出示地图,指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明确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五代十国的范围。生: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年)》,认识北宋时期,形成民族政权并存局面。师:出示材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通过思考回答问题,认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原因生:阅读材料,结合课文回答问题。赵普所说的“钱”“权”“兵”指的是“地方财权”“节度使的行政权力”“节度使的兵权”。生:分组活动,表演历史故事。再现历史,感悟历史。师: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措施,分析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认识这些措施的影响。生:概括宋太祖采取的措施,认识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了机构臃肿,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师:指导学生对比唐与北宋在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的不同,分组讨论宋朝政治的特点。生:分组讨论。归纳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师:指导学生研读材料,结合北宋材料中描述的奇特现象,感受宋朝武将的地位和待遇低,认识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认识宋朝重文轻武,压制武将防止武将跋扈,重用文臣。师:指导学生明确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产生的后果,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这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主要是从积极的一面来说的,也应该看到它的不利影响: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生:概括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认识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武将跋扈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生:阅读材料,归纳宋朝科技制度发展的体现:大幅度增加科技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认识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拓展延伸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 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我们留下哪些启示? 师:出示问题,指导学生分析宋朝政治特点,学会以史为鉴。生:结合所学,分组讨论。认识国家政策的制定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政策制定要科学合理,不能偏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反思完善
教后反思(共20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东京(开封)
【北宋的建立】
时间
人物
都城
事件
意义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开封
陈桥兵变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
的分裂割据局面,
实现局部统一。
赵匡胤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太祖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
东京(开封)
观察地图,宋初统治者是否统一了全国?
民族政权并立
针对唐末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现象,大臣赵普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治国建议。
“稍夺其权”:“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宋太祖委派文官担任地方的州县长官,从而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
“制其钱谷”:“钱”指的是地方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赋税的权力。宋太祖下令除各州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必要支出外,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收其精兵”:“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宋太祖通过各种途径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并且对军队进行改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训练和供给之权。
(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续资治通鉴长编》
【原因】
赵普认为唐朝以来政局动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
“地方财权”、
“节度使的行政权力”、“节度使的兵权”。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为了“稍夺其权”,自己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结合课文“相关史事”,分组表演历史故事。
课堂活动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事 方面
在中央
在地方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了机构臃肿。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加强了皇权,造成了机构臃肿。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
削弱相权
消除武将
专权的积弊
【措施】
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军权 财权 民政 人事调度
五代十国 有大军指挥调度权 拥有辖区的民政处理权力
北宋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 下派文官做知州和通判,掌管民政、司法 人事调度权,全部归属中央政权
拥有辖区的财政权力
可以自主任命下面官员
有拥兵之重,无调兵之权
转运使
北宋政治有什么特点?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特点】
北宋军人
宋初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原因】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宋初武将的地位和待遇低,北宋重文轻武政策。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压制武将防止武将跋扈,重用文臣。
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说出上述材料的含义,北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材料 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结合课本知识,概括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
①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②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③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出征。④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
【重文轻武政策】
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
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重文轻武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重文轻武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有何利弊?
积极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不利影响: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在宋朝,作为中华帝国主要光荣之一的科举制达到了它的顶峰。得到选拨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对于任何前近代甚至近代社会来讲,都是惊人的” ----美 墨菲《亚洲史》
【宋朝科举制】
宋朝的科举制度有哪些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表现 大幅度增加科技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影响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
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
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拓展延伸】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 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我们留下哪些启示?
国家政策的制定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政策制定要科学合理,不能偏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反思完善】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