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九 年 级 科 学 教 学 计 划
一.教学目标分析:
A《科学》课程以学生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
1、热爱自然,对自然界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养成与自然界和睦相处的生活态度
2、崇尚科学,相信真理,形成用科技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
3、能在统一的科学概念的基础上,理解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内的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并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
4、能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解释重大自然现象,解决生活、生产中有关的问题和个人决策问题,以及反对迷信和抵制伪科学
B核心理念 ——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下述四方面的素养: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
C科学素养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1)科学知识与技能 (2)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4)科学、技术与社会
鉴于以上理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一) 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科学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科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教材简要分析:
“科学”是一门新设置的综合课程,它的内容大部分是不熟悉的,熟悉的仅仅是一部分内容,而且呈现的方式也有很大变化。因此,很
有必要对教科书整体结构体系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教学内容有所衔接。这个学期的《科学》教学十分重视探究和主动学习,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实践、探究和思考,教科书中每章都安排了探究内容,还有一些研究性学习课题,以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第五册共4章:“探索物质的变化”,“物质转化与材料的利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代谢与平衡”。这4章以“转化和平衡”这一统一的科学概念进行整合。第1、2两章的教学内容密切相连。它们与第四册教科书中的“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空气与生命“共同构成了物质化学变化的基础知识体系。
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是在第四册基本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元素与元素符号、化学式、相对分子量的计算、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上,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来理解物质变化的原理。这一章学习了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即通过实验现象确定物质性质的检测方法(如用试剂、试纸检测颜色变化,化学反应中产生的气体,沉淀物等)。这是带有普遍性的科学方法,为下一步学习物质分类打下基础。
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的利用”,通过学习物质的组成来给物质分类。在系统了解各大类物质的性质之后,通过化学反应,就可以使物质发生转化,产生新的、人类所需要的物质。或者通过转化,使对人类有害的物质变成无害或有用的物质,让学生了解新材料的使用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现代科学把物质、能量、信息作为三个并列的基本概念,可见能量并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学范畴。虽然能量这一章内容比较侧重于机械能、电能、内能、功和功率的计算等,但作为综合性的课程,特别要强调的是能量不局限于物理学范畴,它与生命科学、宇宙和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均有密切的相关性。能量的内容会涉及到力的运动,需要用到有关力的测量和单位,力的方向
等知识,由于第二册学习“运动和力“时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尽可能降低难度,所以在学习能量这一章时,还应回顾和重温有关力的知识。电能和电功率的计算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与第三册电路探秘、第四册电和磁这两章内容有关,一些计算题要用到电流、电压、电阻等相关知识及欧姆定律,因此,在学习相关内容时要复习一下前面的知识。
第四章“代谢和平衡”,学习生命活动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平衡。以新陈代谢为中心,以人为实例,学习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里有必要回顾和复习第四册第2章“空气与生命”中的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
第五册有10个探究活动:“在盐酸除铁锈实验中,气体是由什么产生的”,“金属的用途与金属物质的关系”,“废干电池的综合利用”,“怎样以铜为原料制备硫酸铜”,“杠杆能够省力还是费力”,“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灯泡的亮度跟电功率的关系”,“影响酶作用的因素”。这些探究包含了提出假设、获取信息、设计实验、数据分析、交流讨论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
第五册中共有6个学生分组实验:“土壤酸碱性的测定”,“碱和盐的性质”,“物质的鉴别”,“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研究杠杆的平衡”,“解剖猪的心脏”。另有5个选用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当地酸雨情况对农作物和建筑物的影响”,“金属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寻找自行车中的杠杆”,“我国大江大河水电站建设情况”,“怎样防止龋齿”。这一系列探究活动,分组实验和研究性学习,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视探究、重视实验、机动手又动脑的教育理念。
三.学生情况简要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九年(x)(y)两个班级的科学教学任务,这两个班中的学生差异还是很大的,所以在备课和作业等方面有很大的挑
战性,我会格外注意教学的精细化管理,尽能力做到完美。这两个班级都有近三分之一学生行为习惯较差,自控能力较弱,有些学生好动多嘴,影响课堂四十分钟效率。在作业的完成上折扣较大,订正也不到位。虽然这两个班学生风格不同,相对而言,x班沉静听话,y班活泼有活力,但是学生对老师都较有礼貌,师生关系较融洽。因此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学工作的重点。教学上采用小步调勤反馈以点带面的策略,提高优秀率。九年(y)班的情况是比较整齐,落后面不大,我会在如何多培养尖子生上多思考多做工作;九年(x)班最大的问题是班里两极分化很突出,课堂上如何照顾两头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也是最困扰我的问题,尽管课堂纪律较好,但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得法,缺少刻苦钻研精神,学习上就滞流在某个层次,很难再上一台阶。本着新课标的要求,这学期我将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改进教学、提高质量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 转变观念,重新给自己定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科学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科学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科学实验和参加科学实践活动,多帮助辅导他们解决作业中的难点,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二) 加强直观教学,重视演示和学生实验
科学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科学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科学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要重视充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加强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体验和认识。
(三) 重视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要让学生认识知识的产生过程
科学概念和规律是科学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科学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科学概念,学习科学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科学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科学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但应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自主实践、实验、合作在教学引导下认识的产生过程,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 重视科学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科学知识,知道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科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信心。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以弥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不足。
(五) 培养刻苦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需要动脑、动手,并克服一定困难才能达到的。刻苦学习的精神不仅对学生当前学好科学是必要的,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也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科学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习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习惯。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培养自学能力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行相关的资料收集和有针对性的阅读,设法解决问题。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教 学 内 容 课时 备注
1 8.31-9.2 第一章第1节 1 报到注册
2 9.4-9.9 第2-3节 7
3 9.11-9.16 第3节 学生分组实验 第4节 7
4 9.18-9.23 第5-6节 学生分组实验 7
5 9.25-9.30 本章复习检测 第二章第1节 7
6 10.2-10.7 / / 国庆放假
7 10.9-10.14 第2节 学生分组实验 7
8 10.16-10.21 第3-4节本章复习检测 6 阶段考试
9 10.23-10.28 第三章 第1节 3 校运动会
10 10.30-11.4 第2-3节 学生分组实验 7
11 11.6-11.11 第4节 4 期中考试
12 11.13-11.18 第5-7节 学生分组实验 7
13 11.20-11.25 第8-9节本章复习检测 7
14 11.27-12.2 第四章 第1-2节 7
15 12.4-12.9 第3-4节 学生分组实验 7
16 12.11-12.16 第5-6节 本章复习检测 7
17 12.18-12.23 全册复习 6 阶段考试
18 12.25-12.30 第六册第一章第1-4节 7
19 1.1-1.6 第5-6节全章复习检测 5 元旦放假
20 1.8-1.13 第二章 第1节 7
21 1.15-1.20 第2-3节 7
22 1.22-1.27 期末复习 7
23 1.29-2.3 期末复习、考试 7
24 2.5-2.10 总结评比
第一章 探索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
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这一科学统一的概念和原理出发认识自然界的物质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不同的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学习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了解酸和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酸和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会使用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学习变量控制和对照实验设计等实验探究方法。了解强酸、强碱的使用注意事项;了解盐酸、硫酸硝酸的个性。开展“自制酸碱指示剂”、“调查当地酸雨情况以及对农作物和建筑物的影响”等活动,提高实践能力。了解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了解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学习物质鉴定和检验方法;从元素分析角度了解某些盐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了解置换反应和中和反应的特点、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典型金属和酸以及某些盐的反应,了解常见金属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会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等);知道自然界中的碳、氧、氮循环。
重点:
了解酸和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酸和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了解强酸、强碱的使用注意事项;了解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了解置换反应和中和反应的特点、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典型金属和酸以及某些盐的反应,了解常见金属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会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等);知道自然界中的碳、氧、氮循环。
难点:
了解常见的酸、碱、盐的典型反应及其化学方程式;
了解置换反应和中和反应的特点、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单元划分和课时分配:
单元 内容 节名 课时
一 引言 第1节 1
二 常见无机化合物 第2~4节,2个分组实验 11
三 常见金属单质 第5节 3
四 一些简单有机化合物 第6节 1
五 章小结 1
合计 / / 17
第二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教学目标:
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金属与非金属不同的性质,了解金属的用途;能通过学习非金属单质与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以及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学会有关纯度问题的计算,并提高分析和计算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学习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有机合成材料,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用途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通过钢铁锈蚀和防锈的学习研究,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了解材料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了解新型材料的性能和使用;了解在制造材料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以及如何防治;
重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物质转化的规律;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难点:
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系统掌握;学者物质转化的规律;运用物质转化规律指导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单元划分和课时分配:
单元 内容 节名 课时
一 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第1节 3
二 物质转化的规律 第2节及学生分组实验 5
三 常见的材料 第3节 3
四 材料的发展 第4节 1
机动 1
合计 13
第三章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教学目标:
理解能力的相互转化具有普遍意义;知道消耗能量、利用能量或获得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的过程;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形式的转化;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理解能的转化跟做功的关系;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初步掌握功的计算方法;知道功率的概念;知道用功率来描述做功的快慢,知道功率的单位;初步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及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能找出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杠杆省力或费力的原因;知道杠杆使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原理;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是一个杠杆;了解滑轮组及其工作原理;理解机械效率;知道有用功、无用功和总功的区别;学习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与运动速度有关;知道重力势能及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了解弹性势能及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了解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实例;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知道热量的概念;知道功和热量都可以用来量度内能的变化;知道燃料的热值;理解电功率的概念;知道电器额定功率的含义;理解电功率跟电流电压的关系;阵地电功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电能表是计量消耗电能的仪表,学会家用电能表的读数和计算电器消耗电能的方法;熟悉常用电热器;知道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理解电流通过倒替发出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理解焦耳定律;初步学会运用焦耳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是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了解和平利用核能的方式;了解核能和平利用的进展,了解核能的优点和核能开发可能带来的问题;理解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初步形成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自然现象的意识;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重点:
自然界能量转化的普遍意义;能量转化的量度;功和功率;电能及其转化;电功和电功;焦耳定律、杠杆和滑轮、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难点:
自然界能量转化的普遍意义;功的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功、功率和电功、电功率的概念、 杠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
单元划分和课时分配:
单元 内容 节名 课时
一 能量的转化及其量度 第1节、第2节 3
二 认识简单机械 第3节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 5
三 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转化 第4~8节实验: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10
四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9节 1
机动 1
合计 20
第四章 代谢与平衡
教学目标:
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测定不同食物中的能量,了解“热量价”的含义;知道食物中蕴含能量;说出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作用;列举不同动物的捕食器官及其捕食方式,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适应其生存环境的基本生物学观点;知道牙齿的种类,能描述牙齿的结构,阐明保护牙齿的重要意义;描述人体消耗系统的组成;运用实验确认消化面积的大小与消化速度的关系,学会模拟实验的方式与方法;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图解,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完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催化分解作用的操作,学会通过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了解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完成“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的实验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了解血液各成分的正常含量,能解读血常规检验化验单;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兔的血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说出心脏在身体中的位置,列举其结构和功能;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通过实验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说出心率、脉搏、血压的概念;学会测量它们的一般方法;学会观察、解剖的生物实验方法;知道细胞呼吸的含义,懂得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列举人体及植物进行无氧呼吸的实例,比较其与有氧呼吸的异同点;举例说明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获得氧气的方式不同;知道糖类、脂肪、蛋白质在人体细胞中的利用过程;说出代谢废物的主要排泄途径,列举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说出尿的形成过程;懂得维持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意义;概述新陈代谢的含义;知道新陈代谢方式的多样性;区分自养与异养,寄生与腐生;举例说出发酵的含义。
重点:
体内物质的运输、能量获得、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难点: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单元划分和课时分配:
单元 内容 节名 课时
一 食物的摄取、消化与吸收 第1节、第2节 5
二 体内物质的运输 实验 第3节 3
三 能量的获得 第4节 1
四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第5节 2
五 代谢的多样性 第6节 2
合计 / / 13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