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08 10:33:26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第2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
交流积累
交流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竺可桢
萌发
融化
翩然
孕育
簌簌
销声匿迹
呈现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谚语
连翘
阻挠
纬度
结束
草长莺飞
sh&
w0i
n#
ch9ng
z3i
y3n
zh2ng
y~ng
n1o
qi1o
shu`i
读一读
zh%
zh8n
m9ng
r5ng
s&
y&n
pi`n

第:

育:

簌:
销声匿迹:
依次。
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纷纷落下的样子。
躲藏起来不露面。这里指鸣叫声消失了,藏起了行迹。
解释词意
风雪载途:
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

然:
每年都这样。是,这。
形容循环往复。
动作轻快的样子。
风雪遍地。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著名的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地理学、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了解作者
本文可分几部分?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这篇课文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作用:把大自然人格化,这一说法巧妙、形象,能吸引读者。
讨论
这篇文章介绍的仅仅是“大自然的语言”吗?如果不是,那介绍的是什么?文章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又有什么作用?
不是。文章介绍的是物候学。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做例子,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成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谢谢(共12张PPT)
第2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准确、生动。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同学做进一步的探究。
合作交流
集体探究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决定
物候
现象
来临
的因素
纬度的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空间

时间
逻辑顺序
使文章条理清晰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左右”一词是否可去掉?为什么?
“左右”一词不能去掉。“左右”表示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去掉了它,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
拓展延伸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侯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

谢谢