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2.3.2 化学反应的限度
(时间:35分钟)
一、选择题
1.对化学反应限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任何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
②化学反应的限度是不可改变的;
③化学反应的限度与时间的长短无关;
④化学反应达到限度时,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⑤达到平衡时,反应停止了,正、逆反应速率都为零。
A.①④ B.②⑤ C.②③ D.⑤
【答案】B
2.在密闭容器中于一定条件下进行下列反应:2SO2+O22SO3,当达到平衡时通入18O2,再次平衡时,18O存在于
A.SO2、O2 B.SO2、SO3 C.SO2、O2、SO3 D.O2、SO3
【答案】C
【解析】该反应是可逆反应,生成三氧化硫的同时,三氧化硫又分解生成二氧化硫和氧气,因此平衡后三种物质均存在18O,D答案选C。
3.对于可逆反应M+NQ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N、Q三种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
B.M、N全部变成了Q
C.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保持不变
D.反应已经停止
【答案】C
【解析】平衡时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之比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反应物的起始浓度,二是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如2 mol M与1 mol N反应,无论怎样反应,M与N的浓度永远不相等,所以“M、N、Q三种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这种说法是错误的,A错误;此反应是可逆反应,B错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保持不变,可以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但未停止,C正确,D错误。
4.如图曲线a表示释放能量的反应X(g)+Y(g)Z(g)+M(g)+N(s)进行过程中X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若改变起始条件,使反应过程按b曲线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A.升高温度 B.加大X的投入量
C.加催化剂 D.增大容器体积
【答案】C
5.硫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硫酸的消耗量常被视为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一种标志。目前硫酸的重要生产方法是“接触法”,有关接触氧化反应2SO2+O22SO3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故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硫和氧气不可能全部转化为三氧化硫
B.达到平衡后,反应就停止了,故此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均为0
C.一定条件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SO2和1 mol O2,则从反应开始到达平衡的过程中,正反应速率不断减小,逆反应速率不断增大,某一时刻,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D.在利用上述反应生产三氧化硫时,要同时考虑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和化学反应速率两方面的问题
【答案】B
【解析】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不可能全部转化为产物,反应只能进行到一定限度。在达到平衡的过程中,正反应速率不断减小,逆反应速率不断增大,最终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即达到平衡,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反应并没有停止,正、逆反应都依然进行着。
6.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化学方程式为:2MN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3倍
【答案】C
7.在一密闭容器中通入A、B、C三种气体,保持一定温度,在t1~t4 s时测得各物质的浓度如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测定时刻/s
浓度
t1
t2
t3
t4
c(A)/(mol·L?1)
6
3
2
2
c(B)/(mol·L?1)
5
3.5
3
3
c(C)/(mol·L?1)
1
2.5
3
3
A.在t3 s时反应已经停止
B.t3~t4 s内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
C.在容器中发生的反应为A(g)+B(g)C(g)
D.在t2~t3 s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mol·L?1·s?1
【答案】D
【解析】由题给数据可知,t3 s时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此时v(正)=v(逆)≠0,A项错误;t3~t4 s内,A、B、C的浓度没有发生变化,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正、逆反应速率相等,B项错误;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A、B、C的浓度变化量之比为4∶2∶2=2∶1∶1,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g)+B(g) C(g),C项错误;t2~t3 s内,Δc(A)=1 mol·L?1,故用A表示的该时间段的平均化学反应速率为 mol·L?1·s?1,D项正确。
8.对可逆反应4NH3(g)+5O2(g)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H3、O2、NO、H2O(g)同时存在时,则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B.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同时消耗x mol NH3时,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C.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若增大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
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3v正(NH3)=2v正(H2O)
【答案】D
9.在一个不传热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mA(g)+nB(g)pC(g)+qQ(g),当m、n、p、q为任意整数且C为有色物质,可逆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①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
②体系的温度不再改变
③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
④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⑤反应速率vA∶vB∶vC∶vQ=m∶n∶p∶q
⑥体系颜色不再变化
⑦单位时间内m mol A断键反应,同时p mol C也断键反应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⑥⑦ D.①②③④⑥⑦
【答案】C
【解析】①混合气体的总质量始终不变,而m+n与p+q的大小不确定,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可能始终不变,也可能始终改变,根据M=,则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时,不一定为平衡状态,故①错误;②体系的温度不再改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所以能据此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②正确;③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③正确;④当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故④正确;⑤当反应速率vA∶vB∶vC∶vQ=m∶n∶p∶q,不能据此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⑤错误;⑥体系颜色不再变化,说明C的浓度一定,则为平衡状态,故⑥正确;⑦单位时间内m mol A断键反应等效于p mol C形成,同时p mol C也断键反应,故⑦正确;故答案为C。
二、非选择题
10.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CO2可转化成有机物实现碳循环。在体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1 mol CO2和3 mol H2,一定条件下反应:CO2(g)+3H2(g) CH3OH(g)+H2O(g),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
(1)从3 min到9 min,v(H2)=________mol·L?1·min?1。
(2)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填编号)。
A.反应中CO2与CH3OH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即图中交叉点)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单位时间内消耗3 mol H2,同时生成1 mol H2O
D.CO2的体积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
(3)平衡时CO2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
(4)平衡时混合气体中CH3OH(g)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__。
(5)一定温度下,第9分钟时v逆(CH3OH) 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3分钟时v正(CH3OH)。
【答案】(1)0.125
(2)D
(3)75﹪
(4)30﹪
(5)小于
【解析】(1)从3 min到9 min消耗CO2是0.25 mol/L,根据方程式可知消耗氢气是0.75 mol/L,则v (H2)=0.75 mol/L÷6 min=0.125 mol·L?1·min?1。
(2)A.反应中CO2与CH3OH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即图中交叉点)时反应仍然再进行,没有达到平衡状态,A错误;B.密度是混合气的质量和容器容积的比值,在反应过程中混合气总质量和容积始终是不变的,所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说明,B错误;C.单位时间内消耗3 mol H2,同时一定生成1 mol H2O,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错误;D.CO2的体积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正确,答案选D。
(5)第9分钟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则v逆(CH3OH) 小于第3分钟时的v正(CH3OH)。
11.在2 L密闭容器内,充入一定量的NO和O2,800 ℃时发生反应2NO(g)+O2(g)2NO2(g),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时间/s
0
1
2
3
4
5
n(NO)/mol
0.020
0.010
0.008
0.007
0.007
0.007
(1)反应在1 s~2 s内,O2的物质的量减少________mol。
(2)如图所示,表示NO2变化曲线的是________。用O2表示从0~2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_____。
(3)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v(NO2)=2v(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逆(NO)=2v正(O2) d.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答案】(1)0.001
(2)b 1.5×10?3 mol·(L·s)?1
(3)bc
【解析】(1)根据表中信息,1 s~2 s内NO的物质的量减小0.010 mol?0.008 mol=0.002 mol,NO与 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所以O2的物质的量减小0.001 mol。
(2)由平衡体系2NO(g)+O2(g)2NO2(g)知,NO2为生成物,n(NO2)=Δn(NO)=0.020 mol?0.007 mol=0.013 mol,c(NO2)==0.006 5 mol·L?1,故表示NO2变化曲线的为b。v(NO)= =
=0.003 mol·(L·s)?1,则v(O2)=v(NO)=0.001 5 mol·(L·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