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学习目标】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重点难点】
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发展及政权建立、澶渊之盟。
难点:正确认识辽与北宋的和战。
【自主探究】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____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______。
2.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_______称大夏皇帝,定都_______,史称西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3.战:________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________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________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4.和: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________,史称“________”。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5.战:______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6.和: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合约,________向宋称臣,宋给西夏________。议和后,宋夏边界________。
【合作探究】
列表归纳
民族
政权 辽 北宋 西夏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A国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B国的羊、马、骆驼等。
材料二 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宋朝的百姓负担。并且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
(1) “澶渊之盟”,缔结盟约的双方分别是谁?
(2)材料二,对这个盟约是怎样评价的?
(3)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澶渊之盟的认识?
【拓展延伸】
关于指澶渊之盟,大致有两种看法:其一,认为北宋接受了少数民族政权议和条件给当时政府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弊大于利,此举不可取。其二,认为议和活动是民族和睦的表现,利大于弊。请结合时代背景和有关史实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一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学后反思】
答案
【自主探究】
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
元昊,兴庆府
宋真宗,澶州城,寇准
岁币,澶渊之盟
元昊
西夏,岁币,贸易兴旺
【合作探究】
1.
民族 契丹族 汉族 党项羌
政权 辽 北宋 西夏
时间 10世纪初 960年 11世纪前期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都城 上京 东京 兴庆
2.(1)北宋 辽 ;(2).材料二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增加了百姓负担。(3) 辽宋边境长期处于和平稳定的状态,促进双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和贸易。
【拓展延伸】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基础达标】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汉族 D.匈奴族
2.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在下图中的哪一处( )
3.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并创制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 B.党项 C.女真 D.蒙古
4.电视剧《杨门虎将》展现了杨门家族一代又一代,为祖国江山洒尽热血的感人画面。剧中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力劝皇帝御驾亲征的人物是( )
A.石敬瑭 B.岳飞 C.李纲 D.寇准
5.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同时期少数民族关系的缩影。它是北宋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订立的( )
A.辽 B.西夏 C.金 D.元
6.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不识干戈。”这最能说明澶渊之盟( )
A.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B.促使了宋辽人口急剧增长
C.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 D.维持了宋辽间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7.下列选项中反映“澶渊之盟”订立后双方政权对峙的是( )
8.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北宋兵败求和 B.北宋屈辱议和
C.使辽宋之间长久和平 D.有利于宋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
9.以下是王磊同学整理的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几个重要事件,但他将先后顺序搞乱了,请你帮他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一下( )
①北宋建立 ②澶渊之盟 ③契丹国建立 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10.阅读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政权名称:
A: ; B: ;C: 。
(2)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都城名称:
a. ;b. ;c. 。
(3)如上图所示,你认为北宋是否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说出你的理由。
【能力提升】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军打退辽军以后,双方相持,势均力敌。辽没有取胜的希望,建议议和。宋真宗贪图苟安,答应每年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
材料二 宋真宗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1)根据材料一,请你说说宋辽之间的战争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果。
(2)材料二中辽朝“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3)你是怎样看待这一历史事件的 (从北宋、辽及中华民族发展史三个角度思考)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从题干中的“行营到处即为家,四时畋猎是生涯”可知过的是游牧和渔猎生活,可判断是契丹族。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辨析能力。由题干“元昊建立的政权”信息,可知这一政权是西夏,其都城在兴庆,观察地图,由图中“兴庆”可得出C处为元昊建立的西夏政权。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宋夏议和后,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并创制西夏文字,所以B正确。
4.D 解析:辽军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政,打退辽军。故选D。
5.A
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所以D正确。
7.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澶渊之盟是辽和北宋之间签订的和议,观察图示A正确。
8.A 解析:澶渊之盟是北宋在澶州之战中打退辽军的背景下签订的,故A错误。
9.D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每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北宋建立是在960年,澶渊之盟发生在1005年,契丹国在10世纪初建立,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国皇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D正确。
10.答案:(1)A:辽 B:北宋 C:西夏。(2)a.上京 b.开封 c.兴庆。
(3)没有。因为北宋只是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与北宋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其他少数民族政权。
11.答案:(1)宋辽双方势均力敌,宋朝统治者贪图苟安。(2)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
(3) ①对于北宋来讲,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对辽来说,辽兵安然脱险,且得到宋朝的岁币。
③从中华民族发展史来看,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任务】
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重点 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发展及政权建立、澶渊之盟
难点 正确认识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情境引入 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你了解故事中的乔峰身世吗?(辽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教师:出示故事图片,设疑导入。学生:思考问题,激发求知欲。
自主探究 学生依据学案的自主探究部分,阅读课本,标划知识点。 教师:提出问题与要求,督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标划重要知识点,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 契丹族与党项族【问题1】观察图片《契丹文字》、《契丹货币》《西夏货币》《西夏买牛契约》,思考: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2.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关系如何?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哪些变化?【问题2】识读地图《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分组活动:根据课本内容,在图上标记政权名称、都城列表归纳契丹族汉族党项羌辽北宋西夏10世纪初960年11世纪前期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元昊上京东京兴庆二、辽与北宋的和战【问题1】 耶律德光在位时,契丹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使中原王朝失去了北方的屏障。阅读“相关史事”,思考:幽云十六州位置在何处?2.结合地图,谈一谈幽云十六州有多重要? 【问题2】分组活动:概括辽与北宋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用示意图将辽与北宋之间的关系变化表示出来【问题3】材料一: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A国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B国的羊、马、骆驼等。 材料二: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宋朝的百姓负担。并且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阅读材料,思考材料一中的“澶渊之盟”,缔结盟约的双方分别是谁?材料二,对这个盟约是怎样评价的?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澶渊之盟的认识?西夏与北宋的关系西夏攻宋战争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从性质方面谈谈如何看待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 3.结合课文总结西夏与北宋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看待西夏与北宋的和议? 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直观感受契丹族、党项族的生产生活状况。生:观察图片,了解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交往情况,认识在交往中接触、接受、学习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壮大。师:出示形势图,指导学生标记民族政权名称,明确辽、西夏、北宋统治范围,直观感受政权并立状况。生:识读地图,了解各民族在边疆开拓方面取得的成就。列表归纳,掌握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基础知识。师: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结合地图认识辽与北宋战争的核心:幽云十六州。生:思考回答问题,明确幽云十六州所辖土地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与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这一地区的丧失,使长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用,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辽与北宋关系的变化。生:分组活动,将辽宋关系变化用示意图表示。师:出示材料,指导学生研读,认识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开启了辽宋之后长期的和平局面。生:阅读材料,思考回答。1.北宋 辽 ;2.材料二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增加了百姓负担。3. 辽宋边境长期处于和平稳定的状态,促进双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和贸易。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回答问题,明确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生:先战后和;宋夏和议后,边界贸易兴旺,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拓展延伸 关于澶渊之盟,大致有两种看法:其一,认为北宋接受了少数民族政权议和条件给当时政府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弊大于利,此举不可取。其二,认为议和活动是民族和睦的表现,利大于弊。请结合时代背景和有关史实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一种看法,并阐述理由。辽、北宋、西夏民族政权并立,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此时的民族关系主流是什么? 师:指导学生思考,明确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生:思考回答,认识民族之间友好交往,民族交融是主流。
反思完善
教后反思(共24张PPT)
第7课
辽、西夏
与北宋的并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西夏
辽
北宋
民族政权并立
读图可知,辽、西夏、北宋时期的特征是什么?
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你了解故事中的乔峰身世吗?(辽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一、 契丹族与党项族
西夏货币
契丹文字
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
契丹货币
西夏买牛契约
契丹鸡冠壶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治国措施】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隋唐时期,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关系如何?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哪些变化?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交往情况,认识在交往中接触、接受、学习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壮大。
辽(契丹)
西夏
北宋
在图上标记政权名称、都城
分组活动
列表归纳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基础知识。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民族 都城
辽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契丹族
上京临潢府
北宋
960年
赵匡胤
汉 族
开封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元 昊
党项族
兴庆府
耶律德光在位时,契丹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使中原王朝失去了北方的屏障。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位置在何处?
结合地图,谈一谈幽云
十六州有多重要?
幽云十六州所辖土地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与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这一地区的丧失,使长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用,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澶 州
东京
寇准
宋真宗
【澶州之战】
材料一 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A国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B国的羊、马、骆驼等。
材料二 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宋朝的百姓负担。并且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
【澶渊之盟】
材料一中的“澶渊之盟”,缔结盟约的双方分别是谁?
北宋 、辽
材料二对这个盟约是怎样评价的?
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澶渊之盟的认识?
材料二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增加了
百姓负担。
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
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辽宋边境长期处于和平稳定
的状态,促进双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和贸易。
概括辽与北宋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用示意图将辽与北宋之间的关系变化表示出来。
分组活动
西夏攻宋战争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
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连年战争使西夏损失很大,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从性质方面谈谈如何看待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
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结合课文总结西夏与北宋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看待西夏与北宋的和议?
先战后和;
宋夏和议后,边界贸易兴旺,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民族交融
西夏文字
钟繇《宣示表》
契丹文字
唐三彩披衣女陶俑
辽·三彩鸳鸯壶
辽·熙宁元宝
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有什么共同之处?
都曾与北宋发生战争,并使双方损失很大;
都与宋达成和议,北宋给它们岁币,双方贸易;
都向北宋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
西夏
辽
北宋
【拓展延伸】
关于澶渊之盟,大致有两种看法:其一,认为北宋接受了少数民族政权议和条件给当时政府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弊大于利,此举不可取。其二,认为议和活动是民族和睦的表现,利大于弊。请结合时代背景和有关史实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一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辽、北宋、西夏民族政权并立,政权之间
有战有和,此时的民族关系主流是什么?
民族之间友好交往,
民族交融是主流。
【反思完善】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