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力的存在教学案例
一、活动背景
为配合校区参加市优质课比武选拔以及学校迎接市教研室的调研,校教研组决定让我上力的存在一课。在整个活动中,我感受颇深。
二、教学设想
我上的是七年级科学第二章运动和力第三节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而且比较抽象。重点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认力的存在,以及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基于教研组申请的以快乐教学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所以,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认知目标:
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教材的编排目的,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习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上。在教学时,以玩皮球的游戏为主线,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以及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学中给学生充足的动手时间和归纳时间,同时也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从现象中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三、案例分析
课一开始,从游戏中引入,激发兴趣:“今天,大家先一起来做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科学知识。你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以游戏激发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兴趣,接着以“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刚才的游戏谈自己的感受,并顺势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应该说课文的导入还是比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接下来再以刚才的游戏面对全体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我们能看到力吗?那大家刚才是怎样确定力的存在的呢?”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非常积极,课堂气氛高涨。学生很难能直接得到我们刚才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力的存在,所以就要老师在此归纳出“我们虽然看不到力,但我们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比如皮球的变形)来确定力的存在。”
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这种效果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从刚才的实验中得出,并且学生能例举出大量的生活事例来说明。力还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只能得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因此,直接告诉学生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的方向都称为运动状态。然后给学生设置实验要求如下图:
学生在得出自己的结论后很容易就归纳出里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并引导学生举出大量的生活事例加以说明。
同样,学生也很容易就在前面的游戏中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在这里要求学生列举事例并解释自己的事例。
至此,基本上已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但前面我们所讲到的力的作用都是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的。所以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呢?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又一定有力的作用吗?请举例说明。”由于七年级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这里给足学生思考、讨论和动手的时间。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后,有少数学生得出了磁铁吸引物体时不要相互接触的结论。在我的一番夸张的表扬后鼓励学生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并鼓励学生利用今天这节课我们使用的皮球这一主要的道具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不一定要相互接触的科学结论。多数学生还是有点茫然。这时正好有一个学生拿在手中的皮球掉到了地上,并滚到了教室的前面。很多学生的注意力都转移到掉到地面的皮球上,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球为什么会掉落?”。学生马上想到皮球掉落是因为受到地球的吸引的结论。这时候很多学生都举手示意要自己来演示物体间力的作用不一定要相互接触的科学结论,把本节课推向了一个高潮。在学生成功演示后我进一步追问“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吗?”结果学生马上想到不一定。在我还没有要求大家演示前马上就有一个机灵的小家伙拿着皮球放在了教室的墙角,还有模有样的向同学们解释“放在墙角的皮球,虽然皮球与墙壁接触了,但球与墙壁之间没有力的作用!”课堂中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最后,总结时我也一改常规,要求学生用游戏来描述今天所学的知识。学生非常积极的走向讲台,用手中的皮球顺利地演示了今天的知识并且每个同学都能边做边解释。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完全脱离了教材的设计。整节课以皮球做教具,把游戏贯穿于整个课堂作为快乐教学的一次尝试。有很多成功之处,也有不少失败的地方。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有大大的提高,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学生对结论的归纳能力也有提高。课堂教学氛围很轻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很好。但在讲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没有给学生讲到“微小的形变”。学生可能会有“力有时既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不改变物体的形状”的疑问。
海亮外国语学校 傅孝文(13567577096)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物体运动速度由大到小
物体运动速度由小到大
物体由运动到静止
物体由静止到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
物体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