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庄子》二则
课题
《庄子》二则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
过程与方法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课前预习
读准字音
鲲(kūn) 徙(xǐ) 抟(tuán)
南冥(mínɡ)濠梁(háo)鲦鱼(tiáo)
通假字
北冥有鱼(同“溟”,海)
其正色邪(同“耶”语气词,呢、吗)
古今异义
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 例句:南冥者,天池也
今义:高山湖泊名)
安(古义:怎么 例句:安知鱼之乐
今义:安全)
子(古义:对人的尊称 例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今义:孩子,儿子)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
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
子固非鱼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者也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省略句:
我知之濠上也(省略介词“于”,应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新课展开
新课展开
新课展开
《北冥有鱼》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参考译文:
1.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2.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形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脊背不知有几千里长。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人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词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参考译文:1.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2.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短文中的“鱼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于知识论的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感。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你是如何理解庄子的反问的?(考点:反问句的作用)
庄子并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是采取反问的方法来回答。以“非我”者不如“我”者不知“我”知鱼。
点拨:以反问句的形式来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答在问中,语气肯切,坚定有力。
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知道”或“怎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北冥有鱼》这则故事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北冥有鱼》
1. 巧借寓言,富有哲理。
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
2. 对比鲜明,道理明确。
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吹而动。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
3.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大鹏”“野马”“尘埃”都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想象雄奇瑰丽,汪洋恣肆,跌宕多姿,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它们都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的道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 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 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辩论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这堂课我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并提出来,接着又齐读,以学生互译,师生互译来疏通文意。最后品读课文,谈论探究重点句段思想。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
22.《礼记》二则
课题
《礼记》二则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写作背景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作zhà),事毕,出游于观(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动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而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才有这番言论。
读准字音
嘉肴(yáo) 弗食(fú)
自强(qiǎnɡ) 教学相长(zhǎng)
兑命(yuè) 学(xiào)学(xué)半
选贤与(jǔ)能 讲信修睦(mù)
矜(ɡuān)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幼有所长(zhǎnɡ) 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ɡ)
通假字
《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音“yuè”)
选贤与能(同“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指老而无妻)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表判断)
倒装句:
(“之谓”的用法)
其此之谓乎(“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
新课展开
虽有佳肴
【讲析课文,疏通文句】
着重讲解如下句子,并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方式解决文言知识。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浅薄。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求学者知不足,才会反省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
4.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5.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全文翻译参考: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重难点把握】?
1.“之谓”的用法?
明确:“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如:“其此之谓乎”。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2.思考: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段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教学相长的规律。
【问题探究】
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
明确:(1)“教学相长”是文中表达的观点,在指导我们如何看待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与学的效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在教授别人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短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提升。“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启发我们注重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大道之行也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参考译文:
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呈,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述,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②“男有分,女有归”——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句。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这是两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第二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把握文章主旨】?
仔细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虽有嘉肴》: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虽有嘉肴》?
1.运用类比手法。?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大道之行也》?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管理下,所呈现的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在阐明之后,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有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已达到,把握好了重难点。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两点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首先,重视文言文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接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要求同学们凭借课文下面的注释,结合语境翻译课文,然后小组自主探究,最后根据小组提出的疑难点,教师在班上引导学生解决。
23. 马说
课题
马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2.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文章意思,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疏通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今天的优越条件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骈文,提倡秦汉散文艺术。其散文雄奇奔放,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读准字音
祇(zhī) 骈(pián) 槽枥(cáo lì)
粟(sù)? 奴隶(lì) 食马者(sì)
外见(xiàn) 无马邪(yé)
重点实词
祇:只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执策而临之: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古今异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或许)
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平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驱赶)?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面省略宾语“它”)
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食马者”)
新课导入
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本文作者韩愈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发出不平之音,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作者是怎样“说马”的吧。
新课展开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参考译文:
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手中,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因为它能日行千里而著称。
4.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鞭打它,不能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文章首句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那么,你们说说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应该是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自然界)存在着的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但是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作者要这样说。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课文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句中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致?
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三个“之”字用法不同。
【默读课文,探究主题】?
1.总结全文: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里马吗?
《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食马者”是指愚昧无知的统治者。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诵读课文,品析语言】?
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文章语言简练,三个“也”字举足轻重。七个“不”字别有韵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在今天的社会中你会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名言作为自甘沉沦,一味埋怨环境的挡箭牌吗?如果未被发现怎么办?(作者看来,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不会,尽管人才需要别人赏识,需要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本领,但作为千里马的人才应该主动创造环境,要给点阳光就灿烂,没有阳光也要自己发光。相信只要是金子,总会闪光的。毛遂自荐的方式。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呈现出来。可以暂当卧龙,等待机遇一举成名;“树挪死,人挪活”,换个环境,打造新局面吧。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
文章借助伯乐和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抨击了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
2.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文章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及其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以《勤能补拙》为题用正反论证的方法完成一个片段练习,内容不限,注意内容合理。
张溥小时候很“笨”,但他肯勤学苦练,正是因为如此他的文思才变得逐渐敏捷起来,26岁就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 相反,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但他后来不思进取,长大以后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由此可见,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则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这一课,我觉得重在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由此感觉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课堂中学生学习劲头很大,气氛很好。拓展延伸一块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当今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凸显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同时,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
方法指导:怎样翻译文言语句
[解题技法]?
翻译文言语句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末助词,可不译。?
3.“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的省略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素材积累:古人怀才不遇时的心态和作为
1.毛遂自荐:锥处囊中,脱颖而出。
2.苏秦:悬梁刺股,发奋再学。?
3.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4.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5.诸葛亮:三顾茅庐方出山。?
6.姜子牙:垂钓等待,80岁遇文王。
24 唐诗二首
课题
壶口瀑布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景交融、志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现状,后世将他的诗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JP3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JP?
《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的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
读准字音
怒号(háo) 三重茅(chóng) 挂罥(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恶卧(è)
丧乱(sānɡ) 广厦(shà)? 大庇(bì) 突兀(wù)
辗(niǎn)? 车辙(zhé) 两骑(jì) 敕(chī)?
叱(chì) 系(jì)
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晓驾炭车辗冰辙(“辗”同“碾”,轧)?
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格)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秋天漠漠向昏黑(介词用作动词,接近)?
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动词用作名词,价钱)
手把文书口称敕(动词用作名词,指皇帝的命令)
新课导入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两首古诗,相信风景这边独好。
新课展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整体感知】?
读通诗意。?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文本探究】?
1.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再想到未来,自己、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作者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
《卖炭翁》?
【初读感知】?
1.请学生朗读全诗,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疑问后共同解决。
2.指名朗读全诗,其他学生闭上眼体会诗中意境。?
【品读鉴赏】?
1.这首诗给我们讲述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一位辛酸悲苦的卖炭老翁的故事。?
2.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之情。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用词生动准确。?
如第一节中“风怒号”三字,用词生动准确,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秋风之大而无情。“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可见秋风之猛。还有“渡”“洒”“挂罥”“飘转”,这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2.逐层蓄势,转笔陡然。?
本诗的艺术构思极有特色。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极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待蓄足势后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法表达内心的愿望。
《卖炭翁》?
1.巧设诗眼,总领全诗。
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
2.陪衬和反衬,相得益彰。
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用一系列动词描述一个事件(如削苹果、打球、收拾课桌等)的过程。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的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了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个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投中了篮球筐。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中我很注重当堂背诵古诗,我采用了小组比赛的形式一起来背诵。对于不同的篇章我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其中。
写作 学写故事
【目标导航】
1.通过多个故事的学习,能够选择有波折的典型材料,并学会画故事情节图;
2.交流阅读故事的心得体会,掌握创写故事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并合理的运用到写作中;
3.通过多个故事的训练,培养写作兴趣,能够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写出比较精彩的故事。在创编故事中学会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关爱他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一、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话题,同学自由发挥想象,开展故事接龙活动。?
二、在你的身边或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有趣的或有意义的事。以某一件事为素材,展开合理的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不少于600字。
三、我们熟悉的各种事物,都可能引发故事,比如眼睛、头发、嘴巴,比如书包、校服、手机,又比如军训、旅游、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物或事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有不少出人意外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以《 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新课导入】?
从小到大,我们听过看过很多的故事,有一些故事记在我们的脑海中久久不会忘却,有一些故事却随着时间消亡而去,今天,让我们学着写一写故事,挖掘出我们身边那些被我们遗忘在角落或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故事,写一写,和同学们相互交流。?
【写作要求】
1.小组先进行讨论,确定故事的话题、人物等,再依次接续,尽可能说成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小组竞讲,看哪组讲得最吸引人。?
2.选择的某件事只是一个基本素材,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丰富某些细节,增加情节的曲折性,以使故事更吸引人。?
3.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去写故事。可列一个提纲,把主要情节构思好,让情节有些波澜。要有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使故事情节生动丰满、曲折感人。?
【技法点拨】?
写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虚构的人和事。那么,写故事要注意什么呢? ?
1. 要素要齐全,叙事要完整
写故事和写记叙文一样,要注意记叙的要素要齐全,叙事要完整。 ?
2. 写故事要注意人物和人物的关系?
(1)通过想象来设置人物:要根据命题中的要求,想象设置人物。人物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幻的,可以是自己个人生活经历范围的,也可以想象是古人,是动物王国,是未来世界,是宇宙世界,还可以是古今时间隧道里的穿梭者,现实和虚幻世界的并行人。 ?
(2)运用描写手法,表现人物个性:可以综合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及心理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给故事增光添彩。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那人物之间要有反差,有矛盾,差异才能产生故事的魅力。?
3. 故事要有情节的发展,要有合理的顺序
情节,就是事情的发展过程。在故事里就是人物、人物关系的变化发展过程。简单说,写出的故事要有“开头——发展——结尾”的过程。当故事沿着时间顺序向前发展的时候,要注意情节的前后关联,后边说的故事,要和前面讲过的事情有关系。故事的写作顺序通常是从开始到结束,当然可以用倒叙的方式先写结果,然后再写事情的起因。有的时候还会有插叙,但要注意别把插叙成分写得太多而跑了题。 ?
4. 大胆想象
写故事,尤其是虚构的故事,注意融入想象。写科幻故事、童话故事等,就更需要大胆、合理的想象。 5. 要设置悬念
要想故事写得有波澜,使人有阅读的兴趣,还要在情节发展中设置一些悬念、波折和意外等。
【范文引路】
书包的故事
裤腿书包
我爷爷的书包是个裤腿书包 。那时候,爷爷很想上学,可是家里很穷,兄妹多,买不起书包,交不起学费,在爷爷再三央求下,祖奶奶把祖爷爷穿旧了不用的粗布裤子,剪下一条裤腿,缝住一头,另一头缝了根儿布条,就成了爷爷的书包,上面补丁摞补丁,可爷爷却视为珍爱之物!书本买不起,就自己用线把草纸装订起来,做成手抄本!即使这样,爷爷也只能上到二年级,就辍学了。
花布书包
爷爷有了自己的教训,坚决不想把自己的悲剧在爸爸身上重演,一心想让爸爸上学,可是,家庭无收入,穷啊!一次,爷爷狠狠心,把家中的口粮挤下来,挑着两筐红薯,走了40多里山路,卖钱,买了二尺布做了个书包,这就是爸爸的宝贝——花布书包。为此,爷爷在山路上摔了一跤,手上至今还留着划伤的疤痕。现在,柜橱里的那个背带都快拧成麻花的单薄的小布兜和里面那两本写着密密麻麻的小书,爸爸说什么也不舍得扔呢!因为那饱含着爸爸上学时的快乐与艰辛啊!
多功能书包
我的书包嘛是多功能书包:颜色鲜艳,质量上乘,功能齐备,有装书的地方,有放文具盒的地方,还有放水壶的地方。
书包不仅颜色鲜艳、容量超大,而且在设计上还做到了轻巧、舒适。瞧,书包的双肩带和背部都垫上了海绵,背起来减轻了不少压力。再看里面的书有彩图,有插画,个个装订精美,内容丰富。
告诉你们,这样的书包,我可不止一个哦! 每年换一个,年年换年年新。
是啊,小书包,大见证,我们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名师总评 这篇文章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1)构思巧妙。文章用三代人所用的书包,讲述三代人不同的生活故事,三代人不同的生活故事又反映了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这一主题,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2)妙用小标题。三个小标题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书包”的变迁正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三个小标题的运用使文章的结构清晰而严谨。(3)结尾点明主旨。小书包,大见证——社会岁岁新,生活节节高。
1.当堂作文。
2.推荐作文评讲。
(1)同桌互评。(2)教师点评。
1.布置作业: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
2.将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供大家分享。
任何课堂都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言空间。面对此次的三个作文题目,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讲,只是不知从何起。课上我引导学生展开回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与文题相关的人和事。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调动了起来,然后我请几个活跃的同学给大家讲述自己准备好的人或事,剩下的平时比较沉默的学生也纷纷回忆起来,我鼓励他们也给大家讲讲。整个课堂气氛再次提升,我适时指导学生开始习作,从学生的行文速度来看,大多思路清晰,运笔如飞。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目标导航】?
1.探究“和”,了解“和”的具体含义及其在当下的积极意义;
2.交流“和”,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主张,理解古今“和”的多样性思想内涵;
3.运用“和”,搜集生活中“和为贵”的典型事例,感悟剖析并从中汲取营养。
【课时安排】?
1课时
自由组成小组,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多种手段如多媒体,学生绘画,音乐等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
【新课导入】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源,也被看做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本次综合性学习以“和”为主题,同学们可以相互探讨一下“和”在你们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重点解读】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源,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准则。
1. 探“和”之义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当然,重视“和”的思想,对“和”与“同”内涵的思考并不始于孔子,也不止于孔子。“和”的内涵是丰富的,古代经典中对“和”的论述也涉及多个方面,不乏精彩之见。搜集资料,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思考“和而不同”的思想在当下有什么意义。
2. 寻“和”之用?
“和”的思想,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可以概括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这是孔子弟子有若的话。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将这里的“和”理解为“和睦”“和气”“和蔼”等。“六尺巷”的故事,就是“和为贵”原则在生活中的体现。搜集能体现“和为贵”的例子,可以是身边的事,也可以是历史故事,从中搜寻“和为贵”的真谛。张英的打油诗,其实可以看作是一则诠释“和为贵”的精彩标语。每位同学创作几条以“和”等为主题的宣传标语,既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思想性,〖JP3〗也要讲究语言,力求形式新颖、朗朗上口。
3. 享“和”之乐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有观点的交锋,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全班合作,制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还可选择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新闻事件为话题,在班上组织一次时事讨论会。以“和而不同”为理念,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启发,共同受益。
【研讨练习】
题一:在“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相关的材料。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下面是《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阅读后用合适的词语概括孟子的治国思想。?
【材料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 ?
【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
【材料三】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孟子的治国思想:
(2)请从下面材料中任选一句孔子名言,说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选择的名言: ?
传统美德:
现实意义: ?
题二:第29届北京奥运凸显和谐世界理念,其开幕式的文艺展示中,三个不同时期的“和”字,体现了中国以和为贵、努力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主题。“和谐”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活动一】欣赏“和谐”画卷 ?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中的商路又叫什么?图二中的马可波罗是哪国人?他在哪个国家生活了17年?以上图片主要反映了人类文明交流的哪种方式?
【活动二】认识不“和谐”音符 ?
(2)根据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简要归纳历史上影响“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
【活动三】描述“和谐”美景?
(3)通过上述探究,你可能会获得一些启示,请你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和谐世界”应该是怎样的?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的对应练习。
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指导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使他们懂得了“以和为贵”的重要性,体验到了“以和为贵”的快乐。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上,希望学生们将“以和为贵”贯穿至自己的言行中,提升自己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