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绿色植物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1.光合作用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________,利用_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存储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并且释放出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光合作用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考点2 认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及其重要意义 b
光合作用实现了地球上最重要的两个变化:一是把简单的________________合成为复杂的________________,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二是把________________转变成________________储存在有机物中,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
(1)光合作用为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2)光合作用与生物的细胞呼吸以及各种燃烧反应相反,它消耗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因此在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方面有巨大的作用。
1.(2017·湖州)某植物叶片边缘呈黄白色,不含叶绿体。将该植物在黑暗中放置48小时后,切断部分叶脉,将叶片的部分区域的两面用锡箔纸遮蔽,如图所示。光照一段时间后去除锡箔纸,用碘染色法处理叶片,观察叶片a、b、c、d 4个部位的颜色,发现只有d显蓝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实验证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B.对比da,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C.对比dc,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D.对比db,说明光合作用需要水
2.(2016·杭州)为”证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小金设计
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
本实验选择水生绿色植物金鱼藻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用盆
栽的天竺葵,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证明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利用上述实验装置与材料,设计”证明光照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的实验(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
1.呼吸作用概念:呼吸作用(主要指有氧呼吸)是指在________________的参与下,通过植物细胞内有关酶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把糖类等________________氧化分解,生成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同时放出大量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呼吸作用反应式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呼吸作用场所:植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
4.呼吸实质:________________(指有氧呼吸)
呼吸过程中物质转变:____________________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呼吸过程中能量转变:____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条件 光照 有光无光均可进行
场所 叶绿体 ________________
物质
变化 吸收CO2,放出O2,
无机物→有机物 吸收O2,放出CO2,
有机物→无机物
能量
变化 光能→________________能,储存能量 化学能变成________________及其他能,释放能量
意义 生物体有机物和能量的最终来源,维持大气中CO2 和O2含量的稳定 释放的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和原料
3.在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所用的保温瓶已做灭菌处理,保温瓶内的环境条件适宜。将适量、等质量的正在萌发和煮熟过的种子分别装入两个保温瓶后密闭,多次测定有关的量,并绘制成如图曲线。下列判断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
A.若Y表示瓶内温度,则a表示萌发的种子
B.若Y表示瓶内氧气量,则c表示煮熟过的种子
C.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则b表示萌发的种子
D.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量,则c表示煮熟过的种子
4.(2017·衢州)小柯利用如下实验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1)图甲实验设立B组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乙,把数棵新鲜菠菜装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在____________________环境中放置十二小时后,松开袋口,插入导管立即扎紧袋口,并将导管口插入烧杯中,缓慢挤压塑料袋,蜡烛熄灭。该现象能否说明菠菜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5 说明农业生产(合理灌溉、合理施肥、种子处理等)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原理 b
1.合理灌溉和合理施肥
(1)水、无机盐是细胞构成的基本成分和生理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应根据植物的需求规律,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施肥。
(2)过多的水分会影响到根部等器官的________________,从而导致烂根等现象的出现。过多的无机盐会引起烧苗,缺乏时会影响植物的正常发育。
2.合理密植
根据________________,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尽量让阳光照射到农作物上,少照射到地面上,并尽量避免农作物之间的相互遮光。
3.种子处理
成熟的种子,时刻进行呼吸作用,为了有效提高种子的储藏时间,可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降低种子的________________。
5.(2016·菏泽)东明西瓜品质优良,原来只在盛夏才能上市,现在人们采取温室育苗、嫁接等手段使西瓜提前上市、增产增收。下列对于瓜农在西瓜种植过程中,采取的相关措施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合理密植-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B.幼苗带土移栽-保护幼根和根毛
C.合理施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有机物
D.育苗时覆盖地膜-提高地表温度,保持土壤湿度
(2017·泰安)某同学为探究植物生理活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他条件相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为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应首先将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B.乙瓶与丙瓶可构成实验对照组,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
C.甲、乙、丙瓶中的叶片经脱色、染色后,理论上只有乙瓶中的叶片变蓝色
D.若丁叶片经脱色、染色后B部分变蓝,A部分不变蓝,则证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2017·丽水)为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用如图装置进行实
验。在适宜且恒定温度下,改变灯与烧杯间的距离,分别测得金
鱼藻1分钟内放出的气泡数(如表)。
灯与烧杯的距离/厘米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气泡数/个 18 15 10 8 6 4 2 0
(1)实验中灯功率不变,控制光照强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灯与烧杯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时,能产生气泡且随着距离增加气泡数越来越少的原因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5·泰安)如图曲线表示在适宜条件下,某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的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Ⅰ、Ⅲ阶段种子的鲜重显著增加
B.Ⅰ、Ⅱ阶段种子的干重显著减少
C.第Ⅲ阶段种子的胚根已发育成幼根
D.第Ⅲ阶段种子增加的重量主要是水
(2017·邵阳)为探究豌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能量变化(以
温度变化为参照),设置了甲与乙一组对照实验。在
A-D四幅坐标图中,能正确表达实验结果的是
( )
(2017·荆门)图中所示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与光合作用相比,呼吸作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
B.M点表示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C.白天引起光合作用强度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
D.一昼夜内该植株有机物总量最多的时间是N点对应的时间
3.(2017·临沂)新疆生产的水果又大又甜,以甜瓜为例,新疆与某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但温度条件却差别较大(见表),致使新疆产的同品种甜瓜更甜。以下是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其推理过程应该是 ( )
平均温度(℃) 新疆 某地
白天 34 34
夜晚 13 23
①新疆夜间的温度低,呼吸作用弱,分解的有机物少;某地夜间的温度高,呼吸作用强,分解的有机物多;
②新疆产的甜瓜含糖量高,因此更甜;
③光合作用只能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在白天和夜晚都能进行;
④两地白天温度、光照和栽培条件基本相同,甜瓜制造的有机物基本相同。
A.③④②① B.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提醒】观察图示可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并不是温度越高光合作用的强度越大。
(2015·临清)如图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测定某种植物光 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绘制成的曲线,试问在光照强度相
同时,对植物生长最有利的温度是 ( )
A.t0-t1 B.t1-t2 C.t2-t3 D.t3-t4
【提醒】理解掌握表示植物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的曲线图解。
(2016·东营)生态球是家庭中常见的绿化美化饰品,置于阳台上,
能较长时间稳定存在(如图),下面是生态球一天内水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晴天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6:00和18:00),正确的是 ( )
(2017·嘉兴)农业生产中为了获得高产,就要设法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为此,某兴趣小组开展了”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实验研究。
【实验原理】
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可以通过检测氧气的释放速率来测定;产生的氧气滞留在叶片,会使叶片在液体中上浮。
【实验器材】长势相似的绿萝叶片、不同浓度NaHCO3溶液(可分解释放CO2)、注射器、打孔器、如图所示的实验台(不同高度放有三组烧杯)等。
【实验步骤】
用打孔器在绿萝叶片上取大小相同的小圆叶片若干,用注射器排出叶片细胞间隙的气体,使叶片在蒸馏水中都能下沉;
在每组的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体积相同、浓度不同的NaHCO3溶液(不考虑溶液密度差异),然后用镊子将小圆叶片放入烧杯中,每个烧杯10片;
点亮LED灯带,记录每个烧杯中8个叶片上浮到水面所需的时间。时间越长,表示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可知,本实验中设置的自变量有二氧化碳浓度和 。
【实验结果】叶片上浮的平均时间记录如表。(单位:秒)
组别
NaHCO3相对浓度
50 100 150
低光强组 968 801 720
中光强组 883 632 498
高光强组 767 476 355
【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光照越强、二氧化碳浓度越大,光合作用越强。
【评价反思】
本实验的重要改进是用LED冷光源代替传统的白炽灯,这一改进对该探究的 主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每个烧杯放10个小圆叶片,而统计时只选取前8个小圆叶片上浮的平均间,
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提示:本栏目建议午休时间完成))
1.(2017·玉林)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
色,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是 ( )
A.淀粉 B.蛋白质 C.脂肪 D.无机盐
2.(2017·宿迁)如图是”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部分实验步
骤,其中大烧杯、小烧杯、滴管内分别是什么液体 ( )
A.酒精、酒精、酒精 B.酒精、清水、碘酒
C.清水、酒精、碘酒 D.清水、清水、碘酒 第2题图
3.(2017·包头)如图是黑藻在二氧化碳浓度为0.03%的条件下,测定的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的曲线。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从曲线中看出,限制BC段光合作用速率上升的因素是光
照强度
B.黑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
C.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m值将会增大
D.从AB段看出,增加光照强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第3题图
4.(2017·东营)甲瓶中装入萌发的大豆种子,乙瓶中装入等量的煮熟的大豆种子。一段时间后,分别放入燃烧的蜡烛,观察到甲瓶中的蜡烛熄灭并且瓶壁上有许多小水珠,乙瓶中的蜡烛燃烧(如图)。分析实验现象,能得出下列哪项结论 ( )
A.种子萌发消耗氧气
B.种子萌发产生二氧化碳
C.种子萌发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D.种子萌发消耗氧气,产生水
、 第4题图 第5题图
5.(2017·呼和浩特)如图为某温室大棚内一天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曲线,据此曲线分析,正确的是 ( )
A.ab段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B.bd段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C.c点氧气浓度最高
D.d点有机物积累最多
6.(2017·温州)民以食为天,如何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是科研工作者长期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材料一: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喜高温、多湿环境。
材料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吸收(或放出)热量较多的,比热较大。水的比热比沙土大。
材料三:西北某地农民因地制宜,综合应用多种”稻田怪招”,不施 第6题图
农药与化肥,还能大大提高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元素)。其主要”怪招”有:
①针对种植地土壤是颗粒细小、透气性差的黏土这一状况,种植水稻之前在土壤中掺入一定量的沙子。
②水稻种植一段时间后,将灌溉后通常保持20厘米的稻田水位改为2.5厘米。
③每隔7~10天,给稻田断水一段时间,形成缺水环境,以杀死稻田中的小动物及寄生虫(对水稻及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没有明显影响),而后对稻田进行补水。
结合上述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多种”稻田怪招”能提高水稻的产量与品质作出解释。
7.(2016·金华)小科同学发现一个生活现象,道路两旁的红叶石楠春天长出红色的嫩叶,到了夏天,这些红色的叶片变成了绿色,小科猜想可能跟夏天的温度高或光照强有关,于是,小科决定研究光照能否影响叶片变绿,他借鉴”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组别 甲组 乙组
实验材料 同种红叶石楠多株 同种红叶石楠多株
环境条件 阴暗、低温 光照充足、适宜温度
处理方法 将甲、乙两组植物栽种在各自实验环境中一段时间
(1)交流评价:学习小组同学对该实验方案讨论后认为,因为实验选材和环境条件设置没有控制好变量,该方案并不能探究”光照能否影响叶片变绿”。请你对该实验方案进行改进:
①对实验材料选择的改进是 。
②甲组的环境条件应该重新设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预期:假如光照对叶片变绿确实有影响,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
8.(2017·金华)图1为探究CO2是否为植物光合作用原料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其中a为实验组,b为对照组。完成图1所示探究后,将b装置中的植株取出,放在黑暗的环境中一昼夜,用2张大小相等的铝箔在该植株某一叶片绿色部分的相同位置从上下两面盖严,然后放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后,去掉铝箔,摘下该叶片。将该叶片进行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再漂洗处理。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2所示。请回答:
第8题图
(1)图1中用塑料袋扎紧花盆的实验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确保植株与玻璃钟罩内空气隔绝
B.排除土壤中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干扰
C.防止NaOH溶液对植株根系的影响
D.排除土壤土质差异的干扰
(2)将图1中b装置放在某环境中培养一昼夜,测得这一昼夜内该玻璃钟罩内CO2浓度下降。由此可知,该植株在这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3)图2中,A时刻叶片经酒精脱色后呈____________________色。B时刻叶片在阳光充足、条件适宜的环境中,___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参考答案
第5课时 绿色植物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课前预热
考点1 1.叶绿体 光能 二氧化碳 水 有机物
氧气
考点2 无机物 有机物 物质的转化 太阳能 化学能 能量的转化
【考点真题】1.B 2.(1)便于观察和收集产生的气体
(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若木条复燃,则证明其内的气体是氧气 (3)准备相同的两组实验装置分别加入等量、生长状况一致的金鱼藻,一组予以光照,一组遮光;用带火星木条检验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判断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
考点3 1.氧气 催化 有机物 二氧化碳 水 能量 3.活细胞 4.氧化反应 有机物 无机物 化学能 其他形式的能
考点4 活细胞 化学 内能
【考点真题】3.A 4.(1)与A组进行对照(或对照) (2)黑暗或无光照 不能,烧杯中的烛焰熄灭只能说明塑料袋中的氧气含量少,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证明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
考点5 1.(2)有氧呼吸 2.光合作用原理 3.低温
干燥 呼吸作用
【考点真题】5.C
课堂突破
例1 D 例2 B 例3 D 例4 C 例5 B
例6 【实验步骤】③越弱 光照强度 【评价反思】①减小白炽灯发热造成不同的温度条件 ②排除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变式拓展】
1.(1)改变灯与烧杯的距离 (2)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灯与烧杯的距离越大,烧杯受到的光照强度越小 2.A 3.C
校内作业
1.A 2.C 3.A 4.A 5.D
6.能结合植物物质和能量转换以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作出解释。
①水稻根的呼吸作用;②水稻的光合作用;③水稻的呼吸作用;④有机物的积累;⑤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⑥水稻的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示例:沙子能提高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水稻根的呼吸作用,提高根的吸收能力。降低水位既可快速提高白天稻田温度,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又可快速降低夜晚稻田水温,减弱水稻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提高产量。短暂的缺水期,能杀死稻田寄生虫及其他小动物,其尸体被分解者分解后被根吸收,为水稻提供丰富的元素,避免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了水稻的品质。
7.(1)①同一株红叶石楠的叶片若干 ②阴暗、适宜温度 (2)甲组不变绿,乙组变绿
8.(1)B (2)大于 (3)黄白 不能(共52张PPT)
第一篇 生命科学
第5课时 绿色植物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考点1 描述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及简要过程 a
1.光合作用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利用______,把 和______转化成存储能量的________,并且释放出________的过程。
2.光合作用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
光能
水
叶绿体
有机物
氧气
光
叶绿体
考点2 认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及其重要意义 b
光合作用实现了地球上最重要的两个变化:一是把简单的______合成为复杂的______,实现了 ;二是把________转变成________储存在有机物中,实现了____________。
(1)光合作用为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2)光合作用与生物的细胞呼吸以及各种燃烧反应相反,它消耗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因此在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方面有巨大的作用。
无机物
有机物
物质的转化
太阳能
化学能
能量的转化
1.(2017·湖州)某植物叶片边缘呈黄白色,不含叶绿体。将该植物在黑暗中放置48小时后,切断部分叶脉,将叶片的部分区域的两面用锡箔纸遮蔽,如图所示。光照一段时间后去除锡箔纸,用碘染色法处理叶片,观察叶片a、b、c、d 4个部位的颜色,发现只有d显蓝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实验证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B.对比da,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C.对比dc,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D.对比db,说明光合作用需要水
B
2.(2016·杭州)为“证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小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
(1)本实验选择水生绿色植物金鱼藻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用盆栽的天竺葵,其理由是
。
(2)写出证明试管内收集的
气体是氧气的方法
。
便于观察和收集产生
的气体
若木条复燃,则证明其内的气体是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
(3)利用上述实验装置与材料,设计“证明光照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的实验(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
【答案】准备相同的两组实验装置分别加入等量、生长状况一致的金鱼藻,一组予以光照,一组遮光;用带火星木条检验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判断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
考点3 描述呼吸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及其反应过程 a
1.呼吸作用概念:呼吸作用(主要指有氧呼吸)是指在____的参与下,通过植物细胞内有关关酶的_____作用,把糖类等_______氧化分解,生成 和______,同时放出大量____________的过程。
2.呼吸作用反应式
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
有机物
催化
二氧化碳
氧气
水
能量
酶
3.呼吸作用场所:植物体的________。
4.呼吸实质:_________(指有氧呼吸)
呼吸过程中物质转变:________分解为 ,呼吸过程中能量转变: 转变为 。
化学能
其他形式的能
活细胞
氧化反应
有机物
无机物
考点4 知道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 a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条件 光照 有光无光均可进行
场所 叶绿体
物质变化 吸收CO2,放出O2,
无机物→有机物 吸收O2,放出CO2,
有机物→无机物
能量变化 光能→ 能,贮存能量 化学能变成 及其他能量,释放能量
意义 生物体有机物和能量的最终来源,维持大气中CO2和O2含量的稳定 释放的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和原料
化学
内能
活细胞
3.在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
所用的保温瓶已作灭菌处理,保
温瓶内的环境条件适宜。将适量、
等质量的正在萌发和煮熟过的种
子分别装入两个保温瓶后密闭,
多次测定有关的量,并绘制成
如图曲线。下列判断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
A.若Y表示瓶内温度,则a表示萌发的种子
B.若Y表示瓶内氧气量,则c表示煮熟过的种子
C.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则b表示萌发的种子
D.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量,则c表示煮熟过的种子
A
4.(2017·衢州)小柯利用如下实验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1)图甲实验设立B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A组进行对照(或对照)
(2)如图乙,把数棵新鲜菠菜装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在________________环境中放置十二小时后,松开袋口,插入导管立即扎紧袋口,并将导管口插入烧杯中,缓慢挤压塑料袋,蜡烛熄灭。该现象能否说明菠菜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黑暗或无光照
不能,烧杯中的烛焰熄灭只能说明塑料袋中的氧气含量少,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证明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
考点5 说明农业生产(合理灌溉、合理施肥、种子处理等)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原理 b
1.合理灌溉和合理施肥
(1)水、无机盐是细胞构成的基本成分和生理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应根据植物的需求规律,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施肥。
(2)过多的水分会影响到根部等器官的 ,从而导致烂根等现象的出现。过多的无机盐会引起烧苗,缺乏时会影响植物的正常发育。
有氧呼吸
2.合理密植
根据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尽量让阳光照射到农作物上,少照射到地面上,并尽量避免农作物之间的相互遮光。
3.种子处理
成熟的种子,时刻进行呼吸作用,为了有效提高种子的储藏时间,可采取 、 等方法,降低种子的 。
干燥
低温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原理
5.(2016·菏泽)东明西瓜品质优良,原来只在盛夏才能上市,现在人们采取温室育苗、嫁接等手段使西瓜提前上市、增产增收。下列对于瓜农在西瓜种植过程中,采取的相关措施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合理密植—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B.幼苗带土移栽—保护幼根和根毛
C.合理施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有机物
D.育苗时覆盖地膜—提高地表温度,保持土壤湿度
C
高频点1 植物的光合作用
★例1 (2017·泰安)某同学为探究植物生理活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他条件相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D
A.为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应首先将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B.乙瓶与丙瓶可构成实验对照组,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
C.甲、乙、丙瓶中的叶片经脱色、染色后,理论上只有乙瓶中的叶片变蓝色
D.若丁叶片经脱色、染色后B部分变蓝,A部分不变蓝,则证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解析】A.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中,选做实验的植物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在实验前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将叶片中贮存的淀粉运走耗尽,A正确。
B.乙组装置与丙组装置的区别是乙里面是清水,丙里面是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清水没有此功能,故乙、丙两装置内乙里面有二氧化碳,丙里面没有二氧化碳。因此乙、丙两装置中的叶片所处的环境,唯一变量是二氧化碳,B正确。C.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甲装置中叶片缺少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丙内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因此甲、乙、丙瓶中的叶片经脱色、染色后,理论上只有乙瓶中的叶片变蓝色,C正确。D.将如图叶片暗处理、割断叶脉、光下照射、脱色、碘液染色后观察:A区不变蓝色,B区变蓝色,证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而丁叶片没有经过光下照射,D错误。故选D。
1 (2017·丽水)为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在适宜且恒定温度下,改变灯与烧杯间的距离,分别测得金鱼藻1分钟内放出的气泡数(如表)。
(1)实验中灯功率不变,控制光照强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灯与烧杯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时,能产生气泡且随着距离增加气泡数越来越少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灯与烧杯的距离/厘米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气泡数/个 18 15 10 8 6 4 2 0
改变灯与烧杯的距离
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灯与烧杯的距离越大,烧杯受到的光照强度越小
高频点2 植物的呼吸作用
★例2 (2015·泰安)如图曲线表示在适宜条件下,某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的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Ⅰ、Ⅲ阶段种子的鲜重显著增加
B.Ⅰ、Ⅱ阶段种子的干重显著减少
C.第Ⅲ阶段种子的胚根已发育成幼根
D.第Ⅲ阶段种子增加的重量主要是水
B
【解析】根据分析和图示可知:A.Ⅰ、Ⅲ阶段种子的鲜重显著增加,A正确;B.在Ⅰ、Ⅱ阶段种子没有萌发,所以干重变化很小,B错误;C.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首先萌发的是胚根,发育成植物体的根,所以第Ⅲ阶段种子的胚根已发育成幼根,C正确;D.种子吸水膨胀,第Ⅲ阶段种子增加的重量主要是水,D正确。
★2.(2017·邵阳)为探究豌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能量变化(以温度变化为参照),设置了甲与乙一组对照实验。在A-D四幅坐标图中,能正确表达实验结果的是( )
A
【解析】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进行的条件是具有生命力的种子,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分解,释放出的能量供给种子的各项生理活动的利用,同时一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出来,所以甲瓶内的温度计会升高。乙瓶内的种子煮熟后,失去了生命力,无法进行呼吸作用,无热量散失,所以温度计不会升高。故选A。
高频点3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例3 (2017·荆门)图中所示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与光合作用相比,呼吸
作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
B.M点表示的光合作用强度
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C.白天引起光合作用强度变
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
D.一昼夜内该植株有机物总
量最多的时间是N点对应的时间
D
【解析】A.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呼吸作用只要是活细胞时时刻刻都在进行,A正确。B.据图可见,M点表示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B正确。C.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增强而增强,C正确。D.傍晚时分,由于持续了一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所以P点积累的有机物最多,D错误。故选D。
3.(2017·临沂)新疆生产的水果又大又甜,以甜瓜为例,新疆与某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但温度条件却差别较大(见表),致使新疆产的同品种甜瓜更甜。以下是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其推理过程应该是 ( )
①新疆夜间的温度低,呼吸作用弱,分解的有机物少;某地夜间的温度高,呼吸作用强,分解的有机物多;
②新疆产的甜瓜含糖量高,因此更甜;
③光合作用只能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在白天和夜晚都能进行;
④两地白天温度、光照和栽培条件基本相同,甜瓜制造的有机物基本相同。
C
A.③④②① B.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平均温度(℃) 新疆 某地
白天 34 34
夜晚 13 23
【提醒】观察图示可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并不是温度越高光合作用的强度越大。
★例4 (2015·临清模拟)如图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测定某种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绘制成的曲线,试问在光照强度相同时,对植物生长最有利的温度是
( )
A.t0-t1
B.t1-t2
C.t2-t3
D.t3-t4
C
【解析】由图示可知,在t2-t3时光合作用的强度较强,能制造较多的有机物,而这时的呼吸作用的强度不大,分解的有机物较少,对植物生长最有利。
【提醒】理解掌握表示植物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的曲线图解。
★例5 (2016·东营)生态球是家庭中常见的绿化美化饰品,置于阳台上,能较长时间稳定存在(如图),下面是生态球一天内水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晴天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6:00和18:00),正确的是( )
B
【解析】6:00日出后,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增强,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所以表示二氧化碳浓度的曲线呈下降趋势,到下午18:00二氧化碳浓度达到最低;18:00日落以后,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所以表示二氧化碳浓度的曲线呈上升趋势,直至黎明时分(6:00)二氧化碳浓度达到最高,6:00以后,有了阳光,植物又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浓度会下降。故选B。
★例6 (2017·嘉兴)农业生产中为了获得高产,就要设法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为此,某兴趣小组开展了“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实验研究。
【实验原理】
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可以通过检测氧气的释放速率来测定;产生的氧气滞留在叶片,会使叶片在液体中上浮。
【实验器材】
长势相似的绿萝叶片、不同浓度NaHCO3溶液(可分解释放CO2)、注射器、打孔器、如图所示的实验台(不同高度放有三组烧杯)等。
【实验步骤】
①用打孔器在绿萝叶片上取大小相同的小圆叶片若干,用注射器排出叶片细胞间隙的气体,使叶片在蒸馏水中都能下沉;
②在每组的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体积相同、浓度不同的NaHCO3溶液(不考虑溶液密度差异),然后用镊子将小圆叶片放入烧杯中,每个烧杯10片;
③点亮LED灯带,记录每个烧杯中8个叶片上浮到水面所需的时间。时间越长,表示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____。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可知,本实验中设置的自变量有二氧化碳浓度和_________。
越弱
光照强度
【实验结果】叶片上浮的平均时间记录如表。(单位:秒)
组别 NaHCO3相对浓度
50 100 150
低光强组 968 801 720
中光强组 883 632 498
高光强组 767 476 355
【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光照越强、二氧化碳浓度越大,光合作用越强。
【评价反思】
①本实验的重要改进是用LED冷光源代替传统的白炽灯,这一改进对该探究的主要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每个烧杯放10个小圆叶片,而统计时只选取前8个小圆叶片上浮的平均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白炽灯发热造成不同的温度条件
排除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解析】【实验步骤】③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可以通过检测氧气的释放速率来测定;产生的氧气滞留在叶片,会使叶片在液体中上浮。点亮LED灯带,记录每个烧杯中8个叶片上浮到水面所需的时间。时间越长,表示光合作用强度越弱。观察实验装置可知,该生物兴趣小组是以二氧化碳和光照强度为变量设置的实验来验证光合作用的强弱。【评价反思】①本实验的重要改进是用LED冷光源代替传统的白炽灯,这一改进对该探究的主要意义是减小白炽灯发热造成不同的温度条件。②实验中每个烧杯放10个小圆叶片,而统计时只选取前8个小圆叶片上浮的平均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排除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1.(2017·玉林)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是 ( )
A.淀粉 B.蛋白质 C.脂肪 D.无机盐
A
(友情提示:本栏目建议午休时间完成)
2.(2017·宿迁)如图是“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部分实验步骤,其中大烧杯、小烧杯、滴管内分别是什么液体 ( )
A.酒精、酒精、酒精 B.酒精、清水、碘酒
C.清水、酒精、碘酒 D.清水、清水、碘酒
C
3.(2017·包头)如图是黑藻在二氧化碳浓度为0.03%的条件下,测定的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的曲线。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从曲线中看出,限制BC段光合作用速率上升的因素 是光照强度
B.黑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
也进行呼吸作用
C.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m值将会增大
D.从AB段看出,
增加光照强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A
4.(2017·东营)甲瓶中装入萌发的大豆种子,乙瓶中装入等量的煮熟的大豆种子。一段时间后,分别放入燃烧的蜡烛,观察到甲瓶中的蜡烛熄灭并且瓶壁上有许多小水珠,乙瓶中的蜡烛燃烧(如图)。分析实验现象,能得出下列哪项结论 ( )
A.种子萌发消耗氧气
B.种子萌发产生二氧化碳
C.种子萌发消耗氧气,
产生二氧化碳
D.种子萌发消耗氧气,
产生水
A
5.(2017·呼和浩特)如图为某温室大棚内一天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曲线,据此曲线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B.bd段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C.c点氧气浓度最高
D.d点有机物积累最多
D
6.(2017·温州)民以食为天,如何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是科研工作者长期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材料一: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喜高温、多湿环境。
材料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吸收(或放出)热量较多的,比热较大。水的比热比沙土大。
材料三:西北某地农民因地制宜,综合应用多种“稻田怪招”,不施农药与化肥,还能大大提高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元素)。其主要“怪招”有:
①针对种植地土壤是颗粒细小、透气性差的黏土这一状况,种植水稻之前在土壤中掺入一定量的沙子。
②水稻种植一段时间后,将灌溉后通常保持20厘米的稻田水位改为2.5厘米。
③每隔7~10天,给稻田断水一段时间,形成缺水环境,以杀死稻田中的小动物及寄生虫(对水稻及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没有明显影响),而后对稻田进行补水。
结合上述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多种“稻田怪招”能提高水稻的产量与品质作出解释。
【答案】能结合植物物质和能量转换以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作出解释。
①水稻根的呼吸作用;②水稻的光合作用;③水稻的呼吸作用;④有机物的积累;⑤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⑥水稻的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示例:沙子能提高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水稻根的呼吸作用,提高根的吸收能力。降低水位既可快速提高白天稻田温度,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又可快速降低夜晚稻田水温,减弱水稻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提高产量。短暂的缺水期,能杀死稻田寄生虫及其他小动物,其尸体被分解者分解后被根吸收,为水稻提供丰富的元素,避免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了水稻的品质。
7.(2016·金华)小科同学发现一个生活现象,道路两旁的红叶石楠春天长出红色的嫩叶,到了夏天,这些红色的叶片变成了绿色,小科猜想可能跟夏天的温度高或光照强有关,于是,小科决定研究光照能否影响叶片变绿,他借鉴“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组别 甲组 乙组
实验材料 同种红叶石楠多株 同种红叶石楠多株
环境条件 阴暗、低温 光照充足、适宜温度
处理方法 将甲、乙两组植物栽种在各自实验环境中一段时间
(1)交流评价:学习小组同学对该实验方案讨论后认为,因为实验选材和环境条件设置没有控制好变量,该方案并不能探究“光照能否影响叶片变绿”。请你对该实验方案进行改进:
①对实验材料选择的改进是 。
②甲组的环境条件应该重新设置为 。
(2)实验预期;假如光照对叶片变绿确实有影响,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
同一株红叶石楠的叶片若干
阴暗、适宜温度
甲组不变绿,乙组变绿
8.(2017·金华)图1为探究CO2是否为植物光合作用原料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其中a为实验组,b为对照组。完成图1所示探究后,将b装置中的植株取出,放在黑暗的环境中一昼夜,用2张大小相等的铝箔在该植株某一叶片绿色部分的相同位置从上下两面盖严,然后放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后,去掉铝箔,摘下该叶片。将该叶片进行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再漂洗处理。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2所示。请回答:
(1)图1中用塑料袋扎紧花盆的实验设计思路是______。
A.确保植株与玻璃钟罩内空气隔绝
B.排除土壤中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干扰
C.防止NaOH溶液对植株根系的影响
D.排除土壤土质差异的干扰
(2)将图1中b装置放在某环境中培养一昼夜,测得这一昼夜内该玻璃钟罩内CO2浓度下降。由此可知,该植株在这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B
大于
(3)图2中,A时刻叶片经酒精脱色后呈_______色。B时刻叶片在阳光充足、条件适宜的环境中,________(填“能”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黄白
不能第5课时 绿色植物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1.(2017·内江)利用温室大棚栽培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模式。下列是温室大棚栽培作物常采取的措施,其中不是直接利用光合作用来提高产量的是( )
A.合理密植 B.适时松土 C.延长光照时间 D.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2.(2017·昆明)晚上,将金鱼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把试管先后放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观察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目,统计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第2题图
A.气泡越多,说明产生的氧气越多
B.试管与灯的距离为10厘米时,产生的气泡最多,原因是光照较强
C.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光照越强,光合作用也就越强
D.如果将该试管放在黑暗中,也将会冒出大量气泡
(2017·潍坊)如图是同一温度下,绿色植物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关系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第3题图
A.AD段植物的光合作用逐渐加强,呼吸作用逐渐减弱
B.该曲线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不断加强
C.DE段表示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量相等
D.AB段(不含A、B点)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强于光合作用
4.(2016·安庆)下列关于光合作用过程的反应式,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B.二氧化碳+氧气有机物+水
C.有机物+二氧化碳→氧气+水+能量
D.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5.(2017·天门)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苗种在木桶里,每天用雨水浇灌。5年后,柳树质量增加了80多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不到100克。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柳树增重的80多千克,主要是因为吸收的全部的水中大部分转变成了有机物
B.柳树增加的质量,除了吸收的水,还有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
C.柳树生长过程中消耗的有机物是自身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
D.柳树叶的生长所需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中木质部的导管运来的
6.(2016·茂名)采用温室大棚种植蔬菜,是现代农业生产中增收的重要措施。下列属于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蔬菜产量的措施是( )
A.降低温度 B.适时播种 C.合理密植 D.及时松土
(2016·沧州)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物质,箭头表示物质进出叶片的方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第7题图
A.若①代表二氧化碳,②代表氧气,说明叶片正在进行呼吸作用
B.若③代表水分,②代表水蒸气,说明叶片正在进行蒸腾作用
C.若叶片正在进行光合作用,则①代表氧气,④代表有机物
D.此叶片在白天只能进行光合作用,晚上只能进行呼吸作用
(2015·潍坊)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能表示各类生物呼吸作用的有( )
第8题图
A.①④⑦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⑤⑥⑦
9.(2016·日照)现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如图甲)于晴天的凌晨置于室外,并进行24小时的气体分析测定,得出气体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乙),该气体是( )
第9题图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氮气
10.(2015·荆门)甲乙两地盛产同一品种甜瓜,甲地的甜瓜比乙地的含糖量高,经调查,在甜瓜生长季节,两地除温度差别外,其他条件基本相同,详见如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温度/℃ 甲地 乙地
白天 33 33
夜间 12 22
A.甲地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少
B.甲地比乙地光合作用强,制造有机物多
C.甲地昼夜温差大,积累有机物多,因此甲地甜瓜含糖量高
D.两地甜瓜白天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017·广东)如图曲线表示绿色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释放氧气与消耗氧气的情况,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第11题图
A.a点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
B.b点氧气产生和消耗量相等
C.ab段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D.bc段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
12.(2017·烟台)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张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第12题图
A.甲是为了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B.烧杯中的酒精可溶解叶绿素
C.叶片滴加碘液后遮光部分变蓝
D.实验结论是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
13.(2016·衢州)在科学拓展性课程学习中,小柯做了如下实验:先在水槽里的支架上放两个小烧杯,一个盛有较多正在萌发的种子,另一个装有适量的NaOH溶液,再往水槽内注入一定量的水,最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如图),持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大烧杯内的水面上升,水槽的水面下降,为什么杯外的水会进入杯内呢?请分析实验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解释。
第13题图
14.(2017·绍兴、义乌)如图甲,智能温室大棚自动控制大棚内的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等条件,以满足大棚内作物生长发育需求。乙图表示大棚内A、B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用CO2吸收量表示)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请分析回答:
第14题图
(1)大棚内壁上经常出现小水珠,这些小水珠部分来自于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2)要使植物A和B都能正常生长,大棚内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________点。
(3)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则当光照强度为f时,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植物A____________________(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B。
(4)要提高大棚内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
(2015·威海)如图中的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株植物昼夜24小时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活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第15题图
(1)表示光合作用的曲线为________________(填“甲”或“乙”),其活动强度最强的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时。
(2)引起甲所表示的生理活动强度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乙所表示的生理活动强度白天比夜间________。
(4)在此一昼夜内,有机物积累最多和最少的点分别是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16.(2017·南充)如图是一盆栽藤本绿色植物局部与相关设施的连接示意图,其中A、B为该植物体上生长状态良好的两片绿色叶片,A位于普通空气之中,B位于双向通气的无色透明玻璃盒内,F1、F2为通气阀门,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请根据下列题设要求,分析回答:
第16题图
(1)将该装置置于黑暗中,打开阀门F1与F2,开启吸气泵置换掉玻璃盒内原有气体后,同时关闭F1、F2和吸气泵。10小时后,再次同时打开F1、F2和吸气泵,观察瓶中澄清石灰水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变化说明:绿色植物体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释放了二氧化碳。
(2)若先将该盆植物体置于黑暗中一昼夜,再按图示设置,先开启F1、F2和吸气泵,待玻璃盒内原有气体置换后,将该装置置于阳光下照射3-4小时(F1、F2和吸气泵始终保持开启状态)。然后取叶片A、B分别经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冲洗后观察叶片颜色变化,其中呈现蓝色的叶片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对比A、B两叶片颜色的不同,可以得出该对照实验的结论是 。
参考答案
第5课时 绿色植物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1.B 2.D 3.D 4.A 5.A 6.C 7.B 8.A
9.A 10.B 11.C 12.C
13.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同时产生了同体积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大烧杯内气体压强减小。大烧杯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水槽的水被外界大气压入烧杯内,使大烧杯内水面上升,水槽的水面下降。
14.(1)蒸腾 (2)d (3)多于 (4)增加光照时间、晚上降温等
15.(1)甲 11 (2)光照 (3)强 (4)N M
16.(1)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呼吸 (2)A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共22张PPT)
第5课时 绿色植物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1.(2017·内江)利用温室大棚栽培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模式。下列是温室大棚栽培作物常采取的措施,其中不是直接利用光合作用来提高产量的是 ( )
A.合理密植 B.适时松土
C.延长光照时间 D.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B
˙˙
2.(2017·昆明)晚上,将金鱼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把试管先后放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观察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目,统计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气泡越多,说明产生的氧气
越多
B.试管与灯的距离为10厘米时,
产生的气泡最多,原因是光
照较强
C.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光照越强,光合作用也就越强
D.如果将该试管放在黑暗中,也将会
冒出大量气泡
D
第2题图
3.(2017·潍坊)如图是同一温度下,绿色植物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关系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AD段植物的光合作用逐渐加强,呼吸作用逐渐减
弱
B.该曲线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不断
加强
C.DE段表示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量相等
D.AB段(不含A、B点)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强于光合作
用
D
第3题图
4.(2016·安庆)下列关于光合作用过程的反应式,正确的是 ( )
A.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B.二氧化碳+氧气 有机物+水
C.有机物+二氧化碳→氧气+水+能量
D.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A
光能
叶绿体
光能
叶绿体
5.(2017·天门)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苗种在木桶里,每天用雨水浇灌。5年后,柳树质量增加了80多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不到100克。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
A.柳树增重的80多千克,主要是因为吸收的全部的水中大部分转变成了有机物
B.柳树增加的质量,除了吸收的水,还有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
C.柳树生长过程中消耗的有机物是自身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
D.柳树叶的生长所需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中木质部的导管运来的
A
6.(2016·茂名)采用温室大棚种植蔬菜,是现代农业生产中增收的重要措施。下列属于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蔬菜产量的措施是 ( )
A.降低温度
B.适时播种
C.合理密植
D.及时松土
C
7.(2016·沧州)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物质,箭头表示物质进出叶片的方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①代表二氧化碳,②代表氧气,
说明叶片正在进行呼吸作用
B.若③代表水分,②代表水蒸气,
说明叶片正在进行蒸腾作用
C.若叶片正在进行光合作用,
则①代表氧气,④代表有机物
D.此叶片在白天只能进行光合作用,晚上只能进行呼吸作用
第7题图
B
8.(2015·潍坊)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能表示各类生物呼吸作用的有 ( )
A.①④⑦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⑤⑥⑦
A
第8题图
9.(2016·日照)现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如图甲)于晴天的凌晨置于室外,并进行24小时的气体分析测定,得出气体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乙),该气体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氮气
A
第9题图
10.(2015·荆门)甲乙两地盛产同一品种甜瓜,甲地的甜瓜比乙地的含糖量高,经调查,在甜瓜生长季节,两地除温度差别外,其他条件基本相同,详见如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甲地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少
B.甲地比乙地光合作用强,制造有机物多
C.甲地昼夜温差大,积累有机物多,因此甲地甜瓜
含糖量高
D.两地甜瓜白天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
温度/℃ 甲地 乙地
白天 33 33
夜间 12 22
11.(2017·广东)如图曲线表示绿色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释放氧气与消耗氧气的情况,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a点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
B.b点氧气产生和消耗量相等
C.ab段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D.bc段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
C
第11题图
12.(2017·烟台)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张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是为了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B.烧杯中的酒精可溶解叶绿素
C.叶片滴加碘液后遮光部分变蓝
D.实验结论是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
C
第12题图
13.(2016·衢州)在科学拓展性课程学习中,小柯做了如下实验:先在水槽里的支架上放两个小烧杯,一个盛有较多正在萌发的种子,另一个装有适量的NaOH溶液,再往水槽内注入一定量的水,最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如图),持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大烧杯内的水面上升,水槽的水面下降,为什么杯外的水会进入杯内呢?请分析实验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解释。
第13题图
【答案】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同时产生了同体积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大烧杯内气体压强减小。大烧杯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水槽的水被外界大气压入烧杯内,使大烧杯内水面上升,水槽的水面下降。
14.(2017·绍兴、义乌)如图甲,智能温室大棚自动控制大棚内的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等条件,以满足大棚内作物生长发育需求。乙图表示大棚内A、B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用CO2吸收量表示)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请分析回答:
第14题图
(1)大棚内壁上经常出现小水珠,这些小水珠部分来自于植物的 作用。
(2)要使植物A和B都能正常生长,大棚内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 点。
(3)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则当光照强度为f时,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植物A
(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B。
(4)要提高大棚内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写出一点)
蒸腾
d
多于
增加光照时间、晚上降温等
15.(2015·威海)如图中的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株植物昼夜24小时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活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第15题图
(1)表示光合作用的曲线为_________(填“甲”或“乙”),其活动强度最强的时间为_________时。
(2)引起甲所表示的生理活动强度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乙所表示的生理活动强度白天比夜间_________。
(4)在此一昼夜内,有机物积累最多和最少的点分别是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甲
11
光照
强
N
M
【解析】(1)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图中甲曲线只在白天进行,因此甲曲线表示光合作用,据图可见:光合作用最强的时间在11时;(2)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随光照增强而增强;(3)曲线乙在一天中变化不大,乙曲线表示呼吸作用。据图可见:呼吸作用强度白天比晚上强;(4)傍晚时分,由于持续了一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所以N点积累的有机物最多。凌晨时分,由于持续了一夜的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有机物,所以M点积累的有机物最少。
16.(2017·南充)如图是一盆栽藤本绿色植物局部与相关设施的连接示意图,其中A、B为该植物体上生长状态良好的两片绿色叶片,A位于普通空气之中,B位于双向通气的无色透明玻璃盒内,F1、F2为通气阀门,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请根据下列题设要求,分析回答:
第16题图
(1)将该装置置于黑暗中,打开阀门F1与F2,开启吸气泵置换掉玻璃盒内原有气体后,同时关闭F1、F2和吸气泵。10小时后,再次同时打开F1、F2和吸气泵,观察瓶中澄清石灰水发生的变化是 .
。此变化说明:绿色植物体通过 作用释放了二氧化碳。
(2)若先将该盆植物体置于黑暗中一昼夜,再按图示设置,先开启F1、F2和吸气泵,待玻璃盒内原有气体置换后,将该装置置于阳光下照射3-4小时(F1、F2和吸气泵始终保持开启状态)。然后取叶片A、B分别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呼吸
经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冲洗后观察叶片颜色变化,其中呈现蓝色的叶片是 ,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对比A、B两叶片颜色的不同,可以得出该对照实验的结论是 。
A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